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63-02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广播电视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陕西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关系到陕西公共文化发展的整体进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就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它以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为目标,以传输覆盖网络等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为载体,以政策信息、新闻报道、文化体育、影视娱乐为内容,综合了技术服务、内容服务、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及平台服务等多重功能[1]。
新时期,面临各种困难与多重任务,广播电视作为农村群众获取各种信息最为普及、最为便捷的大众传播媒体,在政令信息、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于城市,我国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传递信息手段比较落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农村居民来说显得尤为必要。
据悉,在2010年7月陕南特大暴雨洪灾中,凡是通了广播的村镇,由于村民能通过广播及时了解汛情并安全转移,均未出现人员伤亡事故,广播被灾区群众誉为“救命喇叭”。
构建完善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60多万个行政村中,有30万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约4600万农民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这说明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现状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2]。
陕西从1998年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投入3.5亿元,安装92余万套“村村通”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完成了35033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使92余万户近400万农民看到了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同时完成了71座无线广播发射台建设,初步建起农村公共广播电视覆盖网络。但总体而言,陕西距离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二五”目标依然还很远。而且在新时期,面临新的任务与挑战,陕西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体系依然还不完善,而且存在诸多问题。
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务服务体系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但因客观条件所限,陕西一些农村地区依然处于缺位状态。陕西是我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与发达省份相比,最显著的人文地理特点是地广人稀、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文化落后。
除了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陕西农村大部分地区环境特殊、信息闭塞,形成了人口、 资源、 环境的尖锐矛盾,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依然缓慢。一方面,因交通不变、信息不畅、人口居住高度分散等因素的存在,陕西农村地区发展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所需的资源成本较大;另一方面,受到生存环境限制,陕西农村发展广播电视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极度短缺。尤其在一些特殊区域,如秦巴山区、陕北高原等,受到客观环境所限,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除了自然环境,农村居民接受信息的方式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儿童以及妇女已经成为陕西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主要居民。这些群众当中的一部分市场经济观念,信息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淡薄,因而对广播电视信息服务的需求不高。还有一部分群众即使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但也因文化程度低、劳作忙、没兴趣等主客观原因,不愿意再接受任何新的变化,以免扰乱旧有的生活习惯。其实,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在陕西农村不能得以快速发展,一方面因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配套设施的完善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内容由政府推进,并未显现农民积极需求意向,建设中农民积极性不高。
当然,在陕西经济较发达的一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较早,而且较为完善。但功能单一,不能完全发挥大众传媒的功能也是一大现实问题。陕西省现有107个县区、1581个乡镇、27461个行政村、约6.7万个自然村,于2010年率先在全国开始实施农村广播应急网工程,2012年建设完成。
当前,已完成17534个行政村广播室建设。农村广播应急网的建设实施,提升了农村处置应急事务的能力,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特别在9月份秋季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欢迎。但这些应急广播除了在特殊时期发挥应急功能外,平常大多闲置,并不能向村民提供文化知识,满足村民的信息需求。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设施,不能完全使用,甚至闲置、荒废的现实,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陕西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
三、如何促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进程
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国家实施的西新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大大改善了西部边远地区广播电视设施条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和配套的政策支持,陕西农村一些地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出现了“反盲”现象。
在一些高原、山区等区域,广播电视覆盖难度依然很大。目前陕西农村各乡镇广播电视公共设施都是由原乡镇广播电视站筹资兴建,随后靠自身力量滚动发展起来的,均属国有资产,人财物均由县广播电视局垂直管理。随着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这样的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广电网络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小环境发展、低层次运作的弊端逐步浮出来。
因此,要建立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必须建立适应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广播电视服务长效机制。首先应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到人员、经费、制度、服务四到位,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保障[3]。其次基于陕西农村的现实条件,可以分片区、有选择的先建立一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站点,再带领其它同类型的地区发展,避免盲目建设的资源浪费。
其实,新时期的农民关于信息消费日趋理性,实用、方便是影响其信息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目前电视是陕西农村受众最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其中经常看电视或几乎每天看电视的人达到了90.6%。同时,广播的影响力在农村加速萎缩,经常听广播和几乎每天听广播的人仅为17.1%。因为村级财政困难,或者难以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前几年政府投资建成的有线广播“村村通”工程在不少地方形同虚设,收音设备已是锈迹斑斑、无人过问[4]。还有一部分居民,已经固化的形成自己的信息接受方式,他们甚至更情愿通过人际传播去交流信息。
因此,对于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础建设,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理性的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及接受方式。比如,在经济欠发达的陕西农村地区,基础资源较差,可以先大力发展广播,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做出决策。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量大,而且需及时更新,可以着重发展电视。条件允许的地区甚至可以推广数字电视,以满足其快速变化且丰富多样的信息需求。
近年来,有线电视从城市不断向农村延伸,陕西农村经济发达地区有线电视发展也很迅速。但从全省范围看,无线传输仍是陕西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方式。在陕西很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有线电视就是收费电视的认识误区,很多村民因此拒绝使用。而地区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又不能及时跟进,因此很多地区的农村处于“信息盲区”的环境中。
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这部分群众的信息需求问题,建立基础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其次,很多农民已经习惯了长期的宽松环境,不愿接受新的变化,信息需求有限也是陕西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一大问题。这就需要适当刺激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真正发挥应有的媒介功能。
目前,广播电视的独特优势,作为农民精神文化食粮中的主食,在陕西不少村镇还存在空白,有线电视和广播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陕西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建设,应该结合其它媒介,尽量让广播电视满足农民群众的信息需求,寓教于乐。同时,也应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 张国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
[2] 杨飚.健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关键词: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农村
广播电视是党的重要宣传阵地和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载体,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德政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边远山区农村群众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难题的“民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使命和历史责任。对此,新闻广播电影电视部门在此方面要加快实施对于农村广播电影电视的村村通工程,响应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积极为繁荣农村广播影视事业服务,从而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当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存在的问题
1.维护经费难以落实,保证不了“长期通”
早期建成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经过几年的运行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设备故障,维护成本过高,在地方财政比较拮据的情况下,维护资金难以落实,停播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升级改造也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
2.专业技术力量缺乏,维护人员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有关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各项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严重形响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正常运行
3.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有关功能宣传不够,群众了解还不全面
例如,绝大部分农村认为有线电视只是看电视,是为了娱乐、消遣。而且现有的技术手段滞后,安全意识不强,不能有效控制极少数人收看境外节目。
4.“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工作还存在起点低、入户率低和“返盲”等问题
十年前,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时,由于受当时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限制,投入少、起点低,而且入户率低。目前还有部分农村收看不到广播电视节目。而且这些村大部分是地处偏僻的牧业村,居住分散,自然条件较差,给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对策
1.进一步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抓紧制定出地方广播电视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各方面的支持,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存在的困难,要认真分析,发挥好各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领导小组的作用,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切实纳入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扶贫攻坚计划中,落实配套资金和维护经费,保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切合实际的安装方式,降低工程成本,尽可能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
2.探索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要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由单一的工程建设转变到工程建设与长效管理机制的有效结合上来,由阶段性、突击性的任务转变为长期的任务、常规的工作,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做到长期通、户户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特别是针对大多数农村地广人稀、地形复杂的实际,要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提高水平”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工程及其设备质量,保证有效安装,提高覆盖率,提高传输速度和接收质量,切实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际效果。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加强广播电视运行中的维护,保证有人负责,有人管事、做事,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防止“返盲”现象的发生。
3.加强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宣传,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各级广电部门要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对于边远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让群众掌握有关使用方法,掌握有关保护、维修常识。进一步充实“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传播的内容,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创造良好的舆论和使用环境。
4.以人为本,强化广播电视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我党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充分体现了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基本要求。相比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任务更加繁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这些地区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这一工程的作用,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服务,推进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步伐。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采取灵活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为青海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三、今后我县新闻广电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新闻广电部门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替代任用,对此我们要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不断为全党工作的大局服务,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和谐社会提供有利支撑。
1.继续加大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
进一步巩固已经建设的行政村广播电视站室覆盖范围,抓好管理和队伍建设,落实维护经费,健全规章制度,建立长通久通机制。
2.进一步加强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进程中,结合“村村通”工程,加大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技术改造.改变我县农村广播影视发射、传输、收看、放映等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的局面。
3.进一步加快推进网络改造步伐
网络化和数字化是广播影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对县、县、乡现有广播电视网络进行改造。在管理体制上,积极推动县、乡广播电视垂直管理,逐步实现广电网络的全程、全网统一管理,建立利益共享的经营管理体制。
4.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明确政府各有关部门职责,为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可靠的资金经费保障。
《十年回眸》将我国广播电视十年发展的成就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覆盖能力增强。2001年,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2.92%和94.18%,2010年末,分别上升到96.8%和97.6%。其中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大为提高,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和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
二是制播能力提高。2001年,全年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分别达到415.95万小时和157.8万小时,2010年末,分别上升到672万小时和265万小时;2001年,全年公共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总量分别为789.24万小时和956.27万小时,2010年末,分别提高到1227万小时和1578万小时;广电系统总共评选表彰全国性各类优秀节目、栏目、作品5200多个。
三是国际传播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2001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43种语言广播,2010年末,扩大到46种语言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海外整频落地电台达61个,每天播出节目1200小时,国际在线语种达61种,成为全球语种最多的网络媒体;中央电视台由2001年的中、英文两个频道,扩大到2010年的中、英、西、法、阿、俄6种语言整频播出,成为全球首个拥有以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播出的电视媒体,6个国际频道在140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用户量达到13248万户;“中国电视长城平台”先后在美国、亚洲、欧洲、加拿大、拉丁美洲和澳洲落地,形成覆盖不同区域的系列落地平台。
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本解决边远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建立消除“盲区”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并逐渐向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发展。
五是技术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2001年,通过1颗卫星传送32套广播节目、43套电视节目,2010年末,通过8颗卫星、58个转发器传输263套广播节目和352套电视节目,并开启直播卫星传输应用;基本完成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整体转换,各大中城市以上播出机构实现节目制作、播出、存储、使用、管理的数字化;以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迈出关键性步伐。
六是视听新媒体发展迅猛。视听新媒体用户从无到有,到2010年末,在线视频用户达2.84亿人,在线音频用户达3.62亿,手机网民达3.03亿,IP电视用户达400余万户;全国拥有600余家持证视频网站,中央三台和北京、上海、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方广电系统初步形成拥有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等手段的立体化全媒体传播格局。
七是产业规模提升。广播电视年总收入由2001年的476.9亿元提升到2010年的2301.87亿元,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八是法规建设力度加大。广播电视法规政策不断健全,先后制定颁布62个部门规章,清理废止393个规章和法规性文件,保留8个行政法规、39个部门规章和380个规范性文件,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
九是人才队伍充实壮大。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由50.3万人扩大到64.4万人,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评选表彰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32名,涌现各类专项工作先进个人3000多名。
十是学术研究日益活跃。完成全国性广播电视社科研究项目500余项,累计出版学术著作2500多种,评出优秀论文517篇、优秀著作115部,表彰“十佳百优”理论人才430名。
上述成就的取得,使得广播电视成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坚力量,为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有力地配合了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十年回眸》认为,促成新世纪我国广播电视快速发展的动因,来自国际国内两个方面:
国际上,十年来各种政治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电子传媒被各国视为提升软实力的“引擎”,得到普遍重视和较大投入,这客观上为广播电视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导致通信技术升级换代,为广播电视大发展创造了前提和条件。
在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传媒巨头采取各种手段抢占我国传媒市场份额;各种新兴媒体也竞相加入角逐行列。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中国广播电视不得不加快自身发展步伐,以适应国际竞争加剧和时展的需要。
国内方面,与国家总体改革步伐同向而行的广播电视,一方面受惠于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动力和物质保障,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创新的主动精神,有力推动了广播电视在竞争中谋求快速发展。广播电视改革创新推动了从业人员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推动了体制转型和机制创新,推动了事业与产业的共同发展,也加快了广播电视科技的更新升级。在实践中,广播电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宣传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积极打造内容品牌,推进新媒体发展和三网融合,在完成各项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过程中,逐步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传播规律,使广播电视发展走上正轨。
同时,《十年回眸》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失误和教训也不讳言。主要是对广播电视改革的复杂性、系统性认识不够,某些重要决策出台前,缺少深入调查和周密论证,缺乏系统设计和配套措施,某些工作督查落实不力。
关键词:农村 广播电视 成就 影响因素 对策
0引言
广播电视具有覆盖面广、传播迅速、形象生动、老少皆宜等优势,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可以说,看电视、听广播已成为当前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学习科技知识、了解外面世界、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渠道和方式。近年来,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认真分析影响其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努力探讨应对之策,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现状
1.1无线覆盖现状
无线覆盖是广播电视提供基本服务的基本手段,是各级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无线传输,人们打开电视机、收音机就能免费看到电视、听到广播,不能因为有了有线广播电视,就停播无线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有线广播电视和卫星广播电视以节目清晰、频道多、内容丰富而得到了快速发展,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所接受。即使这样,农村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增长并不很快,一些小型无线差转台由于经费不足而纷纷停播。在一些地方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有线、轻无线”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发射机陈旧、很多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同时配套天馈系统年久失修,发射效率降低,发射功率不足,使无线覆盖率有很大滑坡。二是一些地方对无线覆盖存在片面认识,忽视了无线覆盖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对有经济效益的有线广播电视高度重视,对只有投入没有收入的农村无线覆盖却无人过问。有些乡镇小差转台已瘫痪多年,难以恢复,甚至机器设备已当成废品处理掉了。
1.2有线覆盖现状
近年来,由于有线广播电视以节目清晰、频道多、内容丰富而得到了快速发展,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所认可。城市有线覆盖基本上达到了100%,但在农村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的制约作用,地方财政收入高的地方,农民安装有线广播电视的热情高涨;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差的乡镇,农户缴不起初装费和收视维护费而无法安装有线电视。农村经济的不发达严重制约着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的发展。二是农村发展有线广播电视资金严重匮乏。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仅靠广电部门单一的力量是很难把这项工作做好的。三是农村用户居住分散,投资回报较慢,网络维护难度较大。一些小前端由于规模小、收入少,维护经费不足,出现了前建后瘫的情况。
1.3卫星覆盖现状
根据广播电视行业的法律法规来衡量,目前能够符合接收条件的用户很少。这种方式对各个用户和各单位无法进行管理,同时卫星信号也经常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使用户不能正常收看节目,即使符合接收条件的用户一般也只能购买一个天线,这样就只能接收一个卫星的电视节目,能收看节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推进农村广播电视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加大对农村广播电视工作支持力度
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既要着力建立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机制,又要制定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对农村广播电视产业进行投资。同时,可按照综合性、多功能和有阵地、有经费、有人员的要求,建立健全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2.2强化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功能
相关部门必须注重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职能,坚持以农村为重点,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要求,进一步加快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在“看得到、看得起、看得好”上下工夫,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首先,要以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为抓手,继续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响”工程建设,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覆盖质量,改进服务方式,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多套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其次,要努力提高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的收视率。应尽快实施农网改造计划,逐步使有线网络向农村辐射,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和收听效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的有效覆盖,实现广播电视工作在农村的正常运转。
2.3提高农村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素质
第一,广播电视部门行政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及《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明确精神,知晓内容,把握规定,依法行政;专业技术人员要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从业行为。第二,要按照“三贴近”原则,重点围绕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特点,开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特色节目。第三,要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强化行风建设,提高人员素养,努力做到文明热情服务。第四,要创新完善机制,如工作机制、分配机制、福利机制、荣誉激励机制等,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为农村广电事业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2.4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行业规范管理
要优化措施,狠抓督查,加强广播电视行业的规范管理。在播出管理方面,实行县乡统一联网,所有节目都由县局台统一制作审核播出,从根本上解决未审片源滥播问题,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在安全管理方面,要制定紧急预案,加强技术防范,确保重大节日、重要活动、重点时段节目信号安全正常传送;在市场管理方面,要加大对破坏有线电视网络设施,私拉盗接有线电视信号,非法销售、安装、使用卫星接收设施等违法行为的整治和打击力度,规范广播电视市场秩序;在电视广告监测方面,工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建立独立的电视广告监测工作室,安排专人负责,实现对电视广告的全程实时监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广播电视;覆盖;调查
一、覆盖现状
(一)镇村两级无线调频广播网覆盖有突破
近几年,在争取县财政累计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协调使用部分扶贫资金和镇村两级自筹资金共计500余万元,先后建成金寨、构元、吕河、白柳、桐木5个镇级无线调频广播网,134个村级无线调频广播网,设调频收扩点675处,安装高音喇叭1 350只。这批设施正在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防御自然灾害等发挥积极作用。
(二)广播电视“户户通”项目实现县域广电全覆盖
旬阳抓住国家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惠民工程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上级主管局的大力支持,认真组织策划,倾力集中解决全县不通有线电视农户看电视问题。2010年完成了491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12 766个农户看上高清晰电视。在此基础上,2012年又按照省市安排,启动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到2013年10月底,有望争取国、省、市、县四级政府财政配套投入共计2 400万元,收缴农户自筹近800万元,解决8万余不通有线电视农户看电视问题。截止2013年9月10日,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已发放户户通设备75 721套,完成设备安装60 578套,在全省“户户通”进度统计中暂列第一。
(三)有线电视网络升级延伸工作稳步推进
旬阳有线电视网络运营业务自2002年上划实行企业化运营管理以来,也不断地争取省公司的大力支持,营业额由上划初每年100多万增加到现在近1 000万元,网络的升级和改造延伸投入从未间断,有线电视光缆干线638杆公里,21个镇实现有线电视光缆联网,电视总用户25 300户。投入近1 000万,已经完成县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18 500户,正在紧锣密鼓地对21个集镇有线电视网进行统一收回集中管理,已经整合10个集镇网,完成2 600户数字整转。有望在2014底全部完成集镇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
(四)无线广播电视节目实现大功率发射播出
县局在上级主管局的支持下,停播多年的大河南无线发射台恢复发射,实现了中央两套电视(中一、中七)、两套广播(新闻之声、农村广播)及一套陕西广播(陕西新闻)共5套千瓦的大功率发射机播出,特别是中国国家电台最具权威的新闻综合广播节目,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音,极大地满足了县城区及周边11个镇广播听众需求。发射台安排2个专职人员值守,确保安全播出。
二、存在问题
(一)地方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发展受限
旬阳县为扩大地方广播电视节目有效覆盖工作从未间断,但收效甚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为扩大广播覆盖,到四川考察学习,利用农村电网零线传输广播节目,结果因音质不佳而搁浅;到了本世纪初我们采用MMDS技术无线发送地方广播电视节目,技术虽成熟却因山区地形所限,基站建设及用户服务成本居高不下,单个基站能够覆盖的用户极为有限的因素,导致县内建设的几个基站无一例外地因经费问题停播。目前仅仅通过有线电视网络这个唯一渠道担当地方节目传输覆盖任务,而且受到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管护不到位,运营亏损,数字整转等因素使的农村有线电视网用户数下滑严重,导致地方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不增反降的趋势在加快,不仅不能满足群众收视需求而且很大程度限制了市县节目为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发挥。
(二)广播电视覆盖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
广播电视属高投入、重装备公益性很强的行业。上世纪70年代中央提出四级办广播电视政策,中、省、市、县四级政府各负责本级政府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的财政开支。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及省政府两级财政逐年加大投资,随着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项目的建设完工,虽很好地解决了广大群众听不好广播、看不好电视问题,但是市县两级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工作没有明显改观。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多少不等为自办节目设备更新换代和配合上级台开展主题宣传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却忽视了为扩大本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投资。地方政府应及早建立本级广电节目覆盖财政投入预算机制,采取得力措施扩大地方节目覆盖。巩固和扩大市县主流舆论媒体地位,强化服务地方各项事业建设。
(三)广播电视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随着广播电视新技术的发展,覆盖面的扩大,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近20年来,旬阳没有新增广电专业技术干部,加之原有广电专业技术干部和技工到龄退休,目前全县文广系统严重缺乏广电专业技术人员,在岗工作人员大都是非专业出身。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全县22个镇几乎没有配设广电专干,都是身兼数职,虽经过一定的业务培训,也很难适应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要求,服务上势必很难满足群众需求。
(四)广电运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完善的运行体制机制是发挥广播电视各项功能的保证。我国的分级办广播电视政策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条块分割、有系无统、管理分散的负面作用。各级政府在投入机制上没有进行很好的对接,没有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标准,无法构建统一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基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需求。
三、解决措施
就旬阳而言,各级财政累计全额投入或补贴农户建成收听收看设备设施及广电网络公司名下设备设施总造价超过亿元。国省两级财政应逐年加大基层广电设备设施的建设投入,保障广电设备设施运行管护和专业检测设施经费,确保国家已经实施的广电惠民工程长期惠民,减少设备因管护技术和力量不足而造成的大量设备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