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熵值法

一、 前言

本文拟通过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从综合和分项两个方面来对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行客观判断,发掘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 现代服务业涵义及范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二元经济结构,在先发的传统产业还在延续发展的过程中,后发的现代产业就出现并发展了,为对两者进行区分,于是便有了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因此,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特有的提法,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的概念,其内涵体现于“现代”的本质,即伴随着技术创新、思想创新、模式创新而发展起来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其中既包括创新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又包括以新技术、新方法改造而来的传统服务业。国外少见“现代服务业”的正式提法,OECD国家将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健康保健服务业等五大类别列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其内容就属于我们所指现代服务业范畴。

在对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中,国外更多侧重生产服务业的研究(Bhagwati,1984;Riddel,1986)。相比之下,国内研究所涉及的行业范围则更为广泛。但由于现行的统计系统并未明确界定现代服务业的统计项目,因而众多研究都是根据研究的需要,从现有统计指标项目中选择细分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研究范畴。2011年,江苏省确定了金融业、物流业、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商贸流通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等十个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行业。根据这一界定,参照江苏省统计年鉴的行业分类,本文所确定的现代服务业范畴包括十个行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探业;信息传递、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2. 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1)系统性原则。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有多种,既有来自产业内部的内生因素,又有来自关联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外部要素。因此,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要系统考虑内部与外部两方面的影响,兼顾全面的同时突出重点。

(2)可获得性原则。现代服务业自提出至今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与之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因此,研究江苏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实力,其指标选取不仅要能够体现现代服务业的特点,还需要考虑选取指标应能从现有统计资料中获得相对应的数据。

(3)指导性原则。建立现代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仅为了用以反映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综合评定其发展水平,还应当能够对常态化的现代服务业指标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4)可操作性原则。对现代服务业进行评估要求选取的指标应当具有良好的统计特性,可以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汇总、检验等方面的处理,同时还可以利用不同方法消除各指标间因量纲等产生的差异而进行直接比较和综合。

3. 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和现代服务业特点,我们确定江苏现代服务业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为四大类20个分项指标,分别从产业规模、产业发展、产业效益、发展环境四个方面对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说明。

(1)产业规模指标。用以反映现代服务业规模水平的指标,分为投入规模和产出规模两部分,包括现代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C11、产出总值C12、人均产出总值C13、就业人口数C14四项指标。这四项指标综合反映了地区江苏现代服务业的总量大小,其数值越大,说明江苏现代服务业规模越大,其未来发展实力越强。

(2)产业发展指标。产业发展指标一方面用来反映产业发展的速度与过程,另一方面还用以反映产业发展的潜力。包括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增长率C21、产出增长率C22、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C23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C24四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出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与潜力,增长率指标越高,说明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景越好。

(3)产业效益指标。用以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来的影响,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包括现代服务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C31、对地区服务业发展的贡献率C32、就业比重C33、行业人均工资水平与地区平均工资比值C34和人均现代服务业消费量C35五项指标,这些指标系统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在江苏经济建设和社发展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4)发展环境指标。用以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地区经济、科技、关联行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包括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41、单位工业产值服务业消费量C42、人均消费水平C43、R&D费用占GDP比重C44、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比重C45、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比重)C46、信息化水平(人均邮电业务量)C47七项指标,这些指标变化反映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推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三、 江苏现代服务业的综合评价

产业综合竞争力是产业发展中各种内外部要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分项指标只是从特定角度反映了产业发展中的不同方面内容,必须利用多指标评价方法才能对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常见的综合方法有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等,其中熵值法利用信息熵工具计算各指标权重来为综合评价提供依据,是一种较为科学且计算简单,较为实用的方法(郭显光,1998)。借鉴孙治宇和赵曙东(2010)的研究,我们使用熵值法对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基本步骤为:

1. 样本标准化。假定考察指标有n个,时间跨度m年,以xij代表第i年第j个指标的数值,形成原始数据矩阵X={xij}m×n。为消除指标间量纲的影响,需要对源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令yij=■,得到Y={yij}m×n。标准化变换公式为:yij=■,其中,■■和?滓j分别为第j项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做坐标平移消除负数指标值,令:zij=y′ij+d,其中d=-int(min(y′ij))。

2. 确定指标权重。

(1)计算选定指标在各年指标值的比重pij

pij=■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ej=-k■pij·lnpij

其中,k>0,ej≥0,如果给定的j来说如果xij全部相等,这时:

pij=■=■,

ej取得最大值1,

ej=-k■■·ln■=klnm

设k=■,则0≤ej≤1。

(3)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dj,dj=1-ej,dj越大,表明第j项指标越重要。

(4)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sj=■

(5)计算各年度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指数:

Zi=■zij·sj

Zi是对第i年现代服务业的综合评价值。如果Zi的值不断增加,说明地区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四、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检验及分析

根据现代服务业指标体系及界定行业,我们选用江苏省2005年~2011年的数据进行计算,使用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和相关统计公报。现代服务业各分项指标权重以及四大类指标和综合评估的年度评价值分别见表1和表2。

1. 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趋势。2005年~2011年,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保持上升趋势,综合评价值由2005年的1.44 增加到2011年的3.03,年均增长13.2%,虽然2008略有回落,但之后稳步回升并有加快发展态势。总体看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已进入高速发展通道(图1)。

2. 发展绩效与发展状况综合分析。

(1)产业规模。2011年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产值总额达1.54万亿元,较2004年增长1万多亿元,平均增速达22%,高于同期江苏省GDP18%的增速。产业规模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其指标综合值也是增长最快的,增长率近300%。但同时可以发现,产业规模的四项分项指标权重不高,均低于平均权重,说明江苏现代服务业的规模仍然偏小,促进规模扩张和产业空间集聚,仍然是江苏现代服务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2)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指标值变化幅度不大,始终维持于0.45左右,虽然2009年有所下降,但随后恢复了原有水平,说明江苏现代服务业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各分指标权重都较高,其中产业增长率C22权重达到最高的0.061 7,说明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动力,增强产业发展潜力,是提高江苏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这一方面要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3)产业效益。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效益不断增加,其中经济效益最为显著。2011年,现代服务业对江苏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和82%,已成为促进江苏经济增长和推动江苏经济转型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但与经济效益相比,现代服务业的社会效益表现较弱。涉及就业、工资、消费三个方面的分项指标权重均不高,说明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多集中于生产服务业,而健康、医疗、卫生、教育等惠及民生、提升生活品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不够,这也为江苏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4)发展环境。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指标值较高且呈不断增加之势,充分说明推动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然成熟。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已进入后工业化的前期。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江苏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江苏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是江苏经济发展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必然选择。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则是加快转型发展、引领江苏经济取得先发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五、 结论

本文在建立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江苏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江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的时机已然成熟。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亦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仍存在着发展规模偏小、投入不高、社会效益偏低等问题。为不断推进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当抓住江苏经济步入转型期的契机,加快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服务外包业务的全面展开,加强现代服务业态的空间集聚,扩大现代服务业投资领域与投资渠道,强化现代服务业的惠民发展方向,不断推动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将江苏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地。

参考文献:

1. 刘志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5,(6).

2. 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

3. 孙治宇,赵曙东.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苏省为案例.南京社会科学,2010,(6).

4. Bhagwati, J.N.Splintering and Disembodi- ment of Services and Developing Nations.The World Economy1984,7(2):133-144.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实现路径

现代农业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可以扩大农业产业覆盖范围,构建更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标志。但从当前看,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能够为现代农业提供的资源也各不相同,导致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

一、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关系

农业服务产业包含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具体运行,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对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作用十分明显。现代服务业是用现代经营理念与新的服务方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现代服务业属于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与农业有机结合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服务。

(一)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的特点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现代农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建设同步,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现代服务业给予相应的支撑和帮助。从当前看,我国现代农业在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在农业信息化、农业技术化农业、农业网络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现代农业的发展并不仅仅农业自身的发展,还需要与多个产业融合,实现现代农业的多层次发展[1]。而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相互渗透、相互耦合,以更为紧密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现在服务业参与农业发展,能够确保农业科技研发等相关产业链不断延伸,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现实路径,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二是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能够构建更为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实现农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三是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耦合发展,能够构建更为完备的信息服务体系,提升现代农业的信息资源利用水平。

(二)现代农业是现代服务业升级的动力首先,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农业产业不断升级所需要的劳动人口越来越少,农村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特别是第三产业大量地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现代农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城乡之间关系看,农村服务业要相对于城镇还很落后,大量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逐渐被边缘化,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低水平状态。随着城市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也遇到了自身瓶颈,诸如劳动力稀缺、成本不断上涨的问题,这就需要服务业不断扩展发展空间,逐渐向农村拓展,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再次,现代农业发展也能够为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就是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包含通信、金融、交通等各个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现代服务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对现代农业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和作用促进方面:一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技术和信息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是凭借其自身信息和技术优势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现代服务业可以为现代农业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服务,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价值[2]。二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提供了生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在现代农业、金融、旅游、保险、物流等多个领域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有助于农业经济产业链的完善。三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对农业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农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生产要素的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在人力、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农业价格的竞争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这就需要现代服务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的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耦合领域也在不断扩展。但还存在体制机制问题、地区差异问题、科学技术运用问题和业态创新不足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

(一)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保障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的越来越紧密,但当前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还缺少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特别是在外部环境层面,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村金融体制不够完善,政策支持不足,导致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无法推广。从另一个层面看,由于现在服务业的体制机制落后,也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的还不够充分,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龙头企业带动,但由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能够为农民创收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很难依靠单一主体实现地区农业的现代化,可以说,正是由于体制机制的滞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者的耦合。

(二)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地区差异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投入主要在农业生产前期和中期,农业生产后期的相关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很多农业龙头企业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在具体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足,缺少相应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加之相应的员工素质有限,很难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服务,也很难对市场上的网络信息进行收集,导致农户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近年来,我国针对农业领域的服务机构不断发展,但由于多数机构人员单一,服务内容也较为传统,很难为现代农业提供有效信息和服务支撑。当前我国农业仍然属于传统发展模式,缺少标准化和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效果。

(三)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业态创新不足农业现代服务业务和发展是农业新业态出现的必然结果,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业信息服务业、农业物流服务业、休闲旅游农业和农业科技服务业等等,但这些服务业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更多集中在城市周边农村,由于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在二者耦合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但由于我国多数地区还不具备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业态创新条件,因此也很难催生出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农业新业态。

(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运用不够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耦合过程中需要科技创新为其提供原动力。但当前我国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在耦合过程中关键的科技创新动力还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还相对较少,导致很多科研项目与现代农业发展严重脱节,加之现有的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很多科技创新成果难以在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发展,需要从现在农业发展的实际角度出发,对现代农业的现代服务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构建符合农业与服务业相互耦合的发展路径,实现产业模式的创新发展。

(一)完善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现代农业与现代信息服务业的耦合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需要政府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角度出发,进一步提升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金融支持体系。首先,推进农业服务业集聚发展。现代农业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主体的现代化,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应该推进多个主体的协调发展、同步发展,不能只关注个别主体的发展,而应该从农业、农民、农村三个主体入手,构建更为现代化的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实现农业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要从现代农业角度进一步提升农业经营装备水平,构建更为完善的农业装备供给体系,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组织化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应该完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为农产品顺利销售创造有利条件。农业服务化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提升农业服务业的比重,通过农业服务化的水平提升,扩展农产品的增值空间,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降低农业发展风险,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3]。现代农业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应该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耦合,形成新业态,更好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其次,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从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的现实需要角度出发,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地方政府要敢于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的发展,构建更为完善的金融支农惠农体系,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为现代农业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改变农村现有的支付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提供相应的融资平台,完善农村金融生态发展路径,进一步扩大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范围,通过加速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该对原有的农业项目申报资质限制进行创新,从当前现代农业建设的实际角度出发,为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在招商引资方面应该引入新项目、新业态,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民间金融作用,引导和鼓励外资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到现代农业建设之中,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二)促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当前,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还极不协调,已经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也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有必要从多个层次推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要注重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从物流、信息科技、农业科技、金融、保险等多个领域入手,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水平。要加快构建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农村要素市场机制,改善农村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要重点推进特色服务业发展,在提升现代农业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本地化,通过本地化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惠及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促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推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发展。当前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随着现代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于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很难完成现代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如果地方政府对于现代农业干涉过多,不仅很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还会制约业服务产业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制度文件等方式引入合适的竞争机制,推动农业协会、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服务业水平[4]。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普及,对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对农业技术进行开发和推广,构建更为完善的农业服务投入体系和机制,同时要引入社会资本,推动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因此在促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应该既注重整体规划也要有所侧重,有效协调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第3篇

一、充分认识加快合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合肥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合肥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合肥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牢牢抓住国内外服务业转移加速的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发展合肥现代服务业,增创合肥新的竞争优势。

二、明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合肥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依靠改革开放、技术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2、主要目标

紧紧抓住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以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配套、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总量大幅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到2012年,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就业显著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6%以上。

——布局相对集中。依托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实现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立足合肥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提升竞争力快、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突破,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合肥。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支持担保、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合肥金融业对外辐射强度,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使合肥逐步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整合市内物流资源,培育规范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有重点的扶持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结合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物流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

3、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设若干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形成若干个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4、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及省内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合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使合肥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城市。围绕旅游会展业发展,加强旅游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大型商务会展中心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推动餐饮、广告、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5、壮大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数字合肥”。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促进合肥软件产业集聚和提升。积极承接软件外包,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辐射全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6、积极发展文化服务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区块,扶持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打造面向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积极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办好2010年第四届全国休育大会。

7、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品牌企业,提升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提升商业地产规划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精品工程。积极推进城中村及连片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8、完善提高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借鉴国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具备涉外高端服务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提供支撑。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使中介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9、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按照“141”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推动项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2、加快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服务业的转移,扩大金融、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合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医疗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落户合肥。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合肥列入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3、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细化,提高各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4、加大政策扶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和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引进、著名商标和品牌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各县、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共同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现代服务业在供地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5、突出集聚发展。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合肥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结合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贸区。依托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形成集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现代商务集聚区。依托高速铁路、合肥港综合码头、新桥机场建设和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创业服务等创新服务集聚区。依托合肥大学城优质资源和合肥职教基地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和培训集聚区。

6、强化项目带动。通过“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带动强、辐射广、效益高、前景好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合肥保税物流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区、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区、职教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审批“绿色通道”和跟踪服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7、构筑人才高地。引导各类院校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和中介服务等领域急需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和高端服务人才,在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切实提供方便。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第4篇

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流程、管理方式基础上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

近几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虽然较快,但到目前为止,以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的整个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依然较低,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2%左右,不仅远低于美国的77%和欧盟的70%,也明显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巴西的65%和印度的53%。为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议:

一、把握世界产业服务化大趋势,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

当前,产业服务化已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我国应及时把握住这一趋势,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大力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努力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和政策环境,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在此基础上,顺应生产业发展趋势,优化传统服务业,加大科技在服务行业中的应用和含量,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鼓励各种创新和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各类服务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

二、依托区域特色,建立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产业集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种较好形式。我国区域特色鲜明,有着建立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的良好条件。我国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经济和文化因素,以交通枢纽、信息网络等为依托,按照现念统一规划设计,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各具特色,并且与区位优势、区域功能相吻合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从而增强生产业的集群竞争力,更好地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能级和品位。

三、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支持打造现代服务业品牌

在当今世界,品牌影响正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为鼓励和支持现代服务业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我国应建立健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动的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把培育国际化大企业大集团作为重要战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现代服务业品牌。同时,引导企业努力创新商业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网络经营和电子商务,用各种方式发展自己的服务和推广自己的品牌,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第5篇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服务业的崛起,是经济发展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变的必然趋势。研究表明,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二是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居民素质普遍较高。2009年,义乌人均GDP达10461美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7%,市场贸易持续繁荣。消费结构和贸易结构升级、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等对生产业、中间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迫切需要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大提升。

培育现代服务业“低洼引力区”和“业态辐射高地”,是区域经济现代化、国际化的内在要求。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促使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向我国的服务领域转移。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义乌和我省以更大的市场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吸引国际高层次的产业和资本转移,逐步形成包括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济、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态相互融合与支持的现代城市经济形态,促进我市、我省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攀升。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义乌市场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研发、制造中心和创新型国际商贸名城的动力与支撑。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市场交易范围、规模的扩大与提升,也有利于市场与产业分工的深化和联动发展,从而有利于义乌国际小商品贸易、研发、制造中心的培育和成长。同时,科技服务、咨询、产学研联合体、创意产业园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或机构是区域性商品研发与成果转换的有效平台,有利于义乌小商品附加值、技术含量的提升,从而为义乌创新型国际商贸名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当前,我市、我省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正处于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市场交易方式、企业组织方式、产业组织结构等正向契约网络型转变。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市场与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助推义乌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研发、制造中心和创新型国际商贸名城。

义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践与经验

以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为代表的城市经济初具规模。义乌物流园区被列为部省共建“五大物流基地”之一,国际物流中心年集装箱作业量达43.6万只标准箱。义乌已成为浙江省主要内陆港和全国最大的零担货运配载物流枢纽,是省政府确定的除杭州、宁波之外三个 “大通关”试点城市。近年来,义乌相继成立了义乌虚拟研究院、浙江大学义乌创业育成中心,义乌创意园的筹办建设工作也稳步推进,我市文化创意经济逐步走向科学发展的轨道。

以四大国际性展会为龙头的会展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义乌共有小商品博览会、文化产品博览会、旅游产品博览会、森林产品博览会四个国家级的国际性展会,以及袜机展、五金博览会、玩具展、礼品展等40多个与本地产业高度关联的专业展会,它们一方面沟通了中外客商与义乌市场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跨区域的产业集群与义乌市场的有效互动。2001年至2008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和活动246个,总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2009年,全市共举办展览62个,会议和论坛等活动49个,节庆活动8个;其中经贸类展览35个,同比增长6.1%,总展览面积、参展企业数、展位数、观众数、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19.4%、24.2%、39.0%、44.5%、25.4%。

以电子商务与有形市场的互动促进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从1996年义乌建设全国首个县级市互联网节点以来,我市电子商务稳步发展。近年来,大力推进网上虚拟市场与网下有形市场的有机互动,加快建设与有形市场功能相匹配的网上交易、支付和商品配送等保障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义乌小商品交易规模、种类的增长,同时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市场交易效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与网络交易有关的信息技术、网页制作等市场主体有74家,单纯注册登记为网上销售批发的主体有224家;各类企业共申领企业数字证书10477张,自身拥有一级域名主页的有4000余家,在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注册展示的企业有1000余家;1万余名个体工商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综合性电子商务门户网站100多家。

推进义乌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推进义乌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自主创新、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重要战略机遇,以建设义乌国际小商品贸易、研发、制造中心为基点,以打造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核心,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升水平”为主线,通过集群化推进、国际化带动、市场化跟进、信息化支撑、法治化保障、规模化发展,建设十大集聚平台,着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协调发展生活型服务业,积极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形成“高增值、强辐射、强带动”的新型现代服务业体系。为此,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特色化发展,把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坚持合理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的服务业布局;坚持立足浙中,带动全省,服务“长三角”,构筑现代服务业辐射高地。为此,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以国际商贸城为核心,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国际商贸城为核心,依托国际商贸城市场影响力,加强与国内重点市场、边贸市场的沟通联系,重点引进跨国零售连锁集团和各类采购中心,培育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实现服务业企业主体的集聚发展。大力推进进口商品交易区建设,建成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建设占地面积超过2000亩的义西市场群,实现市场商品网络实时展示、采购,打造一个网上“国际商贸城”贸易平台。

以大平台建设为支撑,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发挥义乌指数、小商品编码、流行趋势会等作用,建设价值链、供应链和市场链一体化的商品交易平台;推进市场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电子商务平台;整合现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平台;进一步做强做大四大国家级展会,搭建特色化的会展平台;以金融商务区为核心集聚各类金融资源,建设金融服务与创新平台;发挥“中国旅游商品研发中心”作用,利用丰富的客商资源和展会优势建设购物旅游平台;大力发展法律、会计、产权、咨询、广告、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建设中介商务平台;集聚企业总部、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技研发四大总部经济主体,建设高端总部经济平台。

以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联动为重点,推动商贸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互促共进。通过积极培育知名服务商品牌,打造特色优势,加快商贸流通经营手段和经营模式现代化步伐,形成高档次的服务业态。同时,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在饰品、袜业、纺织、拉链、文体用品、化妆品、工艺品、彩印包装、线带、合成革等十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基础上,注重服务业企业与产业主体的对接与融合发展。近期,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空间整合,着力建设饰品行业转型升级专业园、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用品研发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企业专区、中国无缝织造科技产业园、电子电器科技产业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和衬衫服装产业先进发展基地。

以整合资源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原有义乌文化创新园基础上,依托产业与市场互动促进文化创意发展,以集聚发展、外向型发展提升创意产业档次和水平。大力引进研发创意人才,集聚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工业设计、创意机构入驻,建立平台共建共享机制,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形成集工业设计、科技研发、创意设计、中试孵化、虚拟研究院等为一体的研发设计创意集聚区,为现代制造业发展注入持续活力。

以提高居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品质为重点,健全文化休闲服务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文博会的带动作用,培育壮大文化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项目,培育国内外文化交流融合的载体。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服务需求,不断拓展休闲服务领域,推进以旅游、文化、娱乐、体育等为龙头的休闲服务业发展。当前的重点是推进高尔夫球场、若干大型零售购物休闲商贸综合体、高教园区、广电中心、科技馆、博物馆、群众文化艺术中心以及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外国人服务中心、现代化电影院等生活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

促进义乌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严格考核。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义乌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逐年量化,明确每年需要完成的具体目标,层层分解下达,落实任务,分清职责,实行年度考核;全市每年召开一次现代服务业发展表彰奖励大会,参照工业企业的奖励办法,重奖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加快研究制定义乌发展现代服务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行业,引导资金投向重点领域,筹划、论证、筛选、确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重点项目,建立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储备库。

二是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类规划,尽快形成上下贯通、衔接一致的规划体系。现代服务业企业享受先进制造业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包括对投资导向、用地、项目审批、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用电、用水、用气价格等方面的政策进行细化,进一步扶强扶优,大力推进浙中地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等各级别大集团、大企业的组建,鼓励服务类企业做强做大。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已设立的服务业各行业的财政扶持资金,由分散变为集中,实行通盘考虑、统筹使用,同时积极开辟投融资渠道,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募集社会资金;鼓励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界限的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等多种改造、改组方式,促进现代服务业由粗放型的外延扩张向集约型的质的提高转变。

三是品牌引领,人才支撑。加快服务的专业化提升,促进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重点支持一批服务水平较高、管理理念较新、经营规模与业绩在行业中排名前列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吸引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等高素质的紧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与引进科技人才相同的激励政策。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服务专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