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     探究      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引入“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彻底改变教师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的方式,按照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下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可概括为五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索研究——交流沟通——小结成果——课外延伸。

    一、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必要发展,是已有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新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学生自身与环境的“同化”或“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欲望显得十分重要。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如何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尝试重组教材,设置一个与旧知相连接的新知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新问题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例如:“倍的认识”一节,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出示2个黄乒乓球,4个白乒乓球,问:比较黄球和白球的个数,应当怎样说?

    生1说:白球比黄球多2个;

    生2说:黄球比白球少2个;

    生3说:黄球的个数和白球相差2个。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对,但是比较两种乒乓球个数的多少还有一种说法(学生们静静的思考,无人回答),大家还不会说,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种新的说法,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学生欲言不能欲求不得时,产生了迫切想知道“新说法”的积极心向,便可热情地投入到知识的探求中去。

    (二)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问题本身也充满变化,丰富多彩。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不急于告诉学生要解决的问题,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节时,面对工效、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可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什么是工效?工效、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用途?单产量与工效有什么区别?等等,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这既可锻炼一个人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二、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问题情境确定后,学习过程即进入探究阶段。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有没有研究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数学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充实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炼而成的。“探究性学习”与机械记忆学习或直接接受学习比较,需要更充足的时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参与新知的探索。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分析性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机会,使学生具有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让他们充分的理解、讨论、感悟,高效率的达到目标,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探究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动手操作。“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例如:“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节的教学,在进入新课后,就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动手操作、动口讲述、动脑思考,逐步加深认识。

    师:请同学们考虑,怎样用已学知识计算梯形面积?

    生:能不能将梯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三角形来计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现在请大家利用剪刀和梯形纸板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动手操作)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第2篇

现谈谈自己在小学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的初步尝试:

1、激发搜集信息兴趣 培养搜集信息意识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可以说随着探究活动的开始,搜集信息便也开始了。但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有的学生对出现的信息熟视无睹,搜集信息意识淡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参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搜集信息,强化搜集信息的行为,激发学生搜集信息的兴趣,培养搜集信息意识。

2、多种感官协调配合 及时分类搜集信息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常用眼、耳、鼻、舌、手、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去参与观察、实验、制作、思维等活动,感觉器官就成了搜集信息的感受器,在多种感官协调配合下,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及时把感受到的各种信息按不同类别搜集,学生搜集信息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视觉信息,又有听觉信息、还有嗅觉和触觉信息。如冀教版三年级上册8《水与生命》一课中观察水的活动,学生通过眼、耳、鼻、舌、手等感官观察水是什么样子的,在参与观察的同时,及时搜集到了关于水在颜色、气味、味道、透明度等不同类别的信息。

3、实施搜集信息方法 按需定向搜集信息

(1)记录搜集信息。

把观察到的事物,按照自己的喜爱方式,或文字或图画或图形记录下来。观察记录和实验记录是常用的方式,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纸飞翼》一课,在“观察下落的纸”活动中,通过学生观察纸团和纸片下落现象,分别画出纸团和纸片下落的路线,用图画方法记录了搜集的信息。再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制作小磁针》中的观察磁极的相互作用的现象,学生有的用文字的形式记录,有的用画图简单明了地标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交流搜集信息

因每个学生的注意对象、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不同,在参与探究活动中,不可能搜集到信息的全部,搜集的信息各俱特色。通过小组、班内大组活动的形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在对话、交流、辩论中使原来搜集的片面、模糊的信息得到全面完善和澄清,错误的思想得到修正。在交流中彼此启发,学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得较为全面的探究信息。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倾听声音》一课,学生探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各自搜集到了敲鼓、拨钢尺、吹纸、敲锣、打音叉等物体发声时的信息,在相互交流中,使听到声音、看到现象的信息逐渐完整,为进一步整理信息做准备。

(3)网上搜集信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上查询和搜集所需相关探究内容的信息资料十分方便,此方法值得在适合课型探究活动中推广和应用。通过关键词运用搜索引擎查询相关网页、网站,再查询相关资料,并把所需的信息下载保存于磁盘;或者访问一些专门的网站(中国教育网、中国健康网)点击所需相关内容查询相关的资料,并选择保存。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食物的营养》一课探究食物的营养,我就让学生上网到〈〈中国健康网〉〉搜集关于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既使学生了解到食物的营养成分,又使学生学到了一种搜集信息的方法

4、课堂内外相互结合 比较分析搜集信息

科学课的开放性,打破了课堂内外的局限,拓宽了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内外的探究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利于形成搜集信息的信度和效度。

科学探究起始于问题,学生提出并选择问题后,便开始按需求和目标确定的方向搜集解决问题的信息。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信息平台,做好信息的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搜集的信息是否符合锁定目标的要求,是否有收选价值,哪一条信息哪个方面哪个角度解决探究问题更有价值,有多大利用的价值。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与生活》课中,学生探究减少噪声的方法,除让学生在课堂观察耳机里的厚垫外,还让学生到摩托车修理店观察摩托车排气管消声器的构造、到电影院观察墙壁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搜集的信息,知道了人们针对不同目的使用的减少噪声方法,为设计无噪声书房准备了第一手材料。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知识分享;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070―02

一、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概述

关于学习型组织的构想最初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佛瑞斯特教授。在1965年,他在《企业的新设计》中提出未来的企业是个信息化的组织,并且具有扁平化的层次以及开放化的结构,员工、部门之间也将由从属的关系转化为工作伙伴的关系。彼得・圣吉作为佛瑞斯特的学生,一直致力于研究更理想的组织,并于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这本著作,成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彼得・圣吉指出心灵的转变才是学习型组织追求的实质,他以“自我超越、心智模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为基础,指出:“学习型组织是由一群能不断增强自身创造力的人组合而成的团队或集合。”而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点就在于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特点,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战略来推进组织学习的实施,从而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有效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组织集成了信息型组织中以“技术”为主和知识创新型企业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两者有机融合,更有效地实现了知识转化。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由主要依靠劳动力和有限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以知识资产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与此同时,知识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开始风行于欧美各国。如今,位于“世界财富五百强”之列的大部分企业已经把知识管理应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

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有很多。被较为广泛认可的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由APQC公司(美国生产和质量控制协会)提出的,他们认为:“知识管理是组织采取的有意识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简而言之,知识管理其实就是通过对组织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而有效的管理,实现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交流、应用和创造,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学习型组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认识,照搬照抄

现阶段,很多企业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时候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一系列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这些理论方法都是建立在西方企业管理特点上的,与中国企业的发展基础和阶段大相径庭,在员工的素质和领导层的管理水平方面,中国与外国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只是单纯地模仿国外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只能适得其反。

(二)领导重视力度不够,组织成员缺乏行动

很多企业领导者对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视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更别提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推广到企业的每个层面和角落。这就导致组织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企业员工,根本不了解学习型组织的真谛。他们不会去关心那些与自己工作无关的知识,这就严重阻碍了组织中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也就因此偏离了轨道。

(三)只见显性知识,不见隐性知识

许多企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显性知识的学习上,而忽略了对企业来说更为珍贵的隐性知识。一方面,隐性知识不易被察觉的特点要求企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挖掘;另一方面,想要真正习得隐性知识,将其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就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模仿、学习和领悟。

(四)刚性制度的限制,知识传递和创新受阻

由于一些刚性制度的限制和束缚,组织难以实现结构的扁平化,从决策层到操作层中间有太多的管理层次,知识在层层传递的过程中被遗漏或歪曲,这样对组织的学习非常不利。此外,刚性制度也限制了组织的创新性,墨守成规的组织难以具有革新精神,这就给知识创新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三、如何运用知识管理更好地促进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学习型组织――从纵向上看,学习型组织要求人人都能学习,营造一个全员学习的文化氛围;从横向上来看,学习型组织致力于提升每个组织成员自我超越的意识,从而实现企业成员的终身学习。而实现这两个维度的目标的最佳手段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一)建设具有特色的学习型组织

企业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制度要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相结合,了解组织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明白哪些知识的分享、积累和创造能够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等,清楚地掌握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组织从最能构筑竞争优势的知识项目着手导入知识管理系统。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也是如此。在理解学习型组织的真正含义,把握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借鉴知识管理制度的建设理念,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与企业的发展现状、经营特色和企业文化相联系,建立真正富有成效的学习型组织。

(二)实现团体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

1.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成功与否,领导者的重视程度是一个关键因素,知识管理则能够促进领导者对知识的重新认识。知识管理要求领导者改变过去一贯的管理风格,多与下级员工沟通和交流。同时,领导者以身作则,亲身参与讨论并无私地分享知识、技能和经验,激起了其他员工对学习的强烈欲望,使得他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

2.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下,领导者还可以在组织中建立学习型团队,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由此创造一个彼此信任、坦诚和团结的学习环境,最终实现学习型组织内的团体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

(三)促进员工隐性知识的学习

1.知识分享平台是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很好的一个途径。在平台上分享成功案例,一方面,员工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知识专员通过对案例中运用到的技术进行分析,从中萃取出案例中隐藏的知识资源,并将其收入到企业的知识库中。可以将优秀经验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也可以分享典型的失败案例,帮助员工有效借鉴已有的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2.员工在平台上分享的隐性知识多是自己能够感知到的,但是有很多员工对自身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并不自知。知识专员就运用专家访谈的方法来挖掘隐性知识,深入探讨这些明星员工的工作行为,引导他们将自己蕴藏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并把访谈内容结构化,整理成文档或课件放入企业知识库中,供组织成员学习。

企业知识管理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结构化带来了许多方便,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使得组织高效地兼顾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个方面的学习。

(四)促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1.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要建立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通过该平台,企业每个员工都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客户关系等分享到平台上,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成为企业珍贵的无形资产。在平台上,员工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交流实现互补知识、创新知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组织中金字塔式等级型结构的缺点,知识的传递和分享主要是在一个平行的面中进行,这就促进了学习型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有效提高了组织知识传递和分享的效率。

2.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知识管理中,企业可以用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创造另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组织中的网络交流工具多种多样,例如E-mail、QQ等,这些工具使得知识几乎可以同时被传递到不同层级的员工手上。此外,组织成员如遇到什么难题都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向专家进行询问,这就保证了组织扁平化的知识管理。同时,还能降低沟通的成本,缩短知识传递的线路,有效避免知识的误传、漏传和失真。

参考文献:

[1]罗俊娴.WEB2.O环境下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平台构建与实例分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王华.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J].商业时代,2012(27):92-93.

[3]王玲娜.浅谈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学习型组织的建设[J].经营管理,2011(10):133-135.

[4]凌培亮,吴少红.成人教育中学习型组织的创建[J].中国成人教育,1996(12):9-10.

[5]山巍.以知识管理为抓手创建学习型组织[J].红旗文稿,2010(19):28-29.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微课;小学教育

作者简介:汪志强(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学,浙江杭州310011)

小学时期,是基础教育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够确保学生迅速掌握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理念以及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为未来的学习生涯打好基础。微课是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按照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不断地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以及不断地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是一种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被广泛认可的新型教学方式,其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的诸多特点不谋而合,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成果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的常用方法

(一)提升基础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地培养小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小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效地互动。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其教学的重点是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基础性的能力。对于微课,其教学的优势在于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具体,可以更好地将各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有效地剖析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借助于微课和自身的课堂教学实战经验可以更加深入挖掘教学案例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实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度讲解,使得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大的提升。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教与学实现了有机融合,确保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得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最大程度满足了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

(二)加强实践应用效果,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将课堂教学和实战操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小学教师通过讲解理论和示范操作来使得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相关的理论。对于许多的小学生来讲,其实操技能相对比较差,这样往往导致课堂教学质量比较差。对于微课而言,教师借助于微课教学可以提前将本次课实践的内容通过视频的形式予以记录,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暂停、快进、慢放以及回放等功能进行更加细致的教学与解读。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观摩学习,这不再受限于课堂形式。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有效地应用微课使得小学生对于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不断地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三)强化趣味教学意义,提升学习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很难长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同时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特点也和成人所不同,因此在小学课堂上如何更加深入浅出地挖掘知识点成为了课堂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步骤。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其可以有效地借助于视频、微课等多媒体的形式,将单调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有趣的教学内容。同时微课特有的生动、形象和小学生独有的求知欲和兴趣相匹配,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热情比较高。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充分地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手脑心眼同步并驱结合的学习体验。

二、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的优势效果

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主题突出,成果简化、针对性强等特点,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既需要分层次的将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讲解清晰,也要在实践层面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吸收,不断拓展教学维度,持续提升小学生的求知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

(一)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精准教学

对于不同的小学生来讲,其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存在差别,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更加客观地了解每一个小学生,结合每一个小学生的问题所在,更好地实现精准教学,这样才能确保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采取微课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确保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信息技术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展开,老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问题导向的方式开展工作,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所在,精准发力,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因地制宜的选择教学方法。比如在电脑绘画的课程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微课的方式,将电脑绘画的过程、特点和注意事项分门别类的做成多个视频,并提供给不同的学生群体,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教师通过调查问卷、作业检测等方式,深入了解小学生对于电脑绘画课程的真实感受和切实难点,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确保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更加清晰到位。

(二)采取多样技术,丰富探索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深化培养的关键阶段。学生通过各个模块的深入理解,无论是基础知识、搜索技巧,还是其他的多媒体技术,都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微课这种形式,对于以上各项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使得小学生更容易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独特魅力。在一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比如探索网络的课程中,老师可以将探索网络的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知识领域,不同的领域都可以做成一起独特的微课,引导学生对于各个领域产生探索兴趣,熟练掌握搜索知识的技能和技巧。在此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将探索开发的总体思路、使用技巧等教学重点及难点做成专题式微课,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流程。在此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外部探索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小学生属于初生牛犊不怕虎,要提高小学生的外部探索能力,使得单调的信息技术教育转变为绘声绘色的信息技术教育,这样学生兴趣在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好地配合,有效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也可以更加科学地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使得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构建新型模式,拓展学习维度

微课的最大优势,便是能够真实的记录课堂教学的诸多内容,各类难点和重点可以重复播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师可以利用微课的手段,同步开展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工作,尤其针对一些课堂重点内容,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重点攻克。比如在word课程的教学中,由于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虽然难度不大,但是较为零散,内容相对单一枯燥,因此单纯依靠线上教学,效果往往很受掣肘。微课教学的方式就非常适合word课程的教学,能够做到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分解,对一些隐藏的知识点能够实现全维度录制和细致讲解,课余时间也可以实现有效利用。在线下时,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地借助于微课构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得线上和线下结合,小学生利用线上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利用线下来自主学习,两者的有机统一不仅仅提高了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兴趣,同时也使得小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这样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学课程标准 探究性学习 创新精神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是课程标准对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和内容。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是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前提,笔者认为,对探究性学习应当从如下多方面进行理解。

一、探究性学习是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是对传统落后学习方式的变革。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而科学素质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能力等方面,实现科学素质的提高,依靠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是无法实现的。探究是一种研究科学的方法,探究性学习是在学习中引入研究科学的方法。探究的过程有时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即使没有结果出现,探究过程仍然使人得益,这就是重在参与。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的课程,学习生物的过程,可以象研究科学一样进行探索。生物课程的探索过程,可以增长许多知识,培养许多科学素质,这是传统应试教育无可比拟的。

探究性学习强调主动学习,主动追究知识自然事半功倍。探究性学习意味着在教学的模式将以参与课外活动、创设实验、组织讨论、交流等方式为主,学习上自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的工作是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动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二、探究性学习提出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注入式或者填鸭式的教学,都是应试教学,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上课,实际就是听科学、看科学,看权威、听权威,人们不敢轻易怀疑真理和挑战权威。被动的学习,势必压制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课程标准提出了“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探究性学习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我国科学和教育的基本状况,科学教育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重点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时不我待。

三、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侧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就是勤于学习和乐于学习,主动提高自己。勤于学习是永恒的要求,而乐于学习,关系到学习的趣味性和成就感等激励因素,浓厚的趣味性和强烈的成功感会激发学习的兴致,形成良性循环,产生良好效果。教材和课本中的知识,是我们学习的内容,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知识,是基础性的知识,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是学习探究的基础,需要好好掌握,但绝不是我们仅有的目标,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在学习探索过程,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过去,我们对知识的掌握,侧重死记硬背,侧重经验之谈,如今,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完全可设置问题,通过实物显示、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观察比对,分析讨论的解决问题过程中重现和巩固,我们在有理由的情况下,可以怀疑真理和挑战权威,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课程标准具体明确重点培养的能力目标,即包括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而突出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探究过程不仅是要求学会基本知识,还强调知识基础、心理素质、科学态度等各种素质要求,探究性学习对能力的培养,全面而且有重点的,层次分明。

需要指出的是,发展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在排斥其他传统行之有效的实用学习方法。课程标准推行一种新的学习理念,但没有与传统诸如启发式、发现式等学习方式相冲突,而且探究过程需要的诸如观察、阅读等能力则仍然是必备基础能力,在探究过程,仍然应该得到应用和发展。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用到了“引导”,显然,学生仍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仍然起到主导作用。这与一直坚持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没有矛盾。

四、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推行探究性学习最大的目标。

我们引导和要求学生学会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少许书本上的知识,我们授学生“渔”而不是“鱼”, 良好的学习的方式,可以终身受益。当然,具体学习方法会因人而异,但我们倡导的是一种与探索科学相同的学习方法,即在探索过程主动地学习,教师则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方法的帮助者。

五、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途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学习离不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探究就是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探究教学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然而最基本的模式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向和思路,分别论证和排除各个思路的可能性,得出结论,最后进行反思总结。探究性教学强调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来自问题的突破,所以,探究性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创设。比如,气孔是植物体进行内外交换的门户,我们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气孔是不是整天开放,什么时间开放较大,什么时间开放较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对树叶表面气孔在不同时间段的开放程度的观察,得出气孔的大小与时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进一步影响气孔大小的原因是什么,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