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质量检验员未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茶叶感官审评 岗位技术标准 课程内容选择
(一)茶叶生产企业质量检验员(评茶员)岗位的基本要求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生产许可证制度。《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明确规定:企业和质检机构承担茶叶感官审评的人员,必须经统一的培训,取得国家特有工种“评茶员”的职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相应的检验工作。由此可见,茶叶生产企业除了要配备普通意义上的质量检验员外,还要同时配备“评茶员”。评茶员是茶叶生产企业通过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获得QS认证的必要硬件。具备良好的茶叶感官审评技能是茶叶生产企业质量检验员岗位的基本要求。
(二)茶叶生产企业质量检验员(评茶员)岗位的技术标准
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基础是生产过程必须严格遵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根据《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规定要求,茶叶生产企业的评茶员进行茶叶感官审评必须要严格按照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国家标准来进行,该标准是茶叶法定检验的国家标准,更是茶叶生产企业评茶员岗位的技术标准。所以评茶员只有熟练掌握该国家标准,才能按照标准对茶叶样品进行正确的感官审评,成为合格的评茶人员,这也是中职学校《茶叶感官审评》课程的培养目标。
二、中职学校《茶感官审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中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目前,我区中职学校普遍采用“2+1”的培养模式。由于前半段集中在校学习的时间过长,生产实习滞后,加之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因此学生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强,自觉性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的比率比较大。同时中职学校教师一般比较少有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的机会,对生产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了解不透,容易造成教、学、做严重脱节,无法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 结果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较差。
(二)《茶感官审评》课程操作能力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
1. 《茶感官审评》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茶叶感官审评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能,根据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要求,评茶人员应能通过对茶叶品质的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等因子的评定来判定茶叶样品的优次,并根据各项因子的优次给出相应的评语和评分。从茶叶感官审评的特点看,茶叶审评结果正确与否,关键在于人的因素,茶叶品质的色、香、味、形是依靠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正常的敏感性将接收到的“信息”(品质实况)传递给大脑,然后由大脑经过综合分析做出判断。这就要求评茶人员除了具备正常的感觉器官机能外,还必须积累相当丰富的茶叶生产及茶叶品质的经验,才能具有专业评茶人员特有的对于茶叶各项因子优次感应的敏感性。
2. 中职学生在学习《茶感官审评》课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
中职学生由于年纪、生活阅历及兴趣爱好等原因,90%以上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没有接触过茶叶,对于茶叶的各项品质因子的优次体验基本是零体验,更不用说对茶叶品质优次与茶叶生产的关系有所认知。而评茶人员需要依靠自身的感觉器官的正确感知来评定茶叶样品的各项因子的优次,这本身就需要评茶人员自身有一定量的实践经验积累。比如在茶叶香气因子的审评中,绿茶香气中的熟板栗香属于绿茶香气中比较优质的香气,但是有不少的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吃过熟板栗,根本没有熟板栗香气的体验。再比如在茶叶滋味的审评中,茶叶滋味的醇厚和平淡,苦涩的程度,回甜的速度等这些体验,不可能由教师讲授学生就可以理解,只能是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在教师的帮助提示下慢慢地建立自己正确的感觉体验,最后才可能具备相应的茶叶因子优次审评的能力。
由此可见,《茶感官审评》课程的基本要求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巨大的差距。
《茶感官审评》课程内容设置与中职学校教学计划的矛盾。在目前国内可以选用的教材中,没有专门为中职学校编写的教材。例如我校选用的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茶感官审评与检验》教材由于是用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培养的,所以理论部分所占比例比较多且编写比较细致,实训内容也同样是容量很大,需要的课时数至少120课时。而我校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分配给这门课程的课时最多只有50个课时,加上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有必要根据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茶感官审评》教材内容进行选择,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实施针对性的教学。
三、中职学校《茶叶感官审评》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及反思
(一)课程内容选择设置的指导性标准、实施的主要途径及教学基本目标
1. 以茶叶生产企业评茶员的岗位技术标准作为课程内容选择设置的基础
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是茶叶生产企业评茶员的岗位技术标准,是所有茶叶感官审评工作的基准。茶叶感官审评操作过程是否正确,茶叶样茶各项因子优次审评打分是否准确,对茶叶样品各项因子出具的评语是否精准,都要建立在审评过程是否严格遵守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基础上。熟练理解、掌握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茶感官审评》课程的首要目标与基本要求。对于初次接触《茶感官审评》课程的学生来说,首要任务是学习、掌握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茶叶感官审评理念,为茶叶感官审评实训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把强化教学实训作为课程内容实施的主要途径
《茶感官审评》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茶叶感官审评要求评茶人员自身有一定量的实践经验积累,才能依靠自身感觉器官的正确感知来评定茶叶样品的各项因子的优次。茶叶感官审评的这个特点与中职学生对于茶叶的各项品质因子的优次体验基本是零体验的实际情况互相矛盾,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在《茶感官审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开展教学实训为主,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不断实训达到积累茶叶感官审评各项因子优次的感觉体验,让学生能尽快具备单独地、正确地进行茶叶感官审评操作的技能。
3. 确定《茶感官审评》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基本目标
在《茶感官审评》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理论部分以国家标准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为重点,理论课授课课时占总课时的32%;以实训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实训课时数占到总课时的56%;课程考核也是以学生对3种绿茶进行审评的实际操作过程与结果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这种理论课与实训课课时数接近1∶2比例的教学过程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最快的让学生融入茶叶感官审评的工作情境中,迅速地积累茶叶感官审评的经验,初步成为具备一定茶叶感官审评能力的评茶人员,实现《茶感官审评》课程的教学基本目标。
(二)以绿茶感官审评内容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学生茶叶感官审评操作的基本技能
1. 把绿茶感官审评确定为《茶感官审评》课程的核心教学单元
目前,广西绿茶产量和销售量都占全区茶叶总量的70%以上,其中名优绿茶产量占到总产量的20%以上。根据广西茶叶生产的现状,以及针对中职学校《茶感官审评》课程课时安排少,学生零基础的特点,把绿茶感官审评选择确定为《茶感官审评》课程的核心教学单元,并把绿茶感官审评内容作为学生必须掌握并进行操作考核的核心内容。以一种方法――茶叶品质顺序排列(五项因子)审评法为突破点,化繁为简,可以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的指导下,直接参与绿茶样品感官审评的实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更快地积累茶叶感官审评各项因子优次的感官体验,促进学生对绿茶审评各因子优次鉴别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反复的绿茶感官审评实训,让学生在绿茶感官审评的操作步骤、结果判定、评定分数、合理运用评茶术语的反复实践、总结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茶叶感官审评的理论知识,从而扎实地掌握茶叶感官审评的基本技能。
2. 《茶感官审评》课程核心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选择与设置
(1)理论教学内容: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绿茶审评为例),课时数6节。
(2)实训内容:绿茶精制茶审评(4次)(普通绿茶),课时数12节。
(3)实训总结讲评内容:针对每个学生在每次实训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果判定及评茶术语运用的合理性进行总结讲评,课时数4节。
(4)考核内容:三种绿茶样茶的感官审评,课时数4节。
(三)以花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等茶叶的感官审评为补充,举一反三,不断促进学生对茶叶感官审评各项因子优次的感知能力的提高
1. 在学生初步掌握绿茶感官审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把花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的感官审评内容作为辅助学习单元,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3种种类的茶进行茶叶感官审评的实训,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内容,渐进式的比较学习八项因子、对样评审方法等内容,可以到达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茶叶感官审评各项因子品质优次的感知能力的提高。
2. 《茶感官审评》课程辅助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选择与设置。
(1)理论教学内容:八项因子审评方法,茶叶对样审评方法,花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的感官审评。课时数10节。
(2)实训内容:茉莉花茶、红茶、铁观音、普洱茶、六堡茶的感官审评,课时数12节(学生选择参加其中3种茶叶的感官审评实训)。
四、总结与反思
根据茶叶生产企业岗位技术标准重新选择设置《茶感官审评》课程内容,有利于解决我校授课课时有限,中职学生对于茶叶各项因子品质优次感知体验零基础等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较快的掌握茶叶感官审评的基本操作技能。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如何针对学生茶叶感官审评操作技能的全面性加强培养的问题,这将是未来我校《茶感官审评》课程内容怎样进一步整合、优化及选择的思考实践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农艳芳.茶感官审评与检验[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12.
问题:数量减少的原因与后果
1.棉检师权利和待遇得不到保障。执业棉检师作为棉检部门主检人员和负责人,其享有的主要权利:一是依法开展棉花质量检验工作;二是审核、签发棉花质检报告及证书,并对其所提供的检验数据署名;三是参加与执业资格有关的学习、培训;四是对工作中出现的不公正待遇或处分提起申诉;五是棉检师相当于工程师的技术职务。
棉检师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具体表现为:一是对职工进行棉检师考前培训、学习不支持,不提供学习时间,不支付培训费用。二是考取棉检师后不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机会,导致相当一部分棉检师没有连续注册。目前山西考取的棉检师没有再次注册的人数近1/3。三是不给棉检师提供相应的棉检岗位,即使提供岗位,权利和待遇也得不到保障。从岗位设置看,与普通棉检人员一样,没有将棉检师放在主检岗位,对检验结果无签发、署名权;从工资待遇看,有些执业棉检师甚至比普通检验员低。四是棉检师不能真正独立开展工作,有的领导直接或间接干预检验工作,出现问题后反而完全归过于棉检师。
2.棉检师自身没有认真履行义务。棉检师受法律保护,享有权利和待遇的同时应认真履行义务,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一是必须认真执行有关棉花质量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棉花生产、收购、经营、使用、质量监督的规章制度和检验规程;二是必须遵守职业道德,保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出具的检验证书或报告负责,并主动接受监督;三是只能执业于一个机构,不能跨机构兼职执业;四是棉检师执业资格证不是终身制,注册有效期为三年,再次注册须有接受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合格证明。因为棉检师执业资格证书是在规定时间和知识范围内对劳动者综合能力的证明。证书有效期满后,必须继续接受教育,更新知识满足棉花检验不断改革的新要求,方可再次注册。
棉检师没有履行义务,依法开展工作表现在:一是不能恪守职业道德,没能坚持原则、标准和规程等开展工作,提供的数据不科学、准确,甚至个别棉检师在工作中吃、拿、卡、要。二是工作敷衍了事,对政策把握不准,检验尺度不稳,只满足于感官检验、马克隆值测试等传统项目,不注重知识更新。三是少量棉检师同时就职于两个以上单位,只领取报酬,不参与检验。四是继续教育培训费用完全依赖于企业。棉检师是对个人职业能力的要求,棉检师的再次注册培训费用由棉检师个人承担无可厚非,但相当一部分棉检师因企业不提供继续教育费用,自动放弃再次注册机会。
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棉检师习惯于依赖领导,工作积极性差,混同于普通检验人员,知识更新缓慢,棉检师技术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不能完全满足不断改革的棉花检验综合要求,同时还影响了社会对棉检师的认知度。另一方面,单位在聘请人才时认为棉检师知识面窄,对单位贡献不大,不值得高薪聘请。反过来由于企事业单位对棉检师需求少、待遇低,报考棉检师的人数降低。而已考取的棉检师认为无用武之地,不再继续注册。这样的非良性循环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棉花收购、加工。
对策:增加数量,发挥作用
1.必须重新深刻理解实行棉检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意义。一是实行棉检师执业制度是对棉检人员职称制度的重大改革。国家在棉花检验领域实行棉检师职业资格制度就是要与国际通行的技术人员就业管理制度接轨,充分体现棉花质量检验关键岗位的准入水准,是对棉检人员学识、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未来棉花检验领域唯一的合法合格人员。二是提高了棉检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棉检师须通过严格的理论和实践考核,使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经过再教育培训,知识得到更新,加强了队伍建设,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三是因为棉检师具有较高素质和必要能力,保证了执业公正,检验科学准确。
2.加强制度建设,保证棉检师合法权益和待遇受到保护。山西棉检师数量少、棉花质量无法保证,与棉检师合法权益和待遇无法保证有关。只有制定相应的棉检师执业监督管理制度,才能确保棉检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有效实施,使棉检师的工作得到有效监督,棉检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应有地位和待遇得到落实。提高有志于献身棉检事业的人员考取执业棉检师的积极性,将高素质的人才吸收到棉检队伍,保证棉检岗位配备足够的棉检师,认真履行棉花检验任务。
3.加大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棉检师的配备力度。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是棉花收购、加工的主体企业,也是未来棉花加工的唯一类型企业。按照棉花质检体制改革要求,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应合理配置棉检师。对需由棉检师担任的岗位,未取得棉检师资格的人员,要进行强化培训,限期达到要求,否则必须调离岗位。事实上许多企业未配备棉检师,目前山西省在26个新体制企业中,配备棉检师的企业仅有6家,棉检师在控制棉花质量方面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因此在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质保能力审核中,把棉花检验岗位配备一定数量棉检师作为必要条件之一,限期达标,否则建议取消其加工资格。通过对棉检师配备严格把关,对保证山西棉花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关系重大。
关键词:棉花颜色级;感官检验;对策.
棉花颜色等级测试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仪器测试;一种方法是感官进行测试。仪器校准的调色板为溯源依据基础,主要测试棉花 Rd和+b 值,可按颜色分类图设置颜色等级;感官测试基于反射和黄色,基于全面的物理标准确定颜色级别。在理论上,两种测试方法的结果应是一致的,符合率也应该是能够达到较高比例。但这两种方法有时差异极大,形成这种现象造成因很多,要解决此问题需要探讨影响仪器和感官测试的各种因素,并对它们影响程度进行比较分析。
1.棉花颜色级感官检验的特点
1.1感官检验可过滤干扰因素
棉花试样的色泽测量基于试样的复合表面,换句话说,色泽测量值代表了试样色泽构成中的纤维色泽、含杂数量色泽种类、表面粗糙度或光滑度的平均值。也就是说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检验结果。但执行感官检验的主体是人,他们可根据自己的检测经验灵活掌握,可以过滤掉一些因素的干扰,例如叶屑多、形态粗糙等,而仪器的测试系统是固定不变的,任何影响因素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其测试值。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感官检验可以过滤掉一些干扰因素是针对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检验员来说的,对于一些水平不高的检验员反而受干扰因素的影响更大,检验偏差更容易扩大。
1.2感官检验灵敏度高于仪器检验,但水平需参照物
多年来分级人员的眼睛被认为是测量颜色的首要工具。即使在今天,这仍是应用广泛的判断棉花颜色的主要方式。然而人的主观判断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当人的眼睛对微小的颜色差别都很敏感时,并不适合判定颜色的绝对水平。就像一个人已经出门了,并打算买一些与家里墙壁相同颜色的涂料,但是却没有带上一点样品或想要颜色的样照,买到的东西与可能与自己的需求有较大差别。但是在一个好的标准指导下,分级人员能够很好地判别颜色差异。
2.棉花颜色级检验中眼睛与仪器准确度比较
品级检验没有任何仪器可以得出测试值,其检验依据靠的是文字标准的描述和每年权威部门制作的实物标准,没有一个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检验正确与否,日常训练主要依靠和师傅眼光比对。颜色检验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感官检验无法衡量的情况,有仪器的测试数值来衡量人眼检验正确与否,那么自然就会形成以仪器测试值为准来校对眼睛的做法,但事实上单纯的这样去校对有时会产生偏差,影响训练效果。人与仪器谁判定的更准?需要充分理解眼睛与仪器的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级人员的眼睛被认为是测量色泽的首要工具。即使在今天,这仍然是应用广泛的判断棉花色泽的主要方式,它对色泽的敏感程度高于仪器的检测,然而人的主观判断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人长时间感官就会产生视觉疲劳,造成人为误差。
仪器只能看到一个事件,它只看到放在试样窗口的试样表面的平均色泽。任何仪器都不能区分它所测得的色泽是点的结果还是含杂数量或色泽的结果或者是背景色。所有类型的组合都可以得到同一个平均色泽。分级工人可以立刻知道正确的色泽分类。事实上,合理使用仪器可以帮助更多的分级人员获得与在评价棉花色差方面很专业的少数人才能得到的同样准确的结果。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眼睛对棉花色泽比仪器更敏感,观察皮棉表面形态更全面,更能适应棉花多样性的特点,但绝对水平需要仪器来调整,或标样来比较。在特定的条件下更要相信眼睛,除非试样经过反复多次测量。但在日常检验中出错的常常是眼睛,这主要是因为眼光训练水平不够,受到干扰多。作为我们现在推广颜色检验初期,眼睛对色泽的判断还缺乏训练,一般情况下仍要以仪器为准,多找感官上的误差,但也要辩证的看待仪器测试值,不要盲目否定自己的眼睛,要多方面分析原因。
3.提升感官检验棉花颜色级的对策和建议
3.1准确理解颜色级感官检验的前提
《棉花颜色级检验技术规范》明确规定:棉花颜色级是依据棉花反射率(Rd)和黄色深度(+b)划分的类型和级别。棉花按颜色分为白棉、淡点污棉、淡黄染棉、黄染棉4种类型。根据4种类型棉花颜色的明亮或灰暗程度,白棉分为5个级、淡点污棉分为3个级、淡黄染棉分为3个级、黄染棉分为2个级,共13个级。
由此可见棉花颜色级划分得很细,这为感官检验颜色级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准确地理解棉花颜色级文字条件,严格按照棉花颜色级文字条件来判定棉花颜色的类型和级别。要做好这一点并非易事。例如,棉花颜色级文字条件中锯齿棉白棉一级和白棉二级对颜色特征均是这样描述:洁白或乳白。对亮度的描述是;一级是特别明亮、二级是明亮,而对“特别明亮”到什么程度,“明亮”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也没有数字表述。每个检验员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对一个样品判定结果也不一样,白棉一级和二级的判定比较难掌握,这在感官检验中是比较典型的。
3.2结合实物标准定级是感官检验的核心
棉花颜色级实物标准是根据颜色级文字描述和颜色分级图制定的。依据颜色级条件对照颜色级实物标准评定颜色级的类型和级别,是感官检验颜色级的根本方法。颜色级实物标准制作非常精细,每级都有4个样块,每一级的样块均代表本级区域内棉花的典型的色泽特征,但要灵活运用准确把握是有难度的。在仪器化公检中,因此,当检验中感到颜色级条件和实物标准难以很好地结合。文字条件只是抽象的定性描述,而实物标准将一个级分了4个样块,4个样块的颜色程度只有细微的差异。因此,每一级的最后一个样块和下一级的第一个样块色泽特征非常接近,有时一个棉样对照实物标准觉得既可以定这一级也可以定相邻一级;或一个样品这一面是这一级,另一方面是相邻一级或跨级。例如,一个样品色呆白有点灰、无光泽、不亮,按文字条件可定白棉四级,对照实物标准既可对上白棉四级也可对上白棉五级,最后多看几面反复对比综合定为白棉五级,上机检验后却是白棉三级。在后期检验中,棉花质量复杂,一致性差,在颜色级类型判定上也常出现差异。例如,感官检验是淡点污类型的样品,检验时觉得该样品有轻霜,颜色已变异,表面浅黄,稍有光泽且有明显阴黄点,按颜色级条件描述无疑是淡点污一级,对照实物标准也可定淡点污一级,可有时抽检反馈结果却是白棉类型。有时感官检验是淡黄染类型的,机检却是淡点污类型。在此情况下,检验过程中就觉得把握不准的样品,往往以机检结果为准。
3.3有效提升和训练颜色级感官检验技术的措施
总体训练目标是形成对棉花颜色的感觉。研究棉花颜色,涉及色彩物理学、色彩化学、光学以及美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研究视觉、思想和精神现象的相互关系。好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长久以来,人类对时间和长度的定义已经达到了相当精确的地步,但颜色还一直是一种相对的和主观的概念。这是因为颜色是人类头脑中的一种感觉。因此,颜色就成了最难准确定义的概念。我们在学习棉花颜色分级时,一定要培养出对棉花颜色的感觉,才能准确判断颜色的微小变化。通过颜色,感觉它的形成过程及使用价值,这种感觉是靠长期实践积累出来的。建议应加强以下几点:一是需要长时间,不间断训练。二是多动脑,反复琢磨存在的差异。三是多与仪器检验结果比对。四是多找些各产地、各级别的棉花。五是要总结出自己的对各等级棉花特征的文字描述,实际检验时反复验证。六是文字描述要挂在嘴边。七是有条件的,要多争论,要能从理论上讲棉花特征。
4.总结
感官检验是检验员用视觉、触觉等感知能力对棉花质量进行判定分级的一种重要的基础工作方法,感官检验棉花颜色级也是当前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棉花检验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检验人员自身素质与技术将是确保感官检验对棉花颜色级准确定级的关键。为此,作为感官检验人员应加强自身学习和素质,提升感官检验技术才能跟上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李秀玲.仪器化公检中棉花颜色级感官检验的感受[J].中国纤检,2012,(15):46-47.DOI:10.3969/j.issn.1671-4466.2012.15.018.
关键字:种苗 检验 经验
从事了多年的林木种子种苗的检验工作,而且在苗圃的自行播种繁殖育苗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工作经验,分享给同行,通过共同探讨,提高种苗质量,培育优质苗木,提高检验技术。
1、对种子的处理:
l .1 种子的贮藏:种子活力或质量越差,说明该种批的贮藏潜力可能越低,因此应尽可能减少贮藏时间,马上播种;而活力较高的种子,可以贮藏一段时间。
l .2 对于损伤的种子处理:如在检验过程中发现种子在加工时受到严重损伤,应尽快播种。
l .3 对于休眠的种子:如果是因为种子具有深休眠而发芽率低,则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层积处理。
2、对于质量及检验技术应该按照标准化进行
2.l 提供正确测定种子样品品质的方法
2.2 使不同检验室、不同检验人员的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2.3 尽可能使检验室的结果与播种价值联系起来
2.4 尽可能缩短检验工作的时间
2.5 使检验工作能按最优化的方式进行
3、一般情况下,实验室的检验结果总是高于场圃发芽率
因为实验室的环境条件是最适宜的,而在条件在条件较为恶劣; 通常情况下,发芽迅速的优质种子,场圃发芽率更接近实验室发芽率,种子品质越差,二者之间的差异越大; 有时场圃发芽率超过实验室发芽率,说明实验室的测定方法需要改进。
4、根据检验结果确定播种量
最常用的公式:
A*d
单位面积苗床需种量 W= ------------ (0.76千克)
N*P*g*t
A:苗床面积 (37平方米)
d:最终苗木密度(215株/平方米)
N:每公斤种子粒数(17640粒)
P:净度(96 %)
G:发芽率(88 % )
t:预计成苗率(70 %)
5、对规程中未列入的种子应采取的措施
对硬粒种子(特别是豆科),可切割或擦伤种皮,以利吸水
对怀疑有休眠的种子,进行配对发芽测定:对照和5-10℃下冷藏30-60天
试用30/20℃的变温处理或25/15℃变温处理。
如果低温层积不能诱导休眠,可试用一段较高温度(20-30℃)的层积,继而进行低温层积 。
《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内容:国际种子检验规程的文本由规程、附件和附录三大部分构成。
规程----规定了每项测定项目的目的、总则和定义,概括地规定了所用的程序和方法;
附件----对定义加以引申,详述规程中所规定的程序和方法;
附录----是规程的一些暂行规定。
6、抽样部分
抽样是从大量的种子中,随机取得一个重量适当、有代表性的供检样品。
样品应由从种批不同部位随机扦取若干次的小部分种子合并而成,然后把这个样品经对分递减或随机抽取法分取规定重量的样品。不管哪一步骤都要有代表性。
7、检测部分
7.1.净度分析
净度分析是测定送检样品不同成分的重量百分率和样品混合物特性,并据此推测种批的组成。
分析时将试验样品分成三种成分:纯净种子、其它植物种子和夹杂物,并测定各成分的重量百分率。样品中的有植物种子和各种夹杂物,尽可能加以鉴定。
7.2.发芽试验
发芽试验是测定种批的最大发芽潜力,据此比较不同种批的质量,也可估计田间播种价值。
发芽试验须用净度分析后的净种子,在适宜水分和规定的发芽技术条件下进行试验,到幼苗适宜评价阶段后,按结果报告要求检查每个重复,并计数不同类型的幼苗。经过预处理的,应在质量证书上注明。
7.3. 生活力的生化、物理染色测定
在短期内急需了解种子发芽率或当某些样品具有休眠特性,可应用生活力的生化、物理测定法快速估测种子生活力。
生化染色测定使用的是四唑,染上红色的活种子;物理染色测定使用的是靛蓝,未染上兰色的是活种子。
四唑(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简称四唑,TTC)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指示剂(溶液为无色),被种子活组织吸收后,接受活细胞脱氢酶中的氢,被还原成一种红色的、稳定的、不会扩散的和不溶于水的三苯基甲月替 。可依据胚和胚乳组织的染色反应来区别有生活力和无生活力的种子。
除完全染色的有生活力种子和完全不染色的无生活力种子外,部分染色的种子有无生活力,依据胚和胚乳坏死组织的部位和面积大小来决定,染色颜色深浅可判别组织是健壮的、衰弱的或死亡的。
靛蓝(indigo carmine)为兰色粉末,能透过死细胞组织使其染上颜色。因此,可依据胚和胚乳组织的染色部位和比例来区别有生活力和无生活力的种子。
与四唑染色一样,除完全不染色的有生活力种子和完全染色的无生活力种子外,部分染色的种子有无生活力,依据胚和胚乳坏死组织的部位和面积大小来决定,染色颜色深浅可判别组织是健壮的、衰弱的或死亡的。
8、重量测定
8.1 测定送检样品每1000粒种子的重量。
从纯净种子中数取一定数量的种子,称其重量,计算1000粒种子的重量。
8.2 种子健康状况测定
通过种子样品的健康测定,可推知种批的健康状况,从而比较不同种批的使用价值,同时可采取措施,弥补发芽试验的不足。
8.3 优良度测定
应用解剖法,根据种子外观和内部状况尽快鉴定种子质量,适用于种子收购时的检验。
8.4 含水量测定
测定送检样品的种子水分,为种子安全贮藏、运输提供依据。
种子水分测定必须使种子水分中的自由水和束缚水全部除去,同时要尽最大可能减少氧化、分解或其它挥发性物质的损失。
9、容许误差
容许误差是指同一测定项目检验结果之间所容许的最大差距,超过此限度则足以引起对结果准确性产生怀疑或认为所测定的条件存在着真正的差异。包括以下4种情况:
1.同一实验室同一送检样品重复间的差距
2.从同一种批扦取的同一或不同送检样品,经同一或另一检验机构检验,比较两次结果是否一致
3.从同一种批扦取的同一或不同送检样品,经同一或另一检验机构检验,所得结果较第一次差,如净度低、发芽率低、含水量高
4.抽检、统检、仲裁、定期检查等与种子质量标准、合同、标签等规定值比较
10、对检验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一、明晰工作任务,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专业设置的背景调查。在经历了2003年的SARS、2006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的甲型流感之后,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卫生检验检疫在预防与控制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国家高度重视卫生检验与检疫工作,出台了若干相关法规,其中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2005〕40号中明确指出: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建设,强调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建设。国家对卫生检验的相关专业,如食品质量检验员、水产检验师等,要求按照《劳动法》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这些都反映出国家健全与完善卫生检验与检疫工作的决心和保障力度。
(二)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2006年,对浙江省48家各级各类疾病控制中心人力资源情况调查发现:从业人员所学专业主要是化学、生物、医学等非卫生检验检疫专业,卫生检验检疫专业毕业人员仅占24.22%。从业人员中,中专学历及以下学历的占42.03%。人员低学历和专业人才匮乏现状制约浙江省卫生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影响到浙江省的经济发展[1]。2006年调查获悉:未来五年内,每个事业单位需要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平均为1-2名。此外,浙江省为经济强省,全省有数万家的食品加工公司、供水公司、化妆品生产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每个企业应该配备1-2名卫生检验人员。但目前仅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配有卫生检验人员。例如,浙江省有600余家化妆品企业,只有不到10%的企业配有卫生检验人员。随着政策执行深入,保守估计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超过5000名。以上调查表明:浙江省急需大量的卫生检验人才。然而,截止2006年为止,全省尚无一所高校开设卫生检验技术专业。这对矛盾反映出开设新专业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三)岗位任务的调查。2006年开始,深入调查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的职业岗位群,主要分布在各级各类疾病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卫生监督部分、环境检测部门等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商业检测中心等企业单位。针对主要岗位群分析发现,本专业专科层次人才的具体岗位包括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及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在调研和分析岗位及岗位需要的基础上,经卫生检验与检疫行业专家论证后,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在基层和一线岗位从事公共卫生检验、食品卫生检验、劳动卫生检验、疾病监控以及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分解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
(一)分析解剖工作任务。全面分析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的具体岗位,分解基层和一线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理化检验包括食品(农渔牧产品)的营养成分检测、添加剂检测、有害成分检测等;环境因子(空气、水、土壤)的污染物检测等;化妆品(消毒产品)的有效成分检测、有害成分检测等;农药残留检验;生物样品的铅砷汞检测等。微生物检验主要涉及到卫生微生物的检测;致病微生物的分析鉴定;病毒的分离鉴定。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包括检验仪器的使用及维护与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二)确定工作任务所需专业知识。在详细工作任务剖析基础上,结合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确定卫生理化检验、微生物及检验、仪器学及实验室管理为专业核心课程。卫生理化检验主要学习岗位工作所涉及的各种检测样品中无机物污染物检测、有机物污染物检测、有害物质检测的方法和操作技巧;微生物及检验着重掌握卫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致病微生物的标本采集及病毒的分离鉴定方法和技能;仪器学及实验室管理系统地介绍理化检验的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方法,学习实验室的管理技术和规范,为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三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离不开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预防医学、卫生毒理、寄生虫检验五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支撑。例如免疫学指标是许多致病微生物鉴定的重要依据,而免疫学检验技术是多数致病微生物分离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再如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所涉及的技术也逐渐成为卫生理化检验和病毒分离鉴定的核心技术和方法。卫生理化检验工作需要掌握外来化合物毒性影响因素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知识。
(三)构建课程体系。依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任务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的课程模式,尝试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传统,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三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七门课程。旨在奠定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修养,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五门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紧扣专业培养目标的主旨,涉及的是专业核心能力。专业课程围绕着工作任务核心,课程内容的取舍不再是依据学科体系,而是岗位任务的具体需要。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医用化学、医用物理学、分析化学、医用细胞生物学、人体正常结构与机能五门课程。医用化学和分析化学为卫生理化检验、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的专业基础课程,医用物理为仪器学及实验室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医用细胞生物学、人体正常结构与机能是微生物及检验、预防医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针对岗位定向要求,使学生具备学习专业知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操作。
(四)课程体系调整重组和整合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如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整合成人体正常结构与机能,授课时数压缩为85学时。又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先整合成医用化学,后来发现分析化学对卫生理化检验的学习十分重要,为此,重组成医用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调整了部分专业课程。例如,在生物化学中,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摒弃一些实际工作中已经淘汰的生化检测方法,添加新的分子检测诊断技术及方法,为完成微生物和卫生理化检验任务奠定基础。再如,调整仪器学与质控为仪器学及实验室管理,突显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工作岗位的需求性。
三、课程内容改革,培养核心工作能力
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来设计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主要涉及到卫生微生物检测、致病微生物分析鉴定和病毒分离鉴定三部分。针对工作任务,将微生物及检验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卫生微生物、致病微生物和病毒三部分,再加上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共四块内容。课程教学针对性强,让学生在学习中就明晰工作任务的要求和内容,掌握检验任务的流程、技术和方法,达到学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零”对接。在卫生理化检验课程的教学中,还进行现场检测实验课的创新。将学生带到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所,由理化检验所的工作人员带教,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铜和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汽水中人工合成色素、气相色谱法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任务。在现场检测实验课中,学生既掌握了检测技术与知识,又真切地体会到岗位的工作任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p#分页标题#e#
四、教学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