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空间色彩设计案例

商业空间色彩设计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空间色彩设计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空间色彩设计案例

商业空间色彩设计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衔接空间;界面;场所感

1引言

轨道交通与城市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将轨道交通与城市不同功能单元衔接组合,实现功能空间之间的相互利用和促进,可以有效地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空间环境。轨道交通衔接空间的本质是实现交通转换,随着时展,人们对衔接空间内部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实际中,大部分轨道交通站点衔接空间设计简单、大同小异,可识别性不高,因此,有必要加强衔接空间设计[1]。本文对衔接空间场所感营造方法的探讨,是优化站点内部空间环境、塑造特色空间的基础部分。

2轨道交通站点衔接空间

轨道交通衔接空间(见图1)包括了站厅、连接转换空间、出入口3部分。站厅空间是站点人流集散的重要场所,连接空间起到人流转换、过渡的功能,出入口是轨道交通站点内外衔接的节点空间。

3空间界面的作用

本文探讨的轨道交通衔接空间界面,主要指站厅、连接空间、出入口空间的围合界面。“空间是由面围合而成的,一般空间呈六面体,6面分别指顶面、侧面和地面,处理好这3种面,既可以赋予空间以独特性,还有助于加强其整体统一性[2]。”轨道交通站点衔接空间是由顶界面、侧界面、地界面3部分围合而成,因此,处理好这3部分对界面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特征的表达、商业氛围的营造以及标识系统的设置是衔接空间界面设计时需要表现的内容。在地铁站空间中,合理的界面设计有利于人们辩识周围环境。衔接空间人流量较大,空间转换频率高,在使用者对空间环境陌生的情况下,空间氛围的营造使空间具有可识别性,有利于交通转换和衔接过渡。

4衔接空间界面场所感营造

轨道交通衔接空间的界面由空间的质感、色彩、结构等物质要素构成,表达出抽象的思想内容和空间氛围。衔接空间的界面设计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地域性、民族性特点,因此,在设计时注重历史文化的表达可以体现空间特色和城市特征。

4.1材质

4.1.1材质选择

室内空间中材质的选择对室内环境、场所营造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材质的肌理、质地或者同一材质的不同运用手法都能表达出不同空间特征,产生个性化空间效果。混凝土材质表达出一种粗矿、浑厚的感觉,能塑造简约的空间质感。例如布达佩斯Fovamter地铁站,采用了混凝土材质,衔接空间内设置了骨骼系统式的结构穿梭其中,具有统一感和象征意义(见图2);石材表面的粗糙质感表达出材质天然的特性,例如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厅空间,其灰白的色彩及彩绘形成了天然的艺术感(见图3);砖质地坚硬、简洁朴实,砌法多样,能表达出年代感,提高可识别度[3]。上海同济大学地铁站衔接空间采用红砖作为界面材质,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表现出同济大学的悠久历史(见图4);玻璃材质的透明性可以将室外自然光引入室内,优化室内空间环境,其反射性又可以将建筑与周边环境融合起来。例如苏州东方之门站,其衔接空间顶界面为玻璃材质,将自然光有效地引入到室内空间中,减少了室内空间的紧迫、压抑感,给人以舒适的空间体验(见图5)。在轨道交通衔接空间界面设计时,充分利用材质的不同属性,营造出朴素、庄重、历史感等不同空间氛围。

4.1.2色彩运用

柯布西耶曾说“色彩不是用来描述什么的,而是用来唤起某种感觉的”。色彩的认知性是指色彩被人们所识别的性质,不同色彩会引起识别性的差异。色彩不仅是一种装饰,也可以刺激情感感知,产生共鸣。在衔接空间色彩运用时,可结合地域性特征和历史文化,体现出轨道交通站点的特色,形成整体的空间效果。上海交通大学站衔接空间侧界面采用棕褐色石材,地界面采用浅色石砖,顶界面采用深灰色钢条。空间内整体颜色统一和谐,色调偏暗,与钱学森图书馆色调相统一,形成稳重、严谨的气氛。色彩统一可以起到很好的空间装饰效果,通过色彩呼应站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表现出地区历史文化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内涵。上海中华艺术宫站站点衔接空间运用中国红作为装饰色彩,其颜色呼应了周边的世博会中国馆,红色的内部空间构件和出入口材质具有很高的识别性,表现出了站点所在区域的城市环境(见图6)。

4.2界面装饰

轨道交通站点衔接空间的侧界面,决定了空间的范围和功能性。侧界面除了墙体、隔断外,多布置为广告、装饰等。广告牌或者LED显示屏商业气息浓厚,富有文化、历史内涵的壁画、浮雕等装饰则表现出一定的艺术空间氛围[4]。常见的界面装饰有以下几种。

4.2.1彩绘

彩绘装饰造价低,活泼生动,突出个性,塑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一般在国外的站点衔接空间中较为常见,例如,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内部衔接空间彩绘,颜色鲜艳,形式多样,丰富了空间界面[5]。

4.2.2贴画

贴画内容多样,张贴合理能产生艺术效果。衔接空间地界面上贴有宣传广告或者导向性的标志,对这些元素进行特殊处理,人们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观察到。与商业空间衔接时,具有现代感的贴画可以营造出浓厚的商业氛围。

4.2.3浮雕

浮雕有很强的艺术装饰性,其凹凸的质感丰富了单一平坦的空间界面。浮雕的样式、造型可以表达出地域文化和历史感,实现了某种艺术价值。例如,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站衔接空间通道两侧的浮雕装饰,造型生动,艺术气息浓郁。

4.2.4构件

构件是一种立体化的装饰,在界面上形成微空间,其序列感和光影变化丰富了空间界面,打破传统平整的顶界面和单一的侧界面。例如,东京饭田桥地铁站内衔接空间顶界面及侧界面采用了网架构件作为装饰,贯穿地下空间。连续的空间界面构件,既作为空间引导,形成连续性的整体空间,又塑造出具有强烈设计感的地下空间。

4.3地区性表达

随着时展,站点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设计时会将文化艺术运用到站点空间中。地区性反映在建筑对地域内文化的反应形式,不同的地区文化所表现出的形式会有共鸣和差异。轨道交通站点具有交通运输性,跨越了很多地区,其地区性反映在对每个交通站点周边城市环境的影响。在满足建筑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在站点内衔接空间中采纳区域文化特征,形成特有的文化艺术内涵。衔接空间地区性的表达,需要考虑到站点本身空间与周边公共空间的和谐共存,有机地融入到周边环境中,而不是简单运用地区性符号。此外,在设计时还需考虑到结构、设备、节能等技术方面。南京多个轨道交通站点结合所在地区的特征,布置了不同的文化展示,既丰富站点空间,也展现出了南京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南京三山街站设置了主题为“灯彩秦淮”的艺术墙,作品中描绘出“天下文枢”大牌坊下繁荣的“天下第一灯会”———秦淮灯会,艺术气氛浓郁,在民俗传统中包含着现代气息;大行宫站站厅艺术墙的主题为“金陵十二钗”,站点周边的江宁织造博物馆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站点内艺术设计呼应了城市环境;再如南京鼓楼站,设计了“六朝古都”主题的壁画,吸取了六朝时期文化元素,表现了南京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进行空间设计时,注重与地区环境和景观的联系,保持空间和城市环境的连续性和渗透性。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结合传统的符号语言和周边环境因素,用抽象、变形的方法创造出既具有地方特色又不失现代感的空间形象。

5结语

本文从衔接空间界面着手,结合已建成的优秀案例,分析说明材质的选择、色彩的运用、装饰的表现、地区性的表达,对轨道交通衔接空间场所感营造的重要影响和作用。通过对轨道交通衔接空间场所感营造的探讨,希望能借此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海翔,张健.上海轨道交通枢纽站衔接空间围合界面与近边主要的城市要素间关系的研究[J].建筑实践,2016(4):66-69.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熊傲雪.杭州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媒介空间”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4】原伟.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空间的设计探讨[D].重庆:重庆大学,2010.

商业空间色彩设计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空间;传播;美学

前言

博物馆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程度。一个文化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往往博物馆的种类和数量也非常的多。无论从博物馆的建筑和内容来看,博物馆都是一个国家对自身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新兴的载体不断涌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博物馆的设计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量的增加,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变化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博物馆设计方式由于历史等原因,主题过于严肃,各类博物馆中的展示也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单一的以作品展示为主体的方式,他们希望设计师能够充分发掘展示作品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展示信息中的潜力,用来提高信息传递的质和量。

一、互动展示空间的概念定义

在艺术设计中,三个分支为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然而博物馆中的互动空间设计在这几个设计中又都占到了特定的比例。从互动空间中的展示作品中看到,他近乎于视觉传达的部分,从空间造型中看,他又具备建筑,室内空间的特点,可见他即具有真实性又具有多维性的科学艺术性的综合特点。

建筑中的互动空间是指在建筑中给人们用来交往信息或者休闲、娱乐的大空间,它是建筑空间不可或缺的部分。“互动”作为当今时代的一种新兴的资源,深刻地影响着建筑设计师在建筑空间塑造中的思想与方法。博物馆中的互动空间设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虽然起步很晚,但其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新的互动设计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互动活动的参与者越来越多,为满足人们对新兴文化的需求,互动空间设计正向着以人为中心,交流互动的方向发展,更多设计。

在本文中,将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中引入科学领域中的这个互动概念。在博物馆的展示过程中,观众与作品,观众与观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影响的现象称为互动。而博物馆中的那些有意识的互动的空间就是互动空间的设计,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这种互相作用的关系,达到信息的完美沟通。

柏林科技馆内部

柏林科技馆内部

二、传统的基于实体化的互动空间

通过制作过程展示就是指以某种物品的生产或者发展作为时间轴,随着时间的经过,从而展示各个不同时间段的主题资料材料技术的变化。例如展示相片就可以把相片是如何做出来的过程拿来进行展示。这种展示必定不能只是拿出一连串的图片或者实物。若果在制作的过程中予以观众的亲身参与,动手制作等手法则会是比较成功的做法。

德国科技博物馆的特点,是通过展品显示了科学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的历史过程。以动力为例,陈列了由原始的人力,畜力,风力,水力机械到蒸汽机,水轮机,发电机,内燃机和气轮机等一系列动力机械。陈列的运输工具,从原始的雪橇,独木舟,各种畜力车开始,经过机动车,机帆船,以至新式轮船和气垫船。从模仿飞鸟的风筝开始的航空工具,经过气球,滑翔机,飞艇,一直展示到进步螺旋桨飞机,最新式的喷气飞机,宇宙飞船。采炼发展史的展品,包括从模拟煤矿巷道中塑料人操作的原始撅煤方法直至当代最新式的采煤机。馆内展品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的本来面目,使观众对科技发展历史有形象而深刻的认识。

这个博物馆的展览方式具有很大特点,鼓励观众自己动手进行各种模拟试验,从亲身实践中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观众可以用按钮操作的展品有4000多件,所以又有“按钮博物馆”的别称。

三、现代的基于虚拟化的互动空间

随着数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普及,数字技术将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就博物馆设计而言,互动式数字展示摆脱了传统实体展示的种种局限,它本身具有的互动开放式和多元化的展示手法,使观众充分享受到了全新的展览。事实上,互动设计是博物馆设计中多媒体之所以存在的重要理由。互动性若是使用在展示多媒体的传播上是有很大的好处的,首先,他强调了观众的优先权,互动多媒体展示可以用来收集观众感兴趣的信息,并回馈观众。互动性也可以给观众拥有自的感受。当观众面对一个交互式的传播内容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遇情况们决定他们要花多少时间参与。另外还能建立观众的联想力,当一个主题被提出来的时候,人们容易吧相关的想法或者事情作比较,互动式媒体帮助观众在主题与自身经验之间,建立一个互相联系点。最后,互动式空间还能够整合信息,我们把传播内容,采暖管一个简单刚要是的图片转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环境。这个处理方法,可以真正的处在交谈式的环境中。

格拉茨艺术博物馆(Kunsthaus Graz)就是作为一个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互动媒体。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形似海参又如外星生物的这座博物馆是Archigram理念的另一个具像化产物。

这个建筑最吸引人的部分就在他的外部空间,也就是他的立面幕墙,他的立面幕墙由1066块亚立克玻璃构成。整个博物馆透明玻璃表皮内的BIX发光装置会在夜幕降临之后将整个建筑变成发光体,且不断变幻自己的光形态,这也是基于Archigram当年“信息交流显示”的建筑理念。这个被称作为BIX的智能系统是装在墙上的一个光和媒体的装置。他使得这个幕墙像一个电脑屏幕一样去传播各种信息,就好像是这个城市的广播,把信息源源不断的发送给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独立的照明系统构成的这个系统是最为突出的概念。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处于城市环境中的互动装置。在这个建筑中的互动空间Needle,作为这个建筑中最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承担了建筑与来访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外部环境与建筑的连接的任务,在这样一个既可以观景,又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中,一下子提高了来访者与建筑之间,建筑与外部之间的亲切感。

不论是在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互动空间中,不论是介于实体的还是数字虚拟的互动空间,他们的设计方法都是有规律可寻的。然而他们的目的都是要创造出一个适合来访者参观互动的空间。

KUNSTHAUS内部

四、总结

进入新的世纪,互动空间的设计俨然成为博物馆设计师们最为重视的方面之一,最后我归纳总结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随着新的博物馆设计理念的提出,“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在未来的博物馆空间展示中,设计师们要尽可能的从空间造型,灯光,色彩等出发,创造出一个以人为本的空间,使来访者可以舒适的进行参观,把博物馆当成一个能够更多地进行休闲,娱乐的地方,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汲取知识。通过博物馆的互动空间,对展示有更深刻的体会。

第二,进一步地发展和谐的展示空间,对于博物馆的展示而言,应该进一步的深入到来访者对于这个空间的心理需求上去,也就是说,我们作为设计师,必须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从色彩照明,文字到空间的情景塑造出发,构建一个让所有层次的观众能够适应的场所,这样的环境才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来访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营造一个互动的博物馆参观经验,传统的博物馆的互动空间的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到了展示的手法,常常局限于某一要素,比如说科技方面,这就陷入了一种单方面的信息表达的境地。我们只有从全局出发,从整个互动的空间出发,设计一种多元的互动展示空间,透过多重的感官的刺激,使观众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并且反应他们的感受,得到一个反馈,从而去做出变化,并且进一步进化,成为博物馆未来展示赶紧的一种参考。

在当今的博物馆设计中,我们设计者唯有营造出一种互动的展示空间,使博物馆自身能够不断地新型更新,才可以让观众对博物馆持续的保持兴趣,从而进一步传播社会的文化和信息,使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童小明.《从传播模式看展示设计》《装饰》2004.11.

[2] 威廉·J·米切尔.《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吴启迪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3] 赖常华.《商业空间展示的数字化语言》《科技信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