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特校;文化立校;基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3-2常言道,三流的学校靠人治,二流的学校靠法治,一流的学校靠文治。所谓“人治”,是以管理者的个人权威管理学校,处理校内外各方面关系,民主性缺失,事业发展难以持续。所谓“法治”,是以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管理学校,处理内外关系,决定学校办学行为,制度严明,奖罚严格,机制健全,管理规范,运行有序,人文性不足。所谓“文治”,是以学校文化管理学校,推动事业发展,人性张扬,校园和谐,发展健康持续。实行文化治校,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形态,从人治、法治走向文治,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由之路。文化立校,应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管理者的理想追求。
一、文化立校的基本要素
(一)文化立校,需要以依法治校为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基于民主法治的工作机制。规章制度、工作机制的确立,需要坚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办学实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如:认真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开办学前教育,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兼容的综合高中,保证所有适龄残障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开足开全各类规定课程,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保证所有学生获得应有教育和培养发展的权利;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保证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规范教育教学管理行为,保证校园和谐、长治久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二)文化立校,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以公民教育传承主流文化,重在对青少年学生社会性的启蒙,培养有理性、有能力、有责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而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以素质教育引领社会文化,重在对先进文化的倡导,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并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需要始终站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思想制高点,重在对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在全校上下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校园生活方式。科学总结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努力让每个生命都活出丰盛,让每颗心灵都矢志达成,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幸福生活、健康发展的精神家园。
(三)文化立校,还要防止物表化、文本化、标语化的形式主义,要让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成员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传奇的聚合体,成为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不仅体现在校风、校训等诗意化的表达上,呈现在学校的仪式、节日、庆典等学校活动中,更要体现在师生的气质上,师生的道德水准、课堂的氛围、师生的阅读生活及行为方式上。
(四)文化立校,最核心的任务是要聚焦课堂。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育人,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有效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学校文化不仅体现在校园的物质环境中,更应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聚焦课堂,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基本策略,在日常的课程实施中构建并逐步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质,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基本路径。对此,我的理解和思考是――
1.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紧扣学校的育人目标
特殊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缺陷补偿和人格塑造、能力培养,要培养残障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品性,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和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及必要的职业技能,减轻或免除可能造成的社会负担,成为合格的劳动者、社会有用人才。
首先,保证“思品”“社会”“生活”类课程的正常开设。对于残障孩子,最需要的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定位,最需要培养的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性,对于社会的正确认识,对生活的责任意识。据此,三类残障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都必须保证“思品”“社会”“生活”类课程的正常开设,必须与社会主流生活合拍同步,可以充分发掘地方社会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爱心互动、文明共建”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成为“心智健全”的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爱心、责任,应该成为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最核心、也最基本的文化元素。
其次,保证课程实施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据了解,影响残障孩子未来发展的,其实并不是生理的残障,而往往是科学文化知识的缺乏。因此,特殊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教学,努力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对于特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社会及上级主管部门往往并没有明确的要求,给予“特殊”的照顾,但我们自己却不可懈怠,万不可真的将自己“特殊”了。教育必须追求高质量,教学必须追求高效率,没有质量的教育走不高、走不远,必将无法生存,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概不能免。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正确安排各类科学文化课程,保证充足课时,并实施有效质量管理。让我们的残障孩子与普通学校孩子一样,感受人类文明进步的辉煌成果,接受熏染与陶冶,修养身性,提升综合素养。即使是高中教育,在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还需积极实施普通高中教育,让残障孩子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科学、进取、文明、雅致、博学、多才等等,同样可以成为特教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
2.课堂的动态环境应体现办学的理念、行为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过程要着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品质和习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中达成目标。课堂的动态环境千差万别,但都必然要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行为习惯,普通教育是这样,对于特殊教育也不例外。
不过,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学生的残障程度各不相同,个体间差异性较大,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知识、技能,对于个别孩子可能需要几十、几百遍的反复训练。特殊教育尤其需要善待差异,倡导个别化教育,以充分发掘、发展学生的潜能。
因此,平等、民主、爱心、耐心是特教老师应有的基本文化素养,恒心、坚韧是特校师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特征。这些都必然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动态环境之中。
3.师生的真实表现应彰显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构建学校文化的重点在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与培养,师生的真实表现往往是一所学校文化的最好展现。相对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常常有职业自豪感、成就感缺失的现象,倦怠、进取心不强,质量意识单薄。因此,构建学校文化的首要任务便是培养教师的职业自信,增强专业发展意识,并进而对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精神风貌产生良性的影响和推动。
二、文化立校,校长的职责与使命
第一,校长应该是一个智慧的思想者。我校作为一所地级特殊教育中心校,成立时间不长,基础相对薄弱,已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新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命题是:往哪里走?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明晰思路、坚定信心、奋发进取,积极谋求跨越式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校园建设与内涵发展同步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特教课程改革,健全办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打造优质校园文化,提升办学质量品位,彰显办学特色,争创江苏省一流现代化特殊教育示范校,领跑全市特殊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市特殊教育培训中心、科研中心、资源中心和服务中心。
第二,校长应该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者。想好了就干,大胆实践,勇于担当,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带动起全校师生实实在在的作为。做一个勇敢的实践者,校长的职能主要体现在选人、用人上,体现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建立上。不拘一格,选好人、用好人;立好规范、建好机制。明确各岗位工作规范与职责、目标与要求;实施岗位聘任、目标任务招标、计划承诺;实行岗位述职、目标考核测评。并采取自评、互评与组织考评相结合,学校评价与学生及家长评价相结合,过程性、阶段性评价与学期、学年度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达标评价相结合。这些举措能有效促进办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目标的圆满达成,使事业发展步入良性运行轨道。
第三,校长应该是一个勤勉的学习者。保持潜心学习修炼的自觉,长期坚守不断修炼。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了一系列学校管理者培训活动,可谓用心良苦,“逼”着校长们不断修炼。相信,这样的“修炼”一定会对校长个人素质的提升、对管理效能的提升产生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特殊教育培智班生活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7.124
走进特殊教育学校的培智班,大家会发现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迥然不同:他们大多即便是简单的字词都难以学会。然而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味采用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忽视了特殊教育的独特性,只一味讲解教材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困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其实,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发生了改变,那么教学方式也应该相应地发生针对性的改变,才能够适应培智生活语文教学。
一、对话训练
事实上,三残中聋生班和盲生班的学生虽然在听力和视力方面有障碍,但是大脑是正常的,智力和正常学生几乎一样。所以在聋生班和盲生班,只要克服了手语和盲文障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效果较好。然而培智班的学生却不一样。他们的大脑有损伤或者发生病变,功能有障碍,智力在一定程度上有缺陷,无法正常去表达自己的认知感受,并且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也比较低,学得慢、忘得快。在生活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他们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首先要从听话和说话训练做起,因此,从智障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出发开展对话训练必不可少。如在教授“礼貌用语”的时候,教师可以以真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引导性的对话训练。比如:如果你不小心踩到同学的脚,你应该怎么向同学道歉?如果同学不小心撞到你,向你道歉,你应该怎么回答?“礼貌”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对于培智班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非常困难。通过对话训练,教师可以一步步降低学习难度,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礼貌的意义,并且在对话中让学生懂得怎么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学生。
二、技能训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培智生活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智障学生适应生活的技能,以便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对于大部分智力障碍学生来讲,教学过程若只讲课本上的知识,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难以形成生活技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融入生活技能训练,则会真正实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为了自己生活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生活语文的教学初衷——让智障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如教学《包饺子》,课文主要介紹了在六一儿童节,班主任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度过了一个快乐难忘的节日。课文中对包饺子的叙述只有那么几句话,智障学生就是读上十遍、一百遍,也不会包饺子。所以我们不仅要认真上好一堂包饺子的生活技能培训课,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还要让学生在包饺子、吃饺子的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谦让、感受活动的快乐和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三、应用游戏
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儿童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儿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培智学生也是儿童,他们也喜欢游戏。培智学生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如果教师授课时间过长,他们就会感到疲倦,注意力分散,降低学习效率。这时,如果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与生动有趣的游戏相结合,就能使学生在无意中集中注意力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用“找朋友”游戏复习音节;用字谜游戏学习生字,用连线游戏丰富学生的词汇;运用课本剧游戏在情景中进行听话、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
【关键词】特殊教育 德育管理 策略
我校是去年刚刚成立的一所以培智教育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我们招收的学生以中轻度智障儿童为主,这些学生表面上与正常儿童无异,但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举止上的表现来看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反映愚钝、性格怪异、情绪偏激等。为了让这些智障儿童正常融入社会生活,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和引导。通过一学期的德育教育,许多学生的不良性格已明显好转,思想状态已基本趋于正常,出现了许多令人可喜的变化。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和努力。
一、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特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整洁的校园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具体体现,它就像是一本无声的教育课程,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教师和学生的情操,对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激发灵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我校的学生以智障儿童为主,但是他们的心理状态与正常儿童有着相通的一面。他们渴望别人的关爱和表扬,希望别人关注他们,对其优异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些特殊儿童来自全县不同的地方,初步调查发现,导致他们性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于先天的智力缺陷,多数学生主要由于同伴的欺负和教师的歧视,逐渐使他们失去对人的信任感,对自我的认识出现偏差,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一无是处的人,不良性格由此产生。还有些学生由于出生后先天智力因素的原因,父母过分溺爱而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独断专行的性格,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感知社会中他人的行为,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范和制度不易接受,出现情绪偏激的行为。
对于以上特殊学生的种种表现怎样才能有效地纠正?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和思索,认为培养人良好的情绪状态应该从所处的校园环境文化入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是无声的、长期的。从当前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入手,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会使每个特殊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受到高尚情操的道德教育。例如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一楼楼道口设置“仁、信”二字的挂画,要求教师要怀有爱心,学生要诚实守信。二楼楼道的“微笑、快乐、学习、知识、收获、希望、梦想”,寓意为微笑面对生活,保持乐观精神,努力学习知识,去收获自己未来的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再比如由我校教师设计的校徽寓意特殊儿童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爱,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下,这颗残缺的心才能化作腾飞的翅膀。
教育环境的教育作用虽然是无声的,但是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随着许多特殊儿童在我校的逐步成长和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办学宗旨已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爱心传递希望,自信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
二、有效开展喜闻乐见的校内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外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真伪善恶的能力。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感情,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爱科学、爱劳动、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品德。比如我校《 给妈妈的一封信 》征文比赛活动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感恩,体现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防火逃生演练活动”增强了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对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和提高学生自护自救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内务整理评比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增进了寝室成员之间的关怀、友爱之情,培养了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文明行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还有,根据我校特殊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的实际,组织他们到校外进行购物和参观公园景点等活动,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了解周边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精神状态变化很快。刚入校时有些学生拘谨不愿说话,有些学生言语粗俗,有些学生情绪低落,还有些学生不合群总是想着回家等,现在的校园到处充满着欢声笑语,见人问好已成为学生文明礼貌的一大亮点,活泼有序的活动安排初步成为我校德育的特色。
三、有计划地开展主题班会课,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应该有计划、有目标。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主题班会课,我们要求每堂班会课都要确定教育主题,特别是根据当前社会热点把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对切身利益影响重大的话题作为班会主题。例如“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等,通过授课教师生动形象的课件展示,图文并茂的真情讲述,再加上详细、具体的音频视频资料,使学生在课堂教育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感受社会正能量对人的引领作用。
我们认为,“学生身体有缺陷,但心理应该是健康的;身体有残疾,品德应该是优良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培养特殊学生良好的品德应该以主题班会教育为突破口,及时发现学生不健康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化解和疏导,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拨云见雾,受到全面系统的德育教育。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关键的一环,是实现学校规范化管理的捷径,是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学校制度反映了学校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学校师生员工的理念追求等深层次的内容。在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所有成员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在一种共同约定的条款下依规矩做事,使学校管理正常有序运转。例如为了培养全校特殊儿童敢于担责、学会自我管理的意识,我校制定了“五星小标兵”评选办法,每周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为了让更多智障儿童获得受表扬和肯定的机会,多次开展活动,特别制定评奖办法,对受奖学生进行物质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使他们感受到被肯定的喜悦;为了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制定“文明行为小明星”的评选办法,鼓励学生争当小明星。同时,还制定值日学生值班制度,协助值班教师负责当天的值日工作,对表现突出的值日学生进行公示表扬等。
会上,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前理事长、原国家副总督学郭福昌作了题为“中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的主题报告。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题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朱家雄教授作了题为“未来学前教育家成长之路”的主题报告,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型设计学系主任张世宗教授作了题为“幼儿园游戏与教育――有教无类/有教无泪/有教无累”的主题报告。18日下午,会议设立了3个分论坛,围绕“未来教育家(学前教育)的成长之路”这一中心议题,分别以“探索未来幼儿园名师成长之路”“大中专院校如何推进未来教师的成长”“中国民办幼儿园――未来学前教育家的一个用武之地”等为主题展开研讨。
郭福昌的主题报告首先概述了当前全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幼儿园规模持续增长”“在园幼儿快速增加”“学前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学前3年毛入园率大幅提高”“全国推进‘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良好”等。然后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民办学前教育的历史贡献。最后,他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并对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进行了构想:要在使学前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独立组成部分的同时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建立健全与学前教育地位、性质、职能、任务相匹配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保证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如,学前教师编制标准、学前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学前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标准、各级专管学前教育的机构设置、学前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和实验实习基地的设置、一体多元的课程教材体系的编制等。
朱家雄教授的主题报告聚焦“未来学前教育家成长之路”。重点阐述了三个相互关联的话题:“怎样的人是学前教育家”“学前教育家应有的宏观视野”“学前教育家应有的微观视野”。关于“怎样的人是学前教育家”,朱家雄教授认为陈鹤琴称得上是真正的学前教育家,他的“活教育”理论首先将教育的目的视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为教育方法。朱家雄教授还认为,“做人”和“教人做人”是“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陈鹤琴对“做人”的追求实际上是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需要的结合中实施“做人”教育,这启发我们对教育要进行宏观思考,努力将国际视野与中国国情以合理的方式融合起来。在谈及“学前教育家应有的宏观视野”这一话题时,朱家雄教授首先让大家思考“学前教育为了什么”的问题,然后他分别从国际国内视角分析了学前教育的动态,提示我们,既要关注国际动态,又要落脚于中国国情。朱家雄教授认为未来学前教育家的眼界必须宽广,既要眼观八方,又要能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有利于发展的关键点。关于“学前教育家应有的微观视野”,朱教授则提出了对未来教育家们的两个基本要求――一要懂得幼儿园课程,二要懂得幼儿园教师。
特殊教育辅助技术服务研究综述
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以苏州市X学校为例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与探索
以卓越服务赢来网络教育跨越式发展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探微’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调查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困境
论知名商品的认定及法律保护
破解制约区域教育发展的瓶颈
以体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浅析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综述研究
中职学生学习状态调查研究
愿更多的教育家脱颖而出
试论我国抽象艺术的本土化
说话者话语角色及其转换的语言形式标记
洪堡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影响
教师评价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适应专业群改造改革数控专业课程
农村家庭养老中代际交换不平衡的理论分析
浅析高校校报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教师专业化理念和实现的新探讨
物理电学电路变化因素的判定及应用初探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建设班主任专业化工作队伍
外语学习中焦虑和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学校社会工作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介入
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设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校园
以合作方式学学英语词汇的实证性研究
文章写作与求同思维
英汉修辞中轭式搭配与拈连之比较
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思考
坚持高尚的师德引领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翠屏区的中等职业教育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与语用培养
青少年的心理冲突及疏导
论新时期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中民族精神的培养
关爱生命——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主题
青少年道德价值观问卷的初步编制
坚持辩证方法搞好纲要制定
罗杰斯学习理论对中学德育工作改革的启示
从汶川抗震救灾透视军队保障社会化
坚持辩证方法促科学发展
高职课程改革的三个基本问题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结构形式:梯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