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学习教育

初中生学习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学习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学习教育

初中生学习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自主学习;数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81-0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自主学习的强化剂。主动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使他们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具有情感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动机。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长期坚持,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1、进行情感交流,促进自主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在行动中反映出来。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有关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学困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也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2、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好奇是青少年的天赋,“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促使他们为之绞一番脑汁,费一番苦心,探索它,解求它,所以课堂上应根据该节课的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到新奇,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另外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课外活动讲数学家的故事,猜数学谜语,针对学生喜胜不服输的心理,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竞赛和游戏,这些都非常受学生欢迎,适时地把他们引入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可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1、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

2、规律性

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概念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既学习了弦切角的概念,又渗透了对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优化教学过程,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1、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学教相离现象较为严重。所谓学教相离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学教相离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通过数学幻灯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曲线的坐标变换,立体几何图形的截面生成,极限过程等等。

这在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方面也起到明显的效果,因为形象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初中生学习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 生命教育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126

教育是增进人类知识积累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初中教育则在人的知识积累和人格完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此时他们变得发育还不健全,青春期的躁动一方面使他们很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吸引,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性格变得敏感,一旦受到刺激,很容易发生极端事件。因此为了使初中生在这一敏感的青春期平安地度过,并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应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的未来能够发展得更好。

一、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的生物学教材中并没有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只能通过各个学科的隐形渗透,并不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对生命教育的引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引入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接受传统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意识到生命的美好,珍爱自己的生命;其次,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还可以启发学生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使他们尊重并热爱他人的甚至自然界的每一种生命存在形式;第三,生命教育的引入,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可以使生物教学更加适应新课改对于“人”的教育的要求。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

1.转变学生观念,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初中阶段是人生存发展的懵懂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生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由于还没有真正的见证过生老病死,所以对生命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与自身进行对比观察,使其发现生命构造的神奇,从而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观察人体几种常见的组织”一课中就对人体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讲解这节课程的知识时,教师应将生物知识与学生自身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生命问题进行探索和讨论,从而在知识教学中达到转变学生观念,使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目的。

2.挖掘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命理念

我国新时期的课程改革在对生物教材的改革上充分表现了对生命教育理念的重视,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中处处彰显了生命的奇迹,从侧面引导了学生对生命教育课堂实践的探索。在课改后的人教版生物教材中,许多生物学常识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选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中就对艾滋病进行了讲解,说明了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传播途径和治疗困难等,一方面警告学生要自尊自爱,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学生的未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中学生人格的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般是人们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基本看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生物学教程赋予了它们相对丰富的内涵。在生物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可以将生物教学带出课堂,对大自然进行真实的讲解,使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例如,对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进行讲解时,可以展开课外教学,让学生真正观察大自然中的动物,并了解它们对大自然的作用,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不是只有好的动物才是大自然的功臣,像是害虫等生物在大自然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是接受思想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天真、懵懂,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由于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思想系统,所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可对初中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使初中生能够真正的敬畏自然、热爱生命。

[ 参 考 文 献 ]

[1]王成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读与写(上,下旬),2013(24).

[2]田小娟.中学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渗透[J].考试周刊,2013(43).

初中生学习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生 美术 心理 教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1初中生美术学习心理特点

1.1初中生认知过程的特点

初中生的心理水平不断成熟,基本上能摆脱无意性、情绪性等不成熟的状态,出现较稳定的有意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的特点,较少受兴趣、外来因素的干扰。初中生各种感知觉过程已充分发展。知觉能力继续提高,知觉的精确性和深刻性更加发展起来。能更精确地感受和分辨不同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细微差别;对物体形状、体积特征有更强的感受力,对于空间、运动、观察等知觉过程有更好的判断力。能较准确地抓住事物主要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更全面、更整体地去知觉事物,开始出现逻辑性知觉。初中生在其学习活动中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计划性比小学高年级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专心致志地完成任务,而不为外来的无关刺激所干扰,他们的有意注意初步占主导地位,能毫无困难地稳定保持注意40分钟。初一学生的无意注意已发展到最高水平,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注意特性方面,初中生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注意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并趋于成熟。而且女生注意稳定性比男生好,但外来干扰对男生的影响不大,而对女生影响相对较大;在注意分配能力、注意转移综合反应时间方面,初二与高二学生的差异不显著。这都标志着初中生注意基本成熟。

1.2初中生个性品质特点

艺术活动最能充分体现人的个性特征,而艺术活动也能发展人的个性,二者密切相关。初中生的兴趣有一定的广阔性,正处于求知旺盛期,并正向高级水平发展;对各学科有不同的兴趣,兴趣有更大的分化性和选择性,但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兴趣开始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兴趣;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兴趣并和自己的前途相联系。初中生远大且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日益发展起来,有了更多的自觉性,从而加强了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责任感,但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动机仍然起作用;同龄伙伴的评价作为附属性需要有一定影响,初中生的学习动机还不太稳定。初中生情感内容进一步丰富,情感的深刻性、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初中生对问题的探究较深刻,已基本形成追求真理的志向,也有更丰富的社会体验,各种道德倾向已比较深刻和巩固;初中生审美观念正逐步形成,有了对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广泛体验,不仅形成了与评价艺术作品内容有关的情感体验,而且产生了与评价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感染力、表现力等艺术手段有关的情感体验,即进入自觉的水平。这是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美术鉴赏能力、美术创造能力和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的重要时期。

1.3初中生美术发展特点

少儿美术作品的天真烂漫和荒诞性正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却也是儿童幼稚无能的表现;而儿童总要长大、成熟,作品就必然失去儿时特有的艺术魅力――这是一个无法逃脱的怪圈,而欲摆脱困境,唯有继续发展。

初中阶段是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迅速发展、成熟的时期。然而,却使他们的美术作品失去了天真的幻想、纯朴的造形、绚丽的色彩、大胆的表现力,而变得理智、冷静、拘谨、呆板。因“画不像”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是初中生学习美术的最大障碍。其实,“青少年危机”主要出现于写实性绘画之中,当学生知道“写实”并非美术的唯一目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审美文化素质,是为了创造一个能表达自己个性、思想的“第二自然”;同时适当降低美术作业的写实性要求,允许学生采用装饰件、表现性等不同风格,就可能提高学生在绘画方面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出现对美术兴趣的分化是一种正常规象,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处于兴趣分化期,却不曾定型,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只要教师区别对待,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就会可能使其顺利渡过“青少年危机”。

2初中美术教学的特点

(1)工艺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绘画作业不像小学教学那样突出,而工艺性作业的效果较有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初中生的动手能力迅速发展,有可能在各种工艺性课业中做出较好的作业;同时也由于初中生的兴趣转向现实,对某些创意、设计类的课程比较感兴趣。

(2)知识性。初中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所以,知识性较强的美术常识、美术欣赏课越来越受到初中生的欢迎;同时由于初中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逻辑思惟能力日益发展,也希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美术作业;而且,一些自己尚不能成功地实践的学生,也希望能对该艺术样式的特点、渊源、代表作、主要艺术家以及操作技法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3)创造性。美术课都应成为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和形象思惟,为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提供机会。

(4)个性化。初中生的个性差别日益明显,使美术作品呈显出风格各异的景象。

参考文献

初中生学习教育范文第4篇

一、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让学生好学。”对于初中生而言,其自身情感的决定力远远大于其自身理智的控制力,所以,学习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要想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上尝试形式多样的学习情境,要努力让学生处于一个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质疑,变“无意”为“有心”,唤起学生注意力并产生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状态。例如,在学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时,教师可以“无心”地问一句:课文中叙述作者家庭背景的文字可以删去,因为这段文字的描述与课文的标题没有太大联系,不知各位同学有没有什么异议,我们随便讨论一下。这样能够点燃学生大脑里的思维火花,让他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举手同意,有的学生苦思冥想,有的互相探讨。这样的课堂氛围必定是教师希望看见的,在同学们讨论一段时间后,教师再作一个合理的解释:课文中家庭背景的描述是为了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氛围,与课文中凄惨、暗淡的感情基调一致,所以不能删去。这样一个貌似“无心”的问题,其实是教师“有意”要碰撞出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无为而教”,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育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深刻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收效甚微,关键在于没有朝着“无为而教”的目标去努力。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师要改变“逐句讲解”和“精批细改”的陈旧方法,注重启发诱导,把学生真正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无为而教”,就初中语文阅读而言需要把握好三个环节,即课前预习、课内讨论和课外历练。

(一)课前预习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预习过程中尽管学生不能将所有的问题全部弄懂,但最重要的是预习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自己动脑筋去想,去思考,去理解。课前学生独立预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的最佳手段,同时也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二)加强课内讨论

课堂讨论是和课前预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预习的事情做完了,然后课上讨论,预习的对不对、充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从头到尾,这一切都是学生在起主导作用,教师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者,在一旁指导学生,最终教师负责纠正、补充和阐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预习阶段既加强了自己的读书能力,在课堂讨论之中又能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语文教学不采取课前预习和课内讨论的方式,而是等到上课铃响了之后,学生才打开书本,丝毫不用动脑地听教师逐段讲解,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会得到一点开发,时间久了不但会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还会产生畏惧感。因此,课内讨论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是培养会自主学习的人才。

(三)注重课外历练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经过反复历练,才能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知识的技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对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要进行反复吟诵、反复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将深奥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课外历练要求学生拥有大量的阅读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眼界。人们常说,当一个人学得越多时,到最后他就会感觉自己知道得越少,所以他又渴望去学得更多。因此,学生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才会更加勤奋地去探寻新的知识,才会主动地去要求掌握知识。

三、引导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使学生善于自主学习

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合作精神是决定他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有利于学生合作的素材,营造合作氛围,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培养合作精神及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讨论,一起合作解决疑难,交流心得。当然,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从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教师的示范分析往往有拨云见日的效果,但一定要在学生“走投无路”的时候,因为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得学生们在讨论中懂得了怎样学习,从而达到让每一个人都善于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结语

总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依赖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加强合作意识,从而建立在学习的责任上,能让学生“坚持学”,尽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尽善尽美,使学生完全走向自主学习的轨道。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体意识还有很多的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究,只要坚持探索并付诸努力,就一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刘聪娟.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2]曾丽敏.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阅读模式探究[J].成功(教育),2010,(02).

[3]高慧春.初中语文中如何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J].神州(下旬刊),2012,(02).

[4]任玉仓.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2,(02).

初中生学习教育范文第5篇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太重,学生一直在被动的进行体育锻炼。都是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统一的体育活动,不清楚自己的身?w素质以及兴趣爱好,对于体育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对学习进行自主能力的渗透之后,让初中生在自我挖掘的过程中,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即提升了体育课程的效率,而且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自主学习在培养初中生浓厚的体育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去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完全跟着教师走,学习对于既定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就难以积极配合教师,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久而久之,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新的教学大纲对于体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立健全新的教学机制,在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能够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自主学习能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对于课程质量提供一个保证。

(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学中自己进行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作为教师,要尽一切可能对学生进行辅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相关的锻炼,实现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广泛的空间进行自主训练,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模式转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个性目标有很大的影响。自主教学将学生和教师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教学的一体化,强调了终身体育教学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除此之外,体育中的自主教学还注重学生的性格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方面,自主学习能力与传统的体育教与学相比,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能够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的心理反应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体育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在这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其次,培养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还体现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方面,自主进行体育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

(一)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初中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在浓郁的体育氛围的熏陶浸染下,学生会养成对于体育学习的意识和兴趣,进而便会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与其他同学在合作中接受体育教育。传统体育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没有机会切身进行体育活动,无法感知体育的魅力,久而久之便会失去运动的意识和兴趣。通过营造体育氛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状况。

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自主学习主张师生互动,主张师生平等。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给学生一个新的教学理念。

(二)创建完整的教学体系

创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对学生的人生观、教学观、学习观的培养以及对学生自主教学的训练两个方面。在对学生的观念培养方面,教师要做到带头作用,主张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服务。要创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将所有的教学方式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这方面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对自身的反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给学生支持,对学生进行鼓励,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教师还要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建立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教学情况,真正实现民主教学。

(三)细化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试着对学生的教学进行具体的安排,让学生有大体的学习方向。在这个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意愿进行细致安排,将自己的自主学习计划细致化。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细化后的教学内容,将学生的需要排在教学的主要地位,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对教学成果进行反思

对体育教学的成果进行反思是教学中的重要步骤。主要是通过将教学的结果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数据进行评判,实现对教学成果的反思。教师要在反思中不断对自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完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过失行为,教师要积极进行劝导,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