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教育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做永远的学习者
因此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不但要“洗脑”,还要“充电”“补血”。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开展或正在开展的“通识培训”,因为这种培训只不过把表层的土刨了一下,下面的土层还很坚硬。旧课程、旧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唯一的办法是要科学有效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用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新课程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即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领域之间的彼此孤立、相互重复和脱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打好本学科的基础,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知识的丰厚底蕴。除精深的专业知识外,一定水平的文学修养、某种层次的思辨能力、广博精深而具鲜活性及前瞻性的交叉学科知识、相当丰厚的人生阅历等都是构成学科教师“厚积”的非专业人文素质的基础。实践证明,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
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武装自我。当今世界已经告别了粉笔加黑板的时代,进入了各种视听设备、多媒体技术装置和网络技术的新时代,原先那种依靠教材和讲授的劳动密集型的教育方法将会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教具,选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并努力实现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不仅能满足学生视觉、听觉上的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能够为师生提供互动合作与交流对话的平台,并能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合理运用这些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这样认为,教师如果在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缺乏信心和紧迫感,那么,他的教育教学观念就不能更新,其结果必然落后。
课改,呼唤创新型教师
回顾我们的教育,自上世经八十年代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创新工作:从全面减负到素质教育再到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教育体制和课程的创新无时不在进行。然而遗憾的是,这一系列的改革似乎并没有激发大多数教师的创新热情。在教学模式上,一言堂和满堂灌仍是当前课堂的主流;在教学手法上,一支粉笔讲到底的现象依然随处可见;在教学内容上,大学教师热衷老教案、中学教师则偏爱习题集。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切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教育创新的进一步开展。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去实现职业创新呢?
观念的创新。我们要面向所有学生去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个性,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机会,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将“为考试而教”转为“为学生而教”“为创造而教”这一价值立足点上来。我们还应该确立新的“师生观”。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
教学模式的创新。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课堂教学。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学地点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自然、社会。开放型的教学手段不再是“教师一张嘴,从头讲到尾”,而是借助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实现由平面向立体、单向向多向的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变阻碍和压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条式、灌注式、他主式等教学方式为自然引导式、提问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式。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成果
曾有人在《体育教师研究》一书中专论了“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即劳动本身的复杂性和教育影响的长期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教育过程的制约性;劳动性质的广泛性和教育活动的示范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教育效果的集体性;劳动价值的创新性和教育对象的社会性。因此,体育教师的创新劳动十分重要。
创新型体育教师与一般教师相比,其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只是创新型教师的比例较少,约占9%。学校体育工作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课外活动、训练、教学活动等,其中教学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这里就体育教师的教学创新与成果创新做进一步分析。
1对体育教师教学创新劳动的实证
1.1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与创新劳动。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按现行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进行的。必修教材是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应知应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任选教材是根据不同地区和学生实际选择的。这为体育教师创新劳动提供了空间。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会对枯燥、刻板的“竞技体育”教材进行改造,以减少难度,增加趣味性。一些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还将踢毽、健身舞、轮滑的游戏作为体育的选用教材,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1.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创新劳动。
教学方法是广大体育教师研究的永恒课题。30年来的教学改革体育教师创新出现了许多好的教法,诸如目标教学法、快乐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有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例如:一位有经验的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比赛中经常运用一些独特的方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①改变规则进行比赛。将篮球水平最差的学生定为“5分手”(即该同学投进一球便记5分),次差者为4分手,中等的为3分手,较好的为2分手,最好的为1分手。如此一个小小的规则变动,竟使得全体学生群情振奋。“5分手”立志为集体争光,踊跃上阵;“1分手”一改以前独霸球场的打法,积极为“5分手”和“4分手”们运送“炮弹”提供机会…。②多人双球足球比赛。是针对人数多,场地小而设计的,在比赛时利用两个不同颜色的球,在同一场地上进行,设两位主裁,用不同音响的哨子控制比赛,参赛学生多达30~50人。这对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耐力和足球基本技术有积极的作用。
1.3教学组织的独特性与创新劳动。
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矛盾,诸如统一性与民主性的矛盾、习惯性与科学性的矛盾、解决矛盾除改进教法外,还必须依靠严密的教学组织形态。近年来,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创造出许多新颖而有效的组织形态,诸如同质分组(按体能、素质、技术、性别、兴趣、能力、气质、友伴等分组),较好地解决了区别对待的问题;小集团分组,强调学生间的横向联系,提高学习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等。表明组织形态的变化对人际交往的频率和密度影响很大。
2对体育教师创新劳动成果的分析
我们将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活动看作是软件创新,而将场地器材的改造和发明称之为硬件创新。
2.1组合创新法。
这种方法是把已知的事物和观点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新事物和新观念。其中的“复合类”器材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实践中多种组织形态的变化、多种方法的运用等,都可抑制单一练习带来的枯燥、乏味感,并激发练习兴趣。如“多用健身箱”,既可当轻器械、支撑物、小垫之用,做木箱操、造型体操、俯卧撑、推小车、压腿、倒立、双人角立、肩肘倒立、跳上跳下等练习,也可组合起来当作单杠、跨栏架、跳高架、足球门、羽毛球网拄等,在游戏中还以不同颜色的箱子当“树”、“石”、“物”、“桥”和“靶子”等,可谓色彩斑澜,一物多用。在创新活动中,善于组合,提高组合本领是导致创新成功的重要思维策略之一。
2.2改进创新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原有事物发展的基础上和物品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方案的做法。比如“长有式乒乓球拍”,是在继承直拍和横拍特点及克服两种球拍不足的基础上,设计的四面乒乓球拍。这种球拍是在原有球拍的正面手柄处附加一个小手柄,并与拇指和食指抓握相吻合,手柄后面增加了一个与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抓握相吻合的挡板。改进后的球拍,近台可进行四面攻,中远台可以四面拉弧圈球、四面削球,比赛时能充分发挥前三板的威力,更好地实现快攻加弧圈,弧圈加快攻的打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同质分组”形态就是一种递近关系,如按体能分组――按素质分组――按性别分组――按技术分组――按兴趣分组――按能力分组――按友伴分组。每一种新的组织形态的出现是对原有形态的改进和创新。
2.3联想创新法。
这种方法是指创新者从研究对象想到在诸方面与之相近、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并借此来使研究对象发展为新的创造的思维技巧。如“太极柔力球”的研制与玩法,主要是吸取了太极拳沾连粘随,以柔克刚,引进合出,借力打力的拳理,同时汇集了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项目的特点而成为一种融竞技、趣味、健身为一体的新型运动项目,并被国家教委认定为,该运动适合在大中小学中开展,亦是很好的选修教材内容。太极柔力球最独特是改变了传统的击球方法,要求顺来球的方向和路线做出弧形引化球与球拍间不得出现撞击和二次发力行为,这种击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和肌肉的控制能力。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设计的球拍有比赛型、磁疗按摩保健型和普及型,受到使用者的好评。在教学实践中任何将“跑”的教材改造成一种客观时空上的平等和学生心理上的平等非常重要。由现实表现引发的联想,一名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在50米跑时总是第一名,冠军的乐趣仅属于他一人,其他学生都是失败者。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有的教师试验了“反50米跑”的教学,即把学生们第一次50米跑到达终点的位置记下,然后把那个位置作为他们的起点(相对起点),向相反方向跑,这样以来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争得第一名,心理状态非常接近和相似,到达了最佳教学效果。
3由体育教师创新劳动带来的启示
3.1创新是当代最强劲的增长源。
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正在建立,其基本任务就是大力促进和广泛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体育事业也必须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
3.2在体育教师中乃至整个教师队伍中应大力倡导“创新精神” 。
教师主观要有从事创新劳动的意愿和要求,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创新条件的细致分析,对创新活动性质的透彻理解和对自己能力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对国家、对民族、对单位贡献自己的才华。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能敏感新事物,追求真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培养创新人才。
一、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的特征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研究教学中创新的特征能够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提高创新教学能力。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的特征主要有四点。
(一)自主。自主是创新教学的主要特征,实施创新教育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能力。
(二)合作。合作是音乐教学中创新的主要特征之一,合作学习是当前较为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能够促进学生交流、思考、分享,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参与。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练习以及交流活跃思维,提升新能力。
(四)创新。创新是音乐教学的核心特征,通过音乐技能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自主、参与、创新、合作是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的主要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
通过以上的分析基本了解到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特征,因此,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严格遵从这些基本特征,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创新,切实有效提高中学音乐教学效率。
(一)教学内容创新
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实施创新音乐教学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十分必要,有助于解决传统音乐教学枯燥乏味等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例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选择第一单元中学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和第二单元祖国颂歌《歌唱祖国》等歌曲,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对经典歌曲有一定的了解。创新教学内容可以在此基础上,融合流行音乐等内容,在课堂是播放学习一些流行歌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流行歌曲有更加专业的认识,如选择《父亲》《问妈妈好吗》《大梦想家》等歌曲,使学生保持较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利用流行歌曲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实施德育教育。由此可见,选择学生喜爱的、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内容十分重要,是实现创新音乐教育的前提。
(二)教学思想创新
教学思想创新主要是指转变音乐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思想创新十分重要,是推进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的主要手段之一。实现音乐教师教学思想的创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开展专业培训,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能力,增强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第二,加强经验交流,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互相交流经验,加深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传统音乐教学思想,实现思想的创新;第三,开展名师讲座,通过名师讲解,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理念,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音乐教学能力。
(三)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是中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探索的重要措施,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法产生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较为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那么下面以多媒体教学法为例,讲解音乐创新教育的推进实施。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青春的旋律第一课《青春舞曲》时,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上播放此首歌曲,使学生熟悉歌曲旋律,然后播放相关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引导学生练习演唱。教师可以下载一个歌唱评分软件,邀请愿意唱歌的学生演唱青春舞曲这首歌,软件自动评分,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努力练习,提高教育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担负母语教学重任的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学科的基础,为民族和国家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从创新教育的角度看,我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方法,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规模、质量到效益,方方面面都需要创新。我们要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把实施创新教育当作努力的方向和重要内容。第一,这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现代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当今时代,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第二,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客观要求。我们虽然拥有无穷的创造潜能,但如果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和培养,就不能变成现实。不是什么教育都能兴国的!只有保证健康、给人幸福、助人成功、使人高尚、激励人不断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兴国人才”,才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第三,这是创新性的本质决定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创新性与人的知识占有量和人的智力之间不存在正比例关系。绝不是受的教育越多,创新性就越强,人的创新性需要特殊的关照和培育。如果所受的教育不当,受的教育越多,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反而会越低。那种只知苦干,拼时间、拼体力、不讲效益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过时了,现在的要求是不仅要肯干能干,还要会干,干得正确。第四,创新素质培养为学校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目标,能够使教师和学校摆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尴尬局面,从而制定出学校和班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与措施。进行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重点。可以说,抓住了创新教育就等于抓住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只有搞好创新教育,教育创新才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和必然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作为基础学科的初中语文教学,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必须毫不含糊地做出自己的回答: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的人才全面地打好基础。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这一历史使命的初中语文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更要靠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被提到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这是不难理解的。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的中学语文,理所当然地应该加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为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应具备且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一是重视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思维训练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的禀赋、优势、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此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三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良好创新心理素质;四是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才干。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上述特征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创造出充满探索气氛的语文学习环境,既要考虑学生整体素质和团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和个体目标;要为学生寻找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增进学生对某个语文知识的发现,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到的发现和超乎寻常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探究未知领域;要积极带领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并给他们提供施展语文才华的舞台,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在语文创新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能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身心和心智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以上内容是我们对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初步认识,也是我们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依据。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创新教育列入语文教改的首选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采取多种教育手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作一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 创新教育 定位 建议
[中图分类号] 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20-02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的基本目标。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具有新型理念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予以推行和应用。创新教育需要在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同时进行实施,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院校创新教育的体现,也是对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援。
一、创新教育的定位
(一)创新教育认识层面定位
对于创新教育的定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许多人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对这些误区进行解释和澄清有助于创新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
1.创新应面向所有学生。创新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并不是只有智商高的学生才有。但创新和智力有相同之处,即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对这种能力进行保护和培养。教育既能对创新起到一种推进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所以创新教育应当具有全面性,应当面向所有的学生。
2.创新教育的综合性。创新是一种智力特征,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实现自我超越的时候,创新就是一个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对于具有相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非智力因素,即创新的精神。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比单纯进行智力活动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创新教育具有综合性,是对学生的全方位的培养提升。
3.创新的双面性。创新并非全是正面的效果,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创新是一个过程,它并不是教育的目的。创新教育也并不是现代教育的全部,现代教育必须致力于将多种因素进行整合,需要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创新能力,将创新精神用到正确的工作中。
(二)创新教育目标层面定位
创新是在基础教育的层面上进行的深度教育,对于创新教育的目标,主要可以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定位。
1.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人格特征,体现了个体创新的态度。从意识方面来说,创新意识是一种倾向,是个体追求新事物的一种心理体现。个体往往具有强烈的超越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当这种追求表现得稳定以后,就形成了个体的精神文化。从情感方面来说,创新精神是个体内部的心理体验,其在得到加强以后,就成为了创新的动机和理想。个体需要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平和的心态。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作为创新的显著特征,能够在创新活动中体现个体的水平与技巧。这一方面体现在创新的思维上。创新思维是个体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方式,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具有灵活、发散、敏锐的特征。另一方面体现在创新的活动上,创新活动体现在实践层面。个体在这一阶段往往需要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并且需要在面对错误和困难时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最终将创新活动顺利开展。
二、我国地方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创新性不足
我国的高等教育推行专业化教育,长期以来强调标准化,重视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对学科前沿的认识,导致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得不到发展,学术视野不够宽阔,对待问题的应变能力不足。而且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被动的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单向传输专业知识依然是多数院校主流的教学手段。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事业,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锻炼。
(二)师资缺乏创造力
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中,师资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不同学校间教师的交流也不够,这就造成了教师创造力缺乏的现象。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创新教育方面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大部分教师往往不知道究竟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高创造力的学生虽然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教师创造能力有限的制约,在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等方面得不到正确高效的指导和培养,也容易造成创造能力发展缓滞的现象。
(三)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存在着局限性。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设置重点主要在基础课和专业课方面,对能够培养大学生科技创造能力的课程设置不够。少数培养创造能力的课程往往被设置在选修课上,这不利于学生系统有效地进行学习。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鼓励,会逐渐习惯于教师单一的授课方式,从而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三、对国内创新教学的建议
(一)改变创新教育理念
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要求人才必须具有适应职业变动和岗位转换的综合能力,这也对大学的创新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实施全面的创新教育,增强学生对不同情境的适应能力,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是大学教育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大对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首先,这样可以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避免出现过多的教师是毕业于自己学校的现象,这样经过不同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氛围的交叉,可以深化创新教学的理念。其次,应该制定长期的教师队伍的培训建设计划,通过开展不同院校的交流学习以及多种方式的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知识层次和教学水平。
(三)坚持创新教学的深化改革
1.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老化、局限于课本、脱离实践等现象依然存在于当前高校的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教师可以在理论教授中为学生介绍多家观点及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发展方向。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对基础内容知识进行筛选,不仅要筛选出最基本、核心的知识,还要能够对学科的前沿内容做出反映。另外,还需要对专业设置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适当减少专业的种类。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跨专业进行课程选修以增强统观知识的能力。
2.改革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首先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文理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是要对专业课进行优化,在突出重点、保证质量的同时,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数量。通过跨学科的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加学生进行深层学习的动力和途径,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方式,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
3.改革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首先应当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或者由学生自己进行课堂讲解,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专业知识。其次要主动加强实践方面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对人才的个性发展方面的培养,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对创新型个性的培养和保护。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构建创新型教育模式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经途径。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培养全面创新型人才是中国的大学在教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因此探索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完善科学的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创新教学环境,才会有助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助于学校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亚萍,徐勋倩.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的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3(S2):317-318.
[2] 朱正国,朱桃杏,王道远.工科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4(1):22-23.
[3] 王浩程,冯志友,王文涛.基于工程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82-185.
[4] 王临.中国目前大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35):177-179.
[5] 张伏力.以人为本视角下的教育管理理念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