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审美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45-01

一、如何在钢琴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心理过程方面的素质

(一)挖掘潜在因素,提高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可个别属性的反应。”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它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感觉又分为视觉、听觉、触觉等。在钢琴教育中最为有利的就是对孩子的听觉的培养。听觉的感觉性不是自然地发展起来,而主要是在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在孩子的各种活动(如音乐、游戏)中发展起来的。听觉有音高、音响、音色三种属性。钢琴制造采用的十二种平均律,每一音有固定的声波频率,这对于孩子听觉能力培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孩子在感觉与支取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能力。要培育孩子敏锐的观察力。钢琴教育者应做到:

首先,善于提出观察的题目和任务,引发孩子观察的兴趣,培养独立观察的能力;其次,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是从整体到部分还是从部分到整体的观察,从左到右,还是从上到下,一一对应等方法。

(三)训练孩子的集中注意力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首先,教师除了用图式语言说明外,还应进行实际示范操作。在选择曲目时,教师应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材以及进行范奏,这样能够培养孩子的直接和间接兴趣,孩子就较容易将注意力保持在弹琴这一动作上。其次,循序渐进,将乐曲分节分段练习,最后拼成完整的过程,这样逐步发展孩子注意的广度、分配能力。

二、如何在钢琴教育中培养儿童的个性心理素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曾一再强调他的教学法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小提琴培养打好品德修养的基础。他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心灵美的人。这种观念的确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说钢琴教育不是为培养几个钢琴家,而是借此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成为心灵美的人。

(一)鼓励孩子表达,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建立在较高的自我评价基础上的积极的个性心理素质,是个体不断奋斗的动力。在钢琴教育中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应结合钢琴教育内容进行,可以通过鼓励儿童大胆表达的方法得到落实。

首先,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钢琴曲欣赏活动。其次,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表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二)确定成就目标,培养坚持性,锻炼坚强的意志

坚持性是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的目标的品质。可以通过确定成就目标而得到增强。结合钢琴教育,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汇报表演。这样的目标对孩子来说是直观的、能理解的。而孩子他们知道要精心汇报表演就必须要使自己的钢琴水平有进步,还要能与别人竞争。为此,孩子们会要求进步,努力的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坚持性得到明显增高。其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

首先,我根据各个学生钢琴水平的差异,坚持性的差异,为学生制定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更具体的目标。其次,对儿童学习的过程要密切关注,注意引导,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孩子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家都知道成功是培养自信心的关键。

三、如何在钢琴教育中提高孩子的审美素质

(一)启情

受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儿童对美的感受具有情绪性的特点,在积极情绪状态下,容易欣赏美、产生美感“反之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对美的事物反应差,甚至产生反感。所以,要提高孩子的审美素质,必须时刻注意调整孩子的积极情绪。

(二)导行

钢琴作品中不仅蕴含了音乐美,而且还蕴含了文学美。我们可以多组织孩子进行音乐欣赏,以引导孩子采用多通道感知的方法,多方位欣赏钢琴作品的美。让孩子们在一起说说对作品音乐的感觉,久而久之,孩子们能积累大量关于美的直接经验,进一步发展审美素质。

综上所述,科学的钢琴可以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而每个教育者作为有心人,可以从任何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出发,寻求提高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让我们都做这样的有心人吧!

参考文献:

[1]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第2篇

“正面鼓励,帮助学生战胜困难”是一种最基本的抗挫心理素质培养方式。可通过正面的鼓励,使学生直接树立勇于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平时我对那些性格懦弱、厌学懒惰、意志脆弱的孩子,总是倍加爱护,帮助他们很快度过从家庭那个温床转入正常的学校生活的情绪波动期。我注意用师爱去感化他们,使他们对老师逐渐形成一种没有拘束的亲近感。我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对他们每一点小的进步就加以肯定,及时给予鼓励,消除他们的怯懦、恐惧和自卑情绪。当他们做事失败或受阻时,针对他们思想消极、心里恐慌、缺乏勇气、畏首畏尾的情况,我就主动接近他们,温和地与他们谈心,支持他们去战胜困难。我启发他们动脑筋,自己去想办法,鼓励他们尝试性地去解决困难。如果他们一筹莫展时,我就给他们以点拨,或热情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和孩子们一起去战胜困难,从解决问题和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去消除他们的怯懦心理。在克服困难以后,我又当即向他们讲解.“困难是弹簧,你弱它就强”的道理,使他们懂得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能吃苦就能成功,从而增强了他们抵抗挫折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

同时,为了预防孩子产生依赖老师的思想,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不失时机地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有目的地安排这些孩子独立参加经过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轻松项目,使他们获取成绩后产生愉悦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我当众表扬他们,让全班同学鼓掌祝贺,给他们以精神鼓舞,从而帮助这些孩子树立了勇于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增强了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胆量。

二、设置挫折、磨砺斗志

人为地设计一些如何克服苦难的训练项目,是一种积极的抗挫心理素质培养方式,能主动让学生心理素质在磨砺中快速培养起来。

有些孩子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养成惟我独尊、倔强好胜、骄傲自满的性格特点。在学校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喜欢打闹,好出风头,意志力较强。针对他们的特点,我注意挖掘其性格中好的一面,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争胜心和意志力,同时纠正其惟我独尊的骄气。为达到目的,我利用班会或智力竞赛或体育比赛等活动,有意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内容,让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参加,在参赛过程中使其受挫,观察他们在挫折面前的态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不服输的,有股倔强的设法取胜的劲头,对挫折有较强的抵御能力。面对他们的失败和受挫,我借机指出,学海无边,知识无限,给大家讲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以消磨自满者的骄气。接着,我表扬这些同学敢于克服困难,顽强奋斗,争取成功的表现,让孩子们为他们做过的努力鼓掌祝贺,鼓励他们从失败中积累经验,使他们懂得只要顽强奋斗,就会达到目的,取得成功。从而对全体学生也同时进行了活生生的抗挫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抗挫心理素质。

三、在教学中渗透抗挫教育

在教学中渗透抗挫教育是很随意的心理素质培养方式,只要教学过程中有可以发挥的素材,都能随时把握运用,通过在教学中点点滴滴的诱导和持之以恒的教育,对学生抗挫心理素质培养起一种加强作用。

抗挫教育应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这对小学生养成抗挫的心理素质极为重要。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素质尚未定格,有极大的可塑性。如何施教,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抗挫因素去引导学生敢于克服困难,使他们慢慢地形成坚强的意志力、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培养小学生抗挫心理素质的主要环节。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第3篇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重智轻心。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家长受传统的“光宗耀祖”文化心理的影响,把主要精力倾注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方面,忽视了对孩子自主选择和独立精神的培养。

(2)教育方式漠视孩子心理。好些家长本身心理素质不健全,甚至人生观也不大正确,日常教育孩子往往随心情而教。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应按自已的主观意志进行教育,该方该圆是自己的事,有着浓厚的封建思想色彩。

有的家长采用溺爱、放纵的态度教育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管合不合理,也无论自己的经济实力如何都一一兑现。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出适应性差、依赖性强、有恃无恐的心理特征。如霸道、无自信、逃学、狡诈等。

有些家长采用挖苦、讽刺的态度教育孩子。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出抑郁性、自卑感、自罪感等消极的心理特征。行为上表现出无精打采、内向、远离群体、不言不语等闭锁表象。如不悦纳自我,自我伤害,疯狂偷盗“创收”等现象。

这些现象直接对立着学校的教育,使学校的教育工作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

(3)教育心理素质低下。如今社会的变革使现代子女的环境与家长当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变化,父母无法用过去的经验来处理当前子女的教养问题,还有作为父母也在现代社会变革中出现了种种问题,譬如生活压力大,学习意识薄弱,以致无法胜任教养任务。

二、优化心理环境对策

(1)用平常的心关注孩子的成长。女作家洁尘认为“孩子就像树一样,长慢一点,说不定质地更紧密细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东西。让孩子慢慢长大,大人在一边静静地看,慢、静、细,会有一种水一样的浸润力量,孩子的成长也是家长的成长”。我们不能忽略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的客观事实。首先,不要总是想着改变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自己。孩子成长需要过程,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有限,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要适度、合理。其次,不要仅仅关注孩子的分数,更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考试分数不光是家长关注,老师也关注,孩子自己更关注,但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物极必反。

(2)用赏识的心推动孩子的成长。渴望被别人信任、被重视、被看得起是学龄儿童或青少年最大心理需求。尤其是处在成长高峰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羡慕、好感和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他成人的尊重便成为这一年龄段的第一心理需求。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及时把握教育时机。我们的孩子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发展要有所了解。对孩子不同时期的表现行为都应该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赏识是每个孩子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氧气。其次,要注意采用科学的赏识方法。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父母总是习惯地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而赏识教育恰恰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我国赏识教育的大师周弘说,其实大家都是天然的教育大师,只是需要掌握人性化的教育态度,用赏识教育去找光明,去唤醒孩子。

(3)用同感的心理解孩子的成长。首先,家长要学会沟通。父母和孩子要有友善的沟通, 要让孩子有温馨感;不能让孩子有僵持或不愉快的感觉,父母要正确地指导孩子,促进他们的发展;若只是一味地要求与责备,则孩子必然感受不到爱。认清孩子的能力 , 帮助他走自己的路;若凡事要求他跟比别人比,只会更增加他的挫折感。以下几种沟通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技巧一:每周安排一次或以上的“黄金时间”。家长与孩子要共同选出某一项活动一齐去做。包括:①共同挑选活动;②订下“黄金时间”;③家长要用嘉许、描述、接触等新的行为模式;④活动结束后, 家长和孩子要一起讨论个人的观察和感受。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21-01

高校学生[1]都是天之骄子,世人眼中的佼佼者,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值最富生机和活力的青春年华,正在积蓄力量、增长才干准备绽放出生命的无限精彩。可在这样含苞欲放的关键时刻,却有人毅然决然地选择自杀,选择放弃所有的努力和可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对生活毫无眷恋?怎样才能预防和减少高校学生选择自杀呢?

1高校学生选择自杀的原因

自杀,也称“直接自我毁灭行为”,是指主体自愿并主动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2]。自杀的学生认为生不如死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

1.1自身原因:高校学生自身的某些性格、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是影响自杀的核心因素。选择自杀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有效排解或寻求帮助;部分学生心理人格不甚健全,对自己或他人期望过高、追求完美,抗挫折能力差,一旦现实不如自己所想,就对自己彻底否定,陷入绝望和焦虑;还有部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偏差,对“人生是什么、人活着为什么”没有理性认识,缺乏对自己、家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做事以自我为中心。

1.2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给孩子的不良家庭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变故等给孩子心灵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间接地成为促使孩子选择自杀的帮凶。有学者研究,称中国有70%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罚、传统的打骂式。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使子女承受挫折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差;家庭成员关系和睦与否、家庭的突然变故(父母早逝或离异、家庭破产)也会给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带来深刻影响,尤其是早期由家庭因素带来的心理创伤,平时可能没有任何表现,但在遇到困难陷入心理危机时,却能使人的抑郁情绪呈几何级扩散,加剧对人生的绝望感。

1.3学校原因:学校的原因不仅包括学生在高等教育院校求学过程中的各种事件,也包括以往中小学时代学校教育的影响。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重考试、不重育人;重分数、不重素质,导致虽然各级学校都分别开设有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但由于升学压力、教师素质等原因,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崇高道德修养和优良心理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始终不如人意;高校自身在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和管理跟不上现实要求,无法为在思想上或现实中陷入困境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也成为部分高校学生最终选择自杀的推手。

1.4社会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各种社会思潮冲突碰撞、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给高校学生的价值选择带来困惑,及一些消极落后的不良思想和负面现象,例如、贫富差距、“拼爹”等现象,还会使学生对社会更加失望。社会文化的冷漠、信任度和安全感的降低,都加剧了他们的失望和无助感。本来青年学生满怀抱负要大展宏图齐家报国,但现实的求学、就业中却处处碰壁,他们“一再的发出呼唤,世界却固执的保持沉默。弃妇心头的哀痛渐渐冷却,不再发出呼唤。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一个负心汉,因为负心汉犹未超出可理解的范围。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可理解,他没有心,它只是一堆石头,人终于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荒谬的世界[3]。”

2预防高校学生自杀的对策分析

高校学生的自杀事件表面上看似乎都是偶然事件无法预防,但实际上无不是内因和外因互相作用的结果,只要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高校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一定能够有效遏制高校学生自杀的悲剧。本文是从学校培养学生内在素质的角度入手,提出以下对策:

2.1开展生命教育,重视生命质量:“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观方面的教育[4]。”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如何认识生命、如何理解生命、如何看待生命等,这些问题虽然在思想道德和心理方面的课程中有所涉及,但系统全面地探讨和研究还没有进行。高校可以通过公共课程、选修课程、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网上讨论等方式开展有特色的生命观方面的教育,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医学等不同角度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反思和审视,既揭示生存之艰难,又要彰显生命之伟大;既推崇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人生态度,又要包容知足常乐平淡的平凡人生。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存拓展训练、生命审美教育等。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价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充实生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如何提高生命质量上。

2.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感恩和责任意识:有些人认为,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不断地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今孩子进入大学,也已经是成年人,再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仅重复,而且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这些担忧确实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对的难题,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和学习,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这并不是弱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理由,正是因为他们已经是成年人马上就要(或者刚刚)步入社会,高校是匡正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后关口,所以更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但是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选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例如社会热点、影视作品、网络事件等),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专题讲座、讨论交流、情景模拟等),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2.3完善心理教育机制,实施危机干预:心理教育就是要帮助高校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增强心理调控和适应能力,在遇到心理危机时能主动调节情绪、控制意志、寻求帮助。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越来越大。虽然一定的压力能产生动力,但过于沉重的压力则使人崩溃。高校要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讲座,而且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定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和测试,以便发现问题学生时能及时由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予以干预。

参考文献

[1]本文中高校学生主要包括高等教育院校大专生、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2]沈渔村.《精神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长心理素质现状;关注;家长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037-03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各校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研究表明,如果家长心理健康,其子女有心理问题的仅占11.67%;而家长有心理问题的,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则高达60%。近几年来,各级领导专家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视,又是培训,又是观摩课,教师比较重视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课堂上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关怀。但或因教学任务繁重,或因对家庭教育重视不够,还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伸向广大农村家长同志。所以,关注家长的心理素质,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显得意义重大。

一、开展家长问卷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家庭环境对孩子个性品质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2011年秋,我们从“家长文化程度”、“孩子向家长求教情况”、“对孩子的期望程度”、“教子方法”等方面对4个自然村99名小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以下问题:

1.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

从表中看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9%,绝大多数家长没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他们长年劳动在田间、工地,仅有的一点文化知识也忘得所剩无几,闲暇时间只是用聊天、看电视、打麻将来消遣时光。

因家长帮不了孩子学习上的忙,久而久之,造成孩子自卑、缺少自信、厌学、养成作业对付或经常抄袭的不良习惯。

2.“盼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但却很难尽责任与义务。通过调查了解,99名学生家长都希望子女能考上大学。64名家长计划孩子小学毕业后到市、县更好的初中就读。但如何帮助子女成才,在家庭施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家长们大都思考很少,对育人的方法了解得也微乎其微。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关心有余;对孩子的在校表现却很少了解,对开发智力的投资少之又少。孩子的课外读物非常少,有的孩子到现在从未去过二十几公里外的承德市,这导致多数家长们把育人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了学校。

3.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存在误区。现在农村家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80%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挣钱,随着农村生活条件好转,手头钱多了,生活富裕了,对孩子的补偿心理也强了,他们愿意也舍得花钱为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玩的,对孩子的冷暖温饱关怀备至,可就想不到在孩子智力上投资;在家长看来孩子高分就是学习好,低分就是学习不好。只看语文数学成绩,而不看其他学科成绩。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目的、方法,社会交际、健体锻炼、心理问题等很少过问。个别家长对孩子在校与师生稍有不愉快,也不问青红皂白,风风火火来到学校就与老师甚至领导大吵大闹,甚至扬言:“只要我的孩子不吃亏,打了人家我有钱给治。”家长的教子误区,使孩子变得自私、专横、懒惰,动不动就采取报复行为。

二、提升家长教育素质的对策

1.乡镇政府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家长知法懂法守法,依法保证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提高家长素质的硬环境。落实的途径很多:一是广泛利用乡、村广播、板报,宣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二是乡镇村干部利用群众集会、专题会议之机,对广大群众广泛宣讲村民公约,宣讲党的“三农政策”,开拓家长思路。三是中心校定期组织文艺宣传小分队,编排些家长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意在移风易俗、邻里和睦相处的小节目,深入村组演出,这样普及面大,效果深刻。

通过以上形式的宣传,既能增强广大家长的法律意识,减少初中生的辍学率,又能为依法治教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2.基层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把培训纳入乡教育工作计划之中。一是利用农闲时间,分幼教、小学、初中三个阶段分别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家长学校的教师由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校领导和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兼任。选择针对性强,有普遍意义适合绝大多数家长接受的学习材料,再结合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学习、竞争、交际等现状,家长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培训学习。二是请优秀家长谈育子成功经验。村村户户之间,家长们彼此都很关注别人家孩子的学习如何,那么请他们成功育子的人现身说教。这些例子,看得见,听得清,信度高,会引起家长的效仿作用。三是办好《学校与家庭》刊物。召开家长会,学生的问题只能解决一阵子;教师下村家访,也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我们创办好《学校与家庭》刊物,从其他资料上摘抄或优秀家长的现身说法,或教师的经验总结,通过学生下发给家长。如果家长不识字,就让学生念给家长听,低年级的家长就由高年级同学念给听,然后由家长写反馈意见交给教师。学校领导和教师根据反馈意见改进自己的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几年来我们办了十几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班主任教师要实行开放式教育,增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子女的了解,达成教育共识。中小学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逐渐成熟起来,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多起来,教师引导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长。如何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让他们愿意跟老师、家长倾诉呢?我们尝试进行了开放式教育,把家长请进学校,请进课堂,让他们和孩子一起活动、一起上课、一起体验、一同享受、共同快乐。

一是请家长到校,开好家长会。时间在学年初、学年中、学年末,家校双方交换意见、讨论方法,增进了解,达成一致。不让家长会变为“告状会”,伤家长自尊。力争使家长会成为动员会、激励会、谈心会,成为家校联谊会,让每一次家长会都充实有效。家长会活动理念要新,活动形式要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