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住建部城市设计

住建部城市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住建部城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住建部城市设计

住建部城市设计范文第1篇

市级水利补助资金安排范围包括:

(一)列入市政府审定的年度内实施的排水站、水闸、防洪墙工程等建设资金补助;

(二)列入中央、省、市下达的我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或防汛岁修项目需要的地方配套资金;

(三)当年汛前检查中发现的防汛突出隐患,需要及时修建加固的防汛应急工程项目资金补助;

(四)列入市政府审定的河道疏浚工程和河道长效管理资金补助;

(五)用于补充防汛物资、防汛设备的费用,用于储备防汛物资、防汛设备的保管费用。

二、补助标准

(一)列入市政府审定的年度内实施的水利工程补助标准为:

1.水闸:根据不同规模、不同型式采用不同的补助标准(详见附表)。

2.排水站:每新建1个流量补助12万元;每翻建1个流量补助8万元;机改电每1个流量补助5万元。(详见附表)。

3.防洪护坡:新建直立式护岸工程每米补350元,新建楼板式护坡每米补120元。

(二)列入中央、省、市下达的需我市配套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市级配套资金,根据上级下达文件内容个案研究确定。

(三)防汛应急工程项目的资金补助标准原则上参照列入市政府审定的年度内实施的水利工程补助标准。

(四)河道疏浚和河道长效保洁管理的补助,每年另行确定。

三、审报验收程序和管理要求

(一)各镇水利站先初拟水利工程年度建设计划,报镇政府审定后,以镇政府文件形式上报市水利局。

(二)市水利局根据各镇上报计划进行审核、平衡、汇总,提出全市年度水利工程建设计划,报送市政府审定。

(三)市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对全市年度水利工程建设计划确定总工程量、总投资额和市级补助总盘子,并下达年度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意见。

(四)市水利局、财政局根据市政府审定的年度实施意见联合下文,预拨30%的工程补助资金。

(五)各镇按水利建设程序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责任制、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要求组织实施,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水利工程建设,市水利局要强化对水利工程质量、进度的监督管理。

(六)工程完工后,在造价审计完成的基础上,各镇组织水利站、财政所、农服中心等有关部门初步验收合格后,报请市水利局验收。市水利局会同市财政局、防保办等部门联合验收,并填好验收表。

住建部城市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步行空间居住区规划交往空间街道

在世界范围内,步行是一种古老而广泛使用的交通方式。步行交通占地少、造价低,还具有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审美意识及加强社会交流的作用。尽管步行有许多益处,并且使用广泛,但实际上却被许多交通专家所忽视。本文将着重讨论城市居住区步行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问题。

一、城市居住区步行空间问题分析

1、没有搞清居住区道路服务的主要对象

居住区道路不同于交通干道,因为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吸引了大量的行人,它的设计应是非机动车和步行交通为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以机动车通行为第一位,步行者的安全却退为其次:道路交通问题引发的“人车之争”导致“人让车”的现象司空见惯,街道的“主体”变为机动车而并非数量众多的步行者。

2、居住区道路空间比例严重失调

由于传统的街道被拓宽,因此目前居住区道路的比例严重失调。宽阔的机动车道上车流密集,使得行人很难从街道的一边到达另一边,从而造成了街道商业的萧条,街道人气的冷淡。

3、居住区机动车严重影响居民对步行道路的使用

由于私家车数量的不断攀升,居住区停车场地与设施的缺乏,大部分汽车都停在了组团院落中,虽然这样方便了居民出行,但是大量占用了步行空间,使居民在组团院落中能够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小。再加上人车出入使用同一个出入口,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4、街道空间被商业服务设施占据

有很多沿街的店铺把自己的招牌、广告牌、商业设施等都摆到步行道路上以招揽顾客;大多数餐饮店铺更是把生意做到了街上,开起了露天大排挡。

5、步行的整体环境质量不佳

如果考虑到愉悦性、建筑及美学兴趣等,人们则喜欢步行。然而,许多郊区的商业地带及市中心的许多街区因缺乏上述特点,很不适宜于步行。许多街区被现代化办公大楼及大型商厦围成高耸的玻璃及水泥幕墙,与人行道、停车场间没有直接的通路,因而迫使行人尽可能迅速地越过这些地带,而不是去体验步行的感受。

二、居民行为特征与步行空间环境关系分析

规划设计必须结合人的行为规律,如今已成为设计者的共识。本文列举下几种常见的居民行为,来探讨其与步行空间环境的关系。

1、散步:散步是街道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活动类型,是大多数居民喜欢的最普通的休息方式。散步是为了在户外进行轻度的运动以达到减缓压力、保持身体健康的作用。居民对散步场所的选择一般有如下考虑:①环境优美,空气新鲜;②夏天要有遮荫树木,冬天要背风向阳;③以安静为主,但有时希望能看到些热闹的场面,因此散步路线应动静结合;④散步空间是一个连续的空间序列,应该重视宅间小路、组团道路和小区道路的步行空间设计,加强散步空间的连续性;⑤散步道路应该行走方便舒适,尽量避免或减少高差,有座椅等休息设施和停留回旋空间。

2、休憩:在步行道路上停留坐下的人一般可分为两类:由于散步等活动体力问题而坐下来休息的;喜欢坐在路边一边聊天一边观看街道上的行人或发生的活动。第一种休憩活动对步行空间的要求很低,如果不能专门设置供外部空间使用的座椅,那临时的花坛护栏等也偶尔可以解决问题;第二种休憩活动相对要求高一些:一是需要一个可以久坐且舒适的空间环境,包括座椅的舒适度,周围绿化好坏等等;二是步行空间要有足够的人流或丰富的活动内容,避免坐在那里无事可看;三是此空间不应被周围的活动所干扰。

3、慢跑:慢跑也应算是最为简单和广泛的运动之一,除了残疾人之外,几乎所有年龄段的居民都可以进行。慢跑的要求是:第一,周边环境最好能提供比较新鲜的空气,以利于锻炼者的健康;第二,路面平整以保护运动者不会受到意外的伤害;第三,需要避开机动车辆。

4、玩耍:玩耍的人群主要集中在3~9岁的儿童,玩耍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如溜旱冰、球类等等。儿童由于其生理与心理上的特点,对玩耍环境的要求相对苛刻:第一,活动范围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最好在自家楼门口,家长从住宅内可以看到的范围内;第二,此空间不应与机动车道路直接相连,以免儿童因为不注意而跑到车行道上发生危险;第三,玩耍的场地要求平整,有一定的空间变化,以满足儿童躲藏攀爬的行为特点。

5、交谈:交谈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沟通交流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彼此之间缔结密切关系的重要途径。短时间的交谈一般常为彼此问候,交谈无需持续很久,对步行空间并无太多要求。但如果是长时间的交谈,那么交流的场所就会显得十分重要了:首先要有一个可以坐下来的地方,没有人愿意长时间的站立交谈;其次要有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因为噪音会影响人们的听力和情绪;第三,长时间交谈有时是伴随着其他活动而发生的,如共同围观某一活动,共同照看在玩耍中的儿童等等。

6、群体性活动:群体性活动是指要有多个人参加并完成的活动,如老年人的群体秧歌、各种街头舞会、儿童的嬉戏、树荫下的打牌下棋等等。这类活动具有很强的交流趋势,对步行空间活动的提升有很大益处。这类活动对场地也有一定要求:第一,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来进行活动,根据活动的内容和人数大小不定;第二,场地不能离居民住宅太近,以防扰民;第三,场地的周围应有可供休息的地方,用来休息与交谈。

7、商业性活动:商业与诸多的步行空间的活动有着紧密地联系,它是散步、休息、观望等活动的重要潜在诱因。商业对于交易的双方而言是必要的日常工作或活动,而这种活动可以成为人群自发性活动聚集的引力。这就要求步行空间能够与各类商业部门相连接,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步行达到商场、超市、街边店铺等各类商业设施。

三、居住区步行空间规划设计方法探讨

1、步行道路与车行道路应有效分离

居住区是人们休憩、游戏以及交往的空间,因此居住区内道路对于居民来说首先应该是安全的。如果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再好的居住区绿化,再好的道路景观,恐怕也没人去使用。因此,在居住区规划中应分析区域内人群的出行方式和居住模式,合理的组织流线,以适宜步行的尺度构筑社区,尽量实现人车分流,减少汽车对于居住环境的破坏。如不能完全分离,为保证居民在街道空间的活动质量,应对过境的机动车的数量、方向以及速度等方面进行控制。

2、步行道路应能够把各类功能区域串联起来

居民在选择步行到达某个目的地之前,往往会对路程的远近、有无潜在的交通危险、途中有无休息的地方,甚至是沿途的环境是否优美等因素加以考虑。人们都不愿绕弯道,如果可以看到目标,他们总是径直走向目标。而且如果目的地明确,时间紧张的话,人们也都会选择最近的路线,哪怕行走不是很方便的路面。因此居住区步行道路的规划设计应该尽可能将居住区各类绿地、居民住宅、公共建筑以及机动车交通接起来,并且路线安排也应与居民的出行规律一致,使之成为一个高效便捷的步行系统。

3、步行空间商业活动的经营

要想把人吸引到室外来,步行空间是否具有提供活动产生的引发物(触媒)相当重要。通过商业服务来吸引人们走出家门的步行空间规划设计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某些商业服务的扰民问题;二是商业服务的类别搭配及合理布局。

4、近宅步行空间应有其私密性

近宅步行空间是住宅外部公共空间中私密性最强的空间,它归属于某一个单元或某一栋住宅楼的居民所共有。同楼或同单元的居民常常在此处相遇,幼儿在这里玩耍,老人们也随着在此照看孩子,并和邻居聊些家常里短。这个空间不仅具有交通和邻里交往的作用,还具有识别与防卫功能。

5、公共活动的步行空间应具备开放性

许多居民到户外活动,并没有确定的目标,只是随意地走走看看,这时别人的活动很可能就会吸引他驻足观看,甚至加人其中,自发性活动就会变成社会性活动。

6、游憩设施对步行空间十分重要

(1)休息设施:对于步行者来说,休息设施尤为重要。如果有足够的座椅供休息、闲聊、观望人群,那么步行街上的行人会大大增加,逗留的时间也会更长。尤其是老年人,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步行范围变得更为广泛。座椅应该按照一定的间距布置到各个开敞空间的路线中,这样可以支持人们的继续步行。

(2)儿童游戏设施:除专门建设儿童公园、儿童游乐场外,在居住区步行空间中开辟儿童游戏角,添置必要的儿童游戏设施如沙坑、秋千、转椅、滑梯等,将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

(3)老年人体育健身设施: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住宅及附近的公共环境中度过的,尤其在气候较适于户外活动的春、夏、秋三季,居住区步行空间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开放的活动空间、适宜的活动场地、广泛地社会参与而成为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首选场所。因此,一些简单的体育健身设施如单杠(高度宜低)、压腿杠、球网、教练台等,在设计中不容忽视。

7、绿地内步行空间的设置位置应符合居民行人习惯

抄近路是人之常情,设计者不应该抱怨居民因为抄近路而损坏了草坪或绿篱,而应该首先检查自己的设计是否为居民出行方便作出了周密的考虑。当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时,说明设计者的设计是失败的。因此设计初始就应该考虑居民的行走习惯,如已经在绿地终踩出了小路,那么就应该在这的地方增加小路。

8、居住区步行空间的区域控制

步行距离的确定首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和老年人的体力承受能力,因此生活性的通勤距离应控制在500m以内;其次应把住宅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距离,最好控制在400米以内,以减少居民上下班(学)的通勤时间;最后还应满足居民对步行空间的需求。如果居民每天散步的时间在40分钟到1个小时,距离应在1000m以上,步行距离太短,势必会增加居民在步行道路上往返的次数,造成心理与视觉的疲倦,从而降低了散步的质量。为了避免空间的浪费以及考虑到居住区的现实情况,步行道路应与绿地相结合或设计成环路等形式。但适当的步行距离有时也不仅是依据实际的路程来定,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

住建部城市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住宅工程软土地基处理经验分析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处于繁荣发展时期,城市化的改革建设使各大城市高楼大厦如雨后般的竹笋拔地而起,这标志着我们的生活小康化了,但是,从新闻资料的报道显示:地基塌陷事故屡见不鲜,这就告诉了我们,我们的建筑工程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建筑的质量以及施工技术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 住宅楼工程简介

该工程是本市的六层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底层为沿街的商店,二至六层为住宅楼,总建筑面积约4140m2,占地面积约为610m2,根据施工方的资料显示:新近填土层:厚0.30~0.60m;粉质粘土层:厚2.10~5.50m ,场地中北部夹杂有0.60~1.50m 厚的流塑状淤泥(面积约95 m2),边界位置大致可确定;花岗岩残积土:厚4.60~11.20m;花岗岩:强风化带较厚,达13.30~17.42m ,岩面埋深较稳定。

3 该工程地基处理的方案

(1)考虑到场地地基的具体情况,按技术上可行及经济上合理的原则,决定仍采用天然地基,以粉质粘土层作为持力层,基础形式仍采用条形基础型式,但必须对场地中的淤泥层进行地基处理,由于其厚度及埋深均不大,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换填法。

(2)换填垫层法适用于处理各类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当在建筑物范围内上层软弱土较薄时,则可采用全部置换处理。对于处理范围内存在的松填土、暗沟、暗塘、废坑、废井、墓穴或拆除旧基础后的坑穴,保持建筑物地基整体变形的均匀是换填垫层法处理地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考虑到建筑物体形、结构特点、荷载性质和量级、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周围环境、本地砂石材料的来源比较丰富等进行综合分析,选用砂石换填法进行地基处理。

4 换垫层计算数据

4.1 垫层的厚度及宽度

(1)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1998 年版)的相关规定:垫层厚度Z 应根据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并应符合下式要求:pz + pcz≤fz

式中: pz --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

pcz --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

fz --垫层底面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

(2)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pz 可分别按下式简化计算:

式中:b――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面的宽度;l――矩形基础底面的长度;p――基础底面压力;

pc――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z――基础底面下垫层的厚度;θ――垫层的压力扩散角。垫层的宽度应满足基础底面应力扩散的要求,可按下式计算或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b'≥b+2ztgθ

式中:b'――垫层底面宽度;

θ――垫层的压力扩散角;

4.2 附加压力

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pz 除了可用弹性理论的土中应力公式计算外,最常用的是扩散角法。压力扩散角应随垫层材料及下卧土层的力学特性差异而定,可按双层地基条件来考虑。θ角可参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1998 年版)给出的上文中不同垫层材料的压力扩散角进行取值。

4.3 垫层的变形

对于采用粗粒换填材料的垫层,在施工期间垫层自身的压缩变形已基本完成,且沉降量很小。因而对于碎石、卵石、砂夹石、砂垫层在地基变形计算中,可以忽略垫层自身部分的变形值;对于细粒材料,尤其是厚度较大的换填垫层,则应计入垫层自身的变形。

5 换垫层施工流程

(1)开挖基坑铺设砂垫层时, 应采取降水措施,使基坑内没有积水,铺筑前应先清除浮土并进行验槽;基坑开挖后应及时回填,不应暴露过久或浸水,并防止踏践坑底。砂石垫层底面应铺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基坑底面应挖成踏步或斜坡塔接,施工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在基坑内分层铺设砂石然后逐层夯压密实。下层的密实度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的施工。

(2)人工级配的砂石垫层,应将砂石拌和均匀后(最好采用机械进行拌合),再行铺填夯压密实。碎石垫层材料一般为5~40mm 的自然级配碎石,含泥量≤5 %;砂石比例一般为1:1~1.5:1;对于碎石及卵石应充分浇水湿透后夯压;对有排水要求的砂石垫层宜控制含泥量≤3%。

(3)砂石的振捣应采用振实、夯实和压实等方法,铺筑厚度一般为150mm~250mm 为宜。本工程中采用2.2KW的平板式振动器,底层铺砂厚度为150mm~200mm,仔细夯实并防止扰动原状土,其余各分层铺设厚度为200mm~250mm,并在施工中重叠半板往复进行振实,每层的压实量大约为40mm~60mm,并注意观察避免大幅度的隆起与凹陷。

6 竣工质检

(1)垫层的质量检验必须分层进行。每夯压完一层,应检验该层的平均压实系数。当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铺填上层换垫层。本工程中的压实系数基本控制在λc=0.94~0.97 范围内;在压实系数达到设计要求的垫层试验区内,利用动探、贯入试验测得的贯入深度或击数,作为控制施工压实系数的标准,进行施工质量检验。

(2)用环刀法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时,取样点应位于每层土厚度的2/ 3 深度处。检验点数量,对大基坑每50~100m2 不少于1 个检验点;对基槽每10~20m 不少于1 个点;每个独立基础不少于1 个点。采用贯入仪或动探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时,每层检验点的间距应小于4m。

(3)在换填结束后,对换填的砂石层进行现场贯入实验,以取得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现场采用SH30-2型钻机一台,配合一套标准贯入仪,钻孔取4 个,试验前清除孔底残土,在预打15cm 后开始试验,打入30cm 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其测试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标准贯入实验数据表

根据以上的成果分析,并结合相关规范和本地的经验数据,得到经压实后的换填砂石层,推荐承载力特征值为200KPa,满足设计要求;而沉降量≤2‰,也满足规范要求。

结束语

住建部城市设计范文第4篇

现将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关于住宅电气设计标准的补充通知》(〔97〕首规委办规字235号)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关于住宅电气设计标准的补充通知

(97)首规委办规字第235号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各有关单位: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于1996年8月颁布了“住宅电气设计通用标准”,其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基本适用。为适应住宅发展需要,满足居民家用电器增多对用户需求的增加,经首规委办、市供电局和市建筑设计院共同研究决定对北京市“住宅电气设计通用标准”作以下补充,请遵照执行。

一、电度表的选用

每户户用电度表的有前线应采用不小于6平方毫米的绝缘铜芯导线。

二、户内电路应按照明、空调及其它电器用插座分三路以上设计,各支路线均采用BV?2.5平方毫米的绝缘铜芯导线。

三、其它

住建部城市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转型发展/功能定位/生态景观/保护建筑/苏河湾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苏河湾地区位于上海传统“一纵两横”发展轴线的一横,但长期以来,苏河湾沿岸的发展与黄浦江两岸有明显的滞后。2010年2月闸北区政府正式启动了苏河湾地区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和深化工作,致力于打造高质量、高品味的核心城区。重新审视和谋划苏河湾地区的未来发展成为苏河湾转型发展的关键。

苏河湾的历史和现状

几乎世界各国老城区中的滨水区在不同时期都经历了从繁荣到衰弱,从弃置到复兴的曲折历程。因交通运输和生活便利,使人们依水聚居而繁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工业的崛起,水上交通和运输便成为近代史上工业发展的最有利的选址要点。烟囱林立的工业厂房和仓库,密集的加工业和运输码头,严重透支了河道的承载,造成此后长时间的河水污染和生态破坏,乃至今后滨水区域走向衰败。苏河湾曾是上世纪20,30年代上海最繁华的工商业中心之一,上海总商会、福新面粉厂、四行仓库、上海工业批发市场、中国实业银行等等工业旧址见证了这一带曾经的辉煌。

苏河湾地区的转型发展需深入研究苏河湾地区与闸北全区、苏州河两岸、黄浦江两岸及上海城市的关系,审视现状大上海的核心区:东西向依托南京路、淮海路、世纪大道等发展轴业已发展饱和,南北向的发展潜力仍需积极挖掘。南向以世博为首的项目正在拉动南部经济,而北向需要更多引擎项目的树立,苏河湾积极融入大上海经济圈,实现北向动力已成当务之急。

新的定位和契机

从空间区位分析,苏河湾地区,与外滩人民广场的距离约800—1000米左右,与南京东路步行街的距离只有500米。然而,苏州河以南地区是上海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最核心地带,苏州河以北却是大量的危棚简屋。因此,承接市中心CBD发展辐射的区域,明确苏河湾地区的功能定位将着力打造上海核心CBD的拓展区。

苏河湾的转型和创新,必须牢牢把握闸北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突出苏河湾核心区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的高端商务商业,立足引领闸北、服务全国的视野,充分挖掘地区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环境资源及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案例分析和时代特征,从更高立意对本地区重新审视,提出新的发展概念,实现功能升级,带动该地区的整体复兴。

2.1功能业态布局

城市功能、地区定位的转变是苏河湾发展的首要重点,分析借鉴国内外滨水地区的发展案例,对苏河湾地区的功能业态进行布局设计。结合周边区域功能的考量,建议苏河湾未来产业选择“3+2”模式,即:以金融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商贸商业为引擎,以文化产业、枢纽服务为重点,辅以完善的教育医疗卫生配套服务体系,带动苏河湾地区产业的全面发展。并考虑交通、产业、生活的互动发展,突出地区以滨水区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和城市特色塑造的特点。

根据资源与区位状况,苏河湾金融贸易区按主题分区发展可细分为:核心商住综合区,开放空间整合大型商业商务群落;滨河风貌区,里弄风情海派文化的展现;文化门户引领区,在维护改造四行仓库等老建筑基础上赋予更多创意和文化商务灵魂,挖掘艺术文化氛围,铸造现代魅力地标。

2.2空间形态设计

科学把握滨河沿岸的空间尺度,协调处理好苏州河第一层面与其纵深腹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设计范围内各地块相互空间联系的可能性。由于地区内保护及保留建筑较多,可供使用的地面空间较为有限,人行活动、车行交通及停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因此应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的利用处理好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周边地块的地上、地下空间联系。

2.3借势交通 把握契机

根据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总结,以高铁为触媒引发的产业升级,以商务办公、商业酒店功能增长最为明显,并呈现以高铁站为中心,各业态呈圈层分布。因此,借势高铁契机,提升商务服务能级,增加特色商业比重,优化区域内住宿环境, 营造良好的城市门户形象,塑造连续的景观开发空间,创造丰富的公共活动节点,打造充满活力的枢纽型复合功能城市副中心。

滨江环境景观改善探索与实践

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特色、格局、空间、肌理、文化、风貌、景观以及活动主旨与联系等方面提出宏观、中观以致围观的控制与引导,在此对苏河湾现状由河道水体、驳岸设计、沿岸建筑风貌分三步提出调整和优化策略。

3.1水体的维护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它经历了历史变迁、工业的急速发展和衰败,造成其水质污染严重。如今苏河水经过市政府长期治理和维护得到新生,“护水”成为当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长远来说,保持水体环境必须恢复原生植物群落和湿地系统,恢复退化的陆生生态系统,形成滨水绿色植被景观,以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

3.2景观绿化的营造

苏河湾闸北段景观绿地可定位“都市”、“水畔”、“艺术”、“文化”等主题,采用精密结合独特的建筑形态和大地景观,塑造出标志性的滨水及公园的双重景观优势。通过临江道路的林荫化改造,形成绿色走廊,串联多个辐射社区的口袋绿地以及伸向河边的绿色手指。

3.3建筑风貌的提升

苏河湾沿线有着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特别是集中了一大批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金融仓库,是上海历史的重要见证。经过多年的努力,苏州河沿线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已见成效。关于历史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有以下三种改造模式:

1)爱国教育纪念园区:结合创意办公、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恢复老建筑的里面机理和材料色彩,对建筑内部格局重新设计,完成这一区域从仓促建筑向文化上午功能的转换。

2)近代商业建筑风貌区:重塑原有批发市场里面,转化为品牌旗舰店和精品酒店,引领现代精致商业模式。新建筑的体量应当与老建筑协调,材料宜形成对比,建筑之间设步行廊桥相连,创造出耳目一新的历史和未来的对话,重现上海近代工商业辉煌。

3)海派里弄风貌区:复建部分慎余力建筑和天后宫戏台,着力打造海派里弄风情,体现上海传统社区风貌。

低碳环保策略

苏河湾地区将针对低碳环保策略发展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系统,包括能源、水系统、废物和智能控制系统。建立能源循环链,使能源在系统内、不同类型的建筑间流动,无所谓优劣,每种能量都能发挥最大作用,在区域、建筑内能量相互补充,从而最大限度地再利用、转化及共享能源与资源,保持健康和均衡的城市环境。在可能的情况下完善城市智能控制系统,致力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增进公众生活品质和健康。

从环境保护上来说,能源的合理使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可节约自然资源,减少固体、液体废物排放;从生态上来说,考虑生态影响和循环系统,使建筑内部与外部和谐、社区与文化背景和谐;从宜居环境上来说,健康和舒适的自然居住环境,安全和便利的社区建设,是营造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力量。

结语

苏河湾的转型和发展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老工业区改造的过程中,既不能一味泥古,将历史静态的保护起来,也不能放任毁坏性建设而将地块文脉切断,要用与时俱进的长远目光看待老工业区的转型和创新。苏河湾地区的改造在改善城市空间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网络的保护。

(本文图2、图3来源于RTKL公司的城市设计方案,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廖志强,面向转型发展的城市设计实践探索——以苏河湾地区城市设计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11(4)

殷帆 刘鲁 汪芳,历史地段保护和更新的原真性研究,国际城市规划,2010(3)

盛妍彬,多层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探索与实践——以白莲泾两侧地区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