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划经济研究

计划经济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经济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划经济研究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化用工;薪酬;激励机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劳动用工机制远远适应不了企业竞争的需要,市场化用工已成为当代国有企业最常见的用工方式,这种灵活的用工方式迎合了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多变的需求,但随之引发的较为落后的管理体制的不适应也逐渐突显出来。如今,各企业已将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升到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把员工的激励工作更是当作重中之重。但很多国有企业的员工激励方式还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薪酬福利、职位晋升、民主活动等方面还是以原有的编制内员工的利益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化用工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对于实施多元化用工的企业来说,如何平衡好各种用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适合现代企业的实际发展的激励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市场化用工的现状

(一)普遍性

据有关数据显示,很多大型组织的市场化员工已占到其人力资源的80%。市场经济决定了企业的竞争环境是市场,任何生产活动是围绕着市场进行的。企业都认识到,在这种形式下,市场化用工的成本明显低于编制用工。为了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科学,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成本,获取更多利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市场化用工这样一种灵活用工方式。

(二)多层次性

市场化用工的来源最初主要为为社会招聘人员和少量大学毕业生,他们一般处在生产一线和操作岗位上。随着市场化用工越来越普遍以及管理模式的不断改进,该类员工逐渐成为企业的主力军,高学历员工占其比例也逐渐扩大,并且任职一些重要的管理岗位。其薪酬福利从政治待遇、薪酬待遇、福利待遇、各项保险以及培训休假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企业如何留住人才来说又是一项挑战。

(三)青年主导性

市场化用工往往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因而其主体往往是以20―40岁的青年群体为主,存在流动性风险。一方面,青年群体具有先天的创新性和责任感,为组织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青年群体由于自身的因素,往往以家庭为出发点,因而求稳定性是其工作的主要目标。

三、市场化用工的激励困境分析

(一)激励政策的严重差异化

虽然企业已经意识到市场化员工的群体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管理体制方面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但企业对市场化员工的激励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很多问题尚未明确。与编制内员工相比,市场化员工的激励方式还不够完善,企业往往更注重编制内员工的薪酬激励及职业生涯发展;绩效考核的方式和要求常常也有所区别,忽视了市场化员工的主观需求。

(二)激励方式的普遍单一化

激励体制当中,薪酬激励是最常运用的激励方法,它对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是直接有效的。但若仅仅是从薪酬方面单一地去激励,而忽略其工作满意度、工作内容的丰富性和挑战性,那么其效果到达一定高度后将不会再上升,甚至会下降。而企业对市场化员工的激励方式就缺乏多样性。由于市场化员工并不是无固定期限、长期的员工,其稳定性和忠诚度都有待考查,所以企业常常不重视该类员工职业发展方面的激励。

(三)激励层次的需求矛盾化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各种需要可归纳为五大类,按照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可排列成一个需要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爱的需要、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行为过程就是需要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满足的过程,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时,高一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该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在构建激励体系时,要基于员工需要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设计时应注意薪酬只是满足员工需要的一种有效因素,其余的还需要通过其他激励因素加以补充。现阶段,企业对市场化员工的激励还是偏重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没有重视市场化员工日趋渴望的较高层次的需要。

四、市场化用工的激励政策研究

(一)变机会激励为归属感激励

市场化用工是指与企业(用人单位)签订的有固定期限的合同化用工,所以市场化员工的工作安全感较低,其稳定性也较差。虽然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市场化员工对职业素养和能力提高的需求,会给员工提供培训或技能学习机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无法消除员工的不安定因素。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让各类员工都产生一种归属感。企业与所有员工在利益上的目标是一致的,员工与企业共同努力,企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建立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实现好、维护好员工的切身利益,让各类员工自觉地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整合一致,形成与企业共进退的职业责任感。

(二)优化薪酬结构,提升薪酬激励的水平

合理的薪酬制度首先必须体现员工报酬的公平性和对员工行为的激励性这两个方面,薪酬激励就是企业运用薪酬水平政策、结构政策、差别政策、增长政策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合理、灵活的薪酬结构对企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实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企业在薪酬政策设计过程中,应以工作的内容或者以工作所需要技能的复杂程度为基础,而不是员工的种类,明确企业中各种工作的相似性和差别性以及这些工作对企业的整体目标实现的相对贡献的大小,制定合理公平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

(三)增加权力赋予层次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中最高级――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指人类对于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达成自己追求的目标,获得成就感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最难满足的,但也是能发挥最大激励功效的。它不仅能激励员工热情上进的工作态度,更能带给员工工作上的成就感,使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归属感,这样更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授权,如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参与决策、提案制度等方式去满足市场化员工的这类需要。

(四)鼓励职工之间的合作与团队竞争

竞争是进步的催化剂,是另一个有效的激励方法。建立合理公平的竞争机制,开展团队竞争,一方面促进企业实力的增强,强化吸纳人才资本,企业用工可以优中选优,大量引进和留住人才,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企业吸纳人才和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消除编制内员工“吃大锅饭”的消极工作态度,促进各员工之间的合作,共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五、结论

简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员工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对其的有效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只有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公平有效的激励模式,才能为企业的稳步上升的发展、和谐积极的内部环境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刘银花.薪酬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钻井 大斜度 岩屑床 井眼净化 摩阻

由于目前钻井技术的发展,大斜度井诸如水平井、侧钻水平井、大位移井越来越普及,但伴随着井眼井斜的增大,钻井产生的岩屑携带出地面也随之困难,由于井下岩屑的不能及时清除,在钻井作业中,遇阻划眼、卡钻现象时有发生,制约着该类井的钻井周期和施工质量,为此解决大斜度井的岩屑携带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技术。

1 大斜度井岩屑形成原因

正常钻井施工中,钻头破碎的地层岩屑需要及时连续地被钻井液携带出地面,可随着井斜角的增大,井下钻具由于重力原因靠向井眼的下壁,这会导致钻具与井眼之间形成偏心环空,使岩屑的沉降、运移发生了变化,岩屑出现向井壁径向沉降的趋势,且使钻井液在环空的流速呈不均匀流动,导致岩屑不容易被携带出地面。而岩屑一旦在井下堆集,会增大钻具与井眼的摩阻,增加钻具的遇阻和卡钻几率,从而影响钻完井的顺利施工。研究表明:井下井斜角大于45°的井段,岩屑携带出地面就存在难度,容易发生井下复杂事故。

2 影响井眼净化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大斜度井岩屑净化的因素有很多,有井眼自身状况因素,也有技术和操作因素等,但主要因素可分析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井眼状况的影响

在钻井中井眼状况中,井斜角是影响钻井液携岩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主要是由于井斜大的条件下偏心环空的形成,同时岩屑在重力作用下也趋向向下井壁沉降。井斜为岩屑床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形成的岩屑床厚度取决于井斜角的大小,环空岩屑总浓度、临界流速(可携带岩屑的最低流速)均随井斜角的增大而增大,钻井液携岩效果则随井斜角增加而降低。

除井斜因素导致岩屑携带困难外,也与井眼轨迹的规则情况有关,井径不规则也不利于携带岩屑,尤其是所谓的“大肚子”井眼,同时所钻井眼的类型及位移的大小也与井下净化效果有关。2.2 钻井参数的影响

钻井参数中,排量是影响井眼净化的重要的参数之一,特别是在水平井、大位移井中更是如此,如果排量不够高,将会在水平井井眼下部环形空间形成一个稳定的钻屑床,这个钻屑床的形成潜在着卡钻的危险。增大排量可提高井眼清洁的效率,但是太高的排量会引起过高的ECD(等效循环当量密度)以致于压裂地层。

转速的影响,钻井中钻具的连续旋转增加了环空钻井液的紊流度,同时可使岩屑被搅动起来,另外钻具的旋转也可将大块岩屑挤压碾磨成小颗粒,有利于岩屑的进一步带出。

2.3 钻井液性能影响

钻井液俗称是钻井的“血液”,不同区块选用何种类型的钻井液和钻井液流态很重要。对岩屑携带而言,钻井液的流变性是个关键因素,其中的动塑比是重要因素。层流状态下的钻井液,在大斜度井下提高动塑比可提高携岩效果,但在紊流状态下,钻井液的携岩能力受动塑比影响不大,现场常用的平板层流需要调整合理的动塑比,才能取得较好的携岩效果。

钻井液液另一个主要性能密度参数,对井底净化效果也至关重要。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对携带岩屑而言,一是可以提高携岩能力和静止下的悬浮能力;二是平衡地层压力,避免易坍塌地层泥页岩的剥落掉块,增加钻井液中的有害固相。2.4 环空返速的影响

环空返速是在钻具与井眼之间环空的钻井液流速,其返速大小影响着岩屑净化效果,环空返速过低,携岩效果差井下摩阻大,环空返速过高,井下压耗大。小井斜下,提高环空返速有利于改善钻井液携岩效果,大井斜下,合理的环空返速可以降低岩屑床厚度降低。研究表明井斜角超过45°时,随着井斜角增大,临界返速也应增大,但对于大井斜井段来说,环空返速要进行优化选择一个最佳范围。

2.5 钻进方式和钻头的影响

目前的大斜度钻井,普遍采用滑动钻进和复合钻进两种方式,前者钻具不旋转携岩效果差,后者钻具转动有利于井底净化,在满足井眼轨迹的要求下,合理匹配两种钻井方式,既可达到轨迹控制需要,也可提高井下净化效率。另外钻井常用的PDC钻头和牙轮钻头这两种钻头,对破碎后形成的岩屑大小也不一样,相比而言,PDC破碎的岩屑更容易被携带出地面。

3 常用井眼净化技术措施

在大斜度井现场施工中,根据影响岩屑运移的主要因素,普遍采用以下一种或几种配合措施,以达到提高钻井液携岩效果。一是尽可能提高钻井排量和环空返;二是优化和维护好钻井液性能;三是合理匹配钻井方式;四是发挥好净化设备的功效。3.1 排量优化和尽可能提高环空返速

大斜度钻井施中,排量和环空返速是携带岩屑的一个主要因素。现场排量选择要在诸如井下动力钻具、无线随钻、地层冲刷、井眼状况等因素基础上进行优化,运用专用钻井软件进行排量优化设计和现场的适当调整;在确定合理的环空返速时,要综合考虑影响岩屑床厚度如偏心度等的六种因素,应用表明,2 cm的岩屑厚度是实现大斜度井安全钻进的安全厚度,因此把能达到此条件的环空返速认为是满足携岩要求最小的环空返速。

3.2 钻井液性能的优化和维护。

大斜度井施工作业中,钻井液体系的优化在考虑性、井眼稳定性等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大斜度钻井的携岩能力问题,钻井液流态选用有利于井眼净化和井壁稳定的平板层流,使用高动塑比、高动切力的钻完井液体系。动塑比范围可保持在0.36~0.70之间,动切力要大于2Pa,旋转粘度计Φ和Φ6读数值要大于2,同时严格控制初、终切力差值。另外现场应用中,可间断使用使用紊流段塞或重塞,配合高转速、大排量来提高携岩效果。

3.3 钻井方式和措施

目前大斜度钻井中,通常使用钻头+螺杆+无磁钻杆或钻铤+定向仪器(MWD或LWD)+钻杆的钻具组合,该套钻具组合可实现钻井的增、降、稳斜功能,因此常使用滑动钻进和复合钻进两种方式。根据井眼轨迹控制要求和井下钻遇地层情况合理使用这两种钻井方式,可以有效地达到井下岩屑的净化效果;同时为避免钻井照片能够岩屑床厚度的增加,及时破坏岩床,要坚持钻井中短起下钻或划眼的措施,必要时也可下光杆钻具进行通井带砂;钻头选择上,要尽可能地使用PDC钻头,在延长钻头使用时效的同时也有助于岩屑的被携带;疏松地层钻井中,要适当控制钻速,避免在疏松地层长时间定点循环,以避免“大肚子”井眼的形成。

3.4 净化设备的充分利用

大斜度井钻井,返出地面的钻井液是否净化良好也是一个注意事项,现场目前通常配置的如离心机、除砂器、除泥器、振动筛四级净化设备,要确保钻进中,设备的运转良好和正常工作,地面被净化好的钻井液返入井底后可避免井底岩屑的增加,有利于井底净化。

4 一种有效的井眼净化技术

现场实际施工中,有些大斜度井尽管采取了各种净化措施,但净化效果还不是很好,砂卡和遇阻等现象还常有发生,于是一种有效的井眼净化技术便随之被应用。该技术主要是依靠专用井眼清洁工具来实现,通过该工具的独特设计结构,利用机械方式来改变钻井液流态和提高携岩效果。4.1 专用井眼清洁工具结构简介

专用井眼净化工具要是由本体、保径扶正器、清洁带、搅动区、紊流区组成,见如下图1。该工具采用了三组特殊流型结构设计的扶正器,两端扶正器嵌镶有合金切削齿,能满足通井划眼光滑井壁的作业要求,凹槽设计可以有效松动下井壁的岩屑床,特殊设计的斜棱形扶正条及流道,可以起到紊流搅拌、加速的作用,将岩屑床破坏掉并运移至环空上部随钻井液上移、 “V“型流道使钻井液发生弯曲,产生螺旋流,提高岩屑运移效率(图1)。4.2 现场应用情况

专用井眼净化工具在研制投入现场后,先后在古巴大位移井、伊朗水平井、吐哈和吉林等油区水平井得到了推广使用。从现场使用来看,井下岩屑净化效果明显,明显地降低了井下钻井中的遇阻次数和摩阻、降低了卡钻风险、提高了钻速和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以吉林油田富拉尔基TH5水平井为例,该井属于浅层水平井钻井,在后期井斜达到60°后,发现井下拖压严重,时有遇阻现象,分析为井下岩屑所致,于是起钻在钻具组合中增加了井眼清洁工具,在钻井液性能和排量等其它没改变的情况下,在540m~880m的造斜段和水平段钻进中,有效地降低了摩阻和提高了井下岩屑的携带,确保了该井的顺利施工。工具使用井段井斜数据和效果分析如下表1和图2、图3。

参考文献

[1] 陈浩,等.大井斜大位移井钻井液携岩问题分析及对策.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

[2] 张哄泉,等.大斜度大位移岩屑床的解决办法.石油钻才工艺,1999;27(3)

[3] 胡景荣.再论大斜度定向井的井眼净化问题。钻采工艺,2001;24(2)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府;经济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如何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改进经济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广泛介入各成员的内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其影响是全面、深刻的。WTO规则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法治之下的有限政府。为此,我国应当构建依法进行宏观调控和为市场服务为特征的新型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应当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完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市场经济法律规则,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做法,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

一、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

第一,正确履行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努力提高调控的有效性,既注重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适时适度进行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履行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克服市场缺陷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冲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努力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全局的倾向性、关键性问题。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努力提高调控的灵活性,既合理控制总量,又积极调整结构。一方面,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对农业发展、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改善民生、中西部地区发展和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第二,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防止经济下滑尤为重要。从中长期看,扩大消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统筹解决影响即期消费的体制性问题,减轻和消除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三,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是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科技经济竞争力,建设经济强国的有效途径。在当今国际竞争格局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特别要把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放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重点支持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要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第四,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中抢抓新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机遇增多,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加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难度和要求更高了。必须提高驾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条件下维护好、发展好我国的根本利益,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中抢抓新的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优势的互补中创造新的发展条件,在不断强化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充分地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把扩大引进技术和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把利用外资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把实施“走出去”战略和缓解国内资源约束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完善政府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

第一,进一步改革我国现行的进出口管理体制。WTO的宗旨就在于消除各国政府对贸易的壁垒,禁止和取消进出口数量限制,以便最合理地实现分工和对资源的利用,它也是WTO规则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我国加入WTO所作的承诺,政府除了对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实行必要的配额制和许可证管理,并由国家指定有关公司统一经营之外,现行的绝大部分进出口行政审批的数量限制应逐步取消,建立起公正透明的,适应WTO要求的外贸进出口管理体制。

第二,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近年来,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法律都相继出台,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等,并参加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应该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然而,也应当看到,我国近年来所出台的这些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与WTO规则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必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

第三,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步伐。WTO规则中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作为第一个全球性的服务贸易协定,规定了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原则、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等一般义务和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特定义务,与此同时,GATS协议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也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国际贸易的参与程度、增强本国服务业的竞争能力,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提供了较多的优惠。此外,GATS还规定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如紧急保障措施、收支平衡、政府采购等项内容。因此,我国的服务贸易立法应当遵循与GATS的有关规定相衔接、限制垄断行为、坚持公平竞争、逐步放开市场的原则,以我国的宪法、对外贸易法和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为依据,建立其与WTO规则相适应的内容完备、科学合理、协调统一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第四,进一步完善我国涉外投资法律体系。WTO规则中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是规范国际投资行为的基本准则。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涉外投资立法规范,建立起与WTO相适应的、完备统一的涉外投资法律体系;要适应国际投资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尽量减少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切实加强对外资的保护,营造良好的外来投资环境,以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

三、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政府经济管理的目标就是发展、安全、效率三位一体。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之一,是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通过行使行政权力领导、管理、服务于市场,以行政处罚惩治经济违法行为。

1.政府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政府要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履行自己的职责,以统一、公平、合理的方式执行所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既不能越权行政,也不可消极不行使职权。越权行政或消极不行使职权,不仅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秩序,而且引起政府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为维护政府威信和形象,除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应依法行政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司法审查机制,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2.保持市场主体的平等。要实现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市场主体应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要实现市场主体的平等,必须遵循市场准入原则和非歧视原则。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非歧视原则的要求行事,既不因为市场主体是外国的而另眼相看,也不能由于对某一国家的好恶而对它们的市场主体区别对待。同样,在对国内经济生活的管理中,要彻底消除地方保护、部门垄断、国有企业特权,努力实现所有市场主体法律意义上的真正平等。

3.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平良好的市场秩序的缔造,除了市场主体应树立规则意识、讲求诚实信用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对市场秩序的依法维护。政府的基本任务是要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经济、法律环境,包括信用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一是要把好市场准入这一关。市场准入实际上就是资格认定,先由市场活动主体提出申请,再经国家有关主管机构批准或者核准,发放相关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二要监管产品质量。各级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及有关部门要依照职责分工负责产品监督工作。三要监管市场价格。经过多年的改革,现在中国的价格体系分为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三种。其中,90%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但政府要依法实行监管,例如群众对居高不下的医疗消费不满意,政府部门应当依据《价格法》等有关规定,加大监督力度。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京津冀 区域经济 一体化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京津冀区域经济以北京为核心、天津河北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潜力巨大,分析该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研究制定区域经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均GDP情况分析

GDP是一国或者某个区域的综合经济水平的直接体现,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和综合经济水平。研究分析京津冀地区的人均GDP对于考察当前经济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看,在2004-2013年10年间,河北省地区GDP明显高于北京市和天津市,每年的总量都几乎相当于北京和天津的总和,但就人均情况看(表1),却明显偏弱,北京和天津的年人均GDP都高于全国2-3倍,而河北低于全国平均值。就经济增长速度看,北京市增速在京津冀地区中最快,其次天津,再次河北。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大规模组织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其实现程度能直接影响下一个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该投资涉及国有企业、城乡集体经济单位、其他经济成分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在近几年,京津冀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发展,规模不断增加,且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其投资仍然存在结构不完善的问题。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仍然较小,个人投资的无序化现象还比较严重等等。

(三)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各具特色。例如北京市以第三产业为主,各种新兴服务业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传统制造业工业经济开始陆续退出区域经济。天津产业结构与北京的不同,第二产业是支柱产业,且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比重上十分接近。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且成熟程度也明显高于第一第三产业。从总体特征来看,三地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具有很大的潜力。

二、完善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一)破除行政分割下的经济合作壁垒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阻力就是行政体制上的相互独立而产生的经济合作壁垒。三地行政分割十分明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固定资产投资调配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独立化倾向。这种相互间缺乏沟通和协调的机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三地之间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为此,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对行政壁垒做出统一的规划处理。可以在行政体制上建立一个协调三地合作发展的统一组织机构,将行政体制上不利于合作发展体制障碍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整顿。

(二)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思想文化环境、硬件基础设施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等。首先思想文化环境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软环境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文化认同对于增强彼此间的合作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全面启动,经济发展文化先行成为一种促进合作交流的途径。通过营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加强企业与地方之间的共融性。其次,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如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对该地区内部以及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减少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强企业与外界的联系,提升该地域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等。另外政策制度环境是影响一体化进程中的又一重要因素。在三地政府协调下应当尽快出台产业发展的共同政策,对政府的经济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规范,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政府在促进三地经济共同发展、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三)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是现代经济体综合实力的体现,它的优越程度将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传统工业的重要分布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该地区转型升级的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在推动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应当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始终遵循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原则。

三、结束语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体制的系统化还是在功能的完善性上都与长江三角区和珠江三角区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这两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带有明显的不可复制性,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摸索中推进。

参考文献: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 城镇化 国际化

一、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今年开展的两会上,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扶植力度,以促进农村多方面同时发展。其中,农村经济的城镇化转型发展就是众多建设项目中的重点项目之一。针对我国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理论上提供引导,主要围绕走出农村和走出中国两个层面的转型进行分析。走出农村,就要求农村的农业建设不仅要做到村中自给自足,还要能形成战略经营,打入城镇市场,建设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农村经济。走出中国,就要求农村充分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将纯农业发展引渡到具有完善经营形式的农业发展上,实现国内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优势,让世界接纳中国,让国际经济接纳中国农村经济的融入。

二、在农村经济城镇化、国际化转型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起步晚、发展速度较慢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由于相较英美国家的农村经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起步时间较晚,缺乏建设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道路十分曲折,面临着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新的问题不断发现,如果没有及时得到适当分析、合理解决,就会造成经济长期处于徘徊状态而无法前进。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蜿蜒曲折的徘徊期,虽然国家政府颁布相关政策,但是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在短期内无法取得突破,这就对农村经济城镇化、国际化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2.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一个地方要发展经济,首先应当对其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因为良好的公共设施环境能够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思想,进而激发人们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与渴望,有利于增强人民开展经济建设的意愿。由于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人们习惯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自给自足。但由于当前各种物价的不断上涨,如果不进行改革,会导致农民无法正常开展农业运作,更不可能开展农村经济建设。

3.农村地区人民的思想意识落后于时展

我国农业商品化发展受到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人民落后的思想意识存在直接的关系。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人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并且普遍存在着留守人群的老龄化和年幼化并存的问题。老年人容易墨守陈规,在思想意识上根深蒂固,难以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思想意识;年纪幼小的儿童尚未具备形成成熟的思想意识的能力。只有在少数农村中会出现少数农户具备先进的发展意识,致力于将农业生产进行转型,向商品化经济化进步,但难以形成规模。

4.农业属于社会经济链中的弱势产业

在社会经济发展链条中,农业是处于较低级的弱势产业,主要因为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和天气条件等诸多外界因素的依赖性较强。每年农户都要在祈祷中开始进行农业播种,如果遇上风调雨顺就可能获得良好的收成,否则就会受到较大损失甚至颗粒无收。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然环境的条件,这是难以依靠人为力量的掌控。由于农业生产固有的属性决定,使农业生产无法在经济链条中占据有利位置,所以农业生产发展的转型过程会更为艰巨。这需要国家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带领农村人民走向农业经济城镇化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三、促进农村经济城镇化、国际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农村政府要加强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和管理。政府作为主要投资者要加大师资建设力度,让具有高等素质教育水平的教师到农村执教,并对学校的环境进行改善,可以就当地环境特色进行创新建设,例如在绿化相对较好的地方创办校园时可以利用天然绿化做校园主要背景。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意识,提高农村人民的知识水平,教育对农村经济转型有重要意义。

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的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往往农村人民要看病,要辗转到城市的医院就医,因为农村基础医疗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当地人民的医疗需求,当地的医疗人员能力有限,也难以取得当地人民的信任,这就导致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形同虚设。要充分利用国家发放的资金进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配置完善的医疗设备及有责任心及具备专业技能的医疗人员。

2.提升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和办事能力

要发展一方经济,当地政府应当首当其冲,充分发挥在这场转型战役中的领导和指挥作用,认真贯彻上级领导所提出的政策的同时要做好创新工作。首先,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领导者要具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能够在充分了解当地发展状况和当地经济发展有利条件的情况下,发动村民进行自治队伍建设,不断弥补领导队伍的不足之处。

其次,领导者要抓住机遇,致力于引进外界投资,援助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外界投资者不会凭只言片语就投入资金,领导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其专业知识技能,结合当地有利的条件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有理有据的说服投资者加入当地的建设。再者,当地如果有人先行达到致富的目标时,领导干部要做好致富者的思想工作,让致富者分享技术,从技术层面帮助同村人共同致富,这符合我国“先富一部分人,后基本所有人致富”的经济建设理念。

3.强化农村人民的农业经济转型建设意识,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

在建设农村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领导班子应当思考如何接近农户并深入交流,了解农户需求,迎合农户的心理,对农户进行开导。其主要目的是强化农村人民的农业经济转型建设意识,让农户了解将农业生产发展延伸拓展到城镇中、到国际中的意义。只有从意识上打破陈旧,才能引导农户真正走上致富的道路。另外,由于经济发展不景气,加上近些年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我国目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城镇化和国际化转变就成为一大开发项目。通过政府广泛宣传,给农户以补贴等多种政策的实施,引导在城镇中逗留的无业人员回到农村就职,还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中为农户种植进行分析和引导。

4.充分发挥农业多元化商品化,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不同需求

由于城镇化和国际化发展面对的是国内外不同地方的不同市场需求,这就对领导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要求领导者要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和有利优势,分期交替生产多种农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二,要求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要延伸发展的区域的需求,让当地农民生产出能够卖得出去的农作物。有销路,才能促进生产,农户尝到甜头后自然愿意追随领导班子建设步伐。

5.引进先进生产种植技术、选择适合当地生产的优良品种

要真正发展农村经济城镇化、国际化建设,就需要农村中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生产。这个过程中农村领导者可以集资进行先进设备投资引进,因为大型先进生产设备往往无法被个体承担,合资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十户人家共用一台水稻脱壳机,在使用高峰期进行统一管理,每天每户分配一定的时间进行使用,合理高效的利用机器。

先进的机械设备能够节省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提高经济收益。另外,切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盲目生产,迎合出口地的需求。因为土地、气候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就是农业生产固有属性的限制性所在。领导者可以根据当地生产条件进行作物选择,再另选定出口地,提高农户的收成量,刺激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村经济成功向城镇化、国际化发展。

6.创立品牌,树立品牌文化

要真正立足于国际市场,只有产品是不够的,当前社会更加注重产品的外在包装以及生产产品企业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农村中领导者应当切实帮助农户加强品牌概念,提升品牌意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农户创立自有品牌。例如在经济基础较差的农村中,领导者要组织形成统一对外销售的企业,让村民进行合资创办集体企业,聘用专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策划和管理。而在经济基础较强的农村中,领导者可以聘用专业人员对农户进行企业创办培训,让农户能够自己创办个体企业。在企业创办的层面上,引导企业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在企业创办的过程中树立自己的品牌文化,以优秀的品牌文化吸引投资,也是通过品牌文化走出国门,向国际市场推销自己,在不断地运行中完善企业品牌建设。

四、总结

“走出农村,走出中国”作为我国目前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目标,国家应当从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进行引导和扶植,农村经济建设者应当从自身寻找问题以解决问题,从市场需求中寻求机遇。只有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才能做到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 许冬梅,刘秀岩,赵瑞涛. 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问题探析[J]. 甘肃农业. 2006(08)

[2] 田力. 对加快赤峰城镇化进程的思考[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