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隧道施工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in the daily tunnel project construction,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should be well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construction equipment in time in place, at the same time, to strengthen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to introduce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make full use of the information of video and position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advantage monitoring tunnel construction.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timely and accurate grasp of tunne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ersonnel and construction the safety equipment,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safety and qualit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nnel applic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ituation, hopes to choo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tunnel construction reference.
Keywords: tunnel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信息化管理技术飞速深入到工程施工的方方面面,对于隧道施工来说,应用信息技术在管理整个施工过程变得更为重要。运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隧道施工项目管理中加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置强大的计量、实验、管理和网络化软件,为隧道施工的安全进行提供强有力、可靠的技术保障。
一、隧道施工管理的信息化视频监控
在隧道施工管理模式扩充视频监控进行高质量管理,实行实时和方位的监控隧道施工,能有效管理施工。视频监控重点施工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前时解决,能快速提高施工管理质量和有效缩短工期。视频监控系统能够进行双向语音,使用通讯远程掌握隧道施工现场的各种信息,降低事故发生率。视频监控技术比较先进和成熟,用来监督管理隧道试的安全防范。视频监控系统有五个功能区组成:
1、摄像功能
视频监控系统的摄像安装在隧道施工的现场,主要负责把施工现场的情况摄像并多方位地观察隧道施工的现场进展情况。摄像的镜头要选用彩色、转动和自动变焦的镜头,因为大部分隧道施工的现场规模大、光线不好,要选用适合的镜头保证摄像质量。而摄像的其他设备如云台、防护罩等也要注意防止水、灰尘和碰撞。
2、控制功能
在隧道施工质量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技术,现场的监控系统的数据量和处理量都非常庞大,所以对其控制要采用计算机(录像机、电脑和键盘)安装专业管理软件进行有效控制以保障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3、传送功能
隧道施工管理的信息化传送系统主要通过电缆或是光纤传送视频和控制两种信号,通常情况下,如果施工的隧道距离大时可以选用光纤传送,有利于信号的清晰;如果在施工现场传送线路和设备影响施工则可以采用无线电进行信号传送。
4、记录功能
隧道施工的主要记录各种信号,因此信息化系统同样需要记录设备,这种设备主要包括监视机、录像机和视频设备,要把这些设备设置于控制室内便于使用。
5、网络连接功能
隧道施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接入光纤后可以传送信息并同步视频控制施工现场,施工各方都可以经授权后采用远程控制隧道施工的各自负责的部分,而网络连接功能可保证全方位、全程监控整个施工过程。在施工现场把录像、控制和监控设备安装完毕后,通过网络可 传送任何信息到任何电脑,实现全程安全监督管理。
二、隧道施工管理的信息化定位
隧道施工管理的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定位、管理现场施工人员保障其安全作业,定位系统可以随时定位施工人员的所处位置,人员在隧道都内都配有定位卡,卡设置有报警和短信功能,当发生事故或有信息需要传递时,可及时与监控台或其他管理人员联系,避免事故发生。
1、定位功能
定位系统主要在隧道中安装基站,带有定位卡的工作人员进入基站管理范围时监控系统就把人员的相关信息传送至中心,可以有效地能过定位软件生成隧道内人员的位置图,方便直观、实时定位其位置。
2、路径追踪功能
定准系统可以准确测定隧道内人员的位置和行走路线,便于查找问题,及时沟通。
3、短消息功能
隧道施工的定位系统可随时发送信息联系隧道内人员,隧道内人员可以定位卡的屏幕传递消息到系统监控中心。
4、考勤功能
隧道施工的定位系统可以透过定位卡定位每个人员的位置,而定位卡有识别功能,所以定位系统同时具备了考勤的功能。而且定位系统考勤非常快捷,多人同时进入隧道也不用排队,系统自动记录所有人员的考勤并生成考勤表,有效提高隧道施工的管理效率。
5、存储功能
隧道施工的定位系统能够保存数据并长久存储在系统的数据库进而,考勤信息存储其中,不用担心丢失,有需要要随时、随时查询并使用。
6、提示功能
隧道施工的定位系统能够机械化检查隧道内施工人员的出入情况,如果发现异常会马上出示提示,便于应对一些紧急情况。
7、共享功能
隧道施工的定位系统拥有强大的信息和数据共享功能,不同监控区的人员可通过共享查询存储的信息,十分方便。而且有管管理部门也可能通过定位系统进行监测数据的查询,帮助其进行决策和管理。
隧道施工管理的定位系统是通过铺设的光纤传送数据和信息,实现对施工现场准确、及时、定期的检查和管理,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收集定位卡内的信息有效识别后,自动根据系统命令将有关信息传送至管理中心。数据经过处理后就在主监控机器的界面上得以显示,网络管理员就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界面随时监控人员的位置和工作情况,方便、安全。定位系统实时查持施工人员的出入和活动信息,可以从根源上防止人为发生隧道施工的安全事故。而如果有隧道工艺品事故时,因为掌握着现场人员的位置图,可以及时报警,避免伤害,有效提高安全生产的效果。
结语:
隧道施工管理的信息化视频监控的摄像功能、控制功能、传送功能、记录功能和网络连接功能可以有效地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进行;而隧道施工管理的信息化定位系统的定位功能、路径追踪功能、短消息功能、考勤功能、存储功能、提示功能和共享功能则可以有力保障人员的安全。从这两方面来说,隧道施工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管理效果。所以隧道施工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保障隧道施工的质量的强有力的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国庆,刘宝印.HDPE自粘胶膜防水卷材在北京地铁6号线某区间隧道中的应用[J]. 中国建筑防水. 2011(14)
[2] 阮和章.京沪高铁桥梁混凝土桥面喷涂聚脲防水层施工[J]. 中国建筑防水. 2010(10)
[3] 冯旭.雪峰山特长隧道施工管理技术[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21)
[4] 哈斯额尔德尼.公路隧道施工管理关键问题探讨[J]. 交通企业管理. 2009(10)
关键字: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 施工参数 优化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经济的发展对高速公路的交通量需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目前高速公路的交通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针对此种情况,一般采用高速公路扩建的办法来增加交通量。新建大断面隧道具有形状扁平、施工后的岩层应力高于原岩石应力、稳定性差的特点,施工危险系数较大。因此研究施工参数的优化,促进隧道工程的安全施工,保证工程如期按质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1.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施工概述
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会改变隧道岩层的受力情况,尤其是隧道施工必不可少的爆破环节对隧道岩层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容易导致支护损坏,破坏隧道的稳定性[1]。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的施工方式具有多样性,对隧道周围岩层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损伤,只有对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施工参数进行优化,才能保证施工和隧道的安全性[2]。下文将某隧道中的一段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参数优化实验。
2.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施工试验及结果
2.1实验方案
该隧道具有空间分布、双侧壁使用导坑法施工的特点,因此本次实验选取ZK448+612作为实验的监测面,安装检测设备。该设备监测的项目有围岩内部位移、声波波速、爆破震动。使用单循环开挖1、3号导洞,右侧进尺为1.5米,左侧为0.7米。其他导洞的参数在施工过程保持不变,1号洞和3号洞作相应的调整,按照调整后的爆破参数安装炮眼。
2.3实验结果
该段隧道破包震动监测如图1所示,其中1、3号导洞爆破最大的速度为每秒29.74、36.65厘米。
图1 爆破震动速度
对声波波速的监测每隔10厘米选取爆前的波速和监测期间内的声波速度作为样本进行结果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声波空监测曲线图
由图2可知该段新建的隧道在爆破前声波波速超过了每秒4000米。可见此时的岩层较为完整。而在检测区间波速下降到每秒1500米以下,速度变化明显,说明该岩层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由此可见在隧道的开挖过程随着爆破次数多的增加岩层受到的损伤越来越多。因此使用单循环加大进尺和药量的开挖方法可以减少新建隧道岩层受到的损伤。
3.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施工参数优化计算
有学者研究表明,隧道岩体中的等效体积的应变是岩体微裂纹继续扩展的决定性因素。将新建大断面隧道施工监测的数据利用二维计算模型对围岩损伤范围进行计算[3]-[5]。可以得出1-4号导洞的围岩应力的变化,其余开挖面关系如图3。
开挖面编号:10-20
图3隧道围岩压力变化图
由此可知,2、4号的围岩的压力较大,最大值为-1.49MPa,将其加入计算模型,可得出围岩结构状态较为完好的结论。通过对各导洞的岩石应力计算,可以得出新建大断面隧道以0.7米的速度进行单循环开挖时,围岩损伤成都较大,导致隧道周围的岩体压力加大,由于既有隧道支护结构的完整性保证了支护的效用。如果以1.5米的速度进行开挖,围岩损伤程度较小、同时新建隧道周围的岩体压力较小,如果隧道的支护结构发生损伤,失去支护效用,对新建隧道的支护结构的效用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应该调整开挖速度将不同的开挖速度值插入技术模型进行运算,可得到当开挖速度为1.3米时,围岩的损伤范围是3.2米,该值在岩层厚度的50%以内,其中最大应力是-0.90MPa,远低于新建隧道的支护的-1.2MPa的应力,而支护结构的效用处于起效与失效的临界点。由此可见1.3米是最佳的开挖速度。但在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的具体施工中应该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将理论上计算出的数据酌情降低,开挖速度应该定为1.2米为最佳。通过该隧道的具体施工可得知1.2米的开挖速度不仅减少了围岩损伤范围,且控制了围岩损伤程度,发挥了隧道支护的效用,不仅加快了施工速度,而且实现的工程安全进行。
结语:在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施工中使用推进式的往复爆破施工方法对围岩造成的损伤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将损伤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不会对隧道岩层的稳定产生影响。越靠近开挖线的围岩受到的损伤程度越大,位移量越多,且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爆破次数越多对岩层造成的破坏力越高。因此在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的施工中应该综合损伤情况,优化施工参数,制定最佳施工方案,促进工程的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金鑫,朱文岳.复杂条件下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稳定性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123.
[2]李腾云.砂质黄土超大断面隧道下穿高速公路安全施工[J].山西建筑.2011(10):425.
[3]宋康年,王晓波,潘济.大断面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5):236.
[4]苏江.高速铁路超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法数值模拟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 2011(05):489.
关键词:隧道工程;信息化;BIM;施工管理
0引言
大断面深基坑隧道施工环境复杂,地质因素的不确定性程度高,危险系数大,为安全、质量以及进度的管理带来较大的挑战。信息化技术降低了信息的分析难度,为要素的全面考虑提供了便捷工具,是解决管理挑战的唯一方法[1]。各建设工程项目提出不同的管控需求,分别开发不同种类的信息化技术。如针对施工技术优化及安全管理,开发基于BIM的分析技术[2];针对大型机械设备的安全与管理,开发智能化设备及信息集成技术[3];针对施工质量管理,建立信息集成的平台[4];针对隧道后期养护,提出信息管理的平台[5]。本文依托工程为京雄城际铁路机场2号线工程,工程北起北京大兴机场地下站,南穿永定河南大堤后露出地面,全长8.338km。隧道设计为单洞双线隧道,洞门采用柱式洞门,隧道仰拱厚度为0.85m,顶板厚度为0.8m,隧道外侧撑角的厚度为1.2m。背景工程具有基坑开挖与防护复杂、建筑单体尺寸大等特点,施工管控难度较高,深度开发的信息化技术,解决技术与管理难题。从目前的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BIM将是工程建设行业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最重要的力量。当前隧道工程BIM应用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多数还属于单点应用,而且应用多局限于设计阶段使用,在施工和运营方面的应用较少,本工程的探索对信息化技术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1基于需求的信息规划及开发办法
依托工程的信息管控需求可分为技术需求以及质量、安全、进度管控需求等方面。技术需求为底层需求,需要提出合理的实施方案,并使之便于操作实施。本项目基于规模大、工期紧、作业面多、地质条件复杂、安全风险高等特点,采用BIM技术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可以提出合理、详尽的施工方案,能够有效保证安全、工期、质量。此外,BIM技术突出的优点在于可视化,能够直接展示各种施工细节,直接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于人脑,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根据机场2号隧道施工方法、模型构造及施工过程的要求,将具体的文字性要求通过三维软件建模有针对性地还原作业面仿真现场,可以提高施工人员掌握的熟练程度,进而起到工程整体可控的作用。质量管理主要是对现场实施的质量指标信息进行归档、整理、评估。将质量指标与三维构件进行关联,可以用不同颜色分别标识不同构件的检测结果,如未检、合格、不合格等,便于管理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控制。将质量信息附着于三维模型中,在点击任意构件,可以快速链接到的质量资料文件(如产品合格证、质量检测资料、质量标准文件等),方便现场管理人员管理,保证质量资料可追溯。以构件为主体分项进行质量检查,实时上传、关联质量照片,用于参与方进行质量闭合管理。针对基坑的安全性,借助BIM强大的分析功能,开展即时监测与控制工作。通过集成理论分析数据以及定期监测的应变数据,通过内置的算法,开展施工的风险预警。根据前期的理论分析,以土质等级进行区划,进行风险等级识别,识别分为极高、高、中和低,以着色区别不同的风险程度,为管理人员的风险控制力度的制定提供指导。对土体的变形进行监测,建立监测数据上报的渠道,当变形值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后,弹出警报,根据需求或发送警戒信息给管理方,在BIM中进行局部着警戒色,示出危险区域。进度管理是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以BIM模型为基础,关联施工完成、实施时间、待施工等信息、完成量占比等信息。开发警示模块,对计划进度与当前进度进行对比,及时提醒管理层对资源或人力开展调配工作。BIM用于进度管理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辅助定位工期延误的主要原因,如以月为单位,以不同的颜色着色施工进度,可以便利的发现施工迟缓的周期段,进而便于查找对应工作平面面临的主要问题等。
2基于BIM的信息化管理技术
通过需求分析,建立基于BIM的信息化技术,开发了网页平台。
2.1基于虚拟施工的技术优化
利用BIM模型的三维分析功能,进行虚拟施工模拟。论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包括基坑的稳定性,台车施工的便利性,与支护之间的碰撞检查等方面,确保施工可行。此外,BIM也可以实现对材料、设备用量的便利化统计,从而精确计算施工成本,便于造价的总体把握。
2.2基坑安全的风险评估与预警
基坑在开挖后,监测的关键内容主要包括坑边地面沉降、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地下水位、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支护结构深部水平位移、围护结构主筋应力、支撑轴力。采用水准仪、全站仪、水位计、水位管、钢筋应变计、轴力计可以实现数据的量测。根据制定的频率,开展定期量测,通过上传至系统,对趋势进行判断,若数据在可控范围内,则形成中间报告,若数据超出可控范围,则预警单,现场工人撤出危险区,由参建各方或专家对风险事态进行评估,从而提出控制措施。
2.3施工质量及进度信息管理
建立各主体结构的数据库,将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度信息与三维模型构件进行关联。并开发相应的可追溯的查询方式,实现信息的高效管理。以隧道主体结构为例,逐节施工的结构上粘贴二维码标识。现场可扫码可连接数据填报的窗口,也可以获得构件的制造与养护历史信息。
3信息系统开发
开发嵌入BIM模型的网络平台,平台终端呈现方式包括PC端和手机APP端口,采用云服务的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以数据表单的型式展示结构的主要信息以及土体信息等。为便于数据录入与展示,开发手机APP,对主要功能的展示进行重新设计,采用开发的系统,实现信息的便利化交互、科学化响应,保障了工程的安全、质量以及进度。
关键字: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X73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目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信息化,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信息化在铁路工程项目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铁路事业发展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铁路工程项目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对工程建设管理进行规范,提高管理水平。
一、铁路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铁路建设风险管理的要求
铁路总公司、路局要求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对铁路建设而言,隧道施工安全一直是铁路建设风险管理的重点,以信息化实现超前预报、围岩量测的过程控制,成为了新形势下工程实施和项目管理的客观需要。面对铁路建设工程规模大、技术标准高、建设速度快等特点,只有充分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类建设管理信息的高效集成、高速传递、充分共享,才能对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成本、进度实施有效控制。
2、铁路建设工作水平的要求
信息化也是提升铁路建设工作水平的有力手段。各参建单位人员在知识结构、管理经验、认识水平的差异,最终会在建设工程的安全、质量、成本、进度方面反映。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系统,建立一个能涵盖工程管理各相关部门的管理机制,才能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成本涉及的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实现高效、统一、规范、协调的管理和控制。
3、铁路项目特点的要求
铁路工程施工一般都比较复杂,通过采用现代通信、网络、计算机、遥感遥测等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统一性和完整性,为各级管理者提供科学的辅助决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对各项目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二、铁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的重点
1、针对铁路建设项目隧道施工安全的凸显问题,为强化风险管理,课题开发隧道围岩量测及超前预报监控系统。
2、为加强现场监理的履责管理,课题开发现场监理管理设备(PDA终端)。
3、为加强原材料进场监控与管理,课题开发拌合站、试验室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4、为加强工程质量管理,重点开发、完善了检验批管理分析系统。
三、信息化实施及应用
1、质量控制的实施及应用
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原材料控制、工程过程试验及现场检查、工程质量验收等手段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主要使用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块、监理管理模块、物资管理模块来完成此控制功能。采取对拌合站和中心试验室检测数据的采集并自动录入检验批,加强对工程原材料质量的控制;通过对监理人员现场及时签认检验批和控制,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手段来实现。如为了加强工程管理,更多的掌握工程进展的第一手资料,监控项目进展,辅助管理决策,研发专用终端PDA设备,开发监理移动办公平台以支持监理相关工作,引入身份验证、GPS定位等技术支持现场检查工作,可以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针对性验证;通过无线4G、WIFI传输技术将数据及时反馈给信息系统控制中心,解决数据采集及时性问题。
2、进度控制的实施及应用
信息化进度控制主要通过收集各单位工程完成情况,系统自动汇总检验批完成情况,形成整个项目的实物进度报表,并以形象进度图的方式直观对重点桥、隧进行实物进度管理;通过网络计划的制作形成整个项目的时间进度图,对于项目的超前、滞后信息进行直观反映或报警。工程进度仅用传统进度报表的形式无法形象、直观的表达。研发工程形象进度动态管理系统,对图形功能进行扩充,通过不同的颜色标识不同的状态,按照设计或施工工序以图形的方式表达工程完成进展情况。
3、投资控制实施
主要通过系统中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验工计价、计划统计、变更设计管理来支持参建各方围绕工程投资进行的相关业务活动,为控制投资提供基础支持。其它支撑模块包括设计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等支撑模块。
4、施工组织设计动态管理的实施
施工组织设计是工期控制的重要手段,建设单位负责编制整个项目的指导性施组,并按照实际的工程进度调整,且可控可追溯;施工单位根据指导性施组,结合现场的环境及施工条件编制实施性施组,根据实际进度也可以调整实施性施组。研发的施工组织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功能:①以施工组织形象进度图为展示载体,提供指导性施组及实施性施组的导入和维护,支持对施工组织的动态管理与调整。②引入版本管理的概念解决施工组织调整带来的原有方案的追踪问题。③建立桥梁控制点及隧道控制点的进度分析模型,用于自动分析当前进度及计划进度间的差异。④系统集成,实现形象进度图、横道图、曲线图、内业资料的无缝链接,便于施工管理和信息追踪。
5、视频监控子系统的实施
根据建设指挥部管理项目特点,按下列原则设置视频监控点,实现对安全、质量、进度、环保的监控监管:①3km以上的长大隧道及Ⅱ级以上的高风险隧道。②深水基础桥梁施工现场,大跨、连续梁等特殊结构桥施工现场,50m以上的高墩施工现场,新结构或其它复杂桥梁施工现场,靠近既有线、既有城镇道路及城区桥梁施工现场,制梁场,铺架现场。
6、隧道围岩量测及超前预报监控系统的实施
开发隧道围岩量测及超前预报监控系统,在软弱、破碎围岩及部分浅埋隧道地段应用自动量测手段,及时采集和预警围岩变形收敛的信息,应用超前地质预报模块,实现地质预报的远程诊断和变形超标自动告警功能。在独头掘进3km以上的长大隧道应用施工人员考勤管理系统,取代翻牌制度,实现对施工人员安全管理功能。在高瓦斯隧道,应用自动化瓦斯监测功能开展瓦斯动态监控和预警,实现瓦斯浓度超标自动报警功能。
7、拌合站、试验室数据自动采集及监控的实施
在铁路工程项目中,混凝土工程项目对整个工程质量具有直接的而影响,所以拌合站、试验室数据自动采集及监控系统应运而生,用来进行原材料试验检测过程控制、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设定、施工配合比的下达、水泥混凝土生产过程的监控、梁厂养护环境的监控、试块检验评定试验过程的监控,将“事后把关”的混凝土质量管理模式转向从源头上把关,实现混凝土质量全过程监控。
总之,加强铁路工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时展潮流的事业,同时也是一项应用面广、技术要求高、人员设备质量高的工作,需要铁路建设各个参建单位通力合作,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了解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铁路建设单位的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协调设计、施工、监理、建设管理等参建单位的统一合作、优势共享、资源共享。铁路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加快了项目信息的交流速度和频率,有效地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协调了各个参建单位之间的关系,为整个项目工程的决策提供了量化的数据分析资料,提高了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地加强信息化建设,最终必将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岩,白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1,02:28-30+34.
[2]赵杰.以信息化管理提升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水平[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1,03:77-78.
关键词:新奥法;监测;大跨度;支护;稳定性
新奥法(NATM)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奥法支护体以喷混凝土、锚杆和钢拱架、钢筋网为初期支护手段,以复合式衬砌作为支护体系,通过施工量测及其信息的及时反馈来实现隧道工程施工的合理化、信息化、科学化[1~3]。施工监测是设计、施工是否合理的直接判断手段,是监视围岩及支护体系是否稳定的重要一环,是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及支护方法的重要依据。
大坪车站是重庆轻轨较新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车站暗挖段开挖跨度大,地面高层建筑物密集,围岩比较软弱,自稳能力差,围岩支护难度相当大。为确保地面建筑结构的安全,在该工程地下开挖施工中,对支护体初期支护工字钢拱应力、锚杆轴力、喷射混凝土内应力、临时工字钢支撑应力、二次衬砌钢筋应力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针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了施工方案及支护措施,控制了支护体系的失稳,避免施工中险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