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商务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996年,当文化部决定对中央直属院团进行全员考核、聘任的时候,某乐团自行召开了有四五十个人参加的会议,集体批判、谴责部长刘忠德,说是破坏了他们乐团的一个美好的现状。
而实际上,被众人极力保护的“美好的现状”却是另一种状况:在此会议前不久,一个外国著名指挥家刚刚和这个乐团合作完,一个中国记者采访了他。这位指挥家毫不客气地说:“这样的乐团,好像没有经过科班训练一样,根本没有希望。”
1997年,在艰苦的改革实现之后,刘忠德部长又请这位指挥家来和这个乐团合作,还请那名记者去访问他。这一次,这位指挥家激动地赞叹道:“真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内,一个乐团能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乐团。”
同一个乐团、同一位指挥家、同一名记者,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居然得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也正是我们感兴趣的话题——
采访并不顺利。
1996年,当我们想就当时如火如荼的文化部直属院团改革的话题,对文化部进行采访时,被文化部领导告之“情况复杂”而委婉却是非常坚决地拒绝了。
一年多的今天,文化部的领导同志对我们说,改革已初见成效,欢迎记者同志来检查工作。
其实,尽管是局外人,我们也仍然能强烈地感觉到近几年来文化部院团改革“余震”的波及。设想,一个曾经捧过金饭碗、接受过数不清的鲜花、听到过无数喝彩的人,有一个清晨起来,人们告诉他:您下岗了……这会是怎样的震动。而在文化部这场院团改革中,这样的“文化下岗人”绝不是几个,也不是几十个。
在另一方面,我们又确确实实清楚地听到了来自文化市场的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仅以中央芭蕾舞团为例,1994年全团全年演出收入186万,1995年为250万,1996年为380万,到1997年,已经奇迹似地达到517万。
并且,面对全国范围内企业改革的大刀阔斧,我们开始听到许多人说着同样一句话:“无情下岗,有情操作”。有消息说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将择期启动大幕,相当一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将体验“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滋味……
于是,1998年元旦刚过,我们走进了文化部。
谁会想到,改革有一天会落到那些人人艳羡的文艺“贵族”身上?
一个“僧多粥少”的现代翻版。
当音乐厅菜香扑鼻时,有一个异口同声的声音:“我想飞,却飞不高。”
老百姓早已习惯了“改革”这个名词。改革成了一种人人都可以挂在嘴边上说出个子丑寅卯的事,然而,谁能想到,这样的改革有一天也会改到那些人人艳羡的文艺工作者头上呢?
其实,中直院团的“彩衣”早已捉襟见肘,不改,确实不行了。文化部艺术局办公室的刘忠君主任拿给我们一摞数字:
1988年到1993年中,中直院团人数从4591人激增到5057人,平均每两年半增加一个团的编制。而国家在给中直院团的有限拨款必须增加30%的经费才能维持原有水平。
老龄化日趋严重。整个中直院团的演职员中,40岁以上的超过半数,中央芭蕾舞团舞蹈队平均年龄39岁,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平均年龄39岁。1988年,中直院团离退人员681人,1993年增加到1243人。而测算出来的数字更是惊人:到1996年年底,包括提前离退休人员,进入文化部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的老干部将达到1900多人。
“这意味着国家向中直院团投入的大量事业费用几乎全要变成人头费。”刘忠君主任指着这笔账说:“你看,人头费占正常经费总额的比例从1988年到1993年平均都在90%以上,其中1991年最严峻,激增到了97%!”
而另一方面,5000多人的中直院团,每年演出只有400场左右,最低的一年只有200多场。有的院团一年只演7场戏,有的院团8年没有排一台戏。
……
数字是枯燥的,又是沉重的,沉重得像一架大山。
“僧多粥少”这个成语在这里有了最直接的体现,而“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笑话,在这里,让我们再也笑不出来了。
而谁能想到:全国称职的芭蕾舞演员不足200人,且分散在辽宁芭团、天津芭团、广州芭团、上海芭团和北京的“中芭”,“中芭”人才的匮乏可想而知。即使如此,80年代后期,其“转会”到国外的演员就多达160人。“最惨的时候,团里6对主要演员走得只剩下1对半,后来的5个新人又走了3个!”
中央芭蕾舞团的一份报告里这样描述赵汝衡团长上任时的芭团:
许多芭蕾舞演员出国定居,致使人才流失严重,剧团无资金创作或引进新剧目排练演出,入不敷出,债台高筑,剧团的工作生活环境低劣,陷入社会底层。
至于后来办得红红火火、被媒介“炒”得沸沸扬扬的北京音乐厅(下属于后来新组建的中国交响乐团),在此之前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单只看来自媒体的指责就可窥见一斑:
1992年3月27日《中国经营报》:“门前冷落车马稀——日渐萧条的音乐厅”;
1993年6月19日《消费时报》:“辉煌中的混乱——一位乐迷在音乐厅的遭遇”;
1994年1月18日《中国青年报》:“厅内水灾不断,菜香扑鼻,厅外倒爷叫卖,打架斗殴——音乐圣殿乎?自由市场乎?”……
关键词: 教学模式设计 国际商务硕士 国际金融课程
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型的高级商务专门人才。而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应当首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能熟练进行经贸实务操作,擅长国际商务交往。根据全国国际商务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界定,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导向是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特点,所以其课程教学和学习应采用相对本科或学术硕士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教学方法包括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其中现代教学方法又大致包括:启发教学法或暗示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或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播放教学法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而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性和自主性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这三种方式。从上述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看,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及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国际商务硕士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可能应用得更为广泛。
具体到国际金融课程,要想更好地应用上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实现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就该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设计而言,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可能有利于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性人才的目标。所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传统 “以教为主”模式和建构主义“以学为主”模式的综合。以“以教为主”的模式注重教师教法,以教师“教”为中心,易忽视学生的“学”。而“以学为主”模式正好相反,十分强调学生的“学”,在当前教学情况下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则可以根据国际金融课程实际教学内容和国际专业硕士这一特殊的教学对象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因而,以下基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探讨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的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步:(1)教学设计的公共基础步骤,包括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起点确定和教学内容分析;(2)根据第一步的分析结果,灵活选择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的模式,并决定其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3)对国际金融课程进行教学评价。
一、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概述
根据全国国际商务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介绍中的相关内容,国际金融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所培养的是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中就职的高级商务人员,主要从事跨国经营管理、国际营销、国际投资和国际商务谈判等管理活动。因而,就教学目标而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相关概念、工具、程序、方法并能熟练应用到国际商务管理中。
而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对象特点看,学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复杂,包括应届毕业生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并且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系统学习过国际金融相关课程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专业跨度较大,未曾接受过基础知识的系统教育。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师事先应对学生的专业背景有一定了解,实现预估教学对象的专业能力。同时可以在课前或第一次课对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访谈,了解其学习国际金融的动机、需求和学习基础。
至于国际金融教材的选择,也应与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目标相匹配,可以考虑优先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较强的英文教材,并尽可能采用双语教学。当然,在国际金融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语言能力,而是增强学生在国际金融业务中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的自信心,培养双语思维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二、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选择
鉴于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是国际商务高级管理人才,与学术硕士和本科生有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国际金融的教学可以立足跨国公司,主要掌握管理一家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国际金融知识。依据这一视角,其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包括:(1)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金融环境,比如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收支及国际金融市场;(2)国际金融的基本金融工具的投资及其风险管理,包括外汇和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和管理;(3)全球化融资及国际贸易融资特殊方式和途径等。
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适当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货币体系环境的教学,可以教师为中心,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为主,结合多媒体的播放演示,穿插对学生的提问和引导。当然其中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比如案例教学法,可以利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案例加深学生对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内容——汇率制度及其选择的理解。再比如对于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外汇风险管理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负责提供案例和辅助资源、设定相关外汇风险情境及进行指导。这里的案例可以来自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源,也可以考虑邀请校外实际从业人员以讲座形式向学生分享案例。而学生则以教师提供的资源为基础,自主进行分组协作学习,成立不同的虚拟跨国公司,分析特定情境下其所面临的外汇交易风险、经营风险及转移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然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成果展示,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和交流。同时教师对所涉及知识点进行点评,并总结归纳学生的表现。以教为主的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模式可以融合贯穿于整个国际金融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的教学设计思想。
三、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评价
从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评价看,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从评价方式上看,主要以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具体而言,在课前对学生专业背景进行调查即为教师进行的诊断性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国际金融学习准备情况并因材施教。而在整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指导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主要是形成性评价,比如教学过程中穿插的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案例讨论、学生小组作业的展示交流等。通过上述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国际金融的兴趣点和兴趣度及对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微调。在进行诊断性评价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访谈的方式,而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则可以设计相关的学生和教师形成性评价用表。比如在对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进行评价时,除了教师点评之外,还可以让其他小组学生对改组的成果展示进行评价,可以设计评价表让学生就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内容、风险管理技术及语言表达进行评分。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小组作业等设计综合考评表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作为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国际金融课程,其教学模式设计应体现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更强调实践性和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在国际金融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选择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既能较为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吴疆.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M].第3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70-185.
关键词:国际商务;文化差异;根源;对策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93-02
一、概述
中国改革开发后,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和中国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走向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商务活动频繁进行,文化冲突也日益严重,而正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就日显重要。而在国际商务活动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是一个及其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变量。文化的差异会引起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会严重影响国际商务合作。本文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中美文化冲突及其根源进行分析并提出独特有效的对策。
二、人类历史上文化冲突的三个阶段
(一)文化冲突
文化是一个特定人群共同的传统风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并可代代相传,它是人类社会和历史积淀的产物。文化冲突被定义为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
(二)文化冲突的三个阶段
1、武力为主的文化冲突阶段
此阶段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之间,在相互竞争和对抗中,武力和军事实力占上风的一方实现本土文化的发展,并企图用强制的方式实现本土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控制和统治。
2、经济为主的文化冲突阶段
此阶段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经济交往成为文化冲突的主要中介,文化冲突的范围在扩大,文化冲突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到局部冲突中经济利益的争夺,大到世界霸权的争夺,都是把经济利益作为主要目标,并且经济发展水平成为进一步争夺经济利益和霸权的主要砝码。
3、文化为主的文化冲突阶段
此阶段的文化冲突是以不同文化形式之间在交流互动中的冲突与差异性为特征,来体现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文化问题上根本立场的差异。进入到经济的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的文化冲突都更激烈、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贸易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进行合作。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国际合作造成影响。
三、文化冲突的根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文化倾向于强调集体的和谐和发展。集体主义可以理解为是以“我们”为特点的文化。在此文化中,集体远远比个人重要,集体的目标高于个人目标。集体中的成员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集体的一部分,都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此外,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对待集体内部的成员和非集体内部的成员有完全不同的标准。集体内部往往合作多于竞争。个人主义文化倾向于鼓励自主、独特个体的发展。个人主义也经常被称为“我”文化。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尤为重要。在对待不同人时,标准都是平等和相同的。竞争和合作同时存在于集体成和非集体成员间。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国家,而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国家。在中国的企业中,雇佣亲戚和朋友是常有的现象,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中国的社会关系的相当复杂。在中国进行商务活动,人脉和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因素。而在美国企业中,情感和工作往往会被清楚地区分开。对待自己的熟人和陌生人标准往往是相同的。规则是处理问题的依据和标准。
(二)高语境和低语
高语境、低语境是跨文化交际关于文化模式的两个重要理论。高语境交流指交流过程中内隐的意思较多,清晰编码传递的信息较少。低语境与之相反,信息交流要通过清晰编码进行传递。在信息来源上,来自高语境背景的人喜欢依赖语言传递的信息;而来自低语境背景的人更信赖客观的、非语言的信息来源。
在机场能够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中国人和日本人(均来自高语境文化)通常有人接机,因为他们在刚刚到达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更多的需要别人帮助,但却很少看到美国人(来自低语境文化)接机。在遇到问题时,中国人和日本人更喜欢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询问。而美国人通常都通过自己寻找各种标示、查看地图等方式自行解决问题。
(三)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往往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国的价值体系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坚信勤奋、忠诚、和谐。而西方文化受到圣经影响巨大。人们更坚信平等和自由。在中国的价值体系中,人们认为人性本善,人们更关注过去而不是现在和将来,等级观念在中国的价值体系中根深蒂固。在西方的价值体系中,人们认为人性本恶,人们更多的关注未来会如何发展,强调平等和公平,等级观念淡薄。
在西方的价值体系中,人们往往更加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因为他们认为时间是一条直线,通过对现在的安排,能够实现未来的目标。美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时间就是金钱”,他们会为未来制定详尽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去实现。而在中国的价值体系中,人们往往会不断地研究历史,认为历史中蕴含着前进的动力,中国人也有句古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在中国,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决定权往往掌握在高等级的人手里。比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出现变化,低等级的人必须向高等级请示才能做决定。而在美国的文化中,等级观念不强,这可以很典型地表现在称谓上。美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长辈直呼其名,这在中国甚至会被认为大逆不道。
(四)不同的
对于人们的价值观、行为、习惯、态度都有着深远影响。基督教对于美国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对个人的重视源自于基督教,因为《圣经》告诉人们神创造了人,而且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其次,美国的“行动”文化也源自于耶稣是个积极主动的人。第三,美国人的勇气也源自于基督耶稣是个有勇气的人。而中国人的主要为佛教。佛教强调禁欲,因为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欲望。
(五)不同的历史背景
英国作家Edmund Burke说过:“历史是死亡、生存和孕育的纽带”。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一个文化的特征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文化的特征又通过历史的进程传递下去。美国的教科书中重复着一个亚伯拉罕·林肯的故事,这让美国人坚信每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小木屋走到白宫。在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平等自由、个人权利成为其文化核心。此外,美国历史上的独立战争、参与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成为美国崇尚暴力的根源。美国允许私人拥有枪支就是该文化特征的表现。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国家。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在历史中根深蒂固,这主要源自于几千年来的农业经济,中国人被禁锢在土地上,家庭成员一起劳作,男耕女织。
四、文化冲突的对策
(一)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对于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成功与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文化差异敏感度就要加强跨文化意,树立全球文化观,摈弃文化本位论。
(二)了解交往国文化
要想适应交往国文化,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顺利进行国际商务合作,了解交往国文化是要做的第一步。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从事国际贸易的组织或者公司、学校这三个方面需要共同努力。个人应该在国际商务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学习,而从事国际贸易的组织和公司需要有意识地对一线员工进行相关知识和技巧的培训,而在专门输送国际贸易人才的学校,不应只重视外语教学而不重视国际商务知识和技巧的传授。
了解交往国文化包括对其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风俗等的了解,更包括一些商务礼仪方面的技巧知识。如在就餐、称谓、礼物等方面两国文化有河区别,了解这些才能有效避免国际商务沟通中的误解。
(三)尊重交往国文化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既不能一味地认为“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也不能采取“民族中心”论,对别国文化否定甚至嗤之以鼻。正确的做法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交往国文化,因为文化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它都是在民族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沉淀形成的。即使最原始的文化也有复杂的社会文化体系、值得我们尊重和借鉴的成就。作为国际商务人首先要让自己适应交往国文化,不要一味认为只有本国文化的标准才是正确的。对交往国文化的尊重表现为对其风俗、宗教、价值观等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顺利合作。
(四)保持开发和灵活
保持开放和灵活可以帮助国际商务人士在充满压力和挑战中最大限度地习得和接受交往国文化,从而更快地适应文化差异。开放并不意味着你要与所有陌生人交谈,而表示你愿意接受变化和新事物。而灵活指的是愿意用多种方式去处理事情。只有保持开放,才能在信息量如此丰富、世界变化如此之快的全球化经济时代最大限度地了解文化差异;只有报灵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局势面前找到适合的方式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斯.中西文化之鉴\[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商务谈判;影响
1. 文化差异的概述
商务谈判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的特殊形式而存在,它由许多不同的因素而影响,比如在价值观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宗教方面等等。这些差异同样影响着不同的谈判者。
1.1 价值观差异。每一种文化体系都有其自己的价值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价值观是好的,其他的价值观就是差的,拿个人主义为例,像美国就处于这种文化之中,在这种文化下的商务谈判代表关注的是其所需。相反地,像中国处于集体主义价值观下的商务谈判代表更加注重人际关系与合作。
1.2 政治差异。政治差异体现在政治体系和法规条例对人们行为举止的影响,这也使得人们对政治观持有不用的看法。我们可以拿美国和英国为例,在美国,总统的权利受制于其他两大权利机构;然而在英国,女王作为国家元首只是一种象征意义。
1.3 经济差异。经济差异有许多因素。比如,有些人拥有许多钱,并且在西方发达国家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更多地是追求生活质量,而且他们有很强的安全意识。这样的谈判代表不仅要求货物有恰当的价格,还要有上乘的质量与口碑。但对于处于第三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谈判代表或许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可能不知道相关条款和国际惯例,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价格而不是质量。
1.4 宗教差异。宗教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现象,它主要在西欧和南美国家盛行。不同的宗教有其不同的戒律和文化倾向,这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如果你不了解宗教或者持有偏见,请保持沉默,否则你会让他们不高兴。
2.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许多人利用其个人文化背景作为评价他人行为,观念,礼仪的标准。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代表有不同的风格,这有可能会影响整个谈判,包括谈判时机,交流风格等等。一般而言,谈判不同于商务协商,谈判的目的是构建双方关系和合作以及满足各自的需求。这是一个人们试图达成同一目标的过程。为了完成交易,一个好的谈判者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
2.1 谈判者的特点。当成立一个谈判小组时,人们应当多加注重谈判代表。除了具备相关知识外,性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位女性坐在对面,日本人,阿拉伯人以及拉丁美洲人会对此感到不快,女性在这些国家中并未得到过多的尊重,她们不被允许参与一些正式场合。错误的谈判代表有可能会给你的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你忽视的这些事情,他们很有可能会质疑你的诚意和能力。这有可能直接影响谈判的结果。
2.1.1 风俗差异。在谈判中,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在商务谈判中起着重要的影响。有一些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可以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2.1.2 思维方式的差异。文化会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理解能力,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方式上有许多差异。思维方式有其显著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这意味着思维途径是不同的。西方文化思维方式更多注重逻辑和分析,但是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直觉,因此他们倾向于用经验和情感与他人交流。
2.2 谈判时机。这里的时机是指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美国人和德国人很重视时间,不能有效利用时间的人被认为是不专业的。与此同时,中东和南美一些地区的人们把时间看得很随意。他们经常在不通知你的前提下推迟或更改时间,他们认为娱乐比生意更重要,他们甚至有可能为了假期而暂停谈判。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优秀的谈判者,不管你的客户如何你必须准时。
2.2.1 谈判地点的选择。一般来说,选择谈判地方以公平互利为原则。谈判地点的涉及着心理因素,有利的地点可以提高他们讨价还价的能力和协商权利。
2.2.2 谈判环境的选择。从礼仪要求来讲,一般安排好的谈判环境要考虑到光线,声响,温度,装饰等因素,这有利于双方谈判顺利进行。
2.3 前期准备阶段。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谈判人员必须在谈判之前了解文化差异,所有的准备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因此在谈判之前,谈判者需要在双方认可的条件下仔细协商一些细节。更重要的是,组建一只优秀的谈判队伍包括技工,商务人员,法律顾问,翻译等等。
2.4 谈判中。首先,即便是第一次接触,也要试图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谈判者可以谈论一些不同的话题,如果对方来自英国,那么话题可以是天气,旅游但不能是政策。当然话题不能太长,否则客户会感觉到不舒服,认为你这是在浪费时间。
其次,在谈判过程中,客户有可能会组织一个会议或聚会来组建双方的业务关系,这是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的最佳时机。作为来宾,人们应该礼貌优雅并且能够入乡随俗。
最后,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如果其中一个谈判代表在过程中犯了错,让客户不满意,不要慌张,改过不嫌晚,表达出你的诚意和歉意。在商务谈判中,英语的表达和灵活的谈判技巧决定着谈判的好坏。
3.处理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3.1 尊重文化差异。如果谈判的目的是完成跨文化交际,首先谈判者应该学会在国际交易和贸易活动中尊重他人,真诚待人。尊重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他人的人格,信仰,价值观,习俗,兴趣等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文化道德标准来评估他人的行为或强加给他人。
3.2 仔细倾听及时回复。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倾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积极仔细地倾听有助于谈判者理清并解决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问题,增加谈判成功的可能性。谈判者应谨慎,谈判者从对方那里获得有利信息使得自己在谈判中获得主动权。如果谈判者能及时回复对方,有助于双方交流的深入,因为谈判者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够被对方理解。
3.3 得到他人的理解。为了让别人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谈判者必须让对方理解沟通的内容。尽管一些东欧国家的谈判代表有很多共同之处,也会有一些沟通问题。如果有人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将更难理解。因此,国际谈判人员必须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
4. 结语
为了能够有效地完成国际贸易,谈判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化差异知识,避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这也造就了不同世界观的人们。国际商务谈判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它要求谈判者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我们应该分析并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就能真正理解对方的观点,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商务谈判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特别是谈判者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如今,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谈判者开始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为了能有有更好的谈判结果,我希望本文能够给谈判人员带来帮助。(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安国源.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
[2] 丁晓洋,徐如浓.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问题[J].中外企业家,2006.
[3] 刘松.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安徽文学,2011.
[4] 王雅梅. 论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因素. 中国文化论坛, 2002.
[5] 王琴华.《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机械工业出版,2003年第1版.
自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需要英语流利,并且具备商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校在英语专业下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国际商务英语专业,2009年制定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版),明确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一直稳步增长。因此,商务英语脱身于英语专业,而英语专业的教学远远无法满足商务英语的需要。商务英语课程的内容应以一门语言学为主导,兼容商业活动知识,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培养目标。从目前的课程安排来看,学校着重语言理论和商业理论,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各项商务活动却很匮乏,无法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教什么一直是一个问题。目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学校的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国际商务为背景的英语技能类课程,涵盖听、说、读、写、译,比如商务英语翻译、国际金融英语等;另一个方向是以国际商务为背景的拓展类课程,涵盖国际贸易、国际营销、商法等课程。但是,由于各个学校不同的学术背景、办学经历,如何优化课程体系,兼顾技能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二、需求分析理论概述
需求分析理论主要应用于特殊用途英语教学,从而保证其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针对学习者进行的需求分析,目的是调查学习者的英语技能、知识水平及其自身期望达到的学习目的,尽力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得到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可的是,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应该以需求分析为基础,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或问卷调查,明晰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具体能力的需求,将学生的学习目的及社会需求相结合,制定合理而紧凑的教学内容。将需求分析理论应用到商务英语教学,需要分成三个层面进行。一是学生个体需求分析,主要是针对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和用人单位对其预期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明确英语教学和英语技能培训的内容。通过对学生个体的需求分析,可以了解到学生现有英语水平和相关商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进一步寻找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学习的动机不足,还是没有掌握学习策略,抑或是学习内容过于脱离实际应用等。经过需求分析,可以确定商务英语专业的下一步教学内容。二是教学上的需求分析,主要是针对目前商务英语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中的内容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明确课程体系,在英语技能和商务知识上适当取舍和增补,完善教学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分析,可以了解到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内容哪些是脱节的,哪些是需要更新的,哪些是应该补充到现有体系中的。三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分析,主要是针对商务企业对学生的预期,在工作中能用到什么,期望学生具备什么素质,什么能力,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收集有关信息,缩短学生和教师、学生和社会、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实现从学习到应用的无缝衔接。可以说,需求分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划定了一条准则,提供了依据。需求分析可以选取课程前、课程中、课程后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有现状情景分析和目标情景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案例等方法得到确实有效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获得所需要的客观依据。
三、需求分析下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
1.以工作任务为模块设置课程
商务英语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本素质,包括职业素质、计算机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文化能力和商务素养。第二类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外贸业务开发、外贸跟单、外贸单证、外贸报单、外贸报检和国际货代方向,课程内容紧紧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从基本素质分解出专业能力,以各个方向的模拟实训或实训为主,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规划。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将课程内容模块化、流程化,培养学生的能力,优化课程流程。课程上,要从传统的授课中走出来,按照实际的业务流程重新设计教学步骤,以业务模块为基石,重新建立知识体系。
2.以实践任务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引进企业对具体工程的考核机制,将课堂活动延伸到具体的模块教学中,达到英语基础和商务知识相结合的目的。在进行模块化、流程化教学的过程中,从寻盘到合同签署及后期的运输、保险索赔等环节中,都体现了贸易内部管理行为与外部沟通安排事务的综合能力。通过以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实现英语技能和商务知识之间的无缝结合。
3.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法
学习的根本是获取经验,学以致用。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多种性质的合作,实施合作协议,落实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制订专门的培训计划并实施。与传统的课堂讲授不同,学生主动参与在具体的模块化教学中,主动处理每一个贸易环节,从而掌握商务英语知识,建立商务英语活动的相关体系。
4.配置一体化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