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纱行业现状及问题

纺纱行业现状及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纱行业现状及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纺纱行业现状及问题

纺纱行业现状及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成都;西方纺织产业链;承接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20-01

一、我国纺织产业链转移的必要性

(一)产业在区域之间梯度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

发展中国家依靠转移来的产业或环节,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发展加工贸易在我国发展时出现以下问题:加工贸易区域发展失衡、加工贸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且增值率低等。要解决上述问题,引导东部的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是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

(二)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

中西部地区由于其存在的地价,用工,能源,环境,政策等优势使得其,天然的成为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最好地区。根据工信部发出的《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表示:西部地区发挥资源、能源、劳动力等优势,以“立足资源、发展边贸、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为原则,抓住西部开发战略机遇,发展棉纺织、丝绸、服装及其他特色产业。

二、四川成都承接西部纺织产业链的优势

(一)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具有较大的辐射作用

四川成都地处西部,成都凭借着其天然的平地优势以及雄厚的工业水平,已经成为了西部的中心城市,随着天府新区的建设完成,成都金融中心的完建。成都成为了西部的中心城市。这一点可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自主品牌建设,积极培育纺织服装自主品牌。

(二)成都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建立特色纺织品的基地

在一个品牌的建立中,文化卖点所占的比例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越来越重。营销的最高境界就是卖文化。而成都由于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所以具有很厚重的巴蜀文化底蕴。不仅如此,该地还是我国国宝熊猫的居住地;是蜀绣的发源地;所以这一切都给成都的纺织品建立自身的文化品牌打下基础。

(三)成都出台相应的政策吸资引资

成都市经信委《关于积极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实施意见》:“对以国家鼓励类产业为主业务项目且主营业务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转移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全市年度工业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纺织服装产业转移项目用地及配套设施用地报征。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企业全额缴纳土地出让金确有困难的,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首付款不低于土地种价款50%的,余款可在签订合同后的1年内分期支付,其间,相关部门在项目规划,报建等方面给予支持,待余款付清后再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手续。”等金融,用地及其他要素方面的促进政策。

三、四川成都承接纺织链转移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中国传统的纺织产业分布上,大都分配在江浙一代。这就造成了,类似成都这种西部地区纺织工业地薄弱。

(一)纺纱能力现状

纺纱作为产业链的龙头,对纺织企业的聚集和产业链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成都市现有纺纱企业13个,纺纱能力40余万锭,但是企业规模小、装备水平低、产品档次低、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二)印染能力的建设

印染作为纺织丝绸产业链中一个核心、关键环节,对织造起拉动作用,为服装、装饰和产业用布起推动作用。成都市现有印染企业32家,印染能力2.5万米,日排污2.6万吨。但企业分散,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效益差。

(三)带动织布的发展

织布作为连接纺纱和印染的中间环节,在产业链中必不可少。我市现有布机3200台,其中无梭布机仅420台占总台量的13%。

四、以彭州为例发现做好产业集群是能否做好产业承接的关键

马歇尔曾指出:“当一个行业为自己选定一个方向以后,它可能长久地呆在那里,因为从事同一技术行业的人们从彼此的近邻所获得的好处如此之大”而克鲁格曼认为,这是因为产业地方化的三种原因,即劳动市场共享,中间投入品和技术外溢。确切来说,产业集群后,集群核心可能是一两家企业带动了水平的或者垂直的其他企业的发展。

在彭州华贸产业园区,已经承接了来自全国1000多家,以厂+店为发展模式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在该工业园区中,任何纺织服装企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无论是从纽扣到生产机器还是从产品设计到物流交通,亦或是从配套生活到产品营销,全部有着专门的中心负责。这样使得该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一个具备一定产业集群规模的成熟工业园区。

参考文献:

[1]陈丹红.对产业集群产生与发展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1月下:4-5.

[2]吕彦昭.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布局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 1001-148X(2006)12-0127-04.

[3]两会服装人解析建言.中国纺织服装的现状及未来.中国服饰报[M].

纺纱行业现状及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服装产业集群 规模经济 交易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218-02

湖北服装业是传统产业,生产规模仅次于纺织和食品工业,是轻工业中的第三大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居前列。

一、服装产业集群概述

1.产业集群的定义。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由美国产业发展专家迈克尔・波特率先提出,用以形容一批既独立又彼此依赖、既有专业分工又资源互补的企业和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聚现象。

2.服装产业集群的分类。服装产业集群既有纵向的上下游生产供应关系,又有销售渠道铺设和研发设计等深层次合作关系。其集群成员通常包括上游的各种材料供应商,如纺纱、织布、印染、色织、服饰配件、设备提供等行业;下游有成衣加工、整理、包装行业、服装销售商;外部环境的创造者或支持者,如政府和行业协会、银行、投资机构、大学和培训机构等。

二、湖北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湖北纺织服装工业以服装为龙头,中心城市为重点,组建集团为主线,加速技术进步,加快行业战略调整,在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服装工业产值的增幅连年在1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达到了24%。2008年创造利润达到16.56亿元。湖北省服装产业目前已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天门半径在100公里范围内的服装产业集群区,各区之间具备较强的互补性。

1.纺织原材料和中间行业情况。湖北省服装原材料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咸宁、襄樊、荆州、黄冈等地。咸宁有丰富的苎麻资源,生产纯麻纱、苎麻混纺纱系列。荆州和沙石形成荆沙区棉纺织企业聚集区;襄阳主要生产高支高密棉纺品。黄冈则主要发展色织布产业。湖北的印染、色织、棉纺品等中间行业基本处于断层状态,高档面辅料主要依赖外地采购。

2.下游相关产业。主要包括成衣加工、整理、包装和服装销售等行业。湖北服装的销售,特别是零售行业比较发达。而成衣加工和整理行业较为落后。

3.相关支持机构的发展现状。服装产业集群的相关支持机构包括物流企业、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机构(如大学、培训机构)等。物流方面,武汉与阳逻现代物流中心的构建顺应了依存性和互动性要求,形成港口物流园区的布局。政府和行业协会,通过发挥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为湖北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湖北的服装研究所和高校,在新兴纺织面料的研究和设计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为社会培养许多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

三、湖北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服装产业自身的问题。湖北纺织品服装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长期以来靠价格竞争薄利多销,服装产品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由于湖北服装多采用贴牌、加工等形式,虽然目前有“美尔雅”,“多佳”、“美岛”、“美春”、“爱帝”等品牌,但还没有形成名牌效应,严重影响了行业利润率。大多数湖北服装企业是由个体商发展而来,综合素质不高,服装档次较低,管理落后,制约了品牌发展。

2.上游产业。湖北省服装产业普遍存在着中间行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化纤行业比重过小,仅占全行业的6.5%;印染行业产品档次低,适应性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印染、色织、棉纺品等行业基本断层。与服装发展息息相关的面料、辅料、服饰配件产品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武汉市服装生产和出口发展的瓶颈。由于纺织企业技术改造没有跟上,大多改制或破产。湖北服装的生产面料基本上是在省外、国外采购,辅料在长三角采购,印染及整理也在长三角的上海、南通、张家港等城市。印染布的采购导致近2.8亿元的利润外流,辅料采购中,每年约20亿资金外流。

3.下游产业。目前湖北省的多数服装企业从事的是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较低,服装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模仿现象严重。据2003年资料显示,武汉72家规模以上的服装制造企业的全部研发费用为453.2万元,平均每家仅6.29万元,仅为一个普通设计师的年薪。湖北服装的同质化不仅导致了企业大量库存,还容易导致相互间的恶性竞争。据资料显示,湖北服装的销售利润不到上海女装的50%。湖北服装零售业虽然比较发达,但零售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突出,相互杀价倾向明显,没有形成特色和良好的互补态势。

4.支持机构。湖北服装产业集群相关支持机构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首先是湖北的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功能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不尽如人意,由于标准化和信息化差距差距较大,物流管理成本较高。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对服装产业集群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还不能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湖北服装业尚未形成专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服装协会也没有很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最后是湖北服装企业与高校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湖北服装业还缺乏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设计师队伍。大部分服装企业缺少专业设计师,服装款式追随广东、上海等地,抄袭、模仿成风,影响了服装产业的整体形象和水平。

四、湖北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1.完善湖北服装产业链。湖北应将武汉作为服装产业的龙头,提高武汉服装产业在中间产业的研发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城市圈周边其它地区在服装产业上的优势,为武汉服装产业提供各种纺织原材料、劳动力和机器设备,充分发挥它们的辅助作用,以此来解决湖北服装因中游产业滞后而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

2.组建企业集团、培育服装品牌。湖北服装企业规模均较小,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冲击。应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以及与中小企业联合的产业链整合优势,通过服装生产的“龙头”企业将这些中小企业联合起来,按照产业链组建纵向或横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从纺织原料、服装面料到服装设计、生产为一体,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湖北服装应快速培育自有品牌。湖北某些纺织品服装在质量、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很小,实施品牌战略,创建自有品牌体系,使品牌产品在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能结合本土服装个性特点、时尚前瞻性,并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另外,湖北还应依托各种现代化传媒,以塑造品牌形象为核心,加强品牌的宣传力度,打造品牌效应。可在成本核算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选择位置设立品牌形象店,或在大型服装商场设立专柜,展销湖北名牌服装。

3.实现产业升级。湖北劳动力资源丰富,原料成本较低,对发展纺织品服装行业非常有利。湖北应该利用这两项优势,在继续从事加工贸易的同时,不断提高一般贸易的比例,对产业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增加纺织品服装的附加值。服装企业应加大创新投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4.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从湖北实际情况来看,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设计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是采用“派出去,请进来”或与国外合资办学等方法,即组织名牌产品企业设计师到国外进行集中培训,或请国外设计名师到到本地集中讲学,提高本地的师资水平和服装教育水平;二是举办各种设计和工艺技能大赛、新产品展销、优秀设计师、工艺师评选活动,促进设计师、工艺师队伍的同步发展壮大;三是借助武汉市雄厚的大专院校人才资源,如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江汉大学等高校,推行研发工作,高校按市场需求有计划、有目的进行设计科研,按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专业技术人员。

5.优化湖北服装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各级政府要做好湖北服装出口产业的规划布局,在产品研发、人才培育、融资和物流平台建立、政策和法律上搭建服务平台。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分工的道路,尽量避免重复投资。

行业公会应积极调研,对湖北纺织工业进行预测,推进行业内信息化建设,完善服装产业基地服务社会化体系,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科研公关、质量诊断、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员工培训等服务。

湖北还应尽快在武汉、阳逻等地倾力打造集仓储、配送等多种作业环节和机能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式现代物流中心,根据市场发展和货主的需求,为客户提供金融、保险、货代、中介、通关及物流信息网络资源等多功能服务,形成开放互通的物流服务平台,确保服装企业的经营活动能有效、低成本地进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旭,牛继舜.发挥城市圈优势,实现武汉服装产业崛起[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74-99.

2.袁永友.后配额时代湖北纺织服装业新型工业化与出口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4):16-19.

3.陈万卷.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营销环境的反思[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3):38-40.

4.梁钴悦.湖北服装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7(7):10-11.

5.沈金华.武汉纺织服装:靠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J].学习与实践,2005(5):24-27.

6.郭培林,黎继子,左志平.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研究[J].物流技术,2007(12):84-87.

纺纱行业现状及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纺 自主品牌 SWOT

中国目前是全球家纺产品的制造和消费大国,但也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汇率升值等传统优势弱化、创新能力不足、传统渠道创新等紧迫问题。从全球家纺产业分工来看,中国家纺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这突出地体现中国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滞后上,绝大多数的家纺产品缺乏品牌溢价。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是中国家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家纺强国的必然选择。

一、外部环境的机会

1.市场空间大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 年我国家纺类产品出口额排在前三位的国家仍然是美国、欧盟和日本,我国对这三大市场的出口共计达181.83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31%。2011 年我国对金砖国家、东盟十国及南美国家的出口额增长了35.01%。国际市场呈现主流市场复苏、新兴市场快速成长的特征。

而国内,城镇化率突破50%、移居工程实施、农民日益富裕、酒店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医院和养老院等医疗机构设施改善、80 年代出生人群的结婚生育高峰期到来等,以及科学消费家纺观念的形成,使得国内市场空间大幅增加。

2.外来品牌竞争压力较小

2011年,英国顶级家居品牌Laura Ashley、法国凡尔赛宫家居品牌COURT OF VERSAILLES、美国零售百货公司Sears Holdings、日本时尚产品连锁店Franc、荷兰丰拓窗饰集团及俄罗斯的Togas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外来品牌丰富了中国市场,为家纺自主品牌带来了各种合作形式。而且,相比目前我国的服饰行业,外来品牌并未给家纺自主品牌带来太大的竞争压力。如此较为宽松的竞争环境,令自主品牌可从容发展。

3.政策大力支持为自主品牌发展提供便利

2009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七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形成全方位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现中国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国际化。在政策指导下,多部门联合成立会商机制,同时各相关部门推出支持措施,共同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

二、外部环境的威胁

1.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我国家纺自主品牌生产成本要素如劳动力、土地、能源等持续上涨,而且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在近期内我国对印度的比较优势将消失。巴基斯坦的家纺产品具有较大成本优势,在这个层面上中国家纺品牌很难与之竞争。

2.生产成本日益提高

棉花、化纤等原料价格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持续高位;工厂劳动力供应出现短缺,加之通胀因素,推动工资上涨;国家为“抑通胀”而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推高企业融资成本;家纺产业集群多数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工业用电趋紧已经常态化。我国家纺业正告别廉价时代。

3.融资及税负问题阻碍中小企业发展

目前,许多企业面临着产品调整升级的问题,但“融资难、融资贵”日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由于纺织业是不受银行重点支持的行业,导致企业融资门槛较高,银行授信额度较小,利息上浮达到国家最高限度,且承兑贴现率提高。同时,正规经营的企业税负压力越来越重。

三、内部环境的优势

1.生产原料丰富

国内纺织原料丰富,天然纤维棉、毛、麻、丝从农业种植(养殖)到加工,产业链配套完整且品质不断提高。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纤维产量的比重超过50%;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麻纺织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而且,产品品种丰富,如在纺织原料中占比达到70%的化学纤维,其产品结构差别化率达到46%。国内丰富的纺织原料极大地扩展了家纺产品原料的采购和选择余地,优化了其原料结构,为家纺产品的多样化设计和开发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制造加工能力强

我国已形成规模大、产业链完整的家纺生产体系,从纺织原料生产开始,纺纱、织布、染整到成品加工,上下游衔接顺畅、配套完善。我国家用纺织品产销量不断扩大,加工能力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品类和档次,产品质量也已达到全球领先地位,生产的高品质家用纺织品普遍受到国内外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3.具有一定的创新基础

为了聚集一批家纺设计师,2003年开始,中国家纺协会开始筹办“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2003年-2012年十年间举办的创意大赛共有327家企业参赛,产品大赛共有911家企业参与。该项赛事聚拢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研发设计人才,成为行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为进一步提升家纺设计人员职业素质并留住该类研发人才,支撑行业未来发展,协会又经过不懈努力,使“家纺设计师”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批成为国家认可的新职业,并开展了对“家纺设计师”的职业培训、考核与鉴定工作。

4.区域集聚明显

家纺行业内,生产不同门类产品的集群分布在不同地区。浙江省有4个集群以生产布艺类产品为主,江苏和安徽的集群全部生产床上用品,山东和河北的集群主产毛巾,青海和新疆的两个集群主产地毯,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化分布特点。区域集聚有利于降低家纺企业的制度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内部环境的劣势

1.品牌集中度较低,品牌竞争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家纺企业大约2 万家,但产值在1 亿以上的仅有50 家,规模最大的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也不到 1%, 市场格局大致相当于 1998 年的服装行业。目前家纺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准入门槛低,面对激烈的竞争,价格成为竞争的利器,行业内部各自为战,互相挤压,无序竞争现象比较严重。

2.销售渠道较为单一

目前,家纺自主品牌销售渠道整齐划一,主要集中在“直营+加盟”、“专卖+特许经营”、百货商场、超市、专业市场、网上商城等,在零售渠道选择上,跟风现象仍然存在,渠道创新相对不足。同时,企业存在进店“贵”,进店“难”等问题,由于流通环节较多,使自主品牌渠道成本高,目前渠道已经成为品牌发展的瓶颈。

五、SWOT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针对国外市场疲软、国内成本高、原料价格大幅波动等困难,家纺行业应积极应对,加强整合渠道资源,着力拓展内销市场;开展行业外交,加强企业与国外同行及商界的合作。自主品牌应加快产品开发,加强管理,提高赢利水平,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发展报告(2012年).

[2]罗中艳,吴微微.中国家纺品牌定位现状及发展方向[J].丝绸.2011.3.

纺纱行业现状及问题范文第4篇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学校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的环境与条件,瞄准纺织行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教育背景与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科学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的定位。首先,准确定位成人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根据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生产、管理和经营实际水平,对应人才类型需求的“研究(学术)型最少、知识型较少、应用型较多、技能型最多”的结构形态分布,并充分考虑纺织企业人才需求的行业特性,科学定位成人纺织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本科层次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职业型;专科层次以高技能型为主,强调职业型,培养重点是学生的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其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本科层次培养具备纺织工程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纺织企业等部门一线从事纺织品设计开发、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更新、企业计算机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业务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再次,定位专业的业务规格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与培养目标,毕业生应掌握纺织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企业管理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纺织品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熟悉纺织原料及纺织品性能与检测技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和信息查询方法,了解纺织行业发展动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纺织企业生产车间技术员岗位工作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成人教育纺织工程专业新型课程体系,坚持系统改革与整体建设、探索与实践、点面结合与有序推进。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关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高度融合,形成理论够用为度、专业面富有弹性、实践操作性强,以提高“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的新型课程体系。搭建“3+1+1”教育平台,其中“3”为人文管理教育平台、专业与工程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第一个“1”为专业拓展教育平台,所配套课程系列模块仅作为选修课,供学生拓展专业面而自我选择学习(选与否,不影响毕业,合格者只记载课程成绩);第二个“1”为专业业务技能教育平台,分为棉纺织技术、毛纺织技术、针织技术、纺织品营销4个不同专业方向,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依据本科、专升本、专科以及业余和函授不同教育形式,对这5大平台对应开设课程系列进行统筹协调,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与配套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本着“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精简内容,调整比重,对专业课程教学强化针对性、实用性[5]。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以满足本地区纺织行业和纺织企业具体岗位要求,形成特色。此次修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中增加了计算机类课程。(2)加强纺织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增加“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针织学”等授课学时。(3)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科基础课设置中增加了“纺织材料实验”等内容。(4)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将教学计划中专业方向限选课“纺织品经营”修改为“纺织品商检学”,另外增加了“纺织厂设计”,使专业课程设置更符合培养目标要求。(5)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加了“专业课程设计与上机”环节。(6)修订了“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质量控制”“纺织品后整理”等多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计划合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良好,专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得到充实和加强,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教学内容的更新

由于纺织工程专业还没有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专用教材,因此我们选用了最新国家级或部委级规划教材,或组织专家编写相关课程讲义。教学内容要体现基础理论“够用”,专业课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专业课教学要紧跟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删除陈旧内容,新增与专业发展密切的内容。例如,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各种新型纺织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应重点讲授各种新型纺织原理、设备及工艺、新产品设计等内容。授课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适时融入自身的相关科研经历,将一些研究方法、体会和经典案例与学生分享;与学生探讨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考核办法的革新

为了体现成人教育特色,确保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中,结合成人学生的特点,在利用有限时间精讲内容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杜绝照本宣科或满堂灌。同时,尝试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和建设网络教育资源等,充分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个别性的特点,逐步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导学、自学、答疑等阶段充分运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工学矛盾”,使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发生了重大变革,使教学更加灵活、有序和充满活力,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弥补了传统成人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为成人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网络教学平台的具体内容有:(1)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实验大纲、作业习题等资料全部上网并及时更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以及自身学习基础,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实时上网查询调阅,便于对校内外教学点学生进行辅导。(2)提供非实时教学。学校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和要求,将优秀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料放在学校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调阅学习。(3)提供专用教学讨论区。通过开辟专用教学讨论区,供师生参加网上讨论,进行辅导答疑、教学效果评价,解决平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考核的重点不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是突出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环节的考核中,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

建设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纺纱行业现状及问题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染色废水属于典型的难生化降解废水,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对其处理,且保证出水的稳定达标,一直是许多环境保护工作者的研究目标。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染色废水处理的技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综合概述,并对各类工艺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一般染色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工业之一,也是出口创汇较多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占有15%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经过多年建设,纺织工业基本成为一个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生产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业部门。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已形成棉、毛、丝、麻、化纤、服装、纺织机械等行业较为完整的系列体系。

纺织工业按加工的原料、产品的品种和产品的加工用途等不同,主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类产业,纺织工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指各类纤维生产和加工,如天然纤维的棉花、羊毛和各类化学纤维等生产领域;中游产业指纺纱、织布、染色等生产领域;下游产业主要指服装加工等生产领域。

染色行业作为纺织工业中的中游行业,在纺织工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将各类纤维加工制造的坯布,通过染色和印花工艺生产出各类带色彩和图案的织物。在染色业中,棉纺染色业是最大的行业。染色行业作为湿法加工行业,其生产过程中用水量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染色废水排放量约为每天300万~400万立方米,染色厂每加工100米织物,产生废水量3~5立方米。而且,染色废水成份复杂,含有的多种有机染料难降解,色度深,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日益破坏着地球生物圈几亿年来形成的生态平衡,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存在威胁。由于逐渐加重的环境压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各项有力的措施,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并向国际社会全球性环境保护公约作出了自己的承诺。

二、废水处理方法分类

根据使用技术措施的作用原理和去除对象,废水处理法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具体如下:

1.废水的物理处理法

利用物理作用进行废水处理,主要目的是分离去除废水中不溶性的悬浮颗粒物。主要工艺有:

(1)格栅和筛网 格栅是一组平行金属栅条制成的有一定间隔的框架。把它竖直或倾斜放置在废水渠道上,用来去除废水里粗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以免后面装置堵塞。筛网是穿孔滤板或金属网制成的过滤设备,用以去除较细小的悬浮物。

(2)沉淀法 利用重力作用,使废水中比水重的固体物质下沉,与废水分离。主要用于(a)在尘砂池中除去无机砂粒(b)在初见沉淀中去除比水重的悬浮状有机物(c)在二次沉淀中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生物污泥(d)在混凝工艺以后去除混凝形成的絮状物(e)在污泥浓缩池中分离污泥中的水分,浓缩污泥。此法简单易行而且效果好。

(3)气浮法 在废水中通入空气,产生细小气泡,附着在细微颗粒污染物上,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浮体,上浮到水面。主要用来分离密度与水接近或比水小,靠重力无法沉淀的细微颗粒污染物。

(4)离心分离 利用离心作用,使质量不同的悬浮物和水体分离。分离设备有施流分离器和离心机。

2.废水的化学处理法

(1)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

酸性废水处理可以用投药中和法、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等。药剂有石灰乳、苛性钠、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他的优点是:可处理任何浓度、任何性质的酸性废水。废水中允许有较多的悬浮物,对水质水量的波动适用性强,中和剂利用率高,过程容易调节。缺点:劳动条件差、设备多、投资大、泥渣多且脱水难。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采用时要慎重,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允许排入水体的酸性废水量应根据水体或土体的中和能力来确定。

(2)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

投酸中和法可用药剂:硫酸、盐酸、及压缩二氧化碳(用二氧化碳做中和剂,由于PH值低于6,因此不需要PH值控制装置)酸性废水及废气中和法如烟道气中有高达24%的二氧化碳,可用来中和碱性废水。其优点可把废水处理与烟道气除尘结合起来,缺点是处理后的废水中硫化物、色度和耗氧量均有显著增加。清洗由污泥消化获得的沼气(含25%—35%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水也可用于中和碱废水。

3.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可以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为稳定的无机物的这一功能,经常采用一定人工措施大量繁殖微生物。

(1)好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把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主要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这种方法处理效率高,应用面广。

(2)厌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最后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方法。主要用于有机污泥、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如啤酒厂、屠宰厂。

(3)自然生物处理法

应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方法。工艺简单,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都比较低,但其净化功能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处理技术有稳定塘和土地处理法。

三、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在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中往往遇到以下问题:(1)工程设计人员大都是仅仅了解废水水质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工程经验和直觉进行设计,这样往往造成工程缺陷,使建成的处理系统处理废水不能达标排放;(2)在有些设计中,因为对出水的达标要求严格,使设计出的工艺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偏高;(3)在许多现有的处理系统中,由于所要处理的水质发生改变,原有工艺不能针对目前的水质进行有效的处理。以上的这些都涉及到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和优化管理运行问题。

如何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对于污水处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指出的是,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基于污水水质分析,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最佳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最佳的设施组合和最佳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一定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运行成本。而在各染色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实际工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处理系统是不可能的,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企业的废水处理是最优,但它对其他的染色厂可能就并不能做到最优,因此本论文对染色废水处理系统优化研究只是为提出一个系统优化改造和优化运行的概念和思路,并不是要提出一个能对所有染色废水有最优处理效果的处理系统。

四、系统工艺改造的总体思路

污水处理厂废水的水质为含有一定量难生物降解物质和颜色的有机废水,各染色子行业排放的废水所含污染物质不同,其相应的治理工艺流程也不同。对染色废水处理,工程上一般用物化法和生化法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物化处理有见效快、水力停留时间短的优势,但其处理费用高、污泥产量大、污泥处理困难、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虽然臭氧氧化、活性碳吸附、电解等方法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它们较高的运行费用却使厂家无法承受。但前述的几种方法都具有稳定性好的特点。生物处理因具有处理成本较低,并能大幅度去处有机污染物和一定色度的特性使得染色废水治理采用生物治理作为主要治理单元己成为共识。但结合园区污水处理厂目前的运行现状及操作工人素质,为确保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水的稳定达标排放,因此改造扩建工艺的设计思想以强化物化处理的原则,以生物处理工艺为重心,尽量提高强化生物处理的作用。鉴于污水处理厂接受的染色废水综合性废水,是典型的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废水,水质性质有其特殊性,而且各有关企业生产废水排放的水质水量的不稳定性,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及运行负荷。因此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废水处理工艺,才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在选择处理工艺前,应在分析废水水质及其组成及对废水所要求的处理程度的基础上,确定各单元处理方法和改造工艺流程,以验证改造工艺的有效性。

五、结论

印染生产废水可生化性差,原污水处理系统又存在着设计、施工不尽合理,管理水平落后等缺陷,从而造成了处理出水污染指标达不到排放标准,运行成本高等后果。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而作为集中式染色废水处理厂的优化就更加困难了。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在污水水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最佳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最佳的设施组合和最佳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的运行成本。但由于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并且各种印染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设计情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方法十分困难,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一区域内的废水处理是最优的,但它对其他的企业可能就并不能做到最优。因此,在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同时也要为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提高人类意识,转变观念,为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多做努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棉纺织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

现代纺织技术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