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伦理学相关理论

伦理学相关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伦理学相关理论

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第1篇

1.1利他主义的起源与研究背景 

“利他主义”最早起源于拉丁语“alter”,意为“他人的”。19世纪,“利他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由法国社会学创始人A·孔德引入伦理学体系,又由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 (H. Spencer)等人沿用。利他主义作为一种进步的行为价值观,一定程度抑制了极端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2] 

最早提出的当属中国儒家的孔子(约公元前500年)。孔子思想中有两大核心——“礼”和“仁”,其中“仁”指“仁爱”,表现为“利他主义”,由远及近,由亲至疏,从孝悌之爱推及到爱众爱民。墨家的核心范畴“兼”也是无私利他:“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无有私也。” 

中世纪基督教提出“爱人如己”的道德训条,宣扬不仅要爱亲友而且要爱敌人。这种仁爱的宗教的利他主义受到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T.霍布斯、B.孟德维尔等人的批判。他们从利己主义的观点出发,指出宗教的利他主义不过是盼望个人得救的伪装的利己主义。 

直至今天“利他主义”进入现代,仍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1.2利他主义的内涵 

生物学意义上的利他主义是指个体牺牲自身适合度(指个体的存活能力和繁殖能力)而提高其他个体适合度的行为。社会生物学家则提出人类社会不仅存在为他人牺牲自己利益的纯粹利他主义,还广泛的存在互惠利他主义。 

社会学家则更注重利他主义的社会性,强调人类一切行为包括利他行为并非遗传,而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 

经济学家从经济利益和行为动机等方面分析了利他主义,强调利他偏好作为一种行为动机可归结为道德情感,即利他者在实施利他行为后的道德感能给他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并且在经济活动中这种利他偏好有利于追求效用最大化。 

组织行为学中,在众多测量组织公民行为的量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Organ在1988年开发的包括利他主义、文明礼貌、运动员精神、责任意识和公民美德5个维度。 

2.利他主义作为前因变量 

2.1利他主义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 

在国内学者赵宜萱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在中国的企业中员工利他主义与团队凝聚力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将人的秉性归纳为利己和利他两种,结果显示,积极的、正能量的人之间会自然产生凝聚力,员工间的利他主义创造较强的团队凝聚力,能建立共同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提升业绩。 

同样在NING.LI和BRADLEYL.KIRKMAN的研究中,他们更倾向于一种利他团队行为模式,强调协调和整合个人利他行为,认为团队的利他行为更有利于组织的效能实现与提升。[3] 

2.2利他主义对社会交换关系的影响 

在外文文献中,GARYA,BALLINGER和KEVINW,ROCKMANN对利他主义以及社会交换关系做了相关论证,其中,对于锚定时间而言,利他主义可以使其抛开自身利益而使得整个事件的效益最大化,这可以提升社会交换关系中的目标效益最大化,这是一种积极地单向状态。 

3.利他主义作为结果变量 

3.1主动性人格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影响 

在国内学者刘伟国的研究中引入由Bateman和Crant在1993年首次提出的主动性人格量表,提出假定主动性人格的人会自愿采取利他行为,在团队中,他们更容易掌握决策权,体会到强烈的主人意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高度共存。在这种情况下,就愈发驱动高主动性人格的员工进行利他行為,在提高团队整体绩效的同时赢得个人的社会支持。 

员工的主动性人格对利他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对员工个人和组织整体带来的影响显得尤其重要。[4] 

3.2文化传承与基因遗传对利他主义的影响 

玲与陈净提出,当今多数的社会学家坚持“文化决定论”,强调人性、人类一切行为以及伦理道德观念都是经过后天学习培养和教化熏陶的产物,而非基因决定。但同时也有反对声高呼,这促使一些学者把分析文化传播品质与分析遗传学传播品质结合起来提出了全新的理论。 

国外学者威尔逊注意到自有文明以来,人类社会的“文化进化”速度和作用远远超过“基因进化”的速度和作用,利他主义很大程度由文化决定,又并非是全部文化的产物。基因进化与文化进化之间的协同关系决定着人类利他行为的进化与传承,即基因—文化协同进化(gene-culture co-evolution)理论。 

为了更好地论证这一观点,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的谜米理论认为,人是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一旦基因赋予了人类模仿能力,人类的行为方式就会通过谜米广为传播,促进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方式又抗拒着自然选择的压力,从而使利他主义代代传承。 

4.结论 

利他主义作为人口社会学的一部分,并非只属于组织公民行为领域,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保持高度一致,则更有效的提升最终目标效益、实现最大化。个体的利他行为可以提升团队凝聚力,通过遵循较为一致的企业组织文化和价值观,提升企业效益,实现社会利益。 

其次,我们将利他主义分别作为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可以得知其影响半径以及利他主义的来源。利他主义同时源于生物学基因遗传和文化传承,这就告诉我们在可塑环境的条件下,应注重文化的培养和传承,注重价值观的根植,发扬利他主义的奉献精神,更好的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培养主动性人格,敢于攻坚克难。

      注释: 

[1]赵宜萱,利他主义:提升团队凝聚力[J],北大商業管理,2015,01:114-119 

[2]王海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19-27 

[3]赵宜萱,员工利他主义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4,11:1631-1638 

[4]刘伟国,施俊琦,主动性人格对员工工作投入与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54-64 

参考文献: 

[1]NING LI(AUTHOR),KIRKMAN,BRADLEY L.2(AUTHOR)PORTER,CHRISTOPHER O.L.H.3(AUTHOR),‘TOWARD A MODEL OF WORK TEAM ALTRUISM',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 39 Issue 4, p541-565.[Oct 2014]. 

[2]BALLINGER, GARY A.1,ROCKMANN, KEVIN W.2,‘CHUTES VERSUS LADDERS: ANCHORING EVENTS AND A PUNCTUATED-EQUILIBRIUM PERSPECTIVE ON SOCIAL EXCHANGE RELATIONSHIP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35 Issue 3, p373-391.[Jul 2010]. 

[3]Locke,Edwin A.1,Becker,Thomas E.2,REBUTTAL TO A SUBJECTIVIST CRITIQUE OF AN OBJECTIVIST APPROACH TO INTEGRITY IN ORGANIZATION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3 Issue 1, p170-175. 6p [Jan 1998]. 

[4]赵宜萱.利他主义:提升团队凝聚力[J].北大商业管理,2015,01:114-119 

[5]王海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19-27 

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关爱设计;环境伦理学;弱势群体

1提出背景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景观行业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忽视了人们在空间中真正的行为使用,很多时候只是在简单的复制。环境伦理学是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一种伦理关系,要想让人类在社会环境系统中和谐发展,“关爱设计”的理念很重要,人在场地中的需求是否会被满足,是否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在设计中是否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求,这些都是和谐环境的标准,只有设计师尽可能在设计中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才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

1.1缺少合理的人往空间

设计师在设计中往往只重视人的普遍行为和活动的场所,而忽视了人群中的互动交流,使得景观空间中缺少这种活动的空间。更多时候只是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忽视了非物质的部分。

1.2较少考虑弱势群体的需求

1.2.1针对老年人的设计缺失。老年人经历了岁月变迁,对于生活的要求与年轻人追求标新立异、新鲜刺激不同,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好好呼吸新鲜空气,有地方可以唱一段京剧,品一壶好茶,下一局象棋的地方,这就需要景观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氛围空间。但实际上,很多小区的景观和城市绿地中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老人的活动空间很少,并且常常和其他的活动空间相冲突。

1.2.2针对妇女儿童的设计缺失。现代景观设计中对于儿童活动区的设计,大多只是简单地放置一组儿童游乐设施,铺装上设计成塑胶的材料。实际上,儿童的活动方式不仅仅是使用游乐设施,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提供一些弹性的空间,让他们有选择性地来支配自身的行为才是真正关心儿童的设计。一些街心绿地和道路绿化中的灯光不足,到了晚上非常昏暗,给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的可能性,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合理的照明设计对于这些区域也是十分重要的。

1.2.3针对残疾人的设计缺失。在当今的城市公园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区域只有台阶没有坡道,使用轮椅的残疾人无法进入这一区域。在一些人行道上,没有设计盲道、或者有盲道但常有电线感等障碍物,非常不利于保护盲人的安全。

2设计要求

景观行业从业人员应该在环境伦理学的指导下,秉持着“关爱设计”的设计理念来工作。尽可能地考虑弱势群体的需求,充分考虑人们在场地中的使用情况,不同区域类型的人们的使用需求。

3相关案例解析

3.1中山岐江公园

3.1.1色彩的愉悦。不同的活动场所对色彩的需求不同,植物的季相变化是自然界的恩赐。中山岐江公园中最有特点的色彩应用就是红色构筑物和绿色植物的结合,这种互补色的使用使得整个环境十分鲜活明亮,让人的精神十分愉悦。

3.1.2空间形态和尺度的愉悦。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营建轻松的感受和愉悦感,各种符合人的审美感受的景观构成环境意向,实际上微妙而又综合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中山岐江公园中有着小时穿越铁轨时的,在这里变为一种没有危险的游戏,使冒险、抗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人对水的向往、对空间的探幽天性等都通过亲水栈桥和平地涌泉、树篱方格网的设计而得以充分体现。

3.2奥尔堡海湾水滨公园

奥尔堡(Aalborg)是丹麦日德兰半岛北部的港口城市,临利姆水道,是丹麦最古老城市之一。奥尔堡水滨区设计规划通过使用临近的海湾将这座城市的中世纪中心联系起来。通过这项新的设计规划的运用,城市和海湾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将滨水区域打造成了一个迷人的天堂。

在奥尔堡海湾前端设计了针对3个不同年龄人群的3个公园。3个公园排成一列,从细节上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用途。小朋友的游戏场仅包括圆形设计,采用的色彩是黑色和白色。这种色彩配置与孩子们身上穿的衣服的鲜明颜色形成了对比,所以为整个环境提高了强烈的色彩感。接下来的公园是年龄较大孩子们的运动区。多用途跑道被装有不锈钢网的斜螺旋灯杆环绕着。灯杆的动态形状和夜晚的灯光效果为这个区域增添了特色。最后一个公园是一个比较随意的花园,白色草坪、蓝色的花圃点缀其中。这里得到了素爱平和、安静的老人的青睐。

4关爱设计在景观中的运用原则

4.1安全性和亲和性

4.1.1针对老龄化问题。景观设计同样需要考虑到老年人这个人数增加的群体的需求。老人最害怕孤独,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给与温暖、温馨、方便的环境。第一,更多的无障碍空间设计十分必要。在竖向有高差的地方尽可能地使用坡道,这样不仅能满足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正常的人群也可以使用。第二,公共设施的通达性。卫生间、停车场、休息区尽量在较为便利的区间之内。这样会方便行动不便的人群使用,尽量减少路上的时间。第三,在绿地中尽量多地放置可供休息的设施,并且放置的方式要便于交谈,老年人喜欢坐在一起聊天,合适的摆放方式可以让他们使用得更加方便。

4.1.2针对儿童活动。儿童的心理和成年人不同,对世界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色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真心理解儿童需求的亲和性的场地,才是好的设计。第一,符合儿童的生理特征。在儿童活动区的座椅不易过高,可以设计一些可供他们自己创造的空间,例如沙池,软质挡墙等。同时也不应该有尖锐的物体在这里出现,避免让小朋友由于好奇心而伤到自己。第二,对于空间边界的处理。每个场地与场地之间边界的区域是设计中较为容易忽视的地方,植物不易种植得过密,也应尽量避免人的进入,以免发生意外和危险。

4.2便利的设施

在城市居民区周边应该有更多的便民设施,例如洗手台、社区活动中心、市集广场、哺乳室等。对于儿童活动区也更加应该重视。奥尔堡海湾公园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这样就吸引了更多的人到这里活动。

整合小绿地。城市中大大小小的绿地是市民活动的重要场所,但是一些小绿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忽视,由于交通不便等问题鲜有人去,因此对于城市中绿地的整合十分必要,如果绿地周边有河流或者湖泊,要尽量地可接触到,这样会给整个场地更好的活动方式和空间。

4.3更好的文化体验

4.3.1市民参与设计。景观的使用者往往对本地的文化有着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他们其实是最有权力参与设计的。例如罗东运动公园,有很多当地儿童参与了马赛克图腾的设计,如今已经开园16年了,他们已经长大成人,对于这一个区域有着很强认同感,因为曾经他们在这里留下了痕迹。

4.3.2结合文化与健身娱乐的主题公园。每个场地有着自身的文化和作用,例如雕塑公园,植物园等。西安大雁塔东苑的戏曲大观园就是以戏曲文化和陕西当地的民俗文化为主题,很多戏曲爱好者也更愿意到这里来聚会练习。

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第3篇

Abstract:Theanalyticphilosophyistheanalyticmethodtothelanguageandlogic,theepistemologybytheanalyticmethod,andtheontologyoftheepistemology.Astheepistemology,itboundedtheborderoflanguagewithlogicfortheword,astheontologyitcanceledphilosophyinlanguageandlogic,butdiscoveredtheappearanceprocessasthesignificanceofinsignificance.Infact,thatallarethecapabilityproblembasedontherepresentationoflanguageandlogictothephilosophicalthought.Theanalyticphilosophyitselfisathinkingactionoftheanalytics,whichanalyzesthesecomplexandprofoundrelationsintherepresentationofthelanguageandlogic.Buttheessentialrelationsbetweenthelanguage,logicandthoughtareyetoccultinanalyticphilosophy.

分析哲学起源于对语言的研究特别是对语言的逻辑研究之中,因此分析一词,首先只是表明人们感兴趣的只是分析的结果,即首先表明它被看作是语言表达形式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的组成方式,但分析哲学的内容和性质却远超过对语言和逻辑形式分析的结果,它不仅是揭示了语言和逻辑形式反映世界的结构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语言和逻辑形式反映世界的结构的方式最终是以对哲学思想的表达而实现的,所以对逻辑和语言的分析自身实质上是一个超越的思维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哲学被当作一种哲学活动,即哲学思想的方法和过程,因而被分析哲学家们称之为“治疗术”,即对语言和逻辑表达哲学思想的混乱不清的情况的清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哲学成为基于语言和逻辑表达的认识论,而且它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分析哲学的存在论观点。

二十世纪对语言的研究有两个相反的方同,一方面走向更加纯粹、抽象,如数理逻辑,另一方面则走向日常和具体,但这两个方面都要有自己的哲学化困境,一方面,逻辑与形式语言具有同语反复的性质,它不能表达哲学问题,另一方面,日常语言能表达哲学思想,但它充满了混乱,分析哲学的任务实质上是这两个方向的综合,把日常语言中的哲学问题以纯粹的方式表达出来,传统哲学中因语言误解而纠缠不清的命题可以用语言分析清除掉,但它达到的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

分析哲学不等同于逻辑学,逻辑是思维的形式,分析哲学不直接研究思维形式,也不通过对逻辑形式的研究来研究思维自身;它也不同于语言的语义、语法学,语义和语法研究语言的表达方法,而分析哲学是以表达哲学思想的语言自身的形式为对象,但实质上探讨语言表达哲学思想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从日常的语言中清理出这种表达哲学思想的语言的纯粹形式,因此它表面上不理会一般哲学研究中的存在和认识论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已经化解在这种语言的形式和它们的关系之中,他们的任务只是发现和纠正以语言形式表达的哲学思想的错误,因此所有的哲学问题成为语言问题,但是分析哲学并没有从他们的研究中得到对哲学问题的解答,相反,他们认为用语言表达哲学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实际上他们的结论是语言没有表达哲学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哲学的意义上最终将导致的结论是:哲学的最终问题是无法用哲学语言来表达的。

但是这并不是问题最后的结果,分析哲学的意义是潜在的,首先,在人类的哲学史中它是第一次直接通过语言对思想的表达的可能性分析而指向了人类自身的一个本质——思想自身,他们至少揭示了了一个事实;语言可以呈现哲学思想过程,但人们应当对此保持在语言表达上的沉默,这是西方哲学最大的自觉,它意味着在科学的或实证的意义上它接触到了自己的非先验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哲学将为具有自身动力性和统一性中国思想打开中西哲学汇合之门。

“分析哲学”几乎与“语言哲学”相同地使用,但语言哲学强调语言表达的世界的结构问题,而分析哲学,在它的最深刻的意义上,是语言对存在论问题表达的可能性,因此更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或者说它是关于认识自身的认识论,而且在它的最终方向上,以显现的方式表达了它的存在论。

对表达的分析

虽然人类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表达意义,如手势,图像等等,但毫无疑问,语言是最精确、方便的表达方式,这主要源于二个特点:第一,语言具有标准性的语法形式,即具有表达的社会性;第二,语言具有自身本质上的逻辑性,即它自身是表达的。当然还有第三点,语言是思维的形式,这是与表达的本质有关的更进一层的性质问题。

一般语言陈述的基本形式就是主词和谓词,主词提出对象,谓词进行陈说,但人们总是在双重方式上运用语言,第一是以语言的方式表达意义,这是运用语言的主要目的;第二是运用语言自身的语法形式,即以大家都能接受的语法形式说出或写出句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成是语言表达自身。因此一个句子在日常使用时如果被认为是正确的就应当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但实际上日常语言往往是在这两重意义上混乱地运用,因此表现为语言的使用与使用的环境有关,为了能纯粹地进行表达,人们就首先应当从心理、历史环境中清理出正确的语言形式,弗芮格和罗素就是在对语言表达进行理想化努力的方向上展开了一个新的领域,也带来更多的意想不到的问题。

把语言的两种表达区分开来就是把语言对意义的表与表达的形式分离开来。即把对意义的表达与对自身的表达与区分开来。实际上,这种区分由来已久,这就是从语言中抽象出逻辑型式。对逻辑的研究几乎和对哲学的研究是同时开始的,而且正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奠基人亚理士多德建立了传统的逻辑系统,并以思维的形式的研究作为逻辑学的本质。传统逻辑以日常语言作为对本身研究的工具,因此传统逻辑学是以自然语言作为表达工具所组成的逻辑型式与逻辑关系为研究对象,比如命题与复合命题,命题的关系与推理等等。

逻辑研究一开始就是在表达型式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型式作为表达的工具自身这双重意义上进行的,比如一个作为研究对象的命题既表达了它的内容,又表达了自己的形式,这种情况几乎和语言的表达一样。为了表达的纯粹化,把语言符号抽象为纯粹符号,这就是数理逻辑的方法,即以纯粹符号作为表达工具。所谓纯粹符号是只表达型式自身的符号,依靠这种符号,逻辑型式可以直接表达型式自身。

在弗芮格研究的基础上,罗素首先以对命题和命题函项的区分成功地分离了命题和命题的型式,并且可以用纯粹逻辑符号表达出来[1]。命题可以表达内容,命题函项则只表达型式,命题函项即是普通命题的逻辑型式,命题函项包含了未定成份(逻辑变元),当把这些未定成份赋予一定的命题值时,它就成为普通命题,用数理逻辑的语言说,一个命题函项是其值为命题的函项。比如,“罗素是一个哲学家”,作为普通语言,它既表达了内容,又表达了逻辑型式“某某是怎样的”,后者就是一个逻辑函项,在一定的逻辑符号系统中可以用纯粹符号表达为逻辑命题,如“p^q”等等。

逻辑分析方深入一层下去,由命题分析进入谓词分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把命题中的摹状词从作为名称的名词中区分开来[2]。所谓摹状词就是具有属性描述意义的词组,比如“‘数学原则’的作者”就是一个摹状词,它只表达一个属性事实,它与具有指称的名词不同,并不存在它所指称的人物或事物对象。罗素称摹状词是“不完全符号”,因为它单独出现时即不指称一个对象,也不能作为一个命题成立,如“‘数学原则’的作者”作为一个摹状词,并不指称罗素,它只表达著作与作者的属性关系,因此不具有单独的陈述意义,它只有在一个适当的陈术中才使这个陈述成为完整的,比如“罗素是”数学原则“的作者”才是一个完整的陈述。日常语言中,作为具有指称的名词如“罗素”与摹状词“‘数学原则’的作者”常常不加分别,人们用“‘数学原则’的作者”和“罗素”相互代用,但是这种不加分别的混用就带来了混乱和悖论。在日常语言中,“罗素是‘数学原则’的作者”这个陈述如上所述具有两重表达,第一是它表达了它的意义,第二是它表达了自己,即它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形式。这样“罗素是‘数学原则’的作者”与“罗素是罗素”或“‘数学原则’的作者是‘数学原则’的作者”在日常语言中含混相同,但在分析意义上是不同的,前者包含了意义表达,因意义而真,后者则单独陈示自己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形式,是一个同语反复的恒真的命题形式,它是“因形式而真”(罗素语)。这样摹状词理论就使逻辑形式可以从日常语言中清理出来。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被誉为分析的典范,这并不仅仅是指这种分析的结果,即不是指这个分析从名词中区分了出了摹状词,而是指摹状词理论表现了典范的分析活动,这才是分析方法的自身的呈现。

分析的表达与不可表达

真正在内心深处困扰着分析学家的是,逻辑型式虽然是从日常语言中抽象而来,但它的普遍性保证似乎不能由这种抽象过程得到,而是由这种型式自身所保证的,前者是从经验中的抽象,而后者是自身分析的,正是在后者的纯粹型式上,表现了它的普遍适用性,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幽灵是无法驱散的,分析哲学并不是像分析哲学家所宣称的那样能真正地超越传统哲学问题,只是真正的传统哲学问题深藏不露而已。在分析意义上,逻辑真理是命题真值函项结构性的表达,似乎是自明的,如它是不是由抽象过程产生的,这种真理性从何而来?这最终将使语言和逻辑研究进入到认识论,成为真正的哲学。

罗素的逻辑分析基于语言形式的逻辑关系,它从语言中抽象出纯粹的逻辑关系——逻辑型式,即从语言对意义的表达分离出对逻辑型式的表达,逻辑分析的研究对象就是作为形式关系的逻辑常项即命题函项,这样语言作为对语言意义的表达和逻辑型式对逻辑关系的表达而得以区分开来;而维特根什坦的“逻辑哲学论”把逻辑常项也抽象掉了,即把逻辑型式对逻辑的表达与对自己的表达区分开来,因此他最后得到的就只是分析下的绝对纯粹型式,实际上它只是分析活动自自身的影子,成为维特根什坦所说的哲学活动自身。因此分析哲学在更进一层的意义上,已不是停留在被分析的语言与逻辑作为型式自身表达的结果,而是在分析下所显现的语言与逻辑的层次的表达关系,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分析过程,分析自身的方法和过程得到显现,这种显现不是别的,正是分析的思想活动自身,因此分析哲学的分析本质是对透过语言和逻辑表达而表现的人的哲学思想活动。在这种意义下,逻辑连接词既不表达逻辑对象,也不表达逻辑函项,所以它们即不表达意义,也不表达自己的形式,而只是在分析中显现分析自己。这样的推广是具有终极哲学意义的,在这样的推广下,命题既不表达真值,也不表达复合关系,它们都只是分析意义上的显现。但是分析哲学并没有直接做出这样的明显结论,他们的结果只是:由于逻辑命题即不是对抽象对象之间关系的描述,也不是对宇宙中最普遍事实的描述,因此逻辑命题是无意义的,也就是什么都没有说,只是重要的胡说。

在逻辑分析的意义上,逻辑命题是对自身的表达,因此无论是名词或者是摹状词的使用,它们与逻辑形式无涉,并不妨碍逻辑形式的自身表达,甚至意义上不正确的表达,如“‘数学原则’的作者仍然在世”虽然在事实上是不真实的,但在逻辑形式上并没有错。当然在分析的情况下,这两种陈述的区别是清楚的,但在日常情况下,包括一般哲学思维中,人们并不能时时自觉到这一点,甚至无法区分这两种情况,比如“存在”是在作为摹状词被使用,或作为具有指称意义的名词被使用就是无法区分的,只有对这种情况的觉察人们才会碰到了分析意义的哲学问题,但正如以上所述,分析哲学以无意义为据,不是解答哲学问题,而是取消了哲学问题。

但是,这并没有取消哲学,维特根什坦仍然深刻地察觉到,表达的无意义自身是一种显现。尽管一切逻辑命题都在同语反复,重言式却显现了证明,每个重言式都是证明的形式过程。维特根什坦的结论就是语言与逻辑表达在哲学问题上是无意义的,但它以“显现”的方式显现了它不能表达的东西——在终极推广的意义上,它们是分析意义上的“自在之物”——“不可说”的“神秘的东西”。

分析哲学取消了企图用语言方法表达的哲学,在认识论上语言就是认识的界限,因此语言就是世界的全体,语言不能通过自己表达自己界限之外的东西,更正确地说,哲学意义上的语言表达是无意义的,这实质上就是关于认识的表达可能性,这是真正的认识论问题。虽然表达最终即不能表达意义,也不能表达自己,但仍然显现了不能表达的东西,这就是“无意义”的意义。维特根什坦的研究在“显现”上中止了自己前进的脚步,他只是以格言的形式指出了它,并没有进一步研究它,因为它已超出了他的视野,当然他仍然以他的哲学活动显现了它,这也就是他的哲学,因此他并没有真正地取消哲学,在分析的认识论上:“对不可说的东西,必须沉默”——这也是一种哲学,它以分析的认识论表达了对世界和存在的看法,因而也就表达了分析哲学的存在论,因此分析哲学在双重意义上都是特殊的,作为分析方法的认识论和作为分析的认识论的存在论。

表达、分析与思想

以往的哲学主要都是研究客观、主观和它们的关系,哲学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从存在论到认识论,从认识论到方法,人类就像一个磨镜人,在不断清晰起来的镜子中看到自己不断清晰的自身,也看到了更多重的迷雾。当人们满怀踌躇地对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可能性,人的认识的形式、方法,包括知识的本质,以及认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等等展开讨论的时候,总是发现一次又一次回到起点。比如就分析哲学而言,为了表达真理而探寻语言自身的确定性和纯粹性,分析哲学努力地摆脱日常语言的模糊性,感觉和心理因素而走向表达的纯粹形式化,但当他们认为成功在即时却发现不存在可以用理想语言表达的形而上学真理,因此一切哲学问题都因分析而被取消了。分析哲学认为"存在"问题只是一个语言问题,但是如果"存在"是一个谓词,那么关于存在的命题就什么都没说;但如果“存在”不是一个谓词,它就只能是一个有所指称的名词,这样分析哲学就又回到了它的起点——日常语言。

分析哲学自己研究对象的狭窄,表面上矛盾的论说性陈述和大量的反驳的意见表明,分析哲学遗忘了什么,遮盖了什么。实际上,语言的表达,在日常活动中不仅是在语法、意义、和逻辑形式的层面是展开,它而且是在思想中进行,就是说,一方面语言以精确的方式表达了思想内容,同时思想以语言表达的方式进行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形式,分析哲学实际上是对以哲学思想的语言表达、表达关系、表达可能性为对象,因此它不是关注一般的语言表达,而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表达,即语言作为哲学思想的方法或工具,它的可能性问题,因此分析一词就不仅仅是对逻辑和语言分析,而是在此基础之上,对它们的表达关系和可能性的研究活动。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分析不仅是研究的方法,而且是分析自身在分析活动意义上的研究活动,这正是分析哲学家们强调的分析哲学的根本性质,这时分析哲学一词不仅具有相当于康德哲学中批判一词的意义,而且是自身的“哲学活动”,即哲学思想和哲学思维过程。因此分析哲学可以简捷地说:哲学就是分析,分析就是哲学活动,而哲学活动就是哲学思维,只是我们应该加上非常必要的限制条件:在语言和逻辑表达的分析意义上。

语言的本质之一是它的社会性,不同主体通过共同规则使彼此交流成为可能,这种共同的规则就是语言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中的规则一词不过是“逻辑型式”一词在日常语言中的代称。但“游戏规则”的“游戏”一词则揭示了日常语言的另一个本质——语言的过程性,正是这一本质体现了语言与思想的同一性。维特根什坦后期的哲学研究强调了语言行为,反对语言的意义与使用的分离,其实这正是在强调了基于语言表达的思想的过程即思维活动。

罗素的类型论和摹状词理论把语言的逻辑结构即语言的表达形式与语言对意义表达的功能区分开来,但他没能把语言的语法过程、逻辑过程与思维活动相互缠绕、渗透的表达与表现的复杂关系精细地区分开来,也没有把语言行为与思想过程分离出来。比如在类型论中,可以用加引号和多重引号的方法表达不同的类型层次,比如罗素、“罗素”、“‘罗素’”等等,但是只有在思想中人们才能建立这种理解,并找到表达这种类型区别的方法。之所以在日常语言中存在许多混乱,真正的根源并不在完全于表达,而在于理解,在于思维。对意义的表达和对形式自身的表达在表达中是无法区分的,只有在思想中才能被理解,只有经过思维自己的训练后才能被无误地运用,因此理解像“无意义”的自身表达即“无意义”的意义之类的问题,要在能自如地运用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才能把握。

我们可举一个“逻辑哲学论”中一个稍有典型性的例子:型式概念(逻辑哲学论4.126)[3]。型式概念对应于固有概念,类似于命题型式,因此也应当可以称之为概念型式,在分析的意义上,一个概念在表达它的意义的情况下不能表达作为概念型式自己,所以“问一个型式概念是否存在是无意义的问题,因为没有命题能回答这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显现作为型式概念的自己,但是,人们仍然能够思维和理解型式概念,否则,一切讨论就不可能了,这才是哲学上的终极的无意义。

显现与无意义的意义

前面的讨论已经表明,借助于分析方法,虽然从语言到逻辑,从逻辑到分析自身,层次地分离了意义的表达与自身的表达,但问题依然存在,而且问题被推向事情的反面——一切对精确、纯粹表达的最终追求都被分析的认识论取消了。但是分析的自身就是显现,那就是被分析哲学所遗忘,也被自己所遮蔽的哲学思想活动自身,这正像谚语所说,骑在牛背上寻牛,因此,虽然维特根什坦说了:“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逻辑哲学论”4.)“哲学的目的是对思想的逻辑阐明”(“逻辑哲学论”4.112),但他并没有深入到语言、分析与思想之间的本质关系之中去,只是轻描淡写了它们:“日常语言,是人类机体的一部份,其复杂性并不低于机体。”“人类不可能直接从日常语言中得知语言的逻辑,语言遮饰思想。”在这个即将跨入的最重要哲学问题前,他止住了脚步。但是维特根什坦仍然以显现表达无意义,借此可以摆脱分析哲学自身的悖论:一方面,分析用于语言和逻辑,这相当于分析的“意义”;另一方面,分析的自身,或者可以说分析精神,只能作为方法在对语言或逻辑的分析中显现,这相当于对自己的表达,所以分析哲学自身也是双重意义的,这样维特根什坦的“逻辑哲学论”即是对于分析方法的使用,也同时又显示这个分析自身,因此他不能回避来自身的诘难:“逻辑哲学论”是无意义的,但他可以回答:它显示了自己。

另一方面,虽然维特根什坦提出了显现和无意义这样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但他并没有发掘到它们在存在论上的意义,只是以预言的方式说出了“逻辑哲学论”的格言:“诚然有不可言传的东西。它们显示自己,此即神秘的东西。”人们认为分析哲学取消了世界观等传统的哲学问题,这只是由于分析哲学未能把对分析的分析继续深入下去,主要只是停留在语言哲学阶段。但是维特根什坦却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哲学思想的可能性问题:“历来对于哲学所写的大多数命题,并非谬妄,乃是无意义。”所谓谬妄,是说表达的错误,而无意义是指无法表达的。维特根什坦基于这种理解,以对语言和逻辑的分析替代了哲学,而不是取消了哲学:“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哲学应该把那些没有哲学便似乎模糊不清的思想弄清楚,并给以明确的界限。”罗素,卡尔纳普等人都表达了同样的意见,把哲学的唯一任务看成就是逻辑分析,正是以这个理由,他们才被以一种哲学思潮被归属到分析哲学的范围内。分析哲学所说取消了哲学并不是取消了作为认识论的和存在论的哲学,而只是取消了对终级问题的语言表达,他们认为分析哲学是一种治疗术,这种说法的真正用意是表明分析哲学的目的不是分析的结果,它是一种没有治疗结果的治疗活动本身,因此这正是表明他们只是在进行哲学活动,即积极的哲学思维。因此分析哲学就是哲学思想的活动方式,它的对象虽然是语言和逻辑,但它的结果不是被分析到的语言和逻辑结构,而是语言和逻辑在被分析过程中出现的表达关系,而且这种表达关系是在分析中层次递进的,也正是在这一层层的递进分析中,它们分析显现为分析意义的哲学活动。然而,语言表达和逻辑表达、表达与哲学思想,特别是分析作为哲学思想的活动,这之间复杂、深刻、本质性的关系仍然深藏不露,分析哲学只是冰山的一角。维特根什坦的后期哲学研究在非表达的意义上触及到了无意义问题,比如他曾举例如颜色样品、巴黎标准米等,问它们什么是红色或一米的长度这样的问题同样地也是无意义的,或许他企图建立一种行为主义的意义理论,但仍未深入下去,他的后继者如牛津哲学家在这种意义理论方向上发展了它;而剑桥哲学家则继续在分析的方向上走下去,在承认语言是混乱的基础上,企图进一步弄清语言为什么是混乱的这个方向上做了一定的努力,引起了大量的讨论,但所有这些工作都未在一种全面、系统的意义上达到传统哲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也就未能在传统哲学的意义上集聚起来,没有能够形成为一个公认的学派,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般认为,分析哲学的成果不是很大,它的结论是有限的,但这只是一种近视,分析哲学的真正重要性在于,它发现了语言与逻辑的不可表达问题,并把它导向了认识论和存在论,因而揭开全部哲学的新的一页,虽然它没能最终在语言、逻辑与思想之间发掘出它们之间的深刻隐藏着的本质关系,但至少它以自身的哲学思想活动显现了它,这将引导哲学分析最终走向思想的源头,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哲学将是中国思想的一个再生之地。

1.罗素数理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p146

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科研项目

我国明确提出了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而高等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制中培养高端人才的主体,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为此国家、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针对大学生设置了各种国家级和地方级的科研项目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显示,针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实施对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研创新项目的增多,一系列管理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如何针对这些项目进行管理,让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1 大学生科研项目特点及管理现状

1.1 大学生科研项目特点

大学生科研项目作为项目的一种具体形式,项目所具有的众多特点都在它身上都得到了体现。它有具体的经费,有固定的项目组成员、有明确的周期、有具体的目标,但是相比较一般的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又存在一些特殊性。

1)多样性的目标:由于大学中存在不同的学科门类,不同的学科门类的科研形式和成果千差万别。很多理工科学生的科研成果主要表现为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专利产品,而文科学生的科研成果主要体现为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这种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就很难用一致的量化标准去衡量。

2)特殊的项目组成员:大学生科研项目组的主体成员是在校学生,由于爱好兴趣的因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探索性创新活动。其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与一般企业的项目成员不能相比,所以要创建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持续保持动力和激情,在成果量化和考评方面要有一定的弹性。

3)不确定的结果: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推出的最初目的就是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动。但是由于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较少,同时科研能力相对进行的训练较少,这样的因素也就确定了科研项目的失败风险比较高。

1.2 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大学生科研项目虽然现在在中国各个高校如火如荼的举办,但是由于中国高校引入该活动时间相对较短、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水平有待提升。

1)重视目标忽略过程。现有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方更多重视的是立项的评估和结项的考核,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如项目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不能够被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只有项目负责人在做,其他成员没有能够有效参与,项目实施中没有任何考评机制,项目能不能顺利结项只有在最后环节才能够被知晓。

2)缺乏统一协调组织机构。现有的高校科研创新项目种类繁多,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有的项目由校团委负责,有的由教务处负责,有的由具体院系负责实施。由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项目申请的动员和组织、教师的指导参与,项目经费的管理、实验室的设置、配套设施的提供等。由于单一部门无法完成所有涉及资源的配置,所以抑制了大学生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3)管理相对松散。很多学校还是缺乏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重视,认为其属于学生兴趣自发活动,在教学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对于学生科研项目的指导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或者缺少工作量的核算。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都是处于自发状态,导致管理相对松散。另外,很多项目的实施过程缺乏管理办法和正式的制度去遵守,那么就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和监督机制。学生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导致相当数量的项目结不了项,或者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

2 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项目和项目管理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在管理中存在很多契合点。如果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中去,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2.1 大学生科研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大学生科研项目具有临时性和一次性的特征,相关人员由于科研项目而成为一个团体,当项目结束后,项目组成员解散,这与项目管理的临时性特征一致。大学生科研项目自始至终都是以实现目标为原则,而项目管理的原则是项目组成员为了一致的目标,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目标,它们在目标维度上也存在一致性。科研项目是一项高度柔性的活动,这与项目管理的管理客体存在一致性。科研项目存在明显的启动、规划、实施、控制和收尾过程,这也符合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另外项目管理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管理方法和体系,引入项目管理方法,在科研项目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采用适合的项目管理工具对科研项目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可以解决方面的冲突,保证科研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2.2 大学生科研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将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应用到大学生科研项目中,能够解决当前大学生科研项目中的一些问题。有利于项目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促进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协调,能够使项目效应最大化。在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中践行项目管理理念,能够以全局观念考虑整个科研项目的实施。通过周密的策划,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的划分,从而科学地协调组织,明确各个成员、各个时间阶段的任务,从而保证项目的实施进度。在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管理理论的控制和监督方法,能够规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同时项目管理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管理素质,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实施和其它的科研项目的实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现代项目管理作为先进的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具有能够与相关利益方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高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将项目管理方法引入到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中,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科研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3 应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对大学生科研项目进行管理的方法和思路

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可以将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划分为策划申报阶段、申请立项阶段、计划编写阶段、实施控制阶段和验收评估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利用相应的项目管理知识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项目的申报阶段。科研创新项目是否能够吸引优秀的学生和教师的参与,是决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项目开展前,要有有效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活动,如通过网上平台、海报、宣传栏等,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存在意义和价值,科研项目活动的具体流程,并且通过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申请立项阶段。申请立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的确定,并且对研究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此阶段主要采用专家评审、学生答辩的形式,通过答辩的项目签订项目合同。专家评审和学生答辩的过程非常重要,决定了项目能否实施、一般具有创新性和实践研究价值的项目才能够通过答辩,没有经过评审同意的项目方案则被淘汰。

计划编写阶段。通过申请立项的项目方案进入项目计划编写阶段。计划的编写包括编写计划进度表、项目资源的分配、人员的分工协作、任务的分解、经费预算等。编写计划是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依据并且能够有效提高项目成功的几率。没有计划的项目就好像没有明确的方向,尽管后期会有所变化和调整,项目组成员也应尽可能按照计划来逐步地推进项目。项目计划可以使项目团队成员在明确的项目研究范围内使项目各项活动协调一致,同时还能确定出关键的活动,努力实现并完成目标。

实施控制阶段。项目实施控制阶段包括时间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人员沟通控制及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的实施和控制是对其进行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监督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找出应对方法,预测未来进度可能出现的偏误进行纠正,对目标和预算进行修正等。现有的大学生科研项目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控制阶段,控制阶段的有效进行对项目的实施有重要价值,特别是中期检查报告在监督和控制阶段起到重要作用,对中期检查材料的审核对于项目最终顺利完成具有重要价值。

验收评估阶段。到了项目后期,要对项目进行验收并评估项目的成果价值。一般对项目的评估采用的是量化考核的方式,因为科研项目一般成果都是知识性的,很难采用具体的指标进行评估。只能把计划的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达到预计目标。验收评估阶段主要是结题报告,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搜集的材料、得出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以及调研情况撰写项目工作总结,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等,上交给专家进行验收评审,评估项目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项目管理在高校学生科研项目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期望对国内高校现在举办的各种创新项目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许迪,张嘉乐.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大学生团队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报,2012,117(7):138-139.

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第5篇

一、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即为创造出某种独特产品或者服务进行一次性的努力,项目主要体现在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并且需要满足在一定的时间目标范围之内,完成特定的多项相关工作。在项目的完整定义过程当中,首先需要对具有特殊的环境和要求来对项目进行完成。另外,还需要在特定的组织机构当中,利用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人力和财力物力等方面的资源,可以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完成。除此之外,还需要满足项目当中所规定的要求和规范,包括性能、质量、数量以及技术指标等项目当中的要求。在进行项目的过程当中,主要为了满足客户、管理层以及相关供应商提出的相关要求。项目管理,即以项目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可以完成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之下,进行项目目标的最优化,并且根据其中的相关内在规律,对项目整体的周期进行科学、有计划的进行相关的系统管理活动。在项目管理过程当中主要是以网络计划技术、责任矩阵以及项目控制技术等相关的理论和工具为基础的指导,并且对管理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规划,包括系统性、综合性以及程序化等,最终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保证物质和信息的全面统一。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中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来向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利用此种方式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主要是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授。在此种方式下的中学课堂教学管理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管理的主要载体方面出现了片面化的现象。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已经成为了其中的主要载体,学生在知识的接受方面呈现出了被动的现象。在中学的教学管理当中,教学管理在对教师的教学形成管理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相关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方面的有效管理。在此种情况下,对教师的地位过分的进行了强调,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成为了被动的客体,自身的主动意识在无形当中被得到了抹杀。其次,在组织形式方面形成了僵硬化的现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中学生的教学课堂基本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为主,采取集体教学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要的教学中心的现象,对学生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此种方式存在的弊端越来越彰显出来。一方面,班级教学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整体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却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忽略。长期以往,在不断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对于每个同学的学习需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学生也不能完全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另外一方面,班级教学当中的各方面是高度统一的,对于学生当中的个体差异并没有进行良好的重视。再次。在管理的氛围方面,中学课堂当中的学习注意力主要控制在课堂的教学内容方面,强调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将教学目标进行完成。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会应用自身所学的专业技能,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不断的解答,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方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整体的学习过程当中成为了装重知识的容器,课堂管理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收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影响,其中包括放任模式、教导模式、权威模式、群体过程模式、人际关系模式以及行为矫正模式这几种形式。在教学的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着单一化的现象,课堂的教学评价属于教学活动过程当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情况下,需要对教和学者两个部分进行评价,从而对教学的成果以及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评价当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手段和方式相对单一,过多地强调了选拔的成分,并且对于评价的主体也呈现出了单一的现象,过多地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方面,一般采用量化的方式,利用纸笔测试的方式来完成评价。

三、在项目管理理论下的中学课堂教学项目的实施措施

在上文当中,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中学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需要提出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的可行措施与对策,在本文当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了措施的提出,分别是教学的方法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以及教学环境的设计方面。在教学设计方面,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利用综合化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目的、对象、内容以及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以此来实现不同教学方式组合的方式。教师在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理论思想进行掌握,选择出具体的教学方式进行组合排序,并且将具体的教学思想进行具体化,抽象成为具体的方式方法,应用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当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环境和师生,最终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案。在教学组织的形式设计方面,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计划的课堂组织计划,在完成自身教学计划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在进行组织形式的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的环境情景进行相关的认知和了解,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作为教师来说,需要应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在多媒体设备的帮助之下,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应用,从而使学生可以达到学习的状态。另外,自主课堂的方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师在进行组织的过程当中需要形成以学生为主要的指导核心,对教学的形式进行组织,从而达到有意识的指导。利用自身的教学任务和专业知识来对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方式方法进行不断地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并且,教师还要应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断的激发,锻炼学生对于知识问题的探索、质疑、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最后,还要对学生进行锻炼,使得学生养成分组协作的习惯,以此培养学生和同学们之间的良好协作能力。在教学环境的设计过程当中,是教学活动当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利用环境来对教学活动行制约作用,集中体现为课堂的教学时空、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心理环境这三个方面。首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空的设计方面,需要教师来对固定的课时和固定的内容进行组织规划,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来对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的分析,其中包括课堂的类型、学生的把握能力,并且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调节,强调学生学习的专注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还需要对教学课堂当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心理准备。不能单方面地对教学时间观念进行强调,教师可以利用弹性时间及时地来对教学需要进行不断地迎合,使学生良好地融入到学习氛围当中,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彰显出课堂本身的个性。其次,在课堂教学资源的设计方面,教师需要掌握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同时,还要利用大量的背景知识和材料来对教学情境进行不断渲染,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从而构建出整体课堂的个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保持自身教学的本质现象,不能出现偏差的现象,在保证课堂教学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出现偏离教学轨道的现象。需要根据中学课堂当中每一个教学环节和不同的特点来进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而做到符合中学课堂教学的多元化,掌握课堂教学主动性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实践应用能力,做好全面、细致的课堂教学设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校的改革管理过程当中,中学的课堂教学管理可以保证中学教学的良好实施,在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还可以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建立。在利用项目管理理论来对中学课堂的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要针对其中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管理,提升教师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引进更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整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对课堂进行全面细致的设计,从而使课堂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符合现代对于素质教育人才的要求。

作者:李永亮 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蓝田中学

参考文献:

[1]郭卿.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学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全国商情,2011,(14):87-88.

[2]曹青.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J].科技展望,2016,(10):35.

[3]肖怿.高校创新创业项目中项目管理理论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