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户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幼儿园户外空间教育性的内涵解析
幼儿园户外空间是在幼儿园的区域中相对于建筑空间内部的外部活动空间,是对室内空间的补充以及对幼儿活动范围的扩大。从教育对人发展的本质内涵来看,幼儿园户外空间的创设应该注意蕴含对幼儿发展的价值。首先,户外空间创设会对幼儿安全感产生重要影响,也包含幼儿愉悦心境的产生。其次,通过户外空间创设与幼儿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体能、社会性和认知等三方面的能力发展,从而促使空间对幼儿产生发展适宜性的影响,具体涉及身体运动、语言交流、情绪情感、人际关系、道德品质、观察思考、认识扩展、创造想象等内容。最后,户外空间的自然环境创设更符合幼儿的天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构成了户外空间中潜在的教育性。在幼儿园户外空间的创设中,应该具有运用空间环境创设引发幼儿发展的意识,挖掘和表现幼儿园户外空间创设中的教育性。
二、幼儿园户外空间创设的教育性问题
(一)幼儿园户外空间创设的教育性体现
首先,幼儿安全感和愉悦心境的发展。户外空间的有序创设和围与合,有利于对幼儿产生身体和心灵上的安全感。教师的过度保护反而会导致幼儿自信心下降,同时教师和幼儿的不恰当言语举动也会导致幼儿缺乏安全感。幼儿园主体建筑的外部造型设计多以童趣为主,游戏及场地设施的颜色多以红、黄、蓝、绿为主,让幼儿身处其中会感受到一种清新、温暖、生机。
其次,促进幼儿体能、社会性和认知发展。户外空间创设中普遍都会设置大型游戏器械,如攀爬、滑滑梯等综合性游戏设施,可以促进幼儿双手、手臂、腿部、膝盖等身体部位的体格变化,有助于刺激幼儿生长和健康体格的形成。幼儿体能中还涉及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攀、爬、跑、跳、抓等“动态平衡”,保持重心的“静态平衡”以及弯曲、扭转的“轴向运动”等。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户外创设将有效促进幼儿语言交流与人际交往的发展,这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幼儿社会交往也将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例如在户外玩沙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工具有限的情况,这将为幼儿学习谦让和等待提供机会。幼儿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恰当的鼓励会引导他们学会坚持。在促进幼儿认知发展方面,户外空间中的物体形状、大小、颜色、结构、组成等都会引起幼儿的积极观察和思考,不断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并积累经验。
最后,关于空间自然性的影响。户外自然植物的种植,将有利于激发幼儿参与自然环境观察的热情。也有必要引导幼儿参与自然环境的创设,设置植物种植区以及动物饲养区,可以有力促进幼儿自然性情感的发展。
(二)幼儿园户外空间创设存在的问题
1.空间整体投入不足
在《幼儿园建设标准》的园舍用地中明确规定:“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中幼儿人均面积不低于4O。”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愈发紧张,导致许多城市幼儿园在规划和建设中户外空间不足。即使是部分乡镇幼儿园,也缺乏较为充足的户外空间。部分地区因为教育资源有限,还存在不少小学附属的幼儿园,但小学的运动场地主要以运动操场的形式呈现,缺少幼儿园运动的相关设施,导致幼儿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户外活动。
2.空间区域创设不足
城乡幼儿园都会有基本的运动游戏设施与场地,提供给幼儿户外游戏与运动。许多幼儿园户外空间中缺少戏水池、种植园地及饲养区、绘画创造等观察操作类的空间设置,难免会导致幼儿观察、感知、创造想象发展的严重限制,从而缺失对自然生物生长的深入观察。另外,对游戏设施的有限投入,使得幼儿在其中获得的认知发展也相对有限。
3.空间自然性创设不足
长期以来幼儿园户外空间多以水泥地、塑胶场地、小范围的绿化为主,虽然预留出一定的泥土地,但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绿化。在《幼儿园建设标准》中明确规定绿化用地面积:“幼儿人均面积不低于2O。包括集中绿地、种植园地和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的零星绿地面积。绿地覆盖率不低于35%。”相比之下许多幼儿园户外空间的自然性创设明显不达标,缺乏成群高大的树木、灌木丛、花草。幼儿需要走进自然、观察自然、体验自然,自然性的创设能够激发幼儿的参与活力和想象力。
4.空间创设缺乏资源与理论支持
乡镇用地较之城市用地明显宽松,但因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户外空间的实际利用不理想。同时由于部分幼儿园,对于户外空间创设的理论和实践把握不到位,户外空间中只是投放滑梯、秋千等简单的玩具器械;运动场以水泥场地和土地为主,或者是清一色的塑胶地,自然区和种植区几乎都是以植物为主,小动物因较难照管,比较少见。另外,部分地区幼儿园环境创设理念更新缓慢,甚至出现严重滞后现象,综合影响导致幼儿园的户外空间创设创新不足。
三、如何促进户外空间创设的教育性
(一)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源投入力度
教育资源投入是幼儿园户外空间创设改进的物质基础,尤其是针对农村幼儿园。政府对此重视度仍显不足,经费投入亦不足,导致幼儿园在户外角色扮演区、图画区等创设的资源和材料非常有限。政府和社会力量应通过资源整合加强对幼儿园空间创设的支持,保障户外活动资源的基本供应以及更新。加强对教育落后地区幼儿教育资源的重点倾斜,加大对偏远农村幼儿园户外空间创设的支持力度。同时,在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增加幼儿园户外空间比例,为幼儿园户外空间创设提供更多的物质前提。
(二)增强户外空间创设多样性
首先,增强游戏区域多样性。通过创设不同的游戏空间既可以增加幼儿户外活动的选择性,又可以增强其触觉、视觉、听觉、嗅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多种感知X的发展。在户外根据空间现状可创设:滑梯区、玩沙区、玩泥区、玩水区、种植区、攀爬区、臂力发展区、秋千区、轮式玩具区、昆虫动物和鸟类的观察互动区、休息区、私密区等。游戏空间创设中应该具备可供幼儿运动、娱乐、探索观察、益智活动等四类,同时应注意区域之间的互通。其次,增加艺术创造空间。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漫无边际的涂鸦绘画,从夸张无形到具体形象均体现了幼儿的艺术创作形态。户外空间中应创设相应的绘画区、自然手工活动区,供幼儿自由绘画和手工制作,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适时引导。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在园中的户外墙面上绘制幼儿熟悉的作品,如幼儿卡通人物等,还可设置专门区域展示幼儿的绘画与手工作品。
(三)关注自然性生态创设
随着幼教理念的前行,户外空间创设中逐渐关注其生态自然性,在户外整体规划中强调树木、植被、动物的元素构成。首先幼儿园户外种植较多的树木花草,与户外活动区相辅相成,可以供幼儿观赏、攀爬和增加趣味性。其次开辟户外种植区和饲养区,让幼儿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认识动植物生长的过程,并且让幼儿感受阳光、水、空气、土壤的作用,以此增强幼儿科学探索的欲望。最后园中应设有蓄水池,以便幼儿可以观察水中生态的变化。也可根据地域特色创设标志性景观,如在小水塘边种植杨柳,在池塘中种植荷花,以此增强幼儿的地域特色认识和乡土情感。
(四)增强园本特色空间创设
通过“国培”等促进教师幼儿园教育理念的更新,转变创设思路。在深入分析本园幼儿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本园、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多方整合并深入发展,形成自身创设特色。如杭州市京杭幼儿园的科学探索办园主题,以科学性探索为自身的办园特色,整个园区围绕科学探索来创设空间。户外空间的创设中涉及到自然植物、各种石头、向日葵的种植以及持续观察等,置身其中很明显感受到自然探索的趣味。
1.尊重幼儿主体性意识
户外空间的创设要从幼儿出发,根据幼儿的行为需求及活动方式特点来进行。空间的组织、景观的塑造、游戏的搭配以及色彩、尺度、材料的选择等都要从幼儿的心理出发,符合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在创设中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意识,征求幼儿的意见并引导幼儿对户外空间进行创设。教师可与幼儿共同参与户外空间的创设,如一些幼儿园会引导幼儿一起参与园中户外植物区的种植。幼儿主体参与不仅增强幼儿的认知、社会性发展,同时也能够激发幼儿的生命意识,在等待观察中见证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2.发挥空间整体协调性
空间整体协调性要求幼儿园户外空间要素中的功能、形体、色彩、尺度应协调统一,同时整个幼儿园户外空间应与整体环境气氛相适应。具体表现在:幼儿园的地址选择、入口处的设计要与园内外的整体环境协调;树种选择、植物搭配、游戏设施、建筑小品的造型及色彩、道路交通、地形以及周边环境的利用等也要相互协调。唯有如此幼儿在户外活动中才有可能全面吸收空间的积极影响,不至于枯燥乏味,协调的空间创设才能使幼儿促进身体与心灵的双向健康。
(五)增进教师教育空间素养
教师是户外空间创设及户外活动组织中最为灵活的关键因素,对空间教育性的引发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容易出现教育行为与理念的背离,在户外空间创设中其教育性意识不足。首先需要深化对高校幼师生的空间教育性的意识培养,同时在对在职教师培训中加强理念更新和对户外空间教育重要性的教育。其次通过理论与实践案例的结合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空间教育性的价值,增强基本的创设技能。最后教师应养成观察并记录儿童学习过程的习惯,在户外活动中能够观察幼儿的反映变化,并以此为基础生成新的户外空间创设。
参考文献:
[1]汪颖赫.幼儿园户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2]刘小林.农村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3]城乡建设部等.幼儿园建设标准[S].2016.
关键词:商业建筑;设计原则;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外立面设计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人们对商业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促进商业建筑的迅速发展,并向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在这种形势下,大型商业项目建设越来越多。而由于商业建筑项目具有多功能性,层次性和地域性要求高等特点,从而给设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为此,本文主要从商业建筑设计角度出发,结合工程案例探讨商业建筑设计中相关要点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大型商业广场,一共分为4栋,建筑总面积为4万m2,地上6层,地下2层,为地下停车场。其中,2,3号楼为写字楼,4号楼为大型商业建筑,主要由娱乐楼、步行街和并联店等组成。本项目集写字楼、超市、百货、影院、KTV,小商铺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2 设计理念
本工程设计理念主要是创造时代化、高科技、造型现代的商业综合型建筑,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布局建筑空间,注重建筑的统一规划,在建筑外形上选用节能玻璃,简洁大方,以提升人们的视觉效果,创造出高品质、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综合性建筑:
(1)在建筑形体设计上,要体现区域地标性建筑的特点,建筑形体要简洁、大方,主题要鲜明,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氛。
(2)在平面设计和功能布局上,主要以商业步行街为轴线,以贯穿连通各主力店,加强业态之间的联系。步行商业街是一个平面和竖向相互转换的空间,具有空间平台的作用,以方便各业态的联系。所有分界面和轴线交汇于中庭,在视觉上体现相互之间的联系的密切性。
3 规划布局
(1)建筑总平面规划。本项目的主轴线主要以室外步行街为主,以组织和规划建筑的功能空间。步行街按照T形和U型进行布局,而休闲广场设置在起始和中部,以形成良好的人流空间,同时也丰富了室外空间的层次。T字形的步行街,具有步移景移作用,给建筑空间增加了一些趣味。室外步行街北侧是高层写字楼和商业并联店,东侧为大型的写字楼、购物商场和室内步行街。室内步行街设置以中庭空间为主,主要采用大型的天窗,以创造了适宜的购物环境。
(2)建筑布局。办公主楼布置在西面,而裙房则向北面布置,以形成统一的空间,在空间处理上,建筑坚持以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原则进行设计,从远处望去,办公建筑与南面的广场相互呼应与统一,风格一致,从中加强了城市空间的互动性和互融性。
(3)道路交通组织。建筑周围设计有内部道路与城市道路,它们之间相互交接,以形成一个环行的交通体系,交通流线合理、明确。
1)车行出入口设置:项目一共设置3个车行出入口,分别位于项目的东侧,西侧和南侧,车辆进入项目后可以从这3个车库入口进入地下停车场,而地面只用于消防车通行;
2)人行出入口设置:项目共设置了四个人行出入口,主要供商业人流使用,2个设置于东侧,2个设置于西侧,并连接于城市道路。以东侧入口广场为项目的主要出入口,以疏散城市的人流。北侧入口广场为室内、外步行街的共用广场。同时,项目内部设置一条U字形的室内步行街和T字形室外步行街,作为行人购物和休息的通道,同时也加强东西、南北侧之间的联系。在室内步行街的末端设置了一个广场,以疏散行人。
(5)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方面,主要包括绿化景观、硬质景观和环境设施,环境设施有户外标识及灯光的营造,以形成一个有活力的户外空间,提升商业广场的形象。
1)外街空间设计。外街空间设计主要以建筑外立面作为主要景观元素,以增加地面上的投影效果,同时,采用现代感和节奏感的铺装风格,统一了建筑外立面的形象,塑造了整个空间的个性。
2)内街空间设计。在内街空间设计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水的设计元素,为了与硬朗的建筑的风格形成对比,采用了水流式的铺装,从中减弱了建筑的坚硬感,同时与室内空间相互连接,以增强各室内步行街入口和各空间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减弱了室内外空间的界线,从而使整个购物空间充满了活力。
3)绿化设计。绿化设计采用简洁、精致为设计原则。在外街绿化设计时,通过采用整形的绿化并结合泛光照明,以体现商业氛围。在植物的选用上,为了区别于周边环境,选择了海藻类名贵植物。在商业广场局部以香樟进行点缀,并设置有移动绿化,以增加绿化效果,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4)南面的广场设计。南面的广场设计有雕塑小品、水体、室外家具等。在水体设计上,主要以喷泉、瀑布等动态水体为主,以达到吸引人流,活跃气氛,调节气候和提高人们审美观的目的。在雕塑小品的设计上,根据广场的特质,采用鲜亮色彩,加强造型塑造,体现文气气息和时代感,并突出商业氛围。
4 功能分区
建筑主体功能为办公,裙房的功能为商业,因此,需要合理地规划与分区。2,3号楼布置在商业综合楼的东侧。在2、3号综合楼和写字楼的中间布置设备层,写字楼7~18层为标准层,层高为3.75米;4号楼的商业综合楼包括高层商业楼和多层的室内步行街,商业楼包括百货区、娱乐区和影楼酒楼,位于1~5层。地下室一共2层,采用两个地块地下室连通设计,平面功能设置有设备用房和平战结合的地下停车库。
5 外立面设计
建筑外立面设计主要强调时代性和标志性的特征。在设计上主要采用简约的设计手法,如采用玻璃与铝塑板墙面的对比,以及广告、橱窗、灯光的设计,以创造出商业购物的形象,突出商业气氛。
在主体建筑设计方面,以体现简洁、大气的时代特征,因此采用方形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可以确保使用面积的有效性,以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正方形与长方形作为建筑最基本的设计形式,是大型商业综合建筑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与此同时,在外空间立面设计时,还要考虑到满足建筑功能及业态外窗的功能要求,如餐饮类建筑都要考虑到足够的外窗的设置问题;百货类建筑需要在首层设置展示橱窗。因此,我们需要在立面设计上,合理地布局建筑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商业综合性建筑立面设计有别于一般住宅建筑,而更加倾向于公建化的立面效果;另外,还要考虑到每户独立分体空调外机位的设置,融入到整体建筑外空间的组织中来。
6 结束语
随着城市商业项目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项目将会成为城市重要的标志,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综合性建筑的自身价值,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而且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商业综合建筑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和建筑外立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强化建筑的平面功能与立面造型,以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行为主体——住区居民,是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对象。在进行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住区居民的特征和需求,才能在设计中有针对性的适应这些需求。为获得住区居民特征的第一手资料,本文进行了一系列调研,调研范围是分布在山东省烟台市市区内的20个居住区,调研方法采用不干预调研对象的观察式。
1.1调研一:性别比例
男、女性别比例是住区居民的构成特征之一。在上午、中午和下午三个时间段内记录了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出现的男性和女性的数量,每次记录的时间为30min,表1是调研的统计结果。从表1的统计结果中我们看到:在参与调研的20个居住区中,有12个居住区的女性数量大于男性数量,有7个居住区的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数量,有1个居住区的男女数量持平。在20个居住区中出现的男性数量总和是392人,占总人数的46%,出现的女性数量总和是482人,占总人数的54%。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可见,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女性出现的几率大于男性,女性使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几率更高。
1.2调研二:年龄构成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年龄构成也是住区居民特征研究的内容之一。在调研中,我们记录了在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中活动的人群的年龄分布。图一中的饼状图分别显示了在参与调研的20个居住区的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儿童、青年人和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从图1的调研统计结果中我们看到,在20个参与调研的居住区中,中老年人的比例占第一位的有15个居住区;儿童的比例占第一位的有2个居住区;青年人的比例占第一位的有1个居住区;青年人和中老年人的比例持平的有2个居住区。以上的统计结果表明,居住区公共空间行为主体在年龄构成上以中老年人为主,儿童次之,青年人的数量相对较少,中老年人是使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主体人群。这一特征越是在相对成熟、居民相对稳定的居住区就表现的越明显。
1.3调研三:行为方式构成
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也是我们调研的重点之一,掌握住区居民的行为特征对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功能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调研中,我们详细记录了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活动的住区居民的行为内容,并将这些行为按性别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从表2中可以看到,较为频繁的几类住区居民的行为活动有:买菜、散步、带孩子、路过、休息(包括聊天、摘菜等)、倒垃圾等,这些活动都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在调研中观察到的其他一些居民行为还有遛狗、下棋、打球、搬运、维修、晾晒、耕种等。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观察到了一些非居住区居民的行为,如打扫卫生的清洁员、废品回收人员以及一些从事上门业务的公司职员,这些人虽然不是住区居民,但他们也是居住区公共环境的使用者。以上调研统计结果表明,居民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内容主要以日常生活需求(如买菜、带孩子、晾晒、倒垃圾)和休闲活动(如散步、休息、聊天)为主。此外,如果我们把居民的性别、年龄与行为方式结合起来分析,会发现一些相互关联的行为特征:如带孩子的以女性居多;休息、散步、买菜的以老年人居多;匆匆路过的多数是中、青年人。
1.4调研四:其他要素
虽然本次调研的重点对象是住区居民,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其他对象的出现,它们虽然不是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直接对象,但它们往往伴随住区居民同时出现,与住区居民的行为活动有相关性,因此也应给予一定重视。这些伴随住区居民经常出现的对象有:婴儿车,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是成年人带婴幼儿到居住区公共活动场地散步、晒太阳;两轮购物车,用于盛装蔬菜等生活用品,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是在买菜来回途中的住区居民,其中中老年人使用的频率较高;其他一些出现的物品还有儿童游戏用的轮滑、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废品回收用的三轮车、棋盘等。除了与人的活动伴随出现的物品外,在许多居住区中我们还能看到其它一些生物种群,最常见的是猫和狗,作为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动物,它们也占据着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2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通过以上的调研,我们掌握了城市居住区居民的一些普遍特征,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针对住区居民在性别、年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以上特征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
2.1增加老人和儿童活动空间的比例
调研显示,老年人和儿童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占的比重较多,而且往往停留时间较长,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配置中,应加大为这两类人群服务的空间比例。老年人的活动内容主要以休息、聊天、散步为主,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可为老年人设置长椅、凉亭、慢步小路等空间设施。针对老年人早起晨练和晚上跳广场舞较多的情况,可以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设置一些面积较大的场地,为老年人的集体活动提供场所。在居住区中也应加大儿童活动空间的比例,针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围合空间的材料应选择暖性、弹性材料,并保证有充足的日照。婴幼儿的活动需要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在为这类儿童设置活动场地的时候,应考虑婴幼儿年龄较小、活动不便、需要婴儿车等辅助工具的特征,场地中不宜设置过多的高差和台阶;对于不需家长陪护可自行活动的少年儿童来说,场地的设计应注重趣味性,采用丰富的色彩,并为家长的看护提供条件。
2.2重视女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需求
通过以上调研我们得知,男性和女性在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几率并不是均衡的,女性在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几率更高,因此在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应重视女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需求。女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活动有带小孩、买菜、晾衣服等家庭日常生活行为,在设计中应为女性的这些活动提供充分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以晾衣服为例,现有的居住区大多数没有设置晾晒衣服的场所,导致很多家庭主妇将被子和衣服晾在小区的活动器械、凉亭甚至树上,既不方便也不美观。很多年轻妈妈需要在白天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晒太阳,居住区中应设置阳光充足的亲子活动场地,为母亲和婴儿的户外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这样的场所也能使孩子们迅速找到小伙伴,使妈妈们有机会相互交流。
2.3增加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
调研中发现的居民在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涵盖生活、休憩、娱乐等许多方面,但现有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往往只注重景观设计,居住区环境优美但缺乏基本的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功能,导致很多楼盘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很低。在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我们应增加空间的功能属性,如为买菜的老人提供休息、摘菜的场所;为家庭主妇提供晾晒衣物的设施;设置隐蔽的、存放生活垃圾的设施;为下棋、打牌的居民提供场地和桌椅等。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可以与这些日常基本生活空间结合在一起设计,用优美的绿化、小品点缀其中,使居民既能享受优美的环境,又能得到使用的便利。
3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新罗小镇居住区项目位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经济开发区,占地约25hm2,基地北、东、西三面为城市道路,南面与河流相邻接。该居住区的住宅类型包括公寓、小高层住宅、多层住宅、花园洋房、别墅等。在居住区的公共空间设计方面,该项目设置了一系列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室外空间。在居住区北侧靠近北入口的地方设计了一块面积较大的、为整个居住区服务的公共活动空间,其中包括亲子园、湖心小岛、社交长廊等功能区。亲子园是为家中有婴幼儿的居民设计的活动空间,阳光充沛,幼儿活动设施齐全,并为妈妈们设计了交流育儿经验的社交空间;湖心小岛三面临水,植物茂盛,拥有丰富的景观元素,岛上设置蜿蜒的步行小路,为居民提供了散步、观景的舒适空间;社交长廊环绕湖面布置,长廊中设置座椅、凉亭、步道等设施,社区居民可在其中聊天、下棋,是一处适宜的社交空间。
在居住区的东南角还设有一处较大的休闲健身广场,老年人早晨打太极拳、晚上跳广场舞等集体活动都可以在这里进行。由于本规划项目里包含一栋设置在居住区西侧的老年公寓,因此在老年公寓北侧设置了一处老年人专用活动场地,其中包含门球场、苹果园、凉亭、健身器械等老年人专用设施。居住区的西南角设有小区会所,并附有社区活动场地、嬉水池、青少年活动场地等,社区活动场地可为社区居民的集体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青少年活动场地和嬉水池则为青少年这一居民群体提供了一处适宜的活动空间,场地中配置适宜青少年使用的游戏项目、设施等,与其旁边的社区活动场地也有一定呼应,便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在居住区西侧靠近道路的位置设置了衣物晾晒场地和垃圾收集点,场地周边用绿篱与周围环境分隔,既解决了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又不影响公共空间的美观。此外,规划中将居住区南面的河岸线设计为滨河景观带,将河水引入居住区打造丰富水景,在居住区东入口附近设置临水观景台等,这些地方同样为居民提供了不同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丰富了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环境。该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充分考虑了住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公共空间类型丰富,功能全面,景观优美,空间设计既实用又美观。
4结语
有人认为家具设计属于室内设计的范畴,其实不然,家具存在于各种环境中,不管是室内环境,还是室外环境,因为人们在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是以家具为凭介物进行的。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家庭家具、办公家具、酒店家具等这些室内家具,也有各式各样的户外家具,比如放置在小区,公园、广场、街道等一些公共场所里的家具。对于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来说,家具设计是环境设计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家具设计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又有它的特殊性。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的现状
1.1教材缺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有他的特殊性,它不但要考虑功能、材料、构造、形态、经济性、安全性、审美性等因素,还要考虑家具与空间的关系,它不同于工业设计专业与家具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但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多为产品设计的教材,教材中缺乏家具与空间设计的相关内容,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室内设计的教材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篇幅很有限,涉及的面很窄。有关家具与空间设计这一部分内容只能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来弥补,对于环艺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急需系统地讲解家具与环境设计内容的教材。
1.2与其他专业课联系不紧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联系不紧密,甚至这门课程成了纯粹的产品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毫无关联,这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家具设计课程应该和其他的专业课程相关联,比如应该与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方面的课程紧密结合,它与环艺其他专业课程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割裂的关系。
1.3师资水平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以及家具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这门课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目前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教师很少,多数教师只具备某一个专业的知识,而对其它专业知识了解的很少,另外,教师很少到企业或其他高校进修,缺少实践经验,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完善,会对这门课程知识的讲解造成一定的影响。
1.4课程与实践脱节家具设计课程需要学生去实践,但是目前许多学校和专业并没有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践机会,学校既没有和企业合作,也没有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没有机会走出去看看,学生对材料、工艺不懂,只有依靠老师、书本上的知识闭门造车,设计作品与实际相差甚远,设计作品只能看,不能投入实际生产,最终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的丧失。
2家具设计课程在体制上的改革
2.1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往往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为了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跟上时代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行业的新动态,包括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并及时进行反馈。这样的话环艺专业在制定家具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就可以按照市场的需求去设置,课程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等问题可以按照行业需要去制定。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可以聘请著名企业的技术人员、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也可以请他们参与到具体科研教学中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联系起来。
2.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家具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内部要有自己新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团队,而对于企业来说培养设计研发人员的费用很大,周期很长,而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为企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回过头企业又可以为高校的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所以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另外,企业通过与学校进行科研项目的合作,以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的问题、困难,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获得了大量项目科研课题支持,促进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为家具设计课程带来了家具行业中许多前沿的信息,这些新技术、新材料又为家具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所以校企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
2.3建立实训基地家具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所以学校有必要建立家具实习和实训基地。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和实训基地,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在实训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学生对家具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品的研发程序有了清楚的认识,并且在以后的家具设计过程中,避免了由于对家具生产工艺、材料不懂而造成方案设计无法实施和使用的局面。
2.4加强师资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的教师一直处在相对封闭、落后的文化与教育体系中,许多教师一直生活工作在封闭大学校园中,从来没有走出去看看,这样导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脱离于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并且多数没有留学的经历,普遍缺乏中西方文化与教育的交流,缺乏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同时又缺乏实际设计工作经验和市场、工程、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知识。所以,学校对师资的建设首先是要注重教师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资金,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外去深造和学习,到国外的知名企业和学校去进修,学习国外家具企业先进的工艺技术,学习国外高校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便回国后能把这些先进的经验用到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来。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3.1加强家具设计与其他环艺专业课程的联系家具设计课程要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其他相关课程服务,保持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家具是人们使用空间的中介物,不管是室内空间还是室外空间都有与之配套的家具。作为环艺专业的学生要有能力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设计和布置家具,在室内空间中,家具除了对其进行装饰以外,还可以组织和划分空间。通过家具设计课程学习,环艺专业的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室内空间尺度、性质、风格量身订做适合的家具。学生能够从家具色彩、材料、造型等方面使得家具和整体环境协调,学生能够掌握家具在外部空间中数量,位置、分布和材料的选择。由此我们可看出,对于环艺专业的家具设计,不仅仅是功能、材料、形态、经济性、安全性、审美性等的考量,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家具和空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家具的尺度以及风格是否和使用的空间匹配等问题,所以环艺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应该与其他课程关联起来才有意义。
3.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能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比如,在家具设计课程中,老师给所有的同学提出一个实际案例,让同学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老师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用什么方法去实现,而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找到解决的方法。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学生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双向交流。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不断转移,有利于学生始终维持最佳学习状态。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实际的案例,所以这种教学形式形象、直观、生动,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一个人在讲解,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被动学习,而是共同探讨问题。案例教学能够调动集体的力量和聪明才智,所以在家具设计课程中因引入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1)探索
探索对于儿童期至关重要,校园景观中的动植物、高处、柔软元素、模仿游戏、合围等都提供了儿童探索的机会。针对儿童探索的安全、激励和发展都是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原则。校园景观应该提供知觉体验、提供控制感、提供不同层级的挑战、提供选择和提供幻想的游戏材料,从而使儿童能够探索他们周边的世界。
(2)水
也许对于儿童而言,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在校园景观中探索水。水是校园景观中儿童最渴望的景观元素,但是考虑到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成本因素,在校园景观中却很难提供给儿童。
(3)柔软元素
儿童通过把玩泥土、树枝和树叶等校园景观中柔软元素,可以发展构造和创新能力。对于儿童,理解这些物质形式,使他们懂得湿土比干土更容易塑形,水流将冲毁由树枝和沙子构筑的大坝。这些对于儿童了解和发展空间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4)高处
虽然高处给予儿童脱离地面的感觉,提供了独特和兴奋的俯视视角。但其安全问题仍受到关注。实际上有许多安全的方法能够提供儿童高处探索的机会,如设计良好的树屋和活动塔楼等。精心的垂直空间设计,辅以儿童的安全教育,能最小化风险。
(5)活动
儿童身体发展是景观空间关注的重点。为保证儿童期的健康发展,儿童心智和情感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儿童可以积极活动的安全场所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儿童对于身体活动的空间类型需求是不同的。一些儿童喜欢群体活动,而有些儿童更喜欢独自游戏。此外,儿童自身能力水平也决定了他们所喜欢的身体活动。儿童应能够自我控制参与程度,从而保证在不受威胁的氛围中的身体发展。就如身体活动应该给儿童带来乐趣和舒适一样,相应空间也应该多样化,从而满足儿童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
(6)模仿
创新性的活动在儿童期非常重要。儿童期的创新能力是最强的,若没有进行培养就会失去最好的时机。通过健康活动环境的鼓励和激发,儿童将会发挥想象力,改善自身心智和潜能。儿童通过思考丰富他们的游戏细节,利用简单的材料进行娱乐。模仿空间也是易于提供给儿童的。自然环境是鼓励创新的最好场所,儿童能够在他们的活动中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元素,如树枝、叶子、橡树果和石头可以代表下午茶中的餐盘和食物。只要给予儿童合适的材料,他们将会发挥无穷的想象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且这种可能是无限的。
(7)合围
儿童需要让他们感觉安全,可以进行思考和独立活动的场所,以避开来自成人的直接监控。这实际上是儿童对于自由感的基本需求。安全环境中良好的合围空间应该能够避免成人侵入儿童所追求的私人空间,并且保证儿童安全。
(8)植物
当为儿童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小心考虑植物选择。植物不仅要吸引儿童,而且要在他们活动环境中保证安全。两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必须考虑:一是植物是否有毒性或是其某些部位有毒,二是植物是否有致害部分,如有刺、倒钩或是锋利的叶片。许多常见的植物或是其部分对于儿童可能有害或是致命,银莲花、怀芋、毛地黄、绣球花、马缨丹、喜林芋等,如果进食都是有毒的,孤挺花和黄水仙的球茎,苹果和女贞树的叶子,苹果和紫藤的种子,东青和女贞的果仁都是有毒的。校园景观中植物配置要能够提供特殊的吸引力,激发儿童的兴趣,通过它们明亮的颜色、不同寻常的形态、果实、花朵或是其他部分可以创新地运用于儿童活动、项目和艺术创作中。
(9)动物
植物是儿童户外空间最基础和靓丽的组成元素。同时,植物另一重功能是吸引动物进入到儿童空间。对于动物的观察是儿童期最美好的时光,有益于儿童对于自然的探索和动物的认识。将动物引入到校园景观并不是复杂的事情,甚至在都市环境中鸟类和蝴蝶都很容易进入儿童空间。在校园景观中必须提供一些食物、饮水、遮蔽和场所以便于动物的繁衍。提供食物最好利用自然资源(当地绿色植物),树、灌木和其他植物能够产出果实、坚果、浆果和种子,这些对于动物都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而叶子、嫩芽、花朵、花蜜和花粉也同样重要。通过自然食物链提供动物食物,儿童能学习到关于生态环境中动物最好的培育食源。
二、基于儿童需求的日本校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1.日本福冈市立壱岐南小学景观设计
壱岐南小学坐落于福冈市的边缘,学校教学楼合围空地原为水泥地面,按机动车停车场使用。景观设计师根据儿童绘制的图画、搭建的模型,和他们所表达的想法,提取出校园景观中的需求元素(如下表),并最终为儿童规划设计了一个美丽的学校花园。自2003年建成以来,该校园景观已经成为了儿童和老师进行各种游戏和户外学习活动的场所。其中池塘及水渠由专业景观公司修建,满足了儿童亲水性的交互需求。2006年,根据儿童新的需要,除了校园景观中原有的沙土堆,景观设计师又设计了儿童能够攀爬的景观设施,并加入到校园景观中去。这些景观设施考虑到儿童活动的安全问题,根据儿童身形尺寸进行设计,提供了儿童从高处观察环境的独特视角。同时,校园景观中引入了42类陆生昆虫,10类水生昆虫以及11种鸟类。现在该校园景观已经成为了区域生态网络中一个小型生态群落节点。
2.日本富士幼儿园景观设计
蒙特梭利的教育原则和建筑景观的方法在日本富士幼儿园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通过基本感知进行学习是建筑景观设计师和校园师生共同追求的主要设计方法之一。除了是日本最大的幼儿园外,日本富士幼儿园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学习环境,有利于增进儿童个体发展和所有儿童的自我展现。从整体看,富士幼儿园实际上是一个呈椭圆形“屋顶房子”。作为在高密度的都市区中开辟出的空间,椭圆形“屋顶房子”通过明的边界型式标识出自身领域。这对于儿童在椭圆圈形内部空间的活动显得更加安全和进出自如。同时,整个幼儿园内被设计成一个没有墙壁的建筑景观,教室空间、玩耍场所和辅助设施等都融合其中,为儿童提供了能够进行探索和满足他们需求的校园景观。因为幼儿园内空间边界的模糊性,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很难定义。而这也带给了幼儿园老师,特别是儿童在空间上巨大的灵活性。由于教室空间没有墙壁分隔,椭圆形“屋顶房子”中各个教室空间都是相互可视的,这也鼓励了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开展,上课时各班儿童们混合而坐的场景并不少见。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倡导儿童通过探索进行学习,通过给儿童创造一个柔性的学习性结构空间便于他们自我发展。
富士幼儿园的建筑景观考虑了儿童学习体验的真正自由,提供了一个通过活动进行体验的平台。而这一平台除了供儿童自由活动外,还用于非正式的学习和集会。“屋顶房子”包围着的三棵大榉树,实际上也成为了幼儿园整体学习景观中的一部分。榉树树枝如同建筑突出的小刺一般随意地生长,榉树干支的作用之一便是提供自然遮蔽,而建筑则围绕着大榉树,形成建筑与树的交错契合,消除了室内与室外、建筑与景观、空间与环境的隔阂。该校园景观在提供儿童多样活动空间的同时,也考虑配置了安全措施,以确保对各个空间甚至并不危险的空间进行补强。如大榉树的形态非常合适儿童进行攀爬活动,其周边张结了绳网,并且随着树木的生长与建筑交融的关系变化,绳网的张结方法也持续变化下去。
3.日本东十条保育园景观设计
日本国土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0.3%不到,但人口却占了全球人口的3%。日本虽然位列世界富国之列,但东京的居民面对的是全世界最狭小的居住空间与最少的绿地。东京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55m2,在全市总面积中东京的公园绿地仅占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东京是如此一个拥挤、紧张的地方。东京的建筑看似布局散乱,但通过良好的城市规划,使得整个大东京区都能被轨道交通有序串联起来。日本的东十条保育园位于东京都北区,由于受狭窄用地的限制,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就是将整栋建筑打造成多功能的儿童游乐园,从而弥补没有庭院景观的缺失。采用的钢筋混泥土结构的五层建筑,在靠近铁路一侧修建了户外楼梯和走廊,将各层空间联系起来,并直达屋顶花园。从3层延续到5层屋顶的露台在楼梯侧面设置了滑梯、沙坑和攀爬墙壁,构成了一个供儿童外部游戏的多功能活动空间。高差较大的户外楼梯,在成人眼里都觉得危险,但却带给儿童独特的空间刺激,当然围栏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安全要求,并且照顾到儿童手扶的需要。在临街墙面设置高低错落有致的窗户,在满足建筑通风的需要的基础上,也使儿童有机会通过不同的视线角度远眺城市风景。同时窗户的高低组合也让整个建筑外立面显得更富有生机趣味,形成了室内和室外两个不同角度的风景线。
4.日本釜石市立小川幼儿园景观设计
日本本州岛东北岸岩手县釜石市,在2011年的地震及海啸中遭受重创。由于日本釜石市立小川幼儿园处在距离釜石港5km的内陆,并没有受到破坏,但是幼儿园中部分儿童的家庭住宅受到了影响。小川幼儿园庭院以松软的沙土覆盖,园内各种儿童游戏设施布置其中。松软的沙土既避免了儿童在庭院活动中受伤,同时也提供了儿童利用柔软的沙土玩耍、塑形、模拟各种场景的机会。儿童通常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展示他们的经历和表达感受,灾后小川幼儿园的儿童常常会利用庭院中的沙池模拟海啸。虽然这种儿童自发的游戏活动场景令大人感到震惊和心情复杂,但是心理专家认为应该鼓励儿童经常进行类似的游戏活动,这有助于儿童从情感创伤中得到恢复。
三、结语
当前,离理想差距较大的儿童活动空间,越来越低龄化的过重升学压力(小升初、幼升小),再加上中国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影响着城市多数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校园景观有成为学习环境的潜力,但是良好的校园景观应该是拥有较好的设计质量和设施,能够促使儿童在环境中探索、观察、交互、个体联系、增进关系和拥有感。然而,当我们检视学校那些针对儿童而设计和修建的场所时,除了格式化的攀爬设施和操场外,校园景观却很少能够提供儿童探索和体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