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其教学过程的重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同时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程的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教学特色,合理分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比重,将其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激情,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况
小学语文是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规划的教学部分,是小学生语文启蒙的重要阶段,对小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小学语文的教学主要是在拼音方面、写作以及阅读方面,这几个部分的教学质量决定了整体的语文教学质量。如果整体的教学质量偏低,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也会相对较低。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中的基本板块是阅读教学,阅读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以及阅读技巧的传授,只有将这三个板块完成好就可以较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活动应当根据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阅读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提高阅读教学课堂的质量。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根本目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体质量偏高,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从而阻碍了教学的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过度看重课内阅读的重要性,忽视了课外阅读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比较看重课本内部已经设置的阅读教学内容,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不够。课外阅读教学往往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补充,若是教师不注重课外阅读教学环节,就会使得学生在相关方面的阅读能力较差。
2.小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兴趣相对较弱,学生在阅读技巧方面掌握不充分。阅读素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所必须的能力,而且也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这种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锻炼与培养,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目前,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偏少,忽视了阅读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技巧也比较薄弱,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比较陈旧与传统,没有根据阅读内容的特色和学生的个性来制定阅读教学方法。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国家对新课程改革的质量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不能够满足整体的发展需要。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比较单一与陈旧的教学方法,所有的阅读课文都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较低,最终导致阅读教学课堂的质量差,没有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目标。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基本路径
小学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当前的现状而言,小学教师比较注重理论教学的部分,轻视了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研究方面投入较少,在阅读教学方式创新方面成果比较少。这种现状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时展所趋,下面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基本路径: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课内阅读的教学发展,还要相应地穿插课外阅读的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课内阅读的内容来选择适合的课外阅读教学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适当填充,课外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语文教师人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着重传授阅读技巧的讲解,从而整体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教学课堂质量,实现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给予点拨、启发和鼓励,把更多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和感悟上。教师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办理阅读综合交流活动,全方位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特性,将其充分结合。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畅谈语文阅读的体会与感受,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同时也要积极分享阅读的基本技巧,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阅读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设置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内学习与掌握基本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
语文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小学生接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阅读教学路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制度改革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邹木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痼疾种种――以海南省海口市部分小学调查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0,(22):240-245.
[2]赵光辉,叶少雄.实践取向观照下的第二课堂建构――基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视角以海南师范大学初教学院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55-58.
[3]邱秋玲.兴趣为导,自主先行――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探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90-101.
关键词:网络环境;阅读变式;学习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56-02
21世纪的教育是网络化的教育。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对我国有五千年历史底蕴的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来说,面对网络,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网络有效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为此,一年多来,笔者作为乌审旗高级中学"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验课题组的研究教师,利用我校现有的网络教学设施,大胆地进行了这一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1.如何使用交互网络有效开展教学
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任何教育环境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资源,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馈迅捷,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这就为我们寻求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找到的结合点--以语文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在现代高效的技术氛围中感悟语文文化的精妙,获取更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能力。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我们教师要能够有效地使用网络开展教学,在注意怎样才能使得学生用到交互网络,以及强调交互网络在教学中使用以后所能发挥出的教育价值的同时,更要考虑如何把交互网络的应用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联系起来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这一问题。即我们教师必须分清"使用"和"如何使用"这两个意义不同的概念。在把一种新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时,"使用"创教育之新,仅仅是一个必要前提;"如何使用"育创新之人,才是问题的关键。只有当教师真正把交互网络同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
2.网络环境中阅读变式及其操作特征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现代信息依附于人们精心编制的电子软件,信息密度非常大,再现性能良好,信息接受不受时空的局限,接收者具有启动信息、筛选信息的最大自由。现代信息在传输方式和呈现方式上的鲜明特征,对现代人类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文本式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网状辐射性传输方式的操作,对全方位立体性呈现方式的操作,对高密度、大容量信息的适应和操作,对个性化主动性利用信息的操作。这是一种全方位立体性的信息化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
2.1 网络环境中阅读变式形态。
2.1.1 主题式阅读 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
2.1.2 选择性阅读 选择性阅读方式指的是学习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博览"的基础上,任意选择文本中的某一点进行"精读",如专看情节,专看艺术特点,专读某一段等,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
2.1.3 程序性阅读 程序性阅读指的是教师按照正确的学习策略,规范学生的阅读步骤,学生按程序操作,教师个别点拨,学生经过反复实践,最终形成由单向线性到多向路径的规范化阅读的良好习惯。程序性阅读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掌握多种路径的阅读方法,是引导学生在信息的大海中不被浊浪淹没的一项重要的阅读训练。
2.1.4 超文本性阅读 超文本性阅读指的是从文本性阅读之外的其他媒体中获取信息。语文教学应该主动适应这种情况,在声像阅读之后,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对比,使学生了解声像读物表现外显性形象之生动,了解文本读物描写内隐性形象之所长;在文本教学中,亦可适当运用声像媒体为中介,引导学生进行文字与声像的对应理解。
2.2 网络环境中阅读变式操作特征。
2.2.1 整体性理解整体性理解指的是通过语言感悟,实现对文章(文段)的宏观性把握。整体性理解强调"悟",淡化"析",是自然态阅读的基本思维模式,也是以上所举的各种变式阅读形态的基本理解方式。整体性理解以突出阅读目标的达成为特征,只有强调整体性理解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信息化社会通过"博览精读"来有效地利用信息。
2.2.2 缩微显影 缩微是以高密度的信息存贮使繁杂的信息微型化;显影则是让隐性信息外显化。阅读中的"缩微"指的是学生通过阅读将阅读目标所规定的知识点从庞杂的阅读信息中分解出来,形成一个微型的,然而却能体现整体知识的构架,然后则是对知识构架中的阅读目标点的显影放大。
2.2.3 淡化背景语文阅读鉴赏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作者、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也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常常被教师的分析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的主要原因。以上列举的各种现代阅读模式都摒弃那种一切从零开始、方方面面周全妥帖的做法,而主张坚决地淡化背景,突出主线,根据教学目标决定阅读模式,从而决定背景取舍。不是直接关系到阅读目标的内容都应该不管或者少管。
3.网络环境中主题式阅读的学习流程
主题式阅读是信息社会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阅读的典型方式,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时查找资料、研读文献所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式。目前,这种阅读方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比较阅读题反复出现,且呈现上升趋势。主题式阅读仅仅出现在考题中,却被语文教学所忽视的局面很快就将结束,因为,对于适应未来社会来说,主题式阅读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阅读方式。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确定主要采用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来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践和探索中,网络技术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它能够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自己的个性。网络化的教育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好的舞台,我们只有以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大胆创教育之新,才能够育创新之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预习设置;教与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62-01
就目前的课堂来看,很多教师对预习环节不够重视,要么停留在读读课文、抄抄词语的机械层面,要么就任由学生自主完成,毫无反馈,致使预习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置预习要求,强化对学生预习效果的反馈,为课堂教学提供第一手反馈资料。
一、调整先后顺序,在教学流程中明确预习任务
很多教师对预习存在一个较大的认知误区,将预习要求与任务在教学环节设计之前就提出,不少教师自己还没有对文本进行解读,就已经进行了预习。这样的预习仅仅停留在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层面,并没有真正起到为教学奠基、蓄力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自己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洞察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点、探寻学生认知与文本之间的差距,从而设置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然后针对具体的教学设计,选出可能需要先学生做哪些准备,最后敲定教案的设计过程,提升预习环节的有效性。
例如,《船长》一文描述哈尔威船长在面对灾难之际,沉着指挥,成功营救所有旅客与船员,自己却英勇牺牲了。由于课文的情节与新闻报道《最后的姿势》性质相似,教师则将教学定位于:相同的事件,小说的写法与新闻报道的写法存在着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基于这种教学思想,教师在预习要求中就提出:认真对比阅读《最后的姿势》与《船长》两篇课文,尝试找出两篇文章在写作内容上有哪些共性之处?这就为课堂教学施行整合理念、推进对比阅读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学生预习任务的设置是基于自身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教学的整合设计。学生在深入预习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悟,更为课堂教学中的深入理解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预习反馈,在预习成果中把握教学起点
学生进入课堂之前,在以往的生活经历和课外阅读中,他们已经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阅读教学如果忽视学生已经形成的储备经验,随意展开教学,势必会造成很多环节的重复,导致教学行为无效运用。因此,教师要强化预习信息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程度,从而为科学制订适切的教学起点提供信息支撑。
例如,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关注生字词之外,还向学生提出了“感知结构、概括段意”的预习要求,并尝试结合新闻报道的特征,概括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个性。通过对预习单的检查反馈,学生已经较为准确地感受到文本的整体结构,并对课文“正常上班、实施救援、他人评述、点评总结”的创作思路理解得较为准确。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并没有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文本大意的提炼与段落的划分上,而是引领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细节的核心语句,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本前提下,通过信息反馈,了解学生的学情,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将更多的教学实践聚焦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内容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关注预习过程,在习得路径中构建课堂框架
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够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在预习环节中必然会停留在基础层面,或者形成以偏概全的格局,使得整个教学变得简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了解学生在预习中的思维习惯,并探寻其内在的认知规律,不仅要让学生展现自己的预习成果,更要展现自己的认知方式,如“我是怎么看出来的”“我的感受从哪里可以体会到的”等,从而为生生互动中生成精彩提供支撑。
例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这两首古诗时,教师为学生设置了预习单并要求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两位诗人内心一“悲”一“喜”的巨大反差,说说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的内在心理活动的。在反馈交流中,学生不仅展现了自己的预习成果,更指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有的紧扣诗歌的文字;有的则借助了网络上的评述;有的采访了自己的家人,向他们了解了古诗的内在意蕴……无论学生感知的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但学生真正走进了诗歌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则引领学生将自己形成感知的过程与全班学生进行分享,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1.学生对文本没有个体阅读的体验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智体验,它应当是充满愉悦而令人神往的。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似乎很少从学生的反应中感到这种愉悦。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固然和当今学生的多元化阅读取向有关,但更重要的就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对文章的体验,他们对文章的阅读体验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别人的翻版。学生因为缺乏从字词到内涵的深层体验,缺乏直观的、直觉的个体体验,自然就会对文章感到乏味,进而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吸收和积淀,同时也影响了对语言工具的学习和运用。
2.教师忽视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
在今天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老师或者天马行空,独占讲台;或者以枯燥的阅读练习答案,取代兴致盎然的文章解读。教师无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阅读体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的事实,忽视了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文化积淀而形成新的认知的平台。学习个体发展的规律性在教学活动中被人为地取消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不断地被强化。教师忽视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使得学生离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原来越远。
3.共生阅读的创新性缺少
共生阅读教学就是教师要用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思考唤起和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思考,让学生在这种共生的阅读中学会阅读。这种阅读教学,是以教师自己的深入阅读为基础的,教师没有自己的阅读是无法进行阅读教学的。而共生阅读的要求就是教师自己必须亲自阅读文本,必须亲自解读文本。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语文教师自己不读文本了,一切来自教参,一切来自练习答案,一切来自现成的课件和各种资料。这样一来,师生对文章的解读只好墨守成规,对一家之言不敢有半点逾越,很难产生创新的勇气。
走出阅读教学的困境,实行高效的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教师必须对阅读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蕴涵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教师对教学文本作出合理的甚至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化处理。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固守语文学科本质,又体现文体特质和文本个性。语文阅读教学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但绝不能把语文教材内容直接当作语文教学内容,教语文绝不是教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具体的文本为载体,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处理作为具体教材的结果。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语文教师要以专业的眼光对教学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有效的甄别与筛选,使教学文本所负载的教学价值转化为有用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从而有效地根据具体的教学文本选择、确定甚至拓展、生成出合适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知道自己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还要知道自己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多学产生了怎样的潜在影响,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产生怎样的助力。
2.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状态研究
阅读状态研究应属学情研究,它的着力点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习者目前的阅读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了解了真正的“阅读需要”也就会真正发现该教什么,就可为阅读教学预设的可行性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会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或教学之后更明了自己教学时的“得”与“失”。研究学情,以学定教才是阅读教学基本出发点,这样才会营造真实的课堂现场。
3.运用传统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发现一些传统阅读教学的方法被摒弃了。尤其在一些公开课、展示课的课堂上,我们再也看不到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本的层次,再也看不到师生共同讨论段落大意了。似乎这些传统的阅读手段已经登不了大雅之堂了。其实层次分析和内容归纳是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重要的阅读方法。根据文意分段,将文本化整为零,弄清楚文章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我们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和步骤。以此为基础,学生就可以理清文本思路,就可以提高学生文本阅读的质量,再长的文章学生也有阅读的抓手和路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花哨的效率低下的教学行为,以有效的教学设计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扩展阅读
一、扩展阅读教学的多重路径
1.课上师生亲密合作
课堂上的阅读质量首先要得到保证。师生之间要多进行互动,让学生能明白其意思,懂得其道理,学以致用。教师首先要根据本班的基本水平状况,选择阅读内容,制定阅读方案,合理安排阅读任务,尽量通过幽默且较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愉悦地学习。
2.课下家长营造阅读氛围
课堂下的阅读氛围是扩展阅读的关键。课堂上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无法逐一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下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在家时多陪陪孩子看书、阅读,适时地让他们自主选择想要阅读的内容,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扩展阅读层面的阶段分析
1.低年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懵懵懂懂地进入小学,通常是教师指导什么,他们就学习什么。教师、父母就需要好好引导,不用刻意加强扩展阅读,重点把握课内知识。可以阅读一些古诗词或“三字经”之类。
2.中年级阶段
此时的小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扩展阅读要依据他们的喜好来选择。配合教材购买一些相应的书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在以前简单浅显的教学中,增加一点难度和任务量。
3.高年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可以读懂一些长篇小说以及新闻杂志等,阅读层面的不断扩展。古今中外名著是家长、教师推荐的首选。学习能力强了,吸收能力快了,课堂上教师就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谆谆教导,补充课外知识,如,在课堂上讲课前读一些优秀、有意义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或者让学生自己读一些优秀的文章,这也是可行的办法。
三、扩展阅读的方式与内容
随着信息和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我们要学会利用其中优势,扬长避短。对低年级学生的建议还是以书本为主要媒介来阅读。高年级的学生也需要在父母一定的监督下阅读,阅读一些自然科学、艺术文学类文章。教师也可以多多运用多媒体制作文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扩展阅读不仅是小学生应该有的一个好习惯,而是任何年龄阶段都需要持之以恒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