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科的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精神科优质护理的精细化管理:1精细文化管理 2精细人员管理3精细时间管理4精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5精细安全管理6精细物资管理 7精细绩效管理。
【关键词】精神科; 优质护理; 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41-01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智力等心理过程异常的一类疾病[1]。大部分病人没有自知力,是被家人、亲属、朋友及单位同事等哄骗进入病房的,合作性差,常常发生出走、冲动伤人或自伤等暴力行为。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论,就是通过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执行环节做到精确化、数据化,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效率。我区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试点病区,采用精细化管理对病人施行无陪护的全程护理,开展优质服务取得一些经验。
1 精细文化管理
1.1 转变服务理念: 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反复学习有关《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文件,包括卫生部、省厅、市局、院护理部的文件及评价标准。让每位护理人员吃透文件精神,从而在服务理念上有所改变,建立“心中有人”的优质护理服务链,去感知病人,主动为病人服务,满足其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1.2 病区文化建设: 科室制订了共同的护理服务理念,我们的理念是“爱心呵护健康,真情赢得满意”。同时每位护理人员都有自己的服务理念,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一切工作的宗旨都以病人安全、满意为出发点[2]。
1.3 美化病区环境: 对病室的墙面进行粉刷,张贴上病区简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主题,医护人员的信息,健康教育版画。同时公示了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服务承诺、服务项目及内涵,将病区布置一新,给病人有一种温馨的家的感觉。
2 精细人员管理
2.1 人员培训
2.1.1 技能培训: 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护理技能训练,每个操作项目分配给每人进行演示,规范操作流程,要求人人掌握。
2.1.2 专科知识培训: 安排资历较深的护师进行专科知识讲课,要求每人必须掌握专科特点、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病情观察的要点、沟通的技巧、安全管理等方面内容。
2.1.3 培训专科护理常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让人人掌握,灵活运用。
2.2 科学合理排班: 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固定的排班模式,采用科学的合理的弹性的排班模式。护士长根据当天病人的人数、病情轻重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人数、班次,比如病人数>45或有危重病人时,加排护士二头班,每天排有备班,保障人力,确保无缝隙连接,以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满意度。
2.3 分层次使用: 每个护理人员都有固定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都有工作职责和程序。护士长根据护士的能力采用分层次使用,护士长-办公护士-护理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实行床位责任到人,人人管床,8小时上班,24小时负责制,互为辅助,谁当班谁负责的工作模式,使岗位责任制与护理责任制相结合,提供无缝隙连续的优质护理服务。
3 精细时间管理
3.1 简化交班报告: 交班报告简化到只要将问题交代清楚就行。
3.2 优化护理病历: 删掉了入院评估单和一级护理、二级护理的常规记录。新病人首次主要记录主诉、陪送者、主要病情、阳性体征、护理措施,连续记录24小时,以后有病情变化及时记录。出院时记录接出院者、疗效、出院指导已做、药已带。经过简化、优化护理病历的书写以后,缩短了护士的书写时间,将时间还给了病人,体现了护理工作贴近了病人、贴近了临床、贴近了社会,也大大提高了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
3.3 改良了测量体温的方式: 采用电子耳蜗式体温计测量体温,大大节约了测量时间,也杜绝了水银体温计带来的不安全性,保证了病人的安全。
4 精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4.1 保障基础护理落实 人力给予保障,早晚督查护理工作落实情况。
4.2 建立基础护理量化表 每天由责任护士填写,每月总结,与绩效挂钩。
4.3 健康教育的深化 根据病人的需要采用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集体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增加了健康教育版画、疾病宣传手册,便于病人和家属更加直观了解精神疾病,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4.4 加强康复训练 成立工休组织、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征求意见,及时整改,提供优质服务,使病人满意。
5 精细安全管理
5.1 落实安全制度,加强检查力度约束病人与非约束病人分开管理,集体输液,专人看护。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每天进行安全检查。晨间护理工作细化,病房的安全检查、整洁度分配给每位护士,责任到人,培养她们的安全意识。
5.2 安全标识的细化 制定各种标识如精神科安全管理制度、探视规则、防跌倒、防烫伤标识、洗澡流程、告病人书等张贴于病房,让病人和家属了解病区的管理特点和要求,自觉遵守,保证安全。
5.3 家属管理的强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家属宣教精神科管理的特点,检查家属带来的物品,反复强调精神科安全管理的要求,提高家属的安全意识,杜绝将危险物品带入病房,造成隐患。
6 精细物资管理
6.1 硬件管理: 设施、器材、物资分门别类、放置有序,数量充足、完好备用、人人会用,专人负责请领、保养、检查、维修。药品分类放置、标签清晰、有效期内,高危、抢救药品专柜放置,标识清楚、班班清点。
6.2 病人的物品管理: 病人的食品、香烟、衣服等均写上病人的姓名由总务护士统一管理,分类放置,标识清楚,定时发放。病人的毛巾、牙刷均绣上姓名,集中管理,防止丢失,也保证了安全。
7 精细绩效管理
根据护士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难度情况进行绩效考核。按护理岗位、护理职称进行奖金分配,同时科室还制定了明细的绩效考核标准和奖惩条例,本月之星的评选,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
8 成效
8.1 满意度提高: 病人满意度从97%上升到100%; 表扬信、锦旗、花、绿色植物比去年明显增多,全年无投诉。
8.2 护士的成就感也大大提升,特别是被评为本月之星时或被病人、家属表扬时。
8.3 无护理缺陷。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精神科病房;护理纠纷;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28―01
1 医院方面
1.1 加强病区防护环境
由于精神病人发病期间常失去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可做出一些使常人难以理会或难堪的事,甚至出现冲动伤人等行为,且受病态、思维支配,经常出现伤人、毁物、逃跑、自伤、自杀等行为。故而加强精神科病区环境安全十分重要。例如:⑴病室内的陈设 室内无易碎物品,如玻璃等;墙上无暴露的钉子线.电源插座有保护装置等。 ⑵病区门窗 所有门窗必须牢固,不能让病人翻出;办公区及治疗室.药柜等有专用门锁。
1.2 加强护理人员的力量
我院全面提倡优质护理服务,所以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及心理压力较大。除了忙于繁忙的工作,同时需要花大量时间对病人进行观察、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故加强病区护理人员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1.3 完善规章制度并落实到位
拥有好的规章制度是医院安全运行及发展的重要前提.精神科亦有各种规章制度,如安全检查制度、带病人外出检查制度、钥匙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各种制度应要完善且要严格遵照执行。护士长要严于律己,做好表率。高年资护士起到积极带头作用,对新来的护士要认真带教,严格要求,作好“传、帮、带”工作。
2 自身方面
2.1 加强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制观念逐渐深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愈来愈受到重视。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部分患者家属过度维权,对医生、护士不信任乃至产生敌对情绪。因此,要增强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1]护理管理者定期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临床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2]护士长利用晨会、交接班及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学习法律知识,并经常阅读报纸或杂志上刊登的医疗纠纷案例,从中吸取教训等。对平时科室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及患者反映不满的方面,随时组织护士分析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杜绝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2.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培养
尤其对新上岗人员要加强培训,除了掌握“三基”和“三严”外,还要具备专科的相关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同时还应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具备观察能力和应急能力。主动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思维内容、思想动态,尤其对严重自杀、逃跑念头的患者,严密观察其行为举止,并有针对性采取措施。
2.3 加强巡视
精神病患者在其住院期间,容易在其自身的幻觉与妄想等症状的影响或者支配下,出现暴力倾向以及其他行为。为了防止其造成自身以及他人的伤害,必须加强病房巡视。促使护理人员不断增强责任感,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巡视的过程中,既要保护好患者,同时也要保证自身的安全。
2.4 加强环境安全
加强病房环境安全管理,完善病房设施 。 发现门窗、门锁、床、玻璃等有损坏时,及时修理。病区办公室、治疗室、备餐室等场所应随时关门锁。病区内的危险物品必须妥善保管,严格管理。⑴办公区因工作需要使用的刀、剪、针线、体温计、约束带等物品必须定点、定量、定位置存放,使用后及时归还,每班有交接。⑵对新入院病人、外出返回病人都要对其所带物品进行检查,如发现危险物品应交回家属或统一妥善保管。
2.5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合理分配护理人员,同时利用好现有人力资源,加强对高风险时段,如夜班、节假日等班次的管理,注意老、中、青护士的搭配及根据情况科室实施弹性排班。确保每班的护理质量,避免因护理人员少,任务重而增加护理风险的发生。在工作和生活中,护理管理者应善于观察护理人员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解决护理人员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困难。重视护士的身心健康,对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进一步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
2.6注重与患者家属沟通
精神病人缺乏自知力,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精神科沟通重心应侧重于与家属沟通, 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精神科知识宣教,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引导;解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消除患者及家属对病房的陌生、恐惧感。对于那些受精神症状支配存有自杀、自伤或伤人风险的患者,更应充分与家属做好沟通,避免矛盾和纠纷的产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精神科;门诊;护理
1 门诊特点
1.1 患者多而杂 人群多是门诊工作的重要特征,根据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提要》1987年报导,我国门诊人次与入院人次之比约为100:1.9~2.0,本院精神科门诊数量一天甚至超过700人次。所谓患者杂是指患者来自社会各阶层,同时大多数患者均有陪伴随同,可能成倍增加门诊候诊人数,因此门诊是一个相对嘈杂的公共场合,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能在门诊发生。
1.2 诊疗环节多 精神科门诊同样是一个诊疗功能比较齐全的整体系统,从患者挂号、候诊、就诊,到医院提供预检分诊、诊断、检查、注射、治疗、取药等是一连串的由多个环节组成的流程,而且精神科门诊还特设有心理测验室、眼动测验室、脑电睡眠室等。在以上服务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阻塞都可能造成门诊的严重拥挤,候诊秩序可能出现混乱,给患者带来不便。
1.3 应急变化多 精神科患者可能在强烈刺激后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较为常见的意识障碍、木僵状态、精神运动性兴奋、抑郁状态和其他躯体症状而来门诊就诊,由于发病突然,病情复杂,如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酿成难以挽回、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的自伤或冲动行为。门诊患者的人数相对较多、候诊的时间相对较长,而精神科门诊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是难以预测的,从而使门诊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故要求精神科的护士要有高度警觉性和敏锐的洞察能力。
1.4 医生变换多 门诊医生兼负医、教、科研工作的流动变换是不可避免的,而精神科部分患者病情波动时间不定,在复诊时要求初诊医生诊疗会有一定困难,有时难以满足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病情观察和判断。有时医生在诊治过程中语言、态度等稍不注意易出现医疗矛盾或纠纷,不仅影响诊疗环境,同时也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医疗质量。
1.5 候诊时间长,诊疗时间相对较短 门诊医生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患者,在候诊过程中,由于患者较多,候诊时间延长。医院尽管对门诊诊治患者的时间作出原则性要求以防止出现漏诊或误诊的现象,但实际现状有时很难妥善解决好对患者来者不拒,又要保证足够时间诊疗供需。部分精神科患者在候诊过程中会因为病情原因表现烦躁不安,发脾气,甚至大声吼叫,所以精神科门诊护士如何及时发现急、重症病人,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安排就诊十分重要。
2 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
2.1 患者年龄特殊性 精神科的患者按年龄分有高到70~90岁的老年精神患者和小到3~7岁的儿童精神患者,这部分患者自我保护的能力降低,比如容易发生跌倒、走失等,其次情绪起伏可能比较大,心理会显得比较脆弱。儿童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对周围事物、自我的判断力相对于其他同龄人下降,这就更需要家属和外界给予更多地关注和照顾。
2.2 症状特殊性 精神科患者的表现复杂多变,常见有兴奋躁动、伤人毁物或是缄默不语、拒绝治疗,有的表现为坐立不安、在候诊室外来回走动、有的患者为某个问题反复向护士咨询,有的甚至表现绝望自杀现象。
3 护理体会
3.1 改善就医环境,优化就医流程 现代医学认为,好的环境能造就好的心情,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精神科门诊更应该强调就医环境的舒适、安静、优美和温馨,要求门诊各楼层的标识清楚,有清晰、简介的就诊流程,避免患者来回奔波。医院开展实名制预约挂号服务,挂号、看病、缴费、取药实行信息共享,避免了重复信息的录入,使就诊环节减少,实名制预约同时实现了分时段就诊,最大程度上减少门诊人多嘈杂的现象,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3.2 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门诊护士必须更新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以人文关怀为服务宗旨,能换位思考,对精神科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怀。与精神病患者接触、交谈时,要尊重患者,要耐心地为患者讲述,语言简洁、准确,态度要和蔼、亲切、诚恳,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由于部分精神病人对自身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愿诉说疾病症状,甚至隐藏疾病症状,这就要求门诊护士能正确判断疾病症状的表现,不应该产生厌烦或因害怕而回避不敢接近患者,更不应该当面取笑患者。
3.3 提高业务水平 重型精神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接触被动,拒绝治疗,拒绝服药,无自知力,或缄默不语或兴奋躁动,冲动伤人毁物等特点。这要求精神科门诊护士除了具有娴熟的护理技术,同时要有丰富的精神科专科知识,在巡视过程中主动与患者家属交谈,能根据患者言语、表情、行为等表现,快速对患者可能的病情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3.3.1 兴奋躁动患者 尽量不要与其他患者过多的交谈或争论,更不能因患者有夸大言语而讽刺和嘲笑,要用亲切、冷静的态度来关怀和对待患者 。转移患者的话题,应避免激惹患者,尽量满足他相对合理的要求,不要生硬地拒绝患者的无理要求,以免引起冲动和伤人行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安排就诊,控制病情,缩短患者在候诊的停留时间,给予及时的处理,该入院的紧急收入院治疗,尽量争取在合作无效时才用强制性措施,保护性约束前需取得家属理解和同意。
3.3.2 冲动伤人毁物患者 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采用引导、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同时要积极组织其他工作人员协助,从背后或侧面阻止患者,对携带凶器者要劝导放下凶器,乘其不备夺下武器。
3.3.3 绝望自伤患者 接触时态度更应该和蔼,讲话热情,给予患者激励的语言,以劝告、指导为主。用亲切同情的目光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耐心倾听患者的有关心理问题,了解致病因素,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和理解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生活的信心,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同时积极联系患者家属,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在就诊完毕后向监护人交代监护注意事项。
【关键词】精神科; 护理;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66-01
精神科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导致病人或工作人员不同程度伤害的可能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法制观念的加强,如何有效识别、规避精神科护理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倡人文关怀等问题,已成为当代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1 发生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患者因素:精神病患者大多数无自知力,受精神症状的支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自杀、自伤、冲动、外走等不良行为;恢复期病人遮盖内心所想使护士放松警惕;长住病人因年老体弱生理机能衰退,牙齿脱落;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潜藏着噎食和摔伤的危机等。对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史(有无幻觉、妄想、自伤,冲动毁物史及出走史),通过交流沟通(注意患者语言和情感等方面信息)及行为观察等方面判断患者护理级别,同时对潜在和现存的护理风险信息进行统计,然后对危险患者密切监护,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要把患者精神症状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告知家属,避免医疗纠纷。
1.2护士因素:护士缺乏专业知识,特别是新分配来的护士。因为精神病护理学在学校不作为重点学科,护士对精神病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因此在工作中对病情演变、精神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缺乏预见性和判断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患者自杀、自伤、冲动、外走等先兆,增加了病房安全隐患。由于精神病患者大多不承认自己有病,再加上其症状的影响,藏药,拒服、抢服等现象极为常见,甚至有的患者储存药物进行自杀。因此,在患者出现兴奋躁动、自杀等行为时,常采用保护性约束措施,但患者及其家属不易接受或存在误解,加上患者的不配合,常导致患者皮肤擦伤等,这样就容易产生医疗纠纷。
1.3管理因素:医院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约束力不够;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或落实不全面;安全管理意识不够;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部分精神病人是被动接受治疗的。少数护理人员存在工作不细心,护理操作不够规范,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制度。对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力认识不够,导致护理记录不及时,特别是有病情变化时有补记、重抄现象,护理记录内容不客观真实。
1.4病区设施因素:地面湿滑容易引起患者跌倒摔伤;走廊、卫生间是否有扶手;居住环境是否安静、温馨,因为嘈杂的环境容易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引发其暴力、冲动行为;另外,患者病房的门窗不牢固和桌椅未固定以及重要的地方如办公室治疗室工作人员未及时落锁与忘记落锁或将钥匙遗留在锁眼上均易引起危险事件。
1.5危险物品的因素:危险物品是指精神病患者可用以自杀、伤人、毁物及外跑的工具,包括药品、器械、绳子、胶带等;另外,对于开放性病人及家属带出病人进入病区,可能带入刀具、酒类及有危险性的金属物品等。
1.6护患沟通因素:上班人员紧缺,护士只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新护士缺乏专业知识,加上不安心工作,不愿与病人深入接触交流,病人得不到同情理解,对护士不信任,从而护士得不到第一手资料,缺乏对病人病情的了解,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7其他因素:药物配伍和给药途径不当;药品保管不当;护患沟通不当等。
2 对策
2.1提高护士护理管理风险意识: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推行护士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提高护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自觉学习和掌握风险处理方案的主动性,提高抗风险的技能,有效回避护理风险的发生。
2.2重视安全管理:护士长定期对科室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查明原因,吸取教训,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提高应对能力。尽量做到每日对病房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施完好,无危险物品。
2.3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护士长要关心护士,稳定护理队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护士爱岗敬业,将维护患者安全和健康当作天职,工作中改善服务态度,改变与患者接触交流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不要拒绝提供患者合理的需求服务,重视心理护理,加强护患沟通。把日常工作做精、做细、做到位。认真自觉履行各班职责,提高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
2.4强化岗位责任制:加强病情观察当班者要全面掌握病人的病情,对有自杀、自伤、冲动、外走合并躯体疾忠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加强查房,切实落实15分钟巡视病房1次并进行查房登记制度。
2.5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对新上岗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制定带教计划,科学地安排人员,编配合理,保障护士不超负荷运转,做到闲时有人歇,忙时有人顶,根据工作强度及危险度灵活调配值班人员,降低护理意外事件发生。
2.6加强护士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培训:安排好护士继续教育学习,并列出学习计划表,不定期地对护士进行专业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使护士熟练掌握急救技术,一旦发生意外,应沉着、冷静、忙而不乱,积极迅速投入抢救,将护理意外事件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3 总结
一切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管理因素,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患者因素,医院环境、设备因素等都可能成为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精神科护理的对象为精神疾病患者,往往表现自知力缺失、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甚至丧失控制能力,各种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但通过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护理风险是与护理安全相并存的概念,两者是因果关系,在护理风险系数较低的情况下护理安全系数就高,反之护理安全系数就降低。因此,要通过不断识别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和潜在的风险,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可降低医疗风险,保证医疗风险,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摘 要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在精神病康复期应用效果。方法:收治精神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结果:两组出院后6个月、12个月复发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康复护理 精神病患者及家属 精神科 临床应用
本文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精神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年龄20~45岁,平均29.1±15.9岁。经过4周以上住院治疗,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自知力恢复,社会功能基本恢复;无严重的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处于康复期。
方法:观察组在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采用系统的康复护理,包括服药、生活、工作等指导。通过住院康复期护理,出院后定期来院咨询和电话随访进行为期1年的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
指导内容:⑴住院期间一般健康教育:①生活指导:患者因服药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便秘和药物所致的不适感,对此我们向其讲解治疗计划及药物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治疗的目的,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办法。使其认识到不良反应只是暂时的。患者因服镇静药物影响,生活懒散,自理能力低,护士应指导患者适当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禁止饮酒,尽量少吸烟或不吸烟。②家属探视时护士讲解与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根据病情的特点,出院后合理安排患者生活。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生活有规律,督促其搞好个人卫生,每天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做家务等,有计划地安排好每天的生活。对于正在学习阶段的学生,可暂时休学,待病情稳定对外界环境适应后再考虑继续学业。③要重视患者的思想和性格的锻炼。精神病患者有正常的精神活动和不正常的表现。要告知家属对患者不要百依百顺,要讲道理,耐心细致的开导和解释,以提高患者对生活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家属在关心患者日常生活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与医生联系,及时调整用药。特别强调的是,出院后家属一定要保管好药物以防意外。④心理干预:处于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负担是多样的,护理任务更加重要。康复阶段,患者感到疾病对家庭、生活的威胁,会产生消极,自杀,潜逃等行为。这个时期护理人员应运用多学科护理干预通过鼓励赞扬最大限度地去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整好心态,并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还可带患者外出游玩。讲解一些法律知识、社会道德等。⑤工娱治疗:由于精神科以封闭式住院管理模式为主,患者活动范围小,生活单调,长时间不与外界接触,容易造成生活懒散和社会功能减退。随着条件的改善和对治疗要求的提高,我院对进入康复期患者开展工娱治疗。患者可在工娱疗厅内进行行为治疗、作业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通过工娱疗法转移患者对病态体验的注意力,认清自己目前角色,改变错误的认知,改善情绪,建立生活信心,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防止精神衰退。⑵出院康复指导:患者通过住院系统治疗后,精神症状大部分缓解,社会功能恢复,可回归社会,居家康复。这时期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指导至关重要。强调内容:①必须坚持服药,一般2~3年。告知其坚持服药是预防精神病复发的关键,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维持治疗的重要性,了解精神病复发的规律,早期症状及预防复发的具体措施。有些家属认为长期服药会出现表情呆板、行动迟缓、肥胖等,病情稍有好转就想让患者停药,要讲明不良反应只是暂时的,随着病情的好转,药量的减少,不良反应会随之消退,如果自行停药,病情极易复发。②定期复查;定期复查可以使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恢复程度,心理动态,及早发现病情的波动症状,适当调整药量,以免因复发再次住院。③电话回访:通过电话回访,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了解患者睡眠,服药情况,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效果评价:⑴评价方法:心理评定:①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②抑郁及焦虑状况评定,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越高,抑郁、焦虑程度越重[1]。SCL-90、SDS及SAS均由经过培训的医生和主管护师采用双盲法于患者入组时及时干预,3个月后各评定1次。⑵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
结 果
通过系统康复护理,患者精神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躯体症状等明显减轻,见表1。
疾病复发率明显降低,见表2。
讨 论
精神病复发率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医务工作者,更是家属苦脑的问题。康复期患者对现实有了正确的认识情绪波动较大,通过早期系统化康复期护理措施的开展,使患者及家属更好的了解精神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疾病复发的先兆,及长期服药的目的及意义,认识到遵守医嘱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家属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积极配合医生通过系统化治疗达到理想效果。在实施康复护理过程中,患者在生活事件上自信心得到加强,得到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心情舒畅,提高了疗效,降低了复发率,从而减轻了社会及家庭的负担,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