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完善的管理机制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许多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是很健全,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从而引起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混乱,还导致了一些做假账和账外设账的事情发生。
关键词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机制 规范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于现代化的企业了。而我国现有的企业中,许多企业都普遍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二是一些企业对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认识不够清楚,态度不积极,把财务管理当成是一个算帐和管钱的体制,认为财务管理仅仅只能负责会计核算和成本控制两个方面的内容。但近几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已逐步认识到了建立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效益性,并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去加强财务方面的管理,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下面就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措施进行探讨和谈谈看法。
一、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1、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就必须要严格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去规范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即合理的筹集和使用资金、分配收益,以确保企业的日常工作、生产和经营能够正常的运转,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定的竞争能力,这是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法,也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变化的必要条件。
2、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的要求
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财务管理为基础,而财务管理又贯穿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所有的管理中的中心环节。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都是通过专门的财务核算报表来反映的。而财务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目的就是把价值形态的物质转变为实物形态,从而从实际出发,为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3、内部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每一个部门都会因为资金使用和节约等缘故和财务部门产生联系,而财务部门也会就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利用途径对各部门进行约束和指导,以确保企业在最小的付出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财务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生产状况的晴雨表
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经过核算、分析和对比之后,最终以财务报表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财务报表也可以检查出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执行过程中的优劣情况,并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领导者决策的正确性,生产经营的合理性,技术的先进性,产销的顺畅性,也都是通过财务报表反映出来的,而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也是企业财务报表呈现结果的有力保障。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措施
1、加强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领导、宣传和教育
通过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大力的宣传,达到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并从中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使企业经营者及财务人员能够统一思想、提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从而充分的意识到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便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利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去管理企业。
2、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人员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内控管理水平,加强资产管理、防范资产损失风险,同时还可以检讨现有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收集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财务管理制度。而对于财务人员,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培训班、研讨会和会议等,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理论知识,让其从中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从而不断地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
3、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应该合力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拥有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拥有自,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需要作出三点的努力,一是应该明确指出财务人员所处岗位应该承担的责任,二是制定出财务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基本流程和应遵循的原则,三是在企业中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这些都需要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
三、总结
为了使企业能够更加长久的生存和发展下去,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企业今后工作中需要着重关注的工作之一。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去进行完善,确保企业所建立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足够现代化的、科学的、合理的、完善的,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能够正常的运行,工作效率才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颖.探析中小型生产加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改进策略.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年(11).
1.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涵义
COSO框架指出:“监督是一个评价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行质量的过程……可以确保内部控制持续有效地运行”。《基本规范》指出:“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笔者认为企业内部监督是指企业以风险为导向确定内部监督重点,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实施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通过发现缺陷、分析缺陷和改进缺陷来合理确保①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过程。
2009年出版的《当代汉语通用词典》(第1版)将模式定义为“某种事物的或可使人效仿的标准样式”。2010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将模式定义为“作为标准的结构和样式”。本文提到的模式是指一种标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是用来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企业内部监督模式是指在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内,企业各层级监督主体通过遵循风险导向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优化内部监督的责、权、利配置,合理分配内部监督资源和能力,以各监督机构的有机协调为路径,以内部监督机制创新为手段,从而实现内部监督目标,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一种制度设计和安排,它是企业内部监督资源、能力、环境、其他内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集成系统化的结果。企业内部监督模式应当嵌入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加到现有的内控体系之上。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实施成本的限制,本文提到的“企业”主要是指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
2.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特征
(1)系统复杂性
内部监督要素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合理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内部监督模式有其目标、组成要素和结构,其生成是企业内部监督目标、环境、资源、能力和规范等构成要素有效整合的连续一体化过程,具有复杂系统的显著特征。同时由于内部监督模式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其有效实施需要跨部门合作,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监督模式设计和运行就更加复杂。
(2)价值增值性
有效的内部监督可以帮助董事会、管理层、内外部审计师、监管机构等识别企业已存在的有效监督的领域,并结合其责任考虑监督的结果,识别和整改监督无效领域的缺陷,并采取行动提高监督的有效性。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措施改进他们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从而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最终增加企业价值。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模式也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提升企业价值:使内部控制失效和需要整改的缺陷最小化;提高决策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3)层次多维性
从企业内部监督关注的重点来看,由于在不同的组织结构层级上内部控制的目标不同,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也不同,不同层级上的监督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应关注的风险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内部监督的侧重点不同;从监督者的构成来看,不仅包括审计人员,也包括财会人员、信息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等背景的专业人员;从企业内部监督服务对象的范围来看,不仅为董事会、管理层服务,还将为内部和外部审计师、监管机构和其他组织服务;从企业内部监督涉及的范围来看,将涵盖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有关加强风险控制和改进内部控制流程的建议将出现在内部监督结论中。
(4)环境依存性
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是经常性的、随机的和客观存在的,为了确保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有效性,其设计与运行必须与企业内外部环境保持动态一致,重点关注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风险的变化,适时地对内部监督侧重点做出动态调整,同时还要关注企业内部监督核心能力和资源的调整、变化。
3.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功效
(1)价值创造效应
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价值创造效应是指通过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职能作用来合理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最大化监督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价值的结果及过程。首先,从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生成机理和本质属性看,它是一种企业产权明晰条件下的组织资本,是创造企业价值的逻辑起点,内部控制体系内的各利益相关者在竞争合作逻辑的前提和基础上最大化整体价值;其次,企业内部监督模式是各种内部监督资源有效整合的结果,通过有效利用各种内部监督资源以形成各种内部监督能力―监督规划能力、评价有用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缺陷信息披露能力与后续监督能力,是其价值创造的现实物质基础;再次,企业内部监督的决策活动,就是选择适应特定监督环境、驾驭控制风险、实现监督目标的监督资源、能力来完成相关监督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与之相关的监督能力充分发挥作用,内部监督的功能充分体现,这是价值创造的现实过程;最后,企业内部监督的结果表征为内部控制的失效和需要整改的错误/缺陷最小化,提高决策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2)风险管理效应
企业内部监督的风险管理效应是指内部监督根据企业面临的风险及其变化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综合调控,从而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内部监督的风险管理目标是积极主动整合内部监督资源、发挥风险导向作用来明确内部监督重点,调控和驾驭控制风险,以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目标。企业内部监督模式可以通过综合调控,及时应对环境变化及其带来的风险变化,具备基于VBM(Value Based Management)管理模式而产生的风险管理效应。为了更好地发挥风险管理效应,企业必须为内部监督模式的实施选择有效路径:科学选择内部监督实施战略,设计合理的内部监督流程,这是管理或降低风险的基础;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健全内部监督模式的组织体系,保障和支持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有效运用内部监督技术,在成本效益原则约束下进行监督资源的动态平衡管理;构建内部监督的控制风险预警与控制风险报告体系,以便为明确监督重点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资源;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及其行业的风险披露机制,由此强化行业、社会、政府对控制风险的监管和提升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决策效率;落实风险管理贡献和损失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风险绩效考评机制,为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效应提供激励和约束机制。
(3)影响渗透效应
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影响渗透效应是指内部监督模式的柔性和刚性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刚性是指按照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组织监督活动、协调监督关系、均衡监督利益的执行力,是其系统稳定性、合规性和有序性的内在要求,具体分为监督计划活动的刚性、监督实施活动的刚性、缺陷报告活动的刚性和后续整改活动的刚性等。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柔性是指在不违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前提下,为适应环境变化、节约监督资源、更有效果和效率的开展监督活动的执行力,是其系统适应性、经济性的内在要求,具体包括专项监督范围和频率选择的柔性、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制定的柔性等。企业内部监督的刚性与柔性共同存在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虽然以适应性为主要特征的柔性同以稳定性为主要特征的刚性之间存在着矛盾,但在内部监督目标、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动态稳定性的要求下,二者可以达到协调统一。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渗透效应还表现在其刚性和柔性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上,即所谓的“刚柔并济”。
二、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生成机理
1.基本假设
在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生成之前,应先明确内部监督的基本假设,具体包括:
(1)监督边界假设
监督边界假设是对企业内部监督范围所作的界定。监督是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组成要素,其边界应与企业内部控制边界重合。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边界仅限于企业内部,但是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往往超越了其边界,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业务现在越来越多地由外部机构来完成。当企业使用外部机构提供某些服务,比如企业将其福利计划管理工作外包时,仍然需要适当管理在外包流程中那些与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企业应通过实地查看或定期审阅服务供应商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自我评价报告等方式来了解服务供应商的内部控制体系如何管理或者降低风险。当无法通过以上途径获得相关信息时,企业可以考虑自己执行针对服务供应商关键控制的定期专项监督。
总之,现代企业内部监督的边界随着内部控制边界的延伸而延伸,其界定取决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或者一个车间,也可以是因所有权关系形成的企业集团或因经营关系而形成的一条价值链。
(2)可监督性假设
从内部控制体系整体和局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体系定义为由各个相互作用和依赖的若干组成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内部控制各个要素之间存在某种耦合关系。只有当内部控制体系是可监督的,内部控制目标才可以实现。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监督主体通过实施监督程序,维护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监督主体是指拥有相应监督权、具备适当能力和客观性的人员;监督对象是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各个组成要素,包括内部监督要素本身。
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可监督性需要基于一定的前提。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对稳定性是实现可监督性的必备条件之一。此外,监督主体是否拥有必需的权限、是否具备适当的能力和客观性以及内部控制目标是否正确、监督程序是否恰当等都会对可监督性产生影响。
(3)人性缺陷假设
新制度经济学在充分研究人性的基础上,认为人性是复杂的、难以琢磨的,假定人性具有“有限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机会主义倾向”等本质属性。这些假定对于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督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有限理性”是指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个体的智慧和能力等显得相对不足。人的有限理性使得内部控制实施主体的行为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并最终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而内部监督正是为了防范这种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对内部控制体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个人利益最大化”是指个体试图使其在金钱、职务等方面达到最满意的状态,受其影响,企业员工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倾向。企业总是试图设计出完美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引导、约束员工的行为,使其符合企业目标,但是在机会主义倾向的影响下,最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都将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所以企业应通过监督实施来识别、整改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另外,监督主体的人性缺陷可能使监督过程出现偏差,从而忽略了本应重点关注的领域;监督流程可能由于多人合谋而被绕过等。
(4)风险永恒假设
在既定的内部控制目标下,企业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只能管理或降低,而无法消除。风险的持续确认,对于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督,维护内部控制体系的持续有效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在持续的风险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风险,从而明确内部监督的重点,提高监督的效果和效率。
2.生成影响因素分析
(1)内部监督目标
内部监督目标是指企业通过实施内部监督意欲达到的状态或效果,是内部监督行为活动的导向、出发点和归宿,其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企业制定内部监督目标时,必须考虑内部监督环境的客观需求。当内部监督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内部监督目标进行升级或变化。为合理确保内部监督目标的实现,企业管理层应要求监督者提高其业务能力,吸收管理理论中的相关知识,并将其与内部监督知识体系结合,从而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内部监督模式要求各监督者在开展内部监督工作的过程中,以内部监督目标为起点,同时兼顾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战略安排。
(2)内部监督环境
内部监督环境是指影响企业内部监督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一切外部条件的集合,是内部监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境况和条件。内部监督环境能够影响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目标、范围、频率、技术、流程等各个方面,是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生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良好的内部监督环境有利于促进内部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内部监督职能的发挥;恶劣的内部监督环境将损害内部监督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影响内部监督参与人员职业素养和客观性的形成。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构建,首先应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监督环境。企业内部监督环境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前者是指企业外部影响内部监督有效实施的各种因素,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和政治环境等;后者是指企业内部影响内部监督有效实施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治理环境、控制环境、技术环境和作业环境等。
(3)内部监督资源
内部监督资源是指内部监督机构可以用来完成内部监督任务的物力、人力和时间的总称,是内部监督机构拥有或者可以控制的资源,包括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具有有限性、知识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企业内部监督系统看作是一个内部监督资源的集合体。内部监督的实施效果取决于企业为内部监督工作投入的资源数量,但是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企业必须根据资源的稀缺规律来安排资源的使用,配置内部监督资源流向能够为内部控制有效性结论提供更多支持的领域。为此,企业要对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内部监督资源进行识别并选择、发掘并使用、激活并有机融合,进而优化内部监督资源组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条理性、系统性、价值性和柔性,使有限内部监督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和最有效的整合,并尽可能地创造出新的内部监督资源。因此,企业内部监督资源的数量、整合程度和配置结构是构建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极大影响着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实施效果和效率。
(4)内部监督能力
从本质属性来看,内部监督能力是内部监督部门在任一时点所拥有的内部监督资源的函数,是企业协调内部监督资源的能力,尤其表现为以独特方式配置内部监督资源和实施内部监督流程以达到理想的内部监督效果和效率的能力,属于广义内部监督资源的范畴,其大小受内部监督人员素质、内部监督技术方法、内部监督经费预算和内部监督时间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监督能力在管理、开发和运用内部监督资源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将内部监督技术、内部监督信息系统、内部监督人员知识等进行优化整合。较强的内部监督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内部监督的效果及效率。随着企业内部监督环境日益复杂且多变,传统的内部监督能力已经无法正常发挥维护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功能,企业管理层应重置和升级内部监督能力,以保障和促进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有效构建和实施。
(5)内部监督规范
内部监督规范是内部监督行为的约束与引导机制,用来判断内部监督行为性质,为实现内部监督目标提供重要保障,由《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相关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等组成。在企业内部监督模式中,内部监督规范为企业提供内部监督行为规则,约束与引导企业内部监督模式实施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内部监督的标准流程、评价有用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与报告、缺陷整改措施、对监督者的客观性与知识能力的要求等。内部监督规范为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有效构建和实施提供刚性约束和制度保障,即企业通过一套明确清晰的规定,告诉各监督者被期望做什么,不期望做什么,有效的约束和引导其内部监督行为,确保内部监督的效果和效率。可以说,现实有效的内部监督行为活动离不开内部监督规范;离开了内部监督规范,将无法确保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有效实施。
(6)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强调科学决策和权力制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对权力制衡的内在需要,对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关键控制点和控制程序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结构则直接决定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对有效构建和实施企业内部监督模式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典型案例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内部监督要素不仅可以作为维护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内部监督不仅仅是解决内部控制体系失效/无效的有力措施,也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手段。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需要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保障,而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有效构建和实施离不开公司治理结构的推动。
(7)其他内控要素
内部监督从属于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五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其中的内部监督要素并不能独立的发挥其作用,其有效运行还有赖于其他要素的协作配合,或者说,内部监督贯穿于内部控制诸要素中。内部环境要素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及权责分配、企业文化建设、内部审计工作和人力资源政策制定与实施等,为监督的有效运行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风险评估结果可以帮助监督者明确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风险,并以此为依据将控制点区分为关键控制点、次关键控制点和一般控制点,确定监督重点;信息与沟通要素为监督者提供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所需的相关信息,监督者通过实施监督程序分析这些信息得出内部控制有效性结论,对于发现的内控缺陷,应分析其成因,并将监督的结果通过信息与沟通系统反馈给管理层,及时对原有内控体系加以改进。换句话说,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其他要素为内部监督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又是内部监督的评价对象。
(8)内部监督行为
内部监督行为主体(即监督者)往往事先对内部监督行为异化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论来决定其内部监督行为。监管环境制约着监督者的行为,是审查监督者行为是否合规以及处罚违规监督行为的制度系统,具体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度规定。
假设监督者符合经济人假设,逐利是其本性,且有限理性、风险中性,监管环境对监督者内部监督行为的约束影响包括:①内部监督舞弊行为被发现的概率F;②对已发现内部监督舞弊行为进行处罚的概率E;③处罚数额B(先没收违规行为带来的额外收益,如有正常收益时,再进行处罚)。当监督者的行为合规时,其所获得的正常收益为T,但同时可能面临企业管理当局对其不愿“串谋”的惩罚W,惩罚概率为H;当监督者的行为违规时,除了其可以获得正常收益T以外,还可以获得额外收益A。我们可以得出:
内部监督行为异化的收益I=[(T+A)(1-E)+TE]F+(T+A)(1-F),内部监督行为异化的成本为C=T-WH+BEF。监督者根据I和C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是否选择内部监督行为异化。
由I>C可以推出EF<(A+B)(A+WH),说明当监督者的违规行为被发现以及被处罚的概率较小时,监督者将选择内部监督行为异化;
由I<C可以推出EF>(A+B)(A+WH),说明当监督者的违规行为被发现以及被处罚的概率较高时,监督者将选择合规的内部监督行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内部监督行为合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环境的严格程度,同时又将最终影响企业内部监督模式构建和实施的有效性。
3.生成模式框架:整合系统化
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生成(见图1)是由各个相互依赖生成影响因素,如内部监督目标、内部监督环境、内部监督资源、内部监督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其他内控要素、内部监督行为等,在某一特定时空内经过有限合理的整合、重组后形成的结构优化的完备系统,而不是模式内单个生成影响因素的随机组合。在满足生成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内部监督环境主导着其他生成影响因素,同时其他因素影响着内部监督环境;内部监督目标、内部监督规范、内部监督资源、内部监督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监督行为等决定与主导着内部监督模式,而内部监督模式又影响与反映着其他生成影响因素;内部监督模式与其他内控要素之间相互反映与影响。内部监督模式的生成过程既是一个不断整合完善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在对各个生成影响因素进行整合优化后,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生成框架―整合系统化。在企业对内部监督模式进行不断整合并根据需要做出动态的调整之后,内部监督目标、内部监督环境、内部监督资源、内部监督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其他内控要素、内部监督行为等构成了企业差异化机会,形成了整合系统化的企业内部监督核心能力生成与有效运行的内在逻辑。整合系统化使企业内部监督系统不断地利用变化、适应变化、制造变化,对内部监督目标、内部监督环境、内部监督资源、内部监督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其他内控要素、内部监督行为等生成影响因素进行有机整合,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内外部环境需求、内部控制体系目标定位,适时优化企业内部监督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内部监督核心能力。
作者单位:
关键词:财政;财政内部监督;财政内部检查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是指由各级财政部门内设的财政监督检查机构派出的检查组或人员,以维护国家的财经纪律、完善财政部门内部控制机制、规范财政部门的管理工作行为、提高财政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对财政部门内设各职能机构的财政财务、会计管理、预算编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直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会计信息质量以及有关财政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综合性或专题性检查和监控的经济管理活动。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财政执行的各个环节,是实施财政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权力分层化、利益多元化、决策分散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从实际出发,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着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清理、取消各类“小金库”,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和规范政府公共工程管理,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真正建立具有“严格的预算、合理的收支、规范的操作、严密的监督”的公共财政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认识财政监督在加强财政管理中的定位,如何创新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制度,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施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是财政部门依法理财、科学管理的需要;是财政部门内部对权力的一种制约;是一种有目的的预防和纠错活动。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能促进财政职能的高效发挥。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有效监督的管理制度,是实现财政目标,履行财政职能,增强部门内部自控和自我约束的重要途径。它能确保在履行财政职能和重大决策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从而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二)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有利于财政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即有暴露问题,纠正错误,抑制消极因素的作用,又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弘扬积极因素的作用。财政部门内设各职能机构几乎都相对独立管理着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财政资金。同时,财政管理层次多,资金分配繁杂,面广量大。如果财政系统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跟踪不到位,必然会导致管理环节上的疏漏,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甚至出现违纪违规问题。只有做好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工作,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分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或避免违法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从而推动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政策、法规和制度,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合理安排和正确使用各项财政资金,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三)构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能有效地促进财政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
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权力,在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时,特别是在频繁的财政收支活动中,能否经得住金钱与权力的诱惑与考验;能否做到正人先正己,廉洁理财,将直接决定财政工作的质量和财政干部的声誉和形象。通过财政内部监督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在开展监督的同时,强化了廉政勤政意识,从而促进财政系统的廉政建设。
(四)加强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能够有效地促进和规范财政财务收支管理。
财政部门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管理过程,其实质就是监督过程。财政监督机构的各项监督检查活动,其本身也是财政收支的管理活动。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随着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的确立,财政内部监督工作的职能将逐步改变只重检查不重管理,只重收缴不重整改,监督与管理相脱节的做法,日趋健全和完善,从而促使财政部门的财政管理行为更加趋于规范。
二、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基本框架
(一)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原则
1、实事求是、依法监督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监督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深入调查研究,熟悉财政内部监督对象的情况及运行特征。②要把握监督的事实材料,做到依据充分。③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④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
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注重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工作的有效性和客观效果,重点克服几种不良倾向:一是要克服指标观念。带指标开展监督工作既会走过场,又会丧失原则,极大程度上损害监督者和监督机关的形象。二是要克服为抢进度而敷衍了事的做法。三是要克服巨细不分、主次不分的检查观念。四是要协调同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检查,降低监督工作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3、优化工作质量的原则。
财政内部监督与检察工作的质量包括:①能否准确地发现被监督者的主要问题。②能否查出带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③能否实施全面检查。④能否提出整改的正确意见。通过质量优化,对各种违法违纪违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查找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努力提高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的整体效果。
4、坚持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原则。
主要包括:①完善年初预算方案的核查备案制度。②参与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③参加重大经济活动预算的监管。④加强对财政收入征缴的源头监管工作。⑤检查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
(二)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就其方法,是依据凭证、账册、报表及相关资料去甄别其记录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完整性,通过这种甄别来了解、确定其财务状况和所要知道的具体事项,进而予以肯定或否定。具体说来,即实施自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横向监督和纵向监督相结合,内查和外调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先进的监管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三)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制度的主要内容
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的内容,即财政部门对本级和下级财政部门所属各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内容。由于财政机关是各级政府管理公共资金的职能部门,而各种公共资金的来源渠道、性质和种类、分配和使用等各方面比较繁杂,因此,财政机关内部监督工作的内容也就相对较多,主要包括以下诸多方面:①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情况。②本级综合财政预、决算及部门预、决算的编制和批复情况。③本级预算内外收入的征收、监缴情况。④部门和单位经费的拨付、使用、管理及经费指标的追加、追减
情况。⑤对上级下达和本级预算安排各项专款的项目审查、资金拨付、配套资金安排及使用效益。⑥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及遵守财经纪律情况。⑦干部的离任审计。⑧政府采购。⑨财政部门内部财务收支。⑩其他如本级预算调整,收入退库等方面。
三、创新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工作,努力实现和完善“六个转变”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内部机制是一项涉及多个方面工作的制度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监督蕴含在公共财政中的“预警、反馈、制裁、督促”的功能越来越显著。财政监督部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将主要精力转到依程序协同掌握制度、规则和研究把握政策、规范的大事上来,并加强对财政经济形势和财政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调查,不断创新财政监督机制,要努力实现和完善“六个转变”,充分发挥财政内部监督和内部检查工作在财政工作的各个领域捍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作用。
(一)从注重事后检查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监督转变
财政监督机构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新形势,参与财政重大决策,对整个财政收、支、管等诸多方面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以监督管理为主,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尤其要重点抓好事前监督,只有关口前移,才能未雨绸缪,才能不断规范财政管理,及时查堵漏洞。在对财政资金分配特别是重点专项资金分配上,监督检查机构要派员参与其中,实行跟踪监督,不仅要监督资金拨付项目的科学合理性,合法合规性,而且还要监控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
(二)从重分配轻监督向“预算、执行、监督”三位一体转变
财政部门作为国家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者、仲裁者,其基本职责就是“预算、执行、监督”三位一体,也可以概括为“分配职责和监督职责”。由此不难看出,监督职责是财政部门一项天然职责,财政内部监督工作要与时俱进的为财政的基本职责站好岗、服好务。
(三)从注重收入监督向收入监督和支出监督并举转变。
相比收入监督而言,财政支出监督在监督层次、力度和深度上要相对弱化、逊色得多。诸如拨“关系款”、“人情款”,在使用上不讲效益,滥支滥用损失浪费等现象在现实中依然存在。搞好财政支出监督,就要抓好日常内部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健全支出监督体系。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视角来规范财政支出,严格对财政支出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分配的用途、拨款程序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要将财政支出监督从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向深层次效益性拓展。
(四)从职能交叉、重复检查向职责明确、规范有序转变
实行归口管理制度,即由财政监督专门机构归口管理监督检查的计划,实行内外检查工作统一协调、统筹安排、统一处理以及有关的行政处罚等,从而改变从前职能交叉、重复检查的问题,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果,增强监督的权威性、公正性。
(五)从监督与管理脱节向贴紧财政管理、强化财政监督转变。
财政监督机构要加强内部监督首先必须参与各项财政改革和财政分配政策、方案的制订,如参与财政体制调整,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等。其次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分配的内部牵制制度,主要包括规范资金审批程序,从资金的分配、使用、调节、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督。三是开展财政部门内部的日常监控和集中检查,抓好机关内部会计基础工作督查工作。四是结合借鉴对外检查逆向监督财政分配和管理行为,提出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的对策、措施。五是将财政监督检查信息化建设纳入“金财工程”的分系统,贴紧财政管理的全过程,改进财政管理手段,强化财政监督。
(六)从注重对外检查向内外监督检查并重转变
近年来,财政系统内部违法违纪案件逐年增多,违纪金额越来越大,违纪手段越来越隐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财政部门在公共财政资金的审批、投入和使用、收效等流程过程中存在约束力乏力和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问题。可见健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财政内部监督非常重要。
一国外银行家就银行资金问题说过:“我不怕外面的人来捣乱,我的防备设施足以抵挡外来干扰,我最怕的是内部人员搞破坏,因为内部的破坏是最难发现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工作,牢固建立起内部防火墙。通过有效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及时暴露问题,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能够及时地挽救一些同志,使他们悬崖勒马。即能使干部队伍更加廉洁自律,又保护了国有资产不受侵吞蚕食。
参考文献:
孙开。论财政法制与财政监管[J].财政问题研究,2003,3.
1 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1.1 内部监督意识不强
当前,很多制造企业对于内部监督意识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内部监督的重视,忽视了内部监督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而在制造企业中企业管理层意识到内部监督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也在企业内部建立了相应的监督制度,然而,实践证明,监督制度并未真正发挥实效,而仅仅流于表面形式,对于企业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并没有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其次,虽然近几年制造企业发展迅猛,但是依旧有很多企业由于自身经营问题及其他因素影响发展较缓慢。因而,在受到资金等方面限制的情况下,一些制造企业本身就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构,也就无法实现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最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限制,很多制造企业在科学管理方面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个别发展较快的企业虽然逐步认识到内部监督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但认识还不够充分,在监督过程中常常将内部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概念相互混淆,不利于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以及内部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的现象是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上层建筑,与普通员工的工作关系不大;在年度做内控评价工作中,要求各业务单元进行自查自纠时,往往应付了事,不愿意将本部门的管理漏洞摆上桌面并进行相应的整改。这将严重影响年度内控评价的报告质量,同时也不能通过开展此活动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1.2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实际工作中的主要表现为:首先,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直接导致企业不能对预算、资金以及资产风险等进行合理管控,增强了企业经营的内部风险系数;其次,有些制造企业虽然制定了对预算、资金等方面的管理措施,但是,由于缺乏标准的内部控制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以及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和标准,导致管理达不到预定的效果,阻碍了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最后,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制造企业依旧沿用传统的内部控制机制,这显然与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相互背离,导致信息资源的封闭以及信息资源传输受到限制,不仅不利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实现,也严重阻碍了制造企业的快速发展。
1.3 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不能合理共享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步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信息资源也成为各大企业提高竞争实力的重要筹码。然而,当前依然有很多制造企业由于受到信息资源的限制,而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制造企业依旧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行业的限制,使企业内部信息传输不够顺畅,导致很多人员无法认识到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识别和判断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很多制造企业当前的信息系统依旧主要针对财务方面,而缺少对企业内部各项业务的信息化控制,不利于企业实施全面、统一的管理。加之,受到过去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企业内部很多信息的共享仅仅停留在领导层面,普通员工对企业内部信息的知晓甚少,造成员工与领导之间存在很大的层级限制,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2 加强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2.1 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要想提高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力度,首先必须构建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使各员工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在岗位的重要性,同?r,为了有效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增强员工岗位责任意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岗位评价制度,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措施;第二,要想使内部监督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使各工种明确自身岗位要求和标准,而负责监督的人员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检查办法对各工作环节进行全面、综合、细致的检查,从而保证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审计机构也是发挥内部监督的重要职能部门,为了切实保障内部审计规范有序的开展,加强制造企业法律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
2.2 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用全方位、高层次的内部控制体系代替传统局部内部控制。过去,制造企业一直停留在对资金、投资、销售、采购、融资等的内部控制,其本身具有狭隘性。随着先进、科学的企业管理观念的不断深入,制造企业应该逐步向着更高层次的内部控制发展,其中包括企业的诚信服务、企业管理理念以及企业遵循的价值观等,从而构建更加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其次,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也是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环节。任何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制造企业亦是如此,因此,要想使企业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内部控制的每个环节。而构建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对企业经营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以及控制,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可行性建议。
最后,为了保障内部监督工作能够落实到位,制造企业要在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从而对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评价和总结,及时为企业管理人员提出建议,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2.3 实现企业信息的无障碍共享
首先,制造企业必须打破传统信息不互通的局面,使企业内部信息实现全面公开化。这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信息传达机制,将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进行统一的搜集和整理,最终将各项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化管理。
其次,制造企业的发展需要广泛的信息资源作为支持,而这些信息资源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包括企业外部的相关信息,并且,往往企业外部的信息资源对于本行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对外部信息资源的搜集和共享,从而为企业工作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监督;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114-02
现阶段,我国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各类经济成分日益涌现,而会计内部监督体制的不成熟不完善,造成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随着今年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施行,对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遭遇到的问题,应该认真分析和思考,对症下药,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解决,逐渐完善其会计内部监督体系,从而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监督的介绍和重要性
会计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了解会计监督内涵和重要性,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接下来的工作,为整个单位的运行起到关键性的纽带作用。
1.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监督的介绍
会计监督,是严格按照国家财经政策和会计法规等相关制度,对于单位财务收支等一切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而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监督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预算管理排在第一位,因为它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三位一体”将事业内部、政府及社会三方监督结合在一起,并且其内控监督体系日益完善,进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监督工作开展。
1.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监督的重要性
加强会计内部监督,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公开透明度,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之中,财务管理是整个单位运行的基础工作,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会计内部监督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会计监督意识薄弱、会计监督体制不完善、会计监督执行力度不坚决、内外监督脱节这四大方面。
2.1会计监督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存在相关执行人员认识不充分,监督意识薄弱的问题。从会计人员本身认识不足造成的监督意识薄弱,到相关领导不够重视造成的执行力度不够,这都是现阶段面临的首要问题。相关领导不重视的态度,不利于会计监督体系的完善,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开展;而会计监督人员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意义,相关财务收支工作监督不到位,造成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现象时有出现。
2.2会计监督体制不完善
我国的会计监督体制还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阶段,缺乏规范性的制度,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致使部分会计监督工作有名无实。从事会计监督工作的人员及其岗位徒有虚名,甚至不少非专业人员混迹其中,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难以做好本职监督工作。由于监督人员监督意识较弱,加上领导不重视,很多审批流程只重视形式,形成条框式的审批制度,缺乏约束性的财产监督体系,造成实际工作中财务收支管理不善,继而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率,降低了监督工作的效果和执行力度。
2.3会计内部监督执行力度不坚决
在会计内部监督体系不完善的大背景下,部分会计监督力度不够,只是走过场的形式化监督,难以发挥监督的实质性作用,使得相关条文规定形同虚设。会计监督工作相关人员纪律松弛,为违法违规提供了温床,为不法分子非法获利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挪用公款、违规套取现金等频频发生,这些都是需要坚决取缔的。
2.4内外监督脱节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内部监督工作地位相对弱势,没有能力和条件充分利用外部监督结果,没有很好地将内部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监督和控制的真正作用。因此,加强内外监督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单位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更好地为单位其他工作运作提供条件。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监督的措施
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监督已经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全国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在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的框架下,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其中:主要措施包括“两提高两健全”,即:提高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意识、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和监督制度、健全完善外部监督等四大方面。
3.1提高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明确指出: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会计内部监督控制。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单位负责人的法定责任意识,提升其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要通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只有全面系统的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才能加强自身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保障此项工作的严肃专业特性,才能顺利开展会计内部监督工作。另外,单位负责人还应该通过树立榜样典型等措施来提高会计人员的热情,营造出一个有责任、有热情的监督环境。
3.2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
在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同时,会计人员还应该保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通过进修培训及参加行业继续教育等途径不断完善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加自律意识。另外,单位会计人员的选拔和任用,要严把入门关,设置合理的入行门槛,过低的门槛会造成单位内部混乱,不利于以后工作的有序开展。对选拔合格的会计人员,重点要做好其职业道德的培养工作,较强的职业道德,有利于自身抵制金钱礼品等社会诱惑,只有做到自律,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监督工作,屏蔽一切行为,创造一个纯粹透明的监督环境和空间。
3.3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和监督制度
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需要从四大方面入手,首先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具有良好的独立性,并配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内审人员;其次要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通过培训、评价、定期案例分析和轮岗机制,加强内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其三要结合单位自身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由于每个单位、每个行业的情况有所不同,如果采用条框式管理,就会束缚审计部门的发展,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要配合外部审计部门工作,保持好密切的联系沟通,并且接受其他审计机构的监督。只有做到以上四点,才能不断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推动监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单位应重点从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等方面完善内部监督制度,严格建立不相容岗位、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会计、单据和信息公开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只有完善和建立以上各个项制度,并保证制度得以严格执行,会计监督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各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提供保障。
3.4健全完善外部监督
在健全完善内部的审计和监督制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监督的健全和完善。为了更好保障各单位公共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我们要加强非法行为的惩罚力度。首先,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结合当前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的要求,做好财务公开,提高透明度。在做好财务公开的同时,设立举报制度。其次,充分利用国家审计机关及社会审计中介的成果。行政事业单位内审部门要做到与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中介及其他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密切沟通交流,要充分利用外审部门的审计成果,以便提高内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最后,在保障内部监督体系完善的同时,完善评估、分析和检查体系,促进内部和外部监督工作的有效结合。
另外,为了顺应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会计监督需要构建一个会计数据信息化体系,并加以保密制度的配合,提高会计人员的电脑操作水平,及时有效的查漏补缺,让会计数据处于一个安全保密精确的环境之中。
积极应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监督的一系列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以上措施,不同单位根据自身情况,有差异化的进行会计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问题,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4结论
会计内部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各单位应该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保障此项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最大限度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各单位必须重视并加强会计内部监督的执行力度。探索适合自身的内部监督体系,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面对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要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使得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持续健康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于璐瑶.关于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探究思考[J].商.2013(10).
[2]周娟.浅谈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监督[J].财经界(学术版).2013(10).
[3]傅娆.浅谈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J].中国市场,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