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主要针对本校目前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从课程内容、学时安排、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对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 , 教学方法 ,改革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current engineering project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of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e curriculum, from the curriculum content, schedule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form of engineering project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reform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经济高速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前程似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高校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不是房地产经济专业,也不是纯土木工程专业,而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侧重于理论教育,这很难达到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改革和实践。
1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课程简介
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在本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属于“范围选修课”部分,共32学时,开设时间是在大三下学期,是学生在学习了“工程造价”、“施工技术”、“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等课程之后设置的一门综合类课程,具有一定的是实践意义。尤其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批的工程项目都在兴建的背景下,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下对本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2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教学内容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选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郑立群主编的《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同时参考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汤伟钢、李丽红主编的《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刘亚臣、常春光主编的《工程项目融资》对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作适当补充。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课时的要求,对不同的章节进行整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
课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工程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工程项目投资的构成、投资决策、投资评价方法、投资的合理估计与控制;另一部分是工程项目融资,主要包括融资模式、信用保证结构和融资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投资中的部分知识在先前的课程中有过介绍,融资则是在课程设置中第一次出现,因此在理论部分的介绍应略微偏向融资。
从教学内容和课程开设过程来看,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课程改革需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处理好投资和融资的关系,绝不能将两者孤立开来;
(2)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教学改革的初步构想
3.1完善教学内容
本课程涉及投资与融资两个方面的知识,而且两个知识体系都可以单独开设一门课程,因此,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直接把两个体系合并,分开来讲授,这样做,通常很难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也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投资与融资的关系。投资与融资实际上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将它们联系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项目评价和选择。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者的结合点,从最初就将投资、融资、资金和信用保证做为课程的框架结构,使学生从面对点,逐步深入的学习本课程。另外对于涉及到的先前已开设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只简单回顾即可,一定要抓中课程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3.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改变填鸭式的照本宣科教学法,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引入实际案例教学。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的各方面的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案例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重简单明了以及和专业的关联性。引入案例教学,一方面,通过一个好的案例的介绍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在介绍BOT融资模式时,引入深圳沙角B电厂项目融资的案例进行介绍,使学生能够很快的了解BOT融资模式的要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提问的形式,改变单向传递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针对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实践性的课程特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基本教学单元,各组员分工合作,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以报告的形式针对某一问题在课堂上做出讲解,其他同学可以就有关内容进行提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此外,在课程讲授结束后,还可以加入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简单项目的投融资分析,可以更好地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三,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课程中也涉及到一些图表的内容,采用板书的形式,使得画图表的时间耽误得过多,同时由于讲课过程中的涉及很多案例分析,因此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非常必要。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一方面节省了时间,另一方面在案例的讲解上也更加直观,有利于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使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教师将一些新知识更快地整合到课件中,在课本还来不及变更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工程建设动态、市场状况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变化等投融资相关知识。
3.3 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根据本课程的设置和特点,采用单一的论文或试卷考试的形式都难以反映学生真实的掌握程度,因此应采用更加合理的考核办法。比如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由一般的20%,提高到50%,将平时上课的出勤率、小组完成报告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作业情况等都算入平时成绩进行综合的评定,评分标准在事先公布,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强化了课程的学习效果,也有效避免了考前突击的考试状态。同时,在试卷考试内容的设置上,也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结合起来,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成绩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立群.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赵志刚.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4):211-212
关键词:高职教育;涉农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流转、农村合作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不断兴起,社会对涉农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1]。如何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中心,满足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实际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未来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2]。这给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则通过真实的任务情境,丰富的学习机会,团队成员的协作共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满足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全国高职课程项目化教改虽已实施数年,但据了解涉农专业课程项目化教改,目前研究者较少,有些不够深入。笔者结合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园艺技术、园林工程、设施农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涉农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刻剖析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在教学理念、课程开设、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学考核方式、效果评价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开发了课程标准,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项目化课程,现简介如下:
一、涉农专业在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简单把课程项目化教学理解为案例教学
虽然突破了传统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弱化了知识点的讲解,采用案例教学法。但是案例过于分散,各案例没有内在联系,没有按项目规划案例,同时,课堂上缺乏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互动性不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改革开发的项目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力支撑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性教学组织的支撑。如果学生缺少体验与操作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的掌握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而目前涉农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教学组织的复杂性与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等条件的限制,使得改革课程开发的项目要么脱离实际,要么难以组织而无法实现[3]。
3、教学计划缺乏弹性,考试形式单一
目前我们在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教学计划过于教条,缺乏弹性,是制约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瓶颈。同时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很难使职业能力与其考分匹配,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更无法真实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
4、教师层面的问题
整个课程项目化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教学方法,教师积极性的调动,教师是否具备双师素质,决定能否有效指导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协同操作与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
(1)教师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受长期以来知识传授教育的影响,对项目化教育教学改革认识不透、理解不透。总认为教好知识,上好课,完成书本教学计划,“有了知识,就有能力”。殊不知,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
(2)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问题。目前,教师存在只知道专业学科体系,不知道按课程能力目标重组课程。只会知识讲授,不会行动导向。只了解专业内容,不了解学生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和过程,只怨学生缺乏“专业素养”,不了解新时期学生的兴奋点、兴趣、积极面,只看到缺陷。不少教师甚至认为“自己教学水平高,学生水平低”。教师不了解职业岗位要求,不会进行能力需求分析,不熟悉实际项目、举不出课程案例、找不到课程项目。
(3)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的问题。课程项目化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而目前大多数的教师由于缺乏在企业的实践经历,大都是采用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多数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是谈不上,也不能简单的以一个证书来确定“双师型”教师。
二、涉农专业在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1、涉农专业在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理念的调整
(1) 客观看待学生。进入高职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自学能力相对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但大多数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只要方法得当,经过合理的引导、适当的训练,完全可以在技能操作方面形成自己的特长,使其在就业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
(2)转变教师的评价标准。评价教师的标准应与高职学生的基本素质及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评价一名教师最主要的标准应该是看学生能从他所引导的教学活动中学到多少有用的技能以及相应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这样的评价标准就不仅仅要求教师精通知识,学会课本+粉笔+课件的灵活运用,更要求教师有一手过硬的技能,即必须同时具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评价标准的变化将促进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向“双师型”转变。
2、根据行业人才需求调整并确定项目课程体系
对某一职业岗位(群)所对应的人才市场调研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取舍的过程,是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基础。其开发主体一般是行业、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其开发成果是专业培养目标。
项目课程整体改革方案,必须从行业岗位需求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体系,科学地处理好适用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就业竞争能力与发展后劲的关系。如园艺技术专业,我系首先让本专业的专业教师和试验、实训等教辅人员深入园艺园林企业和往届本专业毕业生中开展广泛的调研,搜集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同时,对本校在校的园艺园林技术专业学生也做一个调查,搜集他们对基础学科和研究性学科理论的接受情况、愿望,弄清他们对动手操作能力掌握程度。然后,由本专业教师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加展开讨论,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项目。并且根据社会需要随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并设计相关课程项目。以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3、完全打破学科课程体系,进行项目设计
根据专业岗位实际需要和工作需求,完全打破学科课程体系,以工作项目为核心重组专业知识。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分解、重组和更新,本着专业理论“必须够用”、专业实践技能扎实的原则,整合出既能适应专业岗位工作实践需求,又较符合本专业实际师资、设备条件的专业项目课程,这样就加强了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完整性、实用性、实践性,尽可能地避免了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并尽可能地使每一项目课程都让学生掌握实际岗位工作的某一项实践技能[4]。如:设施农业技术、园艺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植物生长与环境》是由《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气象学》、《农业生态学》等课程整合而成。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果蔬加工技术》中果汁加工项目与《软饮料加工技术》的果汁加工项目相整合。果酒加工项目与《食品发酵技术》的果酒加工项目相整合。同时园艺技术专业的《果树栽培》嫁接技术最好安排到春季或夏季,而修剪技术最好安排到冬季;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作物栽培》最好按季节实施教学;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肉制品加工技术》中的腌腊制品腊肉、香肠加工应安排到冬季进行等等。为此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灵活运用教学计划,采取季节式、分段式、错位式、特色产品引领式等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培训专业项目课程师资,为项目课程教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专业教师长期在教学岗位上,缺乏实践经验,因此我系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和实验、实训管理人员到具有一定规模的园艺园林企业进行轮训,同时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等。让他们真正掌握园艺园林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弄清园艺园林企业各工作岗位的日常工作内容,工程技术人员总结的工程经验和工作技巧,达到返校后能胜任专业课程教学工作。
5、改革考核方法
考试分项目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以考促教,以考促学。通过分项目分层次的考核,逐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构建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平台,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实施效果评价
1、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涉农专业师生对项目化教学的认识有了显著地提高,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更加贴近市场行业需求,教师都能主动开展项目化教学,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效果有了显著地提升。
2、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基本上实现了与涉农企业岗位需求的零对接。我系11级学生在河南新陆春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教学实习半年,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的全过程并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3、通过项目化教学活动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
4、涉农专业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季节式、分段式、错位式、特色产品引领式等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特色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铁明太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8.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2012.3.16.
[3]《探索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之路: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陈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7.1.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cultiv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the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to engineering budget course with project-driven method was discussed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transition of teaching conception, the choosing of the teaching project, 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he reform of testing method.
关键词: 应用型;工程概预算;项目驱动法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engineering budget;project-driven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210-02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人才既区别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又不同于纯粹进行实践操作的技能性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以行业与职业需求为本位,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为了响应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号召,土木工程专业开始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B的模式、方法与途径,而工程概预算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改革势在必行。
1 概预算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中,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完全是按照教材中章节的编排顺序和内容进行的,即绪论(包括基本建设程序、基本建设造价文件的分类)工程造价的构成与计算工程计价依据(包括定额的分类、编制方法与应用)工程计价方式工程量的计算,在这种教学安排下,前面几个章节理论知识过重,关于计价原理的内容、叙述性的内容较多,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对概预算当中的一些专业术语缺乏感性认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这部分内容讲透彻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形下,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讲授工程量具体计算的内容,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是懵懵懂懂、对于如何编制一套完整的工程造价文件毫无头绪。
此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和学生练习的题目往往都是书上的一些例题和习题,而这些例题和习题都是零散的,只能展现出一个项目极小的一部分,不能系统的展现出一个完整的项目的造价是如何编制而成的,且有些题目过于理论化、脱离工程实际,不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工程概预算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引入了项目驱动法的应用[2],倡导在工程概预算理论课、广联达上机实践课以及课程设计都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真实工作过程,以任务引领的方式驱动专业课程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课堂中“以理论为主”、“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便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和动手的积极性,为将来毕业上岗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基于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1 教学项目的选取
工程概预算课程中项目驱动法的应用要求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依托,工程项目的选取不仅要贴近工程实际,而且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水平,项目的规模和难易程度要适中,项目过于简单其知识覆盖面不够,缺乏挑战性,项目过于复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里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生自己在进行手算和软件操作时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挫败感,导致半途而废。因此,根据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概预算课程的理论课时(32学时)和学生的特点,选取了一栋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五层框架结构综合楼来开展教学活动,此项目非常具有代表性,能够覆盖土建、装饰装修、钢筋的算量及计价的主要知识点,利用此项目的图纸,学生不仅可以完成概预算基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此项目造价文件的编制。
2.2 教学内容安排与项目任务相结合
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完全依照教材进行,应根据工程造价的实际工作过程和企业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既要有效利用教材,又要打破原有知识体系,对课程理论知识点进行整合,不能只进行规范和规则的讲解,应将项目任务分解到每一个不同的知识单元中,让学生在“带着工作任务”的模式下进行学习。例如,在讲授土石方工程的计量与计价的时候,直接以项目中的土石方工程的计算为例带领学生完成土石方工程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在讲授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计量与计价的时候,直接以项目中的混凝土基础、柱、梁、板、墙、阳台、雨蓬以及其他零星构件的计算为例带领学生完成此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2.3 课程设计贯穿教学全过程
通常,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大部分课程都是在学期末才结束,导致很多课程设计都积压在一起,并且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来完成这些课程设计,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急于完成任务,课程设计的完成质量显然是不够理想的,且教师也来不及逐一进行反馈。若将工程概预算的课程设计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第一堂课便下达课程设计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来完成对应的工作任务,这样不仅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定期检查任务的执行情况,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也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此次教学改革中,课程设计环节仍然采用了教学中使用的框架结构综合楼套图纸,因为课时有限,教学项目中的任务不可能全部在课堂上完成,剩下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完成,作为课程设计的成果,在这种方式下,课程设计的完成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4 项目驱动法的实施过程
2.4.1 下达项目总任务
在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教师即给学生下达总任务书,提供一套完整的图纸,明确工作任务:完成本项目的造价文件的编制。
2.4.2 学生分组
要求学生课下进行分组,每组4-5人。通过分组方便学生进行讨论,同时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每次下达的子任务,小组应讨论并确定人员分工,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小组的每个成员,做到人人参与,分工协作,相互取长补短[3]。
2.4.3 教学过程组织
每次课教师应首先给学生下达本次课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由老师带着学生进行任务的解析并储备知识,再由学生自行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之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对量,对比自己和其他同学计算的差异大小,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并相互做出u价,教师最后对学生任务完成的总体情况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讲评。针对此门课程出现的“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4],应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比赛,对于算得准算得快的同学和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2.5 基于项目任务的考核方式
在传统的工程概预算考核方式中,学生的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方面构成,成绩占30%(含出勤、作业等),考试成绩占70%,导致很多学生把目标放在期末考试上,不注重平时的训练,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参与各项目任务的积极性,可以尝试加大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如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各调为50%(见表1),以此突出过程能力的考核,直接以学生平时表现和各个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依据来评定成绩[5]。
3 结语
基于项目驱动法的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能止步不前,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来进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10(53):215-216.
[3]严景宁.项目教学法在《工程概预算》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2(10):242.
关键词:艺术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创新
作者简介:明兰(1978-),女,湖北赤壁人,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廖建军(1965-),女,湖南宁乡人,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设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批准号:湘教通〔2013〕223号)、2013年南华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课题“基于学科竞赛平台的艺术设计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XJG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75-02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1]属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在近几年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中,项目化教学一直是大家探讨的热点问题。该教学方法所具有的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优势使得其被很多院校大力推广,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
一、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的项目来源基本上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模拟项目,即由教师模拟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结合课程所学专业知识设计项目选题。二是企业真实项目,又可分为两种形式: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企业实际项目,目前很多高校都是通过“工作室制”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项目教学;企业通过媒介平台的企业征集项目。三是设计竞赛项目。竞赛项目具有“真题真做”的实践性、学科前沿的创新性、有偿奖励制等特征,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总体上看,国内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项目设计形式大于内容
在针对实施项目化教学重要条件的调研中,学生们将项目设计排在首位,说明项目设计水平是项目化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真实项目是由教师和企业共同研制与开发的,项目设计贴近生产与生活实际,往往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但目前国内企业参与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并不充分,使得模拟项目在众多高校的项目化教学中占有极大比重。对于模拟项目而言,教师成为项目设计的主体,很多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得项目设计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使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实施项目化教学中面临困境和质疑。
2.项目化教学重授之以渔,轻授之以鱼
项目化教学在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确实及时、有效,但是需要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项目化教学法是否具有普适性,并不是全部课程都适应于项目化教学模式。二是项目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问题。现在有的教师形成了一种误区,认为项目化教学旨在提高学生技能,对传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或者“由于开发技术的不完善,任务系列化、项目系列化问题没解决好,导致项目中知识的消失”。[2]理论虽源于实践,但理论也指导实践,理论知识的欠缺势必会造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
3.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如何建立科学的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过程评价+效果评价”是目前项目化教学考核的普遍方法,但仍存在种种问题。如:有的教师将考核细则设计的过于琐碎,考核过程复杂;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复杂性和项目类型的差异性,使得单一化的项目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难以满足要求。
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创新
1.根据课程性质合理选择项目类型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其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模块构成。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解决的是设计学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因此并不适合采用具有实际工作性质的项目化教学。面向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其学习是循序渐进式的,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也有技能的进阶训练,而企业实际项目往往是要求较高的生产性综合项目,很难在课程一开始就导入。此外,大多院校目前的教学管理模式很难满足企业实际项目的需求,仅以专业课程的排课来看,时间安排往往不能按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灵活处理。加上教学资源不平衡,很多地方院校很难引入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合适的企业实际项目。因此,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应当以系列化的模拟项目为主,辅以竞赛项目和企业征集项目,以保证理论课时的讲授和技能的全面训练,打好坚实基础。进入大三下学年和大四学年,随着课程设计和快题训练之类的实践课程增多,课时安排自由度较大,可以依托工作室或校企合作基地将企业实际项目纳入教学,并以竞赛项目和企业征集项目加以辅助,提高实战经验。
2.专业课程项目设计应体现出进阶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典型性
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分析是顺利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基础,可以保证项目开发的系统性、目的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对于专业课程的模拟项目,项目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进阶性。打好基础,循序渐进。项目设计初始难度不宜太大,以免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应根据课程知识体系以及学生的认知和技能水平做到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进阶。
以笔者所讲授的“包装设计”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上看,在72学时内需要讲授包装设计的历史以及基本概念、包装的创意及设计、纸盒结构设计、容器造型设计、品牌商品系列化包装设计、包装材料以及印刷工艺等诸多知识点;从商品分类上看,包括了日用品类、食品类、化妆品类、医药类、五金家电类、儿童玩具类等;从包装材料上看,包括了纸、塑料、金属、玻璃、木、陶瓷等。应该说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相当繁杂,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考虑前后递进关系,笔者设计了三个难度相对较低的单一性项目和一个难度较高的综合性项目,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讲授完包装设计的历史以及基本概念、包装的创意及视觉设计、纸盒结构设计的知识点后导入第一个和第二个单一性项目:基于纸张材质的××商品的包装设计(两个项目要求商品类别不同);讲授完容器造型设计的理论之后,导入第三个单一性项目:基于非纸张材质的××商品的包装设计;讲授完系列化包装、包装材料以及印刷工艺后,导入第四个综合性项目——完成××品牌商品的系列化包装设计。
(2)真实性。很多教师进行模拟项目设计时倾向于自由命题,学生自行选择具体选题。事实是,学生不是客户,对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很难达到项目真实性要求。也有教师重创新,轻微创新,动不动就要求“学院派”的大创意设计,忽视商业设计的实际需求,似乎让学生完成项目的难度越大,项目化教学就越成功,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实际工作往往无所适从。项目化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务实的,在真实的平台上提供学生创意想象的空间。项目设计的真实性应通过项目内容、项目要求、项目目标三个方面来实现(见表1)。
笔者在“包装设计”课程的前两个单一性项目设计中采用了既定命题,即教师就是客户,要向学生介绍该商品,并提供给学生真实可信的商品图文信息。在后两个项目设计中则采用自由命题,让学生自行选择探索内容,只提出项目要求和项目目标作为引导,凸显学生“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有合适的企业征集项目和竞赛项目,就将其纳入项目选题。例如笔者在“项目一”中曾设置过“北欧欧慕多士炉包装设计”这一选题,向学生介绍了商品的基本情况并提供该商品的基本图文信息(包括产品尺寸规格、品牌标志、产品文字信息、产品摄影图片等),要求学生设计出至少三种风格完全不同的包装方案。学生们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创意,从纸盒结构到文字、图形、色彩搭配以及纸张材质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和探索,最终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包装作品。
(3)典型性和完整性。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是指项目要具有普适性。完整性既指每一个项目的完整性(真实再现实际工作流程),又包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完整体现。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已被设计渗透,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日益丰富繁杂。
以包装设计为例,商品种类繁多,食品包装和医药品包装无论是在创意构思、视觉元素表现还是在包装材质上的要求都截然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商品包装提出了人性化包装设计、绿色包装设计、民族化包装设计等新观念、新要求,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项目设计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笔者会在前两个单一性项目设计中有意识地选择两种不同的商品类型,如食品、日化品、五金家电等较为大众化的商品。而在后两个项目设计中则要求小组选题时在商品类型和包装材质上要有区别,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小组间的不同项目相互学习,引发思考,尽可能达到教学的完整性。此外,在最后一个综合性项目设计中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从项目选题到完成的设计作品能够体现人性化包装、绿色包装、民族化包装等设计理念,鼓励设计创新(见表1)。
任何形式的学习都应该是反思性的,鼓励回顾和批评以前的学习以及新近构建的观点。因此,项目化教学应当遵循设计教育“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基本认知规律,既要授之以渔,也要授之以鱼,只是授之以鱼中“授”的方式必须改革:一是由“主导式”转向“引导式”。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初始理论教学仍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导入设计项目后则转向引导式,实践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则以引导式为主,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二是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互动化”。教师不再完全以自己的意愿进行授课,而是根据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传授知识与观念,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文献阅读,既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在项目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设计提案,并以提交总结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口述表达能力、逻辑思考与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实现高素质、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
4.考核评价体系应为多元化和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
不同的项目类型应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是模拟项目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以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二是企业真实项目采用教师评价、企业方评价(设计师或项目经理等),以企业的要求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认清自己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三是企业征集项目和竞赛项目除了教师评价、企业方评价外,还应将评选结果加入到考核之中。项目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需要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考核内容一方面包括对项目完成进度、项目完成质量(表现多样性、设计原创性、设计制作与实施效果等)、项目设计提案、项目总结报告或小论文等整个过程的考核,另一方面也要考核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自我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情况(具体比例分配情况见表2)。
参考文献:
关键词:项目导向;高职高专;网络营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网络营销技术》是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技能核心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网络营销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网络营销策划以及网络营销工具的使用能力。但很多院校仍遵循传统的课程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所以,我院开始尝试对《网络营销技术》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网络营销的内涵与特点
网络营销(On-line Marketing或E-Marketing)亦称作线上营销或者电子营销,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线上营销为导向,由营销人员利用专业的网络营销工具,面向广大网民开展一系列营销活动的新型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独具以下一些特点:
(一)以网络环境为依托,注重实操。互联网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使得营销活动的开展转向网络环境,传统市场营销活动所必须面对的物理距离,在很大程度上被网络所取代,采用的营销技巧和策略主要体现在网络上,营销技术人员需要通过网络与客户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客户需求。可见,从事网络营销要求对计算机、互联网具有更高的实操性、技术性。
(二)突破时空界限,易于实践。由于网络营销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在网络上进行,网络成为营销人员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与传统营销开展的实践教学不同,网络营销打破了时空限制,学生不用走上街头、走进商场、企业,不用直接面对消费者来推广产品,只需要具备能够上网的电脑及其他终端设备,在实训室、宿舍等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开展营销活动。
(三)涉及范围广,知识体系复杂。学习网络营销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如何开网店、建网站、卖东西,其范围涉及整个营销的全过程,包括营销前期的网络商务信息采集、网络市场调研、网络消费者行为分析;营销中期的网络市场细分、定位,营销策略的制定,利用网络营销工具进行推广;营销后期的达成交易、物流配送、效果评价等等。可见,网络营销涉及范围广,知识体系复杂。
二、传统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一致。我院目前有两个专业开设网络营销课程,分别是电子商务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目前情况是专业侧重点不同,制定的课程标准也不同。电子商务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具有扎实基础,所以授课重点偏重于网店的开设、网络营销工具的应用方面,但缺乏系统的营销理论。市场营销则侧重于营销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营销活动的设计与策划,但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较为薄弱。所以,目前不同专业的网络营销教学内容不一致,应考虑重新构建基于项目导向的网络营销课程体系,使不同专业取长补短,更加符合社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过程中,虽然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引入了案例教学、上机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但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引用的案例大多来源于课本、网络或参考书,缺少实践环节的案例,本质上还是从理论到理论,学生没有亲身体验,身份始终是“观看者”。有些老师授课时也会安排上机操作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大多情况是老师先用几堂课把一章的知识点讲完,再安排学生上机,所做的练习也都是单一的、零散的,缺乏目的性、系统性,大多学生只是机械的完成练习,敷衍了事。可见,我们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
(三)考核标准不合理。我院目前《网络营销技术》这门课程的考核标准是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其中过程考核占4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与实践等,终结性考核占60%,即期末闭卷考试。由此看来,一纸试卷在考核中占有绝大比例。而网络营销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更多的与实践相联系,目前的考核方式实践比例太低,因此考核标准缺乏合理性。
三、高职《网络营销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一)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目前,项目导向教学法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被普遍采用,教学内容设计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理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知识体系,不过多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用、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宽基础、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广泛适应性,便于其迅速适应岗位。
我院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此次教学改革,在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项目导向教学法的研究成果,以及对网络营销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将网络营销业务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新思路。整个教学内容重构了两个综合型项目,项目一:网店“艾丽丝妆园”的营销策划与推广。项目二:“陕交院”的招生策划与推广。其中项目一又可分解为6个子项目,分别是:网络信息采集与、网络消费者行为分析、网络市场调研、网络营销目标市场定位、网络营销策略的制定、网络营销工具的使用。而项目二是对项目一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加深、提升和巩固,是对网络营销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内容打破了原有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二)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以赛促学”。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项目被进一步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包含相应知识点和技能训练,老师通过布置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并进行操作实践,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进行辅助并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既可以得到实践锻炼也可以掌握知识要点,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其次,在教学中应组织多种多样的实践竞赛,通过“以赛促学”的形式来达到鼓励实践、检验学习的目的。这里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和网络资源,如鼓励学生参与每半年举办一次的“大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秀”活动,这是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专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网络营销实习、实践机会的网络平台,学生借助这个平台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参与实践活动,展示自己的风采,锻炼自己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三)重新修订考核标准。为了突显网络营销的实操性和技术性,同时配合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课程考核应将以理论考试为主转移到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上来,加强对学生平时表现,完成工作任务和项目的情况进行考核,此外,也要考查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所以考虑重新修订课程考核标准,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王世胜.“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高专网络营销实训课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科学校学报,2010(09):113-115.
[2]王成方.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86-87.
[3]包金龙.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成人教育,2011(01):121-122.
[4].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施的调查研究[J].职教通讯,2010(05):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