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文化研究

民族文化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文化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文化研究

民族文化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花瑶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村庄规划

1花瑶民族概况

在湖南湘西南崇山峻岭间,隆回县境最北面,平均海拔1300m的虎形山上隐居着一支不足六千人的瑶族分支——花瑶,因其服饰独特,色彩艳丽,特别是女性挑花技术异常精湛,故称为“花瑶”。千百年来,他们独自居住在封闭的大山里,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敬奉古树和巨石,穿着花样艳丽的服饰,有着奇特狂野的婚俗。

花瑶有着独具特色的三大传统节日“讨念拜”和两次“讨僚皈”通称“赶苗”,将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花瑶的婚俗,当属世界上最古老、最具个性的婚俗之一,媒人公的提亲到完婚,需历经一连串古老的繁缛礼仪,最具撩人心扉的当属婚俗活动中的“打泥巴”“炒茅壳里”和“打蹈”,这圣洁而疯狂的三步曲。

花瑶挑花和呜哇山歌已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花瑶挑花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家山民祖祖辈辈都和寨子里的古树、山石长久相依,在他们心中,这些古树、山石饱吸天地灵气,早已是神,他们深信是这无数的树神、石神常年为他们镇守寨子,保佑家人,他们有着“砍树宁砍人”的传统。

2花瑶民族文化面临的危机

2.1信息社会与花瑶民族文化

在当今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日渐增多,人们之间不再仅仅是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他们可以通过Email、手机等各种方式与任何人进行交流,对于那些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而言,其特有的民族语言交流范围逐渐缩小,对于年青新一代来说,也难以用其民族语言顺畅地进行交流,其民族语言正面临灭亡之危机,同样,其民族服饰、民族风情等也面临这样的处境。

2.2生产方式、生活态度的转变与传统的生活习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地发生改变,随着经济的发展,花瑶人不再仅仅从事传统的农耕,他们正逐步向金银花种植与加工、花瑶旅游特色产品、特色饮食及旅游服务等多元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舞蹈中花瑶人传统耕作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正逐渐减少。现代化的电器、交通工具、生活方式正逐渐进入花瑶平常人家,传统的吊脚楼正慢慢地被钢筋砼楼房所代替,昔日三五成群、家长里短的交往被人“机”对话所代替,传统居住模式、生活习俗正悄然地变化着。

2.3民族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

花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只有通过口语传述和风俗沿袭,可以说,在花瑶里,年老的长者,他们是花瑶的瑰宝,而花瑶年青一代,外出打工闯天下,受外界影响较大,同时,也受自身经济的影响,对本民族的东西不再那么的感兴趣,不愿将大部分精力专注此事,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

3花瑶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几点思考

隆回县花瑶民俗村作为花瑶民族文化风情保留比较完好的村庄,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其村庄内随处可见衣着颜色鲜丽、民族服饰的妇女们或三五成群的聊家长或独座门前干着农活。如何将花瑶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使花瑶民族充满生气与活力,更具有生命力,是当地政府考虑的一个问题,更是社会各界对花瑶民族文化所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同时,也是本次规划所考虑的主要问题

3.1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花瑶最基本的民族文化投入,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收集、整理花瑶的民族文化,聘请花瑶年老的长者和民间艺人,开办培训班,免费培养乡土艺术人才,组建花瑶民族艺术团,初步建立一些公平演出的市场网络,有力地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3.2加大花瑶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提升花瑶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识自尊意识

组织专门机构加大对花瑶民族文化的研究,在不影响民族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民族文化及特色产品,将各类特色产品进一步包装推向市场,以做大做强花瑶特色产业,不断提升花瑶民族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时,加强民族文化宣传和再教育,让花瑶人在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到独特文化的情致和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他们生活密不可分,提高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识自重自尊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花瑶民族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

3.3大力支持花瑶各项民俗活动,培育花瑶民族文化生境

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要保证这些文化艺术赖以生长和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将各种民俗活动、乡土艺术融入到花瑶人日常生活中,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政府加大对各项民俗活动的推动和支持,有力地促进各种传统民俗活动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活着的民俗活动就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有了民俗活动这块土壤和平台,文化传人就有了大显身手的天地,民间歌舞艺术就有了发展传承的条件,才能滋养出优秀的民间文化传人和精英。

4花瑶民族文化规划保护措施

4.1划定花瑶民族文化保护区范围,严格控制其各项建设

规划根据花瑶民族分布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确定花瑶民族文化保护区范围及协调区范围。

花瑶民族文化保护区范围:花瑶古寨、虎形山村、富寨、水洞坪等花瑶居住地比较集中的区域。

规划控制措施:严格保护虎形山花瑶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持花瑶文化风情的原真性和景观的完整性,严禁在该区域内建设建筑风格不一致、性质不相符的项目和任何形式的开山、采矿、滥砍滥伐等活动。严格保护花瑶民族风情、民俗文化习俗,严格保护其居住地和居住方式、人口分布,严格保护其生产、生活习惯与其生存环境。

花瑶民族文化协调区范围:虎形山乡花瑶民族文化保护区以外及小沙江镇部分用地。

规划控制措施:该区域的建设应与花瑶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系统相衔接。严格控制各种有污染的开发建设,保持花瑶民族文化景观的可持续性及统一性。

4.2建立花瑶民族风情园

规划利用虎形山花瑶民俗村便利的交通、优良的地理位置,设置花瑶民俗风情园。内设各种花瑶研究机构、民俗活动表演及培训场所、挑花作坊、民族特色产品、饮食一条街及特色旅馆,集中体现花瑶民族独特的文化历史和民俗风情,园区为集花瑶民族文化的研、学、演、庆、游为一体,做到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结合。

4.3保护和尊重花瑶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营造花瑶民族文化生境

耕田与种植金银花为花瑶人传统的生产方式,规划将现有的梯田结合景观,进一步的整修,在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属性的前提下,形成亮丽的梯田景观。在延续其传统的生活习俗下,规划在花瑶居住集中地设置小型生活休闲广场,增加花瑶人们之间交流和活动,保持其花瑶人生产、生活的原真性,为其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4.4传统花瑶集居地的保护和整治

对于相对成组成院的花瑶集居地,他们依山就势、层层叠叠,周边分布了大量的古树、巨石。规划保护其现有的布局格局,以改善其交通、方便生活为原则,利用现有空地,拆除部分破旧的附属房,引入一条宽4m的小路,满足消防要求,也便于其生活出入,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同时,在集聚地的中心地段结合古树,开辟一个小型的生活休闲广场,为花瑶人提供一个交流休闲活动的场所。

4.5传统居住建筑的保护与整治

吊脚楼为花瑶人居住的传统建筑,其充分地利用现有地形有效地解决了山地建筑底层潮湿的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生活家具进入花瑶平常人家,其居住建筑也在不断变化,出现了砖砼楼房和砖木形式的吊脚楼。为此,规划本着保护其吊脚楼的传统形式,提高吊脚楼的生命力,将吊脚楼底层支撑柱采用砼结构,外砌当地石块,保护其自然古朴的风格,同时,底层敞开,作为家禽及农具房。二、三楼厨卫采用砼混结构,外墙采用木材加以包装,其余均为木结构,既保留其吊脚楼的传统风格,又适用现代化的生活要求。

4.6虎形山路商业街的立面整治

虎形山路两侧为村内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其建筑大部分为2~3层的砖混楼,与花瑶古寨的风貌形成了强烈冲突,为此,对其传统建筑的形式进一步研究,以坡屋顶、木结构、窗花、檐口等花瑶建筑特色为元素,对沿街建筑进行全面整修,保持花瑶古寨风貌的协调。

4.7古树、巨石的保护

划定古树、巨石保护范围,禁止作为其他用地,设置其标识牌,介绍其名称和巨石美好的传说,加强宣传与教育。

5结束语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动力,在社会文化变迁相当剧烈、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席卷世界的今天,规划师们运用其规划技术和措施,合理地进行各项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各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整治措施,以文化来指导规划,以规划来保护各种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民族文化研究范文第2篇

氐与羌的差别

古文字与古代文明

南诏的崇文馆和文学

白族佛教的若干问题

通海大理国火葬墓纪年碑研究

南诏、大理国研究史略述

大理崇圣寺南北二塔始建年代考

从历史遗存看大理和滇西抗战

鹤庆地区契约的整理与初探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公共权益

关于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研究

大理州境傣裔阿氏家族考辨

《南诏仓贮碑》的发现与考释

明清大理白族本主信仰与地方社会

白族中老年妇女的“莲池会”研究

南诏王族世系、年号与族属研究概说

先秦时期以白族为主体建立的滇国

日本学者对大理白族历史文化之研究

大理龙首关北城墙勘探报告

洱源德源城遗址勘探报告

南诏王号的语源和语义

南诏职官制度述论

大理挖色高兴石窟群调查

大理地区出土杖首蠡析

一个边缘行业群体的情境性信仰

《南诏德化碑》与《文心雕龙》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女性形象

大理文化在中国西南研究中的意义

关于蚩尤其人及其历史地位研究综述

古代云龙境内的族群问题探讨

剑川中科山墓地探掘报告

隆阳汉庄古城址勘探发掘报告

大理喜洲弘圭山汉晋墓发掘简报

石宝山石刻与大足石刻之比较研究

云南祥云大波那土坑木椁墓(M3)抢救清理简报

从福德龙女到白姐阿妹:吉祥天在云南的演变

大足佛教孝经经变的佛教源流

在香港研究民间宗教: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经验

试论云龙诺邓的“三崇”信仰

宋朝对广西与大理国的不同治策及其原由初探

洱源凤羽新发现的白文碑《高公墓志》初探

大理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空间模式

浅论儒释道伦理学说与鸡足山文化的融会贯通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试析地理环境对大理古都形成发展之影响

南诏、大理国政权与佛教所形成的政教形式

父子连名制与南诏王室族属研究的理论问题

民族文化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俄罗斯留学生

近些年来,内蒙古地区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地传播内蒙古民族的丰富文化和灿烂文明,极大地提升了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的实效性。最近若干年来,内蒙古各个高校招收了不少俄罗斯留学生。本文重点分析了面向俄罗斯留学生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一、面向俄罗斯留学生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的重要问题

首先,在面向俄罗斯留学生传播内蒙古民族文化时,传播渠道比较狭窄,不能充分地运用各种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比如,不能高效率地利用微博、微信等多种社交媒体,来传播内蒙古民族文化。其次,报道议程非常单调,比如只关注节日庆典、民俗风情或者会展项目方面的报道,不能充分地关注丰富多彩、内涵丰富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内容。并未最大限度地增强和提升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议程设置的能力,并未真正地关注内蒙古民族文化以及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再就是极度缺乏文化传播人才,首先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够高,缺乏高素质的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人才,人员编制非常严格,工资福利待遇又比较低,不注重对相关从业人员开展专业化的技术培训,导致了落后的传播理念以及不断老化的传播技术。

二、提升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措施

首先,应该对来内蒙古学习的俄罗斯留学生设计科学的内蒙古民族文化课程以及活动内容,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内蒙古民族文化课程与相应的活动项目,为内蒙古地区全力打造适用于俄罗斯留学生的文化传播渠道和内容。充分地借鉴国内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影响俄罗斯学生对内蒙古民族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性把握以及理解,设计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和民族文化活动。向俄罗斯留学生传播独居特色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尽可能运用各个留学生接收单位的软件与硬件资源。侧重于传播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独特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绝大多数到内蒙古地区留学的俄罗斯留学生,主要是为了学习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了解以及学习中华文明的迫切欲望。举办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运动会与艺术展览等。参观民族文化博物馆、观赏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影视作品、聆听文化讲座等,这样能够帮助这些留学生更好地掌握内蒙古民族的宝贵文化。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影响,组织他们参观内蒙古地区丰富多彩的寺院、博物馆以及历史遗址等,使他们在循序渐进地了解过程中深深地爱上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深入地把握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精髓。通过举办诸多类型的民族文化节目或者实践活动,全方位地展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内涵以及魅力,充分地激发广大俄罗斯留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保持高度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再者,应该尽可能地提升传播内蒙古文化资源的实际传播。应该充分地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借助其现代化的传播渠道,有针对性地面向俄罗斯留学生传播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的实际效率。这是因为,新媒体工具的快速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直接将内蒙古民族文化放到各种新媒体上,使其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对外传播范围,这也是内蒙古民族文化产生较强的文化影响力的关键和基础。第二,借助于各项先进的社社会交往网络平台,比如微信、QQ以及微博),为传播蒙古民族文化建立相应的专项账号,在和广大俄罗斯留学生开展高效率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持续地掌握和满足广大人民的强烈需求以及个性化要求,强化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在此过程中,也要持续地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构建讨论、交流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圈群,连续不断地拓展多元化的内蒙古民族文化范围和载体,增进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和有效认识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文化,持续强化和扩大内蒙古民族文化所具备的较强影响力。值得指出的是,在对外传播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亟需强化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的密切配合和与有效互动,构建全面的民族文化传播格局。组织以及实施具有鲜明的内蒙古文化特色的烹饪活动以及旅游动,使广大俄罗斯留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具体课件,在亲身实践以及经历的过程中,全方位地渗入到该地区的特色生活。内蒙古在文明古迹、自然、生产生活、历史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显著的北方草原游牧特点,也是国内外广大旅游人员青睐有加的地区之一。内蒙古地区应该展示内蒙古民族的餐饮文化。不少俄罗斯留学生对美食和旅游充满了强烈的兴趣,所以,应该充分地组织和开展内蒙古民族文化中的烹饪以及旅游活动,在较大程度上吸引这些留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通过这些活动和仪式,使他们充分地了解内蒙古独具特色的特色文化,充分领悟博大精深的蒙古族文化的。考虑到异国留学生的不同文化和不同理解方式,活动内容和意义无须深奥,精巧易懂即可,主旨意在将学习和文化融入到生活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娜日莎.内蒙古地区俄罗斯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5):14-15.

民族文化研究范文第4篇

悠久的民族历史和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为广西民族地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但是,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产品缺乏创意、技术含量低、艺术感染力不强,国际化品味不足等问题。本文以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托本地区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区内各种各样优势文化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不同的文化资源应有不同的发展途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打造适合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

少数民族;产业模式;特色文化产业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相关概念

1.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概念。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生产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提供少数民族文化服务的行业,在对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运作。民族文化的定义:各族人民在长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各族人民所具有的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

2.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范围界定。

广西全区聚居了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民族资源颇丰,所以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本文将广西少数文化资源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一是少数民族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民族建筑、民居;二是少数民族自然风光资源,包括少数民族山川河流、自然奇观、沿海风光;三是少数民族文化风情资源,包括传统节日、传统体育;四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包括民族音乐及乐器、民族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文学;五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包括民族医药、民族饮食、民族服饰。以上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将纳入本文界定的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范畴之中,将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紧紧联系起来。

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相关理论

1.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概念。

发展模式的概念来源于经济学,最初的定义是指既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后,所反映出来的要素组合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任何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的发展都会带来新的模式,如市场主导型模式、产业关联模式、全面推进型模式等。产业发展模式是指产业(某一具体产业或宏观产业)在特定时期、特定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所选择的道路和发展策略。产业发展模式需要与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相匹配,通过对产业的内部资源、外部资源进行科学、合理、优化的配置从而促进产业发展。

2.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类。

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大致可归纳为五种:资源依托模式,需求导向模式,产业要素依托模式,相关产业带动型模式,政府政策导向模式。

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1.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观光产业发展模式。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是对山川河流、自然风光历史遗址、民俗风情、民族节日、民族建筑等资源进行开发,以发展旅游文化市场。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可以细分为以下具体开发形式:人文历史景观模式,民族歌舞模式,民族节日式,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模式。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仅有形式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民族文化旅游相关的文化产业结合起来。首先,以文化创意为主线,确定“文化+创意+科技+艺术”的规划思路,注重以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展示当地文化,如博物馆、展览馆、雕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人们对旅游有了新的要求。高新科技作为技术手段,可以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创意理念、游戏玩法、影视场景、个性创意商品、生态建筑景观等手段将静态的文化资源活起来,为旅游者提供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还有知名度不高,除了印象刘三姐、桂林山水,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点较少被人提及。互联网以其传播优势,正在改变传统文化产业的营销渠道,互联网作为兼容性极强的主流平台,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很多文化企业开始与互联网技术、电商结合,对接线下营销,进行线上线下的合作。

2.少数民族现代版权产业发展模式。

广西少数民族现代版权业发展模式,主要是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并且通过创意手段和科技手段将隐性的文化资源显性化,生产出文学、电影、舞台剧、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蕴含着大量的创作素材,比如奇特、险峻、秀美的地貌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动漫、游戏等产品创作的背景题材,15届东京电影节开幕电影《面纱》,就是在广西的黄姚古镇及宜州祥贝取景,景色之美令人叹为观止;不同的历史民族人物、神话、传说可以作为动漫、游戏、影视剧等产品创作的内容题材,如电影《刘三姐》、《少林小子》。这些方式都可以说是目前文化产业大热的概念“IP”的具体形式。IP=intellectualproperty,翻译成中文是知识产权,也叫智力成果权。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形象,运营成功的IP可以在漫画、小说、电影、玩具、手游等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转换。广西少数民族现代版权产业发展模式需要引入IP的概念,但IP的核心还是创意,且以知识创造为基础,应结合广西的具体特征,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书画、服饰为基础,对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要进行保护性开发,把握其精髓,保护其传承。例如桂林渔鼓、铜鼓音乐、侗族大歌,这些民歌和戏曲不仅值得专家学者研究,如加以新的创意和宣传,以现代人们的审美观为出发点,一定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3.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针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具体情况,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具体实现途径应为政府扶持引导、培育龙头企业、产业聚集发展、高校和科研机构辅助。政府主要起扶持和引导的作用,积极制定产业政策,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正确的引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建立一个宽松宽容、真正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实施大企业带动大产业发展战略。龙头企业的地位非常突出,文化产业主要是由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起来的。产业聚集区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对现已形成的集聚区,要采用市场化模式,积极引进有园区开发经验的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规划园区产业发展,制定园区发展战略努力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入住园区。高校和科研机构起着辅助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高校是一个人才集中、智力密集、科研力量雄厚的地方,它承担着提升人才文化素质、工作技能的责任。充分发挥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依托自然科学、人文社科方面的学术资源和科技资源,依托几大高校的品牌优势和大学科技园的平台优势,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出既立足本土同时又有国际视野的创意产业人才。

作者:章雨微 赵瑞峰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杰,陈静.试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07.

[2]车勇.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7.

[3]梁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民族文化研究范文第5篇

赫哲族民族文化具有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质,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1985年,赫哲族的聚居地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被确立为省级旅游区,随后,赫哲民族文化村也于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在固定的时间进行“伊玛堪”、“嫁令阔”和“萨满舞”等表演,原汁原味的展现了赫哲民族文化,并吸引了许多对赫哲文化痴迷的游客不远万里前来观看,这不仅提升了赫哲族的知名度,而且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黑龙江是地处中国最北方的省份,夏短冬长,而且冬季较为寒冷,所以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的季节性较强,每年的5月至10月是表演期,冬季则处于停业状态。每到夏季,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来观看赫哲民族文化表演,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表演场次、表演内容会随着游客的增多而相应的增加,这样演员们的工作量较大,会导致演员数量不足的情况发生。另外,由于演员大多都是当地村民,当演员们的微薄工资很难维持生计时,演员流动性也较大,每当有成员退出时,很难及时找到合适的人员进行补充。与其他著名旅游景区相比,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缺乏资金支持,致使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表演团队、舞台及表演道具比较简陋。目前,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的知名度不高,演艺产业尚未实现专业化,缺少自己的品牌,这些因素导致了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发展速度缓慢。

二、创新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的必要性

旅游演艺是传播民族文化的直接方式,赫哲人为了传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作为演艺资源进行开发,并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是随着人们休闲娱乐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演艺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另外,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还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因此对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内容与形式、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提上了日程。创新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赫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赫哲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赫哲人与外界交流的增多,赫哲族语言的濒危,使得民族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如民族文学、民族艺术、民族工艺、民族体育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非物质文化“伊玛堪”的传承引发了社会各界激烈的探讨。赫哲民族文化原滋原味传承是难以实现的,但是通过旅游演艺,以创造、创作、创新为手段,可以使赫哲民族文化焕发新的时代意义,从而实现对赫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同时使赫哲人民逐渐产生民族文化认同,重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挥作用,进而推动赫哲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塑造旅游形象,强化旅游营销旅游演艺之所以倍受旅游目的地及游客的青睐,在于它具有旅游与文化的双重魅力。对于佳木斯三江地区而言,旅游演艺可以丰富赫哲民族文化内涵,提升三江地区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提高其消费水平,甚至成为三江地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游客而言,旅游演艺使他们了解赫哲民族文化,满足他们深刻地感悟赫哲民族文化、品味赫哲民族文化、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体验的需求。因此,精心挖掘、提炼、创作、包装能够真正体现赫哲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展示三江地区旅游文化,是塑造三江地区旅游形象、强化三江地区旅游营销、带动三江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有利优势之一。

(三)有利于促进地区行业间的良性互动旅游经营商以佳木斯三江地区的自然景观为演出背景,以赫哲民族文化为演出内容,策划编排出具有赫哲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巧妙地将旅游和演艺相结合,为三江地区招徕更多喜欢赫哲旅游演艺的游客,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带动当地的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地方的旅游收入,激发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良性互动,为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创新策略

(一)创新旅游演艺项目消除季节性由于黑龙江省位于中国北部,夏短冬长,而且冬季较为寒冷,所以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的季节性较强。针对这个问题就需要合理规划旅游演艺时间,在夏季时,提高旅游演艺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打造旅游演艺口碑,争取让游客变成回头客。在冬季时,由于黑龙江省降雪量丰富,有利于开展冰雪旅游,可以在传统旅游演艺的基础上加入冰雪元素,在银装素裹的舞台上编排具有冰雪特色的赫哲旅游演艺内容,增加旅游吸引力。如开展冬季捕鱼表演,狗拉雪橇、滑雪板表演等,结合地域条件,扬长避短,逐渐消除赫哲旅游演艺的季节性。

(二)创新旅游演艺内容增强参与性与互动性增强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使游客从看表演到参与表演,亲身感受赫哲民族文化的魅力,这样的体验更能吸引游客,带给他们全新的感觉。创新演艺内容,打造针对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喜闻乐见的节目,使其内容雅俗共赏,表现手法多样,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开展赫哲族民族舞蹈、民间故事、民族史诗“伊玛堪”、民歌“嫁令阔”、鱼皮工艺制作、桦皮工艺制作、体育游戏及赫哲美食等旅游演艺活动,增加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丰富旅游演艺内涵。

(三)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创造旅游演艺精品优秀的旅游演艺产品必须成为不可复制的旅游演艺精品,地方政府要集结高水平的创作团队打造赫哲民族文化演艺精品,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民族文化演艺发展道路上走的更远。现有的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现代科学技术含量低,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托当地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传统的民俗旅游资源,利用声、光、电技术美化舞台效果,通过深入挖掘赫哲民族文化,运用高科技充分展示赫哲民族文化特色,提升演出文化品味。

(四)创新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的宣传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宣传模式不仅仅局限在常见的电视、报纸、广播、海报、传单等营销渠道上,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借助互联网,例如微信、微博、网上投票等现代通信传媒手段进行宣传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还可以制作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宣传片,在各大网站上播放,加大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的宣传力度,从而让更多的游客知道、了解、喜欢上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