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任职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153-03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Competence—based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培养学员履行其岗位职责所必备能力为中心,强调学员的主体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反映了教育学规律,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学多样性取向,符合人本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当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我军任职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学历教育基础上的军事职业教育活动,它以生成或提高军队特定岗位任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这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是不谋而合的。因此,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同样适用于我军任职教育,对我军任职教育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树立能力本位教育教学观念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强调个体潜能的开发、体能的健全、智能的发展和技能的完善,主张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自由与独立以及个体价值的实现。从中可以看出,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个体积极自主地、动态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能力。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的能力观把能力与工作任务融为一体,强调能力的可见性,抛开了把能力理解为抽象的心理要素的传统观念,“会做什么”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思想,使我们从在抽象层面理解能力转向在具体内容层面理解能力,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达到更为有效地培养学员职业能力的目的。
我军任职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观念上,较多地沿袭学历教育的传统做法,如学科主导的教学指导观、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目标观、以传统方法为主的教学手段观、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观、行政管理的教学管理观等。面对日益激烈的军事竞争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我军任职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理念,注重学员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育,彻底打破“以教员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任职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切实抓好实验、实训、实习等三个关键环节,确定与任职教育特性相适应的教学观,如需求牵引的教学指导观、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观、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手段观、主动学习的学习观、服务管理的教学管理观等,从而培养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军事人才。
二、确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主张确定能力图表DACUM(Develop a Curriculum),即“开发课程”,它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具体做法是:由某一职业的行家组成“开发委员会”,“开发委员会”组织会议,经过集中讨论和分析,提出从事该职业人员所必备的综合能力和相应的各种专项技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主张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的基础。首先,通过职业分析来确定能力标准;然后,按能力标准要求来进行课程设置,确定学习科目,进而从易到难安排教学。这种以能力标准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教学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体系来制订教学计划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员精湛的专业能力。
我军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强调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这造成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比较弱,使得学员上岗后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适应期,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今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在能力本位观指导下,我军任职教育教学应根据不同任职岗位要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某种职业岗位能力的军事人才,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注重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学习、训练和实际运用,以达到某种职业或岗位能力要求为其教学目标;按照职业实际需要和岗位要求来设置专业、以培养军事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制定合理的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专业理论教学是根据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组合,构成满足不同需求的学习模块,强调学习模块的实用性,而不再苛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专业实践教学是按照岗位准入资格的要求对学员进行实践训练,要求学员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员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上,能够接受较多的实践性教学,从而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员的协作精神,鼓励其与他人合作攻关,这样,学员走上岗位后,才能主动适应部队需求、适应社会变化发展,从而求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①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②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③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④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①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①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①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②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②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①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③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①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②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④
课外辅导
⑤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①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③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⑤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①
严要有度
②
严要有方
③
严要有恒
④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①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②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③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④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⑤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④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⑤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①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⑤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⑥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①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④
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①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②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③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④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②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③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
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③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④
实际的方法
⑤
时间因素
⑥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②
记得有意性加强
③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④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
7
岁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关键词:多元智能 英语教学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现象饱受诟病。相关部门已在考虑酝酿各层次英语考试的改革,以期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提升。笔者曾在课堂上针对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与学生展开了一次简短的访谈。两个班级五十余名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即开始在学校学习英语,但经过长达十二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英语的语法和一定数量的词汇后,仍有多达9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不够满意,大都认为自己的英语一般,听说有不同程度的困难,不足以用英语进行流畅自如的表达。不得不承认,大学的英语教学似乎陷入了“原地踏步”的窘境。学生依据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但若想在此基础上有较大的提升,非常困难。作为教师,有必要对这一现象有所思考,在日常教学中有所创新,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2理论综述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框架,认为支撑多元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这些为多元智能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语言 (Verbal/Linguistic)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逻辑 (Logical/Mathematical)智能是那些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的智能;空间(Visual/Spatial)智能强调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比较强,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他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能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肢体运作 (Bodily/Kinesthetic)智能主要是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音乐 (Musical/Rhythmic)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人际 (Inter-personal/Social)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内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智能主要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自然探索 (Naturalist)智能是指能够认识植物、动物和其它自然环境的能力。
由此可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内涵十分丰富,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有密切的关系。
3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的结合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大都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人文气息,其选材和教育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需要。丰富的选材能满足不同智能强项学生的需要,这为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外语教师不应仅满足于应付各类考试,应把教育教学的眼光放远一些,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日常教学中着力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的组织各种活动,顾及学生智能组合的多样性,实行最大程度的个性化教学。
对于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其多读一些英文版世界名著,在课堂上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参加演讲比赛、辩论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擅长数理逻辑的学生,教师可找一些使用英语编写的理科题、趣味智力题、理科知识题,创造机会让他们用英语给大家此类题目,也可设计编写一些英文的调查问卷,由学生完成调查后统计出数据,并作一份英文的调查报告。视觉空间能力较强的学生侧重于通过造型图像来学习,教师可以将部分单词与相应的图片联系起来,将英语对话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来学习,鼓励学生自制图片并运用这些图片来展示自己的语言。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可让学生将听到的内容用图像展示出来,比如一些建筑物的位置关系、行进路线、程序流程等。对于身体运动智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使其通过身体的感觉来学习。角色扮演、戏剧的即兴创作都是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途径。学生在一边表演一边说台词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巩固。对于那些人际交往智能很强的学生,合作学习和小组教学都是适合他们的不错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对于自我反省智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业余爱好,承认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使他们具有心理安全感,从而增强它们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应注意观察此类学生,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适时地给与鼓励和指导。老师可和此类学生互通英文书信或电子邮件已取得较好的互动效果。音乐节奏智力较强的学生能较为轻松地学会多首流行歌曲和熟记歌词。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寻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也可创造一定的机会向全班同学展示。擅长自然观察的人通过接触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来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贴近自然环境,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习语言。
4结束语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教师一方面必须考虑到学生智能方面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学大纲统一性、课时、学校现有条件等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把多样化的活动以高效的方式整合到课堂中来,而教育本身应以学生自觉自主活动的方式延展到课下。课上的活动应力图满足不同智能学生的需要。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使学生可以在完成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智能,等到课上教师再要求学生做出多方面的展示及陈述,从而使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获得展示自己和发展语言的机会。如果学生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或优势智能组合来学习英语,从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东西入手来积极地运用英语,那么他们在英语的世界中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曲巍巍.多元智能视角下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7):129-13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网上评价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谢文明。(课题编号:2008852)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06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青年教师不断地充实到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他们肩负着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学和科研任务,成为高职院校的骨干力量。但很多青年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他们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高等学校,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在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甚至影响到学院的教学质量。本课题组对高职院校2006~2010年任教的青年教师的调查发现,有60%以上的青年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忽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知识的储备;有60%以上的青年教师在备课时只重视教材的钻研和教法的设计,忽视教学的整体设计;近80%的青年教师关注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注意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有76%以上的青年教师不重视课后反思。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应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一、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
1 教学效果欠佳。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他们往往只是根据书本知识或模仿老教师来组织教学,课堂控制能力较弱;教学方法单一,特别是语言表达死板生硬、板书零乱、缺乏启发性和感染力,恰如其分地利用表情和手势来促进教学更是无从谈起;对教学规律掌握较少,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够,无法驾驭学生,课堂组织能力较差等,以上问题都可能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2 缺乏课后反思。大部分青年教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好,学情分析不到位,同时没有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其实课后反思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后反思可以让课堂更精彩。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3 普遍缺乏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这类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高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首先大多数青年教师习惯于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方式,不愿意带学生下企业、下车间进行实践操作;再者青年教师本身的实践动手能力也非常薄弱,而且高职院校在教师考核评价、职称评定等方面也不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缺乏激励机制,不利于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面对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问题,高职院校要重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本次调查显示,有64%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急需教学技术应用和课程整合应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特别是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方面亟待提高。
1 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达标验收,拓展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对青年教师开展了全方位的培训。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六项工程”,完善“导师制度”和青年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每年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达标验收活动。一是要求青年教师正确地把握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的关系、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关系等,以提高按纲施教的能力。二是要求青年教师明确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情分析等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开展说课活动。做到运用普通话讲课、板书工整规范、课程设计合理。三是提高青年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灵活使用教材的能力。四是提高青年教师准确、灵活、生动、启发式地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五是坚持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度”。青年教师进校第一年先听课、辅导和批改作业、备课,学院安排有经验的教师“一帮一传帮带”,使青年教师逐步成为教学骨干。此外,学院还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自我展示的良好机制,帮助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课程带头人、学术带头人。
2 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了进一步鼓励教师积极钻研业务,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打造一支教学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学院每年都举办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以比赛促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历时近两个月,分三个阶段进行,先由各教学系部选拔推荐参加初赛的青年教师,再经全院初赛,最后遴选出参加总决赛青年教师。比赛采用说课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由评委组进行现场打分、现场评价。在比赛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参赛教师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改进,青年教师把参赛作为一次展示自我、提高水平、交流学习的良好机会,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展现了过硬的基本功、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业务素质。教学基本功比赛也促进了“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教风的形成。通过教学基本功比赛,一方面,在比赛过程中,青年教师在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整体设计、教材的处理、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等方面得到了实质性的锻炼,全面提高了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老教师也在指导青年教师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每年举办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学院青年教师在教学整体设计、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材处理能力以及教育教学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价值教育;价值教育能力;意义;策略
作者简介 王远美,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院长、副教授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教育教学创造的本领。由此而论,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价值教育教学创造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价值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在知识教育、价值教育、行为教育这个有机的教育系统中,价值教育主要承担的是“情”的教育功能,既是在追求事实真理的前提下教学生追求价值真理的教育,又是为行为教育提供诸多强有力依据的教育。
理解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需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把握:
从内涵方面看,价值教育的实质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探寻和提升自身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价值,换言之,就是探寻人的生命意义、生活目的和人生境界。从外延方面看,理解价值教育重在厘清它与其他相关教育的区别。一般而言,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价值教育的范畴,但价值教育与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又有所不同。道德教育较为注重应然的问题并告知应该如何去做,比较注重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多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价值教育既注重挖掘自我的价值又注重挖掘人的社会属性的价值,还注重人的价值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变的过程。可见,价值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较既相关又存在区别,它更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层面的教育,包括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价值归属,这是价值教育区别其他教育的关键点。
一、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意义
(一)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来看,一名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养一般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其中,专业情意包括教师的专业自我、专业性向、专业情操和专业理想。具体来说,专业情意包括教师独特的人格特点、适合教学的个性倾向、教师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以师爱为中心的职业感和奉献精神等。教师的专业情意中不仅包含了教师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的价值归属,还有社会交往的价值如尊重、爱心、责任、奉献等,而这都与价值教育的内涵密切相关。由此可见,一旦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提升了,一定会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师深入理解课程三维目标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看,教师是否依据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效落实或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已成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三维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升华,三者互为影响、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如果一位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与能力素养又对过程与方法有着良好的认识,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养弱一些,那么可以想见,他的课堂教学时很难有教学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较难由此升华,内心不容易被感动。假设教师的前两个目标不变,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养强一些,那么学生的情感升华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价值教育的范畴,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提升能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从而有利于教师加深对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三)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的战略主题上,《纲要》指出,要坚持德育优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最为基础的地位。这里的德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等。这里的德育内容有一些是与价值教育交叉重叠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德育的质量,从而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
二、提高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策略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分析,提高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的策略多种多样,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通过政策导向策略,提升教师的政策转化能力
价值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战略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小学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国家的教育政策,敏锐把握教育政策中的价值教育要素,并及时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深化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价值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被写进了《纲要》中。《纲要》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列入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提出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尊重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教育,即尊重他人、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环境和尊重星球上的资源。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教育政策的学习,及时理解国家的教育政策所蕴含的价值教育内容,提升将教育政策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能力。在教育政策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是桥梁。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行为,培养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从而使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政策从宏观走向微观,落地生根,见教育实效。
(二)通过课题研究策略,提升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价值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国外早已开始,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主要还是融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的。随着价值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对价值教育的研究,就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笔者所在单位曾围绕国际理解教育立项了北京市教育教育科学规划多项重点课题,如“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01年)、“奥运背景下的国际意识行动研究”(2007年)、“首都国际化进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及策略研究”(2011年),以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国际理解教育教师能力建设的国别比较和实施策略研究”(2013年)等。各课题研究团队都联合中小学教师开展协同研究,共同经历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开题论证、研究过程、课题结题等重要环节,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聚焦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理念、基本内容、实施策略等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价值教育研究能力。
(三)通过课程建设策略,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基础教育国家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为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笔者所在单位以北京市地方课程立项申报为契机,组建包括中小学教师在内的课程建设团队,积极探索价值教育范畴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历经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开发了小学和初中的《国际理解》教材,为基础教育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理解、和平、共生的价值理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四)通过教师培训策略,创新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提升离不开专业培训的支持。基于价值教育旨在关注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的形成、价值理性的提升、价值信念的建立以及基于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在教师培训中,需要特别关注教师的价值教育创新能力的发展。以笔者参与策划设计的另一价值教育内容,即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为例。我们结合学习者和价值教育的特点,确立了基于价值观念建构—能力形成导向的培训理念,探索专家引领—教学观摩—课堂实践—同伴研讨—拓展训练—人文考察—成果交流的培训模式,将理论学习与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帮助中小学教师创建了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和平、共生价值理念的单学科和跨学科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以及教师开展价值教育的教学能力的提升。
又如,在“文化多样性主题”的培训中,我们确立了以下培训目标和方式:
培训目标:让教师对多样性产生了解与赏识;重视多样文化以及它们在所有层面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了解和尊重各自不同的文化,理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文化;欣赏不同文化的好处与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培养教师传授文化尊重的能力。寻找通过教育促进文化尊重的途径。
具体方式:列举从地方到全球层面上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好处;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来了解其它文化;在课堂中传播文化包容和尊重的价值观念。通过培训,引导教师认识多样性是事物的属性,也是人类文化的属性,文化的多样性是由各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造成的,是由不同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促进教师形成对世界多样文化的尊重、包容和欣赏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五)通过学生活动策略,提升教师的活动策划能力
学生活动是价值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结合价值教育主题策划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体验价值情感,逐步构建价值观念,确立价值原则并践行价值原则。教师通过策划设计学生活动开展价值教育,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一是学生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和帮助;二是学生活动要和学科教学以及学校主题活动有机契合,处理好学生的学业负担与活动创新之间的关系;三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需创设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活动环境和氛围,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
中小学教师结合学校主题和学科教学内容,策划和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模拟国际论坛和国际文化日活动。例如,以英语演讲会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学校运动会模拟奥运会,以历史、政治、经济等专题辩论会模拟某个国际组织的会议活动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丰富了知识,强化了参与体验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和平、民主、平等、公正、尊重、宽容等价值观念,提高学生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能力。
三、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的
几点思考
首先,教师要确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教师的工作是一个道德的事业,一个服务的专业,一个为人师表的职业,一个事关学生心灵的行业。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引领学生基于正确的价值原则为人处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