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教育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兴趣 乐学 激励 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英语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教学观念所取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素养。
农村初中,特别是处在边远农村初中,学生得信息不畅,接触面狭窄,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学生家长也没有能力辅导,也没有请家庭辅导教师的能力和条件,造成了学生学习英语困难。以至于许多学校英语成绩差,学生对英语失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但是,在我从教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学生的英语成绩却还不错。我现浅谈我对英语教学的几点感悟。
1.让学生、家长重视英语学科
在现在农村的学生家长读初中的年代,有的学校并没有开设英语,或者开设了英语课,也没有受到重视。在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英语学科还没列入升高中、中师、中专的必考科目。所以,在现在初中学生的家长意识中,英语是副科,没有数理化学科重要,也没有语文学科重要。他的这种意识必然影响到他们的孩子。在农村经常听到重要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样干革命。”学生、家长不重视英语学科,造成学生英语成绩差。我在教学中多次给学生讲,现在你们升高中,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均为120分,物理为80分、化学为70分、历史为60分,其余学科为40分,英语一科顶两科,你们说英语重要吗?并且,英语是世界范围运用最广的语言,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如果不懂英语,如何给外国人打交道。强化学生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让学生牢固树立英语是一门必修科目的思想,只要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学好英语是与外界接轨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必要,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有利条件和氛围,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好英语。
2.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学生一切学习的动力源。学生有了学英语的兴趣,就乐学、好学。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特征,认知能力和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影视片断,或借助表情,肢体语言来表演。例如,在教学flower, tree, grass, hill, mountain等单词时,让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注意观察,自己对着事物用英语说出事物名称,学生在乐中学。并且,让学生在上学路上采摘野花,带到学校,让学生用英语说出各种花的颜色,注意巩固了新单词flower,同时又学习了red, yellow, green, blue, purple, brown, blond等颜色单词。通过注意单词与实物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让学生心灵迸发出学习英语的激情和火花。
3.强调预习,检查预习效果
学生通过预习,发现自己哪些地方不懂,在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解。如果还没有搞清楚,可以举手提问,这样,让学生自己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听课,使学习变得不再盲目。同时,教师的上课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灌输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必备《英汉词典》《练习册》和一个笔记本,当学生有不认识的单词时,可以通过查阅词典,了解单词意义和读法,如有什么疑问,就记在笔记本上。我还定期检查学生的英语小笔记本,看学生是否真正做到课前预习,预习的深度如何。我在上课时,通过提问或做习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做到查漏补缺,有的放矢讲解。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使我克服了满堂灌得教学方式,使启发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我的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得到了提高。学生成绩提高了,学习劲也就跟上来了,形成了良性循环。
4.学生脚踏实地地搞积累,教师督促强化
俗话说:“一天吃不成大胖子。”我们的学习是长期的积累,“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纳细流,无以成江河。”英语学习,首先是积累。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天的单词必须人人过关,每学习的单词再听写一遍,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不让学生背负担。对学生不能听写的单词,要求学生下去记忆,教师不作统一要求抄写单词多少遍,个人根据自己的方法,只要下次能听写就可以过关。我一向反对那种罚抄三十遍,五十遍地作法,那种方法只能无形增加学生的课后负担,属于变相体罚之列。学生对我的这种作法乐于接受,并且实践证明,效果良好。我还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让学生及时巩固。采用多听、多说、多看单词,采用对话,造句,写日记等多种方式,在上学或放学路上,同学之间多谈论英语方面的事,课堂采用提问,互相听写方式,巩固单词和语句。给学生营造一个信息英语的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我国伟大数学家语“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我们英语学科何尝不如此。
5.找准时机,激励进步
关键词: 概念隐喻 高中英语 英语词汇教学
1.引言
词汇记不住、记不牢或记住的词汇不知如何运用,是目前困扰广大高中英语学习者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又导致了学生词汇量普遍不足进而造成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困难。同时近几年的高考逐渐提高了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对高中毕业生(八级)的要求为: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上述问题和高考形势迫切要求教师改变现行的词汇教学的方法,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现行的词汇教学方法使用的是“读音+拼写+词义”(张强,2008)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只是简单地罗列词义,学生机械地记忆词汇,对词汇的习得仅停留在识记水平并未对词汇进行认知加工。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语言规则的偏离。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因此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以解决词汇教学中的费时低效问题。
2.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隐喻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掀起了一股被称为“隐喻的狂热”的热潮。Lakoff & Johnson(1980)认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以一种概念去表述另一种概念,因此称之为概念隐喻。比如“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用“金钱”的概念去表述“时间”,在英文中用大写字母来表示,比如TIME IS MONEY。概念隐喻只是经过归纳的、条理化的固定表达句式,而每个概念系统在日常语言中都会有一系列的隐喻性表达。比如TIME IS MONEY就体现在下列隐喻性表达里:You are wasting my time.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s?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
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是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跨域映射。源域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的概念,而目标域一般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概念,通过隐喻将源域映射在目标域上,从而理解目标域。比如在概念隐喻ARGUMENT IS WAR中源域是,目标域是,人们所熟知的“战争”的概念被映射到“争论”这一抽象概念中。
概念隐喻可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指一种概念的结构由另一种概念隐喻性地建构。ARGUMENT IS WAR,LIFE IS JOURNEY,TIME IS MONEY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概念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比如LESS IS DOWN,MORE IS UP。本体隐喻是指用关于物体的概念或概念结构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经验,INFLATION IS AN ENTITY就属于本体隐喻,在这一隐喻中,抽象概念“通货膨胀”被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
3.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概念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词汇,掌握多义词、习语等方面较之现行的词汇教学方法效果显著。
3.1概念隐喻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词汇的理解程度
概念隐喻是从人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向不熟悉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映射。在理解记忆新词汇时,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概念隐喻,挖掘与新词汇有联系的事物,从而加深对新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在学习“crossroads”时,其本意是“十字路口”,引申义是“转折点、重大的抉择时刻”,当学生知道下面两句中:1)Alex stands at the crossroads at present.2)Their relationship is at a crossroads.分别包含LIFE IS JOURNEY 和 LOVE IS JOURNY 这两个概念隐喻时就很容易理解“crossroads”的引申义的含义。又如“deposit”其本义是“在水中沉积”,引申义是“资金沉积――存钱”,在这两个概念中包含了MONEY IS WATER 这一概念隐喻。当学生把“水的特性”转移到“钱的特性”上时就很容易就理解其引申义的内涵并加深记忆。Craik & Lockhart(1972)的深层加工理论认为记忆的保持不在于重复的时间和长度,而在于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加工的深度,加工越有深度,记忆的内容就越持久。通过概念隐喻,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死记硬背,而是上升到思维的层面对词汇进行深层的分析,从而加深了对词汇尤其是抽象词汇的记忆。
3.2概念隐喻能够促进学生对多义词的习得
语言词汇学习中多义词是一普遍现象,也是词汇学习的重难点。然而多义词的出现也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人的隐喻或转喻认知方式之上的(赵艳芳,2004),这是因为多义词基本意义直接来自于人类的生活经验而多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是基于概念隐喻产生的。比如英语中mouse(鼠标),low carbon life(低碳生活),surf the internet(网上冲浪)都是从人们所熟知的事实生活中的“老鼠”、“耗能低”、“水上冲浪”的具体概念域而产生的,正如蔡龙权(2004)所说“隐喻是一词多义的根据”。
现行的多义词教学往往是教师逐一呈现义项的“填鸭式”的讲解,学生则逐一死记硬背,教与学双方都忽视了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多义词的不同义项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概念隐喻映射的则是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把握住这种内在的规则和联系,充分发挥联想,可以达到事办功倍的效果”(周楠,2006)。在讲解牛津版教材第二单元中head一词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展示它的多义项,而是从隐喻的角度让学生先联想其熟悉的本意“头、头部”,然后根据head 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共同特征:the top part of sth.来猜测下列短语中head引申义:the head(首领、首脑) of government;the head ( 钉头)of a nail;the head(上座) of the table;at the head(页眉) of the page,大部分学生毫无困难地猜出了其引申义。上述不同短语中就包含了一系列结构隐喻GOVERNMENT IS A PERSON,RIVER IS A PERSON,PAGE IS A PERSON,TABLE IS A PERSON,NAIL IS A PERSON。由此可见,当学生掌握了隐喻这一认知工具,挖掘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对词的不同义项的记忆不再单一化而是网络化,从而记得快、记得牢。
3.3概念隐喻在习语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则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英语词汇中大量习语的存在折射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独特的文化背景,而习语中概念隐喻更是反映了英汉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如果学生在没有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去学习习语,其结果只能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对习语的准确使用了。在英汉习语中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概念隐喻中,固然有一些相似的表达,如as cruel as a wolf(像狼一样凶残),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比如在英语中,“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因此就有如下表达as brave as a lion(像狮子般勇猛),而非汉语中的“像老虎一样勇猛”。再如在西方“马”作为主要的奴役工具,就有许多与马有关的隐喻表达,如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talk horse(吹马),而在汉语中“牛”作为主要的农耕工具,则有(力大如牛)、(吹牛)之类的表达。因此在习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讲解词的表面意思,还要介绍词的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还能提高对词汇学习的兴趣,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4.结语
概念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新鲜事体、熟悉抽象概念、发展思维能力”(王寅,2007),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把词汇记得快、记得牢,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隐喻意识、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隐喻意识普遍存在于人的思维中,当这种意识被激活,学生不仅可以快速有效地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根据隐喻的规律创造词汇或短语,因为“隐喻具有填补词汇空缺的功能”(束定芳,2000)。概念隐喻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词汇网络化,抽象的词汇具体化,进而使枯燥乏味的词汇教学变的形象生动起来。由此可见,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是对现行词汇教学方法的一种有益的补充,然而概念隐喻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是一个全新的话题,需要有志同仁共同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蔡龙权.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33(5).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4):253-259.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张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周楠.论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作用[J].大学英语,2006,3(1).
[8]Craik,F.I.M.&Lockhart,R.S.Levels of processing: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2.
关键词 经验诱导型 学习环 概念教学 生命系统 反馈调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学习环,也译为学习循环,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阿特金和卡普拉斯在科学课程改善研究中提出来的一种探究教学模式。经过研究和实践,学习环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习环模式是围绕着“概念”开展探究教学的,注重学习者亲历探究的过程。经验诱导型学习环包括“概念探索、概念引入介绍和概念应用”3个阶段,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概念探索阶段提出和其先前知识有关的因果问题,学生可依此提出假设,尝试解释该因果问题。笔者尝试借助“经验诱导型”学习环,从“细胞―个体一群体”的生命系统各层次学习稳态调节机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实现知识的整合。
1 概念探索
生命系统通过信息交流和反馈调节等活动维持其自身稳定,执行其正常功能,该部分内容将对整个高中生物学习起到一个主导、贯穿的作用。生命系统稳态的维持是调节的结果,那么,是靠什么来进行调节的呢?教师提出一个描述性的因果问题:如图2所示的甲、乙两曲线变化过程能够解释什么现象。这样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搜集,并呈现出来。学生可从中获得: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则甲可表示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切除动物的甲状腺,则甲所表示的物质分泌增多;若图表示的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羊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则甲表示狼的种群变化,乙表示羊的种群变化。
在本阶段,教师尽量少给学生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发地搜索高中教材中涉及的调节过程,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教材的指导下,教师将不同模块的知识进行整合,并梳理反馈调节的概念层次,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主线。
评析:学生经过新课内容的学习之后,仍缺乏知识的整合,对具体知识仍是“割裂”式储存。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较易从个体水平的激素调节、群体水平的种群数量变化或生态水平的种群间的数量变化来谈对内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问题的调节。
2 概念引介
这一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科学概念,学生通过解释所学习的概念和探究过程,将经验进行抽象化和理论化。教师通过呈现或补充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生命系统反馈调节的具体分析,建立反馈机制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适时澄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概念,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科学理解。
2.1 细胞水平的反调节
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细胞稳态的维持可以通过调节化合物的合成和降解等来实现。细胞的稳态表现为细胞内葡萄糖、O2、水分、细胞代谢产物等含量的相对稳定,DNA结构的相对稳定等。细胞水平的反馈调节往往是为了避免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保证代谢活动经济而高效的进行。如在光合作用的生化反应中,若蔗糖合成或输出受阻,使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叶绿体基质中,导致光反应中合成ATP、NADPH数量下降,卡尔文循环减速。
2.2 个体水平的反馈调节
个体水平的反馈调节是生物个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该水平的反馈调节在教材中能找到较多实例,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等。以体温调节为例,恒温动物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剧烈运动时,细胞代谢旺盛,引起产热量多,体温升高,通过反射使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减少来抑制产热,通过汗腺分泌汗液增加、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来增加散热量,进而使体温下降。而当体温下降时,又可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使体温回升。
2.3 群体水平的反馈调节
群体水平的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例如,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图6)。
那么,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是否只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有无反馈调节?需要指出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反馈调节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火灾过后,森林中的种群密度降低,但光照更充足、土壤的无机养料因大火灰烬的补充而增多,新的植株因此迅速生长。植物的生长又为动物的生长提供条件,森林中多种生物种群密度因此增加。
教师进一步提出学生存在的困惑:在自然环境中,种群密度是否会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何理解?这其实也是一个种群内个体的反馈调节问题。在种群数量增长的过程中,当数量的增长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就会制约种群进一步的发展,病原物和寄生物的传播速度增大,使死亡率增加;在种群密度高的年份,鸟类可以通过领域行为使种群数量下降;啮齿类动物在种群密度过大时,会通过内分泌调节使种群数量迅速下降。而种群数量减少时,密度制约作用又减弱,使种群数量增长。所以在种群层面上的反馈调节一般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实现的。
在分析了生命系统不同层次的反馈调节案例及模型构建后,教师继续追问:反馈调节是否仅指负反馈调节?在细胞、个体、群体水平有无正反馈调节?通过分析,学生不难找出教材中的实例: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死亡而减少,死鱼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的死亡。另外,神经纤维膜上达到阈值时Na+通道开放过程、伤口的血液凝固过程、群落的演替等都是正反馈调节。
最后联系细胞、个体和群体三个层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反馈调节的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是负反馈;而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是正反馈。
评析:在对案例的分析和构建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反馈调节模型中,学生不仅在形式上积极参与,实质上也是积极主动思考,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建构正确概念。而由于负反馈调节在生理活动中涉及面广,并通过不断“纠正”控制信息来维持稳态,其重要性的确大于正反馈;而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甚至完成生理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些补充说明,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反馈调节作用。
3 概念应用
这一环节旨在使学生通过应用深入理解概念,将所学概念拓展于新情境中,以获得更高层次的能力提升。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检测学生对“生命系统的反馈调节”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看到科学概念在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与意义,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及反思。
案例1: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病因是缺碘,该病主要多见于远离沿海及海拔高的山区,尝试根据反馈调节的机理解释原因。
案例2: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含大量有机物的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又净化过程中,水中溶解氧含量是如何变化的?
案例3:根据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机制,若仅通过器械捕杀、药物毒杀等措施对鼠等有害动物的防治,会带来什么现象?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
评析:这个环节中,学生将已建构的生命系统的反馈调节概念扩展到新的情境中,运用于生活之中,如疾病的分析、生态问题的解决,并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更高层次的技巧。此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正确使用刚获得的概念“生命系统的反馈调节”,那些还没有真正掌握概念的学生经过此过程,他们对此会有更深的理解。另外,值得讨论的是:下一个学习环的课题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接点?比如,在案例3的分析中,学生将联系“环境容纳量”这一概念进行分析,这又为新一轮的学习环教学提供素材。
参考文献:
[1] 姚宝骏,戴鸣等.美国学习环教学要点、优点和难点[J].生物学通报,2009,44(3):51-53.
[2] 李家涛,孙启宗.试析“反馈调节与生命系统的稳态”[J].中学生物教学,2008,C1:40-42.
[3] 吴相钰,刘恩山.生物学必修3・稳态与环境[M].杭州:浙江科W技术出版社,80.
[4] 吴相钰,刘恩山.生物学必修3・稳态与环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16.
【论文摘要】“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依法治教工作的推广和实施、教师队伍的教育法律素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法律素质,培育法治精神是依法治教的基础工程。笔者将教师的教育法律素质分为:教育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为提高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迅速发展,公民法律意识逐步觉醒。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社会的教育已逐渐成为在法制轨道上运行的教育。“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依法治教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绝大多数的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法律素质。没有这一条件,依法治教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法律素质水准不高的民族绝不可能建成一个良好的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同理,依法治教工作的推广和实施,教师队伍的教育法律素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研究经历了从关注教师素质结构研究到教师法律素质结构研究,再从教师法律素质研究到关注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研究的过程。这一研究历程体现了人们对教师素质认识不断深化,解构与建构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教育法律素质实际上是法律素质在教师行业中的具体体现,教师法律素质的特殊性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它不仅强调教师一般的法律素质,更加关注的是教师的职业法律素质。教师教育法律索质是指教师经过学习和培训所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法律法规知识、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思想观念、态度、意识等,它由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法律意识和教育法律的行为能力等方面构成。
法律素质的核心和关键是法律意识,而法律意识的首要内容是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指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行成一种风气,风行即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教师的法治精神是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中国有几千年的专制传统。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译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习惯,现行教育管理中人治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如果再不强化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教师队伍的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依法治教就难以实现。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法律素质,培育法治精神是依法治教的一项基础工程,是依法治教的奠基石。
对于教育活动基本的伦理规范地遵守,在我国,长期以来主要通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教师的行为。而对于这些规范与教师个体及专业团体本身“德一福”一致的关系缺乏起码的确认。《规范》中更多的是教师的义务,而“教师专业生活和基本权利更需要有专业的道德规范给予保障。以确保教师在行使专业权利时免受非专业人士非理性指责与侵犯。”随着教育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出台,不仅是对教师,更是对全社会的人对于教育领域的伦理规范地遵守,提供了基本的要求和底线。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他们能够按法律的规定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履行自己的义务;更在于能够主张自己的基本权利,享受幸福人生。
为准确把握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内容,确立合理的概念维度,笔者以法律素质的理论抽象性、内容涵盖性、形式稳定性为坐标,将教师的教育法律素质分为三个层次的内容:教育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又在每一个层次中确定了不同的层次结构。
一、教育法律知识
知法是教师守法、用法和护法的前提条件。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同理,以法治教意味着教育正进入法律调节领域,是用法律管理、规范教育活动或教育行为,解决教育领域的矛盾和纠纷,更多的是依靠法治而不是人治。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中国二十多年的教育法治建设里程表明,依法治教需要执法公仆,更需要护法、守法的广大教师这要求广大教师首先要知法、懂法,在此基础一L人们才能真正运用法律武器,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和实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
二、教育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规范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包括人们对法律的评价、态度、关注和期待,换句话说,法律意识就是法律知识在人们心中的内化。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公民法律意识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是法制建设内在的精神支撑,是法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法治建设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在依法治教的历程中,教育法律规范的贯彻程度和效果依赖于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教育法律意识是教师自觉、自愿守法的内在基础。完善教育法制是实行以法治教的前提。但依法治教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教育法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良好的教育法律意识能推动教师自觉守法。教师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教师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同时,良好的法律意识能驱动教师理性守法,实现法治目标。理性守法来自以法律理念为基础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认知。据此,又可将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分解为法律态度、法律评价、法律关注和法律期待四个层次。法律态度是指教师在教育法律认知的基础上对教育法律所持有的情感,它是教师对法律直观的体验感受。法律评价是指教师依据某种理性的标准,对教育法律的好与坏所做的价值判断,它是教师对教育法律的理性评价。法律关注是指教师对当前的焦点教育法律问题和热点教育法律问题注意留心的程度,它反映了教师主观上参与法制建设的程度。法律期待是指教师对教育法律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的期盼和希望,它反映了教师对未来教育法制建设走向和趋势的期望。
三、教育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一切合法行为。在以法律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在受到法律约束的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不管是法律制约功能,还是法律的保护功能,都存在一个如何最有效地实现法律规则的问题。任何法律不过是一定行为规则而已,规则是法律的存在形式,行为是法律的调整对象。离开了法律行为,法律的意义就无法确定。美国著名的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认为:“我们一直花费很多时间研究法律规则及其结构,以制定和执行规则。但需要强调指出,法律系统并非仅指规则及其结构。在任何法律系统中,决定性的因素是行为,规则不过是一堆词句,结构也不过是被遗忘的缺乏生命的空架子。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在被称之为法律行为的问题上,否则就无法理解任何法律系统,包括我们自己的法律系统在内。”法律仅是纸上的规定,要转化为社会的现实,必须依赖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既是法律调整的对象,也是法律调整的手段。没有作为法律调整对象的法律行为,法律就会毫无实际意义;没有作为法律调整手段的法律行为,法律就无法贯彻实施,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意义。
【关键词】数的认识;整数概念;自然数概念
儿童从开始记事起,爸爸妈妈就扳着手指头教他们数1,2,3,4……,他们也慢慢地知道3个指头、3颗糖、3个人……都表示的是3。也就是从那个时候他们开始萌发了数的概念,但系统地建立数的概念还是从进学校后开始的,首先认识整数,再认识小数、分数、百分数。而建立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数的基础知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主要是非负整数,也就是自然数,它是数系中基本的一种数,也就是0、1、2、3……,这些数都是从数数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内容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数数》,例如数5朵花,作为数的结果5,这个自然数反映了被数事物的个数,这是自然数作为基数的特点;作为数数的过程从第1朵数到第5朵,自然数反映了被数事物的先后顺序,也让学生感受到自然数的无限性,这也是自然数作为序数的特点。
自然数概念的建立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安排是秩序渐近的。学生随着不同阶段的学习不断深化对整数概念的理解。
一、走进生活,返璞归真――理解意义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对自然数的认识则是从一年级一入学就开始了。所以根据学生的年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直观形象的事物帮助学生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数的含义。
二、利用模型,形象直观――理解意义
数位、计数单位、位值制、十进制记数法……这些核心概念对学生理解自然数的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这些核心概念的建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的掌握自然数的意义。
1.重视10的概念的建立
在一年级上册教学10的认识时,要让学生亲自感受到9再加1变成10的过程,可以采用小棒数一数、摆一摆、捆一捆,借助图形圈一圈,利用计数器拨、说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10个一是1个十。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几根小棒、几个图形都代表几个一,十根小棒捆一捆、十个图形圈一圈都代表一个十,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计数单位的初期建模。另外在接下来学习的11~20各数的认识及一年级下册学习的100以内数的认识中,仍然要关注10的概念的建立。
2.重视数位概念的建立
数位是指各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在记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各个数字排列在固定的位置上,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以区别它们的单位,这些位置都被称为数位。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要明确数位的概念,还要明确位值制的概念。位值制亦称位置制,指确定数字值的一种原则。数字有二值:一是位置值,二是数字值。数字值是数学本身所表示的值。例如数字6,就是表示6个单位。位值制是数字本身与其位置结合起来所表示的值。在位值制记数法中,由于所取进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十进制记数法是最常用的一种。
3.在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
我们习惯用“十进位值制”来表示自然数,所以计数单位是1、10、100……为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户数法和位值制,要重视数计数单位,要让学生在数计数单位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新的计数单位。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通过方块模型的演示,让学生体会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通过几何图形的点、线、面、体,把抽象的数与直观的形相结合,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个、十、百、千的影像,建立起清晰的满十进一的模型,对于学生理解计数单位是有帮助的。
4.重视数位顺序表的使用
随着认识的数越来越大,教师应不断扩充、完善数位顺序表。从认识20以内的数起,就让学生了解个位和十位;在认识100以内数时补充认识百位;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才第一次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在认识自然数的最后一个单元里,认识万级和亿级的数,数位顺序表也因此两次扩展:先扩展到万级,再扩展到亿级。数位顺序表有助于学生了解十进制记数法,理解数的意义并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巧借学具,手巧心灵――理解意义
认识自然数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从数量抽象到数,而抽象离不开直观的支撑和操作,因此我们要注意运用多种学具、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比如,可以借助计数器、数位桶、小棒、方块模型、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学具,逐渐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经历抽象的数与具体的事物一一对应的过程,感受具体的数量,理解自然数的实际意义。
四、丰富认知,多管齐下――理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