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1篇

主持此次“双星集团管理骨干思想教育培训班”会议的双星集团副总裁生锡顺告诉记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双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举措。这次培训班规模是历年最大,除了主会场,双星还在全国各地的工厂、大区、平台设立了25个分会场,参加此次培训班的骨干共1300多人。

2月18日上午,以“感恩文化、道德文化、品牌文化”为主题的“双星道德教育大讲堂”开堂。汪海首先给大家上了第一课,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举办此次培训班的目的和意义:

1、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补课充电。2、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一步净化双星小环境。3、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坚定双星走“文化强企”之路的信心。4、把双星特色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接轨挂钩。5、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高管理骨干素质。

双星集团此次邀请了吕明晰、刘有生、王秀芳、马益玲、谭凤涛、孙武汉、何沙洲、张秀玉等八位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教授,他们从“孝道与幸福”、“伦理道德”、“双星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及“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等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双星企业文化进行了系统讲解和论述。

汪海随时进行点评。各位学者、教授和专家对中国企业界的“常青树”――汪海总裁思想家、企业家的风范深表敬佩,对双星“三大文化”给予高度评价。

双星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增胜根据自己学习《弟子规》的情况,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同大家进行了分享。现场还进行了互动学习、交流心得:晚上分组讨论,写学习心得,并以板报的形式将学习体会进行展示。

22日上午,来自16个单位的22位学员代表就参加此次培训班的体会和认识进行了大会分享与交流。学员表示,这次思想教育培训班,是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感悟、内心的洗涤、思想的升华,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再补课,也是战胜2013年的新动力。通过培训班,大家对“小孝与大孝”、“小家与大家”、“小道与大道”、“因与果”、“怨恨与宽容”、“抱怨与严己”、“欲望与幸福”、“尽职尽责与尽全职、尽全责”、“做人与做事”等九个方面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决心处理好这九种关系,把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双星企业文化,汇聚到热爱双星、发展名牌的思想认识上来!

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要明白“九种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概括来讲分为儒、道、佛三家。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五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汪海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解决了人生之道。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解决了处事之道。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给人类提供了一把道德标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他说,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一部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宏伟巨著,也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每个人都要很好的学习。

22日下午,汪海在总结讲话中,就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指出,要明白“九种关系”:

“小孝”与“大孝”的关系。中华文化,“孝”为基础,所谓“百行孝为先”,“孝”体现的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标准,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素质和修养。“孝”不仅体现在对父母、对家庭上,对企业、对社会也有一个孝的问题。“小孝”是对家庭的孝,“大孝”是对企业的忠、对国家的忠、是利国利民;“小孝”是基础,是本分,“大孝”是归宿,是升华。

“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小家”是家庭,“大家”是企业、是国家。“大家”是“小家”的保障,“小家”是“大家”的元素;“大家”、“小家”互为依托,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对双星人来讲,要永远把双星这个“大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双星“大家”发展,都跟着名牌沾光、发财,个人的“小家”才可能幸福。

“小道”与“大道”的关系。“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道”是一种精神、一种规律,“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德”积多了就是“道”。“小道”就是从每个方面、每个细节、每件小事上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大道”就是人生之道、事业之道,就是积德、就是奉献、就是不断地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双星的“大道”就是将双星民族品牌做大做强。每个人要从做好每双鞋、每个件、每条轮胎、每件事的“小道”做起,从小事、细节做起,把产品干好,把各项工作做好,走出一条双星“金光大道”!

因果关系。世间万物,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双星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以“行善积德”为中心,加强诚信管理,种好“干好本职工作”的善因,收获“企业发展、个人发财”的善果。

怨恨与宽容的关系。怨恨只会影响问题的解决,加深矛盾,而宽容有益于问题的解决,增强团结。要发扬双星人团结协作的传统美德,既然都是“一家人”,就要“一条心”,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还要讲原则、有底线地相互支持。

抱怨与严己的关系。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严已是一种智者的胸襟。遇到问题、出现失误以后,不要老是抱怨别人,应该严于律己,敢于亮自己的丑、揭自己的短。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2篇

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五常之一是道德标准,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我们作为工作在社会管理一线的人们公仆,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着社会的文明,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以礼待人、温情执法有助于树立“和谐城管”的形象,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因此我们工作中在坚持依法办事,以理服人的同时也要注重以礼待人,以情感人。

以礼待人,树立公仆意识。深刻认识到我们手中的行政管理权是人民赋予的,我们与被管理者是舟水关系,鱼水关系,所有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服务;其次应清醒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在思想上始终与群众紧密连结,我们“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在管理执法时应不忘自己也是百姓,不做脱离群众的“无本之木”;此外还要有真情为民情怀,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时刻把群众放心中,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去调解、去服务,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能够促使我们工作时做到位有礼有节,在管理中传递温情。

以情感人,升华职业抱负。在日常学习培训中应加入传统道德文化培训课程,以国学尤其是儒家传统道德立身,弘扬中华礼仪“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践行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孝悌”、“泛爱众”等思想。日前,我局组织的感恩孝德教育活动适时给了我们一个提升思想境界的有利契机,通过感恩教育唤醒我们内心柔软、感性的部分。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提倡家国一体的理念,通过此次学习在唤起我们对家人感恩真情的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对祖国、人民同样需要感恩。怀着一颗回报社会的赤子之心,能够使我们在工作时更有耐心、责任心和使命感,用心用情管理,使管理少几分生硬,法律减一些冰冷,让被管理者心悦诚服,从而避免不可预测的冲突发生。

温情执法来自于我们每位执法者的内心,外化为我们日常工作中的行为举止。让文明有礼的“和谐城管”形象环绕在每一位公民身边,让公平正义的阳光平等地温暖每一位被管理者。

论三孝理念: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我单位邀请了长红国学的老师为全体队员讲述一堂崇孝尚德之课,使我们全体干部职工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品格的升华,其中的“三孝”理念最使我有感而发。

所谓小孝治家,即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的基本途径。作为一个个人,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以身作则,为自己的孩子做出好榜样,将孝的文化传承下去,那么就能建立起一个和美完满的家庭。

所谓中孝治企,即要忠于单位,恪尽职守。无论机关或是企业都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单位的成绩、效益都是由每一位职员辛勤工作得来的。作为城管单位的一员,必须始终维护好单位的利益,做到“有损单位利益的事不做,有损单位形象的话不说”,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忠于岗位,恪尽职守。只有每一位队员都心存心想单位,我们的城管工作才能越做越好,越做越顺。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孝道;德育教育;态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245-02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物质文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们逐渐意识到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为了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现代社会的整体进步,我们对文化等软实力的建设逐步提上日程。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之中应该充分重视传统孝道文化教育,端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让大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传统孝道的价值与意义,并通过实际行动学习传统孝道,通过这种方式促进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古代传统中的“孝”

(一)“孝”的起源及内在含义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相关理论研究指出,孝的观念形成时间很早,其萌芽阶段在父系氏族社会,原始部落的人们逐步意识到孝的理念与价值。孝字的文字结构也表明了孝的基本含义,孝字是由一个老子头和一个子两部分组成,这象征着人老了之后行动不便由儿子背着走,这就是最初的孝道理念,当时的孝道就是子女对父母奉养的一种准则。

对于孝道,我国封建社会是十分重视的,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将孝道作为德之根本,受到了整个社会的极大重视,到了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文学家孔子写了《孝经》,这是对孝道进行系统阐述的第一部专门著作,也为孝道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孔子不仅在《孝经》之中对孝道进行了系统阐述,在《论语》中也对孝道进行了论述,《孝经・开宗明义章》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除此之外,很多文人骚客都对孝道进行了论述,为孝道的起源与传承奠定了基础。

(二)“孝”是我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核心

孝的含义从古至今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都是指子女应该对父母进行赡养与侍奉,再进行细化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顺从长辈、赡养长辈和祭祀先辈。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孝道所展现的是一种伦理关系,这种伦理关系对于家庭稳定与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我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孝道在最初的意义层面反映在对长辈的尊敬,之后逐步发展为对长辈的赡养、报本返初、生儿育女,这都是家庭伦理范畴的事物。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之中家庭文化都是遵从孝道,以孝道为核心组成了家庭的伦理文化。可以这样说不仅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孝道文化都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三)传统孝道观

孝道在最初的意义上仅仅局限于家庭伦理和家庭宗法的范畴,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的兴盛逐步将忠孝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而对孝道的内涵进行了衍生,孝道也因此成为封建社会道德的基准与纽带。汉代以后,传统的孝道文化被政治化,统治者提倡通过孝道来治理天下,并通过孝道来进行官吏的推选,孝道也因此成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在后来的发展之中,一些封建王朝为了更好地控制百姓,对孝道思想进行了扭曲,愚孝成为当时道德社会的典范。但是,总体而言,我国传统的孝道观主要分为随侍奉养、敬爱祭念、抑己顺亲、荣亲留后四个层次。

二、传统孝道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传统孝道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

大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之中应该积极地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其中传统孝道文化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大学生应该注重传统孝道的学习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相应的德育目标,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二)传统孝道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之中我们应该为祖国和社会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传统孝道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研究

(一)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表达方式更为广泛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生活的背景与基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国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表达方式有了更为广泛的方式,这对于传统孝道是一种继承式的发展。

传统孝道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尊亲与养亲,但是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之下,这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已经被逐步地细化。在大学生看来,现代的孝道呈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节日问候、假期陪伴、外出度假等方式都成为新时期孝道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具体,但是其核心思想仍然是尊亲、养亲与悦亲三个方面。

(二)大学生对传统孝道内容认同发生变化

传统孝道的内容主要随侍奉养、敬爱祭念、抑己顺亲、荣亲留后四个层次。在古代人们对于这四个层次的重视程度不分伯仲,但是现代大学生对这四个方面的认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调查研究表明,现代大学生对于随侍奉养的认同程度最高,这也是现代大学生认为表达孝道最为直接的方式。由于社会背景与生活环境的不同,现代大学生对于荣亲留后这一内容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这是由于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对传统孝道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三)大学生在孝道观念和孝道行为上存在城乡差别和性别差异

从学生来源看,由于城镇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退休金制度、工资制度等,城镇学生较农村学生更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而农村学生更加关注的是父母基本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有无保障,其次才是精神慰藉,因为农村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都尚欠缺。从性别上看,男女大学生的孝道态度和行为都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对符合现代社会伦理观和价值观的孝道观念认同度比女生更高,但在具体践行孝道过程中,除“做出较大成绩不让父母担忧”一点外,其他方面都不如女生将孝行落实到位。

(四)大学生对于传统孝道认同程度普遍偏低

传统的孝道是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形成的文化形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之中人们逐步地认识并接受了这种孝道内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活的背景与基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造成大学生对于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认同程度普遍偏低。

大学生对于传统孝道认同程度偏低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高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制定相应的策略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对于传统孝道的认同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的不断发展,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保价护航。

(五)大学生践行传统孝道的行动较少

传统孝道不是简单的内容与文字,更不是一句空话或者一句口号,传统孝道需要实际行动来践行。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这样,大学生应该通过具体的实践来践行传统孝道,但是,调查与研究发现,现阶段,大学生践行传统孝道的行动较少。

造成大学生践行传统孝道行动较少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较为主要的原因为:首先,大学生求学在外,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对父母尽孝;其次,大学生自身践行传统孝道的思想意识较为落后;最后,现代家长过分地宠爱孩子,让大学生始终处于接受爱护的环境之中。

四、端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态度的措施

(一)将传统孝道与大学生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大学生传统孝道观念与态度的改变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内容,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转变就必须从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入手,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将传统孝道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之中,将其作为德育教育的目标之一,这样可以最有效地端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理解与认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之中,应该设置相应的孝道内容与目标,德育教师应该对传统孝道的起源、内涵以及意义等方式进行科学的论述,通过这种方式来端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二)积极提高大学生学习传统孝道的意识

大学生端正对传统孝道的认识需要依靠大学生自身,他们的思想意识只有首先接受这一现实问题,才能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自身的学习,掌握传统孝道相应的知识。

提高大学生学习传统孝道意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可以利用相应的孝道文化影片来刺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通过对影片的观赏提高学习传统孝道的思想意识;其二,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学习传统孝道的思想意识。总而言之,只有切实提高了大学生自身学习传统孝道的思想意识才能端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态度,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引导大学生践行传统孝道

端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是一个过程,其结果和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践行传统孝道,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传统孝道,这样才能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孝,从而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子女在践行传统孝道的过程之中也会逐步体会出传统孝道的深刻内涵,端正对传统孝道的态度,更为科学地认识传统孝道的深刻内涵。践行孝道的方式很多,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对父母进行节日问候、生日祝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对于端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结束语

传统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时代精神的构成因素。大学生是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应该端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认识与态度,逐步推进大学生传统孝道教育,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获得更好的提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学习 糟粕 误解 心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14-0

近些年,在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特别是学习和接受了大量西方文化之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出现了大量问题。于是我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反思,并开始关注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在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倡导恢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我们耳边总会时时响起一种声音:中华传统文化固然应当继承和传承,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一定要抛弃。我们究竟应怎样看待中华传统?又应如何评价诸如《弟子规》等传统文化中某些地方过时说、糟粕说?

笔者个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和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一样,不可能所有的内容在任何问题上都是普遍适用的真理,特别是当今社会,和我们的中华祖先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同了,所有我们自然不能照搬古人对问题的认识和方法。但是,我们绝不能据此将古代文化中不适应今天的部分称之为“糟粕”。所谓“糟粕”说,存在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是误解,一是心态。

首先说误解。当我们要批判、扬弃、剔除所谓的“糟粕”时,我们了解多少、懂多少传统文化?不客气的讲,开口闭口批判、糟粕的人,多是不了解、不懂传统文化的人,至少是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却误解多多的人。比如,当人们说到传统文化的糟粕时,一般马上想到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而且,多数人所知道的所谓封建糟粕也不过这么多,还知道宗法就了不得了。可是,这些人根本不知道,他理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和真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这些人心中,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讲的是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的绝对领导,和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的绝对顺从与服从。事实上,这完全是误解,甚至是歪曲。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思想当然是孔孟之道,而孔子在《孝经》中讲到忠和孝时这样说道:“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另外,他还讲到:“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所以《弟子规》中要讲:“亲有过,谏使更。”这段文字意思非常浅显,几乎不需要翻译,只要有高中学历、甚至初中学历的人,读完这段文字都会明白我们对古人产生了多深的误解。理解了这段文字之后,我们还能说封建社会的忠孝思想是糟粕吗?下面我们再看清代周安士先生在《〈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中的一段文字,他讲“忠主孝亲”的“忠”字时说,“‘忠’字,从心,则非貌为恭敬可知……若夫君可亦可,君否亦否,民有疾苦而不上闻,君有恩膏而不下降,以崔科为奉法,以刻核为精明,此正孟子所谓‘吾君不能’者也。呜呼忠?”所以说“君叫臣死臣得死,父叫子亡子得亡”、“天下无不是父母”,那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那不是真正的圣贤教育,那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那是对圣贤教育的歪曲。诸如此类的误解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我想,由于忠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思想,而我们对这一最核心的价值产生了这么大的误解,足以说明人们动不动就说的所谓的糟粕,并非古圣先贤的思想。

对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5篇

宏泉生长在农村,从小骨子里就有着独立的个性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要追溯他的家源,那就要去文化深厚的徽州,去歙县,去他的老家许村。

宏泉对传统文化如饥似渴地学习和追求,对乡贤大画家戴本孝的个案研究深入而系统。《戴本孝评传》应该是博士研究生的课题,二十多年前,在耕读之余,他凭着执著的意志和热情,在其师石谷风先生的指导下,排除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历时三年,终于完成。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领域,我认为对戴本孝的研究数他最深也最厚。从这个切入口进去,他对晚明和清初的历史、文化、艺术等都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喜爱。

我说:“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演出一场精彩的戏来。”

宏泉曾在黄山工作六年,当时我们在亚明老师的大力支持下,一道主编了《现代名家画黄山》大型画册,搜罗了自黄宾虹到方向等一百年来几代画家赞美黄山的作品。宏泉当时年轻,能力强,出力最多,跑得最远,接触的画家也最广,为宣传黄山做出了别人替代不了的贡献,也获得了与广大画家的友谊。

后来宏泉来北京发展,在京十年,是他大展身手的十年。北京的文化氛围正合他的口味。

2001年,他开始主编《边缘·艺术》杂志,将艺术批评还其本来面目。《边缘·艺术》让人耳目一新,发新声,推新人,展新画,从此人们认识了吴藕汀、刘知白、尤无曲诸画苑“遗老”,他们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老道的笔墨冲击着时下略显颓废的画坛。杂志中生动的《编辑档案》,记录着真实的社会百态,让人难以忘怀。

继而,他又主编了《神州国光》《艺观》等多种刊物,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其间又陆续出版了不少专著:《戴本孝》《乡事十记》《燕山白话》《一棵树栽在溪水旁》《听雪集》《黄宾虹》等。后他又沉浸戏曲,迷上程派,因而与高马得先生合作出版了《醉眼优孟·画戏说戏》。

学问是做出来的。由于他切入点的不断深入,清初以来的文人、学者,都成了他关注研究的对象。在当今火热的拍卖场上,当人们把关注点都放在“时髦大师”的身上时,他清醒地认识到有清以来学者墨迹的潜在价值和文化内涵,他悄无声息地对心仪的作品辣手收购。许多人对他敏锐的眼光和出手的速度报以惊叹。而他收集的这些文人墨迹,都成为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些年的研究中,连续出版了《管领三百年》一、二、三集。他对近三百年来的文人、学者、政客、艺术家都作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那些已被遗忘了的人,用宏泉的话来说:“他们有可爱之处,他们有故事可讲,不管他们做过什么,当今的人对他们又有怎样的评价,都不影响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存在,或因有了他们才显出这个大舞台的生动来。”

相关期刊更多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

时间频率学报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当代儒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