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危儿护理诊断

高危儿护理诊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危儿护理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危儿护理诊断

高危儿护理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危妊娠 高危因素筛查 母儿病死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148

高危妊娠是指:在妊娠期有某种并发症、合并症或致病因素可能危害孕妇、胎儿及新生儿或导致难产者,除直接影响母婴健康外,也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可以预防妊娠期疾病,促进母儿健康,对孕母及胎儿所出现的异常状况可以及早发现、及早诊治,根据《孕产妇系统保健分级管理方法》高危妊娠评分标准的要求,对所有建册孕妇进行高危因素筛查,现将2008年3月~2011年5月高危妊娠监测情况总结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011年5月收治分娩产妇1547例,从中筛选256例高危妊娠产妇进行观察。

分析方法:对256例高危妊娠产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观察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及可能影响孕产妇和围产儿安全的其他因素。并对上述病例资料进行相关所占比例及构成比例分析,重点统计:剖宫产率、母儿病死率、难产率、年分娩总数及各种剖宫产指征,对高危妊娠及剖宫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1]。

结 果

情况分析:256例中孕期筛选的高危因素顺次如下:乙肝、人流≥3次、轻~中度贫血、高龄初产、服避孕药史、先心、肾炎、哮喘史、孕妇体重<40kg、臀位未纠正、骨盆异常、瘢痕子宫、生育畸形儿史、前置胎盘、羊水过多、甲亢、精神分裂症、双胎、子痛前期、妊娠期合并妇科疾病、梅毒和尖锐湿疣等。分析得出导致高危妊娠的主要原因有人流、乙肝、臀位、瘢痕子宫、前置胎盘、妊娠合并症、高龄初产、双胎等。

剖宫产率、母儿病死率的比较:剖宫产90例,发生率35%;母儿病死率<1%。

高危儿护理诊断范文第2篇

【摘要】注重农村高危孕产妇的宣传与护理工作。分析农村高危妊娠的危害性,以提高对高危妊娠高风险的认识,尽量动员高危孕产妇到县级医院生产。高危妊娠为高危因素,其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剖宫产率也升高。护产士有责任和义务让大龄的孕妇积极地配合医生的工作,主动并积极采取保护措施,尽量平安地度过妊娠期并能顺利分娩的具体做法;,农村卫生院妇产科护理人员对农村高危妊娠妇女在围生期进行监测和护理的工作与注意事项,以确保母儿安全。

我从事农村妇产科工作二十多年,时有遇见高危孕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感受到农村高危孕产妇现象是不可忽视的。农村妇女传宗接代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再加上农民工外出打工、经商,带动农村人口流动,高龄妇女再婚嫁现象比以前多。乡镇卫生院要花力气来关注农村高龄孕产妇问题。

首先要大力宣传,让农村妇女认识到高危妊娠的危害性。年龄超过35岁第一次分娩已经属于“高危”范畴。女人妊娠与分娩危险系数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危害一,女人妊娠成功率在下降,容易发生流产。对于40岁的孕妇来说,会有25%的人会遇到流产;而45岁以后,将有一半的孕妇将发生流产。危害二,年龄超过35岁的孕妇,在妊娠后期容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导致胎儿生长发育迟缓,死胎死产发生率、难产率,围产儿死亡率、感染的几率升高。与年轻初产妇相比,高龄初产妇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增加了5倍。危害三,表现在胎儿畸形率高。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母亲生育年龄不超过30岁者,其孩子出生缺陷率为5.93%,大于30岁者,其孩子出生缺陷率为7.71%,大于35岁者,缺陷率更高。危害四,孕妇年龄越大,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并发症的机率越大,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危害五,高危妊娠对妇女身心健康威胁极大,不仅导致胎儿的发病和死亡,也常会致使孕妇发病或死亡。

当今,随着医疗科学的发展可以让更多的高龄女性安全度过孕产期,但由于高危妊娠问题导致的产科并发症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从事妇产科工作的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让大龄的孕妇积极地配合医生的工作,主动并积极采取保护措施,尽量平安地度过妊娠期并能顺利分娩。具体要做的是:

1 让高龄女性孕前要提前1个月口服叶酸。服用叶酸,可以避免神经系统发育疾病。孕前如果未及时吃叶酸的孕妇,怀孕后要继续补充叶酸,直至怀孕12周为止。

2 孕前要进行身体检查。夫妻双方都要进行身体检查,尤其是准备怀孕的女性,除了要进行心、肝、肾等常规检查外,还要重点检查生殖系统。患有性病的,要等待治疗痊愈后才能怀孕。

3 孕期保健要格外注意,要保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产检要给孕妇建卡,医院方要做好建卡档案。建议高危孕妇怀孕24-28周到县级医院做四维彩超排除畸形。

4 高危孕妇怀孕16-20周,要进行唐氏筛查。这项检查是提取孕妇的血液,检测血液中所含有的各种物质的量和浓度,来断定胎儿可能出现的病症。

5 怀孕20周以后动员高危孕妇要到县级医院做羊水穿刺。这项检查主要是针对高危孕妇检查的。研究表明,孕妇年龄愈大,先天愚和畸形儿的发病率愈高。随着孕妇年龄增长,卵巢逐渐衰老退变,产生的卵子自然老化,发生染色体畸形的机会就会增多。羊水穿刺检查可以直接获得染色体的数量,根据检查结果可以知道胎儿是否有异常。但要向孕妇告知这项检查有0.5%的几率会因此导致流产。

6 随着孕妇年龄增长自然分娩的难度越来越大,高龄产妇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尽量动员高危孕产妇到县级医院生产。高龄孕妇剖宫产适应征较高,大致有90%的高龄产妇选择剖宫产,剖宫产医疗费用较大,产后身体恢复期长。高龄孕妇的骨盆比较坚硬,韧带和软产道组织弹性减弱,子宫收缩力相应变小,容易导致产程延长,甚至难产、胎儿产伤和窒息。

7 关注高危孕妇血糖、血压等指标。高危产妇易患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妊娠期糖尿病等。由于孕妇体内的血容量比非孕期明显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如果原先有患心脏病的孕妇很可能由于无法耐受,只得提前终止妊娠。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产妇年龄超过35周岁的,要进行产前诊断。加强对农村高危妊娠妇女在围生期进行监测和护理,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围生儿死亡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卫生院妇产科护理人员对农村高危妊娠妇女在围生期进行监测和护理的工作有:

尽量动员高危孕产妇到县级医院生产。但日常总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高危孕产妇不愿转到县级医院产儿,也有的是高危孕产妇临近围产,已来不及送县级医院,只好送进卫生院。对于这些高危产妇,农村卫生院妇产科护理人员对农村高危妊娠妇女在围生期进行监测和护理的工作有:

一 产前的心理护理:高危孕产妇在确定分娩时,主要表现为对分娩感到焦虑、恐惧,担心生出畸形儿,有的甚至恐惧发生并发症有夺去生命的危险。我们护理人员应细心观察与检查产妇,耐心安慰产妇,并尽可能让孕妇身体歇息。以增加产妇的安全感。同时还要及时与产妇的主要亲属进行沟通,使产妇能够得到丈夫、亲人的体贴、关怀和理解,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生产。

二 妊娠并发症的护理:高龄产妇常有妊娠并发症或存在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慢性缺氧等病理因素,产前注意生命体征稳定,控制血糖水平,对比较严重贫血的孕妇,给予静脉输液,为围产创造有利条件。对重度贫血或心脏病的孕妇,应联系120服务,送往县级医院。

三 产中护理:产中应做好输液管理,生命体征的监测及出入量的观察。产中注意保暖,避免低温寒战。应注意预防术中出血,产过程中注意要“三慢”即吸羊水慢、娩胎头慢、剥离胎盘要慢,产程结束应检查子宫收缩情况,若子宫收缩乏力应及时给予处理。护产士还应多与清醒产妇交谈,分散注意力,以消除恐惧心理。

四 产术后护理:①一般护理:产后由护产士协助母乳喂养,以促进乳汁分泌,以利于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②加强病情观察:产妇回病房时,责任护士应详细尿量、出血量及新生儿的一般情况,严密观察产妇的意识、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量,最初每15分钟观察记录1次,若3次平稳后可改为每30分钟观察1次,产后2小时生命体征较平稳者可改为每2~4小时监测。③输液管道的护理:产后3日内是产妇心脏负担较重的时期,应注意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严格控制滴速,一般根据病情调至60~80滴/分,如失血较多时,可适当加快输液。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①预防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而高龄产妇因精神过度紧张、产后体力消耗大、孕产次数多,子宫肌纤维损伤,结缔组织增多,影响子宫收缩和缩复功能,可导致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引起休克。注意产后高危孕妇的补液、输入抗感染药物等。多鼓励高危产妇加强活动,勤做腿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参考文献

[1] 李卫平.高龄孕产分娩方式的选择.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10):743.

[2] 黄晓萍,蔡娅,刘超,等.妊娠糖尿病的规范化教育和管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2):78-79.

高危儿护理诊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生儿;低血糖;高危因素;护理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 of blood glucose among high risk newborns,and then carry our nursing measures.Methods: Using the blood glucose meter to survey the blood glucose of 72 high risk newborns. Results: There were 28 hypoglycemic newborns,the incidence rate was 38.89%; There were 6 hyperglykemia newborns,the incidence rate was 8.33%. The incidence of newborns pathoglycemia about the gestational age more than 37 weeks、birth weight more than 2500g and without merge diseases were less than the gestational age less than 37 weeks、birth weight less than 2500g and with merge diseases.It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words】Newborns; hypoglycemia; High risk factors;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16-02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新生儿危重症之一,主要损害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是围产期窒息、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糖尿病母亲新生儿等高危新生儿的常见并发症[1,2]。因此必须积极防治。我们对收治的72例高危新生儿中34例出现血糖异常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符合高危新生儿标准的72例新生儿,其中男39例,女33例,日龄2h~10天,胎龄

1.2 临床表现:反应低下30例,(41.67%),拒奶17例(23.61%),体温不升14例(19.44%),面色苍白14例(19.44%),惊厥11例(15.28%),昏迷6例(8.33%),无症状17例(23.61%)。

1.3 方法:

1.3.1 血糖测定方法:用血糖仪及相应试纸和针头,采足跟毛细血管血1滴进行血糖检测。血糖值正常者每6小时检测1次,异常者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后30 min检测1次血糖,待血糖正常后再改为6 h检测1次。连续监测正常3 d后停止检测。诊断标准如[3]。

1.3.2 护理方法:对低血糖症新生儿生后1 h即开始喂10%葡萄糖水,观察1~2 h,如无呕吐及其他反应,生后2~3 h开始喂奶,不能经口喂养者予鼻饲,保证热量供给。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并根据监测血糖值及时调整,争取尽早停用静脉输液。进行肠道外营养的新生儿,同时加用多种氨基酸和类脂质,以减少葡萄糖用量,预防高血糖的发生。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其体重及体温情况,给予暖箱保暖,及时调整暖箱温度,维持体温在36~37.5℃,避免过多暴露患儿,减少能量消耗。严密观察新生儿神志、呼吸、面色、哭声、吸吮能力,肌张力及抽搐情况。在操作时要严格消毒,采血后用无菌棉球压迫,无出血后用无菌敷料包扎,防止皮肤破溃感染[4~7]。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血糖结果:本组72例患者中,血糖异常者34例,占47.22%,其中低血糖28例,占38.89%;高血糖6例,占8.33%。对照组72例患者中,血糖异常者7例,全部为低血糖,占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糖异常的相关因素:胎龄

2.3 护理结果:34例血糖异常新生儿均于发现后2~4 h血糖恢复正常,其中12例出生后7d内血糖有波动,及时发现并纠正。本组无1例采血部位发生感染,未发生与血糖异常相关的并发症。

3 讨论

葡萄糖是新生儿脑耗氧代谢的全部物质[8~9]。低血糖时会导致这些脑细胞结构的基质碎裂,进而加重脑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程度。高血糖对脑缺氧或缺氧损伤巳成定论[10]。新生儿血糖异常时,其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易被其他疾病所掩盖,故对高危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患儿应常规进行血糖监测,以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及时进行治疗。本组资料中34例血糖异常的新生儿经针对性护理后血糖均于2~4 h纠正,其中12例生后7 d内血糖有波动,均及时发现纠正。本组资料中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合并疾病的新生儿血糖异常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原因为早产儿肝糖原储量不足,糖原与产热能的棕色脂肪易被耗竭而发生血糖异常;低体重儿胰岛素分泌不足且活性低,分解反应和调节功能较差,使血糖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发生血糖异常;窒息、感染、缺氧等刺激可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立即启动,使胰岛素相对不足及效率降低,此时血糖虽高,却不被组织器官充分利用,这种利用障碍导致血糖异常[11~13]。

总之,对高危新生儿生后24h内要连续监测血糖,对高危新生儿加强对的病情观察,输液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早喂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及治疗措施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闵玉芳,黄瑞萍.母婴NUC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9,7(1):32

[2] 周志玉,何莉,邓靖怡,等. 高危新生儿血糖的临床分析与护理3 18例[J].主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36~37

[3] 金汉珍,黄德眠,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61~666

[4] 张丽霞,崔艳芳. 新生儿窒息后血糖异常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22(7):41~42

[5] 吴红燕,康文清,赵磊.鸟巢护理应用于早产儿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0(23):14~15

[6] 宫鲁萍.新生儿低血糖监测及护理初探[J].护理学杂志,1994,9(2);69

[7] 张家骧,魏克伦,薜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66~668

[8] 李智英,梁海华,刘晓红,等.窒息新生儿的血糖变化及护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3,2(2):5

[9] 常向秀,徐节,刘菲菲,等. 窒息新生儿血糖动态检测及其护理[J].护理学报,2006,13(9):4~6

[10] Pulsinelli WA,waldman S.rawlin SOn D,et al hyper glycenlia oonverls neuronal damage into brain infarction neurology,1982,32:1239~1246

[11] 马美丽,徐红贞.早产儿低血糖症的观察及护理58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36

[12] 叶朝. 高危新生儿血糖异常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12):904~905

高危儿护理诊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母婴分离 护理干预 心理因素 高危妊娠产妇

高危妊娠是指女性在妊娠的过程中出现了其它的躯体疾病或孕期并发症,使得对孕妇和胎儿的安全造成影响,甚至导致难产者。国内多篇文献报道中统计高危妊娠的发生率均在20%以上[1]。由于孕期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可能导致高危儿、难产儿的出现。有时需要患儿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由此产妇需要暂时与新生儿分开,以及情感的分离,同时要面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健康问题,更要担心新生儿的病情转归。新生儿在出生后转入NICU治疗,对母亲来说是一件意外的精神创伤性事件,阻碍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正常母子接触和情感的交流[2]。随着医学围产期的告诉发展,产妇的心理保健日益提高到产妇身心健康的高度上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12月收治符合条件的50例产妇。首先产妇病情指标符合临床的诊断标准,患者既往无精神心理障碍。其次新生儿出生体重≥1000g,孕周≥28周,生后Apgar评分≥4分,无先天性疾病。再如有婴儿出生后急危重症,立即送到NICU治疗。

干预方法:干预时间,第一阶段,产后1~3天,医护人员主动和产妇交流,解析新生儿疾病及预后情况,讲解乳胀的原因,示范护理方法,以及倾听产妇的心理状况变化,必要时给予心理疏导;第二阶段,产后四天至出院后(产妇出院后),分发出院指导手册,新生儿护理知识,定期询问产妇和新生儿的情况。实验组护理干预内容:①积极心理干预,全面了解产妇情况,对产妇做好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信息支持,制作相关信息手册提供相关病情信息,对病情解析给予支持,加强产妇对NICU病房的了解,减少对病情臆测与焦虑;③同时提醒产妇注意产褥期健康,应当学会产后情绪调控方法和母乳喂养指导等;掌握正确的护理规范操作。

测量指标:心理应激指标,按照心理应激指标分特质性焦虑分值(T-AI)、状态性焦虑分值(S-AI)和爱丁堡产后抑郁分值(EPDS)进行测评,得出结果分析护理干预对高危妊娠产妇的身心状态影响因素。

统计学处理:利用统计分析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资料;计数资料使用( ±S)检验,P

结 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产妇产后3天的焦虑抑郁指标比较:实验显示,对孕妇术后3天实验组及对照组的病患,进行状态焦虑方面,特质焦虑方面,抑郁指标方便的检验,结果评分之间的P9,干预组发生率40%,对照组发生率60%。EPDS发生率56%,见表1。

讨 论

母婴分离高危妊娠产妇术后的心理应激反应因素。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及资料报道,影响心理应激水平的因素有很多种。包括人口学特征,产科水平,人格特征,及新生儿情况等。经多远逐步回归进一步确定:新生儿出生孕周,高危妊娠产妇是否伴有妊娠合并症以及并发症,以及产妇特质性焦虑是重要影响因素。

母婴分离高危妊娠产妇术后的心理应激反应。母婴分离作为一个强烈的应激原,促使高危妊娠产妇经历生产后,以及婴儿的病情,从而产生一系列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产妇产褥期的心理健康。心理应激是指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自我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为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国内多项研究也表明:强调护理人员与母婴分离产妇建立亲密关系和交流的重要性[3]。此次研究,对50例母婴分离高危产妇的调查过程中,高危妊娠产妇因为新生儿各种原因后需要送到NICU治疗,担心患儿的疾病情况及预后如何,而由此产生恐惧不安。没有无法战胜疾病的信心,担心护理是否到位,担心母乳喂养中断等等相关问题。从而容易出现一些情绪症状或者加重原有的情绪反应,出现焦虑,悲伤,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哭泣等情绪反应。这些都提示,母婴分离后,高危妊娠产妇希望与工作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以及对信息支持的强烈的要求。而且实验组是采用相应干预,表明对孕妇的个体情况赋予信息支持,提供心理疏导,提倡护理等综合性支持,能够有效的缓解母婴分离高危妊娠产妇的负面情绪的爆发,有利于产妇产褥期身心状态的恢复。

护理干预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效果分析。高危妊娠产妇常分娩前,经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以及产后精疲力竭;担心新生儿无法照料。在这样的情感冲突加剧,严重激发心理应激,对患者造成一系列的身心损害。所以护理上积极进行有效的干预,抑制产妇心理应激的发展和减低产妇心理应激强度,迫不及待。在常规护理处理基础上,按照全面整体化护理的要求,由医护人员采取个别指导、疏导和发放健康资料方式,对实验组进行心理干预,健康信息支持,健康护理以产后6周内电话随访在内。结果显示该方法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和情绪变化,提高母乳喂养机率,减轻乳胀,预防孕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高危妊娠产妇会在母婴分离下,产后产生不同情绪变化,因此,医院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和掌握产妇的心理变化及真正需求,有效地对产妇采用恰当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产妇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蔡隽.2000-2004年高危妊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612-2613.

高危儿护理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小儿;脑性瘫痪;认知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161-03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近年来,由于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普及,高危儿和极低出生儿体重儿的生存率大幅度提高,脑性瘫痪的发生率稳中有升。在我国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8‰~4‰,绝大部分为散发儿童,农村发病率比城市高1倍[2]。影响脑性瘫痪治疗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接受治疗的年龄、时间等,开始治疗时间在出生后6个月内疗效明显优于>6个月者,此期间是进行早期康复、干预的最佳时期[3]。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脑性瘫痪患儿来自农村占71%,15%的脑性瘫痪患儿曾在基层医院被诊断为佝偻病而给予补钙治疗,有16%患儿首次是以其他疾病就诊,在体检过程中才被发现患有脑性瘫痪[4]。部分农村脑性瘫痪患儿被误诊、延诊,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层医护人员对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缺乏、未能引起重视有关。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是最早接触脑性瘫痪患儿的主要人员之一。对乡镇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培训,才有利于对脑性瘫痪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提高脑性瘫痪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百色市部分乡镇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脑性瘫痪知识讲座,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百色市4个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共97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35名,女62名;年龄20~63岁,平均36.33岁;职业和职称:医生66名,其中,中级职称40名,初级26名;护理31名,其中,中级职称11名,初级职称20名;工龄1~36年,平均13.21年。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和方法 经查阅资料,结合临床经验,自行设计脑性瘫痪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在正式发放问卷调查表前,进行预试验,结果α系数为0.78,重测信度为0.84。调查表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及对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对脑性瘫痪的认知包括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情况等。在发放问卷调查表前,首先解释问卷调查的目的,在征得同意后发放问卷调查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问卷率为97%。

1.2.2 知识讲座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对调查对象开展有关小脑性瘫痪知识讲座,内容有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国内外治疗进展、康复训练和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如何鉴别脑性瘫痪高危儿、预防方法等。1周后再次发放以上量表。

1.2.3 评分方法 量表采用4点计分方式,认知程度设有完全不了解、不了解、了解、非常了解,分别计1~4分,分数越低表示受测者认知程度越低。量表10项内容满分为40分,其中,36~40分为优秀,32~35分为良好,24~31分为及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开展知识讲座前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情况比较见表1;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优秀、良好、及格率比较见表2。

由表1可以看出,经过知识讲座培训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等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与开展知识讲座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

从表2可以看出,开展讲座前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儿童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优秀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

3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5]。目前,小儿脑性瘫痪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为适应综合医院康复科及儿科、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儿童福利院和社区康复的需要,卫生部曾多次组织开展全国小儿脑瘫实用康复技术培训班,凡从事儿童康复、小儿神经、儿童保健医生、治疗师、护士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均可报名参加。我院也曾经组织百色市部分乡镇医院业务骨干进行小儿脑性瘫痪知识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尚未全面铺开[4]。许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训练中心建立或医院脑性瘫痪康复科的成立,给脑性瘫痪患儿及家长带来了希望。虽然目前脑瘫的康复治疗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被医学界认为是一个难题,单一方法不能解决多个问题,只有将多学科交叉,协同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取得到较满意的疗效[6],而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最新研究表明,应用脐血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物理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7]。但是,提取脐血干细胞受一些医疗条件制约,所以该项技术尚不能在基层医院推广。减少或降低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率、致残率最重要的是预防或避免高危因素,做到“三早”。国内研究显示,引起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既往不良孕产史、羊水异常、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多胎妊娠、宫内窘迫、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孕次大于1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8]。虽然认为产时和产后危险因素很可能是产前因素导致的结果变量,而不是脑瘫的直接病因,但是,如果在产时和产后避免这些危险因素,或出现这些危险因素后,积极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患儿致残率。可是,在临床工作中,仍有部分脑性瘫痪患儿因误诊或延诊而影响治疗效果。王院方[8]报道,2003~2009年医院院内、院外小儿脑性瘫痪误诊率为31.66%,认为与一些临床医师对这些高危因素缺乏认识,忽视了定期随访检查有关,应提高对脑性瘫痪高危因素的认识,加强高危儿的随访。本文调查结果表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缺乏,开展知识讲座前,优秀率仅为1.03%,不及格率为27.84%,得分最低的前4项为预防方法[(2.34±0.52)分]、临床分类[(2.43±0.63)分]、康复训练方法[(2.47±0.54)分]、护理方法[(2.51±.052)分]。可能与部分医护人员在学校读书时,没有系统、规范学习这方面知识,而且康复训练方法必须参加专业培训,在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不注重患儿家长心理需求及护理有关。经过开展知识讲座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情况、知识掌握优秀率等与开展知识讲座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由此可见,对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能够明显提高他们的小儿脑性瘫痪的认知水平。只有掌握脑性瘫痪的相关知识,才能在诊疗过程中学会鉴别脑性瘫痪,防止误诊或漏诊。对出生时具有高危因素存在的新生儿,应建议转上级医院就诊,及早给予检查。班亮阶等[10]报道,小儿脑性瘫痪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异常率分别为73.33%、81.33%、30.67%,对于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必要时应行头颅CT、MRI等检查,发现异常者及早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对运动、语言功能发育迟缓的婴幼儿,应仔细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减少致残率,才能减轻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17.

[2] 陆青梅,黄境旺,赵日岚,等.健康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2):138-139.

[3] 柳淑芬,陈海燕.不同年龄组的脑瘫患儿综合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1):76-78.

[4] 陆青梅,韦桂源,陆小曲,等.脑性瘫痪患儿家长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8):964-965.

[5] 李瑞仕,马融,冯兆才,等.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瘫临床应用概况[J].山西中医,2009,25(7):54.

[6] 郭新志,卢红云,张向葵,等.小儿脑性瘫痪综合康复体系的建构[J].社会福利,2012,21(9):37-38.

[7] 邢利和,张丽欣,张丽丽,等.脐血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物理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1):7777-7781.

[8] 高志平,贾宁.小儿脑瘫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49-150.

[9] 王院方.小儿脑性瘫痪126例误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