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引言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是一种尊重人性需求的设计。设计本身大部分是针对于人的行业,其服务的主体对象是人。因此,城市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就是针对人的各种需求展开的,这种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景观设计离不开人,其是最终的设计的本源的回归。

1 景观与城市景观的概念

1.1 景观

景观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涉及各个学科,常被用于地理学、生态学、美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各类书籍对“景观”的定义描述也不尽相同。地理学上对景观的定义为“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 [1]。而生态学上景观被定义为“景观是一个关系系统(多个生态系统)的复合体,这些关系系统共同形成地球表面可识别的一部分,由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关作用来构成和维持。” [2]

1.2 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聚落的自然景观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的总和。它是由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的建(构)筑物、道路等构成的空间景象,是物质空间与社会文化互动的表象。[3]

2 “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前提——城市景观设计的环境意向

2.1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景观的基础,因此“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需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在城市建设活动的过程中,人们的建设行为在考虑人的因素时,需要了解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城市景观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地域生态结构;在功能上维护生态平衡,注意景观生态链的协调有序;注重景观生态系统承载力,处理好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的良好关系。

2.2 城市环境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需对环境研究提出具体的目标,更好的协调人与景观的关系,达到最后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景观结构。

(1)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

景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景观环境缺一不可的条件,三者是唇齿相依的相互服务的关系,没有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未来,没有未来何谈为人类服务。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景观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任务。

(2)建立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

将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以及地域特征结合起来,形成适时适地的景观结构。不破坏其原有的地域特色,考虑地形地貌的生态性,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景观设计师运用科学的设计方式将功能性、实用性运用到服务于人的城市景观设计中。

(3)建立城市景观的新概念

城市景观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城市空间范围内,联系生态的环境因素来作为新的概念。它不再是只满足于、服务于当代人的需要,而是对后代人也具有一定满足需要的能力,它必须本着整体优先、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考虑人类生存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支撑能力。

3 “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

3.1 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渴望寻找与自然同呼吸的生活节奏。在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或与之相适应,或创造自然形态,均可满足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当然,作为景观设计师,需汲取前人经验,注重文化资源与地域差异,寻求一种景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满足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

3.2 “以人为本”的实用性景观

景观的实用性紧随以人为本的原则之后。实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景观设计;二是功能需要适合于服务对象,满足于场地使用者的需求。

3.3 城市景观设计中需体现人文的关怀

城市吸引人的地方,不是繁华的外表,而更是一种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体现在城市的尺度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城市景观设施方面。[5]而城市景观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使用者,城市景观设施的方便使用性;二是注重景观的细节问题,做到处处考虑人、方便人的使用因素;三则是关心一些特殊群体,主要是老人、儿童和残疾人。这三类人群对景观设施的要求与其他人存在某些方面的差异,例如景观的乐趣性与方便性。真正做到这三个方面,才能体现出在景观设计中人文关怀的部分。

4 结语

成功的城市景观空间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人的吸引,也就是城市景观的人情味。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能看到与接触到的,才具有其真正的价值;城市空间要为人所设,使人感受到亲切宜人。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所以设计过程中必须从人的感受与情感出发,将人类的行走、休憩、娱乐等与景观相结合,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妙趣横生、亲切宜人。

参考文献:

[1]Zube,E.H.Themes in landscape assessment theory [J].Landscape Journal, 1984, 3 (2): 104-110

[2]Williams. How the Familiarity of a Landscape Affects Appreciation of It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85, 121: 63-67

[3]吴晓松,吴虑。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医学;整体观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进行着大规模的新建、扩建、以及城市更新等行为。我国的规划主要依据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形象元素塑造;过分追求局部地块的“手术式”改造;盲目追求美学形态的设计和城市空间元素的简单罗列。在这种片面、孤立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城市正处于亚健康状态,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人口压力过大、交通阻塞、气候灾难、环境恶化等环境问题,以及城市特色逐渐丧失,人性冷漠等社会问题。面对这些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不禁要思考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是否适合城市的未来发展,基于整体、系统地协调发展才是未来城市发展的 “健康之路”。

中国传统医学是优秀的东方哲学文化体系。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以系统的角度来把握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当我们把城市看作为一个不断生长和发育的有机整体时,我们可以将中医学的系统理论运用于城市,以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认识、解读城市,发现城市的发展规律,探讨城市的健康问题。

1 中医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解析

1.1中医视角下的人体构成

中医的人体结构主要由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三大部分所组成。脏腑不单是一个形态上的概念,而一个综合的功能单位。脏主贮藏精气,腑的基本功能是消化饮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脏腑两者之间的功能和特点是有区别的,但它们在功能上又是相互为用的。中医整体观认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主导人体的六腑和形体官窍、四肢百骸,形成人体的五脏系统;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通路,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生理作用是沟通联系,通行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在病理情况下,病邪可以循经出入,经络而反映出各种病变特征。根据经络的循行位置和脏腑的联系关系,可以了解疾病的病位,进而指导治疗;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城市亦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有机系统,具有整体性、复杂性、自组织性的特点,像人体一样也也有“成、盛、衰、空”的生命周期现象。因此,可借鉴中医学对生命体的构成认识来重新了解城市空间。

1.2城市空间要素再提炼

林奇将城市空间要素拆解为节点(node)、区域(district)、地标(landmark)、路径(path)、界面(edge),这是通过物质形态的认知而对城市环境进行的拆分,要素与要素之间是孤立的,忽略了空间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借鉴中医学的生命观将城市空间要素进行再提炼,重新得出城市空间要素,即城市功能体和城市廊道。

城市功能体就是指在一个具有基本功能的区域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导的,以其他功能相配合的,并且通过一种内在的作用机制将各个功能之间关系复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功能实体或功能体系。它如同人体的五脏六腑,承载着城市的各项“生理”功能,它承载城市经济、社会等庞杂而细密的各种功能。例如城市广场、重要建筑综合体、城市环境敏感区,基于 TOD 发展模式为主的城市社区可作为城市功能体进行单元研究。

城市廊道是在城市空间范围内存在的,由一种特定“关联关系”线为主导的带状空间,在与其关联的用地范围内,建筑形态或功能呈同质特征[4]。城市廊道则如同人体经络纵横交错,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如功能廊道、交通廊道、绿化廊道、水廊道等。廊道沟通连接城市各个功能子系统,是输送各种流( 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通道系统,为城市的各个功能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使各个系统维护正常的运行,保持城市有机体的协调和平衡。

总结来说,城市功能体和廊道两要素是基于城市空间内在运行机制的提炼,两者之间不再是孤立和可拆分的,城市空间结构犹如人体结构的内在关系,城市廊道和城市功能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支撑起整个城市生命运转。各个系统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相互作用,并且保持平衡。因此,城市结构系统的协调与平衡决定了城市的“健康”与否。

3 中医视角下的“健康城市”解读

3.1中医学的健康理念

《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这句话体现中医认为阴阳平和,充盛形体,三部九候之脉一致,是健康的表现。其完全包含了WHO的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甚至范围更广。中医思想强调人的“形神合一”。其中,“神”不仅有心理、情绪的含义, 更有对人的整个精神状态的概括。健康人必是形神合一,和谐一体之人[5]。

中医哲学的健康理念讲求的是动态平衡的思想,这种动态平衡不仅包含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还有人与自然、人的身心、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平衡。中医治病以人为本,强调给予患者人。根据以上对中医学健康理念的阐述分析,可以总结提炼出了关于“健康”的关键因素——整体、和谐、以人为本、平衡。

3.2“健康城市”的塑造

对应于城市这个有机整体,它的健康也需要满足整体、和谐、以人为本、平衡四个因素。

(1)整体观

将中医学的整体、系统观运用到城市有机体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城市空间结构要素的功能、发展变化以及与城市的关系。同时还能了解城市客观发展规律,寻找城市空间内在系统联系,遵循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来建设和发展城市,可以使城市科学、有机、健康的发展。中医从整体观视角了解病因,察外知内,分析其病理关系,确定施治方法。借鉴人体经络理论,映射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关系。经络“不通则痛”,如果交通廊道出现拥堵,会导致某些城市局部空间运行异常,甚至整个城市出现严重的问题。另外,借助经络学穴位原理,通过舒经活络,来疏通城市空间结构系统;采用针灸穴位,来激活城市功能体,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从而解决城市的疾病。

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学者借鉴中医理论进行城市设计研究,例如“城市针灸”概念,此概念是由西班牙的建筑师和城市学家马拉勒斯(Morales)于 1982 年提出了,它是指一种催化式的小尺度介入的城市设计手段。我国近期也出现了一些相关性的研究,主要是从建筑,城市交通、城市中心的小尺度介入,来激发、带动城市整体发展。例如在温哥华唐人街的复兴计划中,采用了城市针灸的方式,选择历史重建区域的四个社区建筑进行重新开发建设,采用穴位点激活理论,对社区建筑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现代的居住和公共空间,使每一座社团建筑成为文化活动的衍生物,利用文化的复兴带动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6]。

(2)和谐观

中医哲学思想观强调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我国传统城市建设也一直非常重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这种思想与西方城市规划理念有较大的区别。《管子》一书中写到,“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种规划布局方式充分体现出了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建设思想。将“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运用的最好的当属中国古典园林建设[7]。江南山水园林自古以来便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体现了古代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人居环境。

目前,我国城市进行大规模机械式发展,忽略了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导致城市缺乏特色,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亲近感越来越低。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山水城市”是近代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城市乌托邦思想理论。“山水城市”具有明显的理想化特征,是传统理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生态观的体现。

(3)以人为本观

中医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现于重视人的主观感受,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一书曰:“病者之爱恶苦乐,即病情虚实寒热之征”,说明中医诊断时通过人的爱、恶、苦、乐等主观体验,来帮助判断患者病情。

当今的城市建设,过于重视城市空间形态的营造,缺乏关注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感受。超大尺度的城市广场,缺少活力的城市灰空间等常常出现于我们的城市中,这都是因为城市设计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城市规划的主体对象是人,而不是为规划而规划。因此,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建设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打造人性化尺度的公共空间,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等,增强邻里之间的交流,增加城市空间的人情味,使人们对城市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真正做到“自平其心”,“其德不孤”。这样的城市才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

(4)平衡观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是健康的表现,太过不及,均非常态。当人体内环境处于失衡状态下,去调理阴阳的偏倾,使其阴阳归于平和,形成人体内环境相对平衡的趋稳态体系。

现今,大多数的城市都是以一种非平衡方式在发展:城市人口过剩,交通压力紧张,资源消耗严重,环境破坏恶劣等等,这些都是城市非平衡状态发展的表现。如果放任城市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发展,那么我们未来的城市将会“死亡”。城市发展也应该遵循这种平衡观,遵循城市内部的平衡发展规律,实现城市系统各功能之间高效组合,使其综合效益的最佳平衡点。

4 结束语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含有丰富、独特的理论体系。将中医学理论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去,可以构建出中国本土化的城市设计思想体系。未来的城市发展目标一定是“健康城市”,是一个整体、和谐、一人为本、平衡发展的城市。

(本文核心思想来源于导师金广君、副导师赵宏宇的启迪,行文过程中得到了师兄蔡瑞定博士和同学胡海洋、段明瑞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周学胜.中医基础理论图解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P5-14.

[2]杨裕华, 解力.中西医学整体思维差异和中医系统观[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8).

[3]同1.

[4].金广君,吴小洁. 对“城市廊道”概念的思考[J]. 建筑学报,2010(11)90-95.

[5]王阶,汤艳莉.试论中医学健康观[J].中医杂志,2011(6):995-997.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的思考、城市个性、以人为本、传承文脉

中图分类号:TU113.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科技等突飞猛进的发展,地区间、国际间的交往正变得日益频繁,各国、个地区不同的城市建设模式、理论和技术成果在信息时代已经变成了全球共同财富,这些“财富”在共享的同时,在许多城市建设中,由于缺乏对当地城市历史文脉、文化传统、民族宗教、经济产业、资源环境等内容的深入探讨与发掘,于是出现了大量城市建设一味的模仿和“克隆”现象,这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界和规划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各地城市都在深入地研究自己的历史文化,总结其历史经验,捕捉当前发展的有利条件。我国的学者对城市的地域特色的研究也从多角度、多层面展开,有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对城市文化景观的探讨,有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化的关系等。

1.对城市的思考

城市的发展可追溯到人类史明史的开始,古罗马的文明、 古埃及的辉煌、古希腊的建筑、古代中国的文化等。无不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开始。但细想一下,东西方文明与城市具有千差万别,从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筑布局上反映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1.1形成城市个性的原因

城市的区位与气候是古代城市的建设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城市的区位决定了城市建设的地理因素、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适宜的建筑形式。依山傍水的建城选址,体现了“上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淘肪省”的思想:砖石结构、砖木结构的取材是充分体现人类利用自然的结果,而建筑形式的差异则是人类根据风、雪、雨的特点,决定了“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建筑、中式建筑的区别,这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城市居民的宗教与民族文化城市作为人类的重要空间载体,其思想、文化、、生活习惯是决定城市个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的思想决定行为。其是审视美与丑的重要标准.古罗马的庄重柱式与围廊、“哥特式”建筑的高耸钟塔、教堂的穹隆顶、中式建筑的屋式、宫殿建筑严谨的布局形态等,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信仰与崇拜、宗教与文化淋漓尽致的反映(图1、2、3)。

1.2对城市的理性解释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完全是以现代人的喜好和各种怀旧的心志去解释、分析、理解城市。而城市信息的来源一则是城市遗存的点点诸滴{遗址、建筑、街坊以至砖瓦、古树等),二则是记载城市的史料与人文信息,而要比较正确地“闷读”城市、不仅去认识城市遗存的事物,而且要从城市肌理、街坊格局、建筑关系击领会它们所构成的

整个城市的空问秩序与整体风貌。

城市的发展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发展与积淀,在此过程之中,受当初自然环境与科技水平的制约,城市的建筑、风格、街坊格局型制是满足其当时人的生存需求,反映了特定时期的人娄文化.而城市的建筑与一草一木是有形的实体。积淀了丰富的时代信息,给现代人以丰富的遐想与启迪,如何正确地认识城市,理性地加于分析,处理好城市现代生活与城市过程积淀是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根本途径,主要是应解诀三个思想:(1)城市的形成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2)现令城市的建设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尚未超越城市的发展阶段;(3)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以满足 “人”为前提的。

1.3城市“千城一面”的原因

当人以怀旧的心态去寻找“城市”的时候.惊呼为什么现代城市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宽广的马路、摩天的大楼、大量的玻璃幕墙、多彩的霓虹灯,形成了现代都市的一个象征。认真地去思考城市出现的问题是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究其原因可归纳为: (1) 自工业革命之后.蒸汽机的出现使原来以动物为原始动力的交通工具产生了飞跃,变通的迅速便捷、使人的交流与交往日益增加;(2) 科技的发展 建筑水平的提高.新科技、新材料的应用,是城市建设与建筑东西方风格渐近的根本原因之一;(3) 建筑流派的充分盘流,从处理手法上存在着区别,但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根源上并无太大的区别; (4)民族文化、宗教风格在城市建筑的体现上逐渐趋向淡化、仅仅反映在较为单纯的宗教建筑的风格与形式之上。

2 城市设计的探索与城市的个性把握

城市的个性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它是城市文化品格及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自然风貌、文化格调、形态结构、历史底蕴、景观形象等综合起来形成的个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质量的要求也越高,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的城市设计模式引起人们的广泛批判,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在这过程中,城市设计开始由单纯的物质空间塑造转向对城市社会文化的探索;由城市景观的美学考虑转向具有社会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城市生活的创造等等。现代城市设计工作者与学者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等各种视角对城市设计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研究,并发展出一系列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人的需求的激发下不断探索新事物、开拓新资源,同样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的自身价值获得更为适宜的实现空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提升优化,从而让人们在城市生活的更加舒适、健康、安全和幸福。因此体现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即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强调尊重、关心、理解具体的、现实的人及其需要。对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很多的学者的理论与实践中都有所体现。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对现代城市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认为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种基本要素构成了城市的意象。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批判了当时欧洲城市盛行的功能主义规划原则,他呼吁“对户外空间中活动的人们应给给予关注,并深切理解那些与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交往密切相关的各种微妙质量”。

2.2 传承文脉的思想

城市文脉是指一座城市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地域的、特有的、景观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城市文脉包含两种形态:显型形态是指能够为人所感知的外在城市特征,直观上表现为城市实体及城市空间。隐形形态是指那些对城市的形式和发展有着潜在的,而从城市的某一区域、局部来讲可能就具有比较完整的文脉关系,表现出较强的文脉稳定性及传承性。这种有序的文脉关系也会在更小的范围表现出来,如上海外滩街面、天津一些早期租界地、南京夫子庙一条街等。

2.3 因地制宜的思想

因地制宜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适宜方法。每个城市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内,因其所在的地点和区域的自然、人工、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各因素都不同,所以我们只有尊重各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才能创造出有特色的城市,因此体现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还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思想。

2.4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曾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其含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并规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三大项。因此体现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还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就要求城市设计必须焦点必须从重视物质形体向生态圈转变;注重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很多现有的城市规划设计学科理论也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这一思想。

今天,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不同的城市建设模式、理论和技术成果在信息时代已变成了全球共同财富,这些“财富”在共享的同时,各国和各地的传统文化与原本各自精彩的城市地域特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市历史格局、传统街区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自身建设的盲目和无序导致了城市风貌特色的混乱,城市建设的模仿和“克隆”现象的增多导致了“千城一面”的现象等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失去了自己本身的性格。随着问题的加剧,城市地域特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研究体现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的思想和方法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蕾.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设计初探[J]. 山西建筑,2008,10:63-64.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设计导则;基本功能

Abstract: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re the core of the preparation for urban design project, and are an important way for urban design to take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preparation work for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design and its control in urba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their basic functions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preparation for design guidelines to be followed.

Keywords:urban designp;design guidelines;fundamental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66-02

1引言

随着我国20世纪90年代早期将“城市设计导则”引入部分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其作用已逐渐得到认可,并作为实施城市设计的有效工具被广泛推广。但是,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城市设计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作用与价值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与作用,并在编制与表达上适应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2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与分类

2.1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

“设计导则”一词由design guideline和design guidance翻译而来,也有学者将其译为“设计指南”、“指导纲要”、“设计指引”。本文将其翻译为“设计导则”,是因为在汉字的解释中“导”即引导、指导;“则”即规范、准则,两字的组合更能反映其本质,体现出城市设计对城市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双重作用。城市设计导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从人的行为、心理诸如艺术性、可达性等出发,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城市环境品质之间的关系。从工作的深度看,导则可以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精细化,尤其是对于某些特定地段( 如传统商业步行街) 和特定要素(夜景、商业招牌等)的设计。导则是在定性、定量和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是对未来城市形体环境元素和元素组合方式的文字描述,是为城市设计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

2.2城市设计导则的分类

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与表达应该有所区别。总体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级城市设计、分区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从宏观层面把握有关城市发展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构想,设计原则抽象概括;而详细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为具体项目建设提供直接的管理依据,相应导则也表现为在对城市局部地段进行详细研究后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建议与规定。城市设计导则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关系上看:大体分为总则与通则。总则指开发设计项目的设计目标与用途,即一个总体思路,特别是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价值理念和宏观要求;通则是在总则指导下的具体要求,两则的关系类似于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具体内容①。从设计导则管制的深度上看:大体可分为绩效性导则和规定性导则对城市加以管制。绩效性导则主要采用过程描述的形式,按照作用的方式刻画事物,提生具有希望特征的事物的方法。遵循这一思路,绩效性导则并不限定设计采用的手段,而只提供设计必须达到的特征与效果,并通过“为什么”、“怎样做”的原因与方法鼓励达到设计效果的多种可能途径。对于绩效性导则而言,其限定的最终设计效果而不制约设计方法和过程,为设计者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会过多的禁锢设计思路,相反还能提供设计思路。这就是导则中“导”的含义所在。相对于绩效性导则,规定性导则明细标准的管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师的创作和发挥。这种制约的目的不在于制约建筑师的思路,而在于更多的维护公众的利益,避免少数个体为了私人利益损害大众的利益。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建设城市环境提供一种有理性的弹性控制。

3城市设计导则的基本功能

城市设计导则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是一种保障,对整个城市空间也是一种整合;而且在城市设计的实施中,在城市整体和局部地段的改造与建设实践彰显出强大的功能。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承上启下

从城市设计的过程而言,设计导则为上一层次规划与设计的目标与原则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奠定基础;并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划拨土地等其他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3.2 保持城市特有风格、城市文脉的延续

文脉设计是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城市设计重在特色,把握“源”与“流”的关系。城市设计应抓住“源”加以梳理、提炼,保持并发扬,形成特色。设计导则不仅保护城市现存的风貌,还要促使城市新的成长和发展的和谐。例如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改造,其设计导则的建立目的在于确定传统商业街区独特的风貌,并力图确保进行的改造有助于风格的保持。“改善的途径不应当是大拆大改,而是有机更新,即保存完好的,修缮半好半坏的,拆除最坏的加以重建。”②

3.3保证公众的利益

城市设计导则重在以“人”的活动为中心,重在考虑人的行为人对空间的感知,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是为广大市民而设计。城市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广大市民创建一个宜居的空间环境,而不是让城市设计师自己画着看的,设计导则不仅要研究建筑的高低和空间的大小,更应真正从市民的角度去考虑究竟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环境。例如不解决好市民依法所提出的日照间距问题,即使再好的空间设计理念也难以实现。通过制定设计导则还可以避免少数个体一味的去考虑经济因素,造成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品质的破坏,从而达到保障公众的利益。

3.4保证改造开发的环境品质和空间整体性

“城市规划没有更多的去试图去创建整体性。它只是忙于执行某些法律条文。建筑学也没能这样做,因为建筑学更多的是关注建筑单体本身。因此,城市设计是最应当负责城市整体性的。”对于城市设计来说,最大的危险在于,只把它看作是不同的零碎的建筑单体之间的拼接。城市设计追求的是城市环境的连续性。一个传统中心商业街的改造开发由许多过程组成――新建筑的建造、建筑方案的投标、开发商的利润追求等等。他们的活动是无序的,完全不同的动机促使他们行为的各异。目标的多重性,最终使得该商业区的发展建设不是由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导,而是被各种动机不同的大杂烩指导。传统商业街改造后的大部分建筑不像原来的设计,因为大多数项目被分包给几个开发商,导致支离破碎的开发,缺乏设计上的整合。城市设计导则的建立,是从整体入手,着眼于局部要素,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控制,在一定规模内统一秩序,从而保证其中每一个较小组成要素的合理与完善,并形成城市(或建筑)的总体特征。设计导则的目的不是得出最终的结果,而是保证“在成长中构建环境的相对整体性”。

3.5促进公众参与的推进

城市设计过程,已逐渐成为一种要求公众参与性的过程,即最终的使用者或其代表应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城市设计中所用的理念或者概念,可以通过推论过程,参考一般理论产生,或者由一个诱导性逻辑过程的论据产生。”但是,这些理论听起来和街道上生活的人们非常陌生。城市设计导则将城市设计的理念通过必要的图示、数据和文字进行表述说明,为公众参与提供了一个框架,公众可以此为基点,对设计改造建设进行评论和评估,从而提出自己的设计和改造想法,真正做到公众参与。

4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坚持的原则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采用整体着眼系统控制的方法,不能孤立地针对设计范围内的每一个个体及每一个元素作出明细的规定,而是跃出个体层面,将研究对象看成是处于一定联系中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找出影响设计的关键部分加以限制。结合上述讨论的城市设计导则的内容及基本功能,可以认为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4.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是人,是对人的关怀,重视人的感受,设计者要从城市中受益人的角度去设计,旨在为城市中受益的人提供一种人性化的设计。在导则的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公众的意见,理解公众对环境可能做出的反应,并将这种对公众的理解融入到导则中。

坚持以人为本,在设计导则中就要关注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对城市硬件、软件环境的改造,都应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还应强调市民参与,引导市民关心城市建设,以此来达到改良街区环境的目的。

4.2坚持弹性制的原则

城市设计中导则的弹性制原则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导则的控制要素,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在特定内容上是不同的,如在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对建筑的高度、屋顶形式、色彩等有更深入的要求;不同的用地区位,也产生不同内容的设计导则;不同的时间和环境条件,设计导则的编制重点也不同等,在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中,应坚持弹性制的原则,适应不同特定条件下的要求。

4.3坚持动态性的原则

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分配城乡空间开发权利的政策工具,必须反映不同阶段不同利益主体的声音,社会利益格局随时在调整,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动态的,及时应对,与时俱进。

任何一个城市设计导则都是相对于某一时段和设计目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与层次目标的实现,又会激发出新的矛盾,从而产生新的设计导则。

5结语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公众参与、政府管理、规划师衔接等多方的努力。作为城市设计由设计语言转译为管理语言的主要成果, 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导控作用得以发挥的媒介, 它将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美好预期与日常的规划管理联系起来, 其作用效果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品质。因此, 深入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涵义与作用, 通过导则的编制有效地将规划师、管理机构、公众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我国城市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冬晖,金广军.城市设计导则的再认识.城市建筑 2009年.

[2]吴松涛,郭恩章.论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城市规划 2001年.

[3]刘涟涟,边界.对城市设计导则的认识.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

[4]陈振羽,朱子瑜.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城市规划 2009年.

[5]高源,王建国.城市设计导则的科学意义.规划师,2000年.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第5篇

——“__新城__商务商业核心区” 地下空间规划建设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有深刻清醒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__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科学创新,节能环保,以人为本。

__商务商业核心区是__新城的核心区,依据《__新城总体建设规划》,__新城位于__的科技商务中轴线——__大道两侧,包括__区南部园区的站南组团和__组团,其中__商务商业核心区占地一平方公里,位于外环生态圈南侧、__大道西侧,地理位置优越。

根据市规委会审定的城市设计方案,__商务商业核心区将整合共享集约化城市公共资源、配置组合复合型城市功能、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__商务商业核心区将建成精明、高效、很现代、很__的新城中心。

我局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城市可持续建设研究中心及广州市城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对__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通过对项目建设背景、定位和资源条件的深入研究和深刻了解,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和经验,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通过探索与创新,通过对大量先进的城市基础公用设施技术的系统优化和集成,规划建设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综合功能系统和城市基础设施公用系统。使__商务商业核心区成为资源集约节约、功能优化配套、设施系统完善、环境生态宜人、技术理念先进的复合型城市功能配套区。__商务商业核心区将成为城市建设节能环保高效的示范、新城市形态探索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__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充分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节能环保、以人为本,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典范。

1、科学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手段,用科学的方式将核心区打造成为一座智慧之城、绿色之城、效率之城。

资源的有限性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如何突破这样的刚性约束,成为今天我们无可回避的难题。__新城特别是其核心区的发展必须以精明增长的方式,探索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对各种资源、技术进行整合,发挥整体效益,以富有智慧的新模式破解这一难题。也通过资源、技术的整合使得核心区成为智慧之城;贯彻绿色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将核心区打造成为绿色之城,通过对空间、技术、能源、智能化等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将核心区打造成为效率之城。

2、节能环保:为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__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市政保障系统均是建立在集约、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我局充分运用市政工程新技术,统筹协调城市地下管网、集约化利用城市空间,实现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建立安全、节能、环保的,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系统。

__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市政系统主要包括五大系统与一项实用新技术:综合管沟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区域供冷系统、无化粪池污水收集系统、数字城市及光导照明系统。以上系统能极大的节约土地、能源、减少污染及提高效率,达到集约化利用城市空间,实现资源、能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