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保障;教学方法;调整

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对于他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的知识点较多,需要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增强学生数学方面的综合能力。现阶段我国教育部对于高中数学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加大,客观地要求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全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高中数学内容板块的设置特点,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数学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拥有先进的创新教学理念,为学生未来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新能力的相关内容

为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需要利用有效的培养方式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自身全面的发展。当今时代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的是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也是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客观反映。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为学校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结合现阶段教学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创新能力的如何提高已经成为了许多学者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也客观地体现了创新能力对于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所谓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拥有一定的好奇心,能够利用独特的视角看待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相关的方式方法快速的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理想效果所具备的能力。这种理念也客观地体现出了创新能力的某些本质特征:(1)利用独特思考的方式,客观地对待实际中存在的问题;(2)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对某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确定出发挥某些先进教学方法的有效方式;(3)创新能力的高低,需要结合实际的问题进行综合地培养。

二、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提高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结合目前高中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发展现状,能够发现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还未真正地形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偏弱。究其原因,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高中数学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相关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高中学校的老师从思想上对于提高数学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从思想上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这种能力的增强对于高中数学的影响。同时,他们多年形成的传统教学思维,也客观地阻碍了创新型数学教学计划的实施。

(二)缺乏丰富的创新型教学手段

高中数学的知识板块内容较多,对于学生整体的理解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讲究一定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更多的参与热情。但是,目前一些高中学校由于自身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及老师教学方法的落后等客观影响因素的存在,导致数学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烈,老师的数学创新型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比如,在对待一些空间几何问题时,老师只是让学生利用自身的想象力或者在草稿纸上简单的画图等方式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无法利用创新型的教学手段正确地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数学方面整体的教学效果,也阻碍了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降低了这些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三)创新教学工作落实不到位

一些高中学校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开展中过分依赖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即使意识到了数学创新工作的重要性,也无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位,导致自身的教学质量长期得不到有效地增强。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提高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在实际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问题采取科学的创新策略,提高自身综合的数学教学综合能力。而高中数学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无法及时地将数学教学工作落实到位,不仅不利于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会间接地影响整体的教学水平。比如,一些学校根据教育部最新的大纲要求,在数学教材选用的过程中,没能真正地意识到创新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导致选用的教材在实际的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

(一)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有效地提高老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改变自身的传统教学思维,为创新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更多的数学兴趣,培养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现阶段信息化技术达到了快速地推广,相关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提高提供了可靠的教学思路。比如,老师在讲解数学中的空间几何问题时,当需要明确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并计算平面间的距离时,老师可以采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将立体空间的数学问题利用投影仪的作用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对不同角度的分析,利用动态化的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寻找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活跃他们的数学思维,最大限度地减少数学问题解决所需的时间。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对于高中数学老师创新型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保证了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多的教学成果。

(二)增加不同学校间交流合作的机会

高中数学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拥有创新型的教学思维,能够将创新型的教学手段运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不同的高中学校主动地加强彼此间交流合作的机会,通过彼此间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分享,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比如,当解决数学中的有关如何安排座位的概率问题时,不同学校的老师可以在相关的会议上说明自己的教学思路,利用自己创新型的教学理念提出解决问题的个人观点,丰富老师们未来数学课堂教学的手段。

(三)注重课堂气氛的有效调节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气氛对于老师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高中的数学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课堂气氛的有效调节,保证相关的教学工作能够落实到位。例如,老师在讲解如何计算点到直线和直线到直线之间的距离问题时,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允许他们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丰富解题思路,为问题的快速解决提供可靠的保障。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确定合适的解题方法,为自己数学创新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做好合理的规划,保证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通过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增加师生间互动交流的机会,也会为老师数学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可靠的工作思路。

四、结束语

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结构较为复杂,不同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要求有着一定的差异,需要老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及时地调整预先的教学计划,增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利用数学的基本思想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理清创新型教学方法,提升高中数学整体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卉.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5(04).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思维过程 思维策略 问题本质 解题方法 错误成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思、概括、抽象。显然,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必须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剖析,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进行思考。

一、整理思维过程

学生解决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定的“尝试错误”,再加上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不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是具有正确解题思想的体现。为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思想,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二、回顾思维策略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是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应在学习后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结合数学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为了使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反思问题设计时,应考虑让学生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提出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归纳,既使他们看到了自己思想的不全面,找到了差距,培养了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又使他们学习揭示概念的本质的一般思想方法,使他们切实体验了数学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这就超出了题目本身的意义。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让学生回顾课本所学知识和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评价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赞赏,增强学习信心,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

三、剖析问题本质

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问题的本质重新剖析,在将思维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深化,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解决问题以后再重新剖析其实质,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在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之后,启发学生反思,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可使问题逐渐深化,还可使学生的思维的抽象程度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完“圆的认识”的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忆交通工具的车轮,反思与“圆的认识”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经过反思学生发现,所有的车轮都是圆的,都是利用了“圆”的知识,在同一个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才使车子滚动向前。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数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理解周围世界。”

四、分析解题方法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问题。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五、找出错误成因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 数学问题意识 培养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有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当代有的外国学者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问题及提出数学问题的意义

1.问题

什么是问题?问题是认识主题想要弄清楚或者力图说明的对象,也就是主体想要解决的疑难。问题表明主题对所关注对象的“无知”,但仅仅这种“无知”还够不成问题,只有当它被主体所自觉,进入思维活动,即当主体意识到了无知也就是以思维的方式积极反映矛盾时,才会有问题产生。

2.提出数学问题

涉及到数学概念或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即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则是指在一个独立的数学问题情景中创造新问题或对已知数学问题的再阐述。提出问题重点要求在数学课堂上增加学生的提出问题活动,这种数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造潜能。

3.提出数学问题的意义

学问学问,贵在会问。李政道说过: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数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数学问题是数学生命的源泉,是数学前进的杠杆。数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形形的数学问题被发现、被提出、被解决的过程。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悍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故“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数学问题对每个学习数学的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生问题的情境;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即使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题,结果往往是“没有问题”其实“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待到学生作业或考试时,教师才发现很多学生错误百出,有些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至于某些知识的由来和所以然,则更是一知半解。学生为什么会有疑不问?学生为什么不会提问呢?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下列三方面的原因:

1.应试教育观

教师明知道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探索,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还是不得不抓紧时间,多多提问,多多讲解,仿佛这样抓紧了课堂的分分秒秒,心中才感觉塌实。至于学生提问的能力,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我们还难以考查,因此,教师也就自然的放弃了培养,而把目光停留在让学生解决教师所提供的现成问题上,致使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2.教师主演观

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必定参差不齐,其涉及面必定广泛,面对这难以预料的复杂情况,教师教学必然不能按照给定方案“顺利”进行,担心无法驾驭课堂。还有教师不重视学生提出问题,不知道怎么做,怕学生给教师出难题,怕浪费时间等等。

3.错误评价观

课堂上没有良好的质疑氛围,使学生有疑不敢问,不愿问。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别人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问题由谁提出,以谁为主,决定于教师的教学主体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师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问题最有价值的提出方式是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浅显,但它是学生知识内化的结晶。学生对提问的兴趣,远远大于回答问题的兴趣。学生是问题的主人,只要是他自己发现的,他就能在头脑中建立问题的模型,就有积极性分析、尝试、猜想问题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创造出探索的欲望、激情和认知基础。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仅是一个方式问题,而且还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

三、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人不多,但不等于学生没有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少,质疑问难的机会少。因此,教师要充分开放时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1.创设情景,激发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方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68-01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新授之后教师问学生:对刚刚讲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通常都没什么问题,这里的"问"纯粹是走过场,没任何意义。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1.创设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因未得到老师的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这火花随即熄灭。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2.注重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备的能力,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3.认真探寻学生的内在潜能

在数学学习过程过中,学生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能潜能。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于发挥其潜能,这是数学教学的核问题。一般来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达至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认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也得不断提高。

4.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教学

以往的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只是在听知识,记笔记,做练习,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接纳情况。教师只注重自己对知识的灌输,让学生被动地按照自己的要求学习,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机械,不会灵活运用,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低。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途径,呈现丰富的学习内容,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是因为对抽象的计算不感兴趣,这和学科特点有关。教师要打破书本认知和学生思维特点的距离,通过一种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式感受到数学是鲜活的。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比如,在教学面积、周长的概念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量一量、算一算。自己腰围、文具盒、桌子等都是学生熟悉的,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又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出生的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都喜欢玩,喜欢游戏,对游戏活动的兴趣远远要高于学习。游戏是一种无意的活动,而学习是一种有意注意,后者让学生学习感到压力和紧张感,而前者让学生感到放松,在愉快的心境下积极投入。教师不妨把学习活动和游戏结合起来,把有意注意学习变为无意注意行为的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①竞赛活动。有小组竞赛和个人竞赛两种。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同学们踊跃参加,都想争第一。如口算比赛、抢答比赛都是他们所喜欢的;②开火车游戏、找朋友游戏,锻炼了学生的判断力,在数学计算学习上,让学生摆脱了单一的书本练习。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由此看出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突出数学习题的开放性与引导性,提高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与准确性。

一、解决问题的来源应具备情感化、生活化和主题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这是由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的思维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对于他们而言,只有那些他们熟悉的、理解的、感受过的内容才具有意义。教材中的不少应用题,由于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供参照,更无法透彻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具体内容情节上做一些调整。在设计解决问题时应适度地回归生活,从学生日常生活事例中取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学生学习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和耐心,对以后的教学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

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在过去解决问题时居多,很少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我们发现在实践中,如果对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进行改造,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解决问题变得活泼、生动。如教学“求平均数解决问题”时,我们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诸如某一星期的平均气温、某班学生的平均身高等,并将应用题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标中明确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与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情景剧表演等结合起来,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这样,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出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解决问题教学,其呈现方式应是多种多样、图文并茂的,其提供的信息应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加以寻找、选择的。经历这种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才有可能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中的各类问题,不至于轻而易举解决文字形式的问题,而遇到其他形式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同时,关于呈现方式,它与题材的生活化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即在学生学习全过程中的贯彻落实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教学中解题的多样化、开放化

在解题训练中,教师不能把目光仅仅定格在答案上,更应关注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即要适度地引入开放性问题解决途径,冲破传统应用题的封闭性,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某一家服装厂接到了生产1500件T恤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解这道题的时候,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所给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所以,这道题目的解法有四种,即3/40%-3;3*[(1-40%)/40%];设还需要x天才能完成任务,40%/3=(1-40%)/x;(1-40%)/(40%/3)。

四、解决问题教学评价的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