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创新研究

产业创新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创新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创新研究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

一、发展背景及现状分析

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也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为推进区域的发展不断提供的动力源泉。

然而,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快速多变的今天,全球有众多的产业集群正面临着诸如产品科技含量偏低、产业同构现象明显、生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品牌意识淡薄、土地资源紧张、工人的技术层次不高、忽视环境保护和生产安全、在出口中面临着反倾销的压力等等内部危机和功能锁定。要克服产业集群所面临的内部危机和功能锁定最有效的途径便是集群创新。

二、产业集群的涵义与特征

(一)涵义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它是由众多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关系,并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聚集而建立起来的产业组织,这种组织的结构介于纯市场和纯科层组织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和人员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结合。

(二)特征

1.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产业链和加工深度的延伸,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调整。

3.从产业组成部分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

三、影响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产业组织与经济方面的因素

区内存在着一种向前或向后的劳动力水平联接,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信息、商品、服务、劳动力等市场或非市场的交换。企业内部、同行业企业、相关产业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柔性的:为动态的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区内企业的柔性专业化,既能增强企业独立生存的能力,还使企业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可以对市场中的新产品或变化的市场信号迅速做出反应。

(二)社会文化因素

区内工人或企业主之间具有相同的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企业之间在市场竞争和专业化分工过程中,依然能够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故彼此相互信任和彼此满足,需求是区内最有价值的资源。同时,一个可以广泛接受的行为模式由区域内行为主体共同创造,这种社会行为模式由隐性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和显性的编码知识共同构成,其中在创新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的是隐含经验类知识。

(三)公共机构与组织支撑因素

专业的企业与当地培训、教育、金融机构、研究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政策等公共机构组织形成网络,共同促进区域的发展。

(四)区位与空间因素

大量在大城市郊区或中小城市集聚成群的专业化企业,可以较容易地获得柔性劳动力。

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合作能力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合作网络不完备

在我国,产业集群大部分是由很多个中小企业组合而成,它们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低,相互之间的协作与专业化分工不充分,特别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更低,这样产业集群根本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的生产的集体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因此产业集群缺乏应有的社会植根性,集群的整体效率就得不到提高,整体处于较低的层次。

(二)缺乏良好集群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没有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在我国产业集群中基础设备、法律、教育和信息、技术、声誉等公共物资和公共物品的投资建设具有较高的外部性,所以集群中的企业不可能在这方面大量投入,而且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也不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还有,政府对产业集群的行政干预太多但对集群应该提供的服务却不足。这些因素必然会导致集群缺乏好的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我国,由于体制上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在企业和大学或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

(三)在我国产业集群中社会服务体系功能不强

社会服务体系通过专业化运作,为企业提供传播技术和知识、提供信息咨询,并促进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我国,由政府规划的各个工业园内一般都设有社会服务机构,但是由于历史上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的社会服务机构一般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质。各个社会服务机构受到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或指导,自身的灵活性不强。

五、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创新合作能力,完备产业集群合作网络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合作创新。因此要加大力度培育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意识,实现成员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合作创新理念并不单单是同行之间建立合作创新关系,它也应该在集群上下游企业间进行合作,即从横向的方面也从纵向的方面在企业中树立合作创新意识。通过产业集群企业形成的新型的合作创新关系,企业之间的协作关联加大,专业化分工加强,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合作创新网络。

(二)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切实推动产学研合作

人才特别是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已经成为一个企业自主创新或合作创新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企业要想生存并壮大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企业应尽最大努力为优秀人才提供优良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在关键岗位发挥才能,为企业能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还应将大学、科研机构同企业的研究或开发协作,让这些研究机构帮助企业研究新技术,并指导新技术投入生产,形成生产能力,直接产生利润。

(三)尽快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一方面政府可以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服务机构在集群内落户生根;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也要规范社会服务机构的行为。我国在集群社会服务体系方面经验不足,可以借鉴国外在此方面的经验。

六、结束语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动态的企业空间组织形式,在经济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在适应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下产生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企业、区域乃至国家的竞争力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实现产业集群的集体效率的获取和整体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地方产业集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47-54.

[2]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4-37.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第2篇

[摘 要] 商业模式的构建和路径选择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企业的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从价值链角度,即运用价值链分析法,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延长、分拆、职能外包等来进行创新。也可从资源角度,对不同资源如产品、渠道资源乃至整合不同行业企业来进行创新。或从技术角度进行原始型创新、改造型创新或结合型创新。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商业模式创新

一、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

文化产业肇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最先表达了关于文化工业的思想,阿多诺和霍克海默1947年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对于文化产业的内涵极富争议性。2004年,国家统计局最新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统字[2004]24号)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创意产业首次界定源于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提出创意产业主要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二、文化产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1.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界定。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内外部环境多种因素,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如资源配置、研发、制造、营销、市场、融资、人力等。每一个环节和因素的创新,都有可能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

Tucker(2001) 从客户价值角度出发定义商业模式创新,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就是从客户角度出发,发挥想像力来看怎样让事情变得更好的过程。Mitchell也指出,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是以最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客户产品或服务,并剔除客户不要的东西。Siggelkow(2002)用增大、巩固、删减来描述调整过程,当调整超过一定限度,便成为商业模式创新。

Mitchell和Coles则从商业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5W2H(即从“Who、What、When、Where、Why、How、How Much”等方面来理解经营的本质)。在这七个要素中仅某一方面的变化使企业朝好的方向发展被称为商业模式改进,商业模式的变革则至少要求四项以上的要素发生改变,而那些指向全新的或行业内未曾应用过的商业模式的变革便是商业模式创新。从商业模式变化波及的范围和程度区分商业模式改进、模式变革和模式创新。

2.文化产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探讨。目前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很多都陷入同质化竞争的陷阱,如报业、电视业、电影业。商业模式的趋同也是一个重要表现。那么,企业该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呢?从中国企业为数不多的实践中,我们挖掘出三条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与基于先进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

(1)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按照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五部分,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四部分。上述九种企业价值活动中又包含了多种细分的价值活动和价值元素。企业既可以通过延长自身基础价值链形成企业商业模式,又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分拆、职能外包来缩短价值链,进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也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延展和分拆同时进行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还可以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的一项或多项基础价值活动进行创新来形成企业商业模式。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前三种方式中的一种与对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相结合来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从本质上讲,企业商业模式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的。但企业商业模式形式众多、难以把握,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按照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成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类(见表1):

(2)基于资源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资源的商业模式需要有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任何外部资源转化竞争优势,都要经历选择、吸收、内化和外化等一系列过程,整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它既决定着资源的匹配效率,又决定着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中内部整合通过提供必要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来提升竞争优势,外部整合通过满足客户一致性要求来促进竞争优势的发挥。就像文化产业企业与非文化产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可拓展增强赢利能力。如经营电子和电器产品起家的索尼公司,在音像业、游戏业、电影业等文化领域进行不同行业间的整合。这些跨行业的整合很多都是通过企业间战略联盟或者国际战略联盟的形式实现的。联盟战略有创造价值的多种来源。这些来源包括规模经济、有效的风险管理、成本有效地进入市场和从合伙人处学习,以及帮助公司减少交易费用、应变不确定的环境、减少组织对不受其控制资源的依赖性,成功地在多变的市场中重新定位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分类、特点及代表案例归纳成下表(见表2):

总之,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意味着企业改变了既有的竞争规则,如跨行业整合资源必然会突破行业既有的限制与竞争规则,改变行业/企业价值链的构成。强势竞争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的资源,这种资源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是以既有的竞争规则为前提的,这种竞争规则是大企业所倡导并竭力维护的,如果后发企业试图按照大企业所推崇的方式去竞争,当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通过资源的整合来创新商业模式,等于企业制定了新的竞争规则,也等于区隔了传统的竞争对手,这为企业的成长创造了宝贵的空间与时间。

(3)基于先进技术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的高速进步为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重视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注重把高新技术运用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传播、服务等各个环节,是企业增强赢利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可以产生新的赢利增长点,全面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赢利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还可以产生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创造新的文化产业,创新的文化需求,极大推进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我们可以将利用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分类及特点作出归纳(见表3)。

商业模式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与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Chesbrough和 Rosenbloom认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挖掘出企业的潜在价值,技术创新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商业模式创新。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应用现有的商业模式来实现其商业价值,许多情况下,特定的技术创新需要特定的商业模式与之配合的创新才能实现技术创新应有的价值。这里可以将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设计公共基础技术,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能源技术等;另一类涉及与企业产品技术直接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技术的发展使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也可运用其到客户关系、伙伴关系,以及组织结构进行创新。

三、结语

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样的路径,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围绕着顾客价值主张来进行,创新型商业模式一方面要能够较好地识别并满足客户需求,做到客户满意,不断挖掘并提升客户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能通过模式的运行能够提高自身和合作伙伴的价值,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包含具有超越竞争者的体现在竞争全过程的竞争优势,即商业模式应能够有效地平衡企业、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关注客户,又要企业盈利,还要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样就能获得相对于竞争者而言较为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的创新特性,从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第3篇

协同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是在他研究激光的理论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1971年他提出了完整的系统协同学观点,并在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哈肯认为,协同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协调配合,达到“1+1>2”或“2+2>5”的整体效应,这也就是所谓的协同效应。随后,很多学者将协同学应用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同样也应用到管理学领域,应用到创新过程中。对于协同创新的理解,我们应该从“协同”和“创新”两个方面去思考。协同强调了协同创新的过程在于体现内部各种资源要素的有机耦合效应,而创新则强调了协同的对象是技术创新过程相关系统。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可以看作是系统内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与其他组织机构(客户、供应商、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等)整合互补资源,实现协同创新。由于创新的过程包含了很多子系统,协同创新的好坏主要是看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创新程度怎么样,本文的研究把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分为产业内部创新子系统和外部创新环境子系统两部分,研究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度,据此提出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协同创新模型

(一)理论模型本文把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分为产业内部创新子系统和外部创新环境子系统。企业与关联企业、客户和供应商,它们之间交互活动,构成产业内部创新子系统,而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直接需求者,又在此子系统当中居于核心地位,顾客则代表市场环境引导企业创新的方向,供应商和关联企业则对企业进行协同供给;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共同构成了协同创新的外部创新环境,大学科研机构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技术供给,中介机构提供服务,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图1为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

(二)协同度评价模型本文引用了孟庆松,韩文秀建立的系统协调度模型,对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度进行分析。对于复合系统的总体协调度,必须考虑所有子系统有序度,个别子系统的有序度提高并不能使整体系统处于协调状态,当且仅当所有子系统的有序度提高,整个系统才有较好的协调。假设在给定的初始时刻t0,产业内部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为μ10(ei),产业外部创新子系统序参量的系统有序度为μ20(ei)。随着创新系统演进至时刻t1,创新体系子系统的有序度也分别演化成μ11(ei)及μ21(ei),则整体创新体系的协调度为其中θ的取值为1和-1。当且仅当对于任何的j都满足μ1j(ej)>μ0j(ej)时复合系统起到正向的协同作用,θ=1;否则,θ=-1。由此可知,复合系统协调度,其取值越大,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当一个子系统的有序度提高,而另一个子系统的有序度降低的时候,整个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就不高或者根本不协调,此时C∈[-1,0]。

(三)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本着科学性、客观性、易得性和合理性的原则,构建了能够反映子系统基本属性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创业内部创新系统,决定产业创新活动的投入与绩效。因此,本文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选取指标。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反映了产业创新活动中人力资源实际投入量;R&D经费内部支出反映了产业创新活动中财力资源实际投入;新增固定资产反映了产业创新活动中物力资源的实际投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反映了产业创新系统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专利申请数、拥有发明专利数反映了产业创新活动的研发成果。外部创新环境系统指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的创新环境。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反映了科研机构对产业创新的技术供给;地区研究与试验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地方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反映了政府对产业技术创新发重视和支持;地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代表地区技术市场的活跃情况,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扩散的现象。

三、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从《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搜集了2005-2012年的数据,详见表2、表3。由于各个指标的观测单位不同,为了消除变量间的量纲关系,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故在进行实证分析前需要对原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代入公式(1),计算可得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如表4、表5所示。将表4、表5中子系统各分量的有序度代入公式(2)可得到子系统的有序度,再将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代入公式(3)就可得到整体系统的协同度,具体结果见表6

(二)结果分析为方面分析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程度,根据表6我们绘制图2。1.产业内部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除了有小部分的波动外,整体呈上升趋势。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看以看出,随着山西省对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新增固定资产等人力、财力、物力等投入的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数也相应增长,产业内部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也越高。因此,资源的投入对系统有序度的影响特别大。2.外部创新环境子系统的有序度波动较大,在2009年和2010年两年有序度最大,对应原始数据可以看出,子系统的变化跟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两个分变量的变化有极大的关系,可见技术转移和扩散能力、政府对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对外部创新环境子系统的有序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从表6和图2中可以看出,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的整体协同度还是比较低的,都处于0.4的水平之下,尤其在2006年和2007协同度是负值,代表整个系统处于不协调的状态。随后2008、2009年协同度逐渐提高,并在2009年达到最好,但是在2010年和2011年又稍有下降,2012年才又得到回升。这可以可出,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协同发展不够稳定、不够协调,系统内部的各资源配置不均衡。就像“木桶效应”一样,最短的板决定着整个木桶的容量,系统整体的协同度是由“短板”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内部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越来越高,但是外部创新环境子系统的有序度增幅不大且波动较大,因此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系统的协同度不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除了加大科技投入外,还要注重对产业外部创新环境的建设,促使产业充分利用资源、协同发展。

四、结论

上述分析的结果对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针对那些制约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从上述结果分析中,我们看出资源的投入对子系统的有序性影响较大,而对于山西省来说,虽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投入逐年加大,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以2012年为例,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52044万元,而全国平均水平为559293万元;R&D强度为0.84%,全国平均水平为1.7%;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2981人/年,全国平均水平为20105人/年。因此在资金方面,企业须确保R&D投入在企业销售收入中不低于一定的比例,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人才方面,企业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奖励,尤其是有创新成果的人才的奖励,从而激励人才进行研发活动,也吸引其他人才到企业中来。

(二)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多元化融资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一方面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研发的成功与否不确定性很高。光靠政府和企业的资金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但是其高风险性其他机构又不愿意贸然对企业进行投资,因此引入风险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型企业;融资;华谊兄弟;融资创新

一、 文化产业型企业的概述与发展

(一) 文化产业概述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作为主体,以媒体作为传播方式,以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实现手段,以软件、动漫、数字等企业作为载体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德国。1974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里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和消费文化产品的现象。后来,"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意识形态功能等被剔除,用来特指一个新的产业类型,广泛地运用于各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

我国于2004年4月1号由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关于的通知》(国统字〔2004〕24号)。该文件指出,文化产业是指为人们提供文化精神娱乐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活动的集合。而文化及相关产业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文化服务,包括新闻、出版、版权、广播、电视、影音、文化艺术、网络、文化休闲、商务等服务;二是相关文化服务,包括文化用品设备的生产及相关文化用品和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文化产业在不同的国家被称作不同的名称,德国"文化产业"被称为 "媒体文化"、"文化工业"等;英国"文化产业"被称为"创意产业"。

(二)文化产业型企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文化产业型企业发展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起步,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文化产业型企业的起步阶段。1980年,我国第一家音乐茶座在广州开设,标志着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文化产业型企业缓慢发展,但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第二阶段为文化产业型企业的调整阶段。该阶段,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地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延伸到了文化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大量不同形态的文化企业出现在这一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文化产业型企业的全面繁荣阶段,这个阶段是国家各大部委都分别发出了具体可操作性的文件,以及由国有文化企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企业法人,变成一个可以兼并社会资本进入的、不同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文化企业,使其资金能力和市场选择具有更多的机会。

第四个阶段为文化产业型企业的高速发展阶段,该阶段是把高科技的东西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当地的民俗、人文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中国自主产权的特色。有了自主创新的文化品牌,逐渐变成为由自己产学研一体化,包括创意这样一些作品、文化商品,逐渐开始对外开放,销往全球。

二、 文化产业型企业融资及现状

文化产业型企业的融资是文化产业型企业从自身的经营状况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文化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利用内部积累或向企业的投资者及债权人筹集所必需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以文化产业为主融通资金,使企业的资金供求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运动过程。当资金短缺时,以最小的代价筹集到适当的金额,当资金盈余时,把适当的资金投放出去,从而实现资金供求的平衡。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融资、发展、再融资、再发展的过程。资金是一个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进行各种生产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资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没有保障。

进行文化产业型企业的融资是文化安全的需要,保护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发挥我国浓厚文化底蕴的优势,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此外,文化产业型企业的融资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文化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可以在市场中占优势地位。在我国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融集到足够的资金,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型企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型企业的融资存在的问题:

1. 融资方式单一,社会的资本参与度小,直接融资的门槛高,融资成本高等问题。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资金的引入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以及国家对一些领域准入的一定限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积极性非常高,以美国为例,公司、基金会和个人对项目的捐助资金是政府投入的2~3 倍,但我国文化产业的民间及外资资本参与度很少。证券市场门槛高、融资体制不健全以及企业融资的成本较高,使文化产业型企业也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到资金。

2. 文化产业型企业的政府财政投入资本少、引导性弱以及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各种金融中介机构缺失等问题。目前在政府投入力度不强的状况下,金融支持的力度也较弱。由于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项目评估的专业程度低,对以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否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中进行正确的市场分析和收益预计,因此金融机构还未对文化产业型企业制定相应的授信政策,并对文化产业型企业的贷款保持谨慎态度。

三、 华谊兄弟简介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知名的综合性娱乐集团。由王忠军、王忠磊俩兄弟成立,刚开始以投资冯小刚、姜文的电影而进入电影行业,随后全面发展传媒产业,投资及运营电影、艺人经纪、唱片、电视剧、娱乐营销等方面,在这些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于2005年成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2008年华谊兄弟并购经纪公司中乾龙德和影视公司金泽太和后,实力进一步强大。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旗下有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华谊兄弟时代文化经纪有限公司、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环球热力兄弟影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国际发行有限公司等。华谊兄弟作为国内首家上市的涵盖电影、电视剧制作以及艺人经纪的传媒企业,在业内享有较高的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现有的电影、艺人经纪和电视剧三大板块在各自细分领域均能位列前三甲。华谊兄弟依托国内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契机,打造以"华谊兄弟"为品牌的文化产业资源综合平台,实现对知名制片人、导演和演员等资源与公司业务的有效结合。

华谊兄弟曾于2001年、2005年、2007年在资本市场进行过三轮融资,并在2009年9月27日,证监会宣布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第七批创业板拟上市企业的审核,成为在创业板挂牌的最大民营影视制作集团。从自有资金联合投资、股本投资、吸纳社会资金入股公司,到银行无担保授信贷款,再到上市融资,华谊公司融资渠道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影视发展模式的变迁。华谊的融资方式不仅仅是解决了华谊自身的资金瓶颈,更能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型企业的融资有深远的影响。

四、华谊兄弟的创新融资

(一)三次私募资金

华谊兄弟在私募过程中,采用 "股权融资+股权回购"的操作手法,先从原股东手中溢价回购股权,再向新投资者出售股权,这样保全了版权的完整性和对公司的控股权,加强了对外部资金流动性的管理,方便企业在获利后可以安全退出。

1、引进TOM集团,回购太合股权。

2000年3月,太合集团出资2500万元,对华谊兄弟广告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将公司变更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王忠军兄弟与太合集团各持50%股份。2001年,王忠军兄弟从太合控股回购了5%的股份,以55%的比例拥有绝对控股权。2004年底, TOM集团有意入股华谊兄弟。王氏兄弟借此机会,回购太合集团的股份并达成以下协议:TOM集团向华谊兄弟投资1000万美元,其中500万美元购买了华谊兄弟27%的股权,另500万美元认购华谊兄弟年利率为6%的可转债券。王氏兄弟用3倍的价格回购太合集团45%的股份,太合集团以300%的回报率而退出。随后,"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改名为"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在同一时间,华谊兄弟引进一家名为 "信中利"的风投机构,以7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了3%的股权,这轮私募王忠军兄弟共获得资金1070万美元,除去购买太合集团股份所花的7500万元,剩余1300多万元。这时,王氏兄弟的股权有70%。

2说服马云入股,回购TOM股权。

2005年12月,华谊兄弟开始了第二轮的私募,这次引进的是马云掌控的中国雅虎。TOM以16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20%的股权,王氏兄弟和马云联合接手,其中马云以中国雅虎的名义接手15%、王氏兄弟回购5%,TOM集团还持有7%的股权。大约同一时间段,王氏兄弟还从"信中利"手上回购了2%股权。此次私募之后,王氏兄弟的股权占到77%。

3引入分众,为IPO铺路。

2007年,分众传媒等向华谊兄弟投资2000万美元。王忠军引进了分众传媒,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分众传媒有着媒体行业综合的经验;另一方面,分众传媒在纳斯达克已获得外国投资者的认可,对华谊兄弟海外市场上市时投资者的疑虑进行扫清。

从华谊兄弟成功的三次私募中发现,一个企业能够迅速的成长,与该企业的资本运作有很大关系。任何企业都必须依靠资本,立足实业,华谊兄弟的私募股权融资方式,融资的资金大约4亿元,使企业迅速发展,而王忠磊俩兄弟的股权并没有因股权融资而使自有的股权被稀释,反而一直在不断地提升,在这三次资本运作过程中,无论是引入太合集团,还是引进分众集团,华谊兄弟始终处于有利的主导地位,控股始终在50%以上,保证企业的主动权。另外,华谊兄弟在运作资本时,把引入的资本额始终控制在企业发展的预计之中,保障企业由充足的资金来源,也不会使企业在最后因资本运作而拖累。

(二)创业板上市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华谊兄弟和中信建投证券公司根据询价对象的报价情况,并综合参考公司的基本情况、本次募集资金的需求总量、与其他上市公司相比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确定此次的发行价格为人民币28.58元/股,共募集资金约为12亿余元,比拟募集的资6.2亿元超出了超募5.8亿余元,超募率达93.61%。成功上市使公司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更为标准化、系统化,保证了整个业务运作体系的规范化和高效率。这样,不仅提升了公司的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收益,更主要的是为我国文化产业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树立了一个范本,对规范中国文化产业型企业的市场、净化市场环境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引进其他公司合拍影片。

《可可西里》和《功夫》均与索尼一哥伦比亚合拍,《情癫大圣》是与香港英皇合作,《天下无贼》和《夜宴》是与香港寰亚合拍,分别投资4000万元、1.28亿元,《墨攻》则采用了亚洲四个主要发行地区的公司联合投资并负责各自区域电影发行的方法。这样的融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拍片时自有资金的投入,降低投资成本,加快资金的周转率,还分散了影片不卖座的风险。

(四)预售版权,加快资金的回笼。

在影片上映之前,片商可以向发行公司和放映公司预售发行权、放映权,收取一定的定金支持影片的制作,同时也能以预售合同为担保融资。华谊兄弟开创了新的融资方式,版权抵押贷款。相对而言,银行贷款是一个较新、普遍性的融资方式。但银行方面谨慎,他们对电影公司的要求很高。《夜宴》就是华谊兄弟与银行的首次合作,虽然此次合作是由中间公司进行担保的抵押贷款;而从《集结号》开始,首次以知识产权作抵押取得招商银行的贷款,这是一个新的融资形式,相信会为以后更多的文化产业公司获取银行融资起到示范作用。

(五)电影的衍生品市场

华谊兄弟通过借助自有的产业链,拓展电影衍生品市场,已投资了6家一流水准的影院,形成了编剧、导演、演员、制作、市场营销、院线发行、影院放映相对完整的生产链,以及音乐、经纪人、新媒体等多种业务的运行模式。这种多方位的运行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收益,为今后的融资提供良好的条件。

华谊兄弟成功的融资方式,表明我国的文化产业型企业已经开始进入资本市场,这对文化产业型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意味着文化产业加入了国家经济大循环中,并确立和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地位。此外,华谊兄弟融资渠道的拓展过程也说明,在现有条件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型企业应该探索更多的融资方式。结合各种融资方式的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的资金需求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来选择适合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而控制融资风险,降低融资成本。

五、小结

文化产业型企业的融资创新是文化产业快速迫切发展的主体部分。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型企业的加快发展, 文化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华谊兄弟这样的大型文化产业型企业在我国毕竟是屈指可数,当今能实现文化产业型企业大发展的势头就是树立规模,创造品牌,突破融资上的瓶颈。整体而言,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文化产业型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华谊兄弟集团为文化产业的融资提供了一个可行性方案,可供参考。每一个文化企业有其自身的特质,如何扬长避短,发掘合理有效的融资模式,对于每一个企业而言,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研究考虑文化产业型企业特有的性质,如何针对文化产业的特性,不断创新融资方式,解决产业长远发展的资金问题,将是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产业2012投融资项目手册.[R] 2012.

[2]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R] 2012,(4).

[3]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R]银发,2010.(9)

[4]周珉,等.当下我国广告传媒的投融资环境分析[J].商业营销,2012,(2).

[5]左传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方式[Z] 2008(4)

[6]魏鹏举,等.文化产业投融资[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7]王全喜,等.华谊兄弟的融资渠道拓展[J].中国经济,2010,(7).

[8]中国广告:和谐与创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刘凡访谈录[J].现代广告,2007.

[9]赵渊.文化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其破解路径.[J]北方经济,2012,(1).

[10]田海明.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及发展之思考[J].学术界, 2011,(1).

[11]刘玉珠.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金融,2011,(22).

[12]林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投融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42).

[13]李倩.我国文化产业融资的当代审视[J].知识经济,2011,(5).

[14]谭莹.文化产业融资困境的破解之策[J].现代商业,2012,(6).

[15]中国金融年鉴 [M].2010,10.

[16]李华成.欧美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

[17]Banks mark. Craft labour and creative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10,16(3)/

[18]孙承天.等.华谊兄弟的造福神话[J].卓越理财,2009,(11).

[19]邵奇.从华谊公司融资渠道拓展看中国影视业的发展[J]传媒,2009,(12).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产业集群;创新型创业;人才孵化;人才素质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18?03

创新型创业成为新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创业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目前我国珠三角地区城市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实课题,创新型创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一、创新型创业的内涵

对创新和创业国内外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复制型创业、模仿型创业和创新型创业。创新型创业是指创业者能够识别具有创新性的创业机会,通过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者新服务,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能创造更高价值的创业活动[1]。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对创新型创业的划分主要有技术型创新创业和创意型创新创业,前者是指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技术垄断来进行创业;后者是指创业者创造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或者经营理念进行的创业活动[2]。

创新型创业企业表现出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持续性的创新。无论是技术性的创新还是创意性的创新,创新不是一次性的。对于创新型创业来说后续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持续创新才是创新型创业企业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是创新型企业的最关键因素。二是高知识产权比率。创新型企业基于不断的创新而存在和发展,所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专利和品牌,并且直接拥有这些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在创新型企业中知识性资产的比例远高于传统企业中的比率。三是企业的高收益和高风险性。创新型创业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远超过传统企业,一旦成功企业将获得巨额回报。这也正是由于创新形成垄断所带来的。与此同时这类企业也伴随着高风险,由于市场变化、创新的高投入等原因,一旦创新结果不能适应市场,或者高研发投入导致资金链断裂,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3]。

二、中山市产业集群现状

广东省中山市经济结构以产业的集聚为特点,在改革开放伊始,为避免无序竞争和产业同质化,中山市采用“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下辖的镇区根据自己的资源特点和历史渊源等原因着重发展一种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山经济结构中产业集群特色明显,在小五金、休闲服饰、红木家具、腊味食品、健康产业和新能源领域形成多个国家和省的产业集群示范基地。目前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26个,省级创新示范专业镇 14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8个,10余家国家级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工业产值占到了全市年总产值的70%以上。这些产业集群特色集中表现在:

(一)“一镇一品”的特色

中山是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没有设置县级行政级别,市直辖各个镇区,目前中山市有24个镇,每个镇都有自己的产业集群,称之为“专业镇”。例如:“小榄五金”“古镇灯饰”“东凤家电”“沙溪服饰”“黄圃腊味”等。专业镇经济占到全市GDP的70%。

(二)非公有制中小微企业为主

在中山的产业集群中,中小微企业占到了99%以上。 中山地区有浓郁的商业氛围和创业传统,使得该地区的民营中小微企业为数众多,并成为地区经济的主体。2012年,全市31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的中小微企业为3122家,占总数的97.5%,其生产总值12363397万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 51%。

(三)传统产业集群快速向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中山市中小微企业主要面向海外市场,伴随着人民币升值、人力资本上升的因素,近年来中山地区产业集群企业都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山产业集群中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在快速采纳高新技术手段和新商务模式武装自己,传统产业通过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开发品牌等提升产品附加值。东凤家电产业集群正朝着低耗网络化家电产业集群靠拢,古镇灯饰产业集群转变为高端设计和 LED 等光源开发,小榄五金通过电子商务来降低流通成本等。

三、产业集群的创新型创业人才孵化机制

(一)产业集群中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孵化模型

产业集群的知识外溢等外部性对创新型创业人才产生磁场效应带来人才集聚,并对潜在的创业人才形成孵化[4]。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创新型产业企业中高层人员的深度访谈,发现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孵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主体对创业人才产生集聚和保留、产业集群有的环境产生孵化和产业集群中的创业氛围对创业人才产生激励。所谓的产业集群主体是指产业集群中的各类机构和组织,包括政府行政机关、行业协会、金融机构、教育、法律等咨询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相关企业主体;孵化环境是产业集群中与创新型创业相关的市政基础设施、商务设施和生活设施,这些设施能为创新型创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生活保障;产业集群创业氛围是指集群是否有良好的容错氛围,即对是否创新和冒险表示认可和赞赏,包容和允许失败,有优秀企业起到示范作用,有失败的企业起到警示作用[5]。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创业孵化表现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创业者孵化模型

(二)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创业人才孵化的数据分析

按照前述的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创业人才孵化的三维模型,设计了涵盖39个检测指标的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创业人才孵化的指标体系,并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以测定孵化模型的科学性。在指标体系中有关创业孵化主体的指标15个,孵化环境的测量指标有12个。测量指标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设计和记分。问卷在经中山市经贸局和行业协会发往产业集群和专业镇的的150家,回收有效问卷124份。数据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检测做因子分析的适宜性。对于原始数据进行相关矩阵检验,本文采用KMO样本测度法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法进行检验。经检验KMO值=0.912,其值大于检验的临界值0.7,同时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其值小于参考值0.01,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宜做因子分析。

第二,提取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转轴方法选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在产业集群的孵化主体上提取到四个因子分别是:政府服务、金融服务、行会服务和咨询服务,方差解释量是62.708%。在创业氛围方面提取四个因子分别是:创新氛围、容错氛围、激励与警示氛围和警示氛围方差解释量为72.372%,在创业环境方面提取三个因子分别是:基础设施、商务设施和生活设施方差解释量为62.801%。

第三,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如图2-4所示。

图2 孵化主体因子载荷表

图3 孵化氛围因子载荷表

图4 孵化环境因子载荷表

各维度验证模型的GFI\AGFI\CFI\NFI\IFI等系数均大于0.7,x2/df的值均小于5,RESEA的值低于0.1,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和稳定性。

第四,对整体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是一个三阶模型,现在进行二级指标层和一级目标层的因子分析得到模型的参数,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创新型创业者素质模型及因子载荷

模型的GFI\AGFI\CFI\NFI\IFI等系数均大于0.7,x2/df的值均小于5,RESEA的值低于0.1,说明模型有良好的拟合度和稳定性。

通过上面基于中山市产业集群的数据分析,整体上验证了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创业人才孵化模型,显示出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创业人才通过孵化主体、孵化环境和孵化氛围进行三维孵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四、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创业人才的保留

一是基于创业孵化主体的人才保留。通过对前述的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孵化机制研究,产业集群对创新型创业人才的保留可以从创业孵化主体、创业氛围和创业环境方面入手。

二是政府应建立起互动体制机制。创新型创业人才受教育程度较高,主体意识强烈,参与地方政府事务的积极性强。当地政府应积极使他所参与到地方政府决策中来,充分发挥自身对产业经济的理解,出台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一方面促进产业发展,一方面使他们从感情上得到满足,从而保留在产业集群中。创新型创业属于高风险和高收益的风投,风投资金的引入和数量的多寡对创新型创业企业的孵化和创业人员的吸引十分重要,因此要建立起政府金融扶植体系和金融保障体系。

三是基于创业环境的人才保留。良好的商业环境、生活环境和市政基础设施,对产业集群中创业人才保留起到巨大作用。优化产业集群的生活环境、建立完善良好的市政基础设施,便于创新型创业人才进行创业活动和生活,是保留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基础。同时政府也要促进知识产权立法工作,保护好创新型创业人员的切身利益。鉴于创新型创业的高风险,政府应建立起容错机制和金融保障机制,使中山市真正成为人才发展、科技创新的创业乐园。

四是基于创业氛围的人才保留。应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创新型创业激励氛围,创建更多的创新型创业孵化基地,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进行创新型创业扶植。同时建立起企业经营管理的培训、咨询机构,对初创的企业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咨询培训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沁玲.基于创新性创业个体特质分析的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新思路[J].学术论坛 2011(5):184.

[2] 兰建平,苗文斌.着力扶持创新型创业发展[J].浙江经济,2007(17):26-27.

[3] 王朝云,梅强.产业集群中创业要素与创业活动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45-46.

[4] 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41-50.

[5] 朱永跃,胡蓓.产业集群创业人才素质模型构建[J].企业经济,2012(4):83-85.

[收稿日期] 2013-12-18;[修回日期] 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