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考试论文

教育考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考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考试论文

教育考试论文范文第1篇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包含三方面涵义:一是我所过的生活和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及所接触的事物,就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要做到同步,先行而后教,先学后育,让学生敢做敢试然后得到收获;三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让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学生不觉得学习是抛开生活的一种求生办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言简意赅,直述重点。使笔者深刻的体会和了解到现代教育所缺乏的一些切合实际的东西,也发现了现代教育存在的部分问题。

一、语文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一体化教育

语文课堂与生活其实是相互实践相互印证的,什么是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所谓文学也是作者基于生活基于文化所创作的一种载体,所以语文离不开生活,脱离生活便不是语文,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同时语文不是只与分数挂钩,而是与文化生活,交际生活相结合。因此,语文教学内容可以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获取。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中心就是要把理论与实习合为一炉而冶之。”教师的责任是教学而不是教,在于教学生学,不是将知识填鸭式塞给学生让其应付考试。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双方的责任,老师负责的是教学生如何学,而学生负责的是学习如何学。面对问题,并不是让老师给出答案让学生推导过程也不是给出过程让学生推导答案,应该是学生去寻找过程寻找答案。老师需要做的是怎样组织学生,创造条件并将问题与生活结合与自然结合,使学生有更方便简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同时也可用同类办法解决相似问题。做到触类旁通,全过程由学生去做,老师只起到一个提点,引路的作用。这其中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面对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勇气。这种勇气是可以面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勇气,也是以一个点突破一个面。不论是何问题解决办法都是面对,学生需要有问题,老师需要给与问题,而问题来源于自然社会生活。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无非提醒教育者: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一味的传授理论那么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是假教育,伪教育。

二、以生活实践为主,自然教学资源为辅学习语文

陶先生提出“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上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室,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语文课堂的特点近乎如此,让学生联系教材,生活并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去学习。生活中充满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具有与时俱进,自然生成等特性开展有趣,有益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课堂融入生活。

1.通过书本等纸质载体学习语文。不论何时,书籍是人类通往进步的阶梯。教育和学习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只是读课内的书籍,还要读课外的一些国内外经典名著。或者自己喜欢的一些书籍。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各种读书方法都值得推广,只要有益于学生的知识增长和阅读能力。校内的图书馆图书角都需扩充书籍容量,增加阅读范围。

2.通过现今发达的网络等媒体学习语文。如今社会科技发展飞速,电脑手机等网络载体分布广泛。由于网络的原因,全球各地信息交流迅速,这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好机会,但前提是需要教会学生辨别网络的危害和好处。还有电视,不妨让学生对有关历史的电视剧或者有关典故的电影进行一番点评,让他们对故事中的某一段剧情或者某个人进行分析,这都是现代社会中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切合实际联系社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学习多样化不再仅限于书本。当学生利用网络了解世界的时候他们首先说的大概是自我介绍以及家乡的特色,这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家乡以及所在地区。我们不妨设立此类语文实践活动来增加同学们的知识量和拓展他们的视野

3.人际交往中学习语文。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语文也是重要的一环,学生之间或者学生老师之间,在或者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当中的用词,用句或者引用典故都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在一天的所见所闻当中,有些字词不认识不理解,或者有些故事有些信息不能充分认识,都可以当面提出进行详细的解答,如果还不了解则可以借助老师家人或者网络媒体。

教育考试论文范文第2篇

教师的个人能力对专业教学质量有直接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动画实践操作。在招聘专业教师时要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教师的个人能力出发培养优质的专业学生。

加强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光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实现的,要为学生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拓宽动画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路径:去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是学生增长实践经验,扩展视野的重要途径。去校外实习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学校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搭建毕业生就业的渠道。

完善校内实验平台:校内是学生学习动画实践操作经验的地方,加强对校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关键,校方应该完善校内的实践场地,将实践教学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搭建实践学习基地:实践学习基地是模拟现实动画操作实践的平台,因为校外实习以及实验平台的范围有限,搭建实践学习平台能够满足更多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需求。这是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准备阶段,在这里可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画设计实践操作技能。

动画专业实践教学有自身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完善实践教学:四步教学法:四步教学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包括了模仿、联系、讲解、举例四个环节,以实践为基础,学生将学到的动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教师为学生示范,学生理解并且模拟再到自我消化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实践教学方法灵活丰富收到学生的喜爱,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讲解,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联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教育考试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文艺学 教学改革 “三创”教育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文艺学教学围绕“三创意识、三创精神、三创能力”的培养而进行的相关改革,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相对稳定而又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有利于我们把握和运用。同时,“三创”教育原则的科学实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挥其想象力,开发其情商,发挥其潜能,从而得以运用美学的思维去独立自主地进行创新、创造和创业。 

 

一、优化课程设置,激发学生的“三创”意识 

在传统的文艺学教学中,各门课程之间缺乏一定的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且偏重于理论的灌输,对实际能力的训练较为忽视。这种情况不仅使文艺学教学的各门课程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也没能使文艺学的基础理论化为学生思维的真正成果,不利于文艺学理论体系的深化和实际应用。针对这一现状,在“三创”教育原则的指导下,有必要在现在基础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专题课,定期举办讲座与专题性学术讨论会,并且改变以往文艺学学科各门课程设置各自分立、互不关联的局面,建立“立体”的课程结构,使这一课程结构分为3层:基础层——知识优化层;中介层——思维训练层;提高层——能力培养层。为提高教学效率,不同课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课侧重知识的优化,课程重点是在系统讲授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拓展和提升;选修课侧重思维的训练,充分发掘专业选修课的延伸性、自主性、开放性等课程优势,帮助学生精读原典,了解文艺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理论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艺学的兴趣和能力;专题课侧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文艺理论美学基础,提高他们对于理论资源的整合能力,对文学艺术的感受、分析能力,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撷取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塑造出完美的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现代人格。 

二、形成多向传递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三创”精神 

文艺学的课堂教学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审美语义建构场,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交流或探讨某个共同的问题而构成的。然而,传统的课堂主要是采取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信息的单向传递,这虽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抑制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文艺学教学长期在这种框架中进行,难免存在着知识僵化、手段单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因而难以有效地解释现实中提出的各种问题,难以有效地介入当下大众的实际文化活动、文艺实践、审美活动。“教师应从教训者的高位上下降,学生应从被动接受的低位上上升,二者形成一种互相激发、共同提高、互补和互生的生态关系。”①因此,以培养学生“三创”精神、提高学生“三创”能力的需要为目标,建立文艺学课堂一套多维度的互动性的教学新模式,从而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学生本身多向信息传递的教学效果。

如采用情境式教学,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以启发和参与的方式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愉快、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艺术欣赏和审美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如讨论式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面对面地平等交谈,沟通各自的审美感受、审美志趣,以便丰富各自的审美经验。根据教学目的,采用多向传递的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及思考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实施以智力能力提升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 “三创”能力 

教育考试论文范文第4篇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研究

2,中学生学业任务承受能力调查

3,中学生学习态度调查

4,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5,中学生劳动技能培养

6,中学生早恋及社会原因分析

7,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研究

8,中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9,中学生学习负担的调查及减轻负担的对策

10,中学生分化的所谓"危险期"研究

11,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实效性研究

12,中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与研究

13,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与研究

14,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15,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研究

16,因特网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17,当代中学生的品德状况的研究

18,中学生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

19,促进"后进生"转化诸因素分析

20,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教师工作研究

21,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2,品行不良学生的转化研究

23,学生流失情况及防止流失的建议

24,流动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

25,中学第二课堂的研究

26,课外科技活动与中学生成长

27,体育教学与以"达标"为中心的课外体育活动

28,学生文化素养的调查及提高途径

29,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

二,中学教师研究

1,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调查

2,学校教师激励方式探讨

3,实习学校教师队伍的个案分析

4,教师的心理挫折问题研究

5,中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6,中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7,中学教师的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8,构建教师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思考

9,当前教师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

10,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状况及需求研究

11,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

12,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特点与难点

13,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对策调查

14,贫困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

三,新课改研究

1,新课改下家长的教育影响力

2,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3,新课改下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

4,新课改下教师观(学生观)的更新以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5,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的研究

6,新课改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7,新课改中教师地位与作用

8,新课程环境下班级建设浅谈

9,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分析

10,新课改与教师评价改革

11,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12,中学学科新课程的新理念研究

四,家庭教育研究

1,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成长

2,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3,家庭氛围对教育(中学,小学)的影响

4,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成因分析

5,独生子女人格特点分析

五,实习体会与反思

1,实习中学对高师教育实习的意见与建议调查

2,历届校友在实习中学任教情况及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

3,从教育实习看,本专业中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应做哪些改革与改进

4,实习中学教学质量调查与研究

5,双重角色的自我体会

6,师范生的智能结构与品格结构研究

7,五年来我校毕业生的教学素质区域调查

8,师范生的素质教育研究

9,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建设

六,综合研究

1,从教师现状看师范生的招生,就业

2,中学办学失范现象的成因

3,隐性课程的潜在价值研究

4,高等师范教育如何适应中等教育的发展

5,从中等教育的发展看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

6,中学良好校风的形成及其物化形式的研究

7,中学生成长中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研究

8,多元化评价的实践研究

9,社会环境与中学生成长

10,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学校管理

11,浅议教育产业化问题

12,德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问题研究

13,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4,通过实习,谈谈你对师范大学有哪些建议

15,通过实习,谈谈你对教学改革利弊的认识与反思

教育考试论文范文第5篇

专业硕士招考制度是指国家或招生单位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候选人取得入学资格而组织的人才选拔规则,包括选拔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时间、考试的组织管理等要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根据决定内容,可以得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对高校专业硕士招生制度改革新的诉求主要有:一要实现高校专业硕士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探索多元的招生途径。招生与考试分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将招生和考试的权力交给两个部门,这一点在我国高校专业硕士的招考中已经基本做到,招生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考试由高校负责;第二层含义是专业硕士不一定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高校进行深造,招生不一定需要考试,考试也不仅仅是为了招生。通常来说,专业硕士研究生大都来自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机构和单位,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特殊性也比较强,他们考取专业硕士的目的就是想学习更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而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它与高校学术型硕士的招生具有较大的差异,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因此,高校专业硕士招生应该采取与学术型硕士招生那种以考试为主导的途径,应该根据社会需求、高校学科建设和考生意愿尝试“单位或企业申请+学校考试+教育部门备案”、“个人申请+教育部门初审+学校复试”等招生途径。二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对专业招考制度予以规范,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一方面法律制定机关要加快立法步伐,尽快制订与高校专业硕士招考相关的专门法律法规,对我国高校专业硕士招考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要用专门的法律法规处置当前我国专业硕士招考中所存在的暗箱操作、违规操作等问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是推进高校专业硕士招考制度改革的主要动力。首先,社会力量要在专业硕士招考制度制订过程中进行咨询,反馈社会各方意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高校要就社会公众的咨询予以详细答复,并甄别吸收社会公众对专业硕士招考制度的建议。其次,在专业硕士招考过程中,社会公众和第三部门组织要积极了解高校专业硕士招考的程序以及内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高校要运用网络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招考相关信息。另外,专业硕士招生录取以后,社会公众和第三部门组织有权对录取结果提出异议,个人有权利向相关部门申请复核,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高校要给予详细的有理答复。三是政府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要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对高校专业硕士招考的宏观管理,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或者推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使其适应新形势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要成立专业硕士招考评估机构,对当前我国高校专业硕士招考制度进行系统的评估,寻找专业硕士招考制度存在的不足,为专业硕士招考组织机构提供优化招考制度的改革方案和对策。另外,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确立高校专业硕士培养的步骤和目标,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侧重职业素养的塑造。政府在做好宏观管理的同时,要引入市场参与的元素,允许专业的考试培训机构、相关行业协会及个人参与招考制度的设计、考试科目与内容的安排、复试流程的优化等工作,为专业硕士招考制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促成简洁、透明、高效的招生管理机制生成。

二、当前高校专业硕士招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高校招收专业硕士至今仅有20多年的历史,加上管理与运行不善,专业硕士招考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招考管理体制僵化,招考过程中的考试科目实用性不够、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录取程序不规范等方面,严重阻碍了当前我国高校专业硕士招考的公平公正,制约了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选拔培养。

1.招考管理体制僵化目前,我国高校专业硕士的招考管理体制是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各相关高校为主要实施主体,考生被动参与和接受,社会监管缺失、计划体制色彩浓厚的高度行政化运行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高校专业硕士在专业设置、考试科目设置、招生名额和经费来源等各个方面都取决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对环境变化反应迟缓,缺乏有序竞争和激励机制,不利于高校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改革调整,导致专业硕士招考的制度及程序难以正常有序运转,难以形成创新性强、自我发展势头良好的发展机制。另外,由于各相关高校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唯命是从,缺乏自力,各招生高校之间也缺乏顺畅的沟通机制,招生高校之间存在着无序竞争,致使一部分考生由于扎堆报考而失去深造良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专业硕士招考的内部管理中,也形成了比较固化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本身行政化色彩就较为浓厚,专业硕士招考管理也基本是行政化,从招考制度的、招生的程序运行基本上都是依靠行政指令来实施。二是在招考过程中,相关导师在专业硕士招考中的决策权、自几乎没有,导师与考生缺乏沟通,不利于对考生的深度考察。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高校专业硕士招考缺乏市场参与,导致专业硕士招考管理体制缺乏活力,由于专业硕士招考的组织与管理,考试的科目、内容及形式的设置,录取和调剂方法的设计,基本上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高校主导,向外界透露的信息有限,而且考生都是在固定的操作程序内进行,自主性几乎没有,社会力量对专业硕士招考的监督几乎为零,导致招考组织管理难以满足考生的需求与动机,考试的科目、内容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脱节,所录取的相当一部分考生职业素养与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因此,我国亟需出台专业硕士招考的法律法规,并加大专业硕士招考的信息公开力度,促进社会力量对专业硕士招考的监督;二是专门的法律法规缺失。发达国家对考试都有专门的法律,招考制度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保障了招生的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考试都没有专门的法律予以管控,专业硕士招考更是如此,由于缺乏相关的专门法律,各个高校出台的专业硕士招考制度五花八门,没有形成行业的统一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招考秩序混乱。

2.考试环节存在较多的不合理因素一是考试科目固化。公共课政治和英语是必考科目,相对而言政治科目的设置较为合理,而英语科目的考试在很多方面不是很科学,以前学英语专业的考生凭其优势,很容易通过考试,那些英语基础较差的考生却被拒之门外,但这些考生可能更适合专业硕士培养的需求,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就专业科目考试而言,有些专业硕士的招考基本上将考试科目固定在一门或者两门,譬如农业推广硕士的专业科目考试是由高校自主命题,个别高校的题型和参考书目几乎没有调换,与社会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因此,为了适应考生的专业素质及其职业素养,高校专业硕士招考制度中的关于考试科目的内容务必尽快做出调整。二是考试内容陈旧。目前高校专业硕士考试内容一般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二十多年来没有大的调整和改变。公共课的外语考试还是偏重于阅读和写作等,对口语和听力的考核为零,政治科目的题型考察的基本上都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题目与社会的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而且难度不够,造成考生虽然能考到一定的分数,但对其个体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几乎很难凑效,考试不久后所有的知识基本上被遗忘。专业课的考试内容虽然是全国联考,但是考试大纲几乎数年如一日,内容也十分陈旧,调整力度很少,与社会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对专业知识结构调整、专业潜能挖掘、专业思维创新等品质测验力度过小。这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考生“混学位”的心理态势。三是考试形式单一。目前高校专业硕士招生是由全国统一组织的联考和相关高校主持的复试相结合,联考一般由公共课和少数专业硕士的专业课组成,比如公共管理硕士联考、工商管理硕士联考、法律硕士联考等。而由高校主持的专业硕士招考复试,大部分流于形式,某些专业硕士招考人数较多,每个考生复试时间就只有很短的几分钟,考生大多是敷衍了事,根本无法达到复试的目的。加上专业硕士复试几乎是等额选拔,考生也不会特别重视,参与复试的老师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现行的高校专业硕士招考形式比较单一,很难适应高素质人才选拔的发展要求。

3.录取过程不透明且周期长录取作为高校专业硕士招考的最后一环,直接决定着考生是否能顺利进入高校进一步培养,其意义可想而知。当前,高校专业硕士招考的录取中,主要是程序不透明、录取周期较大等问题比较突出。录取的程序一般分为复试结束后的拟录取和最终的确认录取两个部分,由于从公布拟录取名单到最终发录取通知书确认录取中间的周期较长,考生在这期间一般只能机械地等待最终录取结果,高校招生单位在此期间一般不会对考生提供任何信息,所以这个阶段的暗箱操作比较多,尤其是一些985工程高校比较热门的专业硕士点。在录取这个环节,其主导权力还是在高校招生的专业硕士点,虽然会给负责培养人才的导师一定选择权利,但是效果甚微,最终决定权仍然掌握在招生单位的负责人的职责上。因此,当前高校专业硕士招考的录取环节存在着较多的隐患,冲击着专业硕士招考的公平、公正。

三、教育综合改革视域下高校专业硕士招考制度改革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当前高校专业硕士招考制度存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行动指南。本文拟从引入市场机制、合理制定招生计划和规范考试制度为对策,探讨我国高校专业硕士招考制度改革的优化路径。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高校招生管理体制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高校专业硕士招考的依据。专业硕士学位作为一种针对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位,其目的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业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校专业硕士的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社会的人才需求动向,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应当及时调整增加相应的专业,招考制度的设计就要以市场需求作为依据。同时,在招考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其他市场主体参与到考试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复试流程优化等工作,将专业硕士招考过程中一些可以让市场参与的元素转移出去,探索招考分离途径。二是要科学调控招生规模和招生单位内部指标分配。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加快和社会的进一步分工,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在很多领域专业硕士甚至供不应求,因此高校在编制招生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适时适量地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同时,要充分考虑各个专业学位的指标分配问题,不能但凡专业学位就扩招,也不能因为专业冷门就大幅削减其名额,因为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上社会对任何专业都有需求,只是出现一些结构性矛盾,所以一味地对热门专业增加招生名额、大幅削减冷门专业招生名额,经过一段时间后,必然会使社会需求与各专业硕士数量不协调,这也不符合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三是要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与考试相关的法律较为匮乏,与专业硕士招考相关的考试法律制度更是严重滞后。因此,各级立法机关要尽早将相关立法工作提上日程,早日出台与高校专业硕士招考的专门法律法规。一方面可以完善专业硕士招考的法律规章制度建设,支持社会力量运用法律手段对专业硕士招考的监督,促成全国专业硕士招考的统一组织与开放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考试制度的统一建构,促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加大专业硕士招考的信息公开力度,从法律上解决高校专业硕士招考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招收专业人才进一步培养。

2.改革专业硕士考试制度,注重考查考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一要提升高校和教授的自力。相对于国外来说,当前我国招生单位的自力较弱,招生计划一般都由教育部统一下达,划定各专业的国家线,然后各高校再依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际操作,对大多数招生单位来说,专业硕士绝大多数考生都是通过统考和联考被录取的。导致相关高校在专业硕士的招考中非常被动。因此,专业硕士招考的权力核心掌握在教育部手中。因此,要适当放权给招生单位充分发挥高校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招生计划要以相关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来制订和调整。其次,专业课程的考试应该以相关高校为主导,并确保教授在招考复试中应该拥有的权力。二要优化考试科目与内容。当前我国高校专业硕士初试考试科目及内容有待调整。初试一般由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组成,公共课包括外国语和思想政治理论,并且统考外语普遍难度偏大且占有相当的比重。专业科目比较侧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大都采用全国联考的方式,对专业潜能、灵活性及创新性的考查不够,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某一专业领域中具有扎实基础与科研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注重考生的专业素质和发展潜能。因此,在初试时应适当调整考试科目,在某些与外语关系不是很紧密的专业,应该降低外语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也可以减少甚至取消外语科目。在专业科目上注重对考生专业知识的考查,更加注重职业能力内容方面的测试。三要创新考试形式。简化初试的考试形式,只保留以全国统一考试为主和推荐免试为辅,取消不合时宜的单独考试和联考。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考试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社会监督,使专业硕士招考透明简约,提升社会对专业硕士的认同感。实行一年多考,多次考试制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初试与复试并重,某些行业亟需的人才,也要尝试直接录取,只要审核基本的条件即可。在专业硕士招考的初试中,可以借鉴美国研究生考试GRE、GMAT、LSAT的有益做法,GRE,GMAT为计算机化考试,考生可以随时报名参加考试,LSAT一年举办四次,考生可以多次报考。这种方法有利于将初试转化为一种水平考试,比较适合当前我国高校专业硕士的招考,从而降低初试成绩在录取中的权重,让综合素质更高,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更强的人才得到复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