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遗传承实践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主学习;服装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0968.2016.01.022
一、《服装史》课堂的“三难”现状
(一)师“教”难
《服装史》课程涵盖中国服装史与西洋服装史两个模块的内容,两大模块均有很大的历史纪年跨度和大量丰富的专业知识内容。对任课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知识理论水平层次要求也比较高。由于知识点过多,一不小心,就会“讲乱讲散”。若想要更形象更系统地讲述好这些课程内容,选取适当的图像资料加以支撑,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资料印象,任课教师会有很大的教学工作量,备课任务会很重。并且也无法保障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全盘接受。
(二)生“学”难
《服装史》课程毕竟是理论性质的课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的积累和理论水平的提升,通常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偏重学术性,容易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平铺直叙,从而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不生动,缺乏学习兴趣。知识点又多,背诵多遍还是搞不清、记不住。
(三)致“用”难
作为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是“记住”历史,满足于能够区分某一个年代时期某一个地域民族某些人穿着什么样的服装是远远不够的。《服装史》要拿来“学”要拿来“背”更重要的必须拿来“用”才行。
二、“四开一理”法教改的意义与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一个双边互动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当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起着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关系依存。所以说,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对学生要采取引导而不包办、促进而不强迫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只有学生学有所成,领略了学习的乐趣所在,才能激发教师更大的教学热情。采取以“四开一理”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启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力求深刻把握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式、采取有效的教学巩固和检测方式,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想偷懒开小差也没有间隙。多方位、多角度地加深各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除了记忆之外更能够理解掌握。以学生之间的互评,激励学习积极性,开拓班级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入课题研究领域,指导学生,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科研项目。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双边互动。
三、“四开一理”法的具体改革内容
(一)打开课堂场地的局限——课堂无处不在
打开《服装史》课堂场地的局限,走出教室,拥有更开阔的教与学的视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将纸面的服装史论转化为可见、可触、可感的趣味性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研并利用周边的博物馆资源,整理出周边各大博物馆的相关展品内容与路线的报告。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都成为服装史课程的体验地。将书本知识带到博物馆进行比照,将博物馆的实物感受融入课程学习当中。如图1、图2。关注传统服饰文化,组织“非遗传承”学生社团,参加非遗传承日等传统文化活动。通过了解周边的与服装相关的桐乡蓝印花布、温州瓯绣、余姚土布等等这些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增强学生对于传承与发扬传统服饰文化的使命感。如图3、图4。充分利用BB教学平台,加强BB教学平台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将教师授课的视频上传BB平台上,使得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重回课堂;另一方面,在BB平台上建立《服装史》相关知识的电子资料资源库,为学生打造一个学习服装史论知识的坚实平台。将专业探讨带到网络之上,创建“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服装史论文化”微信平台,利用最近流行的网络交流平台来延展教育,同学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建立圈子,针对服装史论文化方向的人、事、文章等进行介绍与转帖,以教师之力带动学生群体时时关注服装史论文化。
(二)打开课堂角色的局限——谁都可以是老师
打开《服装史》课堂角色的局限,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保持课程的开放性、动态性、实现学科间、学科与社会以及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抛砖引玉,设计相应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主题讨论。例如:对中国的缠足和西方的紧身胸衣这些历史情节,除去不利于健康的方面,是否是追求审美标准的一种表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差别点的罗列?都会是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采用分组辩论的形式,提前一节课的时候布置主题,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将全班的学生,分成2—3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一种观点。课堂展开辩论。最终老师给予总结。在学生课前的材料的收集整理,课堂的讨论答辩过程当中,书本、网络、同学朋友都会成为知识的授予者,承担着教师的角色。
(三)打开课堂教学方法的局限——教学模式
可以很多打开《服装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局限,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习惯。历史服装的复原于制作。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将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各国地域的具有特色的服装样式进行罗列,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时代一款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服装的复原工作。结合本身服装专业的专业优势,擅长手绘的同学可以负责绘制效果图,擅长动手的同学可以负责打版与制作,优势互补,多名同学共同完成作业。通过亲身的磨砺体验,加深了学生对历史服装从内到外的深刻理解。如图5、图6。知识竞赛式的总复习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答题式的总复习模式,变为学生答题,检验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分组分工,组织策划知识竞赛,分别设立问题和回答问题,从而帮助同学复习所学知识点的同时,检测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课程,带领学生参与课题实践。结合课程,成立SRT申报小组,增加学生的课程学习氛围,同时加深服装史课程的理论学习深度。在成立的SRT小组当中,首先进行班级项目申报,选出优秀项目,申报学院课题。
(四)打开课程考核评价的局限——老师不是唯一的考评人
以学生之间的互评,激励学习积极性,开拓班级学习氛围。前面所提到的主题讨论、历史服装复原、同学参加课题实践等等活动,同学之间都进行互评,同学之间对于每一位同学的完成实践情况、讨论表现等进行打分。同学互评的考核方式激励了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中所要求的学习任务,也避免了老师单向的评分模式。班级的每一位同学参与同学评价打分,每一位同学所得到的,同学评价打分的平均分数,记入课程学成绩,占比分30%。另外,知识竞猜胜出的同学可以获得小奖品以及总评加分3、2、1分的奖励。最终的考评方式:将点到10%—作业30%—考试60%改为互评30%—作业30%—考试40%采用多种形式的综合考查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五)及时做好课程的反馈整理
及时整理学生互评分,同学之间距离更亲近,同学之间的互评分更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帮助老师更加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整理博物馆参观心得、整理历史服装复原制作心得等,及时了解学生对待课改的心理态度、学习态度。完成期末考试,整理考试成绩,整理考评,检验课程教学效果。
四、结论
通过“四开一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对比嘉兴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改革前的N12级与改革后N13级两个年级同学的学习效果如下:
(一)学习满意度方面
改革前N12级的同学认为《服装史》课程学习收获非常大占15.7%;一定程度上开阔了知识面占30.2%;对此课程兴趣不大占54.1%。改革后N13级的同学认为《服装史》课程学习收获非常大占58.1%;一定程度上开阔了知识面占32.4%;对此课程兴趣不大占9.5%。改革后学生对于《服装史》课程的认可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考试成绩方面
对比同题型、同题量、答题时间相同、难易程度相等的两个年级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之后得出:改革前N12级的同学90分以上人数占2.7%;90-80分占8.1%;80-70分占18.9%;70-60分占16.2%,60分以下占54.1%。改革后N13级的同学90分以上人数占18.8%;90-80分占20.8%;80-70分占25%;70-60分占16.7%,60分以下占18.7%。改革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实质掌握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最后整理了学生对于《服装史》课堂教学的评价当中,大多数同学认为走出课堂、见证实物、“四开一理”丰富地课堂教学模式让他们更好地与教师互动,课堂的主角转换成了自己,想偷懒也变得没有间隙。
参考文献:
[1]甄娜.“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简论[J].科教文汇,2010;(06).
[2]王康.《中外服装史》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5).
[3]朱华,陆鑫,贾天杰.以深衣为例谈服装史综合能力驱动下教学改革[J].辽宁丝绸,2013;(1).
[4]胡志玲.《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二、三例[J].设计教育,2011;(12):043.
[5]张竞琼,张静.科研成果引入《服装史》教学内容的探索[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1).
[6]王东,王国彩.浅谈“服装史”的教与学[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4).
[7]尧义,等.加强教学科研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高教研究,2005;(3):39-42.
[8]王晓光.试论服装史的作业教学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9]沈福实.试探美术史论课程的教育创新[J].延边大学高教改革与发展网,2007-7-11.
[关键词] 生物教学中层生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教学的重心要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即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好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的热情不高,在学习过程中不愿付出努力,成绩总是上不去,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生物学习失去了信心,不喜欢上生物课,不愿碰生物书,对能否提高生物成绩不抱希望。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我们就称之为中层生。而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千方百计想把这类学生的成绩提高上去,心理辅导、学习方法指导、训练……真可谓是殚精竭虑,但是成果却是微乎其微。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经过这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反复验证,本人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励志教育,打开“心”门,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
生物中层生在学习上出现的倦怠及消极情绪,通过励志教育,能激发学生认识培养学习生物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打开中层生的“心”门。那么,如何开展励志教育?
寻找闪光点,学会赏识。赏识教育是对应试教育、抱怨教育乃至惩罚教育的挑战,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
比如与学生交谈时要少一些指责与训斥,要多一些鼓励与赞扬,要善于说“别的同学行,我相信你也行”“凭你的聪明才智,如果你再投入一点点,其结果就会有很大的改观”……有一次生物课堂小测,一位基础很差的男同学居然全对,我没有认为他是翻书的,而是在小测本上写着:“很不错,希望以后的小测和测试都能有这样的结果,老师相信你行”。自此,这位同学学习态度明显改观,并在期末考试中成绩位居班级第九。老师的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为了追求更多成功,他真的向成功迈进了。所以说,这种鼓励看似平常而简单,对学生的心灵却有着难以估量的效果。
二、由易到难,掌握“心”法,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强调基础,让学生感到易入手,有成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经过励志教育的学生已经打开了“心”,这时,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课堂小测、手工制作生物模型、绘制生物标本图形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使中层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中层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努力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生物的激情就会增加。
为了让学生理解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我制作了“能量旅行”CAI课件,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跟随能量去旅行”的内容,使学生体验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而食物中的化学能也通过食物链传递,利用于各种生命活动需要中。通过模拟动画的观看,强化能量转变和迁移的认识,有较强的客观性。
利用动画形式表达内容,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将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物质,将肉眼看不到的物质换另一种方式去看,有利于直观记忆。同时抓住了学生的好奇之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需要,从教学内容看,由易到难形成梯级的过渡,符合记忆和学习规律。
所以说,面对中层生,由易到难,讲究的是一种“心”法,是一种逐步攻克心理防线,转变学习态度的好办法,这让学生们少了一份畏惧,多了几分自信,提高了学习的动力。
三、巩固成果,激发思维“心”潮,是提高中层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思考时间充分了、思考空间大了,思维就常处于活跃状态,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如果是学生普遍经历的实际生活,但平时又不曾注意这种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思维。
通过故事导思,深化思维。例如: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并非虚构的故事――“月亮儿女”:在浩瀚的大西洋里,有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岛上三百多居民都有这样的怪癖:喜欢月亮害怕阳光。一到皎洁的夜晚,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在沙滩上唱歌跳舞,尽情欢乐。居民的皮肤雪白,头发白色或淡黄色,眼睛的虹膜粉红色,视力差。“月亮儿女”由此得名。其谜底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才搞清楚,原来岛上居民几乎都是白化病患者。就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际,我话锋一转问道:“为何白化病患者的皮肤是雪白的?为何白化病患者害怕阳光?白化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用中心法则原理来说明。然后又提出:白化病属于隐性遗传病,普通人群中患者很少,为什么岛上居民几乎都是白化病患者?经过层层深入,学生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认识非常清晰。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思维。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生物学领域内的观察、实验的内容很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便会积极地展开思考,进而还把思考所得到的结果表达出来,还需对知识进行整理和概括,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层次训练。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制作等实践活动思维深度得到充分的发掘,思维品质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以点带面,树立“新”榜样,是提高中层学生学习生物能力的升华
一个中层生的提高肯定是一种成功,但有一种更大的成功却是在大范围的学生中,把一批有潜力,通过努力可以提高的学生都取得进步,才是一个生物工作者的骄敖。那么,究竟如何把这么一批中层生整体的提高,我认为应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点,以点带面,树立“新” 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从而得到整体的提高。
例如我班的学生吴嘉航、凌山海、林辉等等,他们的生物成绩一直处在班级的中间,通过心理与学法的疏导,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他们的生物成绩提高以后,我就让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一方面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一方面也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多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由于都是同龄人,他们的榜样作用胜过教师的说教,使更多中层生有了学好生物的信心。在他们的影响下,同学们放下了不好意思问老师问题,问问题怕人笑话自己笨,甚至怕别人笑话犯傻等顾虑,相互交流,以点带面,有效的改善了中层生学习生物心态,让他们充满了学习的劲头,通过了半学期的努力,我班少了许多中层生,多了很多的优秀生。
总之,实践表明,榜样作为活生生的例子,对学生的影响是有形的、持久的、多方面的,也是最有力的,培养好合适的榜样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在轻松之余,取得意料之外的成果。
在教育的过程中,当我们遇到学生不喜欢生物课,不用功学生物的时侯,千万别灰心,通过层层把关,种种努力,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都可以克服。相信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们一定能引领我们的学生踏过种种难关,登上知识的高峰,领略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医学教育;现代生物学;教学
随着中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现代生物学内容课程在中医学教育体系的地位日益加强。但是,现代生物学课程开设的历史相对较短,与中医药学知识体系尚待进一步的融合。本文对于现代生物学教学在中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教学内容完善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思考。
1 明析中医之体,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是理解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地位的必要条件。生物学是中医学的主要科学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与西医学相同,其对象为作为生物学存在的人类。中医学在对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生物学范畴之历史认识基础上,巧妙地以古代哲学思想为工具,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
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这决定了现代生物学在中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生物科学成就运用的结果。中医学在产生和历史沿革的过程中着眼于古典生物学,同时又借鉴了古代哲学对生物体人的认识,有着当时历史阶段的先进性,并在当今临床医疗的某些方面较西医仍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衔接却有些差强人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医密切跟踪现代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因之取得了相当的优势。因此,从现代生物学角度完善对中医学理论的诠释,进而为中医学理论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可以更好地说明中医学“源”和“流”的问题,为中医学的继往开来铺平道路。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有机融合是时代的要求,而在中医学教学中加强现代生物学教学是必要的实现途径。
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是医学进步的源动力,而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及其在医学科学的应用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必经途径。从而,人类对医学进步的需求为生物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生命力。医学科学扎根于生物科学,并从中获取营养;二者又休戚相关地伴随时代进步。在现代生物学的带动下,西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饱含了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如何借力于现代生物学而承前启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遵循经典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体系,适当地对中医学理论增添现代生物学范畴的诠释,“古为今用”与“今为古用”并举,是中医发展的历史必然。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加强遵循了中医学发展的必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当今生物学的进步为中医学和西医学均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中医学必将在现代生物学平台上发扬光大--不要局限于历史渊源的角度,习惯性地将生物学只划归西医学的范畴,无意中将生物学与中医学剥离开来。割裂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就使得中医学丧失了其科学性的基础。
明确了生物学为中医之体,在中医学教育体系中完善现代生物学教学的目的和迫切性则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在掌握现代生物学知识后将获得更大的中医学研究潜能,并会自觉地从生物学知识理论源泉中为中医学发展汲取营养。为了顺应中医学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既需要加强现代生物学课程建设,也有必要结合中医学专业特点创新现代生物学教学方法。
2 服务中医之本,精选教学内容
现代生物学课程的开设是对中医学教育的有益补充,但要考虑不能过分加重学生负担。在中医药院校现行五年学制的时间内,中医学专业学生需要完成中医学课程和西医学课程,任务之重已不言而喻。学制改革为七年制是一条有研究价值的途径,但短期内不会成为现实。我们当然也不能照搬其它一些国家的做法,即以完成生物学专业的本科教育作为进入医学院的前提要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其作为借鉴,探索有选择地将精华版的普通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列入教学内容。结合中医学专业的特点,本着学以致用的精神,有目的地筛选内容,在不过分增加于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将部分重要的有关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其它课程或者学生们已有必要的了解,或者与中医学的发展关系不是很密切,在目前情况下可暂不考虑。
现代生物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系统性地为学生引入现代生物学概念,介绍理论,使之服务于中医药学的发展。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现阶段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必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化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是生物学的语言。学生在高中阶段积累了一些化学知识,但仍需要有系统地提高,以便为更好地学习现代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可以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的重点内容进行综合,合并开设一门课程。在兼顾基础内容的全面性的同时,结合现代生物学教学的需要,精选重点教学内容。例如,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内容与生物学中细胞膜脂双层的形成、分子生物学中蛋白质疏水作用的原理有密切联系,则应当作为课程的一级内容。
其二,实验动物学是近代生物学乃至医学的重要支柱,是中医学证候模型研究的基础。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动物的背景材料,充分考量实验动物与人体在行为学等方面的差异,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是建立中医学证候模型并正确评价结果的要求。同时,学习实验动物学的知识也勿庸置疑地可以开拓中医学证候模型设计的思路。
其三,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平台,作为中医药研究的新兴手段。这两门学科已经与现代生物学的许多领域联系密切,知识体系形成交叉,内容非常丰富。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领悟从微观角度阐释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现代生物学中的信号传递体系中,生理、病理或药理等信号沿相应的通路传递,经过细胞内复杂的网络系统的精密调制,而最终发挥效应,即代谢改变、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等,反映在中医学临床的观察,则为人整体的气血阴阳的变化。
3. 遵循中医之道,创新教学思路
中医药学根据古代生物学对人体的认识以及临床观察的积累,成功总结并应用了整体观和阴阳平衡等理论。经典中医理论经受了历史考验,在当代医疗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正在被更深入地研究和发掘。中医学久经临床检验的思想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中医理论拥抱现代生物学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必经途径。在现代生物学有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中医学与生物学的血肉至亲关系,结合自己对中医现状的了解和在教学科研中的心得体会,适当提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中医学的线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师有必要根据有关中医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调整授
课内容,以更好地为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服务。
在中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药类专业课程自然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学生养成了吸收和消化知识的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为了使现代生物学的教学适应这种思维模式,教学思路需要创新。在科研和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学的逻辑思路包含内在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据此在教学中将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与古典的中医学内容进行类比,从而既有助于学生接受现代生物学知识,又便于学生将来学以致用,利用生物学的知识中去思考和解决中医学的“源”和“流”的有关问题。这种创新的教学思路在下面的两个例子中有所体现。
在考察某个信号对生物体系的影响时,需要整体地研究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系统,分析系统的平衡状况的变化;而整体观念和平衡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原则。有鉴于此,在教学中
则可先行回顾宏观中医学的有关理论,再转而引导学生进入微观领域学习信号传递网络中的多种信号传导分子如何精密调制信号,实现整体平衡的。
在介绍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知识内容时,可以将基因组视为静态的阴,蛋白质组为动态的阳,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为蛋白质编码,而基因的功能需要蛋白质表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了阴阳互生的关系;二者功能正常,则阴平阳秘,生理状态正常。这样,基因组和蛋白质组二者的生物功能及其联系就可呈现在学生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