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这一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的较大关注与兴趣,学术上也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氛围。

1体育教学模式的历史回顾

新世纪以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前苏联体育教学模式为主体并以竞技运动项目为教材而编排的一套体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有关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教法改革、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显得异常活跃,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带来了新的教育与教学的理念,在体育教学这片土壤里终于有了新鲜的空气。许多学者纷纷根据自己的思路,提出了众多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2教学模式概念的研究

教学模式(ModelofeTacihgn)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的,所以,一般认为他们是经典研究的先驱。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设法考察一系列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范型。”在其影响下,研究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重视。综而观之,当前国内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结构论、策略论、方法论、过程论等,其中最有权威性的两个定义:《教育大辞典》有论,“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的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论新编》则曰:“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而稳定的一组策略和方法。”

由此看出,其相同点是都指出了教学模式的稳定性特点,不同点在于,一个定义确定教学模式是某种“结构”,一个将其视为某种“方法”。以上定义虽各有千秋,但若仅抓住其中一个方面来定义教学模式,无异于削足适履,有失偏颇。笔者认为,要揭示教学模式的本质,须从其上位概念“模式”谈起。模式的本义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者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这就是说,模式的概念涉及人的两方面行为,一是对事物稳定的认识,一是对事物的稳定的操作。综合《教育大辞典》和《教学论新编》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我们不妨将教学模式定义为:依据某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而归纳提炼出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包括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3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研究

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专门探讨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以后显现出多种教学模式,但很少有人涉及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杨楠下的定义为:“体现某种教学思想或规律的体育活动的策略和方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群体和教材、相对独特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最新版的《体育科学词典》中定义为“按照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设计,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活动模型。”它包括教学理论或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操作程序和师生组合五个大因素。”吴涛提出的定义:“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体育教学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或模型。一般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操作程序、师生关系、教学条件等要素。”李杰凯的概念是:“蕴涵特定的教学思想,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在特定教学环境下实现其特定功能的有效教学活动与框架,是以简洁形式表达的体育教学思想理论和教学组织策略,是联系体育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纽带。”毛振明博士将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从概念的引用情况上看,毛振明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的界定,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该定义在其他定义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特别是在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和技巧上进行了补充:“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这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界定和实际操作具有重要意义,由此说明了体育教学模式是围绕着课次和单元来展开的,当单元教学结束后,相应的体验教学模式也告一段落。

4小结

经过研究发现,体育理论界还未出现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那么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学者只重视对体育教学模式各个要素的探讨,而从总体上研究和把握体育教学模式的不够。同时,这也给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尝试新教学模式的机会,深入教学的实际,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争取尽早探讨出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B.joyce&M.Weil.Models of Teaching,Englewood,Newjersy,Prentice Hall,P.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 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4] 杨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2(1).

[5]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5.

[6] 吴涛.中、美、日前民德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1).

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 教学理念 发展趋势

“理念”也可以理解为思想,通俗的讲多指正确的工作方法。体育教学理念从字面上便可以理解为体育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工作方法。在实践工作中方法正确,理念先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学理念的创新与传承。建国后由于受原苏联凯洛夫教育理念的影响,使我国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重视知识、重视三基的教学理念,后《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颁布又出现了重视学生体质的教学理念;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健康被重新定义,国内又倡导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这之后由于以人为本的深入人心使得体育教学又出现以学生为本、发展非智力因素等等一系列教育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得以贯彻

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获得知识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着眼长远,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以往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三基”教学,过于重视体育教学大纲的完成情况,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领导地位。学生只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执行者,某种角度上上讲学生的体质是“被增强”了,体会不到体育运动带给其的乐趣,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体育教师的印象便是跑圈、上篮、投铅球等等。2001年体育教学改革后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得以传承与发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便是将学生视为体育教学的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有目的的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中心,一切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利益。

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提出改变了多年来我国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占有体育教学资源,改变其独自掌控体育课程忽视学生兴趣的伪体育教学,只有把学生视为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体育运动带给去的乐趣。

二、健康第一深入人心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健康,因为健康第一的理念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没有健康的身体、思想和行为,就无所谓幸福和快乐。健康问题一直是人类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以往我国对于体育与健康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偏见,只是局限的认为健康便是没有疾病,而体育能增强学生体质,可以让人少生病,对于体育的其他功能责备忽视。自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的概念深化为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后,体育与健康问题在我国理论界才得以深入研究。以往中国的经济相对落后,人们很少有时间去关注非疾病外的心理与社会健康,体育锻炼的时间也相对较少,致使我国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健康的宣传也较少。当今社会由于学生所承担的学习、交往、工作等等压力均对学生身心造成影响,使部分学生出现抑郁、幸福感低等问题,部分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

三、非智力因素得到重视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外的对于学习与工作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因素,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为,如果把智力因素比作种子,把非智力因素比作土壤,优良的种子只有播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适应社会、情绪的控制、意志、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智力因素,就一定程度而言,属于先天因素;非智力因素则侧重于后天的养成。非智力因素的高低是学生成绩优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步入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由于智力因素多为天生遗传的,其在后天的开发与挖掘潜力相对较小,而非智力因素则是后天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去培养的,非智力因素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也能起到推动作用。学校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通过体育教学与活动,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对于发展学生交往能力,增加学生人与人之间情感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再就是某种角度上将所有的体育锻炼都需要机体去克服惰性,克服外界阻力来完成一些动作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其竞争能力具有一定作用;再就是体育比赛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比自己强的对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做一些心理暗示,或者学生也会对自身进行自我激励,通过外界的暗示和自身的激励,可以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较好的发挥水平,使其自信心与自我激励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发展。

四、结语

体育教学理念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正确的工作方法。在实践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方法正确,理念先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由于国家的倡导、主流媒体的宣传使国人对于体育教学有利新的认识,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发展非智力因素等等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对于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和体育教学事业的进步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范文第3篇

体育教学是学校全部教学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学计划、要求及内容,反复进行身体练习,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认识能力,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借助于教师的示范和讲解,通过自身的感受,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形式,认识了技术动作的本质和规律,建立起技术动作的概念,但这也并不等于教学过程的结束,还需要把它付诸于实践,也就是要在已形成“概念”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实践练习,进一步提高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并运用这些技能、技巧锻炼身体。为此,在深化学校体育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我认为一般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 感知教材,形成动作表象

动作表象是指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这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第一步。这一阶段使学习对象形成表象,为进一步建立动作概念打基础。教学一个新动作时,必须熟悉学生是否具备必要的感性知识,开始时要领先教师正确的动作表象。为此,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必须把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结合,为使示范动作的效果更好,要指导学生对感知对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先认识动作的整体和轮廓,然后观察动作的各个阶段和细节,最后观察动作各部分之间的互相联系。总之,动作表象是形成动作要领的基础,动作表象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使动作表象逐步概括化,再经过一系列的抽象思维活动,即转化为概念。

2 理解教材,形成动作概念

在学生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教材加以概括,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这就是对教材的理解。动作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抽象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等思维形式。

比较的方法是体育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便于使学生认识对象的异同点,从中区别出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来,以便使学生在掌握动作规律时透过现象的东西,而抓住本质的特征。比如,教学挺身式跳远时,引导学生和以学过的蹲踞式跳远相比,启发学生提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中得出挺身式跳远的要领,区别与蹲踞式跳远的主要特征是完成腾空步后下放摆动腿形成挺身姿势。

形成动作概念还需要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是要学生把学习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研究其每一部分的特征,并区分哪些是本质特征,哪些是非本质特征,综合是要学生把学习的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来研究。譬如,要使学生形成跳远运动的要领就要分析跳远各技术环节的特点,分析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技术环节各自的特殊性。分析和综合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形成动作概念。

归纳和演绎也是形成动作概念不可缺少的思维过程。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是从许多个别现象中对一系列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找出其共同的、本质的要素,排除其本质的要素,从而概括出事物的一般性的要领或原理。演绎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是从已确立的原理和规律出发,研究与之相应的具体事实,从而推出个别思维的结论。比如,在铅球教学中,通过原地侧向推铅球比原地正面推铅球推的远,滑步推铅球还比原地推的远的许多个别事例,说明加长工作距离,有利于做功,有利于推铅球的成绩。从而推理得出,超越器械动作是最后用力推球前的准备动作,这是用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得出的结论等。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等思维过程,经常是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复杂的抽象思维过程。教学时,要结合实际,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理解教材,形成动作概念。

3 反复练习,形成动作技能

在体育教学中,形成动作表现和动作要领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不等于教学的结束,体育教学的特点是知识和技能密切联系的。所以在形成学生动作表象和动作概念的基础上,指导反复练习,以形成动作技能,是体育过程中又一个重要方面。

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范文第4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小学二年级(水平一)的学生为对象,教师教授《立定跳远》教材内容的第一次课为课例进行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相关的图书和期刊,全面了解小学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专家咨询法

通过咨询体育教学领域的专家,进一步深入探讨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法,有效地融入到立定跳远的教学过程中去。

1.2.3问卷调查法

在教师教授完立定跳远的课后,分别向观摩教师和参与学生现场发放《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调查法》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向教师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100%。向学生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40份,有效问卷38份,有效率为95%。

2.2.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在立定跳远的教学过程中,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辅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从不同的主体视角中得到肯定和认可,促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和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

2.1.2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内容,体育教学过程的评价内容也是多样化的,本研究主要对学生学习态度、体能、知识与技能、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师生对评价内容的调查评价等级均以优秀为主。

2.1.3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从调查结果看来,师生对评价方式的运用调查评价等级均以优秀为主。

2.2建议

2.2.1 在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使每个学生的体育技能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运用 身体语言 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具有共性,都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范畴中的双边活动,但由于体育教学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性别、年龄、生理解剖等特点,身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更加显著。体育,主要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因而身体部位恰当、准确、优美的展示——身体语言,是体育教师传授知识的中介,亦是学生学习动作技术的桥梁,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对体育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拉别恩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传递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动作。可见身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身体语言的概念及种类

1.身体语言的内涵

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身体语言对体育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身体语言的内涵以及其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科学、合理地运用身体语言进行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身体语言又称“体态语言”,是指除有声语言之外的眼神、表情、手势及身体各个部位的姿态动作,包括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等[2]。身体语言的科学、合理地运用在体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意义,经调查统计,多数教师认为它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还有助于加快学生“社会化”的培养等。

2.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身体语言的种类

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的身体语言的种类很多,也很灵活,一般说来体育教学中常用的身体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手势语、仪表及身体姿态语、空间距离及身体接触语、面部表情语、眼神语等。这些身体语言有的运用在动作技术教学中,用来示范动作;有的运用在练习动作阶段,用来提示学生动作要领;也有的运用在教学效果中,用来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等[3]。从身体语言的用途角度考虑,身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用于动作示范的示范性身体语言,如动作示范时运用的肢体语言等;二是非动作示范的有意性(示意性)身体语言,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运用的眼神等;三是非动作示范的无意性身体语言,如教师说话激动时手臂的挥动等[4]。

身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和概念, 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光靠口头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相对滞后的特点使得他们不仅通过抽象思维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是不现实的。而且,任何一个技术动作,尤其是较复杂的技术动作,有时很难用口头语言作出准确、全面的表达。而运用示范性身体语言则可以生动、形象、具体、真实地让学生明确动作的结构、要领、方法,使学生通过视知觉加速形成示范动作的视觉表象。在获得表象的基础上,学生再通过反复认真练习,体会动作要领、结构、用力顺序,经过大脑抽象思维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动作的实质和规律,就能较快地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5]。

2.身体语言能促进教学信息的相互传递,提高教学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内心活动很容易表现出来,教师仔细认真地观察学生的身体语言, 可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一个眼神、一个面部表情,甚至一个极其微小的动作都能表达出其特有内涵的教学信息,教师往往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来判断学生投入情况、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况以及教法、组织措施是否得当, 运动负荷安排得是否合理, 学生能否接受等等[6]。由此可见, 利用学生的身体语言作为反馈信息, 是教师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3.有助于及时评价和指导,便于对教学过程及时调控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行为作出确切的评价, 使其了解练习的结果;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用身体语言提示并指导学生易忽略的动作要领、关键环节以及注意事项等,便于在下轮次练习中改进动作。如:学生在练习体操技巧前滚翻动作时, 教师可用点头微笑或竖起大拇指等来表扬他们动作做得标准、漂亮。倘若学生动作做得一般, 教师可以轻拍学生的后背或把手放在学生的肩上,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与此同时,也可用身体某肢体比划动作要领或错误之处等。通过这样的评价和指导, 学生会感到一种成功的体验或有一小点进步的喜悦和, 即使动作暂时失误也不甘心落伍, 力争在下轮次练习中做好, 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7]。

在学生动作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目光和姿势等身体语言表露出的信息中获得反馈, 以达到了解学生心理和生理状况的目的, 并对自己的教法、组织措施是否得当以及运动负荷安排得是否合理, 学生能否接受等提供参考,及时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由此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身体语言作为反馈信息, 不仅能够及时评价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而且是教师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4.有助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