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范文第1篇

本文首先对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选择进行总结,并分析了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为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教学 策略

新课标实施以来,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足见新课标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视。所谓非连续性文本就是指与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文本”不同的阅读材料,非连续性文本多以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的特点,是社会广泛应用的一种文本形式。非连续性文本由于缺乏线性信息,因而学生在阅读和理解非连续性文本时有一定困难,如何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质量,达到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初中生社会经验不丰富,因而其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能力有限,在选取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社会经验进行选取,保证学生能够懂得文本中图表、数据、图画所代表的含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水平。在把握好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材料选择的原则后,可以从以下两个渠道选取阅读教学材料。

1.关注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新课标的初中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而有很多能够应用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优质教学材料。在日常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对课本中茶华、图表等非连续语文阅读教学素材的摘取。新课标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根据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经验水平科学的设计的,从课本中选择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材料,不仅符合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水平,而且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并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渗透,让学生学会如何用非连续性文本材料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在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2.做好课外文本材料的选择和收集

语文教材中虽然有很多优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但对于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来说仍然数量不足。因此,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在进行材料搜集和整理时,一定要把握好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的选取原则,保证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此,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优选阅读材料,使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拓展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兴趣,激发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习自主积极性,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水平。

二、有效组织文本教学内容

非连续性文本概括性较强,对于社会经验不丰富,认知能力不高的初中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注意组织好文本教学内容,教会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1.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任务

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是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工作。在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并把握好教学任务。首先,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要把握好阅读材料与教学目标、阅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合理组合搭配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提高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其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直观的阅读材料内容,还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教学参与积极性。为了有效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要求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图表、图画的分析,而是让学生掌握从非连续文本中提取重点内容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学习兴趣。

2.教学材料联系生活实际,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生活实用性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有着简洁、直观、概括性强、对比性强的特点,其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比较常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完成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应用能力。因此在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联性,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后,能够将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有效的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3.巧妙地迁移传统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要求提出的时间较晚,因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尚无一定的规矩可循。因此在教学时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在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了较快掌握一种优质的教学方法,必须实现传统教学方法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方法迁移,从而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作为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做好其课堂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作为一种语文阅读应用技能教学,却能够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互印证和联系。教师在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技巧应用能力,完成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的主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这个理念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阅读教学活动实质是师、生和文本三者间的对话。教师负责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积累语言并形成好的语感,最后达到独立阅读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学生、文本是相互依存、制约并不可分割的关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教学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课堂阅读的主人。为此,教师需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其次,要主动适应学生,不能强迫学生跟上自己的教学节奏,而是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量和阅读能力,使开展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再次,建立平等民主、合作互助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教师指导学生学,学生要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再者,要关注学生阅读教学中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语文阅读提出的合理要求,鼓励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特长,积极进行自我发展。最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还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参与阅读教学,然后再指导他们运用阅读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阅读,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

二、阅读习惯和方法

小学开展阅读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关键是独立,这里的独立不是指学生无师自通,而教师讲、学生学的方法也是行不通的,唯有训练,才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主体性,阅读训练中,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要想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和提升阅读质量,训练是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在课文理解过程中加入阅读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实践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精髓,通过反复训练和运用,最后内化成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提高阅读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重点是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由此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是多维的,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一)探究性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活动的开展,不应该被课堂和课文制约,教师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他们阅读的自主性,引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目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语文阅读开辟了更多的途径,学生在课外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探究性阅读。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扩宽了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范围。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化阅读的作用,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利用信息平台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从而提升独立阅读能力。

(二)引导课文理解

理解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在《沉香救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沉香为什么救母,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对整个课文内容就有了大致了解,阅读起来就变得轻松,阅读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的文章不应该局限于教材,课外阅读也十分重要。教师引导好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制力,在课外阅读上只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就能完成。首先,课堂上要进行阅读方法教学;其次,教师要给出课外阅读参考书目;最后是开展阅读实践活动,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阅读教学结构

阅读教学结构的优化,目的是保证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思考和探索,学会自主进行课文理解。阅读教学结构要在继承上进行创新,构建的阅读教学结构,要能够促进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首先要明确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其次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最后还需要利用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小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译浠.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8).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范文第3篇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其要求阅读教学体现开放性,要更新观念,创设开放的阅读教学情境。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观念陈旧,用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追求统一的阅读方向,统一的阅读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解放学生。

(一)确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二)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三)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模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一)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许多内容是抽象的,甚至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报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程资源。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五彩池的介绍和图片资料;教学《春天》一课,教师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教学《第一场雪》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观雪景;教学《放风筝》一课,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开展放风筝的实践活动;教学《荷花》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荷花池边观赏荷花,等等,从而活化阅读内容,丰富阅读形式。

(二)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教师应采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住活动,在交住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注重知识的渗透、整合。小学语文阅读活动是一次系统活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的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某家的作品,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小学语文阅读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新课标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笔者找出了贝多芬同名曲让学生结合内容欣赏,加强了与音乐学科的联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范文第4篇

    一、新课标的理解与认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无疑对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对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指导和促进作用,它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达到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求。新课标较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师既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可能沿用传统教法照本宣科。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存在的差距,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地渗透新课标理念,实施新课改还是有章可循的。

    二、具体的做法与尝试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给学生听。因此,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让学生充分地与课文直接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获得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使文章的意义处于不断的,被创造性的理解流动之中。基于这一点,教师要认真地加以引导,首先就是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不能仅仅是敷衍地预习一下。其次,要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作者情况,写作时间,写作缘由,写作意图等等)。为此,阅读期待,自由诵读,应该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是很全面的,不仅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量等都作出了规定,而且要求学生要对阅读理解所得发表自己的看法,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感悟,谈体验。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范文第5篇

一、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理念分析

1 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个性化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国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标强调的对文本多元化解读和理解,其目的也是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亲自体验,鼓励学生对文章的自我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悟。

2 关注阅读教学中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是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提出基本理念。阅读教学的目标整合了这三个维度的要求,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可以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体现。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是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

二、新课标下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1 创设阅读情境,为阅读教学提供有效的动力。创设阅读情境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自己课堂教学手段,如言语、体态或借助媒介或组织学生模拟等方法渲染一种气氛,提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生活场景或背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来更好地理解与感悟作品内容。

创设情境对阅读兴趣的激发和满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激发、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调动学生情绪,唤醒或重现与作品内容有关的生活体验,有助于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为有效阅读教学提供保证。

2 拓展课内阅读,扩大学生视野。拓展课内阅读就是以课内阅读篇目为基点,向与课文有关的篇目拓展、延伸,通过作品之间的联系、比较,形成学生多维度、多层面的阅读。

首先,由节选作品向整部作品拓展。选人教材的作品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整部作品可以提供理解选文的重要背景。如教《智取生辰纲》时,可安排学生阅读《水浒》的有关章节,让学生了解当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从而理解这些好汉们为什么要掠取生辰纲,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主题。

其次,通过某篇作品,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这种方法将作品与该作家及其他作品相联系,通过较系统地了解作家作品风格,从而站在更高的视野审视作品。如杜甫的《春望》诗写于安史之乱后,那时唐王朝由盛而衰,作者感慨自身遭遇和时势环境,忧心不已。他同一时期的作品《忆昔》、《登高》等在创作风格及思想上与《春望》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学时可进行拓展阅读,帮助学生理解。

3 引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和规律,提高阅读水平。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其内在的独特性质及规律性。文学作品学得多了,这些知识及规律掌握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所读作品的文体特征和规律运用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去。因此。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强对文学知识与文学规律的把握。教师需要传授学生一定的阅读基础知识,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对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类文体的基本范式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他们进行有效阅读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