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玲珑雕刻的基本工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玉雕器皿;炉瓶;鉴赏
俗话说,“解石为印,琢玉为器。”在众多精美的玉器工艺品中,器皿造型的玉器被称为王者,其是玉雕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项,具有王者的风范。一代玉雕宗师,北京“玉器四杰(怪)”之首的潘秉衡老艺人曾说过:“器皿是玉器的正宗,体现着玉器工艺中多样而又完整的技艺结构。”器皿造型的玉器艺术造型特殊,功能作用多样,技艺结构完整,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气派。它体现在:
造型上:它同时具备方、圆、菱、椭圆等形;
线面上:复杂多变,有直线、弧线、平面、球面之多;
技艺上:同时有圆雕、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手法;
装饰题材上:有人物、花卉、鸟兽以及集合图案等,极其丰富。
器皿造型的玉器完整地蕴含着玉器特色的端庄、古雅的典型美和全面的技艺语言。因此,对于玉雕器皿大类的正确点评和鉴赏就显得尤为重要。玉器器皿由内膛和配件两部分组成,造型主要源自青铜器和古器物。笼统来说,对器皿件要“远看造型,近看花纹”,也就是要造型规整,结构对称,设计格调庄重浑厚,装饰图案协调美观。具体来说,对它的评价主要在器身、器盖和器表装饰上。
1器身
用料方面,一般器皿件用颜色凝重、色调分布均匀、明净而有光泽的玉料,颜色肤浅或灰暗,色调分布不均匀,浑浊不清而光泽差的则不适合做器皿玉件。根据器皿造型特点,一般气质沉着的料应设计稳重、古朴、刚健的器皿;色泽鲜润的应设计玲珑、新颖、柔润的器皿。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巧色,力求用巧,用净。
规矩、对称、端庄是器皿造型的基本要素。设计制作者还通过“打钻掏膛”“取链活环”“制口雕刻”“提梁活动”以及拼镶装饰等特殊雕刻工艺的完美处理,使玉雕器皿的工艺美学效应得以充分显示。
玉雕器皿掏膛的工艺很重要,真正好的器皿件,器壁应该厚薄均匀得当,膛内不能有死角。然而,不同玉石材质对器皿的掏膛要求不相同,并不是所有的器皿都是越薄越好,有些白玉润白,则膛壁要稍厚些,以凸显白玉的质地,使其具有厚重温润感;材质显青灰色的,则膛壁越薄越好,以其透明度来提升材质的白度。
当今器皿类玉雕作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结合玉雕技法的特点,将传统的炉瓶同玲珑剔透的玉链相结合。玉链条的工艺特点就是“小料大做”,同时也表现出动与静、虚与实、大与小、曲与直的对比,增强了空间感。链环的鉴赏重点是要查看每节链环有无断裂,是否大小一致,形状一致,它与主件之间的比例是否得当,还要检查是否顺畅,是否活动自如。
2器盖
器皿的耳、盖、吞头的合理分布,凸显了器皿浑厚稳重的特点,同时根据器皿的外轮廓线条,吸收壁虎龙、凤鸟、象鼻等造型,制作时大多运用阴线、镂空、双面透雕的手法,给人无穷的动态美,整体造型不但端庄厚重,又秀丽精致。有的器肩带有活环,要鉴别其大小、粗细的均匀与协调。
同时,还必须考察器皿的盖与“制口”是否“严紧合缝”,器皿的制口是否有“冲口”现象。“冲口”是指母口和子口的边沿有裂绺、缺口等缺陷,这也是玉雕器皿件制作严谨与否的重要评价要素。
3器表
器皿表现的细刻部分,要看其工艺是否细腻平整。它所表现的纹饰一般以对称为主,有阳刻、阴刻等工艺。上乘的器皿,它的底子处在同一水平面线上,是非常平整的,纹饰的线条流畅,层次清楚并且规矩板实、端庄,具有动感。
台山玉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色与质,它品性含蓄内敛,华贵而不张扬。在众多中外玉石品类中,更能折射出中华民族深受儒、释、道传统文化影响的审美要求,带有较强的传承和包容性。“它兼融了寿山石的华丽色彩与和田玉的韧性与硬度,融汇多种玉石之长于一身”,更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品类繁多,呈现出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风貌。
台山玉的颜色,基本包含了大自然所有的色彩,但主调还是以黄色为主,深浅不一,质地各不相同。就算是在同一个坑口、同一位置,由于深埋度的差别,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颜色。
由于台山玉产地同时蕴藏着丰富的铁、锰、锡、灰锑矿等氧化物。原来生长在高山上的台山玉“母岩”,历经漫长的地壳运动、自然分离,零星分散在土坡和冲积层的水坑之间。
这些分布在不同水坑或田坑产出的“独石”都是由山上的母岩历经地壳运到分离出来,在千古岁月的冲流中历练打磨,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外形”。更有一些从水坑冲积到湿润泥土中,被不同得金属氧化物逐渐育化、自身渲染,形成不同颜色的色皮;在含铁高的环境中形成了和暖金泽的色相,在含锡的地方形成了“乌鸦皮”,在白砂层中形成白色和粉红色皮壳。
乌鸦皮台山玉,就是外表裹一层微透明或不透明黑皮,内头带有红色、黄色或其它色彩的玉石。乌鸦皮台山玉若皮质细腻、无杂色、无砂斑,尤如冻石,是难得之材。乌鸦皮台山玉可雕刻各种各样景物,纯质用来雕刻人物。与同等的其它玉石相比,价值最少高出一倍。
乌鸦皮台山玉采用薄意雕刻,可充分展示这一玉石品种的独特优点。薄意的构图布局,注重意境和气韵,与中国画同理。在突起的景物平面上浅刻雕饰,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阴阳向背,使其富有立体感,达到笔墨渲染的韵趣。薄意雕刻是石雕中一种独特的技艺,它是集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特别工艺。可以利用石头凹凸不平的形状,皮与心颜色的差异,雕刻成远近不同层次的山、水、人物。“按材施艺,因色构图,避格取巧,掩饰瑕疵”。作到繁而不乱,简而有致,章法雅典,整洁挺秀,将雕艺与画理融为一体。
台山玉的优秀品质
一、它那丰富多彩的色彩,不认识它的人,一看上去还以为它是寿山石。红、白、黄、桔、棕、黑、青、灰等颜色和寿山石比较,虽不尽相同,但寿山石的颜色在台山玉中均可找到,寿山石虽然色彩丰富,但它的硬度低,只属于彩石类。在玉石当中,只有台山玉才具有如此丰富多彩的颜色,它比和田玉的单纯色彩更显绚丽华贵,洋洋喜人。
二、它的质地,台山玉捧在手里,让人有一种圆顺柔滑的感觉。色质俱佳的双耳西籽玉更会让人产生“秀色可餐”、好似热腾腾的“年糕”般的诱惑,同时也人们产生“力出可弯、柔软如土”的错觉,但其实它的硬度达到5.5、至6.5之间,比玻璃还要硬。
鉴玉辨玉首先应以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作为断代及鉴定依据,并结合古文献记载及传世玉器,分析典型作品的造型和图案的发展规律。每个时期的用料、雕琢工艺都有时代特征可寻,因此要把握住各个时期的雕玉技巧和工具产生的微妙变化,以及仿古作伪的基本方法。现将笔者总结的明代玉器工艺特征和仿古作伪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明代玉器工艺特征
明代玉器风格清新、刚劲,棱角分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当时玉器生产主要使用质地细腻温润、玻璃光强的新疆玉。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运玉材的盛况“凡玉由彼缠头面,或溯河舟,或驾驼,经浪入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兴,车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虽集京师,工巧推苏郡”。当时北京、苏州、杭州制玉兴盛,苏州则是全国制玉中心,出现很多著名制玉工匠。
明代玉器的基本特征:明早期纹饰总体风格趋于简练豪放,多以龙凤花鸟为主要题材,花卉擅长刻画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题材多刻画历史故事。明中期渐向纤巧、细腻的方向发展,花卉题材多采用折枝和缠枝花卉组成图案,具有清新活泼的特点。明代晚期的风格趋于繁缛,略显琐碎。明代雕玉工艺有浮雕、透雕、阴线刻等等,雕刻技法较粗犷浑厚,有“明大粗”之说,镂空技法普遍使用,器物表面见下铲的凹槽,槽内玻璃光泽强烈。早期雕琢工艺简练浑厚圆润,中期趋向玲珑繁缛,常将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在同一器物上,出现“花下压花”技法,和金银细工及宝石镶嵌技术的结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中晚期出现分层镂雕手法,显得玲珑剔透,取得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明代仿古玉器也十分盛行,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
明代玉器的玉质特征:表层莹润,玉器表面都会闪烁光泽,仿佛罩上一层薄的玻璃质,玉器中出现这种现象是抛光技术方法所致。清代治玉的抛光技术有了变化,玉器不再具有晶莹透明的光泽,因此质感上较易区别二者不同。仿古作伪者刻意追求古玉的光泽特点,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容易露出马脚。近年来的仿古作伪者改变了抛光技术,用皮条和蜡反复拉扯摩擦,可出现类似玻璃的光泽,但光泽如新,犹如包裹着一层透明的薄膜,仍可看出其中的破绽。这都是由于材料不同,加工工具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与标准器相互比较,就可以看出玉器表面光泽的差异,找出破绽。
明代玉器有磨平图案边缘的特点,采用浮雕和凸雕装饰的作品显著增多。在这类凸起的图案边缘处,锋利棱角多被磨平,从而形成光洁明亮的窄条状轮廓线,是以整体平面磨光处理方法磨掉雕琢后造成的锋利边棱。磨平棱角的方法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强花纹图案的浑厚感。
明代镂空玉器层次增多,花纹图案上下交错,玲珑剔透。此时采用钻孔穿透碾磨法,采用不规则线条的抛光处理,多是表面一层抛光细腻,而里面抛光粗糙,甚至不作抛光,显露碾琢留下的深陷痕迹。另外用圆管状工具碾玉留下的深陷的圆痕,钻孔周边的圆痕都被磨平,不保留痕迹,巧妙利用钻孔的圆痕造成特殊的效果。
图1、图2 为明代云鹤联珠纹玉片,长7.7厘米,宽5.5厘米,厚0.7厘米。主纹饰雕琢两只仙鹤上下翻飞,圆眼,眼周较毛糙。鹤身以刚劲有力的粗犷阴刻线表示结构,外饰联珠纹椭圆形边框。联珠纹珠面下陷,玻璃光强。整个器物镂空雕琢,层次感明显,具有明代琢玉的特征。
图3为明代白玉龙,高5.5 厘米,宽5.2厘米,厚1.5厘米。白玉质地滋润。器形呈扁平状,厚薄均匀,龙呈蹲伏状,昂首鼓腹, 张口,吻上翘,一绺呈板刷状须弯曲外展,上刻整齐阴线,双眼外挑似蟹眼。此器具有明晚期的雕刻特征,角大,毛发长而弯卷,尾下卷至腹部,胸部画有间距相等的阴线,身上绶带飘逸,富动感,后腿上饰火焰纹。
图4为明代白玉梅花纹杯,长10.7厘米,宽8.25厘米,高3.75厘米,白玉有赭黄沁。杯呈圆形,阴刻花瓣纹,杯内底有凸出花蕊。周身绕以透雕梅花纹,花朵三两错缀,枝干疏朗圆润,弧圆中带方折。这种周身雕花卉的造型在明代流行,具有玲珑剔透,奇巧雅致的特殊韵味。
图5为 明代白玉龙纹桃形带,长5.1厘米,宽4.7厘米,厚0.8厘米。白玉桃形框内透雕一升龙,背面有三对象鼻眼。明代带跨除采用两层透雕的工艺外,还常用减地深挖的雕琢方法,其地子不平,雕工较粗,此件为减地深挖的雕琢工艺典型器。
图6 为明代白玉鱼龙樱桃纹带,长7厘米,宽5.2厘米,厚0.7厘米。器呈长方形,透雕鱼龙、云海,樱桃累累、缠枝过梗,下凹的枝叶透出玻璃光泽。鱼龙龙首,尾为分叉状,有飞翼,其形象似从摩竭鱼演化而来,也称“鱼龙化身”或“鱼龙变化”。此龙双目斜向排列,头发向上飘扬,为明代龙特征之一。
图7 为明代圆形梅花纹玉饰片,直径5.5厘米,厚0.4厘米。圆形中为一朵大梅花,周围五朵小梅花,以枝叶串联。镂空雕刻,每个梅花中心均有一个圆孔可能是镶嵌宝石用,构思巧妙,布局匀称和谐。
此梅花佩玉饰片质细温润,色白微闪青。镂雕技艺高超。主体深雕,花瓣枝叶交错掩映翻转交搭,再深入叶脉。明代由深凹渐渐变浅,“压地”“打凹”到中后期成了规格化手法。
二、新仿玉的作伪与鉴定
鉴定玉器首先应从玉器质地上辨别,新疆和田玉洁白无瑕,润泽有油脂感,特别是羊脂白玉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状,光泽含蓄,细腻滋润,柔美可爱,给人以刚中见柔的感受。现在新疆和田玉,数量少,价格高。新仿玉大多用的俄罗斯玉料,此料密度紧细,白的也很白,但在制作过程中,尤其做到细工时容易崩裂,技工称此玉“起性”,打磨水头很好,光亮滋润还可以,但与真正的新疆仔料相比,在滋润度上还是有距离。
青海料,此料大量采用是近几年的事,其白度与新疆和田玉接近,硬度比和田玉要软,但透明度高于和田玉。另外还有岫岩玉、独山玉、新疆山料等玉。
玉器制作工艺特征也是识别玉器真伪的十分重要的依据,也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古代玉器制作大多世代相袭,从小耳濡目染,琢玉技法烂熟于心,同时皇家贵族用玉,从来不计工本,不惜劳力,碾磨非常精细。而作伪者,是讲本图利,不会下那么大功夫,作伪时只是一味细心摹拟,功夫不深生怕走样,刀工也常形似神非缺乏力度。要细心观察玉器表面刀痕和刀势。过去的工匠“足踏千里身不动”,坐在木凳上用落后的钝器工具制玉,在玉器表面反复刻划,刀痕表面下凹,上宽下尖,剖面呈V字型。现代制玉剖面刀痕呈U字型。由于现在玉雕行业广泛使用各种电动设备和各种人造金刚石刀具和钻头,最近又出现激光雕琢、打孔以及超声波打孔等高科技玉雕机器设备,由于用这些设备制作,玉器出现了阴线宽窄若深若浅,线条不均深浅不一致,线条两侧过于锋利或有崩裂痕迹等现象。老玉器打眼用两面对钻的穿孔法,两头各呈喇叭状,中间留有旋痕。但现代机械穿孔后,又稍微斜磨一下孔洞外缘,这样孔中间的一小部分依然笔直光滑。以上这些是使用现代机械化生产工具造成的现象。同时仿古玉制作由于作伪者腕力不足,刀势无力,玉器走刀不自然,线条呆滞死板。
玉器的沁色在很大程度是鉴定古玉的重要参数之一。沁色是矿物质构成的玉器长年埋在地下受泥土中所含的其他物质的侵蚀作用致使玉器表面甚至肌理所产生的颜色,习惯上称之为沁色。沁色有土沁、水沁、铜沁、血沁、水银沁等等,玉器受沁表面有腐蚀剥落现象,可呈片状脱落。沁色在玉器里颜色自然。
【关键词】漆器与漆画;历史;影响;社会需求
1978年在浙江余姚区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发掘出来的木胎漆碗,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发明漆、使用漆的国家,距今约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漆器——在我国是诸多传统工艺中的一个重要传承品种。而文献记载的最早漆器,是韩非子《十过篇》中所载之虞舜漆器。此时的漆器作为食器流漆墨其上,而作为祭器,黑漆其外,而朱漆其内。当时的漆器已不是单一的黑色,而且有了红色漆器。考古发现最早的漆器装饰纹样,可见于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木胎漆器残片,距今约有四千年的历史。中国漆器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及工艺技术的历史积淀为中国现代漆画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一、漆器与漆画的历史渊源
漆画既年轻而又古老,说它古老,是从历史渊源的归属来说的,在明代漆工专著《髹饰录》一书中第六章节描饰中提到漆画,即“古昔之文饰,而多是纯色画也。又有施丹青而如画家所谓没骨者,古饰所一变也”。是指古代漆器上用一种单色漆描画纹饰,或用兑入颜料的彩漆如画家所谓没骨画法,它是古代漆器装饰中的一个种类,类似中国画的写意画法,要求技艺要高,因此是习惯描漆的工匠所不敢用的。近来有在朱漆地上画朱色纹饰,黑漆地上画黑色纹饰的,也是素雅。黄成(明代漆工)把描漆界定为勾勒、填彩和干著,另设《漆画》一条,专指漆器描饰中的没骨画法和纯然一色的画法,也是漆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漆画种类,尤其是现代漆画艺术表现行是不是一个概念。
漆画不是现代的新发明,而是伴随着漆器工艺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的漆碗,距今以有七千年的历史,是现知最早的漆器,没有什么纹饰。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的漆器残片,不仅有雕刻花纹,还有绿松石镶嵌。河南安阳西北岗的殷墟遗址发现的木器印痕中,有蚌壳、蚌泡、玉石等嵌件,可见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代就出现了漆艺的镶嵌技法是最早的纹样装饰。
战国时期,在河南信阳长台山楚墓中出土的漆瑟,彩绘着神怪龙蛇和狩猎舞乐场面,形象非常生动,所用色彩至少有鲜红、暗红、浅黄、黄、褐、绿、兰、白、金等九种之多,可视为中国最早的漆画。
汉代时我国漆艺的鼎盛时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云气纹、云龙纹、云凤纹、兽纹与几何图案,与当时的织锦、刺绣、帛画图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975年,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中发现的木板漆画,代表了南北朝绘画的典型风格。南北朝对隋,《女史箴图》上的坐具与镜台、妆奁,《列女图》上的屏风盘案,《洛神赋图》上的朱轮画毂彩绘楼船,与冯夷所击的大鼓,传为张僧繇《醉造图》上的彩绘床榻,以及北齐《校书图》上的大榻、雕鞍、文具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时期漆器、屏风、家具的型制及当时漆画的特点。
唐代,流传下来的漆器工艺品虽寥寥无几,但唐阎立本绘《帝王图》中,陈文帝的坐具、陈宣帝的步辇,都是朱漆鲜妍,雕琢精美,列帝的冕旒、孙权的麈尾、杨坚的权杖,无一不说明漆器艺术的存在。唐代画家卢楞伽传世的六尊者像册中,罗汉的禅坐泉水漆镶金,另一罗汉高距禅椅,椅身体体精雕细刻,更有黑色螺钿灯桌上置朱漆经匣;另一罗汉的长桌上有朱漆拖盏。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中,仕女坐椅精心雕刻,黑漆地上描金彩绘。《韩熙载夜宴图》中,大型木塌、椅案为一色黑漆,大榻隔子用绢画装饰,屏风亦是如此,韩熙载所击的大鼓为朱漆描金,上饰黄铜兽环,两端髹色黑漆,并加两道白边,黑兴边上铆钉一一可数;圆形鼓架髹较深之朱漆,描金雕刻兼而有之;小台鼓的支架,精巧玲珑,髹以朱漆。顶端装以精巧的铜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胡寰《桌歇图》上的漆盘、几案,卫贤《高坐图》上的朱案花几,就不一一列举了。从上述的绘画中看出,漆器在当时对社会的影响有多深,尤其是金银平脱漆器是贵族们互赠的奢侈品,当时为唐玄宗、杨贵妃专职制造的工匠就有数百名。在华清池设有银楼漆船专为生产金银平脱漆器有史书为证。
宋代李公麟的《维摩演说图》,维摩凭几坐禅床上,几制作精细,虽看不出色彩,但满身花纹,似为一件精细的描金漆器。禅床更加工巧,繁复的唐草纹,联珠纹、番莲纹、忍冬纹布满全体,几无隙地。维摩手执的尘尾,七宝镶成,柄纯黑色。至于禅床前的香几,更是玲珑剔透,七宝装饰。再看宋办汉臣的《戏婴图》,湖石芙蓉下的两个鼓凳,外黑内红,造型精美,面上镶嵌白色大理石,全身满嵌螺钿图案。还有刘松年《唐五学士图》中的鼓凳,满髹朱漆,另一坐具似黑漆彩绘。
宋、元时期,名艺人张成的作品《剔红栀子花盘》,运刀之娴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图案满布盘面,不留隙地,底髹黑漆,至今保持着原样。漆器大师杨茂的《剔红山水人物八方盘》,北京出图的螺钿月宫图残片,王振鹏的《广寒宫阙图》,都能真实客观的再现当时漆器的工艺水平。
明代永乐雅好艺术,北京皇城内的果园厂,制作大量漆器。故宫现藏秋庭赏菊盘,为名手张敏德制。弘治时的岳阳楼盘、嘉靖时的龙舟盘、货郎图盘等,花鸟人物两层提盒,与谢环所作的《杏园雅集图》,足以见当时的漆器不仅是上方珍玩,而且为一般达官贵人所使用。明代晚期熹宗朱由校有髹漆的嗜好,手艺精能,在他的影响之下,晚期的漆器工艺趋于纤巧细腻。
清代,漆器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对几千年的漆器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明代《髹饰录》种涉及到的漆器品种,在清代已基本具备,又延续发展了漆工艺,而且实现了多种工艺的结合与应用。由于皇家的重视与提倡,专门建立了宫廷漆器制作中心,集中了全国优秀的制漆艺人为皇家服务,而地方特色的漆工艺品也以进贡的方式进入宫廷,极大地促进了漆器工艺的发展。
清代漆器的长生为今后漆画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漆器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传世漆工专著《髹饰录》坤集18个章节中,前14个章节120多种传统工艺及技法为现代漆画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从工艺表现,技法应用,材料使用等多方面提供了素养。
从历史的长河中,漆画的存在是漆器产品中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而且表现技法也十分繁重,有描金彩绘,鸣金彩绘、堆鼓彩绘等,以刀的漆画有刻漆、刻灰、剔犀、剔彩、雕刻等,镶嵌漆画有嵌丝、嵌金、镶嵌螺钿、八宝嵌、平磨螺钿、垫彩螺钿等众多的漆画表现语言。
二、漆器对漆画的深远影响
狭义的漆画指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广义的漆画是指一切运用漆性物质的绘画。漆画具有绘画和工艺的双重属性。它既是艺术品,又是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装饰品。漆画的材料多种多样。除了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
漆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进入绘画领域是80年代,漆画得到重大发展,尤其是中国的漆画,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因为漆画是漆器的一个品种,决定了它要继续为实用服务,比如屏风、挂屏以及各种盘、盒的装饰,仍然是漆画的用武之地。所以说,漆画漆器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
漆画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由于其材料和工艺的局限,就大胆的摆脱了被动的“再现”束缚。走上了“自由”表现的道路。作者是面对黑漆板,用漆的语言表现个人感受。现代漆画就是以其特有的材质美峥嵘于画坛,任何印刷品或者复制品都不能代替。
现代绘画,越来越重视观众,甚至有一种轻技术、反技术的倾向。漆画也重观众,更重视技术,有了技术,才保证了艺术的严肃性,有了技术,才保证了艺术的不可重复性。
漆画,因其工艺技术繁多,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根据其技法的不同,漆画又可分成描金彩绘、堆漆彩绘、堆鼓罩漆、鸣金彩绘、刻漆、镶嵌、磨漆等不同品种。都姓“漆”,却各有各的表现手法,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而且工艺技法。还可以相互穿插结合表现。
(一)镶嵌,装饰采用螺钿、金、银、锡、铝、铜等金属线或薄片蛋壳以及经选择的玉、木、石、钿片等做为材料,用漆拈贴在画面所需要的位置,结合其它装饰工艺经过髹漆研磨后,可产生不同的材料美感、纹理、色彩等独特的效果。
(二)罩明,即用透明的漆罩于不同的漆地上,因底漆色相不同,又有“罩黄”、“罩朱”等。此法光明莹彻,若在银下变涂肌理,经细心打磨,可显现丰富多彩的效果,这也是漆画主要的技法语言。
(三)莳绘,即莳粉彩漆。莳粉包括金银凡粉与干漆粉,以推光漆或彩漆做为底漆,趁湿撒上所需之莳粉,干后罩透明或不透明彩漆研磨而成。
(四)彩绘,分描金彩绘和堆鼓彩绘。描金彩绘,是在推光好的漆胎上进行彩绘完成作品,表现形式很直接,有如工笔画的效果。堆鼓彩绘,也是传统工艺技法中的堆漆,堆漆后进行彩绘,描金构线完成作品。
(五)变涂,使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在髹漆未干时,制作随意的有规律的变化的自然肌理、纹样,主要有:纹漆、变涂斑漆、汽油变涂。
(六)堆漆,用漆或漆灰堆出花纹,有如浮雕明显的高低起伏。分为高堆和平堆。
(七)刁填,指在漆地上刻凹下去的花纹,里面再填漆色或油色以及金或银的一种装饰技法。
(八)针刻,指刻划细如发丝的线纹。也叫雏画。
(九)晕金,描金纹样先按要求厚施彩漆,再于漆面将干之际用细金粉涂抹,以分阴阳脉理并具有金漆效果的装饰技法。
上述可知,漆画是一个大家族,工艺的种类繁多,他们彼此有所区别,又有着不可区分的联系,因此我们习惯统称之为漆画。
从生产方式上来分,漆画又可以分为设计性和绘画性两类。彩绘、刻漆、雕漆、堆漆基本上是设计型,磨漆则是绘画型。设计性的漆画重设计、重理性,生产程序明确,便于工厂加工,可以批量生产,成本也低,适应大型用途。绘画型的漆画,即兴成分大,需要画家本人动手,周期长,成本高,大型的作品较为难产。
由此可见,漆画的工艺手法是千变万化的,其艺术风格也是百花齐放的。绘画的、设计的、雕塑的、写实的、装饰的、工笔的、写意的、抽象的、具象的等等。不同的作者,油画家、国画家、版画家、雕塑家、装饰画家、工艺美术家等等,都可以在广阔的漆画园地里大显身手。
三、现代社会对漆画工艺的需求
漆画重视技术,还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那就是工艺技术对于漆画的绝对重要性。有志学习漆画的人,首先要掌握技术,只有通晓技术,才能施展你的绘画技巧。
漆画重视材料,材料对漆画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种材料,都有它的质美和适用性,只要材料应用适当,材质的美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你的漆画更加丰富,有更多的语言在其中,因此,要学习漆画创作,一定要了解材料,善用其材,材料对漆画来说是很重要的。
由于漆画的工艺技术比较繁琐,不易掌握,作品难缠,成本也高,致使许多想搞漆画的人望而却步,这无疑是给漆画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为了使漆画更快的发展,首先必须加强漆画材料的科学研究,给更多的人提供方便,以不断壮大漆画队伍。其次,在发展绘画型漆画的同时,努力挖掘专统工艺技术,广泛地调动漆器工厂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设计性的漆画,通过工厂生产,降低成本,使漆画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走向民间。只有进入百姓的厅堂、卧室,漆画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历史不断地发展,玉文化从产生到今天从来没有间断过。本文将从玉器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来论述和分析玉器及在不同时期造型及纹饰的用途与变化。
关键词:玉器 纹饰 时期风格 特征 典型 中国
一、史前时期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的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二、 夏商周时期
玉器是仅次于青铜工艺的美术创作。玉器在当时政治活动和贵族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得带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原始先民已经熟练掌握了琢玉工艺。夏商周玉石工艺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技术上有很大的提高。
夏代的玉器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中窥其一般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
商代的玉器已渐从实用转向欣赏,成为奴隶主所重视的装饰品,种类丰富。商代晚期以河南安阳殷墟五号墓(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共755件,品种有礼器、仪仗器、工具、动物和人物。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等动物玉器,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这些玉器丰富多彩,制作精美,具体地反映了殷代玉器工艺的制作水平。
西周统治者重礼乐,进一步赋予玉器以伦理道德的含义,礼器的使用体现着不同的等级名分。人们把玉当作修身的标准和个人的品德,它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有着浓厚的封建伦理观念。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除礼玉外,目前发现的西周玉器多为扁平的动物饰玉,没有商代的活泼多样,而且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由于新的技术条件和新的工艺促进了玉雕水平的提高,整个造型和装饰更加追求华丽精致。
三、 秦汉时期
秦朝出土玉器寥寥可数,有待进一步的发掘。
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汉代玉器有礼玉、葬玉、饰玉及陈设玉等种类。玉器装饰性增强,儒家用玉体系长足发展。最能体现汉代特色的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汉代玉器中以小型观赏性玉最为精巧。在陕西咸阳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玉羽人驭天马、玉辟邪、玉鹰、玉熊、玉人等。汉代玉璧设计制作比前代更为精巧,结构上打破对称的格局,着意追求活泼流动、变化多端的效果;镂空技艺精致灵巧,玲珑剔透,刻线纤细如发,自然流畅,显示出很高的水平。汉代玉器多有创新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 魏晋南北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是高度发达的汉唐玉雕间的低潮,出土玉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其用途主要有三类: 生活用具(玉杯、玉带钩、玉印等);装饰呈美用(主要是玉珩及其他佩);陈设鉴赏用(多为玉辟邪玉瑞兽)。商周、秦汉以来,中国玉器以礼仪用玉和丧葬玉为主的古典玉器传统,至唐宋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鉴赏玉为主的中古风格的过渡时期。
隋朝历史很短,但在中国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隋朝著名的有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的镶金边白玉杯。
唐代玉器有显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玉料的精美化,工用的文玩上,装饰鉴赏化。唐代玉料以和阗青白玉为主,其它玉料少见。除此之外,大量的杂玛瑙、透明水晶等,多数不见於国内矿藏,可能从西域输入。唐代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再度凿通和繁荣不仅确保隋唐五代玉料的输入而且使唐代玉器染上了异域文化的情调。
五、 宋元时期
宋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很多与平民百姓文化生活相关的文艺形式和文艺作品需要成为商品,才能够盈利、传播与发展。这种经济文化的背景促使宋代玉器开始向世俗化发展。
宋代玉器的制作过程,在造型、题材等方面开始倾向于市民化、审美化,显示了许多世俗化的特征,突出的表现在工艺造型和装饰题材的世俗化。明代学者高濂盛赞“宋工制玉,发古之巧,行后之拙,无奈宋人焉” 。宋代玉器工艺手法有着显著特色,其表现在于治玉工艺极富生命力,工艺手法千姿百态,充分展示了宋代玉琢制品的装饰意境和选材的精益程度。具体而言,就是巧妙利用玉石原材料的不同色彩、纹理而雕刻不同形象的“俏色玉”。例如玉雕子母猫、干黄玉葵花杯等。
元代玉石雕刻造型常见有炉、尊,实用的杯洗和玉带板等,纹饰主要有云龙、戏狮和人物,碾工精美。同时继承了延宋、金时期的艺术风格,采取起突手法,其典型是渎山大玉海,巧妙地利用玉料本身的黑地白章,雕刻成鱼龙海兽等形象出没于海涛之中,劲健雄浑而气势奇伟,是难得的玉器佳作。
六、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玉石雕刻,无论品种及装饰题材都有很大的发展,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明代早期的作品多仿古和摹刻自然界实物,纹饰简练,浑厚圆润;晚期追求玲珑剔透,华贵繁复,有的玉器与其他工艺结合,如玉嵌金银丝,在金属制品、漆器、珐琅器上镶玉等。
清朝前期,由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巩固,社会安定,内地与新疆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著名的和阗及叶尔羌玉料源源运往内地。其他地区的玉料如玛瑙、琥珀、水晶、青田石和寿山石等也被广泛应用。同时,清廷造办处有专门的琢玉作坊,并有相当细致的分工,玉雕在数量、质量上都发展很快。明清玉器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在清后期,翡翠由于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极力推崇,上升到玉料的最高地位,被誉为玉石之王。
玉器虽然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的一小部分, 却全面形象地反映了华夏几千年文明史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精神, 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
参考文献:
[1] 贺西林 赵力 《中国美术史简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二版
[2] 蒲松年 《中国美术史教程》增订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