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内部制度体系

企业内部制度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内部制度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内部制度体系

企业内部制度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制度体系

一、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这一理念自从被提出以来,就一直是学术界与实务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国一大批学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个个丰硕的研究成果,涌现出不少具有较大应用价值或者具有理论见地的成就。这些研究成果为在实务界普及内部控制管理思想,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做出了较好的理论铺垫,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体系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是在对内部控制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上,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对于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目前为止,我国学术界尚未独立地提出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与相关控制理念。这成为一些企业在实务中忽视内部控制,对于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更是无从谈起。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与实践管理能力的上升,均发挥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定阶段存在明显缺

由于不论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体系,还是内部控制实践操作,均是首先发源于外国,后来又传播到我国,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属于一个“舶来品”。这就导致目前我国有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并未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未能自觉树立内部控制的意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尚未成型,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着、的行为,以规范化管理手段和措施代替传统经验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少数中小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制定制度时,仅将内部控制理解为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节点进行控制,并未将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流程与每个部门的具体岗位,与建设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目标相差甚远。

(二)中小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混乱

由于体制等原因,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内部组织结构混乱、岗位职责分配不清、职权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在审查批准程序、岗位设置及权限等关键控制环节并不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标准,在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赊销业务的批准与执行等方面均未制定恰当的分离制度,甚至出纳职责与会计职责也由同一人担当,致使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败德行为以及内部人控制现象频发、工作效率低下、组织资源浪费严重、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制度失效。

(三)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知识不扎实、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本身内部控制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内部控制理论知识不扎实、内部控制实践经验匮乏,不具备应有的分析判断能力,不能满足建立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即便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具备建立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专业技术水平,但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忽视了职业道德,对于其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所发现的的企业内部控制漏洞,不仅不会主动提出改进意见,甚至会利用这些漏洞为自身牟利,这种无视职业道德的行为,会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及企业风险的防范造成很大阻碍。

(四)企业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主要监督手段之一,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证监会相关要求,我国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监管部门的强制性要求,很多尚未建立内部审计部门,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即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也无法得到有力的执行。同时,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考核与评价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不能为企业中各个部门提供有效的激励。

三、建立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措施

(一)加强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重视程度

科学、合理、有效、针对性强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对中小企业规范内部生产活动流程、保障资金流转、防范财务风险等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能否得到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否能过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够得到中小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应有的重视,即他们是否将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否能够成为中小企业内部自发需要。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将内部控制置于企业的战略高度,一方面要自发学习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知识,加强内部控制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加强各个部门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全面加强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重视程度,使企业人人都能自觉树立内部控制的意识,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自觉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均被囊括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范围之内。在这种企业氛围下,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无论是在制定环节,还是在执行环节,均能得到企业上到高层管理者、下到普通员工的鼓励与支持,才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得以建立与完善的基本前提。

(二)科学设计内部组织结构、合理分配部门岗位职责

对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而言,不论是制度的设计与制定,还是具体的实施与执行,均离不开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因此,中小企业的所有者与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对岗位人员的权利与职责进行科学的划分与匹配。在设计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分配岗位职责时,应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充分、全面的考虑: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监管部门制定的制度规章等的强制性要求;其次,可以积极学习本企业所处行业内标杆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岗位职责的分配;再次,应当充分考虑本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经营管理实际,制定针对性强的政策;最后,也是最为重要是一点,即全面考察企业内部每个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拥有的经验与擅长的技能,为其分配最为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对岗位人员的权利与职责进行科学的划分与匹配的基础上,为每一个部门、每一项业务活动、每一个工作岗位配备内部控制人员,并且为每一个部门、每一项业务活动、每一个工作岗位制定恰当的、必要的、具体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对工作标准、岗位职责进行标准的规范,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使其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每个部门、人员、岗位权利与职责的吻合。

(三)从道德与技能两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人员拥有良好的品行、道德修养与专业胜任能力,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得以建立完善与顺利实施的人员保障。为此,应从道德与技能两个方面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一方面,应对企业内部控制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法规教育以及相关政策规章教育,切实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能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纪律感,遵纪守法,在任何情况都不丧失原则。另一方面,应对内企业内部控制人员进行不间断的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并进行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促使其自发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增强业务素质,促使其能在执行内部控制任务时能够准确运用内部控制理论与方法,加强内部控制执行力的力度,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四)全面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中小企业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之后,为确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全面的贯彻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真正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就必须对其进行恰当的监督,对于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是其主要的监督方式。因而加强对内部审计职能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全面发挥内部审计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作用,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内部一项日常性与全程性的活动,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监督、评价、考核,并对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协助企业管理人员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五)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评价的作用

对于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内部控制的执行状况进行恰当、科学、合理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找到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如:对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整、制定新的内部控制制度等。唯有通过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行不断的评价与改进,才能不断促进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优化与健全。中小企业可以借鉴COSO委员会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提出的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维度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结合本企业的具体状况,建立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在实施具体评价时,应紧紧围绕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这一根本目标,以此为中心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状况从上述五个维度进行评价与考核。同时,还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的具体评价内容、测试评价方法、分析步骤、定性分析指标、定量分析公式等,均应该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以保证针对性、科学性、准确性与适用性,唯有如此,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结论,出具公平公正的评价报告,以此提高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改进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保障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和丽芬.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思考[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05:54-55

[2]李俊林.关于强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22:232-234

[3]王成忠.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研究[J].财会通讯,2010,05:103-104

企业内部制度体系范文第2篇

    一、部分企业未制定内部会计制度

    部分企业直接以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以及上级下发的各种文件作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致使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随意性过强,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在国家统一会计规范和有关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建立符合本企业会计核算要求的内部会计制度。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中,应明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以指导企业会计实践,保证会计工作规范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具有适用范围专一、内容条理清晰、程序方法明确和实际操作方便等特点,有利于加强日常会计工作,提高经济效益。

    二、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可以防止、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目前,很多企业在制定制度时,未能有效地贯彻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就无法确保管理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得到实施,无法保证各种管理信息的准确可靠和财产的安全完整。

    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贯穿、融汇于会计制度与其他企业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企业只要存在经济业务事项,就需要有相应的控制制度给予制约。

    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包括以下三项内容:首先,控制制度要确定企业内部行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拥有的职权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及据以确定的他们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控制制度要明确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手续;最后,内部控制制度中要明确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的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的方式,相互之间能否形成制约关系,每一人员是否置于他人的监督之下。

    三、内容设计不全面,账务处理程序欠规范

    从目前会计制度设计实务看,企业较注重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支管理制度的制定,忽视会计核算和监督方面制度的制定。在笔者所调查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未建立较为完整的账务处理程序制度。甚至为数不少的单位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制度,因而造成会计核算行为的随意性。比如,同一性质的经济业务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甚至在同一会计期间,其账务处理竟然不同;再如,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也随意选择,如此等等。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规定,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包括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其主要内容有: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会计凭证的格式、审核要求和传递程序;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账簿的设置;编制会计报表的种类和要求;单位会计指标体系。通过以上这些制度的制定和认真执行,就可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运行。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体指导一个企业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规范性文件。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按所有制和行业的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都要作出具体规定,企业必须遵照执行。企业很少有自主选择和制定内部会计制度的余地。目前,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已发生很大变化,由以所有制和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以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为指导,由企业自行设计内部会计制度的管理体制。然而从我国现状来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薄弱,财会人员严重缺乏相关知识与技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实务与经济管理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建立科学、合理、适用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就目前企业内部会计设计和执行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笔者的意见。

    一、部分企业未制定内部会计制度

    部分企业直接以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以及上级下发的各种文件作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致使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随意性过强,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在国家统一会计规范和有关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建立符合本企业会计核算要求的内部会计制度。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中,应明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以指导企业会计实践,保证会计工作规范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具有适用范围专一、内容条理清晰、程序方法明确和实际操作方便等特点,有利于加强日常会计工作,提高经济效益。

    二、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可以防止、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目前,很多企业在制定制度时,未能有效地贯彻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就无法确保管理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得到实施,无法保证各种管理信息的准确可靠和财产的安全完整。

    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贯穿、融汇于会计制度与其他企业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企业只要存在经济业务事项,就需要有相应的控制制度给予制约。

    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包括以下三项内容:首先,控制制度要确定企业内部行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拥有的职权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及据以确定的他们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控制制度要明确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手续;最后,内部控制制度中要明确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的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的方式,相互之间能否形成制约关系,每一人员是否置于他人的监督之下。

    三、内容设计不全面,账务处理程序欠规范

企业内部制度体系范文第3篇

摘要: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是指将风险管理融入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并不是取代内部监控体系,这样既是对原有内部监控体系的改革,也是企业跨出传统管理方式重要的一步。本文将就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概述;现状;关键点;构建方法

一、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管理概述

1.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性,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企业员工营私舞弊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对于生产经营控制环境、重大决策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监督控制,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步入一个新台阶,并且合理化和正规化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避免了一定错误的发生。

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一种在一定存在风险的环境下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管理过程,其中包括对风险的分析、评估及应变策略。最完善的风险管理就是对风险程度不同的事情进行排序,对于最急风险最大的事情优先处理,这样能有效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3.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就是企业提高风险意识,以最大避免一切风险为核心来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这样能使企业在面临风险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监控阻止风险的发生或者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现状

(一)企业内部监控没有良好的环境

现在大部分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重视度还不够高,导致企业内部员工有章不循、执法不严,使得整个企业的气氛偏离创造企业最高价值的经营理念。部分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认识度也不够高,仅仅将内部监控的范围局限于管理控制、内部审计和会计控制上,未考虑到风险评估和控制环境等因素。

(二)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尚未健全

现在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存在内容不完整、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有的企业甚至只有内部监控的操作,没有完全的内部监控系统,对于重大风险的事前控制尚未落实。

(三)治理结构不科学

内部监控体系的执行离不开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在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职能分解、管理范围和层次增多的情况下就应该有一个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加强内部监控,保障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等的利益。

(四)内部监控体系尚未融合风险管理机制

在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催促下,很多企业在内部监控体系建设中把关注点都投入在如何保证收益上,还尚未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管理者与员工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培训,所以导致企业的风险系数增大,最终导致无法拯救的错误与损失。

(五)尚未完善内部监控报告制度

即使是企业具有优良的法人结构和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但是如果没有完善的报告制度,对于内部监控活动中应该反馈却没有反馈,应该分析却没有分析的问题,企业也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三、构建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关键点

(一)基于风险管理和风险导向

企业内部监控体系在建立时必须考虑风险管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来控制及抵御生产经营中的风险,结合风险评估的风险分析的结果,将内部监控重点放在风险控制方面,使内部监控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成本效益

在企业资源有限、不能无节制投入资源的情况下,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在构建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监控体系时要权衡实施成本和预期收益,在企业中实现低成本收获高成效,保证内部监控的效果。

(三)权变

此关键原则就是企业的内部监控体系要根据所处条件随机变化,尽量根据现有情况设定最适合企业自身的内部监控模式。这将要求企业对内部监控体系随时做出相应调整,市场变化应当引起企业重视。

四、如何构建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一)完善企业内部监控环境

要想为企业内部监控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管理者应当树立起风险管理的意识,并在宣传企业文化时尽量将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监督作为其组成内容。企业在执行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时应施行适当的激励机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的应当给予奖励,否则要收到惩罚,这样能促进给予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有效执行。

(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在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时,必须从提高其成员的业务经验和知识水平,以保证监事会能充分利用得到的信息,另外也可以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确保监事会的独立性和决断性。企业也应该完善董事会的建设,减少内部个人控制现象,加大小股东的权利,使董事会充分发挥其投票决策作用。企业还应明确各部门监督权限,明确其责任,避免各监督部门的职能冲突,以确保每个监督环节的有效进行。

(三)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够对所有控制都进行监督,应该充分考虑后期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在考虑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企业所设定的监督程序应该为自身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以保证应对重大风险的控制监督有效进行。企业应该先合理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最好能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构,来降低风险带来损失的概率。

(四)增强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功能

企业要想增强内部审计功能,首要目标就是保证其独立性,包括审计人员的公平性与客观性,以保证审计人员能够在本部门独立工作,在审计工作时能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其次就是要不断增强审计人员的素质,强化其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还要增强其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五、总结

总之,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树立风险意识,增强风险管理,在风险评估基础上设定内部监控体系,保证监控效果,对于发现的问题能及时处理,对于重大风险能有对策来应对,这样企业就能不断发展,实现利益最大化,提升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志华,刘丽琴.构筑坚实的内部控制评价基础—评COSO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指南(意见稿)[J].会计之友,2008,(5).

[2]董美霞.全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述评[J].财会通讯,2008(12).

企业内部制度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制度 治理水平

制度是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石,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管理体系的基础,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运行建立科学、合理轨道,从而保障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体系管理,制度先行。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企业管理的精髓在于建立健全系统、科学、合理、公正的制度体系,规范企业各项业务程序,明确各项业务责任主体,管理界面,职责权限、操作规范,指导和约束企业员工在其工作环节的行为,协调和控制处于经营活动中各个管理环节间的协作,从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保障企业各要素畅通运行、规范治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本文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就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提出看法。

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制度建设现状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没有建立系统的,全面的,完整的制度管理体系,部分业务存在无制度依据或没有将已有的经营管理行为制度化,由于相应的制度没有建立,缺乏执行和监督标准,管理和执行存在随意性。新开展业务、高新科技业务、高风险业务、重大经营事项及信息管理系统在业务开展初期,各项管理工作处于探索阶段,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管理漏洞与监管盲区。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各业务管理部门制定管理制度,各部门从自身角度考虑,在横向上,存在管理制度职责交叉、重叠、缺失、造成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互相推诿。纵向上,管理制度与国家、上级部门及企业内部制度间缺乏遵从性、兼容性、前后制度的连贯性,存在制度多变或前后矛盾。制度在责任主体、管理界面,职责权限、任务目标及分工方面不明确,采用的管理方法不科学合理,程序与实际运行脱节,适用性、操作性不强,造成执行不畅。

(三)制度执行、监督不力

缺乏对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制度执行与监督指导未同步实施。由于监督不及时,制度执行与否,及其是否正确贯彻执行,不能得到及时掌控。监督管理缺乏相应配套的处罚考核管理。对监督发现的管理漏洞,违规行为缺乏相应的制裁措施或处罚力度不够,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法经营、违章指挥、违规操作等行为,由于执行不力,制度失去严肃性和权威性。企业监督力度的配置不足,监督人员的培训与技术力量不足,对执行层面监管不到位。

(四)管理制度修订不及时

企业外部、内部环境发生变化,相应的管理制度未及时进行修订、补充、完善。在对业务管理进行监督检查中,虽发现管理漏洞,违规行为,但未能从管理制度上进行深层次分析,未通过分析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完善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起到举一反三,杜绝同类问题的重复发生。

(五)制度宣传贯彻和培训学习不够

新的制度下发后,没有对员工及时开展必要地宣贯培训。员工沿袭旧的程序、方法、目标及要求,增加了新制度的执行难度。制度文档管理不公开,不透明,没有建立通畅的制度信息流通途径,有效制度更新不及时, 企业管理的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监督者各个层次员工不能及时了解最新有效制度与执行的标准,不利于制度在不同层面上得到有效执行。

二、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建设,提高治理水平的举措

体系建设的过程是制度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不断完善提高的制度体系优化出科学合理的治理要求,职责明确、权责制衡、运作规范,从而提高企业治理水平,为企业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一)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制度是保障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各要素运行通畅、规范有序、简洁高效的重要支撑系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重叠、不遗漏原则全面系统梳理制度,建立各项业务活动决策、管理、执行、监督标准。横向上,内部各项制度、办法、实施细则、条例规定、规程、规则各自主体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性、系统性;纵向上,管理制度与国家、上级、企业制度保持遵从性、兼容性、前后制度的连贯性,避免制度多变或前后矛盾。在横向和纵向上,制度的内容相互衔接贯通,逻辑保持协调与一致性,形成完整的流畅的制度管理体系,实现管理职责清晰、工作内容清晰、管理权限清晰、业务衔接清晰和监督标准清晰,使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及监督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提供了企业治理依据。

随着企业发展与环境变化、新业务引入,需与时俱进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影响企业发展方向、战略规划、任务目标及治理方式,及时开展新业务、高风险业务、高科技业务的政策研究、评估风险,制定管理措施,落实管理职责与权限,建立工作程序与监管标准,指导新业务的开展。随着业务成熟,管理理顺,将业务管理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适应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将经营管理风险最小化,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治理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加强监督,强化制度执行力

“下属只做你检查的工作,不做你希望的工作”。建立层级监督检查管理程序,定期组织制度监督检查,实施长期监督,为执行提供长效驱动力;同时各个层级将监督检查融入日常工作,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对违规行为及时进行纠偏,确保制度在不同层面上得到有效落实,做到事中监督,实现过程控制,提高企业治理执行力。建立监督处罚考核机制。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严格监督,结合严格处罚与考核,才能保证制度执行正确、到位,解决制度与执行两张皮现象,引领依章行事、正确行事、规范管理,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而起到预期的约束作用,实现事前预警,强化企业治理管控力。有效配置内部监督资源,稳定监督队伍,加强培训,培养内部监督人力资源,为监督检查部门培养具备财会、法律、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人员,确保监督检查人员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以便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企业治理监管力。

(三)建立制度PDCA循环,及时修订完善制度

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只有执行才能实现对企业的管控,只有对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发现制度设计和执行的漏洞及管理的薄弱环节。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管理漏洞和违规行为,从制度层次上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起到举一反三,防范和杜绝同类问题的重复发生,提高企业治理持续改进力。制度的(PDCA)循环,即建立制度、执行、检查、处理完善、再执行循环过程,按计划制定管理制度,组织检查,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循环,持续地开展制度PDCA循环,使管理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逐步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循环、不断完善,螺旋提高,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治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持续良性发展。

(四)加强制度的宣贯、培训与学习

及时组织制度的宣贯与培训学习,管理层学习制度,循章示范;业务人员熟悉制度,遵章办事;监督人员加强制度学习,监督发现制度存在问题,依章纠偏,为企业创建良好的治理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制度管理平台,及时更新有效管理制度,制度制定者、使用者、遵从者、监督者及相关人员时时学习查看管理,以统一的标准规范地开展经营活动 。实现制度实时、透明、共享,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治理信息与沟通透明、通畅。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Z].2008

企业内部制度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境外子公司;境外资产;内部控制

[DOI] 10.13939/ki.zgsc.2015.03.087

近年来,由于国有大型企业对境外子公司的监管出现问题,而导致大量境外国有资产损失,甚至引发集团企业的破产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对境外子公司的财务监控,规避和减少整体经营和财务的风险对于保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制度环境差异下境外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保障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加强对境外子公司的监管关键在于提高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然而对于境外工程项目而言,由于当地的政治态势、经济形势、相关法规、地理气候条件、技术标准等诸多方面与国内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因而会导致国有集团企业境外子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

1.1 对境外法律环境不够了解,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在控制环境方面,集团企业及其境外子公司的法律风险管控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企业集团法律事务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境外工程项目本身就涉及法域多、复杂程度高,随着集团企业及其境外子公司国际贸易与工程项目的快速发展,之前依靠中国法律体系建立的内控模式已无法满足业务开展需要。但目前国内外鲜有企业对境内、外法律风险管控的综合运用进行探索或实践,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成熟模式,加之境外子公司对投资当地的法律环境不够了解,且缺乏一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则很有可能造成在资金使用或经营模式上产生法律风险,进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1.2 境外经营战略目标不够清晰,缺乏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在风险评估与识别方面,随着国有企业境外项目投资规模日益庞大,境外子公司的项目经营风险也随之升高。然而,境外子公司却大都存在项目境外经营战略目标不够清晰的问题,这会导致海外经营业务选择比较随意业,进而导致公司应对境外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增加了境外子公司面临风险的多元化程度。此外,境外子公司的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 并欠缺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对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视不够,常常忽略了境外项目工程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风险因素的环节,这是制约境外工程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症结所在。

1.3 缺乏外部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与审计监督

在资产监督方面,受成本因素影响,境外子公司很少建立完整定期的监督制度。而内部审计受人员、岗位利益等内部因素方面的制约,又很难保证独立性。因此,缺乏外部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与审计监督,便会造成国内总部对境外子公司的经营活动无法准确、客观和全面把握,因而当境外子公司在监管方面出现漏洞时,集体企业总部也无法及时察觉。而国外早有学者研究指出,大部分集团企业对于境外子公司的管理失控都与境外缺乏内部有效审计和第三方独立审计评估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2 加强境外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建议与措施

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是当前集团企业对于境外资产监管能力的强大的分析工具。未来加强境外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提升子公司人员法律意识,聘请当地中介机构规避法律税务风险

提升境外子公司管理层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在设立子公司之初就要做好投资项目的法律风险论证,全面了解和评估公司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树立正确的法律风险防范理念,严格按照投资地区法律对公司设立条件、公司章程拟定与修订的规定来申请设立公司,依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制度、防范子公司债务风险由集团总部承担的问题出现。对投资地的相关法律政策进行详细研究,并将法律风险防范须贯穿到公司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实现全程监控、全程管理和整体把握。对于子公司的境外工作人员,要进行充分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当地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此外,还可聘请当地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国际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商务机构进行法律风险评估,以实现充分防范法律风险的目的。在专业机构的支持下,中国国有企业处理境外投资和运营风险的能力也将得到逐步提高。

2.2 确定境外经营战略目标,规避项目工程风险

一是明确境外经营战略目标是有效实施境外风险评估和防范的前提和条件,具体包括明确开展境外经营的战略意义、确定境外投资项目的选择标准以及明确境外分支结构的战略角色定位。针对境外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项目工程风险管理措施,并充分结合境外工程项目所在的市场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本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对项目工程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的优势。

二是提高境外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是保障境外投资项目顺利实施,规避由于国家制度环境差异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少市场风险、项目风险的根本举措。通过加强项目前期调研、进行项目技术论证和经济性分析、强化项目过程控制、规避政治风险和汇率风险,使公司具有较强的境外投资和运营的内外部风险识别能力,能够针对风险评估结果设计一整套的风险防范手段,针对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做好积极充分地应对,以有效地预防这些风险对项目运作的不利影响。

2.3 针对性开展境外业务活动,规范财务管理和报告制度

一是针对境外业务特点设计业务控制活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科学、合理地设计控制程序,完善境外业务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国有产权登记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资金调动控制、投融资决策控制、重大事项审核控制、重大合同审核控制、国有资产管理控制、期货期权及金融衍生品交易控制,从而强化境外子公司的业务管理,防范境外资产流失风险。

二是规范财务管理与报告制度,以防止境外子公司做“账外账”,私下在境外建立自己的“小金库”用于不正当支出,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只有境外企业建立了严格、完善和规范的财务管理与报告制度,才会使集团企业总部能够在相对准确地掌握境外分支机构的实际财务状况的前提下,提前发现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4 完善内部审计,结合外部审计,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

建立完备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对于境外子公司的内部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内部审计在人员、岗位利益方面都受本单位的制约,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很难保证独立性。为此,还要建立较为完备的外部审计制度,集团企业可以聘请国外知名权威的审计机构实施外部审计,通过对境外子公司的审计以及内控制度评价及优化,建立境外非审计监控体系以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由于外部审计更重视财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能够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对业务流程的内部制度进行评价。因此,借助国外知名权威审计机构的力量,集团企业可以对境外子公司的业务情况有着更为清晰和准确的认识,通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监督审计方式,进一步强化子公司内控制度的执行。

3 结束语

随着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境外子公司在财务和经营方面存在的风险也逐渐加大。保障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加强对境外子公司的监管关键在于提高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通过提升子公司人员法律意识,聘请当地中介机构规避法律税务风险,确定境外经营战略目标,规避项目工程风险,并针对性开展境外业务活动,规范财务管理和报告制度,完善境外子公司内部审计,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等一系列手段加强对境外子公司的内部控制,从而确保境外国有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煊.中国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1).

[2] 钟学超.试论公司形式选择的法律风险防范―以中国企业设立境外子公司为视角[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3]付玉红, 浅论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市场,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