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课的主要制作方法

微课的主要制作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课的主要制作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课的主要制作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制作;网络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7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课的制作比较灵活,但制作方法一般有3种[2]:即幻灯片讲解法(PPT法)、屏幕录制法、设备摄像法。3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实际制作过程中,须熟知3种方法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特点,灵活选择,才能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微课来。

1 幻灯片讲解法(PPT法)

幻灯片讲解法主要是指使用Microsoft Office中的PowerPoint编制PPT幻灯片文件,然后将PPT文件转换为可以观看的视频文件,如:WMV、MPEG、AVI、DVD等视频格式文件。PPT转换为视频可采用的软件包括PowerVideoMaker Professional,该软件的特点是可以自己选择转换后分辨率(Video Resolution)和屏幕比例(Aspect Ratio),制作过程也很简单,先选取需要转换的PPT文件,PowerPoint Source File一项点选“Browse”,然后选择输出文件夹,Output Folder一项选择“Browse”,最后点击“Start”就可以进行转换了。(图1)

图1 PowerVideoMaker Professional使用界面

此外,还可使用狸窝PPT转换软件,该软件的特点是可输出视频格式众多,有3gp、mp4、avi、wmv、mpeg、flv、rmvb、mkv、asf、vob、3g2、mov等常用流行视频格式,其中3gp为手机通用视频文件格式,任何手机在不需安装第三方软件的前提下就可以直接播放此类视频文件;flv和asf为流媒体文件格式,此类格式文件的特点是体积小,支持在线播放,特别适合网络用户;mov等为苹果手机专用视频文件格式。狸窝PPT转换软件为全中文界面,软件用户界面友好,特别适合初级用户。(图2)

图2 狸窝PowerPoint转换器使用界面

如只需要转换为WMV视频文件,可直接选用PowerPoint 2010。从PowerPoint 2007版本开始,就已支持将PPT直接转换为WMV格式了,只要选择“文件”菜单――“另存为”,选择“WMV文件”就能转换,更加简单方便。对于仅需要将PPT转换为Flash文件的教师,也可以选择“PowerPoint转Flash”软件。(图3)

图3 PowerPoint转Flash软件使用界面

2 屏幕录制法

屏幕录制法主要是指使用计算机屏幕录制软件,将自己在计算机上的操作过程完整录制下来。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在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耳麦同步录制自己的声音。录制使用软件有多种。目前,比较常用的主要是屏幕录像专家(图4),屏幕录像专家是国产的为数不多的比较好的视频录制软件,现在网上很多教程都是使用屏幕录像专家录制的EXE文件,而且该软件支持转换和导出为FLV、WMV、AVI等格式。经测试,即使将录制的EXE文件再次装换为FLV格式上传到土豆、优酷网都非常清晰,画面损失较小,是视频录制类微课制作的首选。

图4 屏幕录像专家软件使用界面

虽然,录屏软件的操作也有几点需要注意:(1)是要设置好录制窗口的大小,如非必要,尽量不要选择全屏录制,非全屏录制较之全屏录制文件体积有较大程度的减小,更加有利于网络传输;(2)录制过程中最好使用一体式耳麦,单独使用音响和麦克风可能会造成噪声干扰;(3)对于FLV格式的文件,可以使用Adobe Premiere进行后期编制,添加片头片尾字幕或者说明文字。

3 设备摄像法

设备摄像法是笔者认为的当前微课最好的制作方法。该方法主要是指教师使用数码相机或者手机录制2-10分钟讲解视频[3]。该方法必须注意:(1)拍摄时教师最好准备讲课所需要的纸和笔,通过边口头讲解边手写比划的方法来达到解说某一个小问题的目的;(2)摄像法拍摄时需要注意录制时间,2分钟左右比较适宜,超过10分钟则会显得太过冗长,网络上众多经典的微课的拍摄时间往往控制在1分钟左右[4];(3)拍摄的时候教师可以不出现在录像中,但是建议采用手写比划和口说形式,这样录制的效果比传统的电脑操作或PPT转换方法更有亲和力、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设备摄像法摄像过程中,对焦方式有两种,一种为手持自动对焦法,即摄像者左手持手机或数码相机拍摄,右手进行微课的比划,手持自动对焦法的优点是摄像方式比较灵活,不必受镜头自动变焦的约束,缺点是摄像者所持设备录像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大晃动或抖动,后期制作的视频文件会因为镜头晃动得厉害而让观看者“头晕目眩”;另一种为固定对焦拍摄法,即在固定的支架上放置拍摄设备进行摄像的过程,该方法的优点是拍摄过程中,微课制作者的双手能够解放出来,能进行较好地比划和讲解,缺点是拍摄过程中,部分设备可能会因为微课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手的比划动作等会造成拍摄设备不停地自动矫正对焦,从而对微课视频文件的观赏性带来一定影响。因此,采用这种拍摄方法的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如没有专业的拍摄设备固定支架,可采用家里的台灯作为支架,笔者就是将拍摄手机捆绑在家用台灯上进行拍摄的,经实践,发现台灯架拍摄还有一大好处,就是台灯架上的拍摄设备摄像范围基本为台灯灯光照射范围,主要讲解者注意拍摄过程中不将手移开至台灯灯光照射范围之外,就基本上不会出现拍摄过程中讲解者脱离了镜头拍摄范围;(2)为了避免部分设备在拍摄过程中的不停自动矫正对焦等干扰现象出现,在设备选项中,务必关闭诸如“自动对焦”或“人脸跟踪”这类选项,对存在“视频防抖”类似选项的,务必将其打开。

微课视频拍摄完毕后,可以将视频文件导入计算机进行后期制作和处理,此处如果遇见视频拍摄角度错误而造成的视频倾斜或颠倒现象,可采用“格式工厂”软件,该软件可进行视频文件的旋转或上下左右颠倒(图5),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网络上有关于使用“暴风影音”可将视频文件旋转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因为“暴风影音”是在文件播放过程中将视频文件旋转一定角度播放,但并未从根本上对视频文件进行旋转编辑,这样的视频文件换了计算机或观看者仍然会是倾斜或颠倒的,且会给众多的微课自行观看的学生带来一定的观看困惑和使用难度。

图5 使用“格式化工厂”进行视频的旋转或颠倒编辑

对于已经进行角度矫正的视频文件,为增加微课的生动性,还可为微课视频添加片头片尾和片中字幕。目前,添加字幕的软件比较多,但大多是采用导入srt,ass,ssa,idx等字幕文件的形式来完成。srt,ass,ssa,idx这类字幕文件,需要视频拍摄者手动编辑再导入,手动编辑过程中还需要录入时间轴和显示字幕,工作复杂,操作繁琐,且能够设置的字体、格式等选项不多。这里笔者采用的是一款名为“影音转霸”的软件(图6),该软件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添加艺术字或图形化添加字幕的方式为微课视频添加字幕或片头片尾的说明文字,该软件添加艺术字同Microsoft Office添加艺术字操作方式一样,添加字幕则是采用所见即所得方式,直观简便,比较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使用。

图6 使用“影音转霸”可进行微课字幕制作

4 结束语

微课制作是当今微时代的一种崭新技术手段。同微信、微博等微时代著名产物一样,微课制作和发展也需要不断进取和专研。我们相信,随着微课的发展,制作手段将会多种多样。当前,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各级各类学校的微课竞赛外[5],还需要对微课的制作步骤与方法等细节性问题展开讨论[6],因为微课的制作者大多为一线教师,他们缺乏的不是教学经验和教学形式,而是缺乏对制作微课具体方法的了解。只要多进行微课制作方法与步骤的探讨,就能为微课的普及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杨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J].职教论坛,2014(06):65-70.

[3]彭玉秋,吕爽,汪翠翠.基于手机终端移动微学习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0):13-15.

[4]David Shieh.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J/OL].[2013.04.28].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A13.http://.

[5]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关于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通知[Z].教培函〔2012〕7号,2012.11.12.

[6]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微课的主要制作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微课制作;微课应用

教师在课堂内外只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着重、单一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就叫作“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在教学中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因此,许多人称微课为“碎片化”教学.微课主要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核心组成内容是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精彩教学讲解的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教学时间短,通常只有5~8分钟,教学内容更为精简,知识点更为突出,可以供学习者自主地、一对一地学习.虽然微课使教学更生动、高效,但作为碎片化的授课方式,微课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微课是为了创新教学方式而诞生的,其目的是为了使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有趣味性,更有效率.只有将微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取长补短,将微课应用在传统课堂上,实现微课的应用性,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一、高中数学微课制作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微课的出现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学的途径.作为微时代背景下的新兴教学方式,微课有着十分广阔的教学应用前景.

(一)微课的制作方法

由于微课课程内容微小,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制作者,因此,微课的制作简便实用,可以用多种途径与设备制作微课作品.制作高中数学微课需要的最基础的工具是录屏工具与板书工具,教师在开始录制微课之前,先准备微课主题并设计好教案,打开录屏工具录制讲课内容,将教师讲课的书写过程、PPT与声音录制下来.微课的制作方法很灵活,可以根据不同情境和需求选用微课的录制与板书工具,但在录制中要保证视频、语音的清晰程度.

(二)微课制作的基本原则

微课是一种注重实用性的授课手段,虽然制作方法简单,但微课讲授的内容一定是教师在分析课堂实际情况、学生掌握程度后悉心准备的精华.将微课运用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首先,要结合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要考虑到实际应用的情况与学生学习的需求.结合传统的数学课堂,查漏补缺,对课堂中讲解的内容进行补充扩展.高中数学中有许多难点知识,在传统课堂上要讲授的知识点很多,如果学生当时没有理解透这些难点知识,单凭他们课下自学也很难学会,所以,高中数学微课常常要以这些重点、难点为内容制作.

(三)微课的制作要点

制作微课要讲究“短、小、精、悍”.“短”是指微课作品视频长度通常控制在5~8分钟内,最长不超过10分钟,视频占内存也很少.“小”是指微课作品主题小,一个微课作品里所讲解的知识点通常只有一到两个,这样精简的主题便于学生查找观看.“精”是指微课作品设计、排版精良,微课教学的目的性很强,视频主题要突出,设计的PPT要简洁大方,字体颜色、字号要搭配合理,页面字数尽量减少,做到突出主题.“悍”是指通过微课达到的学习效果令人震撼,一个优秀的、令人震撼的微课作品离不开教师课前的认真取材、课上的悉心讲解,在讲课时切入主题要迅速,讲解思路要清晰有逻辑,声音响亮并有感染性.

二、微课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微课之所以成为当下热门的教育方式,必然有着它无可取代的优势.微课可以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多个方面:1.用微课进行数学的预习、复习.高中数学课本中有许多内容只需教师稍加指导学生自学就可以学会,另外还有一些重难点知识需要教师反复强调.高中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可以利用微课随时随地预习或巩固知识.2.用微课进行错题辅导.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题,教师在课堂分析中通常会选择讲解一些普遍易错的题型,这样的改错课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微课集锦,利用微课真正地打造属于每一名学生的课堂.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制作相关微课上传至班级网络联系群组内,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下载微课视频进行学,节约课堂时间,打造高效课堂.3.用微课进行寒暑假的教学.许多学生在快乐的长假里只知道玩乐,将所学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新学期教师还要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们复习以前的知识,课堂进度被拖累.所以,在寒暑假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定期布置些数学题目,避免学生出现知识遗忘的现象.

三、小 结

微课是信息时代下具有便捷性、时效性的综合教育产物,是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将微课运用在高中数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需求来选择微课题材,同时,注重微课作品的实用性,使微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打造更高效的学习手段.

【参考文献】

[1]陈珍珍.高中数学微课程的选材与设计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2]严鹏,吕伟.谈一谈高中数学微课形式[J].考试周刊,2016(74):63.

[3]阮.一次兼顾“理论与实用”的微课制作――以高中数学“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为例[J].福建中学数学,2016(09):34-37.

微课的主要制作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微课 教学应用

自2011年,微课的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以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为渠道,在高校很快发展、传播起来。微课这种新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以其“主题突出、内容简短、情景真实,解析深入”等特色,被国内教育界普遍认可。目前,将微课教学模式推进和实施的要点是将微课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在国内,胡铁生教授最早提出微课概念,他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教育部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中提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能力。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但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只开设一个学期、总学时64学时,上课时不可能将大量时间用于理论教学和操作演示,而学生生源素质日趋下降,多数学生不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前知识准备、课后复习巩固,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将时间短,内容精的微课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教学资源,具有很大的优势。学生课下只需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了解授课内容,大大缩短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操作演示等的时间,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提升了教学质量,另外,通过微课形象生动的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虽然只有短短数分钟,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杂乱无章而随意的微课是与微课理念背道相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核心”,强化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7操作系统,运用软件进行办公自动化处理。对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环节,做到教学情景任务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操作演示要点化。教师还要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在学习方法、参与途径、交流与反馈形式等方面提供参考。

2.制作微课。制作微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剖析教学内容,梳理知识点和技能点。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知识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7操作系统的应用、Word文档的排版、Excel电子表格的数据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网络的应用等,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微课制作。

二是录制教学过程。微课注重的是简便和实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制作。录制前,需要设置好硬件设施(摄像设备、麦克风等),在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基础上,确定镜头的内容、类型,整个微课录制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时间节奏,每个知识点的视频时长控制在5至10分钟。

三是后期编辑制作。在录制完后,可以通过后期制作对微课录制过程中的瑕疵地方进行修改或完善,在微课中通过添加片头、音乐,字幕、动画演示等,整合其他多媒体资源,使微课视觉效果更丰富,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目前,微课的制作方法有:一是对现有的课程视频进行加工处理;二是使用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进行拍摄;三是采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如屏幕录制专家、Camyasia Studio等;四是在录播教室进行录制;五是使用Flash、几何图板、PowerPoint等专用软件制作,并配上讲解画外音。大多数教师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视频的制作技术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拍摄视频的水平和使用视频制作软件的熟练程度上,如:如何以镜头语言吸引注意、如何进行画面切换等。

4.案例分析。以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中的创建表格为例,将创建表格的方法作为一个微课。第一个镜头对准主讲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快速切入知识点;第二个镜头给出教师的电脑屏幕,屏幕上显示老师的教学内容及样表展示,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说明;第三个镜头就是教师将表格的插入方法进行操作演示,这部分内容是该微课的重点,时间可以稍长一些,让学生掌握各种插入表格的方法;第四个镜头教师总结知识点,针对插入表格方法的重点、难点,设计提问环节,与学生进行互动。微课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具有针对性地讲解,以取得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微课满足了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微课资源,可以巩固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微课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使教学取得更好效果,对于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制作微课。制作微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的一个过程,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微课的主要制作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摄像机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并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为目标的课程。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提倡和教育均衡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小学,特别是广大乡镇小学,配备了专门的计算机室以及信息技术师资,使得该课程得到了相应的普及和重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趣味性和灵活性较高,非常强调学生观察、模仿、创新的教学。但是,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持续时间短、活泼好动、自制力不强、意志力差等特点,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常难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微课教学是以短时长的视频为主要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题鲜明、内容精练、针对性强,且微课视频时长较短(一般在5~8分钟之内,最长不超过10分钟),契合了当今学习片段化、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信息化设备的辅助下,自主、高效地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展开学习。因此,本研究拟将微课的教学方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当中,较为具体阐述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给出设计实例,并开展教学实践。

一、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设计原则

1.时间要短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通常低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大约为5分钟,中高年级的时间稍长,但也一般不超过10分钟。因此,在设计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时需要选定适宜的时长。对于小学低年级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如,认识计算机设备、键盘鼠标的操作等内容宜安排在5分钟之内,中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如:简单的文字处理、表格数据处理等内容,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安排在5~8分钟之内。

2.切入要迅速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时长较短,通常只有传统教师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微课切入知识点必须迅速,直入主题,开门见山,不可拖沓,要尽最大努力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通过设问、疑问、悬念,或者直接给出操作结果、展示教学内容中最具吸引力的动态效果等方式来切入主题,力求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别出心裁。

3.内容需短小精悍

由于时间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内容一定要避免过于冗繁。需要精心设计,坚持做到主题鲜明、突出,一次只需要讲透一个知识内容即可,若5~8分钟之内不能讲透,则必须进行剪裁或者再细分为若干小知识点进行组织。如,小学四年级的“Word文档的格式设置”一节,分为“字体设置”“段落设置”“篇章设置”等多个内容,在微课教学方式下,必须将知识点逐个细分,分别制作微课视频。当然,微课教学也可以安排综合性的内容,例如:可设计一个学生在5分钟之内即可掌握的小型综合性例子。此外,微课教学内容短小的另一种优势是微课视频所需的辅助与配套资源总容量不大、要求不高。如,一个微课视频只有几十兆的容量,可在多媒体计算机室内利用局域网较为迅速地传输,也方便有条件的学生携带回家,在家中继续学习。

4.形式类型要多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讲授型、实验型、探究型、问答型、启发型、小组活动型等。微课获得成功的前提是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微课教学的类型不宜过于单调。以小学四年级的《表格数据处理》为例,微课教学可通过设问启发学生对统计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的兴趣,通过小组活动组织课堂,利用问答来纠正部分学生表格处理中出现的错误,使整个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参与,生动活泼。

二、微课制作方法

1.所需的软硬件工具

(1)硬件:计算机、耳麦、绘图板或手写板(可选)、摄录机(可选,也可用普通数码相机替代)。

(2)软件:动态视频录制工具,如Camtasia Studio;屏幕截图工具,如Snagit;幻灯片型课件演示工具,如PowerPiont;动态课件演示工具,如Flash;教学专用软件,如Scratch;音频处理与编辑软件,如Cool edit;视频编辑软件,如Corel Video Studio绘声绘影等。

2.录制方法

(1)录屏软件录制法。

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案并制作幻灯片PPT或动态课件flv;在计算机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课件,展示课件并录制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耳麦录制解说声音,对录制好的视频运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压缩处理。

(2)“录屏软件+手写板+画图工具”法。

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案;一边使用手写板和绘图板工具进行教学演示,一边通过动态视频录制软件进行录屏,录屏过程中可通过耳麦同时录制解说声音;对录制好的视频运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压缩处理。该方法特别适合录制有公式推导或需要绘图进行解释的内容。

(3)录像机拍摄法。

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案;使用黑板进行板书并展开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事先架设好的摄像机将全程摄录下来;对录制好的视频运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压缩处理。该方法对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较为困难的教师尤为适用。

三、微课的优点和不足

1.微课的优点

(1)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

(2)内容少,效果立杆见影。

2.微课的不足

(1)碎片化,不系统。

(2)不适合长期学校教学。可以作为教学辅助,链接。

微课在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基础上作出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更加便捷、实用的教学资源。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信息资源主题鲜明、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对知识点的讲解透彻等特点。科学合理地使用微课教学能使小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注意力集中,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以明显地提升。事实上,微课教学也同样适用于小学各学科,通过展开进一步的工作,深入探索其更广泛的应用。

微课的主要制作方法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2—0005—09【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2.001

一 引言

自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来以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就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微课概念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相关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由此带动了各级各类“微课大赛”在全国各地开展。“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便是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建设和应用一个典型,该活动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以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搭建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为宗旨,分为文史、理工、高职高专三大类。截止2013年6月28日,全国参赛高校1600多所,参赛选手12000多名,参赛微课作品总数超过一万件。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具有活动周期较长、参赛选手众多、竞赛形式多样、作品类型丰富、以应用引导建设、示范辐射面广等特点。但具体而言,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如何?高校教师制作微课主要方式有哪些?微课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应用情况如何?参赛教师对大赛机制及活动平台又有什么反馈意见?这些都是本研究予以回应的问题。

二 文献综述

有关微课的提法,国内外并不统一。如Micro-lecture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首创,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Educause将微课定义为“一节的短小的视音频,呈现某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主题”,在被用作在线、混合或面对面教学的一部分时,这些简短的课程就成为学习活动的点缀,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强课程主题的学习。

国内关于微课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的提法,但其涵义不尽相同。刘运华等人在介绍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中提到微型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情景认知理论;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宗旨是“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此外,张静然对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做了系统的梳理,姚正东对微课程的设计做了初步的探讨。

可以看出,由于实践领域和研究背景的不同,不同研究者对微课定义、视频时长、组成资源、表现方式、应用目的等问题的看法尚不一致。本研究将依托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采取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试图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首届高校微课建设与应用现状,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三 方法与过程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版本,同时辅以内容分析法提炼反馈意见。问卷于2013年6月6号,并于2013年7月1日回收,有效样本总数527份,问卷有效率94.11%。

数据分析分为两部分:描述性分析部分描述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交叉性分析部分描述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对微课认识的差异性。

2 研究工具

为了解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调查问卷从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即参赛教师对高校微课的认知状况(包含参赛教师对微课的概念、内涵、特点、分类、趋势的理解)、参赛教师微课制作与应用情况、参赛教师对微课发展及平台建设的建议(包含微课作品的使用情况、平台功能建议、评价激励机制等)。

3 样本分析

参与调查的527名高校教师的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四 结果与分析

1 高校微课建设的基本情况

(1)参赛教师对微课的认知现状

对于微课的概念,参赛教师认可度最高的微课特点依次为主题突出(77.61%),短小精悍(66.41%),以微教学视频为核心(56.93%)等。

在微课资源构成方面,问卷所列举的9种资源形式中,教学视频以84.44%的认可率高居榜首,其次为教学设计(79.51%)、教学课件(74.38%)、教学素材(49.91%)等,从数据可以看出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是微课的核心资源形式,其中教学视频是重中之重。

微课到底多“微”才算恰当呢?调查表明:高校教师普遍趋向于16~20分钟的微课(39.28%),11~15分钟其次(34.54%),21~25分钟(11.39%),6~10分钟(11.01%),25分钟以上(3.61%),1~5分钟(0.19%)。总体来看,大部分教师认为10~20分钟的微课是比较合适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大赛评价机制的导向(参赛通知中微课时长规定)作用,其二是11~20分钟的时间段能让老师讲清讲透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而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保持度也较高。

根据常用的教学方法分类,微课可以分为很多种,调查发现,高校教师目前教学中最迫切需要的微课类型为探究学习类(51.42%)、启发类(46.3%)、演示类(39.47%)、讲授类(39.28%)、自主学习类(37.95%)等。

高校教师对于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持乐观态度。83.87%的参赛教师认为微课在高校将有“较好”或者“很好”的发展前景。大部分教师对微课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参赛教师微课制作现状

随着微课实践的深入,己有研究者归纳出以下四种微课视频的制作方式:一是视频拍摄式,采用专业摄像机、DV或者手机等工具;二是屏幕内录式,常用的软件有Camtasia studio、Screencast、屏幕录像专家等;三是由软件合成类微课,如由PPT、Flash等软件录制或编辑合成;四是由运用以上二种或多种方式混合制作成的微课视频。

调查发现,63.38%的微课制作者选择将这几种方式混合使用,居高校微课制作方式之首,其他制作形式的微课依次为视频拍摄式微课(38.9%)、录屏式微课(28.5%)、动画合成式微课(20.5%),而直接从原有完整视频课例中切片剪辑成微课的方式最少(14%)。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传统的完整视频课例未必适合制作成微课,因为其设计制作的理念和微课的本质特征(短小精悍、高度聚焦、适合学习学习等)不完全符合,因此这种切片式的微课制作方法虽然简单易行、在某程度上可以盘活优化原有的成品视频资源库,但并不受老师的欢迎。

从参赛教师选择微课内容来看,选择以某个教学环节、活动或进程以及教学重难点作为参考内容的比例分别达66.98%和64.9%,其他如按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的章节课时内容等比例较小,分别为31.69%和20.11%,这说明参赛教师在选择内容时知识点偏向零散化的特征较明显,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微课制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基于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微课制作相对容易,而单元化、体系化的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方法还不成熟;二是大赛评价机制导向作用:首届大赛规定是以单个知识点的微课作品为主。

微课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9个环节:①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②细化微课知识点;③微课的教学设计;④制作微课的教学课件;⑤撰写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脚本;⑥微课视频的拍摄或者录制;⑦微课视频后期编辑与优化;⑧设计制作微课配套资源;⑨教师的微课教学活动实施。

在以上环节中,参赛教师认为微课制作过程中重要程度最高的环节依次为微课的教学设计(84.63%)、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65.09%)、微课教学活动的实施(53.13%)、制作课件(44.97%)、细化知识点(40.04%)、视频拍摄或录制(33.97%)及后期编辑优化(32.83%)等,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最重视的还是微课的教学设计以及主题的确定等教学层面的内容,而对微课的制作、编辑和美化等技术性环节居其次,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微课制作、设计先行”和“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是艺术”的理念。

此外,教师认为微课的教学实践应用也是微课设计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占53.13%位列第三位),这说明:微课建设的目的是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应用,而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因此,“以用促建、应用引领”微课发展,正是本届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实践证明:微课资源也只有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应用中才能得到进优化、丰富和完善,实现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特别是视频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微课视频制作途径和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技术和软件工具越来越简单化(特别是可汗式录屏式微课制作工具的出现,微课制作技术与成本大幅降低,教师可以一个承担微课设计者、拍摄者、活动实施者和后期编辑合成者等多种角色和任务),但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却是技术层面的,例如52.18%的教师认为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加工技术难度大(如片头片尾、画面效果、字幕显示等),48.77%的教师微课视频的拍摄难度大,制作成本较高,而只有32.83%的教师反映微课选题、确定知识点困难,只有13.85%的教师反映尚未掌握教学设计方法。这说明目前微课制作的技术门槛对一线学科教师而言尚高,需要更多专业技术培训支持或者简便易用的工具。

与之对应,教师认为自己微课作品中的不足也主要反映在技术层面上,如视频镜头单一,表现形式不够丰富(52.75%),微课视频画面不够清晰(36.05%),其次才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32.07%),提供的配套资源不够丰富(28.27%),师生互动不够(27.89%),微课教学设计创意不够(27.51%)等,进一步验证了教师需要微课制作技术支持的结论。

(3)参赛教师对微课大赛及平台的建议和期望

在本调查实施之时,全国高校微课参赛作品上传已接近尾声,参赛作品总数接近10000节。面对数量如此众多的微课作品,参赛教师是如何利用的呢?调查显示教师点播/查看自己的微课活动最多,其次为点播/查看别人的微课,评价(含推荐/引用别人的微课),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微课,最后才是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微课,可见参赛教师对微课的应用停留在单纯比赛层面的较多,围绕微课开展的同行交流及教学活动稍少。各项具体的频率指数见表2。

调查发现,对于首届全国微课教学大赛的作用,参赛教师普遍比较认可的是以下几点:有利于同行交流借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86.34%);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79.32%);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展现教师风采(65.46%);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综合应用能力(63.38%):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与研究水平(53.51%)。可以看出,以上几点均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对于微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只有26.19%的教师表示赞同。由此看来,本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导向还是偏向于微课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水平方面作用,而对高校微课最直接用户和最庞大的使用群体_大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与课堂教学变革等方面关注度和导向不够。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资源建设方式和教学应用模式,参赛教师普遍期盼建立更完善的立体化激励评价机制体系来宣传推广其理念和实践,如绝大部分(84.63%)的教师希望能获得教育行政部门的证书奖励,66.98%的教师希望比赛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指标之一,61.1%的教师希望有奖金奖励,56.55%的教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先进典型,被推广宣传,48.58%的教师希望得到政策支持和优先立项等。

本次比赛的所有活动和环节都是基于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网站平台进行的,该平台设计理念和技术较为先进,具有参赛选手实名注册、用户管理、作品上载、审核、微课展播、交流评论、专家评审、成绩公布等多重功能。但调查表明,平台还存在:微课太分散,没有形成专题化微课程体系(63.19%),没有提供微课及配套教学资源的下载功能(39.28%),微课分类和检索仍不够便捷(37.95%)等问题,这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2 高校教师对微课认识的差异性分析

交叉性分析选取了教师基本信息中5个自变量(参赛教师的性别、教龄、专业、技术职称、接触微课时间长短),5个典型因素进行交叉分析,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具体运算值见表3和表4。

(1)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参赛教师自己微课满意度差异性

表3中的数据显示,不同专业、教龄、技术职称、接触微课时间长短与教师对自己的微课满意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性别的教师对自己的微课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其Pearson卡方值为0.045,差异显著。具体来说,相比女教师而言,男教师对自己制作的微课满意度更高一些。

(2)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视频时长的看法差异性

由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性别、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对微课视频时长的看法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卡方检验表明,不同教龄的人对微课视频时长看法有显著不同,如表3,P值为0.011,小于0.05,即:教龄越长的人喜欢高校微课视频更长一点。

卡方检验表明参赛教师接触微课时间长短与其对微课视频时长的看法关系重大,如表3,D值为0.002,小于0.01。其中,接触微课时间越长的人倾向于高校微课视频的时长越长。

(3)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在教育教学未来发展前景的态度差异性

表3的数据显示,所有教师,无论性别、专业、教龄、技术职称及接触微课时间长短的教师对微课的态度均是乐观积极的。

(4)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核心组成要素的看法差异性

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微课核心组成要素依次为: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那不同类型的教师对这个看法是否存在差异呢?如表4,经过Pearson卡方检验发现:

①所有老师对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是微课的核心组成资源的看法是没有争议的;

②然而男女教师对教学设计是微课核心组成资源看法不一样,卡方P值为0.019,具体而言女教师更认可教学设计作为微课核心组成资源;

③不同教龄的人对教学设计是微课核心组成资源看法差异显著,卡方P值为0.036,教龄越长的教师认为自己有多年上课经验丰富,驾轻就熟,无须对微课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而教龄相对较短的教师来说,则认可教学设计作为微课核心组成资源,对微课教学设计非常重视。

(5)不同类型的教师对微课核心开发环节的看法差异性

教师们普遍认为微课比较重要的开发环节依次为:微课教学设计、微课主题的选择、微课的应用实施,那不同类型的教师对这个看法是否存在差异呢?如表4,经过Pearson卡方检验发现:

①所有教师对教学设计是微课最核心开发环节这个看法是一致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②不同专业的教师对微课主题(内容)确定是微课核心开发环节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卡方值为0.036。文史类教师相比理工和高职高专类的教师更看重微课教学主题的确定;

③不同性别的教师对微课的教学应用实施是微课核心开发环节的看法存在异常显著的差异,卡方值是0.000。其中,女教师相对而言更看重微课的教学应用和实施环节。

五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对高校微课参赛教师对微课的认知、微课制作水平以及对微课大赛的反馈建议三方面均有了一定认识,下面分别加以总结阐述,并提出建议。

1 高校参赛教师对微课的认知

(1)高校微课核心是微视频,时长定义受评价导向

此次调查中发现,84.44%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微视频是微课最核心的资源形式,与此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也是必备组件,赞同率均在70%以上。其实在教育领域,也已经有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探索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以及效果,范福兰等人在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应用效果的调查显示,70.5%的学生认为交互式微视频资源能够激发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而文字、音频、图像等资源形式少受青睐,这说明在流媒体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微视频作为一种可用的教学资源形式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调查发现,超过70%的人认为11~20分钟的微课对于高校微课来说是比较合适的,而且差异分析显示教龄越长的人、接触微课时间越长的人喜欢微课时长更长一些;此外,胡铁生等面向2013年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的调查表明:中小学的微课视频时长85%分布在10分钟以内,其中75%集中在5~8分钟之间:其高校和中小学微课时长定义如此不同次,除了与二者微课应用对象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因为其大赛的评价导向机制根本不同,导致了对微课不同的时长定义。也有研究者认为不同学科的微课其时长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文科因为其更多的情景导入、涉及面较广而不如理科微课那么简单直接,因而文科微课视频时长平均长于理科微课。

(2)高校微课功能定位偏向于教师专业发展,而忽视对学生学习的支持

调查中有人表示微课不仅要帮助教师专业发展,也应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对于首届全国微课大赛的作用,参赛教师普遍比较认可的还是偏向微课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对微课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却导向不够,但是不能否认学生才是微课的终端用户。

此外,梁乐明等认为微型课程针对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完整的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教与学,时间和规模都是微型的,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可以整合常规课程教学,也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发展所用。应该说,在微课的功能定位上,教师专业发展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应该兼而有之。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先教师后学生”也是一条循序渐进之路,体现着由“建”到“用”的思路转变。

2 高校微课制作水平现状

(1)微课制作技术培训迫在眉睫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技术方面的,如52.18%的教师认为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加工技术难度大(如片头片尾、字幕等),认为自己微课制作不足也主要是技术层面的,如镜头切换、后期编辑等。这些数据表明一线教师急需微视频制作技术方面的指导,一方面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微视频制作技术培训,能让教师灵活选择、综合使用;另一方面应该使技术门槛尽量降低,选择简便易用的微视频制作技术,如录屏软件、PPT课件、视频编辑软件,只有降低技术门槛,更多的教师才能自觉地参与到微课的建设中来。此外,学科教师与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通力合作,从这方面看来,微课也为教育技术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和挑战。

(2)微课制作“形式大于内容”现象普遍

本次比赛中,84.63%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在整个微课制作环节中最重要,但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技术表现上,如视频、课件制作等。在评审过程中,从部分专家的评语中可以看出,也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取向,有些作品教学内容虽好,但是因为技术表现不到位,导致微课作品评分过低。但随着技术培训力度的加大,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教育技术人员的加盟,微课制作将从最开始的注重技术表现逐步过渡到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上面。“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却是艺术”,技术只是手段,教学才是本质。从形式到内容,微课的设计制作将逐步深化。

(3)微课制作没有突破传统课程开发模式

在微课视频制作方法上,63.38%的微课制作者会采取“混合式微课”制作方法,采用多种视频技术合成,制作方法上较纯单一拍摄式微课方法有所创新,但是在微课程开发模式和教学设计理念上仍然不能脱离传统课堂教学束缚(如相当一部分高校参赛微课仍是片段课、精课品、浓缩课、公开课,只是形式上“微小”了),大部分还是课堂讲授式微课,教学配套资源不齐全,微课视频的交互性不够、系统平台缺乏对学生学习诊断和记录功能。总之,能支持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先进微课教学设计理念指导微课作品仍然缺乏。

3 高校教师对微课发展及平台建设的建议

(1)以用促建,微课资源的教学应用实践是根本

当前高校微课的数量相对丰富,但应用还处于浅层次的探索阶段。虽然本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设计论证之初就考虑到微课的教学应用,但由于相关的理论研究、操作模式、应用指导与技术培训等方面仍显不足,高校微课建设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建多用少”的问题。如何突破?首先,将微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校本研修资源,形成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其次,微课程可为创新型教学模式提供资源支持,如颠倒课堂、个体差异学习和自定步调学习等,为学生提供易用、易得、适用、实用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辅助资源。最后,微课可作为新型学习理念,积极开展微课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以用促建,以教学需求与应用实践来引领微课建设的有序发展,切忌走上“重建设轻应用无研究”的老路。

(2)微课的后续发展:课程化、专题化、系列化

调查显示,63.19%的参赛教师认为目前大赛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微课资源太散,没有形成专题化的微课程。很多高校教师也期盼能尽快实现高校微课系列化、专题化、课程化的导向开发,尽快形成一批专业精品微课程并示范推广,方便师生系统使用;呼唤微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希望专家给与指导,进行微课的主题研讨;希望大赛能够常态化,重视后续推广与资源的共建共享;资源建设的方式从行政主导逐渐向行业指导转变。

(3)平台需要更强健,技术支持待完善

健全的微课平台是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平台的功能除了满足参赛教师上传、修改、微课作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参赛教师针对微课资源展开的交流、共享、评价、技术培训等需求,应该为参赛教师提供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然而,与可汗学院相比,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平台还太单一,仅是资源提供和展播,并未从学习者角度和学习为中心来设计开发,如诊断功能、交流功能、学习记录功能、虚拟社区功能等缺失,而且目前的微课数量少、没有形成体系、资源的开放力度不够。

(4)参赛教师呼吁大赛评价机制更加多元化

微课作品的评价机制具有导向作用,权威、多元的评价标准正是参赛教师的诉求。教师提出目前的评价标准过于笼统,理工类与文史类、本科与高职高专类的微课不应该使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中网络评价比例占到五分之一,水分较大,有失公平;呼吁首届微课比赛能够提高获奖比例,以示鼓励;评审专家点评公开化,有人建议决赛能现场直播点评;建议奖项设置的更丰富一些,除传统的一、二、三等奖之外,可以设置最佳教学设计奖、最佳技术奖、最佳创意奖等等;也有人质疑评价标准的权威性。此外,现行评价是基于同行和专家的视角,唯独没有学生的评价和体会,这是活动设计的一个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