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管理的定义

实验室管理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管理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室管理的定义

实验室管理的定义范文第1篇

[關键词]村落遗产地;多维细分法;米切尔评价法;利益相關者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8—0088—08

1 引言

利益相關者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管理学研究,随后得到管理学、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關注,并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该理论极大地挑战了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理念”,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關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不是只为股东而生存,而是为受企业决策影响的诸多利益相關者服务的组织。

利益相關者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国外旅游研究领域。1999年10月1日,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在其第十三届会议通过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明确使用了“利益相關者”一词,提供了旅游业发展中不同利益相關者行为参照标准,标志着“旅游利益相關者”概念已正式得到官方认可。相比而言,我国旅游学界引入利益相關者理论始于21世纪初,随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關注。目前,旅游利益相關者的研究已成为学者们關注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纵观国内外旅游利益相關者研究,国外学者在研究内容上集中在利益相關者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研究、利益相關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中的运用、利益相關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案例研究,注重一手数据的收集与定量方法的运用,大大推进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而国内相關研究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主要集中于旅游利益相關者界定与分类、生态旅游、旅游目的地、旅游规划、旅游景区、旅游产业、旅行社等层次和内容;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和理论判断为主,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较少涉猎,从而降低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村落遗产地是一种特殊的历史遗存,牵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關系,其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利益相關者,他们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方行为的改变,将会对其他主体产生直接影响。只有达到利益相關者的有机耦合和动态协同,才能促进村落遗产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而不同类型的利益相關者在旅游开发中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等各不相同,对于村落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何对这些利益相關者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已经成为村落遗产地旅游开发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并借鉴“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评价法”,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对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的分类进行实证研究,揭示村落遗产地各利益相關者的参与角色,对丰富旅游利益相關者理论的发展,促进村落遗产地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案例地概况

开平碉楼与村落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融合了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而形成新的建筑与聚落景观,它所代表的侨乡文化具有大众性、世俗性、乡土性、自发性的色彩,不仅在珠江三角洲西部文化走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而且也是明清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独一无二的类型。开平碉楼与村落完整地保持了历史的原初空间格局和建筑形式上的传统印记。2007年6月28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和广东省第1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地包括自力村村落、马降龙村落、锦江里村落和三门里村落。

目前开平的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后,与2006年旅游人次同比增长130%,实现门票收入1200万元,税收87万元;2010年实现旅游接待游客人数为40.4万人次,门票收入1293万元。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品位不匹配,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旅游开发仍处于初始阶段。

3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3.1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的概念尚未有统一定义,大多学者在援引弗里曼(Freeman)对利益相關者定义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利益相關者进行了列举式界定,将凡是能影响旅游发展或被旅游发展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纳入利益相關者的范畴。显然,这种认定过于宽泛、笼统,从而导致研究的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指导村落遗产地旅游开发实践。

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村落遗产地的特征,并借鉴陈宏辉对企业利益相關者的概念界定,将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定义为“指在村落遗产地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个人或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村落遗产地旅游开发,或者受到村落遗产地旅游开发的影响的个人或群体”。这一定义包括以下要点:第一,利益相關者必须对村落遗产地旅游开发进行了投资。这些投资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本和无形的人力资本、技术等,通过这些投资,他们与村落遗产地的旅游发展或紧密、或松散地联系在一起,其紧密程度取决于其投资专用性的大小。第二,利益相關者应该承担村落遗产地旅游开发的一定风险。一般来说,这种风险的大小是与该利益相關者在村落遗产地投资专用性程度的高低密切相關的,投资专用性程度越高,风险也就越大;反之,投资专用性程度越低,风险也就越小。第三,利益相關者必须与村落遗产地旅游发展有關联,这种關系既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

3.2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的分类

界定了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把握了利益相關者的特性,还需要根据某些标准对众多利益相關者进行分类,细分出的不同类型的利益相關者对村落遗产地旅游发展的影响或受到村落遗产地旅游发展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国内学者近几年才开始關注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的分类,其相關研究直接脱胎于西方企业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其中“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评分法”③是最重要的成果。伍先福根据利益相關者的影响程度和利益性质,将古村落利益相關者分为核心利益相關者和蛰伏利益相關者。郑娟根据相關利益群体权利和利益關系,将江南古镇旅游发展利益相關者分为外部利益相關者和内部利益相關者。程增建、王金叶根据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性、权力性、紧迫性,将乡村旅游利益相關者分为确定的利益相關者、预期的利益相關者和潜在的利益相關者三类。张金花将乡村旅游利益相關者分为核心利益层、關联层和延伸层。张碧星、赵瑞根据参与程度、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及在乡村旅游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将乡村旅游利益相關者分为直接利益相關者和间接利益相關者。

以上分类结果有助于了解村落遗产地不同利益相關者的特性,但是现有研究对利益相關者的界定只是指出了村落遗产地包括哪些利益相關者,应该關注哪些利益相關者,对于如何从众多的利益相關者中界定核心或關键的利益相關者,并没有提供出一个具体的方法。其次,学界主要从理论分析和逻辑判断的角度来区分众多利益相關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只是根据主观所设定的维度或标准来对利益相關者进行定性的列举式分类,而缺乏实证数据作为支撑和验证,这样的分类结果的适用性值得商榷。因此,对于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的分类研究,一方面应该借鉴国外学者提出的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评分法对众多利益相關者进行评分,将他们细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而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另一方面,应该从实证研究人手,得出具有统计意义的研究结果。

基于国内外学者们關于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分类的相關研究,借鉴西方学者的“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评分法”的分析思路,从利益相關者的主动性、重要性和利益诉求的紧急性3个维度上对所界定的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进行分类。首先,在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中,有的利益相關者会对村落遗产地旅游发展主动施加影响,从而也往往主动地承担着村落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风险;而另外一些利益相關者则是被动地受到村落遗产地旅游发展的影响,从而被动地承担旅游开发的风险。也就是说,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影响村落遗产地旅游发展的主动性存在差异。其次,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对于村落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对村落遗产地而言,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可能是十分重要的,但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重要程度存在差异,即有的利益相關者非常重要,绝对不可或缺,有的则可能影响不大,游离于利益相關者的边缘地带。再次,在某一特定的时点上,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诉求的紧急性会存在差异。有的利益相關者在一般情况下可能既不主动,也不重要,但是在某一状态下其利益诉求必须很快得到满足,否则就会影响到村落遗产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在其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3个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

首先,任何一个村落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的支持,其必然与村落遗产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關。因此,他们都应该被视为村落遗产地的核心利益相關者。其次,如果利用某些综合性指标来进行排序,有些利益相關者的顺序将会偏后,游离于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的边缘地带。例如虽然很多学者将教育机构、媒体和特殊利益团体视为利益相關者,人们也意识到旅游人才培养和遗产保护宣传的重要性,并逐渐加强与特殊利益团体的交流,但在现实情况下,他们还只能是边缘利益相關者。据此,提出假设2和假设3。

假设2作为村落遗产地旅游开发的直接参与者,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是核心利益相關者。

假设3在村落遗产地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业相關企业、碉楼业主、教育机构、媒体和特殊利益团体等是非核心利益相關者。

4 研究设计

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的界定与分类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完成。首先,根据上述村落遗产地利益相關者的定义,利用专家评分法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利益相關者进行界定。2010年4月1日~5日邀请25位相關专家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五邑大学等10位理论专家和15位来自开平碉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平市旅游局、开平市文物局、开平旅游协会、开平中国国际旅行社、江门市旅游局等的实践专家,向他们提供17类利益相關者,请他们根据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实际情况,选出认为符合上述定义的利益相關者。其次,2010年4月6~15日进行了利益相關者分类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21份,回收率为96.15%。调查对象包括:(1)江门市旅游局、开平市旅游局、开平市文物局、开平市文化局、广东开平碉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平市旅游协会、开平中国旅行社、开平中国国际旅行社、潭江酒店等相關旅游从业人员;(2)五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相關专家;(3)旅游者。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完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和配对样本t检验。

5 实证分析

5.1开平碉楼与村落利益相關者界定

开平碉楼与村落利益相關者的专家评分统计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政府、社区居民、旅游者的认可度达到100%,而宗教团体、人类后代和非人物种等的入选率却非常低。取入选率50%作为标准,将政府、旅游经营者、外来投资者、旅游者、社区居民、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行业协会、碉楼业主、旅游业相關企业、教育机构、媒体和特殊利益团体等12类群体作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旅游利益相關者。严格来讲,特殊利益团体、教育机构和媒体这3类群体一般都没有对某一村落遗产地进行专用性投资,但是在本文中还是将其列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利益相關者,原因有三:第一,从表1可知,特殊利益团体、教育机构和媒体的入选率都超过了50%。第二,在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今天,人们对旅游开发的影响也日益關注。特殊利益团体往往易于受到村落遗产地旅游开发行为的影响;其次,教育机构不仅承担起旅游人才培育的重任,而且其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村落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再次,媒体对于文化遗产的宣传极大地推动了村落遗产地旅游发展,同时媒体对村落遗产地的旅游开发行为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第三,很多国内外学者都将特殊利益团体、教育机构和媒体看作是旅游利益相關者。因此,本文也将这三者列入开平碉楼与村落利益相關者的范围之内。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外来投资者一般以企业的形式介入村落遗产地的旅游开发,或投资建设旅游设施、提供旅游服务、租赁而获得旅游资源的特许经营权成为旅游企业。因此,外来投资者与旅游经营者两类要素在主体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且都具备极强的经济主体特征,故将其合并为“旅游企业”一类在下文进行探讨。因此,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碉楼业主、教育机构、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行业协会、媒体、旅游业相關企业和特殊利益团体等11类群体。

5.2开平碉楼与村落利益相關者分类

调查过程中,要求被调查者结合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实际情况,对于给出的11种利益相關者的主动性、重要性和利益诉求满足的紧急性程度按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并计算出其得分均值,其结果见表2。

显然,不能简单地根据表2中均值大小的排列来判断某一利益相關者就一定比另一利益相關者更主动、更重要、其利益诉求更紧急,因为没有统计意义。因此,还必须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一步判断表2中每两个变量均值之差与零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利益相關者主动性评分均值差异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中左下角的数据表明,根据均值进行初步排序,政府比旅游企业显得更为主动(均值更小),旅游企业与政府在主动性维度上评分的均值之差为0.435。SPSS 16.0统计软件默认的原假设Hn是“这一差值与零没有差异”。结果表明,t检验值的概率为0.075,说明在90%的置信度上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政府在主动性维度上的评分均值确实要小于旅游企业在主动性维度上的评分均值。采用同样的方法,对11类利益相關者的主动性和紧急性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限于篇幅问题,数据从略。

根据上述描述性统计结果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确定开平碉楼与村落的11类利益相關者在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的评分情况。在统计结果中,排序的最大分值为11,最小分值为1,将其划分为1~4分、4~7分、7~11分三段,并根据这11类利益相關者在各个维度上得分的均值对应于不同的分值段,分类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的中各利益相關者的位置,对开平碉楼与村落利益相關者进行分类,结果如下:

(1)核心利益相關者。至少在两个维度上得分在4分以下,他们是开平碉楼与村落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群体,与其有着密切的利害联系,对开平碉楼与村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包括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等4类。(2)蛰伏利益相關者。至少在两个维度上得分在4分以上,7分以下,他们往往与开平碉楼与村落形成了较为密切的關系,承担着旅游发展一定的风险。在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常开发状态下,他们也许只是表现为一种显性契约人而已,然而一旦其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或是受到损害时,他们可能就会从蛰伏状态跃升为活跃状态,其反应可能会非常强烈,从而直接影响开平碉楼与村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这些利益相關者包括旅游从业人员、碉楼业主、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业相關企业等4类。(3)边缘利益相關者。至少在两个维度上得分在7分以上,他们往往被动地受到开平碉楼与村落旅游发展的影响,他们的重要程度相对较低,其实现利益诉求的紧迫性也较弱。具体包括特殊利益团体、教育机构、媒体。

至此,上述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得到了验证,即这11类利益相關者在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3个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特征差异,而且绝大部分的差异十分显著;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和旅游者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核心利益相關者,而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业相關企业、碉楼业主、特殊利益团体、教育机构、媒体等是非核心利益相關者。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实验室管理的定义范文第2篇

【摘要】高等院校在新建校区的固定资产转移过程中当前采用了以办公室为单元的转移模式,不利于高等院校在新校区功能的快速恢复。文章认为高等院校新校区的建设实质是老校区原有职能的恢复,因此老校区固定资产的转移应以基本的职能功能为单元、结合模块化的操作手法实现原有功能的快速恢复。

【关键词】固定资产转移 新建校区 功能单元 模块化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历来受到资产所有者与使用者的重视,一直以来关于高校资产管理的研究也有相当成果。总的来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随着近十多年来的研究、实践与发展,已经逐步积累了相对实用和可靠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与体系,整体表现为固定资产的入库、使用与报废等系列性的流程管理与涵盖了资产生命全周期的过程管理,同时在资产的管理体系上形成了以资产管理方、财务部门与二级使用单位共同负责并强化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并且越来越倾向于细节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对高校资产的价值衡量、损益评估及资产更新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中日渐形成了以资产条码和计算机管理系统为代表的管理体系,条码与资产管理数据库的结合不仅使高校固定资产全面转向数据化和信息化,也使资产过程管理变得更为轻松。整体而言,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日益形成一套以条码信息化为代表的信息管理体系,并且在数据的开放接口等方面也正逐步与财务系统等其他系统进行良好数据交换的复合系统,将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与评估等构建成为一个动态、完整和全面的立体系统,为我国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与当前的绝大多数固定资产管理研究均建议于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基础之上,而对新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则少有涉及。例如当前高校固定管理研究倾向最为丰富的表现在以计算机软件系统接口开发与资产的动态管理方面,对新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涉猎较少。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固定资产的管理出发点联系紧密。当前常见的固定资产管理多为既有资产和历史积累资产的重新评估、更新换代与资产重组,对建立在初始状态的固定资产管理在实践领域较少,而对高校的新建校区的固定资产管理也依然延续了既有资产的管理模式,表现为老校区既有固定资产的增加与分列,并未对其进行全新的规划和管理,体现出明显的资产延续性和管理体系的稳定性。

然而,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面临着新校区的建立、老校区的延续维护或者消解,这些都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适当的管理,从最大程度上盘活固定资产的价值。而在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与研究中,对高等院校进行校区搬迁过程中的固定资产管理则几乎处于空白。由于高等院校自身的运作特点,一般高等院校进行校区搬迁均选择工作负荷最小的暑假期间,校园中各项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都处于停滞状态,无疑对资产转移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时机。然而,在长期以来的实践中,基于校区搬迁为前提的固定资产转移往往表现出非常单一的打包、装车、卸载、安装的工作流程,呈现出原始且线性的工作模式,不利于校园内各职能部门快速恢复工作能力的目的,需要对其进行更为恰当的规划和研究。

一、当前新校区搬迁过程中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困境

在当前的高等院校新校区搬迁过程中,尽管从资产管理方与使用方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来保障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与良好状态,但在当前的资产转移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较高的资产损毁率。一方面,由于部分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年限,加之在此前的使用过程中维护不足,导致其在搬迁过程中产生了较高的损毁率,这是搬迁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只要搬迁过程中不出现过高的损毁率,都应属于正常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在以往固定资产的购买与使用中均实行了尽可能节约资金的原则,因此导致部分固定资产无论在使用寿命还是自身质量方面都处于近乎极限的状态之中,在相对稳定和固定的使用环境中能够发挥出较好的状态,但是在长途搬运的过程中极易出现较高的损毁率,这也是当前校区搬迁过程中出现较高损毁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校区搬迁这一过程中,资产管理面临着转移资产数量大、种类多、门类杂、质量参差不齐等多方面的考验,尤其是搬迁过程中的操作更是难以掌控,进而导致固定资产本身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固定资产转移尽管是建立在条码与计算机动态管理的基础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依然停留在原始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的转移延续着以办公室或二级使用单位为原则的打包、装车、运输、卸载与再安装的操作方式,尽管在资产的掌控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实际使用效率上却体现出较差的状态。

总的来看,高校校区搬迁过程中固定资产的转移在表现上为设备的地理位置变换,但实际上则是其功能的地理位置转移,当资产管理者将思维定位为设备的转移时则将采用注重物质本身的完好性管理,进而采用以办公室或职能部门为单位的搬迁转移模式,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校区搬迁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然而,若管理者将思维转变为职能部门基本职能的转移的话,采用的将是基本职能依托设备与人员的快速转移,将极大程度提高职能的转移速度与效率,使职能部门快速实现在不同地点的功能构建,从而为新校区的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目前来看,当前以办公室为基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转移模式面临着下列几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固定资产在转移过程中的整体损耗率偏高,单次转移的固定资产门类、种类与数量等都偏大,转移过程中难以做到精细化操作,校方也无法提供面对复杂对象集合的精确搬迁要求,工作过程处于混沌状态难以监管;二是以办公室为单位的固定资产转移在进入新校区后校园整体功能恢复较慢,复建周期较长,难以快速的恢复高校相关职能;在当前的高校职能部门中,各个职能部门体量不一,设备拥有量与搬迁要求均不一致,单纯以办公室为单位进行搬迁尽管能够在资产管理上体现出较强的固定性和完整性,但是在学校的整体功能恢复上则难以保障,往往出现部分职能部门搬迁复建完毕却无事可干的状况;三是新校区建设和搬迁往往受到来自基建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影响较大,以办公室为单位的资产转移模式面临着部分区域内功能无法恢复却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好反馈的窘境,进而对整体校园的功能恢复造成阻碍。

二、基于功能单元的新校区固定资产搬迁模式

如上所述,高校在新校区的建设与老校区的搬迁过程中,转移的不仅仅是设备,体现的不仅仅是物质和设备在地理位置上的变化,更是高校在相关职能方面的位置变换。在具体实践之中,新校区的建设相比老校区的整体搬迁和转移难度相对更小,其最为重要的便是新校区所拥有的功能都是在老校区功能之外的新增功能,其所需要注意的是对新功能的增列得到保障即可。而老校区的整体搬迁则不一样,与新校区新增功能不同,老校区的功能完全被消解,若新校区的功能无法得到快速恢复的话,学校的整体功能将受到极大程度的限制,从而影响到学校的整体运转,因此老校区在整体搬迁时尤其要注意功能的完整转移,这也是笔者建议老校区在进行校区转移时以功能为单元进行搬迁实践的根本原因。

相较于在老校^外进行新增校区的功能完善而言,老校区的整体搬迁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功能备份,只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原有功能,否则将影响到学校的整体运转。基于此,笔者认为此种类型的校区搬迁需求的固定资产转移应遵循以基本职能保障为单元进行搬迁工作实践,以达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保障功能的转移与对新校区基础设施的全面测试。

基于此,笔者认为基于功能单元的新校区固定资产搬迁模式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信息化操作,功能前置配置。在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中,对资产进行条码化、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常态,对固定资产的转移过程管理和功能复建都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固定资产转移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建立起以基本的条码化、信息化为基础的资产转移模式,对其进行功能配置。在以往的固定资产转移过程中,往往采用使用搬家公司进行办公室整体打包转移的模式,然而实践证明该种方式对于校区整体功能的快速恢复并不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老校区灭失而新校区亟待进行功能恢复的固定资产转移工作,应该以计算机为基础在搬迁之前进行基本功能的搭配与管理,即在搬迁工作开始前对基本功能进行梯队化、数据化管理,即合理分配一个办公室的职能梯队,首先筛选出最为基础的固定资产设备进行搬迁,使其在搬迁到位后能够立即恢复新校区的基本职能,而不是将办公室整体进行搬迁后缓慢恢复的操作方式。

使用该种操作方式的前提在于,当前的资产管理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即需要对相应职能部门的职能与拥有设备进行整体的功能等级划分,从而在搬迁优先级上进行选择和配对,以最快的速度筛选出各职能部门的基本功能进行打包搬迁和异地复建,从而快速构建出异地的基本职能。这个过程需要以计算机精细化管理为代表的信息化方案进行支撑,不仅需要对全校职能部门的设备和资产进行数据化、电子化,更需要对其功能进行优先级的评估和动态搭配。

第二、设备的通用配置原则。异地功能复建的基本原则在于原有功能的良好复制和转移,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资产的适应性与针对性是整体过程较为耗时一个方面,即将合适的资产转移到合适的地点使其发挥出恰当的功能是该过程的核心要求。相对于新增校区建设中固定资产的转移多采用全新设备配置不需要顾虑到功能匹配的问题而言,老校区的固定资产转移面临着固定资产与设备的新旧功能匹配问题,即需要将原有的设备和资产转移到新的地理位置的原有功能中去,这一过程无论是对搬迁过程还是对功能的良好复建都显得繁琐而漫长。

基于此,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在配置之初就需要体现出较强的通用性,即设备的适用范围尽可能广、使用场合尽可能宽泛,从而使其具有较好的通用条件,为后续在资产转移过程中的功能配对实现较好的基础条件。而对已有较长使用时间和规格不一的设备而言,资产管理方应在日常使用中及时对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将资产的匹配性提升到最高程度,进而形成基础设备完全通用化、特别设备针对管理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而在部分设备中软件的安装和使用也应遵循这一循序渐进的原则,最终使用固定资产的梯级化管理。

第三、基本职能的模块化设置。为尽可能形成较好的新校区功能复建条件,原有职能部门的基本职能应该形成较好的模块化设置。即原有的职能部门所拥有的职能应该是梯级化、模块化的,而不应是含混的职能分配。如前所述,新校区的建设实质上是相应职能的恢复,因此职能部门的固定资产与既有职能的划分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新校区职能恢复的效率和程度。

基于此,笔者建议在老校区搬迁之前对相应职能部门的职能进行模块化切割,结合计算机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对相应职能的优先等级、复建难度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匹配优先等级进行数据标签设计,再结合固定资产管理的模块化操作方式对其进行模块化搭配。针对新校区功能复建的实际情况,对老校区的职能部门搬迁和资产转移进行有计划的、分批次的进行以功能复建为原则和基点的资产转移,实现功能的模块化转移。

三、结论

高校固定资产转移是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一个难以规避的环节,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尽管日益精细化,但是对该方面的研究还颇有不足,因此笔者认为未来高校固定资产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的资产转移应该遵循以基本功能为单元的功能模块化方式操作,从而尽快恢复新校区的相应职能。

参考文献:

[1]马琳,张波.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 长春大学学报,2007,(09).

实验室管理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系统需求;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1 引言

随着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验性操作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这样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任然处于手工统计和人工记录的这样的原始管理模式中。这样产生两个问题:(1)数据量太大,查询和管理非常费时费力,不方便。(2)实验室大量的宝贵的实验仪器设备无法共享不能充分利用,浪费资源[1]。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和信息管理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的需要我们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高校实验室设备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高效和全方位的管理。发挥出实验室的最大能量和功能[2]。因此,运用最新的互联网管理理念,建立起一套实验室服务管理系统,是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的关键所在。

2 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概念介绍

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概念是指通过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对实验室的各种信息管理的系统。在高校中,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用户管理、实验室设备管理、课程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等几个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各个实验室连接起来,利用分布式管理系统将各个分散的实验室管理起来[3]。从而实现网络共享实验室数据、无纸化统计设备仪器的数据和实现教学模式网络化。

3 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在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和参考了其它的类似的系统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实验室管理系统进行了总体的设计。最终确定本系统由五大模块构成。分别为: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时间管理模块、用户注册管理模块、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申请管理模块、用户信息管理模块和实验内容管理模块。现对各个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说明如下:

3.l 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时间管理模块

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时间管理模块主要用来实现对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时间来进行管理。这个功能模块主要由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两种角色构成。管理员可以进行添加仪器设备、修改仪器设备、删除仪器设备、查看仪器设备、统计仪器设备、审批申请、输出统计报表这些功能。而普通用户只具有查看仪器设备这一功能。如图1所示

3.2 用户注册管理模块

用户注册管理模块可以实现用户远程注册的功能。其主要有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两种用户角色构成。其中,管理员可以添加新用户、删除旧用户、修改用户信息、查看用户信息、修改用户密码等用户管理的功能。而普通用户可以进行登录、注销和修改密码的操作如图2所示。

3.3 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申请管理模块

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用申请管理模块是为满足普通注册用户申请使用设备仪器需求而设计的模块。其系统角色只有一个,为注册用户。注册用户具有设备仪器注销浏览功能、设备仪器在线搜索功能、设备仪器使用在线申请功能、设备仪器使用历史查看功能。如图3所示。

3.4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用户的各项信息进行管理。这个模块有系统管理来进行操作,包括对管理员、讲师和学生的注册信息进行增、删、改、查这些操作如图4所示。

3.5 实验内容管理模块

实验内容管理模块主要辅助学生完成实验而设计的。这个模块有系统管理、教师和学生这样三种角色。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和操作这个模块的所有功能。教师具有查看实验进程、添加注释、更新实验计划、下载文档资料、下载授权、信息广播、请假受理这些功能。学生具有查看实验进程、文档资料下载、下载申请、广播信息查看和学生请假这些功能。

四.结论

本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按照上述设计已经全部实现,并且也应用到了学校的实验教学工作中。其运行稳定,工作高效。为学校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树立了榜样。

参考文献:

[1]张永芬.浅谈高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仁[J].中国科技信息,2009,(11):154-160.

[2]韩也,汪跃,赵越.信息化条件下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趋势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04-30.

实验室管理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实验室 资质认可 质量管理体系

1 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及内涵

1.1 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

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当管理与质量有关时,则为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

1.2 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1)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符合性。如:管理体系对规定要求的符合性;评价对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确认所实施的管理体系满足规定目标的有效性。

(2)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惟一性。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立,应结合组织的质量目标、产品类别、过程特点和实践经验。

(3)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系统性。

(4)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全面有效性。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应是全面有效的,既能满足组织内部质量管理的要求,又能满足组织与顾客的合同要求,还能满足第二方认定、第三方认证和注册的要求。

(5)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预防性。质量管理体系应能采用适当的预防措施,有一定的防止重要质量问题发生的能力。

(6)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动态性。最高管理者定期批准进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以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还要支持质量职能部门(含车间)采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改进过程,从而完善体系。

(7)质量管理体系应持续受控。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请过程及其活动应持续受控。

(8)质量管理体系应最佳化。组织应综合考虑利益、成本和风险,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使其最佳化。

2 管理体系的含义

体系是‘“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体系”是对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方面通过系统性的优化整合为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以增强其整体的系统性、部门间的协调和运行的有效性。实验室管理体系是把影响检测/校准质量的所有要素综合在一起,在质量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质量目标而形成集中统一、步调一致、协调配合的有机整体,使总体的作用大于各分系统作用之和。

不同的标准对实验室所建立的体系有不同的要求。《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内容不同于ISO/IEC17025或CB/T15481,它即有行政许可的管理内容,也有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对管理标准的特定要求。因此,资质认定的管理体系有着本身特定的含义。鉴于当前在实验室管理中“几套标准并用”的实际情况,《评审准则》不限制实验室建立“质量体系”或是“管理体系”,但要求实验室建立的体系能满足本准则的要求。

实验室建立管理体系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并使其实现和达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便以最好、最实际的方式来指导实验室和检验机构的工作人员、设备及信息的协调活动,从而保证顾客对质量满意和降低成本。

3 实验室必须通过资质认定

随着我国入世后过渡期的逐步完成和国家《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对各类实验室的监管既要符合《行政许可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又要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在考虑对实验室管理历史的继承和统筹兼顾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下,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制定了《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06年2月21日,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86号局长令形式。《办法》规定:为行政、司法、仲裁机关和社会公益活动、经济或贸易关系人提供具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以及其他法定需要通过资质认定的机构,必须通过资质认定。《办法》同时明确,资质认定包括计量认证和审计认可两种形式。了解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的起源与发展,是认识实验室认定工作的前提。

4 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意义和要求

4.1 建立管理体系的意义

实验室重视检测和校准工作,满足社会对检验数据的质量要求,必须要“苦练内功”,引入实验室管理体系概念,对影响检验数据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控制,将检测和校准工作的全过程以及涉及到的其它方面,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地、协调地把影响检验质量的技术、人员、资源等因素及其质量形成过程中各个活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加以有效的控制,解决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探索和掌握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运作规律,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适应内外环境,持续有效的运行,才能保证检验数据的真实可靠、准确公正。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运行,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贯彻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家(国际)标准的关键。也是一项复杂和具有相当难度的系统工程。

4.2 总体要求

(1)实验室建立、实施和维持其管理体系,使其达到确保检测和(或)校准结果质量所需程序的目的。这是所有检测和(或)校准实验室管理体系共性有目的。

(2)各实验室在遵循评审准则有要求,建立管理体系时,应充分地应用自身各项资源,建立起与其工作范围、工作内形、工作量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3)实验室应将管理体系所涉及的政策、制度、计划、程序以各类指导书制定成文件,即形成管理体系文件。

(4)为了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有必要将体系文件传达到有关人员,并使其获得、理解和认真执行。

实验室建立管理体系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并使其实现和达到重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因此,实验室建立管理体系首先要确定自身质量方针和目标。

5 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要点

根据评审准则的要求和巳取得认证资格认定资质的实验室经验,实验室为实施质量管理建立的管理体系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评审准则》的适用范围。新《评审准则》适用范围是实验室。《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定义实验室是指从事科学实验、检验检测和校准活动的技术机构。实验室是特殊的技术群体,其服务范围广、人员素质高、专业性强、一般都建有适合本实验室运行的管理机制,不同于企业、集团或团体。

(2)实验室的输出。实验室的输出是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实验室的“产品”是数据和结果(载体为结果报告)。

(3)实验室的特点。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应反映本实验室特点:①实验室工作类型:检查机构,检测、校准或两种兼存的实验室;②实验室专业领域:机械、电子、冶金、石油、化工等;③实验室工作对象:产品、参数;④实验室工作量:每年做多少项目,出具多少份报告或证书;⑤实验室能力:包括人员、仪器设施、工作业绩和经验等。

(4)建立保持管理体系。一个实验室只应建立并保持一个管理体系,并应覆盖该实验室的所有管理体系情况。

(5)形成文件。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即编制与组织管理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文件,体系文件应在总体上满足评审准则的要求,要有利于本实验室所有员工的理解和贯彻。

(6)不断改进。管理体系是在不断改进中得到完善的,而这种改进是永无止境的。一个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信任何情况下,本组织的管理体系都有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应通过经常性的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手段,不断地改进管理体系。

实验室管理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自主创新 综述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政产学研界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十分重视,并进行了许多研究。自2004年以来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 上共有409篇相关文献,其中科学管理类占156篇,工业经济类占92篇,企业经济占40篇,高等教育占28篇,工业类等也占有小部分篇幅。由此可见,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相关研究涉及的最为广泛、活跃的研究领域是管理,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绩效创新、技术创新、实证研究等。本文通过分析2004年至今的文献,总结归纳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的内涵,并从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绩效创新以及实证案例五个方面对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研究目前的进展进行回顾,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难点。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最先是由我国提出的。国外有关创新的理论虽然较为成熟,但是却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直接理论基础。我国的自主创新研究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孙爱英等(2006)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总的来说就是通过一定手段,获得自身独特的核心技术,并以此生产新产品,从而实现其价值 。

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内涵直接文献较少。张琦、万君康(2005)等人将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定义为能够科学客观的反映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技术开发过程等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涵纳知识创新能力、人才创新能力及创新管理能力等多方位能力的综合创新 。唐东、曲用心(2012)认为应该将自主知识产权与外部资源整合协调,适应国家和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价值 。

三、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基于本文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内涵的定义,以及对近几年文献的总结,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创新。李茂萍(2009)将创新管理解析为六要素创新战略、创新文化、创新网络、创新人才、创新风险和知识创新,并提出“数字装备实验室”创新管理的对策 。龙玲(2005)则认为管理的创新归为资源管理、人员管理和管理了制度的创新 。陈柯羽(2009)以国家实验室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美英德法日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对我国国家实验室提出发展建议及战略对策 。雷东(2009)借鉴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实验室管理机构、经费管理体系、人员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机制,提出我国国家实验室管理应该从完善主管部门、扩大资金渠道、完善人员管理和建立实验室考核机制这几个方面着手 。杨艳(2006)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内容包括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科研项目、成果和信息,在汲取美英实验室的管理经验后,提出应从合理定位实验室功能、多渠道筹资、优化管理队伍、完善评估工作、推进网络化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 。

2、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制创新。杨艳(2006)对比美英实验室管理机制提出应加强资源共享机制、全员聘用机制 、学科互动机制、激励创新机制和评估监督机制 。朱映雪等(2009)认为应加强管理体制创新,完善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保障机制,建立大学生自主创新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 。危怀安(2005)等认为应该加强实验室开放、革新劳动用工、推进学术联合和健全竞争机制 。易高峰(2008)等认为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宏观管理体制由科技部、依托部门、依托单位等组成,内部管理体制由理事会、室主任、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组成其运行机制主要由经费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公共研究平台支撑和评估机制组成 。任丹、魏鹏(2008)以微观视角,强调作为实验室创新重要部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为研究对象,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首次将培养路径、运行机制和具体路径统一考虑 。曾卫明、吴雷(2008)从“两会一主任”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和后勤保障机制,资产和信息共享机制,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科研组织和成果管理运行机制等提出具体的建议,以使国家实验室真正成为具有独立的人事、财务、资产等权利的研究实体为目标 。

3、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李茂萍(2009)提出“数字装备实验室”应该在知识收集、知识共享、知识应用三个环节进行创新,并且通过提高知识利用率和扩大知识量两种途径创造新知识 。吕萍、刘卸林(2011)则通过并且通过调查结论证明,国际合作与科学论文产出呈现倒U型关系,企业的合作、流动人员比例与科学论文产出均呈现正U型关系。以国际合作和流动人员比例衡量的开放性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国际合作与发明专利产出呈现倒U型关系,而流动人员比例与发明专利产出具有线性的负相关关系 。刘桂云(2008)指出要提升技术创新,必须发展特色优势,跨学科合作,拓宽科技创新范围,组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团队,整合科技资源提升联合创新 。甄树宁(2009)认为创新研究群体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并且佐以清华的三大梯队为例,即以老一辈学术带头人为第一梯队,以实验室主任和首席研究员为第二梯队,以及青年创新团队为主的第三团队,分层进行技术创新 。

4、国家重点实验室绩效创新。刘大为(2004)利用数据包网络分析方法对山西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产出效率进行分析,在结构性评价中用到并且利用聚类分析分析法对其结构进行评价,将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引入确定权重和指标体系降维研究 。危怀安、王炎坤指出我国重点实验室取得的成就,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获得的国外专利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工农业生产、重大工程项目的核心技术突破、重大国防项目上仍有不足 。袁润松(2010)将重点放在除了“投入”因素以外的能够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效率的内部因素上,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其形象进行验证。结论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的质量、人员和科研经费结构、管理水平以及开放交流程度等是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 。

5、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实证研究。俞前等(2007)总结了浙江大学在实验过程中加强科研自主创新以创建能源清洁的成功经验 。汪艳霞(2008)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剖析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装备与技术实验室”的自主创新战略管理的发展轨迹和运行机制,总结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管理的一般模式和逻辑 。李华威等(2005)分学科对湖北省内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总结双方的不同,吸收外省的成功经验,发扬本省的自身优势,从而提升省内实验室的知识知识创新能力,为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

四、结论与展望

国家实验室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现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体系构建值得探讨。谢桂红(2000)将创新的特征归纳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预期成果的新 。张琪(2005)等认为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人才创新和管理创新 。但这一系列的文献都只指出了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创新特征,为构建创新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并没给出构建的对策或者方法,也就是说现阶段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阶段。因此接下来研究人员需要着重考虑的是怎么样去构建创新体系。

2、 文化环境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容小亏。实验室的创新文化是在在实验室的久而久之的日常管理建设中积累形成的可通过教学、知识、科研等来激发创新行为的文化氛围。它体现着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果, 为实验室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有助于实验室人员创新思维的形成,增加其创新行为。现阶段直接研究实验室创新文化的文献几乎没有,仅仅只在实验室创新的大范围下有所涉及。在国家重点强调文化的今天,对于重点实验室创新文化的研究还需要很大扩展。

3、 创新绩效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动力。现阶段国内关于实验室创新绩效的研究并不具体。大部分都是指出我国现阶段实验室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的分类。对于评估体系也有一定研究。王海燕将运行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分为资源状况、资源配置。李晓轩将我国现阶段的绩效评估方法总结为计量评价方法、专家定性评价方法、基于创新任务书的评价方法。但上面所有的研究都只是将评价方法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并没有形成实际性的具体指导。而且很多评价方法都很少涉及,例如平衡积分卡衡量指标,以学习与成长、内部经营、顾客和财务为四个指标。

4、构建由政府引领的产学研政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当前许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的专业面较窄,研究内容单一,资金来源少,经济效益低,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与企业合作,协同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与产业园合作,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力。虽然创新技术的方向可以由市场指引,但推动创新的动力机制存在市场失灵,仍需要公共政策的调节,就是要将政府和市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因此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并不只是实验室的创新,要更加注重于研究产学研政创新平台的协同创新。而这恰恰是现阶段研究缺乏的。

虽然现阶段对我国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但取得的巨大进步也不容忽视。随着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创新能力研究的越来越重视,笔者相信在将来相关研究一定会更加全面细致。

项目资助:“江苏省江苏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库(苏科政264号”重点项目资助;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11-06)”;国家统计局软科学课题(2011LY076);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09GLD013,12EYD018);江苏省软科学项目(BR2013074,BR2013027);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SJB790027)。

(作者:吴松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企业组织理论与创新管理,科技政策评价与管理;肖潇,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仲盛来,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书记,主要从事重点实验室管理和研究工作;汪敏娟、周一帆,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人员,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11-06)开放课题课题组成员)

注释:

孙爱英,李垣,任峰.企业文化与组合创新的关系研究[J].科学研究管理2006,2.

张琦,万君康,庄越.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及其运行绩效的内涵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5(1).

唐东,曲用心.广西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研究[D],2012.

李茂萍.“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管理研究[D],2009.

龙玲.面向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6):120-122.

陈柯羽.国内外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初探[D],2009.

雷东.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及其借鉴意义[N].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1).

杨艳.我国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2006.

朱映雪,董伟武.论建立高校自主创新体制与机制[J].理论观察,2009(4).

危怀安,王炎坤.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问题与对策[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4):104-107.

易高峰,赵文华.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任丹,魏鹏.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及路径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2):85-87.

曾卫明,吴雷.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8,3:114-116.

吕萍,柳卸林.开放性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6):185-192.

刘桂云.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J].科技科研管理,2008,9:37-39.

甄树宁.加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创新体系[N].改革开放,1994―2-13:28-29.

刘大为.陕西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绩效综合评价研究[D],2004.

袁润松.基础研究创新平台运行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2010.

俞前,王家平.加强科研自主创新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1).

汪艳霞.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战略管理―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