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教学管理知识

教育教学管理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教学管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教学管理知识

教育教学管理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创新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为学生解决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郭沫若说:“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有课本知识还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二.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应当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学的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三.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必要。与此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所以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温暖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奥苏伯尔在其《学校学习》中提出,学习心理学中有一种重要的驱动力,即学校情境中的学习成就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些动机的应用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认知内驱力指的是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当一个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有力的动机。课程基础阶段时,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讲授教学内容前,提出与课程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引出本次课的内容,在心理上给学生制造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书上的有关内容。最后才有教师讲解,这时已经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

关注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决不是生来就有的,教师要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乐趣,逐渐巩固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教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接纳而表现出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学生的争强好胜之心甚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组织合理的学习竞赛,以胜负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事实证明表扬与激励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我们要达到一个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调整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比较、联想、假设等手段推导和掌握新知识。这种考虑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和爱护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同情和理解,对他们热情期望,严格要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再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总之,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管理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赏识教育;必要性;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方法

一、赏识教育的涵义

赏识教育是以尊重、肯定等为原则的教育管理方法,通过鼓励与赞扬,来教会学生与外界互动,形成自信的人格。(1)尊重是赏识教育的前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尊重就没有爱,尊重与爱是受教育者的需要,也是教育者应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者真诚的尊重与爱,能唤起施教对象的尊重与爱,能点燃受教育者的希望。(2)肯定是赏识教育的表现形式。赏识就是给予施教对象比较高的肯定。教育者有无赏识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能否成功。“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表扬会使“好”学生们变得越来越好。

二、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赏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1)赏识教育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赏识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赏识导致成功,抱怨走向失败。很多学生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而喜欢上一门课程;或者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而积极向上、勤奋努力。被关心被肯定的意识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2)赏识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赏识教育既可以是一种教育观念,又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中,对我们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转化后进生有重要作用。赏识教育就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后进生转化。(3)赏识教育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第一、职业学校实际上面对的是同龄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学习成绩和家庭社会背景方面具有明显的弱势特征。因此教师不仅要从教书育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更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信心。第二、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敏感而脆弱,却又趋于成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既要关注其能力提高等外部特质的形成,更要关注其内在的需要、动机、理想或困惑。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感到受尊重和被鼓励,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最大的成功。

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方法

1、坚持正确的学生观。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作为教育者,面对一群有朝气、有活力但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学生,必须树立人人有才,人人能成才的观念;要相信学生有转变的可能,有成功的可能。职业学校的学生好比受过伤的小鸟,需要老师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付出加倍的努力;需要教师用爱心启发爱心、用希望点燃希望,用快乐感染快乐。帮助学生用真情实感来体悟自己周围的人间真情与社会责任,从而变得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2、日常教学活动是赏识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日常的教学活动是实施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大多数文化知识都来源于教学活动,所以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1)纠正学生厌学情绪,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职业学校教师的第一要务。渴望得到知识、学到技能本来是人们很小时就有的愿望,但这愿望在中学时代因为屡遭挫败,屡受打击而慢慢丧失。为此,教师帮助学生恢复教育最初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2)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不良的听课习惯,一节课很难始终专注于学习,因此任课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要过多,要做到少而精,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是关键。(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用赞许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之后多予以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进步。(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认知风格的了解与尊重,能使自己的特点与学生的需要联系起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3、赏识教育要注意科学性与艺术性。(1)科学性。第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赏识教育必须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第二,赏识教育要求教师有耐心,能持之以恒。不少教师对困难生的教育一开始还蛮有热情,又是表扬又是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学生的能力。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第三,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度,更不能滥用。赏识要在正确客观地分析之后,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表扬、鼓励。并且,赏识不能过度,需要因人的性格不同而适当操作。(2)艺术性。第一,语言上的艺术性。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多用肯定与表扬的语言,诸如“你做得很好”“下次一定会更好”等语言,虽简单,但效果却很好。第二,行动上的艺术性。赏识教育仅仅停留在语言上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行动让学生感受到。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加学习、讨论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肯定学生的观点,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适时点拨,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与肯定。第三,体态语言上的艺术性。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语言的作用反而显得乏力,比如,当学生成功了一件事时,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满意的微笑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当学生遇到痛苦或烦恼时,老师用手拍学生的肩膀、抚摸学生额头就能给学生以精神上的安慰。

结束语

职业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不仅使学生能掌握一技之长,同时也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因此职业学校要实现其培养目标,促进学生走向成功,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合理实施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 申艳红.探讨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J].情商,2010(3)

教育教学管理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财务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务管理案例来源于财务管理实际工作的典型素材,有相应的客观依据,是对财务管理实际活动的仿真和模拟,提供的是形象生动和具体真实的感性认识。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能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可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在案例讨论中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来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意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理财案例情节为线索,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启示下,学生自觉地进入财务管理工作的“现场”,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以财务管理案例为典型案例,举一反三,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是一种适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3.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学生在案例讨论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写出发言提纲;在案例讨论过程的激烈辩论中针对不同的情景,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知识灵活应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使之成为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会解释问题的高手。

教师运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通过剖析案例、解决财务管理实问题,改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相互分割的状态,使学生所学内容相互渗透、综合运用,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财务理实际工作,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使之成为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会解释问题的高手。

二、目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进行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在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采用单一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规定的学时内,既要完成基本理论的传授及相关计算的讲解,又要介绍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难度相当大;加之财务管理案例的介绍往往需要关于案例背景知识的说明,所

以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规定学时内往往准备工作不能充分到位,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案例教学实施过程流于形式。

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即使引入案例分析,由于采用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的单一式教学法,实践环节很少,仅有的实践教学基本上停留在教师授课时辅以例子或例证,以说明自己所要阐述的观点;使得案例教学多流于形式。由于学生没有进入财务管理工作“现场”,缺乏实践经验,对老师所讲财务管理实例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和消化,都不算在考核内容之内。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差,也会导致案例教学的实施流于形式。

3.考核形式不利于案例教学的运用。

在学生财务管理成绩考核上案例分析的弱化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传统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效果的检查,更多的学生是否记住了书本知识,甚少考虑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的程度。反映在财务管理中,课程考核中强调得比较多的是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实际案例分析涉及比较少,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如何做好案例教学过程的组织控制

(1)准备高质量的案例

选择或编写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取得成效的基础。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的选择设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质量。财务管理案例选择或编写要体现目的性、实用性和典型性。

选择高质量的案例,逐步建立起教学案例库案例教学法的根本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选编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适应教学目的的优秀案例,是确保案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案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目的性、启发性、实践性和生动性,既可选取一定的外国案例,更多地应编写中国企业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每个案例的设计,要求能够反映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同时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案例中蕴含的问题并不在多,而在于能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考空间。为适应本专业的案例教学,应逐步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库。案例库围绕教学内容,最初由教师编录,以后可以吸收学生参与,不断进行补充和修订,将国内外最新的案例录入。

(2)学生课前的准备

学生准备可以有效地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益,并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学生准备包括:学生角色转换即从被动者转为课堂里积极的参与者、熟悉案例并查阅相关理论、分组讨论分析案例、拟定讨论草稿并明确疑问等。学生既要做好分享成果的准备,又要做好为别人提供可以分析的成果准备,还要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另外,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学生案例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每个班级建立一个公共邮箱,案例准备过程中由教师将案例内容、背景资料、思考问题、学生需要准备的前期知识通过邮箱传送给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动态管理系统教师与每个学生建立联系,这样教师可以利用动态管理系统与学生建立资源共享及交流的平台。

(3)教师课前的准备

教师对案例的准备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节奏和成效,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进行课前准备很重要。教师的课前准备需要关注:明确教学目标、复杂的教学背景、案例的全部信息和关键细节、课堂分析讨论的问题和涉及的理论、学生的困惑等。

(4)师生进入决策者角色进行案例分析

在掌握了案例的各个细节与数据后,应把这些数据进行整理,过程中实现角色换位,即以决策者的身份考虑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问题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主要是进行判断,分析时要注意抓住主要问题,避免过分拘泥于细节,根据案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等。

(5)教学评价策略

制定课堂评价标准时,要把评价信息、理论与实践的关联度、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效果等指标结合起来。此外,运用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应由多元的主体包括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学校领导主体三个方面的主体组成。就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而言,既要进行他评,又要进行自评。

2.《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

(1)激发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丰富多彩的实际问题能令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反映,在教学中以问题促学,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结合学习的内容,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讲授时间价值时,可采用实际的某种分红保险条款来设计问题,根据该分红保险的名义利率算出其实际利率,并指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差异,再与相应的银行存款利率对比,提出机会成本的概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的实施

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阶段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点环节,而教师在这个环节应该做的主要工作是讨论时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有效地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控制课堂讨论的进度及范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讨论,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表达出来。同时,使学生的讨论激烈但又富有理性,比如要制止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要求讨论时既要热烈、尖锐,又要真诚、相互尊重等,但仍需注意的是教师只是在必要时起指导作用。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应积极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尽量避免只是接受别人的观点,同时尽可能地将笔记留在课后完成,以便能集中精力参与讨论。

(3)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出总结,加深理解。分析报告不是讨论记录,也不是自问自答式的思想总结。一般在报告中应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备选方案,再围绕结论展开分析,并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尽量避免去猜测教师的分析构思,照搬所谓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

(4)教师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总结

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反思整体课堂教学及其各个部分,全面发现问题,分析并确定补救、改善的方法,以便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效益的策略。案例本身作为反思的催化剂,反思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教师的课后反思都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参考。课后反思分为整体反思和部分反思策略,在进行整体反思时,反思要把握全局,既从目标、过程与结果的角度,又从教师、学生和教育内容及教育媒介的角度,还从案例与其呈现、讨论的角度对教学进行整体性反思。在进行部分反思时,对课堂的每个环节、元素进行细致、深入的反思。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对每个环节的恰切处理,也离不开对每个元素的合理、有效的运用,反思环节和元素,将要素从系统中分解,就其各自特性进行分析,进行同类比较、评价,以便完善各个要素本身,并强化要素的系统性。

四、《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组织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

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了解和掌握大量的会计、财务管理和统计方面的实际资料,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熟悉会计与财务管理实际活动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具备较强的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重营造实践环境,善于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善于营造能刺激学生参与实践的思维环境。这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2.教学案例的提供应注意难易结合、循序渐进。

在提供教学案例时,应根据案例所反映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实际活动的复杂程度,结合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合理确定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学时,安排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进度与课堂理论教学进度,二者从时间和内容上应该是一致的。

3.配套与《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方法适应的考核评价方法。

要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还需进行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可采取的方法有:一是考核方式的改革,即可采用开卷与闭卷的结合,笔试与口试的结合;二是考试内容的改革,即适当增加实务题,减少理论题:三是考核评定标准的改革。一般而言,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组成,在总评成绩的评定中,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考核比例,而平时成绩又以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中的成绩与表现为主要参考依据。

对于财务管理课程实行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对传统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的一次改革。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挑战,且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实施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但只要教师精心准备案例、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就一定会在财务管理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马治国,孔彦.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科学,2006,(4).

[2]罗真.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思考.财会月刊,2005.29.

[3]胡爱荣.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会计之友,2005.4.

教育教学管理知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关键因素的主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 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2.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 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 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师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 教学实践中, 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必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但当前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尝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 这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尽量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 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3.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适时调整整体目标, 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 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不是孤立隔开的, 很多时候一节课上教师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管理知识范文第5篇

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具备大学教育的普遍特点,同时自身的特点也十分明显。所公认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入校学生在高中的成绩普遍处于中等或者中等偏下水平。无论这种学习能力上的差距是源自自身还是源自环境,当学生踏入大学的校园,都将成为过去式。而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工作都将在这一基础上展开。

一、高职学生的素质现状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里波动明显,性格并未成型,受家长、老师或者社会的影响较大。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呈现出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在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时比较乐观、积极进取。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让人担忧的心理状况,比如:自卑、迷茫、自负、忧虑抑郁、得过且过、自暴自弃等。

辅导员和学生的日常接触较多,能够相对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职责之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通常的做法是针对这一具体问题,通过各种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然后再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种教育管理思路可以称为“问题视角”。

二、问题视角下的学生管理

问题视角,这种思维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建立于对学生的被动理解上,对问题、差错给予过度的关注。

1.问题学生标签化,消解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问题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将学生问题化,而学生一旦贴上问题标签,便对学生具有“蚕食效应”,久而久之就会改变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环境对他们的看法。这些变化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在集体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心。而教育管理在为学生服务过程中,老师处于主动权威的地位,学生被贴上“问题人”的标签,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传统的问题视角把有问题的学生独立出来,在集体生活中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被削减了,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一蹶不振、“破罐破摔”的现象。

2.干预方式单一化,忽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传统的开展工作的模式是:发现学生问题――找学生及学生家长谈话――探寻原因――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问题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大多从问题视角入手,忽视了学生自身与环境互动的影响,并由此进行干预。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从学生自身去发掘原因,学生个人的特点、性格、行为等方面形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家庭环境等方面遇到困惑或逆境而引发的,在寻找问题原因时往往忽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显然很难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扰,通常治标不治本,也很难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3.工作过程工具化,师生关系不对等。问题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老师常常以专家、家长身份出现,在教育过程里,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明显的主客体关系。学生的独特性、个体性、价值被忽视,教育管理过程被定义为工具化的过程。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视的“人文关怀”中人的因素被掏空了。在大学校园里,甚至还会出现叫家长这样的局面,很多学生不愿意被叫家长,这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负担,对老师的教诲不接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工具化的工作模式,呈现出学生对老师教育的排斥现象,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构建。

三、优势视角下教育管理工作的内涵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运用这一视角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优势视角对人性的假定上是种乐观的人性观,不再专注于问题,而是把眼光投向可能性。优势视角在评估学生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他们的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用学生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它强调学生的能力、价值、兴趣、资源、成就和抱负在满足自己需要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优势视角超越了传统的问题视角的理论范式,其核心内容为以下方面。

1.优势视角强调教育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学生与环境互动的资源与优势,而非问题本身。在具体工作中,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发掘学生优势,创造资源,开发学生潜能。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都有他们的天赋、知识、技能或才干,有的较明显地表现出来,有的则未被发现或调动起来,人与人是不完全相同的。在某种情境下,这种潜能是可以激发和调动出来的,通过个体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在操作层面上,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应逐步转移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寻找可发掘的资源,开发学生潜能。

2.优势视角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受到尊重,包括学生的尊严、主体地位与独特性。所以教育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尊重。

3.优势视角相信学生是可以改变的,这种改变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备在逆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在具体工作中,优势视角要注重学生如何学习、生活、与他人交往,如何走出困境。

四、优势视角在教育管理工作上的构建和应用

1.承认问题的存在。在开展学生工作时,优势视角理念不能忽略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在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讲述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宣泄情绪,有利于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在讲述自己经历的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哀伤、焦虑甚至愤怒的情绪,这有利于教育管理者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境况,了解他们经历的事情以及他们为改善自己的境况所做过的努力。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者要承认问题是存在的,通过问题来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从困境中获取动力。

2.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强调老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双向理解沟通,追求多样性和个别性。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递进过程:交流――理解――解释――互助。这里的交流是一种师生之间平等真诚的有效交流,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使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老师则扮演指引者、支持者、倾听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师生之间搭建起一种平等合作的平台,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信任、自在的环境,和他们一块讨论并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协助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

3.较少关注问题,关注焦点集中于挖掘学生的能力。问题视角关注如何解决“问题”,忽视对学生自身能力及资源的挖掘,贴标签的做法又放大了所谓的“问题”。从优势视角来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上就要求老师较少地关注问题,而把眼光投向可能性,更多地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促使学生形成充满自信的自我认知,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在我们学校的很多活动中,其实已经蕴含了这种做法。比如各种才艺大赛、歌唱比赛、校园之春等团队活动,都是旨在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

4.使用激发学生优势的语言。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老师使用激发学生优势的语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然而当他们经受长期的困惑时,往往会忘记甚至隐藏自己的优势。使用能够激发学生优势的语言,并用这样的语言同学生交谈,传递给学生积极的心态。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会增强学生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并会慢慢发现并承认自己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要积极回应学生的成功,并帮助学生去发现自身更多的优势,有一颗真正关爱学生的心,并能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敏感体验,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学生思想、心理、心情、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微笑面对,泰然处之,与学生在思想、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以心交心、以情动情,从而真正做到:用爱去感染学生,用心去感化学生,用情去感动学生。当大学生获得老师积极的关注和较多的赞赏时,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自我认知水平就会提高。大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学习,会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来应对逆境事件,相反,那些得不到老师关注的学生,由于自己的能力得不到老师的赏识,在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也不会及时向老师求助,就会采取消极的方式应对。根据自身经验,老师的每一句鼓励、每一声赞许都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激发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