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传播学理论 教学思考 优化与整合 学习激情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生和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的统计数据,与传媒行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教育点从1998年的148个增长至2005年的661个,短短几年间增长了4.47倍。特别是200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从过去的“部门办学”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这一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传媒相关专业教育新格局的形成。《传播学》作为这些与传媒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相继开设,一些工程技术类专业,同样开设了传播学原理方面的课程,这是与当今传媒技术的发展,传媒业的发达分不开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社会成员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传播学教育在中国虽然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传播学课程理论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作了一些研究,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段京肃教授发表的《传播学教学的热与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副教授发表的《新闻学:走出传播学还是走出自己》等学术论文探讨了传播学教学存在的一些困境。传播学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样无法绕过这些问题。笔者下面就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课程教学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传播学教学理念和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思想认识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媒体传播的现象,掌握媒体传播规律从而能熟练地把握媒体传播。因此,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树立具有强烈专业关切精神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传播学在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媒体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现象的一般性特征和独特性特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传播学理论的一般性和媒体传播的专门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传播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需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强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传播学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不太重视,完全区分传播学与新闻学,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身操作性、实践性特别强,应该加强与广播电视切合紧密的课程如《新闻学》、《节目制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传播学》那些既枯燥又无用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对新闻传播的指导作用。所以许多同学知道媒体传播的一些传播现象,却并没有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面,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宁树藩教授早在1994年就曾谈到他的一个想法:“新闻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这可说是本来意义上的新闻学;一是以报纸等新闻媒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起来的,无以名之。姑称之为广义新闻学。”而且指出:前者是核心,是基础,失去前者就不成其为新闻学了。1998年,李良荣教授与李晓林也曾撰文呼吁:“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对传统新闻学的一次改革”。
上述学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出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学生们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传播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进而才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切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传播学教学模式既有普遍性,也有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教学更要切合该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要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媒体传播现象,更要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新闻传播的实践指导。依据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教学中,使用的传播学理论教材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涉及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研究,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效果研究等内容,而传播效果又着重介绍四大宏观社会效果,即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知识沟假说及沉默的螺旋理论。这种安排基本上将西方传播学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学派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生,它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类本科教学普遍采用。然而。教学过程中,只向学生纯粹的介绍这些源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肯定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往往游离于专业之外,并没有和专业紧密地结合。传播理论教学要以一般原理介绍作为重点,再结合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传播学理论与具体的新闻传播现象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感性化。比如,在讲解议程设置时,在学生们了解了它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之后,结合新闻实例进行讲解。例如,美国轰炸伊拉克之前,大肆渲染后者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本质也是利用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扰乱视听,推行其霸权政策。在讲解人际传播时。通过观看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电视节目录像进行探讨分析,使同学们真正理解传、受双方之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从而指导将来的新闻采访工作,做出有创意和深度的新闻作品。
传播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新闻传播现象,提高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将新闻传播现象与传播理论紧密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充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传播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多开于专业学习的较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体现是很有益的。传播学教学必须要跳出理论型课程单向教学的传统模式。不仅要将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清晰的介绍给学生,还必须充分尊重传播学自身学科性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思维,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经调查,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于理解,是学生们对传播学学习的普遍印象,所以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方法之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现象进行模拟,瞬间的现象进行定格,是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而易于理解。另外,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功能,可以把诸多的教学信息,由不同媒体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将与某一教学内容相关的不同层面的资讯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影像资料特别丰富,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如,在讲授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的内容时,播放对话、访谈类节目,借用影视的直接诱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进入教学内容情境之中。通过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嘉宾的非语言符号,如面部神态特写镜头,肢体动作细节描写来反映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对著名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也有了直观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湖南台鲁豫主持的栏目《说出你的故事》中的《白岩松约会电视》这期节目,因为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明星主持人,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讨论非常热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想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还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模拟,直接感受教学内容,加深体会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将同学从枯燥的被动接受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时可将理论直接付诸实践,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接受愉快。如讲解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内容时,笔者让同学上讲台模拟了“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以及“警钟效果”,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同学们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大众传播的教学中,针对传播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跟踪大众传媒的报道,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讨论。这样的互动安排,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笔者组织同学们就“3・14拉萨事件”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将传播学的教学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与新闻时事紧密结合,使同学深入教学内容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播学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四、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0世纪80年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影视、公关、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2、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3、互联网/电子商务;
4、房地产;
5、广告;
6、教育/培训/院校;
7、金融/投资/证券;
8、新能源。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文案策划、储备店长、投资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文案策划;
2、储备店长;
3、投资经理;
4、注册监理工程师;
5、测量工程师;
6、电气工程师;
7、高级项目经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方向(专业硕士)公共管理
(专业硕士)公共管理(学科代码:125200)是管理学领域下的专业学位专业。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成为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
(专业硕士)新闻与传播
此专业为专业硕士(学科代码:055200)。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新闻学
新闻学(学科代码:050301)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各种新闻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运用,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规律,新闻事业的管理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生应掌握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遵守法律、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熟练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从事新闻学实务和新闻学教学、科研工作。
传播学
传播学(学科代码:050302)是新闻传播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发展与传播手段的日益现代化,传受双方更需要交互式沟通。一些学者在上世纪末先后提出过构建我国传播心理学的设想。在这次会议上,广西大学新闻系虞达文教授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分支;大众传播学又是传播学的分支。似乎不宜一步到位直接建立传播心理学,可先建立与新闻关系更密切的大众传播心理学。要构建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必须先弄清它的学科从属、领域范畴。传播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从领域来看,它是传播学的边缘学科,应以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思维心理学等相关原理作为主线;作为传播学的边缘学科,它应以大众传播研究的五个层次:传者―信息―传媒―受众―效果,作为横向的基本构架。
华中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申凡教授认为,我国对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主要以新闻心理研究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虽然研究方法单一,但是它研究的传者(记者、编辑)心理、受众心理,研究的采访、写作、编辑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新闻学研究起到补充、拓展领域的作用;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直接以传播心理学的形式展开的,虽然研究方法日益严密与科学,但是内容要么与传播学理论重复、重叠,要么是对传播中的心理术语简单解释,这些研究尚不能达到补充传播学与拓展传播学研究空间的作用。申凡教授建议,可以从对传播学研究拾缺补漏的地方入手,开拓自己的领域;也可以把传播学中已有的心理研究作为起点,再向纵深方向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再逐步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与理论框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林之达研究员发表了对传播心理学建构革新的想法。他认为:用普通心理学理论框架中的原理来观察、解释传播(包括传播的各外延)领域中的心理现象,结果把这些领域中有机联系的心理系统切割成互不联系的零碎心理现象。本研究采取另一种思路:第一步,考察、揭示了传播系统与心理系统原来是人类精神生产流水线上紧紧相扣、不可分离的工序,传播的天职就是为心理系统输送精神能源材料,心理系统的使命就是把传播系统送来的信息,通过一系列心理反应,转化成与信息异质的心理能,心理能外化为人的行为,行为做功,便产生了传播的社会效果;第二步,沿着传播领域各心理系统本来有机联系着的脉络建构传播心理学(包括新闻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在内的各分支学科)的理论框架。
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陈卫星教授的发言,从帕洛・阿尔托学派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传播心理的建构过程。帕洛・阿尔托学派的语用学理论是要把传播作为一个被整合的社会现象来考察,把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考虑,从元传播入手,从非传播的模态找出传播的可能性。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周庆元教授认为,整个20世纪,对于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对象的认知历程可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孕育期,可称为“采访对象说”,这是20世纪初期关于新闻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代表人物是邵飘萍等;第二阶段是萌生期,可称为“受众心理说”,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新闻学者提出要对受众心理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是安岗、陈朗等;第三阶段是草创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新闻心理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心理学专著,尽管不成熟不完善,然而它初步提出了新闻心理学的框架结构,开创了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崭新时代。这一时期的汪新源先生提出了“记者为主说”;第四阶段是发展期,可称为“认识主体说”,酝酿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熟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主要代表有刘京林等。
对于传播心理学与新闻心理学的关系问题,与会代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传播心理学包括、涵盖了新闻心理学,目前是新闻心理学向传播心理学方向发展;另一种认为两者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不存在种属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刘京林教授过去认为传播心理学涵盖新闻心理学,现在则认为两者不存在种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她解释说:“按照完形理论的观点,被整合之后的对象不能再分解为构成它的最基本的元素。同理,虽然新闻学、心理学等学科曾经是传播学的前身与源头,但是传播学一旦形成独立的学科之后,便可以与新闻学、心理学平起平坐,相互之间不存在归属关系。以此类推,传播心理学和新闻心理学也不存在归属关系,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又各自独立的学科。”
互联网心理问题是当今时代遇到的全新课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热烈讨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骏德、刘海贵教授向会议提交了论文《试论网络传播对传受者的心理影响》认为,网络传播实际上突破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方式,包含着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界线变得模糊,传受者可以为同一个人。在这种传播模式下,传受者(或称网民)的平等意识、独立意识、参与意识被空前激活;传受者的“超媒体思维”、移情心理、以虚拟身份娱乐人生心理等激增。互联网是一个多媒体、超文本的巨大信息库,网民得到了通信迅速便捷、查询信息与检索资料十分便利等好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民中出现了网络犯罪行为、青少年中出现了“网瘾”患者。我国已从1996年2月起陆续颁布了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规,正在严格执行中,同时也有专家提议,运用心理干预法治疗青少年的“网瘾”病。
何以如此?除了不少专家学者分析的一些原因,笔者以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对媒体一知半解的新闻教学
眼下,除了新闻专业开办的过多过滥,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了媒体的需要。再一个原因就是专业不专、质量不高,以至于新闻专业的学生(包括研究生)在招生很火的同时,就业却很艰难。笔者曾先后在新闻媒体工作了20多年,近两年转至高校搞新闻教学,切身体会是,目前许多高校新闻院系无论是办学思路、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还是教师选聘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媒体到底为何物?它有哪些基本运作规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等问题知之甚少,不少新闻院系的管理者和老师对媒体的业务运作流程都不了解,甚至有的人连新闻单位的大门都没有进去过,仅凭从书本上学到的一些新闻知识就来给学生上课,难免一知半解、挂一漏万,其效果和说服力可想而知。使用的某些教材也存在着数据陈旧、观点落后、与媒体现实脱节的问题,有的甚至把媒体的内设机构、职称名称都搞错了,以对媒体似懂非懂的了解来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是不可能的。
新闻媒体作为我国意识形态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基本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流程,内部也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机构设置,日常新闻稿件处理有着基本的程序,队伍建设、产业发展、广告经营、设备管理等等方面有其自身的方法和规律。而反观目前高校从事新闻教学或管理的人员中又有多少人对它有较深的理解和体会呢?
二、专业经历不足的教师队伍
同志曾经说过,如果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必须亲口尝一尝。新闻工作何尝不是这样?新闻工作无论是采编还是管理、经营,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就像一名外科医生,光靠读书,没有临床经验,他无论如何是不敢也不可能为病人动手术的。近些年来,新闻专业教师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甚至有点学历崇拜的味道,很多学校非博士不要。其实,这已步入了一个误区,因为新闻工作是要做具体工作的。简言之,报社采编人员一定要会写稿子组版面,电视台的记者一定要会摄像、写稿和会上机器编片子,授课的老师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工作,他的课无论如何也不会生动到哪里。笔者一些在高校任教的新闻学或传播学博士朋友,经常聊起自己在教学中的苦恼,说自己最大的不幸就是没有新闻从业经历。有的人读书期间尽管到媒体实习过,但那往往是蜻蜓点水,所以上起课来总是不得要领,时常招致学生的非议。一次,省电视台的一个朋友告诉笔者,某高校的一位传播学博士生导师在私下里问他电视摄像的“推、拉、摇、移”是怎么回事,并苦笑着说:没有摸过摄像机啊!新闻学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业务经历十分重要,仅靠坐而论道恐怕是不行的。试想,你是新闻专业的教师,甚至是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不会起码的实际采访,连一个短小的消息都不会写,你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又能怎么样呢?
三、万金油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己昏昏难以使人昭昭。一些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媒体的需求不相适应或者说不符合媒体要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培养方案不够科学合理。
查阅开设新闻专业相关学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都有这样的表述,即培养具备新闻传播(或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播音以及艺术、影视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音像出版、文艺团体、企业宣传部门及其他单位从事新闻(广播电视)采编、播音、节目主持工作与宣传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就业去向是各级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音像出版、文艺团体及其他单位。笔者所在学校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从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节目制作与管理的人员;培养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人员;培养网络和新媒体需要的栏目策划与编辑人员。培养规格细化为掌握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科技常识,了解国内外广播电视事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功底,比较精通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摄录、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编导、播音、主持节目的基本能力;具有网络传播媒介栏目设计与制作的技能,并能结合专业实际进行应用等。诸如此类,十分详尽。应该说,这些年,教育教学单位为了培养新闻合格人才确实是动了脑筋费了心事的,但万金油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显然是不可能打造出所谓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的,何况一些高校的教师队伍和教材本身就存有诸多问题和不足。
四、形同虚设的专业实习
相对而言,由于学生多媒体少,新闻专业的学生实习目前比较困难(对此,笔者曾经专门撰过分析《今传媒》2007年第6期)。加之,新闻传播教学实践环节严重缺失,一些新闻传播院系没有或很少有媒体实习基地,学生实习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找门路。好多学校在大四以前几乎没有安排专门的实习时间,而在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里,不少学生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和写毕业论文等,导致实习无法真正进行,使本来时间就不多的实习变成了“放羊”,也使新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习环节变得徒有虚名。
五、缺乏专业知识的院系管理者
近20年来,各类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为综合性高校或文科类高校开办,进入本世纪以后,理工类高校也纷纷设立新闻类专业,并成立相关院系。以江苏省目前开办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例,从中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见右表)。广播电视新闻学或编导专业比这还要多。
起初,全国仅有几所高校设有新闻传播院系,传统的文科类高校开设新闻专业大多依托的是中文院系的班底。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有少数学校连一个新闻专业毕业或新闻从业背景的老师都没有就开始招生了(这与前几年新升本院校申报新专业比较容易也有一定关系),除了师资队伍严重不足,也造成了院系外行领导的现实。尽管这些年高校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吸纳了一些业内专业人士尤其是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和博士,但由于这些人进入高校的时间相对较短,难以进入到管理层面,甚至受到一些非专业管理者和老师的抵制、排斥,挫伤了这部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影响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的学校甚至贻误了最佳的发展时期。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那么,如何调整、改变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新闻传播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新闻传播教育的现实,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新闻媒介现状、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新闻传播教育的特殊性有充分地认识,努力改变目前新闻传播院系教师学历逐渐趋高但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的现实。“从世界范围来看,卓有成效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有丰富新闻传播从业经验的教师。在新闻传播教育比较成功的美国,大学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据调查表明,在美国大学从事新闻采写和编辑教学的教授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者是最受学生欢迎、最成功的老师。①近年来,我国许多著名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重庆大学等也开始学习借鉴这一做法,主要负责人全为曾经在媒体担任过领导职务的资深媒体人担纲,并注重从媒体引进大批编采、经营人员从事新闻传播教学工作,有效地改变了这些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譬如,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2年成立以后,先后开展的新闻观教育活动、新闻采访大篷车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成果李强的《乡村八记》都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且被教育部发文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加以推广,这完全受益于他们拥有像范敬宜、李希光等业界精英和一批较高新闻素养的师资队伍。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以后,对他们的办学思路、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多数高校新闻院系难以做到上述学校那样,从媒体来的教师仍然偏少,这或许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脱离媒体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新闻传播院系除了要吸纳部分高学历教师,更应从新闻媒体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而且具备一定理论素养的教师。对于那些没有从事过新闻传播实践的教师,应该设法让他们到新闻媒体挂职工作一个时期,以便从实践层面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传播的现状、发展和规律,适应教学的客观需要。
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
新闻院系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之前,应该到新闻媒体进行调查研究,听取业界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开设相关课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呆在学校里面靠上网拷贝相关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删删改改或凭自己的想象制定培养计划、搞课程设置,既没有针对性又缺乏合理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不专、眼界不宽、技能不强,无法适应媒体的需要。因此,新闻院系一定要根据媒体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
第三,开设灵活而又操作性强的课程
现在,许多新闻院系开设的课程比较传统且教材选用陈旧,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媒体变化,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法也比较保守,不能与时俱进。可喜的是,这些问题已引起许多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重视,有的已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就围绕学生的写作、观摩、英语、说话、理论、创作六条线展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借鉴能力、外语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化实践实验课程设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尽管2002年才成立,但由于拥有一批曾在各大媒体任职的资深媒体工作者担任教授和全职授课老师,课程开设经常翻新,教学手段不断变化,在开设常规课程以外,近年又把业界讲座“新闻与传播学前沿讲座”定期化、课程化,使学生受益匪浅。这些有益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四,加强学习,苦练内功,提高教师素质
在有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笔者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些教新闻的老师不爱看报纸、电视和新闻类杂志,也不太搞业务研究、撰写论文,上网关注新闻界信息也不多。从事新闻传播教学的教师,不关注时事,不了解媒体最新变化,不知道社会发展动态,怎么能行呢?所以,新闻传播院系一定要强化教师的新闻职业素养,加强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还要经常邀请业界的专家、学者、编辑记者到学校为师生开办讲座,帮助老师开阔眼界,了解传媒,提高素质,促进教学。
注释
1、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
2、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是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名称,设有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1个二级学科专业。
3、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国语言文学,顾名思义,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专业。按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它主要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对外汉语、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二级学科。
4、法学专业
法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5、艺术类院校
艺术类院校,目标是培养具备各专业知识,能从事各专业门类教育和实践的人才。艺术院校专业课的考试都是由各个高校自主命题的,部分学校有一定的考前培训辅导班。其招生工作是由各个学校在教育部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的,考试内容和时间是由学校自主决定的。
6、护理
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从这一定义引申出:现代护理学是研究如何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门科学。强调“人的行为反应”,表现在人们对一件事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诸方面的行为反应。
7、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会展事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熟练掌握会展实际运作,能够在会展业、旅游业、广告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政府宣传部门从事会展策划和管理以及展览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8、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各种传播现象的学科。中国传媒大学通常被视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起点。现在“新闻传播学”在中国列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五个二级学科。
9、教育学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
女生适合学什么专业:
1、从长远考虑,女生适合学经济类相关专业,因为学经济关乎国计民生,永不过时,而且学经济类相关专业也算是学了一个手艺,工作越久越吃香。适合女生学的经济学类专业有金融学、金融工程、财政学、税收学、经济统计学、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学财经类专业推荐就读于统计四校、金融四校、两财一贸等院校,在这些学校毕业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很好的工作。
2、女生要追求稳定可以学教育相关专业,就读于师范类院校,毕业以后可以考虑当老师或者考公务员。这样的专业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历史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等,女生也可以报考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