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进行城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结合存量时代背景下的行业转型需求以及地方高校的教学目标,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设计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索。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提出了本科分层教学的探究模式和研究生分类教学的情境模式,并对教学实践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以期对地方高校的城市设计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存量发展;城市设计;探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13207
在中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城乡发展也进入到新的转型阶段。新时期中国城市已改变以往单一向外扩张的“增量”发展,在强调理性规模增长的同时,更重视以城乡统筹、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城市生活质量提高为目标的“存量”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方式从增量向存量转型意味着现有城市规划范式的转变。存量土地成为城市增长的主要空间来源使规划设计研究的对象发生了改变,以往以增量土地资源为载体的大规模新城建设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是微空间、微设计、微循环、微更新。在此情境下,城市应该如何进行更新、再生和复兴成为当下语境中学界重新关注的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也应顺势而变,以避免出现“学生一出校门,学的东西就过时了”[1]的尴尬境况。
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别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高城市设计水平。2016年3月住建部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并支持高等院校开设城市设计专业。城市设计在存量时代的城市发展中对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是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重点。在本科高年级以及研究生阶段的城市设计课程中,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思维和设计方法如何逐步介入,如何弥补设计课程教学与现实实践之间的“真实性”差距,并由此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是教学实践中有待探讨的问题。
一、存量时代对学生城市设计能力培养的“新”需求
(一)对城市问题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能力
存量时代的城市设计主要以城市更新类型为主,即对已经开发的城市土地
资源进行再利用,使其成为城市再发展的存量空间,是一种“在城市上建设城市”[2]的规划设计类型。与以土地增量为导向的新区开发型城市设计相比,学生面对的“难题”不再是如何在“一张白纸”上描绘理想蓝图,而是如何在问题认知基础上对城市系统进行设计“缝合”。可见,城市更新类型的设计需要学生不仅有物质形态的设计操作能力,更需要具备城市问题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注重“形体空间操作”向重视“城市问题探究”转变。
(二)对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的辨别与认知能力
存量时代的城市设计土地使用权主体是多元的,即有待更新的不仅仅是存量的物质空间,还有需要重新调整和界定的利益关系。可以说城市设计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更加广泛和多样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3]。
存量时代的城市规划是“对既存利益的调整,所以实施更难。增量规划是针对长远和未来的,利益具有预期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存量和减量的利益关系具有即时性、现实性和确定性,矛盾更为尖锐复杂。”[3]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引导学生对城市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关注,那么其方案的可实施性必然与真实状况有差距。学生城市设计思维训练不仅仅要关注物质空间,还要关注利益相关者。
(三)将城市设计的解决方案转译为规划管理手段的综合协调能力
城市设计的方案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在存量时代,无论是方案制定还是方案实施都是多方利益相关者协作的结果,规划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控制作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思维方式的同时,存量时代的城市设计更需要学生理解更新的内在机制和管理过程。存量土地资源的再利用需要“精打细算”的精明设计,是能够“脚踏实地”的实施方案,更是基于制度设计的规划管理成果;因此,学生需要具有从问题解析到设计演绎,再到实施管理,城市设计全过程的综合协调能力。
二、存量时代的城市设计模式探索
(一)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 城市设计 生态 交通组织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前言
近年来,面对人口密集、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我国城市的发展正在不断转型。城市综合体这一建筑形式作为应对措施,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明显。城市综合体设计与建设,将会对我国城市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城市综合体包含了商业、办公、居住、酒店、会展等多种功能,“HOPSCA”这一称谓是对其最好的诠释。它占地面积巨大,几乎囊括了城市生活的各种主要功能,使人们能够在其中高效、舒适地工作与生活,俨然成为了一个浓缩的城市。正如TEAM10所言:“在当代,城市将越来越像一座巨大的建筑,而建筑本身也越来越像一座城市。”
今天的建筑师与城市管理者应站在生态的角度审视城市的发展和综合体项目的设计与建设。如何进行生态化设计、节约资源、提高城市效率、改善环境,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对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综合体在城市中的布局
城市综合体不再是单一功能的单体建筑,设计应该有换位思考,从城市的角度来考虑其定位和功能。
1.1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实体的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
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建筑师协会成立的“城市设计委员会”及其一系列研究报告中城市设计以一个专有名词出现。60年代后,欧美城市机体的高度复杂化及开发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使得城市设计得到大力发展并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
1.2 城市综合体要进行城市设计
城市综合体使项目的建筑规模剧增,单体和类别的概念日益被突破,建筑越来越多地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它所涉及的空间领域也越来越向城市靠拢,彼此交织,关系密切。建筑积极介人城市环境系统,其职能要素正突破建筑自身功能体系的范畴而越来越多地接纳原本属于城市的职能。建筑与城市相互咬合、连接、渗透,使得两个环境层次之间的门槛日渐模糊。城市综合体的设计,往往就是一定区域内的城市设计,它所使用的一些元素,如下沉广场、屋顶花园、地下通道、高架天桥、步行街等,同时也是城市环境的构成要素。所以建筑设计的成败,己不仅仅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
1.3 城市综合体的布局
有些城市综合体不太成功,是甲方臆断设计不考虑城市结构与消费需求的结果。在做设计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脉络内在的联系。城市综合体一般在密度比较高、交通枢纽的地区会起到非常核心的作用。以伦敦著名的金融中心“金丝雀码头”为例,英国的城市脉络比较紧凑,城市综合体和周围空间要素紧密结合。金丝雀码头是码头区内的功能和形象上具有标志性和世界级知名度的区域之一,也是城市更新的典范和金融中心的象征。它的实用价值足够吸引商业机构考虑迈进。其次,城市综合体的布局跟要考虑到商业定位问题,只有良好的商业定位策划才能带来良好的综合体设计。我想没有一个开发商或政府会在远郊或偏远城市做开发,得不到人群消费支持的项目是不大可能成功的。杭州新天地项目规划总用地56.7公顷,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项目东临石桥路、南接长大屋路(规划)、西靠东新东路、北接石祥路,交通便利,环境优越。策划定位就是要将其打造成为杭州市次级商业商务中心,集商业、商务办公、SOHO/LOFT商住区、文化创意休闲、总部经济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成为杭州的新地标。
城市综合体应当出现在哪?它并没有一个像规范或法规一样的定论,或者说无法用“必须”“应当”之类的语句来描述。原因是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肌理、发达程度各不相同,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结合城市交通
2.1 合理结合城市交通流线的重要性
城市综合体建筑一方面通过功能的集聚与复合,减少了人、货在不同单一功能建筑间的流通,减轻了对整体城市交通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因为其吸纳了大量种类性质各异的人货、车流给所在城市地段或街区造成了交通上的压力。如何解决交通问题应该说是综合体建筑实现生态化设计的关键之一,并且直接关系到其本身的使用方便、安全和经营效益。可以说交通流线即是城市综合体建筑的生命线,交通流线组织的成功与否对综合体设计的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
2.2 城市交通一体化
现今城市交通日趋立体化,空中、地面、地下的交通系统相互结合、补充,共同创造了丰富的城市交通环境。同样,城市综合体也为各种交通系统方便、快捷、高效的换乘创造了可能。对于城市综合体而言,与城市各交通系统的关系,对整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反之,城市各交通系统通过城市综合体的有效组织,可以更好地与周边城市地块有机、顺畅和高效地连接。
以东京六本木为例,其地下有城际列车中转站、地铁的换乘站,地下一层为停车库,地面层是公交、小巴、出租车的停靠站,空中有环形步行通廊、花园等,合理地组织了复杂的交通系统。这一立体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使其成为该地区的心脏。
2.3 交通节点创造——鼓励步行
相较普通的城市开放空间,城市综合体中的开放空间节点由于其本身的空间优势,更易于对三维的交通流线进行梳理,并创造更为高效的交通流线。结合城市综合体本身的功能多样性特点,可以诱导步行出行。
以大阪难波公园为例,位于大阪传统热闹商业区,邻近难波火车站,离机场一站之遥,将城际列车、地铁等交通枢功能与办公、酒店、住宅完美结合,是日本开发成功的城市综合体的代表项目。吸引了大量的出行、购物、游玩的人流,在大都市的背景下形成一处生动、温馨的街景。
3 结语
把生态的、城市的观点运用于建筑尺度是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的重要方向。城市综合体以其大体量、多功能、综合性、协同性等优势,体现了高效、整合的特点,反映出生态设计思想的核心内容,即通过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确保系统的整体效益最大。这正是城市综合体的最大优势,也是我们设计中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城市设计新理论》作者:[美]亚历山大等 著,陈治业,童丽萍译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5
2《生态建筑学》作者:刘先觉 等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05
3《市场转向下的商业综合体设计》 出版时间:第055期《城市·环境·设计》2011.08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图则;土地使用兼容性:容积率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099-02
2005年,中山市就开始了全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工作,至2008年年底,中心城区和中心镇的编制覆盖工作基本完成。通过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这项工作,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规划管理中有法可依的根本问题。在规划选址、确定规划设计条件、修建详细规划和建设方案审查等阶段,均严格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展工作。同时,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了土地开发强度,并在土地公开出让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土地出让的公开、公平、公正,而且推动了土地的集约利用,使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作用得到了充体现。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建设用地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对于规划工作者而言,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相当熟悉的。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我们对建设用地各个地块制定了许多指标的相关规定,有强制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有刚性的,也有一些是弹性的。可以说,土地使用的弹性指标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用地规划的灵活性要求,在规划实施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由于规划区地块具体情况各有差异、开发建设条件复杂多变、土地使用权属变更等不确定因素,导致土地最终使用性质有可能要调整和变更。调整和变更的依据、宽容范围等这些问题是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经常碰到的难题。现在随着中山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工作的完成,我们不得不面临大量的调整工作。这些调整一部分来源于规划地块的预期目标无法实施和操作,另一部分则来源于市场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我在日常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就经常碰到如何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困扰,对此也产生一些尝试和思考。
1 控制图则需要深化和补充的问题
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没有年限,也就是说规划目标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远期的。往往我们的规划都较为理想,那么对于现状的东西,怎样与规划衔接?规划的目标如何才能落实?这些都存在矛盾和争议。例如在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镇外缘地区,我们规划了一块完整的公共绿地,但是现状该地块沿街有一些民居和商铺,一般传统做法是我们在控制图则中直接规定了整块公共绿地的指标,对现有的民居和商铺却没有实施指导的建议。其实政府尚未有足够的财政支持,而且又处于外缘区域,该绿地的实施可谓是遥遥无期,现状的民居和商铺却需要使用,但是按照我们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些民居和商铺新的修缮和报建都不能进行了。我们认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就要考虑这些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做法,要不这个公共绿地就要避开这些民居和商铺,要不就要深化和补充控制图则,说明政府没有确定意图要建设这块绿地之前,控制图则就应该说明在现有规模和界线的范围,允许民居和商铺进行哪些修缮和报建,这样既可以解决日常的纠纷,也可以保证日后政府要实施规划之时,不增加建设公园的成本。
另外,中山市现在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初期,城市设计并没有同时跟进,尤其是城市重点地段也没有开展这个相关工作,导致单独编制完成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形态指导意义和控制作用并不明显。即使在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中、后期,对一些编制了城市设计的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要求也未能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得到完全落实。城市设计的要求没有细化落实到法定规划层面,是专项规划编制意义的一种缺失。因此,我们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调整的时候,对涉及的城市设计要素,必须作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实,以保证重要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
2 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分析判定
对于规划师来说,每个人在做规划的时候,都是立足法律、法规进行方案或受其约束,往往都要合理地安排各种城市用地,但是这样的合理规划在现实中却显得孤立无助,面对各种利益主体的博奔和各种复杂的突况,规划师不得不做出调整和让步。由于土地使用兼容性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在实施上也带来了不少困扰,甚至在管理中产生一些漏洞。
2.1 土地兼容性的困惑
2.1.1 法律地位不清,体系不全
目前现行的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中,对于土地使用的兼容性控制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兼容性的问题一直也没有在规划编制、实施与管理等阶段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仅仅强调的都是分区、土地性质和控制指标,很少提及土地使用的兼容性控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虽然较为重视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的控制,但是至于如何进行土地使用的兼容性控制并没有深入研究,仅仅以“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来体现。
2.1.2 土地使用兼容性的确定缺乏操作性
土地使用兼容性的确定仅仅是技术性,一般是由设计人员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单独予以规定,考虑难免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时候,规划师在确定兼容性时只是简单地制定一个兼容性表格,说明了地块内可以兼容哪些性质的用地,但是并没有给出哪些用地组合是最佳的,或者哪些用地虽然可以兼容但并不是最佳的,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想的要求。而现实情况是,这种兼容性的确定不应该由规划人员来确定,而是留给市场,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决定哪种用地的模式是最合理的,规划人员只需要给出指导性意见即可。
2.1.3 现行的土地使用兼容性规划管理的随意性过大
在通常的土地使用兼容性表中,有一种情况要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具体条件与规划要求确定是否允许土地使用兼容。它没有单一的、明确的决策标准,决策难度较大。正是这种情况,由于缺乏明确量化的决策依据,管理者较难准确做出科学的判断,以致随意性较大,很容易受某些利益驱使或权利左右而决策失误。
2.2 土地兼容性的正确认识和完善
首先,建议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要根据规划地块的具体环境条件,补充对每个地块的土地使用兼容性规定,包括与其兼容的土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制高度、绿地率等指标允许的调整幅度。这样做虽然会大大增加规划的复杂性和工作量,但能促使规划设计人员从较大的地区范围、多角度、比较深入细致地去研究控制指标制定的合理性与弹性,而不是按土地使用性质与一些指标控制的常用值来轻易套用确定。
再者,规划师引导规划,却是市场决定规划。规划师的局限性导致了对一些问题的判断会有偏差,但是也不能否定规划师在城市规划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某些拿不准的用地,规划师在提出合理方案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让方案在市场的作用下进行自身优化。规划师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时候就是要在保证强制性指标的前提下,如何定好一些灵活性的“格子”,让不同的利益集团协商决定该在“格子”里填上什么。
3 容积率调整问题
关键词: 广州;城市特色;建筑教育;思维训练;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 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6005604
我国城市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建设中,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城市面貌趋同、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等。因此,需要高素质的建筑学专业人才来更好地处理日益复杂的城市建设问题。
我国开办建筑学专业的院校,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十几所,到目前的200多所,人才数量成倍增长,同时对人才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广东工业大学在如何培养学生拓宽创新思维和提升实践能力方面做出了初步探索。广东工业大学地处广州,广州是我国首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城市建设呈现出多元化、多方向的发展特点,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实践基地。同时,广州多所院校开办有建筑学专业,办学各有特色,这为开展校际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开放办学的条件,有利于互动促进、相互提升。因此,在办学中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尝试采取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发现此模式在开阔学生思维、提高“悟性”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一、建筑教育中启发悟性的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训练是建筑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其中“悟性”教育又是关键。通过建立开放的平台模式加以引导、启发思维并产生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如美国著名建筑教育家路易士·康认为,“人类的精神——创造精神不断地再生于追求新的领悟的人身上,伟大的建筑开始于对不可计量的领悟”[1]。可见,“悟性”是建筑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是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筑教育与其说是单向的“教”,不如说是一种启发思维、注重交流、潜移默化的“悟性”提升过程。1.思维训练的现状和问题目前的建筑教育仍受传统学院派模式的影响,方法内容较单一,注重“师傅带徒弟”的“教”的过程,学生缺乏互动交流、主动思维意识差。加之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学生看得多,练得少,更无暇用脑去思考,导致基础薄弱,眼高手低,设计创作中往往采取“拿来主义”,不切实际地生搬硬套,所交课程设计“千图一面”,缺乏创新意识。此外,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也普遍存在浮躁现象,过早地介入社会,如帮画CAD图、帮建模、帮做3D等等,甚至形成“一条龙”的流水作业,创造出一天一个方案的惊人“效率”,但这种方案多是东拼西凑,有的连基本的功能、流线关系都没搞清楚,更谈不上有深度内涵和创新了。由此种种教条性、短视性和片面性的学习,都不利于建筑人才的“悟性”思维培养。2.建筑教育中“悟性”的培养建筑人才的“悟性”培养可比喻为“酿酒”,学校好比一个“酒窖”,陈年老酒要经历充分的浸润作用才能芳香四溢,回味无穷。为此,应结合学校所在地广州的城市特色打造“酒窖”,为培养“悟”性人才提供开放的平台。在“悟性”人才“酿造”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各设计课题前阶段(这段时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荒废了)多元化的启发式训练,要求学生系统扎实地进行资料收集,充分讨论和分析总结,这样做虽然费工费时,但“磨刀不误砍柴功”。悟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四多”原则上,即要求学生多用眼看、多用手练、多用嘴讲和多用脑想,这看似留于形式的“老生常谈”,其实不然,一旦围绕“悟”性培养并注重过程训练时,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实验表明,这期间教师的引导启发很重要。以在课程设计的准备阶段做过对照实验为例。将一个班分成三组,A组放任自流,自主参观;B组老师带队,给出命题、内容要求,但不进行全过程讲解;C组是老师全过程讲解。最后将三个组的收集报告和小组讨论进行对比,A组的调研过于空洞宽泛、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B组主题明确、内容全面、量化对比、思维具有多样性和创建性;C组主题明确、内容全面、观点明显受教师影响趋于一致。由此可见,B组的同学能较好地将调研收集的资料有效地转化到课程设计中,提高了创作的悟性。据此,在教学计划目标体系下,针对各阶段的任务特点,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放互动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广州所具有的丰富素材,选择多个相关实例进行比较学习,强化了“眼、手、口、脑”的训练,通过眼看增加了原始积累、手绘增加了比例和尺度感、嘴讲促进了交流共鸣、脑想增强了空间感受和对建筑本质的对比理解,这种感官上的多元互动促进了“悟性”提高,活跃了创新思维。
二、立足城市的实践教育
建筑人才培养不仅要有创新思维,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为此,利用广州城市特色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模式的社会实践和交流,让学生了解城市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如城市文化、环境风貌、规范条文和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理念等,设计选题时更具针对性,开展多元、开放的实践教育走“产、学、研” 结合的道路,才能有的放矢培养创新人才。1.立足于城市的时代特色长期以来学生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功能、重个体轻整体、重时尚轻内涵、重艺术轻技术的现象。特别是办学仍较封闭、教材与实际脱节,教师多注重完成课堂讲解辅导,到高年级了还往往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层面上,设计选题过于理想、单调,缺乏城市环境背景,教与学互动联系不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已完成了设计院业务实习之后,学生对假题更是觉得索然无味。可见,如何选题对指导教师也是一个挑战。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选题时力求结合实际特别是结合城市建设的热点进行,如广州近几年建设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会展中心、国际招标的歌剧院、科技馆、少年宫等,都是一批引人注目的建筑,学生更是为之心动,兴趣盎然。以此作为切入点,选定相关类型的设计任务,并尽可能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使题型多样不重复,其侧重点也因题而异。如广州天河演艺中心、越秀体育公园、白云长途汽车客运总站等,主要解决人车流线、大跨度建筑的结构选型、相关的技术参数以及建筑形态等;萝岗科技馆主要结合现代科技展示中心“寓教于乐”的功能特征进行创新设计;中山古镇行政办公大楼,引入生态观念并形成灵活多样的现代行政办公空间;广州海湾广场、南安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等,注重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强调城市设计的重要性。这些课题具有真实的场地、明确的要求,使设计更具挑战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设计热情。2.立足于城市的文化特色文化是创作的灵魂和源泉,创新思维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实践证明,高水平的建筑创作往往离不开其地域文化背景。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并不是否定过去,文明发展的前提是文化的保存,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应始终与人类文明连结在一起,才能使人类社会与文明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和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亚热带城市,名胜古迹众多。作为岭南文化的发展基地,其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兼容并蓄、开放坦诚,具有非封闭的形态。历史上文风昌盛,文化资源呈多样化、多层次、多方向发展的特点,使广州建设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目前,广州正大力建设文化型城市,许多指导教师都主持了“广州旧城改造与复兴”方面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开展“产、学、研”的社会实践活动,走开放办学之路。学生通过大量的调研进一步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貌和城市建筑的特色,并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对不同的文物和历史街区进行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审慎地进行规划,建立起多层次、多样化的保护框架以适应不同的保护对象等。
这种真实课题的锻炼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创新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素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城市设计意识[2]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在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时懂得如何进行现状调研、资料分析、抓住重点直至突破创新,最后完成整个设计,取得了对社会、人文、艺术、环境、历史、实践创作的全方位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建立起建筑与城市的有机关系,对今后在设计中如何注重对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保护及有效的创新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开放互动,合作交流
建筑学是一门涵盖了社会功能、文化功能、艺术功能等,被西方学者奉为艺术之母的各门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并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其本身的特殊性、综合性导致了建筑教育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引入开放教学模式,开展多种模式的社会实践和交流,对培养高素质的建筑人才具有积极作用。1.开放教学,师生互动面对这些功能复杂、“技术含量” 高的实际课题,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学习运用,[3]特别是建筑技术、材料知识等。由此,采取请社会专家进课堂等开放教学模式,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设计院专家开设结构选型、设备、构造、消防、法规等的专题讲座,结合本地区亚热带气候特点,进行建筑节能、环保等知识的综合讲座,通过现场调研,掌握建筑的细部节点的处理方法、掌握如何利用日新月异的材料技术为建筑设计服务等。
这种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开放教学模式,可巧妙地将枯燥抽象的概念转换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让学生认识到对建筑技术的合理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突破。这种创新是多种知识经验的相互渗透融会,是具有实践基础并综合可行的,由此也改善了目前建筑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技术知识潜移默化的“渗透”也改变了学生过去多注重建筑的形态设计而对相关的技术知识不感兴趣,导致建筑设计与技术脱节,形成“两层皮”的现象,直接影响学生设计能力的拓展,不利于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多个实际项目的综合训练,学生能恰当地处理好个体与环境、功能与技术、平面与体型的关系,设计能力得以深化和拓展,缩短了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过程。2.校际合作交流广州建筑院校林立,知名设计机构众多。要利用这种城市特色,加强校际间的教学互动、科研合作和联合举办学生竞赛、作业观摩展示等活动。如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等开展的学生快速设计竞赛、开展校企合作举办“FRONTOP·筑觉”杯广东省大学生设计竞赛等,就是开发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有益尝试。众所周知,在一个建筑师的职业生涯中,笔几乎会伴随着他完成建筑设计各个环节,即使在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的今天,建筑师手中的笔仍然是他进行设计的重要工具,是不可分离的基础手段[4]。许多国际级的建筑大师都把手绘草图作为设计构思的起点,这是计算机无法比拟的。通过开展“广州地区三校大学生快速建筑设计竞赛”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很多同学积极参与,不断地进行练习、总结,使快速设计能力得到“螺旋式”甚至“跳跃式”的提高,受到各校师生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5]。同时,活动中巡回式的校际竞赛,进一步促进了各校师生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形成了本地区良好的开放互动教学氛围,值得提倡。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提高较快,在参加的国际、国内和省级竞赛中多次获奖,成果显著。
在现代社会中,居于首要的竞争不再是资源、资金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以培养职业建筑师为目标的建筑教育来讲,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和突出。如何培养时代所需人才,其措施和方法是多样的、动态的、灵活的。作为身处广州的建筑院校,如何利用区位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是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去研究探索、实践总结。
[1]JOHN LOBELL.静谧与光明——路易士·康建筑中的精神[M].朱咸立,译.台北:詹氏,1989:3.
[2]张春阳,孙一民,周剑云,肖毅强.基于城市设计思想的建筑观念培养[J].新建筑,2003(4):65—67.
[3]叶荣贵.建筑教育要倍加重视生产实践和建筑技术[J].建筑学报,1999(5):43—45.
引言: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能源需求也日益扩大。虽说我国地大物博,是个能源丰富的大国,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与世界其他能源国相比还属于落后群体。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生态优先、科学建绿的节约型城市建设。即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健康持续发展等各个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节能规划设计所包含了方方面面,下面就其中几个方面做简要论述:
一、 建筑节能
要想实现建筑节能规划,首先要善于和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建筑节能规划中,要依据建筑物的实际要求,结合建筑物所在地的实际环境、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日照等因素,以节能为目的来实施规划。自然能源是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大地、阳光、雨露都是大自然无私奉献给我们的,我们只要能充分得以利用,其带来的收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建筑规划节能设计也应从建设选址、分区、建筑和道路布局走向、建筑方位朝向、建筑体型、建筑间距、冬季季风主导方向、太阳辐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积极优化建筑的微气候环境,利于节能,便于充分利用太阳能、冬季主导风向、地形和地貌等值的利用的自然因素。
在建筑的节能规划中,布局规划也很重要。所谓布局规划,就是从通风、采光着手
确定合适的房屋布局,做到尽量采集到自然的阳光从而节约电能源,尽可能的采用自然通风,而不需要认为通风等,从而进一步起到节能的作用。
此外,在建筑设计中体现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工程中,应当积极倡导运用新型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如采用先进的建筑材料、新型墙体、屋顶材料等,以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通过创新供热系统、通风系统,来保证室内拥有清新的空气;为了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效率,应减少建筑材料浪费现象发生;通过科学规划小区偻房分配布局,以延长建筑寿命,提高节能水平。在建筑设计中体现环保节能理念,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城市规划?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 生产节能
城市建设生产中,主要涉及到的能源包括土地、交通能源、水、电以及其它资源,生产节能也要从能源的方方面面入手。
1 土地资源的节约
节约用地,就是通过整合、流转、置换和储备等手段,合理安排土地的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使每宗建设用地都最大限度的提高投入和产出的比例,符合投资强度,提高土地配置和土地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土地利用率。
首先,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协调城乡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协调各个行业用地的重要依据,是调控用地总量、结构和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要切实按照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总体要求,万事要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来控制建设用地。合理安排城乡各个项目的用地,对于村庄复垦整理节省出来的土地,应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规划。
其次一方面是要紧凑城市形态,集约城市功能。城市形态要集中紧凑,避免规划结构松散、用地布局不紧凑的形态。城市开发不能遍地开花,跳跃性发展,要依托旧城,由内往外合理的规划建设,循序渐进有条有序,使每寸士地都得到有效利用后再去开发另一片土地。另外还要控制城市扩展边界,重点保护农地、湿地、森林等。在建成区,还有很多插花地、空地等,要挖掘现状用地潜力。
第三方面就是土地使用功能要适当混合,使得公共空间综合开发。
最后还要规划工业集中区,建设紧凑型厂房,进而节约土地能源。
2?交通能源的节约
1)交通优先导向的城市用地布局和用地功能的适当混合能有效减少交通量。
2)提高路网密度,方便汽车进出,减少车辆绕行。
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
4)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的建设。
生产节能主要还是要靠执行生产工作的人员来实现,大家要主动提倡生产节能的意识,从每一个细节做起。
三、 生活节能
与人类最息息相关、最密不可分的、时时刻刻都联系在一起的还要属生活,不管一座城市如何发展,不管它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人们每天还是要正常的生活。生活节能虽然没有生产节能那样立竿见影、见效快,但是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生活节能主要是体现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比如:
1、烧菜做饭少用煤炉,改用液化气,炒菜时不要等油热得冒烟时才放菜,尽量减少空气污染。
2、家中的阳台上多种花草盆景,经常打扫房间,经常晒被,保持家庭环境空气清新怡人。
3、减少噪音污染,尽量减低说话或录音机播放时的音量。
4、正确处理废弃物,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合理排放生活用水。
5、保护野生动植物,不吃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6、奉劝家人、亲友不吸烟,不随意焚烧垃圾,维护家人身体健康,保持洁净环境。
7、塑料瓶、废纸等收集起来卖给收废站,减少垃圾排放。
8、家中养的宠物要看管好,防止影响邻居休息及粪便污染,维护和谐的生活社区和环境。
9、洗米水可浇花或洗菜、冲厕所。
10、家庭做饭时要量力而行,暴饮暴食或吃饭过饱,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更要杜绝奢侈浪费,父母要给孩子做好表率,从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1、夏天,能用自来风,尽量用自来风,开车的时候,少开空调,多开车窗。能用电风扇,少开空调,节约用电。
12、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白开水对人的身体比较好,减少矿泉水瓶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我们渴望干净的地球,绿色的城市生活空间。我们要积极响应倡议内容,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善待地球,全民动员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实现我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