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型课的特点

微型课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型课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型课的特点

微型课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 课堂言语行为 有效性 特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83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地域空间性的课程,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把每一节课上得有效,要让课堂有效,需要教师在学科之中乐此不疲,全神贯注地去拼搏、去钻研,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地进入新境界;需要认真备课,对课堂的内容进行反复打磨,课堂言语进行精心设计,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掌握有效课堂言语行为的目标性、针对性、简洁准确性、生动灵活性、诱导启发性、情感丰富性等基本特点。

一、目标性

目标具有持久的指向,无论做人或做事都得有目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目标不仅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也同时包括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每一堂课中又有具体的目标,比如教师在上《热力环流》这节课时,明确提出“让学生掌握大气环流原理,懂得运用大气环流来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及运用到社会生活中”这一目标;教学活动中每句言语都得有的放矢,不能东拉西扯,更不能离题万里,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没有目标性的言语行为,即使讲得在天花乱坠,也是无效的。

二、针对性

教学言语行为对于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知识系统、心理特点各不相同,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有效性具有针对不同学生差异和需要的特点。比如,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在不遵守课堂纪律时,教师点到为止的说“看来我上课魅力不够,有人没认真听呀”;当经常调皮捣蛋的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时,教师可直接批评的说“××同学,你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还影响其他同学。”表达相同意思,但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简洁准确性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高明的教师往往把复杂的公式、枯燥深涩的原理简洁生动的表达成出来,学生一听就明白,而有些教师却把简单的问题绕来绕去搞复杂了。有效的课堂言语行为不能故做高深,把简单问题复杂深奥化。有个故事是这样的,“数一数这群羊有多少只,数学家就先数羊的脚,然后用羊脚的总数除以4,最后得出羊的只数。”这就是典型的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同时,教学语言也需具有准确性,比如“气候”和“天气”是有区别的,“温度”和“气温”是有差别的,用法也是不同的,科学准确表达不能把热带“气候”说成热带“天气”,把“温度”升高说成“气温”升高。如果教师语言表达不够准确,那么会造成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困难,更为甚者会出现误用等现象。因此教师的言语必须做到简洁准确。

四、生动灵活性

生动的言语行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带给学生感知体验的愉悦。比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疑似银河落九天”这些诗句,“珠”、“玉盘”、“银河”这些美好具体的形象映入脑海,学生就会有一个感知体验。教师“授业、解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各种思维,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宇宙星体、自然现象、区域风土人情等地理知识,可以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作用。同时,生动灵活的教学言语行为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的,平淡如水、一成不变、索然无味的言语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生动灵活的言语行为要随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变化作出灵活应变。在教学活动中充满着各种始料不及的情况,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虽然教师在课前会进行充分的备课,对课堂进行预设,但不管预设地多细致,都无法完全预知实际课堂中的一些突发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要能灵活地处理自己的言语行为。

五、诱导启发性

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是有效教学的真谛,大包大揽只能是低效的教学,实验研究数据表明主动学习的内容平均留存率在50%以上,而被动学习的内容平均留存率则在30%以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启发诱导性的言语行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诱导启发性教学言语行为,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帮助学生认知系统的构建;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平庸的教师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优秀的地理教师往往能充分发挥启发诱导式教学的优势,促使W生主动思考问题和主动探索问题,自觉地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情感丰富性

微型课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众文化;艺术电影;电影市场;结构失调

大众文化的自我解构特性辨析

大众文化霸权地位的确立和三个方面息息相关。(1)大众传播媒介是大众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大众传媒消解了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的“本地生活在场的有效性”,并导致了“时间的虚空化”①。当时空对文化的传播不再构成障碍时,文化差别就会被严重地抹平。(2)商品经济中的交换原则是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借助于面向经济利润的交换法则,大众文化不仅取悦于消费者,而且也吸引了艺术家,很自然地形成了文化霸权。吉拉德指出:“与公共权威资助的文化产品相比,市场化的工业产品会更有力地将文化民主化和非中心化。”②(3)解构思潮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理论根源。随着一元中心体系被瓦解,多元文化、各种意识形态在彼此交织渗透的同时,也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表达内容和依据。

某种程度上而言,大众文化勃兴的历史就是民主的文化得以实现的历史。本雅明就认为,技术因为给文化带来了新的复制手段而使文化成为人人可以享受的权利。然而,随着大众文化霸权地位的确立,其民主性却在某种程度上渐渐消失。市场交换法则促使大众文化在内容和价值观上持中立的立场,其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也趋向于同质化和普泛化。审美的民主化即民众参与或民众话语权的问题,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却往往被局限在大众文化所限定的区域里。这种对大众的审美选择权的剥夺,一方面表现为交换市场上大众文化产品的过度泛滥,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向大众灌输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意识观念。就此意义而言,大众文化其实扼杀了自身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理由,即民主性。“大众媒介对公共领域的建立具有双重作用,其中之一是有助于确立广泛的公共空间,至少在形式上如此。另一方面,大众媒介又会导致公共领域自由讨论和批判性的消解。”③对于大众而言,这种民利的剥夺往往是很隐蔽的,但是,随着大众知识储备的积累、民主意识的持续增强以及基于民主之上的更加多元的趣味分化,大众对于大众文化“去民主”的本质将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这种对多元趣味的需求,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众文化自身的内容和形态,而且会同其他文化势力一起,参与塑造新的审美文化格局。

电影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其本质乃是科技的艺术化表达。这种基于更为复杂的技术手段之上的艺术形式,体现了艺术发展的必然脉络,即随着人类认识手段和水平的提高,用以表达艺术之思的方式和媒介也随之演化。因此,作为体现人类传统的艺术、审美思维和科技理性融合的最佳艺术形态,电影既立足于当下的科技和传媒,又能够传承传统的高雅文化和精神。虽然,当前的社会条件对传统和精英思想产生了颠覆性的震荡,但如果不是牢执于审美文化的原初形态的话,我们也能从中找到新的出路。传统是一个发展变动的范畴,它的活力就存在于它的动态变迁之中,正如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所说:“真正的传统并不是一去不复返的遗迹,它是一种生气勃勃的力量,给现在增添着生机和活力。”④当前社会所提供的开放的话语空间、相对丰裕的生活条件、更多的闲暇时间、多元的价值观乃至发达的科技手段,并非只是精致的审美文化的障碍。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N•威尔逊认为,文化产品多元性有助于欣赏者在某些重要方面保持或恢复对高雅文化的兴趣,“至少有某些事实表明,一个富庶的商业社会既为支持艺术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剩余资产,又为支持欣赏者的接受活动提供了闲暇时间。随着自动化生产和信息控制的真正变革的到来,可以想象,大多数人不仅工作时间越来越短,而且将开始孕育对工作和闲暇的不同态度。不断增多的闲暇机会,也许会使人们以一种提高他们对高雅文化兴趣的方式,来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⑤

因此,电影的产业化不等于排斥艺术电影,大众文化内在的自我解构特性也注定高雅文化在当下审美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位置。当前,中国电影的改革力度正在逐渐加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市场观念的确立、商业和市场运作模式的摸索,都说明产业化必然要求中国要创造自己的主流商业电影类型。然而,这并非意味着艺术电影就无足轻重,实际上,把艺术电影纳入商业运营模式之中,在支持、保护艺术电影的同时推进产业化进程,才是中国电影真正需要的繁荣局面。

中国当前需要怎样的艺术电影

从表达内容上看,艺术电影是分类别的,不同的时代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那个时代文艺的样式和创作、接受方式。以陈凯歌的《黄土地》《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为代表,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并在对所谓国际标准趋同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批“国际化电影”,如滕文骥的《黄河谣》、何平的《双旗镇刀客》、黄建新的《五魁》、何平的《炮打双灯》、周晓文的《二嫫》、刘冰鉴的《砚床》等。这些电影多少都带有自觉的“国际化电影”的意识,按照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理解来制作,是一种使中国内地电影获得公共形象走向世界的意识形态策略、文化策略、艺术策略和经济策略。这种艺术电影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以后,在今天的中国电影界已经基本淡出。就以上这种类型的艺术电影而言,“铁屋子”寓言是一种样式,《霸王别姬》的传记式苦难命运史也是一种样式,并带动了后来的很多效仿之作,如何平的《炮打双灯》、刘冰鉴的《砚床》、田壮壮的《蓝风筝》、张艺谋的《活着》等。然而,当重复多了,艺术价值也就开始贬值。

综观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艺术电影,大多选择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故事作为叙事原型,通过对几个人物的刻画来反映时代特质或民族性。这样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遵循“国际化电影”的标准,也是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中国精英文化高亢呼声的回应。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对形而上意义的追问是那个时代文化的普遍现象。时至今日,精英文化逐渐丧失昔日的锋芒,而大众文化已经占据文化市场的核心位置并成为文化霸权,精英文化为了谋求自身的存在,经常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存在于大众文化文本之中,这也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表现之一。时代精神必将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样式,80年代的艺术电影时代已经结束,如今需要一种新的艺术电影样式――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电影。

电影《孔雀》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尝试。导演顾长卫说:“首先在关注人群上的不同,像《活着》《霸王别姬》都是反映社会变迁对个人的影响,而《孔雀》关注普通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命运,包括理想和现实中的距离,这部电影显得更加朴素。”⑥顾长卫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当下时代精神的一个关键词,即“以人为本”。过去的艺术电影通过人来反映时代、历史和整个民族,而现在的艺术电影需要通过一个时代、时期来反映个体生命。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变迁的必然原因的。从电影美学上看,从歌颂生命的《红高粱》到生活本色的《站台》《孔雀》,审美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观众也从享受型逐步转变为窥视型,纪实美学风格凸显。这和当下的社会思潮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不论是来自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激烈变动都使人的心中充满了各种困惑、烦恼以及痛苦。《孔雀》在艺术上的成功,除了它以反映个体小人物为中心任务之外,还在于它契合了这种艰难成长的普遍社会心理,而这种心理就是中国目前艺术电影的社会基础,它自然也应该是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曾这样说道:“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包括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的人物性格,将典型的中国环境中的典型的中国人物呈现于银幕之上,反映出不同于外国人的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行为准则、表情语调、风俗习惯,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而适应中国观众的审美需要,得到社会容纳和群众认同。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生产者来说,实现电影本体与中国本土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⑦

电影《青红》所反映的生活背景及其主旨意义与《孔雀》颇为相似,也是在物质和精神生活匮乏的环境里残酷的青春成长物语,以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经历和记忆。同样,贾樟柯、陆川的一系列电影也体现出鲜明的纪实风格,尤其贾樟柯的电影,反映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境况,深刻地记录了中国在经济上飞速发展的同时对边缘人和弱势群体的忽视和挤压。这种表达与反思,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激发人文情怀,并体现艺术超越现实的力量。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需要一个“反环境”来认识自己和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在整个世界在表面上都趋向“合一”而作为个体则越来越呈现出“分离”的现代社会,这种艺术电影可以再一次让不同的人们感受到“一体”的感觉;在这个由于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的蔓延而使人们变得表面上一切都无所谓甚至冷漠的年代,这种电影可以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其实是脆弱的和容易感伤的。如果说,以往中国艺术电影的风格分别经历了“黑匣子”寓言和以小人物反映历史沧桑的宏大叙事样式的话,那么,今天的艺术电影的主流则应该具备现实主义精神,它不仅拥有时展所带来的不尽的素材和思想资源,而且还契合了当下普遍的社会心理。

当前,中国电影过于商业化而艺术电影严重缺席的现状,和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泛滥有着必然的关系,然而,大众文化却不能成为电影低水平运作的借口,更不能成为一切向钱看的理由。审美趣味的多元化基于人的好奇心理,而高雅的审美文化更是人性内在的、永不磨灭的需求对象。艺术电影需要不拘泥于某种艺术样式,大胆创新,追求普遍的深刻,在深刻中普及,在变化的时代中反映不变的人文关怀和艺术精神,并与商业手段很好地结合,这是艺术电影实现“意义”和“利益”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中国电影市场结构失调的重要策略。

注释:

① Giddens A:Modernity and Self -Identity,Polity,1991年版,第16页。

② Girard A:Cultural industries: a handicap or a new opportunity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ultural Industries,UNESCO,1982年版,第28页。

③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页。

④ 李普曼:《当代美学》,邓鹏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407-408页。

⑤ 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页。

⑥ 《顾长卫访谈:我曾经可以远离张艺谋、陈凯歌》,载于《金陵晚报》,2004年12月29日。

微型课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微课 说课 微型课

目前,说课与微型课是评定教师资格、培训新教师、开展教学竞赛的两种常见形式,而微课是近年教育界的新鲜事物。以近年广州市中职英语教师可参加的竞赛为例,2011年有广州市中职英语特色课型说课比赛;2013年有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和微课大赛,而2014年、2015年该竞赛只保留了微课比赛;2014年有广东省中职英语教师职业英语技能竞赛的广州市选拔赛,决赛为微型课展示。参赛教师普遍认为:对说课与微型课很熟悉,但对微课还处于摸索学习的阶段,未能准确把握其特点,未能清晰区分其与说课、微型课的不同。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形式,满足学生对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的需求。因此,学习微课的概念,把握微课的特点,将之与说课、微型课区分清楚,非常必要。

一、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一)微课的背景。

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的60秒课程及英国的一分钟演讲。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提出“微课程”的概念,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秒~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1分钟~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1]。在国内,佛山教育局于2010年率先开展了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正式给出“微课”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2]。2013年以后,微课概念和实践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升温。

(二)微课的定义。

微课的概念首先由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于2010年给出,随着实践的丰富和研究的深入,他不断深化微课的定义:微课又名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013年2月)[2]。胡铁生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角度深化了Penrose提出的“微课程”概念。微课从“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发展为“新型网络课程资源”,最后提升到“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不变的特征是:以“微视频”为核心,针对“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制作。

(三)微课的特点。

1.短小精悍。5至10分钟为宜,时间紧凑。

2.重点突出。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目标明确。

3.依托网络。以支持网络传输的多媒体格式为主要载体,实现在线学习。

4.使用方便。资源容量小,适用于移动设备,实现移动学习。

5.自主学习。形成资源库,学习者按需择课,实现个性化学习。

二、微课与说课、微型课的对比

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最早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会于1987年提出[3]。微型课,又称微格教学、微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师基本教学训练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北京教育学院将之引进我国。时至今日,说课与微型课已成为适用于所有学科师资培训、教师选拔及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微课在我国从概念提出到实践发展只有六年,有待教师进一步认识与研究。以下对三者的五要素(定义、内容、作用、对象及时间)分别进行对比。

(一)微课、说课和微型课的五要素对比。

1.定义.说课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研究,就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改进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4]。微型课,又称为微格教学、微型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采用可控的教学环境,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课堂组织及教学技能的活动[5]。微课又名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

2.内容:说课的内容是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学情及学法指导内容;教法与策略;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及其指导思想;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课得失及改进措施。微型课的过程模式是学习研究、确定培训技能、提供示范、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组成微型课堂、角色扮演、准确记录)、反馈评价。微课的内容是针对某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教学视频,相关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

3.作用:说课的作用是丰富及发展教育教学理论;促使教研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微型课的作用是使教学技能训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克服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使师资培训科学化。微课的作用是有助于突破重难点、复习巩固;丰富的技术环境为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环境。

4.对象:说课和微型课的对象是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微课的对象是学生。

5.时间:说课时间是15至20分钟。微型课时间是10至15分钟。微课时间是5至10分钟。

(二)微课与说课、微型课的主要区别。

1.说课、微型课重在教师的教,微课重在学生的学。说课和微型课都是从教师角度出发,分别从理论层面及实践层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通过听者的评价反馈,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适时调整、及时改进方法,从而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及技能水平。而微课是一种学习型资源,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而制作。

2.说课、微课重在教学内容,微型课重在教学技能。教师通过说课,预测或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并得到评价反馈,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说课是为了上好一节课,对教学内容关注得比较多;微课是围绕或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微视频资源,重点必然放在教学内容上。而微型课是一种有控制的实践系统,是对教师课堂组织及教学技能的培训,以教学技能的掌握为主,对教学的知识内容关注得比较少。

3.说课重在教学理论,微型课、微课重在教学实践。说课不仅要说“做什么、怎么做”,还要说“为什么这样做”、“理论依据是什么”,体现了教师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另外,说课不是实际课堂教学,无法看到教师的临场发挥及教学效果。可见,说课侧重于教学理论。微型课的目的是分阶段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课堂组织及教学技能。上微型课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教学技能的过程,注重于基本技能的形成、掌握、达到熟练,微型课对教学实践的侧重是不言而喻的;微课是以视频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侧重的是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及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

4.说课、微课展示综合教学技能,微型课重在教学技能的分解。微型课的“微”是指从整体教学技能“微”出分立的教学技能,由分立的教学技能“微”出分立技能的内部层次,以及分析、评价、选题等微化[6]。微型课就是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教学技能、进行系统化训练。微型课的特征是“分解”,而说课和微课就是微型课中各种教学技能的综合演练,并非着重于某单一教学技能。微课的“微”不同于微型课的“微”,它只强调其视频时间短、资源容量小。微课的内容除了微视频,也包含相关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是一个相对较完整的教学过程。说好说课、上好微课都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综合教学能力。

三、微课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英语微课有利于增强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技能水平。

微课的设计、制作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水平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微信短小精悍、易于设计实施,一定程度削弱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畏难情绪。此外,微课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微课,在实践中检验微课成果、优化理论,在良性循环中,促进教师行动研究能力的提升。

(二)英语微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微课时间短、容量小、易于网络传播,极大地拓展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室。另外,传统教学难以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上”的现象很常见。微课可以为各层次学生提供补充学习资源,学生可按需选择。英语微课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节奏慢、学习被动的缺点,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提供资源的支持。

微课不仅服务和提升教师的“教”,更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作为新生事物,微课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满足了新时代学生对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的需求。同时,微课带动英语教师更加积极地运用信息化技术丰富英语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微课,这种英语教学新资源非常值得广大英语教师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王蕾.通过说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1,10-13.

[4]陆昌然.小学数学说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

微型课的特点范文第4篇

>> 论微型实验进入科学习题课的重要性 论微型实验进入初中科学习题课的分析教学 高校微型学习资源设计研究 基于微型学习理念的网络 课程微型化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型案例的微型移动学习材料设计与开发 微型学习:理念、环境与资源 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学习“整形” 移动学习视角下微型学习视频资源设计研究 论微型企业的社会功能 论聂耐的微型诗艺 基于SECI模型的移动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 微投技术支持的微型学习设计研究 高中数学微型学习课堂的自主设计 适应成人自主学习的微型课程设计 肯普模式对微型学习活动设计的启示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英语微型学习设计 开展“微型课题”学习教师指导的现状与启示 论初中化学微型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论微型汽车的保养与维护 移动微型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7] 李龙.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版)[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29.

[8] 李龙.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培训报告[R].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2-2005.

微型课的特点范文第5篇

一、微型党课的基本特征与优势

1.微型党课丰富了党课的内容

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深入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生活和工作因为网络技术提供的服务和帮助得到了很大的便利,包括生存环境、思想意识建设等。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工具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便利。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注重的是资源的共享,这就弥补了传统党课教育中信息不对称的不足,将党课的内容大大拓宽,微时代缩短了信息传播时间和距离,将更加丰富和易于人们接受的政治教育资源传递给广大学员[1]。

2.党课的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和和谐

在微课、微媒体时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实现了平等,在微平台上交流更加通畅,沟通更加顺畅。微媒体的作用吸引了更多的受教育者的参与,而且是主动地参与。教师也能够通过科技手段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对课堂教学展开研究,走进学员的内心,了解学员的问题,从而通过微平台和智能设备以及网络资源,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党课学习的途径得到拓宽

知识、见解、感受,统统可以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得到有效传播,例如微信、微博等。通过网络学习的渠道,学员学习理论知识更加便捷和深入,而且可以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了解别人的学习观点,使得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学习的途径更加宽广。

二、微型党课建设的途径

1.构建微平台,利用微媒体,打造新时代的党课教育模式

党课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对党课和新媒体的结合有着敏锐的感知,利用微媒体快捷、高效、互动的优势,让学员认识到微型党课活动的特点,认识到新媒体的内容和优势,通过构建微平台,让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加强互动,了解教学内容、思想内容,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构建的同时,还要加大微平台的监管力度,营造活跃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环境。

2.在教学形式的创新上,创建新型的党课模式

微信等技术手段可以为党课教学提供各项服务功能。微信可以促进党课教育时间的灵活设置,考虑到每一位学员的学习时间;而且党课的教学教师们可以通过微信与学员加强交流和沟通。

3.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微信微博等资源,对教学主题加以讨论

通过微信主题,让学员通过讨论、查阅、研究的方式,将资源予以共享,将党课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结合。例如,在网络虚拟课堂中进行视频会议、语音讨论等,或者根据图片展开主题思想班会等,在网络中学员的思路是活跃的,情绪是高昂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创新能力可被激发出来[2]。

4.通过微博微课的模式,教学管理模式也要改革

微信和微博的使用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要重视微信时代的到来,同时也要注重微信环境下党校教育平台的管理。以学校党委为核心的党课工作部,可以构建起专属的管理组织框架。例如,建立微信班群,在群内各种围绕党课的信息,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学员在获得党课资源的同时,也可自主图文并茂、语音结合的资源,教师和学员在思想上统一。这种层级延伸的党校管理模式,可保证通畅的信息传播,实现党课教学需要的交叉信息交互效果,最终提升党课的管理质量和水平。

三、结语

微时代到来了,微信、微博正在普及,这是新时代党课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教学模式等必须创新。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推进微信微博等网络通信工具的使用,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才能将党课的工作方式、教学模式加以改进,不断提高党课教育的质量,获得更好的党课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