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线下教学设计

线上线下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线下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线上线下教学设计

线上线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涉外商务谈判 商务英语 衔接

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英语教学与涉外商务谈判衔接研究的必要性

西安作为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在这一城市定位下涉外商务谈判与英语教学成为“国际化都市”进程中的两翼。在西安加快国际化都市建设的过程中,国际因素的参与程度会越来越大,而涉外商务谈判则随着国际化都市进程的推进逐渐在西安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展开。作为我国西部教育重镇的西安,高校林立、高等教育资源丰富,这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资源。但同时,西安作为内陆城市,对外交往依赖的主要手段还是涉外商务,因此对于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人才的培养更显得重要。

对西安而言涉外商务谈判主要集中在以商务英语为载体的涉外事务之中。在这一方面学术界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唐玮《国际商务英语谈判》(《河南科技》2011年第7期)一文指出国际商务英语谈判是对外贸易活动的一部分,谈判结果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利益,只有充分了解谈判过程和掌握谈判策略,才能在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1];孟庆娜《对外贸易谈判中商务英语应用策略研究》(《中国商贸》2010年第20期)则主要从礼貌策略、模糊策略和回绝策略三个方面揭示英语谈判在商务英语对于谈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王竞幸《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英语语用失误》(《商务必读》2011年12月)则对跨文化商务交往中常见的语用失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其防范策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培养英语商务与外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分析,张丽在《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科技世界》2012年第6期)中从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的区别和联系入手,分析了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其中包括了英语语言技能、商务专业知识、商务操作技能等。孙赫强在《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大众文艺》2009年第19期)一文分析国内商务英语发展状况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探讨。骆红亚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改革与开放》2009年第12期)一文认为商务英语既要让学生学习丰富的商务知识,又要学习商务方面的各种英语表达,提高商务英语综合水平。

以上诸位学者分别从商务英语与涉外谈判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两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研究前提。但是,在以上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涉外商务英语谈判的模式还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都还是处在整体或者是泛论的层面,而以某一区位经济为中心对涉外商务与涉外英语教学的研究还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因此,我们应该将涉外英语教学与涉外商务谈判置放在西安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背景下,在西部这一区位经济中心发展的过程中来探讨二者之间的衔接与互动,探寻涉外人才能力培养的目的性,探索西安涉外商务英语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期实现对西安地区的涉外事务处理能力的提升和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商务谈判英语课程在培养涉外商务谈判专业人才方面的意义

商务谈判英语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为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商务英语基本技能实践课程。目标是通过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沟通能力,使之能成为现代职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人才。是一门实用性、技能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商务谈判英语课程是商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决定商务工作成败的关键,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技巧性。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在商务谈判领域中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2],使学生巩固英汉双语翻译和口语输出能力的基本功,帮助学生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出掌握经济、商贸理论、熟悉国际运作规范,熟悉国家政策的相关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国际规则、国际惯例,能够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能够在外事、外贸、金融及外(合)资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涉外商务活动与翻译工作的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复合性型、外向型商务英语谈判专业人才。

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英语教学与涉外商务谈判衔接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我们探讨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涉外商务谈判与商务英语教学的衔接与互动,就其二者之间的紧密程度而言,可以说是一物两体,互相依存,共同提升的,但将其置放在西安国际化背景下其所彰显的现实意义则涉外商务谈判显得比较重要,这是因其所具有的实用性的特性所决定的,因而它往往掩盖了商务英语教学这一内在的支柱。不可否认,当今时代人才流动已经常态化了,它一方面促使了人才聚居区经济的进步,但同时又为区位经济的长远发展预设了不稳定的因素,因此要想使得区位经济发展更加长远,就必须实现人才建设队伍的持续性,这对涉外人才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正基于此,笔者从以下诸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1.西安涉外商务谈判的特征及面对的问题:作为西部区域经济中心的西安,无论是在科技、教育、人才等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重庆直辖市的设置和大郑州经济圈的逐步壮大,这都必将对西安的区位经济优势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如何实现西安国家化大都市建设任务,必将成为一个现实的思考。在笔者看来,加强对外的力度,对于提升西安区位经济建设越来越重要。就目前而言,必须熟悉西安涉外商务的基本形态和其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这对于西安自身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研究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英语教学与涉外商务谈判衔接研究的基点。

2.涉外商务人才的教育培养:在错综复杂的涉外商务谈判中,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涉外人才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人才培养成为连接商务英语教学与涉外商务谈判的中介和桥梁,也是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社会目标之一,我们应该通过对涉外商务谈判的客体展演,积极探寻涉外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希望能在探索涉外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提供些许有益的经验。

3.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谈判互动机制的建立:可以说涉外商务谈判是建立在涉外教学的基础之上,英语作为世界性通用语在涉外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西安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实际而言,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英语商务谈判院校和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商务谈判能力特色不够突出。因此,有必要建立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谈判的互动机制,促进和提升西安地区涉外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为西安区位经济建设注入必要的人力资源。

如何有效地建立涉外商务谈判与商务英语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二者处在不同的领域和担负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以往,人们往往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在这一层面上进行有益的尝试,在涉外商务谈判与商务英语教学之间探寻二者衔接互动机制的建立,目的就在于探讨更加便利的涉外人才教育途径,使得学生“学有所向,学有所本,学有所用”,促进涉外教育事业的顺利推进;同时在具体的商务谈判领域,使得人尽所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最大的经济效益,加快西安区位经济建设的步伐。

如何真实再现涉外商务谈判过程,涉外商务谈判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商业机密,非企业核心人员往往难以触及具体谈判的过程,而当事人也不能随便将谈判的过程详细论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对于涉外英语教学环节的设计。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走访与资料查阅的方式,在涉外商务谈判的原则与方法上对商务英语课程的设计提供有力的帮助,在整体上把握课程设置的最佳途径和方式,以有利于涉外人才的培养。

结语

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英语教学与涉外商务谈判衔接研究是一个试图弥补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与涉外商务谈判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与不足的尝试,旨在真正实现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英语教学与涉外商务谈判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唐玮.国际商务英语谈判[J].河南科技,2011,7.

线上线下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分子基础教学;信息化教改设计;课程思政设计;教学诊断与反思;职业技术教育教学

受疫情影响,各大院校都面临传统线下教学模式难以开展的现状。为响应教育部的“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计划,各院校纷纷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在线教学和疫情后常态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广应用。化工专业领域学习课程《高分子基础》的教学也要打破传统,建立基于职教云和在线虚拟仿真操作网络平台的课程设计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和在线虚拟仿真操作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活动,并结合课程教学资源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技双修的教学目标。

1《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的设计理念

《高分子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设计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高分子化工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以单体来源、合成方法、路线到聚合成原理、方法为主线,紧紧围绕主线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围绕与职业活动相关的“项目”工作过程,借助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展开教学,创设学习—工作情境,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综合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的设计思路

《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的设计思路首先是要做好课程的整体设计,从设计说明,学情和教材分析,学习目标和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学习资源、企业岗位实践和考核设计等方面做好全面布局和实施计划,并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明确课程育人目标、在课程整体设计中体现课程思政,挖掘思政素材。其次,教师还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精心做好每一次课的教学单元设计,优化课程单元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3《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具体实践

3.1精选现有的网络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整体方案,优化首次单元教学。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整体设计为两大模块,模块一为理论知识学习,可细分为五个教学情景,即识别聚合物与聚合反应、连锁聚合、逐步聚合、聚合物化学反应和聚合方法;模块二为高分子合成基本技术,即高分子合成仪器和装置认识学习情景,高分子合成实训基本操作。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首先需要遵循“对岗位、依规程、练操作”的课程建设理念,整体教学设计时要精选现有的网络资源,完善符合本课程特点的校本资源,并在平台上进行课程信息分类,包括课程介绍、教学标准、课程导学、单元教学设计等教学信息;教学资源包括PPT、教案、试题库以及微课视频。其次是做好首次课教学设计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显著相关性。首次课讲好,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抓起来,调动其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习兴趣的诱发,因为认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不间断的建构活动,不断构建自身的智力和思维能力。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学习,就必须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首次课对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授课者思量。在首次教学中,结合当下疫情防控中应用到的高分子材料进行介绍,再通过现实生活中高分子材料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举例,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所教授的高分子材料的实用性和广泛性,借此消除学生对本学习领域的陌生感,进而再通过高分子界的名人逸事润物细无声进行课程思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激情调动后,紧接着布置整体教学设计任务,以便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学,使本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起好步并开好头。3.2坚持改革创新,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目前一次完整的单元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综合使用职教云平台资源建设、腾讯课堂直播、QQ群答疑多平台混合模式展开教学,全方位多维度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如图1所示:课前,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传课程任务和相关课件及微课资源,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领路人;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自主学习线上资源,完成预习任务。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平台的交互性,在课前回复里将疑问及时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及时调整上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方法。课中,教师依据课前预习情况有的放矢的强化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在课堂适当的时候插入名人逸事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然后循序渐进,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学中不要一味的采用“灌入”式教学,应将课中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完一个重要知识点后,要及时进行检测,这也是检验线上线下教学成果的关键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案,进一步巩固知识点的学习。线上,学生按时完成平台上的讨论、提问、头脑风暴、小测验等形式的活动,教师及时批阅反馈,利用平台共享性让学生更快知道自己学习中的不足;线下,教师可采取抽查或学生互评的方式,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面对面指导。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也将对没有按时参与并提交教学活动的学生有更好的督促作用。课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并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布置适量课后练习以巩固复习消化当堂所学的相关知识,并推送相关学习拓展资源。3.3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在模块二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执业操作规范,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本课程理论教学仅仅36学时,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使学生将来就业能适应新产品研发及小试实验工作岗位,本课程还设计了为期一周26学时的集中训练实操。精选代表性实训项目,并将学生分成4~5人小组,每组派一人担任小组长,负责仿真软件教师站学员成绩检测汇报并配合教师做好实训项目预习报告检查工作。实训第一天先集中线下讲解,并选派做事认真负责的学生配合实验教辅人员做好一周实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根据抽查预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两路分别在实验室和仿真练习室进行四个实验项目实操训练和典型的聚合反应单元仿真操作,然后进行交换。两名指导教师分别下组到学生中进行实训项目实操指导,另外指导教师再根据职教云平台中反馈的学生完成提问、讨论等教学活动的情况,进行点评,并针对完成任务困难的学生,一对一指导。模块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特色之一是采用虚实结合方式完成实践性教学。即精选具有代表性的聚合合成实验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开发的典型聚合反应单元仿真操作软件两者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实训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之中,引出该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达到职业教育“必须,够用,实用”的教学要求。特色之二是利用往届学生仿真操作录像引领学生模仿操作,指导大多数学生初步学习练习,学习效果较高,并鼓励学生练熟后再录制下来进行展评,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和激励作用。针对个别学生操作中的问题,通过学生发起屏幕分享实施个性化指导,并通过腾讯课堂录播回看功能兼顾类似问题学生的分享指导,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特色之三利用实践教学中聚合反应时间较长,学生搭建装置投料生产稳态监控等待结果的碎片化时间进行课程思政。再比如结合聚合物的识别任务,将高分子材料专业大赛的比赛项目之一渗透到教学任务之中;同时将高分子材料鉴别操作赛项操作规范引入实践教学任务训练之中。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兼顾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其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特色之四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将有限的专业课程教学延伸至课外,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教学元素,制作项目汇报课件、轮流汇报讲课、组内点评、别组提问及教师点评。在项目汇报教学活动中实施课程思政并做好评价测评。要求教师课前深入挖掘思政素材,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小组,并设计好汇报测评考评表。学习情景汇报测评表设计如下:这样学生既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检索、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在汇报测评过程中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无形中渗透了课程思政元素,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奉献社会的情怀。

4信息化教改诊断与反思

4.1教学效果。结合时展,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强化课堂设计,教师不仅传递知识,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点亮学生的心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北京东方仿真公司易思在线平台上记录的学生练习典型聚合反应单元操作数据分析,全部同学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后,成绩均能达到九十分以上。4.2教学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顺序和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反思,记录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并进行整理、分析从而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创造前提。尤其是首次课不仅要优化教学设计,还要及时反思,因为首次课主要引导学生进入高分子世界,起入门的作用,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探索高分子世界的神奇,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高分子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结合学习任务和背景知识进行课程施政教学,重点进行人文和环境教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精神境界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索真知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做中学、做中教”;让积极参与学生带动学习不积极的,让基础好的带领基础薄弱的,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精心的教学设计,利用智慧职教云平台和学习QQ群等信息化的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高分子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在润物细无声中融入思政元素,有效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可为其他课程教学或者其他相关学科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吴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分子化学》线上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20,48(21):196-197,200.

[2]刘雄伟,刘畅,俸婷婷,等.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推进《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21,48(01):185-186.

[3]王芳,王建广,来常伟,等.在高分子学科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J].广东化工,2020,47(17):214-215.

[4]秦四勇,李琳,江华芳,等.高分子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Carothers方程的应用”为例[J].大学化学,2021,36:2007053.

[5]闫毅,颜静,姚东东.高分子材料合成创新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1,36:2008023.

[6]贾曌.在高分子化学专业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8(21):167-168.

[7]张杰,邹洪涛,毛海立,等.《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2):67-68.

[8]李晓冬,胡鹏程,张甜,等.对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课程的思政研究[J].广州化工,2021,49(2)107-111.

线上线下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以生为本;知识地图;线上线下;工学结合

0引言

《建筑工程预算》作为工程造价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土建类各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建筑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从研究建筑安装、建筑产品的生产成果与生产消耗之间的数量关系着手,合理地确定完成单位建筑安装、建筑产品的消耗数量标准,从而达到合理地确定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目的。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是一门技术性、综合性、实践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课程,同时又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等有密切的联系[1]。换句话说,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确定方法与原则是稳定一定时期后,将随国家政策方针、国情改变而有所改动,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如何去准确确定项目费用,还得培养这方面的自学能力,以备就业后之需[2,3]。然而部分学生,对国内工程造价方面的时势形态,以及理论性强、规则条款多、识图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学习并不够积极,学习效果也并不理想[4]。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手段改革势在必行。

1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集技术、经济、实践和专业于一体的《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是一门与时俱进、行政区域性强的课程[5]。该课程一般是学生进入大二后开始学习。然而,这阶段的学生虽然褪去了刚入大学的羞涩与激情,也还没有大三后拟毕业生的明确定位或奋斗目标以及就业压力,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学生听说《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理论性强、规则条款要求多,试图能力要求高,还需要时常关注国内工程造价方面的时势形态,相对比较枯燥[6]。此外,该课程还要常进行习题、典型实际工程项目操练,课程并不容易学好。因此,学生心理上就有了畏难、躲避情绪。加之更多的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不理想或前期所学专业基础课程底子薄,学习自控性又弱,社交活动过多等因素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选择逃避现实,甚至有些学生还彻底放弃本课程的学习。除了以上问题外,课程教学上还有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之处。(1)课程重理论或理论与实践脱节《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本是具技术经济一体,还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动手能力。然有时因场地或时间所限的缘故,不方便开展实训,而在教学过程侧重理论;一些班级虽然开设了为期两周的短期实训课,但基本都是理论课都学完后才进行,这样就会造成实践不及时,理论与实践脱节。且学生刚拿到图纸容易比较迷茫,无所适从,等刚开始入门了解如果操作的时候,实训期便快结束了。因此,实训效果大打折扣;(2)授课手段单一一些老师上课方式手段比较单一,即使有所谓的多种教学方式,也不外乎仅仅是“PPT加板书”。还是一成不变的说教式的传统教与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好,听课的效果便大打折扣,所以教师们将怎样重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变得更为重要;(3)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授课是按统一标准要求与时间进行的。而学生的基础不同,造成教与学过程中会出现有些学生很快完成相关任务,明显感觉难度不够,而有些学生则因为无法完成任务而显得无从下手或焦头烂额、自暴自弃,出现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4)学生互动性不强,学习兴趣欠佳因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点的学生采用同一的课程评价标准,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有些因为吸收不了或不感兴趣而懒于动手,甚至拿着手机上与学习无关的网站或玩游戏,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造成教师心理落差。

2课程教学设计

2.1教学设计方案

本课程旨在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与时俱进的课程要求,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与优势,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适应差异化、个性化培养的新需求,既与建筑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工艺紧密相结合,又以社会、行业生产实际需求为导向,力求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突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2教学设计内容

(1)调研调研是课程教学设计开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即对即将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进行学习需要、能力、基础等方面的调研,同时了解企业对从事工程造价者在业务方面的要求;(2)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①重新整合课程,剖析知识点,绘制知识地图,微课制作:该课程负责人及授课团队成员对本门课程授课多年,对每个章节都非常熟悉,完全可以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把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划分,找出重难点。一是将课程中的知识点以直观的知识地图--知识树形图和知识网状图上传云平台,展现给学生;二是将每个最基本知识点,尤其是涉及到的重难点,制作成微课,以微课的形式传达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区分和理解;②补充简明实用的资源:鉴于一些同学的基础差或前期课程所学知识不扎实,比如不懂施工工艺,不会识图,或不了解施工技术等问题,本项目拟做收集图片、现场施工视频、模拟施工,并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点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③任务驱动法与学生实践:学生在线上线下授课以后,对专项训练内容已经十分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趁热打铁,给予学生一些任务并让其动手操练,即按要求进行子项目或项目工程造价确定。计量计价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可以由老师指导,也可以进入云平台查阅施工视频、施工工艺相关资源或网络查询;④工程实例法:学完一些分部分项工程计量计价或做过一些专项训练后,学生基本上具备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造价确定能力与技巧,就可以模拟实战———导入实际工程,进行工程预算文件编制。让学生在云平台找已上传的已建、在建及拟建不限的实际工程或典型工程进行正确地计算工程量并确定相应的单价,最后计费,完成一份完整的建筑工程预算的成果文件;(3)教学实施教学实施过程中教与学主要采用的手段是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即学生在网上听课的同时,教师可以在旁边指导,并针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进一步说明。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对课堂进行掌控,改善了传统的教师主讲,和单纯互联网授课的弊端,使两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3教学设计改革的应用

按照上面的设计方案与内容,本团体成员在本校16级工程造3个班的《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如下工作。

3.1应用步骤

3.2改革应用的主要工作

(1)课前资源准备根据调研结果,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班分别分10组;每个小组里面都有学习成绩优秀及稍微欠缺的学生,这样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将课程进行重组,各个教学模块进行划分至最基本知识点,除了对每一个基本知识点进行教学视频、施工录像、模拟仿真视频、课件、图片等不同形式授课,还绘制知识地图,制作微课。最后将这些资源上传云平台;(2)“互联网+”模式的交互式教学资源充足后,学生和教师便可以线上、线下教与学。引入任务驱动法,激励学生养成构建性的学习习惯;在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学习时,引入一些实际工程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有实际操作性,从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不至于到企业后无从下手,进而缩短学校与工作之间的过渡时间。因为有了云平台,对于接受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就可以提前或课后多次上网进行学习、操练;而对于进步快的学生,也可以从云平台找到教师上传的资源,提前学习后期的内容。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工程中遇到的疑问,除了在线上线下进行小组讨论外,还可以咨询老师。在此阶段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还应达到以学生为本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性。学习的顺序可以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每项分部分项工程都需要工程计量与计价理论学习、专项训练、小组讨论与补缺,最终达到能解决该项的工程造价确定;(3)施工图预算编制能将组成单位工程中的所有分部分项工程的计量与计价熟练后,就可以进行单位工程的施工图预算编制,也就是进行最终的学习。这个时候也是该课程的最后部分学习,但还在期末总复习之前。因为是刚学完理论和操练分部分项工程费用确定,所以学生此时学习效果尤为理想。因此,除了能减轻复习的负担和考试能获得优异成绩外,以后步入工作可以更快地独当一面;(4)总结、评价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操练后成功的喜悦,也为了学生能熟练、正确地编制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本项目还需进行最后一步,就是对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与程度进行总结与评价,让每位学生对自己在本课程或预算行业掌握深度有所了解,便于后期进行学习内容调整。

线上线下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

2019年教育部部署了关于“金课”建设和“双万计划”等的建设意见和要求,紧接着高教厅开展了“金课”认定工作。对金课的界定既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和延续,更突出了对在线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视。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走向。货币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的专业大类课程,也是金融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金融学入门课程,它涉及的金融知识面非常广,信息容量很大。在教学改革之前,该课程授课一直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内容多而杂;模式太单一、学得很枯燥;课程互动少、形式很单调;学生动手少、学习很被动;评价简单化、成绩绝对化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地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建设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方面全面展开。首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在线课程内容应当短小精悍的特点,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将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庞杂的金融知识分成10个章节,每一章节是一个知识模块。每章根据重难点知识提炼出4-5讲的内容,每讲录制8-12分钟左右短视频并配有ppt,便于学生对照教材和ppt观看视频。每个章节辅助检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线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每章还配套延伸阅读、互动讨论题等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能力。线上课程内容重难点突出、视频短小精炼,易于学生线上自学和反复回看。其次,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授课内容注重紧跟社会热点,体现学科前沿,延伸阅读关注我国金融改革热点和金融学科发展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同时筛选最有价值的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课程内容参考四大类资源:一是各种金融类的政府官方网站;二是各种优秀的财经媒体;三是各种优秀的课外参考书目;四是各种实用的APP和视频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开,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次,教学模式的设计围绕“三大目标”展开。其中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观看录播课自主学习,并能根据掌握情况反复回看视频,既提高了预习效果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线下授课对重难点、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学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全方位围绕三大培养目标展开。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分组完成专题研讨工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符合我国当前对“新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今后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三大目标”。

2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2.1线上学习的内容要求

教师在每章节知识讲解之前,会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的录播课,这个线上学习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预习,但是它又不是简单的提前预习,而是通过录播课在教师的讲解下自己先认真地学习章节基础知识点、初步把握重难点。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章节习题来检测学习效果的好坏,自己发现问题和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反复回看课程视频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同时课程平台上有专门的互动讨论区,学生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平台提问,教师会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后回答互动讨论题,发表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这种形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好习惯,提升专业素养。最后学生必须参加线上的期末考试,线上期末考试以客观题型为主,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2.2线上学习效果监管———“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

线上学习既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考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把双刃剑。如何对学习自觉性有限、自学能力稍显不足的学生,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是保证线上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货币金融学课程的线上学习采取“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的监管模式。其中“双固定”是指“固定团队和固定时间”。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合作团队,学生在固定的团队内相互督促完成线上学习;然后教师指定固定学习时间,要求学生在这个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对学生形成约束,如果个别学生临时有事也可自行安排其他时间,固定基础上的机动灵活性方便了学生自主安排。“双层负责制”是“组长+教师的双层负责模式”。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负责监督组员线上学习;授课教师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同学们的线上学习情况,使用课程平台反馈章节学习完成情况,锁定重点关注目标。对于线上学习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既让组长加强督促,又由授课教师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是否存在困难,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敦促学生尽快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长负责制和组内同学相互监督线上学习,又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中,积极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大家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还能够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3线下教学实施方式

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学生对章节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线下授课不必要面面俱到地“满堂灌”,而是根据章节的重难点和学生线上学习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教师的线下授课分为反馈和讲授两个部分,通过运用优课联盟平台的统计功能,给学生反馈线上视频观看、章节习题、互动讨论等任务的完成情况。表扬按时和超前完成任务的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对于未按时完成的学生扣减平时成绩的分数予以惩罚,让学生将扣分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接着将学生线上检测的分数情况和习题的正确率运用统计图进行显示,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讲授过程则是有针对性地讲解章节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错的细节知识。讲授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在教材上或笔记本上做笔记,又会边讲授边提问,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考;涉及一些前述章节已学过的知识也会再次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加深印象。讲授过程中还会提出一些开放式论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会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增强他们的金融风险意识。

2.4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开展———“教学相长”

翻转课堂环节就是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角色由“教授者”转变成“引导者”,学生角色“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则是听众和指导者。具体来说,教师会将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热点、前沿问题结合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分成八个专题,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专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网页、论文、专著、教材等资料,研读和筛选资料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专题的理解制作演讲PPT并交给任课教师修改,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进行PPT修改后在课堂上演讲这个专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题内容和讲演情况进行点评、提问,并最终给出这项活动的成绩。在翻转课堂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专业资料的收集、筛选和研读,这既培养了学生文献阅读、分析归纳、资料整理等基本的科研能力,又让学生在研读资料的过程中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提高了社会科学素养。学生自己制作PPT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为今后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心。整个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团队之间分工合作,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每个同学的优势,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班风。同时翻转课堂虽然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但是整个过程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

3“235”课程评价体系

货币金融学课程考核方式吸收了国内学者提出的课程考核评价“四化”特点,即“工具智能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过程动态化”。课程考核采用“235课程评价体系”,即课程最终的考核结果由“20%平时成绩+30%线上成绩+50%期末成绩”构成。“235评价模式”的设计完全对标人才的三大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展开。20%平时成绩通过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分组讨论、专题研讨和每章节的检测来反馈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考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课程讲授、指导和点评学生的专题研讨中,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思政目标。30%线上成绩通过线上学习和每章练习题分数情况,考查知识目标达成情况;部分章节的互动讨论,设置开放式讨论题,让学生在课程平台上表达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再通过答疑、评论等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50%线下期末考试采用发散思维主观题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案例、解读文献或提出自己对一些前沿热点金融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考前查找资料,考试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考察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在题型设置或给定的案例分析材料上,可以将国家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改革开放的大事件或成就等思政元素作为素材运用到考试的题目中,促使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来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的塑造,从而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4混合教学的实施手段———“慕课+学习通+QQ群”货币金融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施,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技术,通过综合应用多种不同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充分发挥各种工具的优势,让它们共同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服务。具体来说,我们的课程使用了慕课、学习通和QQ群三种移动教学工具。首先,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在优课联盟和智慧树两个国内领先的在线课程平台上线,自有的慕课资源既为线上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也能发挥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无限次反复学习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其次,线下授课既使用在线课程平台强大的统计功能进行学情反馈,对学生形成督促并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又使用学习通进行考勤、课程提问、投票、互动讨论、课堂练习、问卷调查等课堂管理工作,这使得课堂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也提升了课堂学习效果,便利了课堂管理,从而使得课堂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最后,课程QQ群的建立主要用于日常学习、考试等事项的通知,学习资料的发放,学生和教师聊天提问等沟通活动的需要。“慕课+学习通+QQ群”三种移动教学工具联动,直接作用于我们课程教学的线上学习、线下授课和课后拓展三大环节,其中慕课主要用于提供学习资源和反馈学情,助力于学生的线上学习;学习通主要用于课堂管理,为线下教学发挥作用;QQ群则更多用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日常的学生指导,在课后拓展活动中发挥作用。所以,三大工具各司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一种联动效应,共同助力于混合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管恩京.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1-2.

[2]孙长永,闫召华.法学专业线上一流课程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1,(4):21-27.

[3]张勇斌,张亚洲.“以学生为中心”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包装工程,2020,41(S1):119-123.

[4]田媛,席玉婷.高校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8):78-96.

[5]谭永平.混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实时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9.

线上线下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设置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主要课程,是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计算机基础,构建计算机操作技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其问题主要表现为:1)中职生整体素质偏低,中职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青春期的特殊阶段使得学生一方面对自我能力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对于自我发展的全面规划又十分茫然;同时这些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常被贴上“学困生”的标签,在自我规范、自我管理方面比较欠缺,难以更好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与探究中来。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偏重理论,教师在课堂设计中习惯于采用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与讲解,即便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多数是以课件讲解的形式存在,因此,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影响。3)学生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差异,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对于教师设置的计算机操作任务难以独立完成,导致自主探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4)教学模式的构建缺乏职业教育特色,教师在教学指导中缺乏对技术操作任务的设计与优化,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学习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难以实践技能上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2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根据上述问题的分析,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中,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已经十分迫切,而在移动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混合式学习模式,则是推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发展重要选择。混合式学习模式是指将在线学习模式和传统学习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相应的教学投入,为提供混合式学习机会,并教学引导创造条件,以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融合,即学习策略的融合,引导学生明确线下学习目标,并通过线上学习任务构建过程,提高目标实现效果;学习资源的融合,将教材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网络平台上的各种课程资源内容相融合,以补充完善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对计算机技能的操作指导;学习环境的融合,即打通虚拟与现实的学习环境,在线上与线下互动中,形成统一的学习环境,共同服务于计算机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学习方式的融合,即利用网络优势,将移动学习与课堂面授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性效果。与传统单一化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学习把握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优势,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更具实践意义的环境。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中,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打破了传统课堂面授的局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活跃了教学参与效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计算机操作任务为学生提供线上自主探究的机会,进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的互动协作,让学生通过线上沟通组建小组,并通过集思广益完成学习任务,以发展团队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计算机操作实践技能,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策略

3.1前端分析

为了推动传统学习模式与信息化学习模式的有效融合,教师应对中职计算机课程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作为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的依据。具体分析内容包括:1)学生主体,即针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全面调查,对学生的计算机理论与实践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对在线学习的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围绕主体选择合适的学习模式。2)课程目标,即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确定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重点,从知识、能力与情感层面进行综合设计。3)课程内容,即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等内容,教师应根据不同模块设计线上、线下学习任务,以推动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3.2教学设计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软硬件条件的全面支撑。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学校应积极引入移动智能技术,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优化平台功能,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教师也应结合课程教学发展需要,完善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实现线上、线下学习过程的有效融合。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环境的设计,即课堂环境、实验环境以及网络学习环境。例如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支撑微课,或者从互联网学习平台中选取合适的微课,作为学生线上学习的载体,并通过网络自测题库为学生提供检验理论与操作技能学习情况,发挥网络平台的辅助作用,打造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平台。2)活动设计,即教师围绕线上线下讲授设计活动,学生则根据自主探究开展活动。例如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利用专业设备制作微课,完成教学活动设计,为学生线上线下融合提供支持;学生则根据学习任务开展线上交流与线下合作,在团队协作中实现学习参与。3)支持设计,教师应根据中职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多方面支持,例如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提供情感引导,指导自主学习方法等,以促进学生尽快适应混合式学习过程。

3.3实施方法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中,混合式学习的实施方法需要围绕课程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与落实。主要方法包括:1)课堂讲授,这是传统教学方法,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理论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讲解方式,帮助学生突破理论学习重难点,提高专业学习效果。2)在线学习,引导学生根据课程学习目标登录网络学习平台,获取更加多元、新颖的课程资源,同时根据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需要进行在线测试,并形成学习效果反馈,以发挥在线学习优势。3)实践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极强,教师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应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以及课程对学生技术技能提出的要求,开展在线实践操作,利用虚拟实验室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技术操作技巧。4)协作学习,利用线上、线下学习模式,组建学习小组,并设置合作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动力,并通过集思广益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4教学评价

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中,传统以结果为主的教学评价机制已经难以全面反应学生线上、线下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应注重对教学评价的设计与优化,实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有效融合。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课堂评价做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登录、学习、测试、成绩等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兼顾课上学习评价,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的教学指导,以提升混合式学习的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