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媒经济研究

传媒经济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媒经济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媒经济研究

传媒经济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国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刊》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发展迅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科归属不清、研究进路不明、传媒经济本质存在争议等问题,①在研究方法上同国外传媒经济学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对来说,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早且已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其研究雏形可以追溯至1925年,当时,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杰米提出了“广播经济学”的概念,此后,广告经济学、电信经济学、电视经济学、报业经济学等概念也相继被提出,并得到了日益深入的探讨。②1987年,《传媒经济学刊》在美国创刊,并发展至今,成为唯一被SCI收录的传媒经济学杂志,它作为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主流方向。

本文对2004年~2008年《传媒经济学刊》所刊文章从研究主题上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研究主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提供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并为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传媒经济学刊》的研究主题

2004年~2008年,《传媒经济学刊》共99篇,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从传媒政策的制定和演进到传媒产品的定价、广告的具体投放等,都有所涉及。笔者对这些研究主题进行详细分类,确定五个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传媒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盗版问题与版权保护、市场结构与传媒表现、文化折扣与电影海外票房收入。

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一般意义上,“多元化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业中进行经营,而且向不同的行业市场提品和服务。1958年,安道夫(Ansoff)提出多元化战略,此后,多元化战略逐渐成为公司战略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其中,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动机、实施多元化战略时应考虑的因素、企业多元化的绩效等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研究的扩大与深入,以及传媒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多元化战略的问题进入了传媒经济学者的视野,并日益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所在。公司多元化战略包括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投资区域多元化和资本多元化。传媒公司在实行多元化战略时是选择一种,还是选择其中几种同时进行?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是否会导致传媒经济绩效的良好表现?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同其他类型公司如制造业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是否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些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有学者研究了出版公司的多元化战略,通过选取澳大利亚、欧洲、北美的大型出版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国家的大型出版公司实行多元化战略的内容是不同的,如北美的出版公司大都集中于它们的母国市场,更多地实行产品多元化战略,而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的出版公司同时实行产品多元化战略和地区多元化战略。③相关产品多元化战略及地区多元化战略会导致传媒集团良好的经济绩效,然而,过度的多元化尤其是不相关的过度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将会导致传媒集团经济绩效的下降。④

对于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同其他类型公司如制造业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是否不同,有学者认为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同其他类型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⑤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传媒产品在双重市场上进行二次售卖、产品本身的公共性等特点对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并无影响,因此,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与其他类型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并无本质上的不同。⑥

应该说,学者们对于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讨。但是已有的研究在样本的选取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如样本的选取集中于大型的传媒公司、样本的收集主要来自欧美国家等。未来的研究对于样本的选择可以更加多元化。

传媒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它具体可分为非股权模式和股权模式。非股权模式包括出口模式和契约模式,而股权模式则包括合资和独资两种模式,独资可以通过新建和并购进行。⑦进入模式的不同将会影响公司进入海外市场后的经济绩效,因此,传媒公司在国际扩张时要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谨慎选择。

公司在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环境因素、交易成本因素和全球战略因素。⑧有学者选择环境变量中的两个具体指标即文化距离和东道国风险,检验它们对传媒公司进入模式的影响,该研究选取1981年~2001年美国广告公司在海外市场投资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文化距离和东道国风险对美国广告公司的进入模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当东道国与母国文化距离较大以及东道国风险较大时,美国广告公司会选择以合资方式而不是并购方式进入。⑨

并购模式与其他进入模式相比有哪些优势?已有的大量文献认为并购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其他协同效应的产生,这也是传媒公司选择并购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动因,但是并购是否必然导致上述种种优势的产生,有学者进行了检验,该学者选取1998年~1999年11家传媒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与已有文献不一样的结论。⑩

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对传媒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了研究,如探索美国传媒的国际市场问题(Dupagne,1992)、跨国公司的发展问题(Gershon,1993)以及特定市场的进入问题(Holtz-Bacha,1997)。至今,这一问题仍然是学者们的关注热点。

盗版问题与版权保护。版权是否应该进行保护以及如何进行保护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版权保护会导致把一部分人排除使用之外,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因而主张不应该实行版权保护;也有研究者认为版权保护是为了保护作者、音乐家和传媒产品生产者的权利,否则就没有办法让他们进行创作,因此,尽管会出现不必要的福利损失,但还是要进行版权保护。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版权保护变得日益艰难,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有研究者认为应将传媒产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不同的传媒产品在受到非法使用时,其遭受到的经济损失是不同的,因此,该研究提出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传媒产品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法律。也有研究者提出应该从社会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版权保护,版权保护的不应该只是版权所有者的权利,也应该保护使用者和渠道拥有者的权利,以使得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

研究者在对盗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版权保护的问题上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对已有的研究来说可谓有所突破,其应用到现实的情况如何,仍需要进一步检验和审视。

市场结构与媒体表现。经济学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四种类型,公司所处的市场结构决定公司的行为和经营,因此,传媒经济学家十分关注传媒公司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的行为表现。市场结构如何影响媒体表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有学者认为市场竞争与媒体表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在集中的媒体市场中媒体有充足的资源去开发多元化节目。有学者则认为市场竞争与媒体表现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这些学者认为在一个集中的市场中,媒体会争取获得最大数量的受众,因而会导致节目的同质化。

市场结构与传媒表现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很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矛盾的结论。笔者认为,可以选取不同的传媒类型,严格控制其他可能影响传媒表现的变量,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文化折扣与电影海外票房收入。“文化折扣”是指由于审美趣味、生活方式、价值观、语言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传媒产品在进行跨国传播时因不被他民族观众认同或理解而带来产品价值的折损,传媒经济学家对于文化如何影响媒介产品的欣赏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他们的焦点是在经济变量而非文化意义上。在解释美国传媒产品为何主导全球市场时,Hoskins和Mirus(1988)发明了“文化折扣”一词:“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儿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具体到电影这一传媒产品,文化折扣和电影出口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不同类型的电影是否会遇见不同程度的文化折扣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结语

通过对2004年~2008年《传媒经济学刊》发表的文章进行梳理,发现当前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一)研究视野开阔,研究视角多元化。传媒经济学研究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对于同一问题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旨在检验、补充和发展已有的理论。

(二)研究范式遵循经济学研究范式。传媒经济学研究主要是理论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遵循经济学研究范式,对于与传媒相关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

(三)研究方法有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其中,实证分析占多数。这5年里《传媒经济学刊》共刊文章99篇,其中,实证分析的文章有66篇,约占总体的66.7%。

(四)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研究问题如传媒产品的版权保护、文化折扣与电影出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传媒产品的定价及付费模式,等等,这些问题无一不紧扣现实进行研究,旨在提供解决方法和可能性建议,现实指向性强烈。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选取《传媒经济学刊》一本期刊作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未来可以选取更多的期刊进行研究,以提供当前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全面图景。

注 释:

①顾永波、殷晓蓉:《略论当前中国传媒经济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新闻界》,2008(5)。

②陈中原:《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简要回顾》,《新闻大学》,2005(1)。

③Hans van Kranenburg、John Hagedoorn、Jacqueline Pennings:《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and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4(2)

④Jaemin Jung、Sylvia M.Chan-Olmsted:《Impact of Media Conglomerate’Dual Diversification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5(3)

⑤Chan-Olmsted,S.M.、Chang,B.H.:《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of global media conglomerates:Examining its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3(2)

⑥Michael Stephan:《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of Global Media Conglomerates:A Comment》,《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5(3)

⑦Pan YG、Tse DK:《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Market Entry mod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y》,2000(2)

⑧W.Chan Kim、Peter Hwang:《Global Strategy and Multinationals’Entry Mode Choi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y》,1992(1)

⑨Jaemin Jung:《Acquisition or Joint Ventures:Foreign Market Entry Strategy of U.S Advertising Agencies》,《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4(1)

⑩Stephanie Peltier:《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Media Industries;Were Failure Really Unforeseeable?》,《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4(4)

洪浚浩、杭敏:《传媒经济学》,鲁曙明、洪浚浩主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Robert G. Picard:《A Note on Economic Losses Due to Theft,Infringement,and Piracy of Protected Works》,《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4(3)

Benjamin J.Bates:《Commentary:Value and Digital Rights Magagement-A Social Economics Approach》,《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8(3)

Shu-Chu Sarrina Li:《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Media Performance of Taiwan’s Cable Television Industry》,《Jouranl of Media Economics》,2004(4)

Francis L.F.Lee王建陵:《文化折扣与跨文化预测:以美国电影在香港的票房绩效为例》,《文化艺术研究》,2008(1)。

传媒经济研究范文第2篇

京津冀电视台的发展现状显示,北京台有其腹地经济的政策和文化支持,天津台通过综艺节目发展壮大,唯有河北台的发展处于尴尬的境地,尽管毗邻京津,但与京津相比其发展仍处下游地位。而且电视台自办频道越多,节目的费用就越高,经济负担也就越重。因此,实施有效的战略联盟,能够使京津冀三地之间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使其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结合在一起共同使用,从而获得设计、制造、产业或服务发送上的共同利益。可以从广告联盟、购买联盟、资源共享、人才交流、联合办台以及播出联盟方面,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联合,从而有力地搏击电视传媒市场。

一、广告联盟。电视媒体生存依赖广告投放,广告收入成为城市电视台的主收入来源。作为三地直辖市及省会,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的电视传媒具有带头效应,可以三地为核心,以保定、张家口、承德、唐山、沧州为传媒联合带形成广告联盟城市带,目的在于建成一个覆盖京津冀的广告传播联合体。“核心与传媒联合带”包含8个城市电视台,53个电视频道,60%的电视广告投放份额。其所包含的强大的经济效益对广告商有巨大的吸引力。对于电视台来说,广告联盟将会吸引更多的广告商;对于广告商来说,可以收到更高的性价比。“四级办台”中的城市电视台,立足于京津冀的广告联合平台的建立,通过发挥核心区的带头作用,深化区域合作,可以实现广告效益最大化,从而实现京津冀传媒圈的共赢。

二、购买联盟。除了在广告市场进行战略联盟外,联合购买电视剧也可以成为城市电视盟的主战场。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城市电视台可以联合购买符合区域文化特色的有收视率的电视剧,省级卫视可以对城市电视台实行“以大带小”模式,打破传统媒体各自为政相对独立的管理方式,同时避免互为对手的电视台竞相抬价,竞相迎合受众和媚俗,从而降低了电视剧的购买支出,提高了区域内电视台整体文化品位,为京津冀一体化文化发展提供思路。

三、资源共享。可以建立京津冀电视节目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对一些节目资源尤其是热门资源进行共享,形成电视产业化。例如在时政新闻报道上,由于新闻宣传需要,各台都必须参加拍摄内容大同小异的新闻报道,从而浪费了节目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节目资料的重复采制,避免人、财、物的浪费,有利于提高节目制作、播出的运作效率,提高各部门各节目的制作质量,有利于媒体在宣传与经营上的整合管理。各台可以对节目的资源进行组合、发掘和利用,城市台和省台可以合作进行快速和深度的报道。例如中央台在人才和资金资源上所占据的优势将弥补京津冀省台的人才、资金不足等状况。结合京津冀三地所处的经济发展状况、历史发展变革以及所拥有的资源不同,形成独特的优势资源。鼓励传媒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媒体之间进行流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最大化。比如北京有悠久深厚的历史题材,天津独特的地方方言以及河北省的基层民生题材。充分运用这些独特题材资源,从而形成自身优势特色发展电视产业。

四、人才交流。当代电视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城市台由于人才资源有限,在节目制作方面落后于上级电视台。可以建立京津冀电视台人才交流学习的制度,促进三地间优势人才交流活动,从技术设备、人才管理、新概念等方面进行交流学习。开设京津冀电视传媒技术培训班和研讨班,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核心与传媒带”为导向,共同打造京津冀人才交流平台,引进国内国外优秀传媒产业人才,提高区域的电视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联合办台。省级台还可以和城市电视台在同一联合体下,发挥各自优势创办联合频道。天津与河北省等创办三佳购物频道就是京津冀联合办台战略联盟的有效尝试。对于受众来说,将频道做得丰富多彩,做出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才是关键。因此在“以大带小”的格局之下,作为联合体的城市电视台,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将弱势转为优势。电视媒体可以利用区域一体化优势,通过联合组成跨区域的新媒体。这种跨区域的联合制、播,对于扩大重点宣传声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也是电视传媒真正做大做强的途径之一。

六、播出联盟。例如京津冀城市电视合举办大型晚会(春节联欢晚会)或大型系列节目。春晚作为一种新民俗,每年的投入和阵容成比例增长,这些年,除了央视以外的其他省级电视台也相继打造地方春晚。体现京津冀地方特色建立区域春晚成为战略联盟发展的方向之一,可以集约式开发节目内容资源,整合区域特色,融合京津冀文化,彰显本土特色,节约制作成本,利用春晚搭台,带动三地合作,从而打造出成熟的制作团队。在三省联合策划下,集中人、财、物,集中时间对同一种新闻素材进行策划、采编,制作大型系列节目,并集中时间、固定频道与时段播出,在此基础上体现地方特色,连线地方现场采访报道,可以有效的利用报道资源,结合自身地方媒体优势实现共赢。

发展京津冀电视传媒一体化,有利于构建区域电视传媒优势产业,加强京津冀之间人才和技术往来。通过战略联盟加强京津冀区域电视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从而提高京津冀整体电视产业发展水平,加快一体化进程。[本文为河北社科基金项目《京津冀传媒一体化发展研究》(HB14XW012)的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栏目责编:陈道生

参考文献:①文魁等:《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②李玉红:《京津冀地区传媒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2011年9月。

传媒经济研究范文第3篇

一、媒体融合基本情况

1. 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加入新媒体的阵营。在当前,几乎不再存在一个完全的传统媒体,即使是以古籍整理刊行为中华书局出版社也于近期开设了收费网络平台,在短时间内仅微信个人用户就达到近40000。而新闻媒体,由于其时效性,进入网络平台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传统的媒体是以纸质和广电传播为主的,但是能够在当前仍然运作的传统媒体主体,必然有了网络渠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脑门户站、手持终端门户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中国媒体,以上的媒介渠道缺一不可。

2. 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异军突起。除了以传统媒介为根本平台,将影响力扩散到新媒体领域的传统媒体机构,更有一些从新媒体行业开始发展,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在当前国内新闻行业中举足轻重的行业翘楚。也有“非典型”的新媒体的新闻主体,首先是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和软件,在这些平台上有上文提到新华社等传统媒体开设的ず欧⒉枷喙匦挛牛又有个体和机构帐号发表有意或无意中收集的新闻线索及评论。其次是较为传统的论坛、BBS网站,如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等,虽然这些网站并不是以新闻发表为主,但是有相当多的个人和团体用户将其作为资讯的的平台。第三是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在首页推荐和关键字推荐、热搜榜中,对新闻资讯进行二次传播。

3. 新闻受众获取资讯的方式纷纷改变。当媒介融合这一语境下,人们阅读习惯的最大改变是超文本带来的。超文本的两个特性,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其一是“超链接”,在一条消息中的关键字,可以随时点入相关的消息,其关键字也可以引入其它的相关信息,使读者得到相关新闻立体全面的消息,通过关键字的关联和检索读者可以了解到相关消息。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方式的新特征

1. 说话人与听话人身份的模糊。在当前的媒介融合的环境中,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已经不存在了,新闻现场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在网上成为新闻的者。即使不是事件的亲历者,普通读者也可以通过开放评论功能的门户站、论坛和BBS、微信和微博上发表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并在公共平台和朋友圈中进行传播。

2. 超文本的表达方式带来的采编方式的改变。超文本是当前新媒体一个典型特征。于是对于采编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不同的平台上,表现相同的事件,但是又将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何合理的编排文字、图片、音视频,以及如何将不同的媒体平台配合运用,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超链接这一概念由网络上产生,但已经逐步通过网址、电邮、社交媒体号码等方式渗入到传统媒体,而二维码则将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无缝地对接起来。

3. 转发与“@”带来的二次传播。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看一个媒体的受众或一条消息的传播情况,主要看纸媒的发行量和收视收视率。而在当前,则更多的是点击量,收获了多少赞以及转发量。转发与“@”使普通的读者成为资讯流转的参与者与评论者,参与感的增强与转发的方便性,使新闻资讯的流转渠道更多,范围更广。

三、几点思考

1. “全媒体”趋势的到来。当前是一个由“媒介融合”向“全媒介”过渡的时期,随着网络盲区的消失和个人终端的普及,各种媒体的融合向一种越来越深入的方向发展,其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任何一个单一媒体将在这个时代难以生存下去。各种传统和新兴的媒体将进一步的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全平台共享、全民参与、全产业竞争的新常态。我们在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同时,要对于未来的“全媒体”时代作出必要的前瞻。

2.资讯的多元化与同质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的主体较传统媒体时期明显增多。这意味着读者的选择更多,但是在主体增多的情况下,为了吸引眼球,同时也是因为大多数新兴的主体并不具备自主的采编力量,片面求快求新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的同质化反而增强了,不同的媒体上具有相同的头条新闻,内容和表述也十分相似。

3. 新闻的社会责任感。在各种主体都可以进入到新闻的和传播的“媒介融合”时代,也造成了新闻传播整体上的逐利倾向,从业者没有经过传统的新闻从业者教育,在丧失了话语权的同时,部分从业者也丧失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感。近年来,虚假消息、商业炒作、新闻的娱乐化等情况,严重地破坏了新闻的生态。

4. 新闻人与“媒介融合”。面对着以上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新闻人也在不停地改进,寻找突破。笔者觉得最重要的是前瞻性,这种前瞻性尤其要存在于院校之中,我们培养的是四五年后的新闻从业者,而倘若是用四五年前的思路来进行教学,就将落后十年。只有与时俱进,深入体会新闻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才能走在时代前列。

参 考 文 献

[1]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传媒经济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媒体;正能量;传播机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100-02

近年来,在传统媒体之外新媒体日渐盛行,形成全媒体的概念,在全媒体语境下,正能量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信息载体在广大青少年中进行着传播、扩散,被绝大多数青少年接受、使用的同时,关于正能量的传播方式、方法、途径等等也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如何在全媒体语境下加强对正能量传播机制的探讨、研究,形成科学、有效的对策对于广大青少年的网络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通过理论学习和调查分析对于这一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全媒体时代下正能量的传播意义

我们在探讨全媒体语境下“正能量”在青少年中的传播机制及对策之前,首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全媒体和正能量。

(一)什么是全媒体。全媒体简单地说就是包含全部媒体的总称,相对于以往电视、报刊、广播的传统媒体之上,近些年来由于网络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客户端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被广泛使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等信息传播形式深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形成了全媒体,这是媒介形态变革之中令人惊喜又担忧的变革时代。

(二)什么是正能量。从2012年开始,“正能量”这个词就开始流行,关于这个流行词在广泛使用之外,许多学者对其的定涵义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思考,对此笔者借用前辈的定义,不再深究。正能量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泛指一切积极的、健康的、催人上进的信息。

(三)全媒体语境下传播正能量的意义。全媒体语境下包含的媒介形式丰富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在如此兼容并包的信息传播中,正能量作为整个社会正义的向善的力量如何在传播,又产生哪些影响及面临哪些问题值得被关注、被重视。

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人口、历史等诸多原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仍旧在发展当中,离我们的预想有差距。这个时候,正能量的发掘、传播、扩散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全媒体语境下青少年群体正能量传播调查

笔者对100名大学生做了《全媒体视野下青少年正能量传播现状》的问卷调查,从对正能量的传播本身和传播方式两个方面调查学生的想法。

(一)大学生基本情况方面。参与调查的大学生男生50人,女生50人,各占50%,性别均等,能够代表大学生群体的一些整体信息,而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性别的影响性不大。其中,低年级80人,高年级20人,参与调查人数低年级居多。

(二)大学生对正能量信息的关注度方面。大学生平时关注正能量方面,经常关注的73人,偶尔关注的27人,认为正能量信息有用方面,95人觉得有用,只有5人觉得没用。是否主动寻找正能量信息来抵消消极情绪方面,94人选择会,只有6人选择不会。大学生普遍关注正能量信息,绝大部分认为正能量信息传播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用,而且绝大部分学生会在自己遇到负能量时候主动去寻找正能量信息,去了解正能量传播。

(三)大学生获取正能量信息的媒介方面。哪种媒体传播方式最有利于传播正能量方面,58人选择网络,29人选择手机,20人选择报纸,13人选择电视大学生在关注传统的电视、报刊之外,更多的人使用、倾向于手机客户端、网络。

(四)正能量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方面。关注哪些方面的正能量信息方面,可以多选,35人选择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49人选择坚强不息、努力成功的案例,15人选择需要帮助的求助信息,1人选择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在正能量信息中,学生主要倾向于坚强不息的榜样案例,同时注重关注助人为乐的典型。

三、全媒体语境下“正能量”在青少年中的传播机制

在全媒体语境下,由于青少年的自身特点和全媒体的特点使得在青少年中正能量的传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方式,拥有自己的传播形式、途径,正能量的传播凸显出自己的优势,也存在着一些隐忧。

(一)青少年特点

青少年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群体,对于信息的选取和获取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在第二部分问卷调查中已经体现出来,此外,青少年身心发展在正能量信息传播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青少年情绪多变,喜欢记录心情、发泄情绪,喜欢搜集各类信息,正能量信息也是他们关注的一部分。由于青少年的自身特点,在全媒体语境下,面对如此复杂的媒体环境,如此纷乱的信息内容,他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面临着重大的冲击和挑战。

(二)全媒体特点

全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前提下,在广泛使用先进传播技术的基础上,具有自己特点:第一,全面性,全媒体无论从传播信息角度还是从使用媒介方式上都具有全面的特点;第二,整合性,全媒体由于信息量过大,在产生信息、传播信息当中不断进行着内容的整合、重组;第三,区分性,全媒体在信息量大,传播方式多样化的情况下,对于媒体受众形成了更为细致的区分,不同的群体喜欢不同的媒体信息和传播方式。

(三)传播途径

正能量在青少年中的传播主要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来进行,这些媒体形式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容易操作,不需要太多专业技术,能够快速学会,不需要投入太多资本。青少年还在信息传播中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利用网络、手机等即时媒介与相同爱好的人就感兴趣的正能量信息进行沟通、交流,这个过程是正确的道德、价值传播扩散的重要途径,却也是错误的言论得以扩散的原因之一。

(四)传播优势

正能量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有其自己的优势。一方面全媒体的兼容并报的特点,使得许多有价值、有内涵的信息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对他们的成长、成才起到了推波助澜,甚至是拨乱反正的作用。另一方面,青少年对于知识、信息的需求,对于正能量作用的认识,对于社会百态的高度关注都使得正能量在青少年群体中能够迅速传播,并且绝大部分被接受、被重视。

(五)传播弱点

全媒体语境下,信息的传播内容多样化,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都有信息不断传到青少年眼前。信息的者来自各个领域,各行各业,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在这复杂的信息中青少年由于自身发展的不成熟性。对于一些现象认识不够深刻,理解不透彻就随意批判,对于一些好的事例从不当的角度去分析等等现象也确实存在。从

四、正能量传播的对策研究

针对全媒体语境下正能量信息在青少年群体内容传播的方式、方法等因素,并考虑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正能量在这一思想活跃的群体内的传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提高青少年在正能量传播中的参与度。做好青少年群体的正能量信息传播工作就要了解作为主体的青少年的内心需求,比如笔者以上采取的调查问卷是一种形式,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讨论、社团活动、调研报告等多种实行开展,做到定期、不定期地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青少年征求意见,了解他们乐于接受、喜欢传播的正能量信息,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防止因为信息传播者个人的喜好和经验而传播内容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信息,不易于青少年接受、理解,反而产生厌烦的反效果。

(二)加强主流媒体中的引领作用。政府部门的主流报刊、电视、广播作为受众面最广的一种形式,也是青少年群体从小到大接受时间最长的一种传播途径。主流媒体的舆论作用应该看做是正能量传播的核心所在,这就需要相应的政府部门带领媒体工作者做好主流媒体中正能量的引领。

(三)教育工作者实行道德引导。青少年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学生,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正能量信息的传播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于青少年群体广泛使用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方式,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新媒体角度着手,营造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同时,引导青少年关注、传播一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正能量信息,教育工作者通过课堂、课外实践、校园网等教育公共平台的使用等方式传播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接受的正能量信息,促进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

传媒经济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评价;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63-04

引言

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114号文件”,吹响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国内出版传媒业迎来快速发展期,随着中国传媒产业的深入发展,传媒业竞争加剧。那么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发展就不单单是要比其他同行发行量大、比其他同行广告收入高,而是要回归企业成长的原始路径:审视自己有哪些资源是独有的,哪些资源是比竞争对手优秀的以及再进一步思考,哪些算的上是自己让别人无法复制的“核心能力”。只有在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上开发利益增长点,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因此,如何培育和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

目前,有学者对如何提高传媒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赵勋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1]。丁和根初步构建了中国传媒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2]。《中国传媒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的包国强、李良荣等提出了中国传媒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3]。但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定性的角度,操作性不容易把握。如何从定量的角度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帮助企业管理者识别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财务信息为切入口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模型对传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十分困难,主要在于核心能力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然而这种核心能力中的隐性知识已经扎根于企业之中,融于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之中。核心能力可以看做是企业的一种专门资产,稀缺或独具特色的能力的特征是其“资产专用性”(威廉姆斯,1995)。也就是说,资产以某种方式用于特定的目的、客户和企业环境。由于核心能力所具有的专用性资产的特征,可以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能通过价值的方式,即财务的方式来解决核心能力这种专用性资产的识别和信息揭示问题。财务核心能力是能够导致核心能力形成的那些财务能力的集合,它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也能够直接导致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或者直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是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财务能力有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以至直接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因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稳定的资金流为保障的,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不能正常进行,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会丧失殆尽,以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另一方面,财务能力表现在对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上,对财务可控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直接推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能力的培育。因此,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有力体现 [4]。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指标选取

按照《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截至2010年11月,中国有传播与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26家,本文选取了报刊业、出版业、广电广告业共计18家传媒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评价指标众多 ,本文从外部评价者角度,从行业特点出发,基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信息反映,从不同维度分别选择了12个财务指标,它们分别是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利润增长率、资本积累率、资产总额。考虑到传媒企业的上市时间,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为2009年的横截面数据,且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3.0和Excel软件。

(二)分析方法

为了对传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传媒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1.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对反映事物不同侧面的许多指标进行综合,并最终合成为少数几个主要因子,每个因子的重要程度(权重)依据其对总信息的解释程度而确定,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便于我们对被研究企业的全面认识,并抓住影响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达到对企业更深层次的认识。

借助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可得到表1所示的方差解释表,下页表3所示的因子得分矩阵。由方差解释表可看出,前四个特征值较大,其余八个特征值均较小。前四个公共因子对样本方差的贡献和为87.277%,也就是说,前4个因子可以反映原有12个指标的87.277%的信息量,因此选取4个公共因子。

为了突出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便于对因子含义进行解释和分析,对因子载荷矩阵采用了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从而得到如表2所示的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由上页表2可知,公因子F1在流动比率X1、速动比率X2、资产负债率X3、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X11上具有非常高的载荷系数,说明可以充分地反映这 4个指标包括的信息,因此 ,公因子F1可以说是这4个指标的综合信息反映。考察这 4个指标的财务含义,与企业的债务结构、 还债能力、获现能力有密切关系,所以,公因子F1可以称为偿债获现因子。同理,逐个分析其他3个因子的信息含量及其指标的原始意义,公因子F2、公因子F3、 公因子F4 分别为资产营运因子、盈利因子、资本扩张因子。

提炼出综合代表原有数据信息的公因子后,通过表3所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知各公因子的得分表达式如下:

F1=0.291X1+0.282X2+0.209X3+0.061X4+0.064X5+0.048X6+

0.109X7-0.079X8+0.162X9-0.184X10-0.293X11-0.068X12

F2=0.028X1+0.088X2-0.269X3+0.016X4+0.176X5-0.153X6+

0.404X7+0.325X8+0.102X9-0.228X10-0.027X11-0.130X12

F3=-0.035X1-0.048X2+0.224X3+0.302X4+0.122X5+0.435X6-

0.125X7-0.097X8-0.044X9+0.339X10-0.068X11-0.126X12

F4=-0.045X1-0.029X2-0.069X3-0.053X4+0.145X5-0.098X6+

0.145X7-0.135X8+0.681X9-0.117X10-0.216X11+0.469X12

进而以各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占四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可得到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的表达式如下:

F=(0.25969 F1+0.24484 F2+0.24408 F3+0.12416 F4)/0.87277

将各指标值代入以上表达式,可以计算出18家样本传媒企业的各公因子得分及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并排名,具体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4所示)。

2.聚类分析法:在对18家样本企业利用因子分析进行了综合排名后,对他们的整体名次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是为了能够客观的认识上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及分析其原因,有必要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本文选用聚类分析法,它能把具有相似特征的公司划分为同一类。运用SPSS13.0的ClassifyHierarchicalCluster程序首先以四个公因子为分类变量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聚类,根据树形结构图, 18家企业被分为四类。然后分别以四个公因子为分类变量分别对企业的偿债获现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资本扩张能力进行聚类,结果(见表5)。

(三)结果分析

由表4(上页)和表5可以看出,省广股份核心竞争力较强,粤传媒核心竞争力较弱,而其他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传媒上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结合各因子得分及聚类结果进一步分析可知,省广股份有着较强的资产营运能力,但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上得分偏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如能适当控制财务风险,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更强。尽管粤传媒综合因子得分不是最低,但通过聚类分析可知,粤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最弱,粤传媒的盈利因子得分最低,经营状况需要改善,值得期待的是该公司近期正在进行重组,该公司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

结论

结合因子得分及聚类结果的分析可知,中国的传媒企业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优秀的媒体数量还不多,各个行业:杂志、报纸、影视,都还没有形成一群真正从市场中打造出的领头企业。仅就内容和传播渠道的整合而言,中国传媒业距真正的跨媒体经营,应该说至少还有段距离。在目前情况下,还很难和国外的媒体形成全方位的竞争和抗衡。但如果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在宏观经济稳健增长、消费升级、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国居民在娱乐资讯、信息传播、图书出版方面的人均消费还孕育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传媒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媒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有理由对中国传媒行业保持持续乐观。

参考文献:

[1]赵勋.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商业时代,2009,(21):111-112.

[2]丁和根.传媒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新闻界,2005,(2):4-6.

[3]包国强,李良荣.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3):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