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服装行业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统计中心是由国家统计局授权的纺织行业权威的统计部门,从事行业经济信息的统计、开发和业务,在为政府提供宏观决策信息支持、企业市场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2011年纺织服装整个行业的总体经济形势如何?
刘欣:截至目前,2011年全年总体数据表现平稳。虽然有些指标比2011年1―11月有些回落,但是总体情况良好。2011年全年的总产值增长26.8%,其中出口增长20%以上,内销产值增长29.5%,全行业纺织项目的投资增长36.3%,1―11月全行业利润增长为26.6%,利润率为5%,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20.3%。
记者:纺织行业原料价格是当前全行业备受关注的问题,能否谈谈你对2012年的原料价格走势的分析?
刘欣:2011年,纺织工业联合会做了企业家调研问卷, 523份样本企业的问卷结果显示,有八成以上企业反映2011年受到原料价格的影响导致企业的利润减少。
2011年棉价就像坐过山车,大起大落,这是业内人士的共同感受。2011年9月国家出台收储棉花的政策,对于国内的棉花价格有了托底,稳定了国内棉价。但是国外棉花价格相对下降,国内外棉价差逐渐扩大。在2011年12月,国内外棉花最大价差达到每吨3000元人民币,使用国内棉花的企业成本高,也使得棉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削弱。目前从今年1月份的棉价变化来看,国内棉价有点上行,2012年3月底棉花收储结束后,棉价的走势不好判断。但是,整个国际市场疲软,不支持棉价的上扬,国储棉收储会有一定的仓储成本,这样算来,棉价应该会高一些。当然,如果国家有新的政策支持收储部门补贴,这样会平抑增长的趋势,对全年的棉花价格走势不好判断。
总体来说,2012年纺织原料风险仍然存在,建议企业在做原材料采购时,做价格短期走势的判断,不能像前几年一样,做长期的判断。相对来说,如果企业本身有原料产业链,比如企业有棉花种植基地,这样能规避一些风险。
记者:如何看待纺织服装行业用工荒与招工难的问题?
刘欣:2010年纺织服装行业的用工成本占整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6%左右。由于纺织服装行业的产业链比较长,上游的化纤产业用工成本比较低,大概占业务收入的3%,而服装产业的成本最高,占13%。但总体来说,整个行业的用工成本都在上涨,根据行业产业链不同位置及企业各自情况不同,成本变化又有细分。用工荒与人才培养结构和用工结构不同有关,属于国家统筹的范围,需要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来解决。
对纺织行业来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用工年龄结构有问题。前两年,我在某纺织集团调研时发现,大部分企业的工人年龄平均在40岁以上,3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纺织行业。纺织行业生产一线年轻的劳动力供给跟不上,这样造成用工荒会越来越严重,这个矛盾已经在东部沿海地区凸显。
用工成本的提高也表现在对出口企业所产生的压力。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处于低迷阶段时期,为了寻找更低的价格,有些欧美的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但是,中国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工人的综合素质较高,因此,短期来看,中国在劳动力水平和劳动效率方面仍具有优势。
记者:纺织服装行业的融资难问题对纺织服装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欣:融资难、融资贵是企业关注的第三大问题。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纺织企业财务支出成本增速要远远快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2011年对523家纺织服装企业调研问卷结果显示,30%以上的企业反映,融资成本比银行基准利差高10%以上。2011年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普遍形势是,大企业融资成本高,小企业融资难,甚至有些企业走民间融资的路。今年有很多企业反映资金回款难,这是由于原料成本占比高,资金占压过程中,又要占下游企业的款,这样整个产业链出现层层欠款,导致企业回款速度比往常慢很多。
记者:2011年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市场情况怎么样?预计2012年的市场走向如何?
刘欣:首先说外销市场。2011年1―11月的纺织服装行业出口金额增长20%以上,但是数量增长很少,仅增长0.5%。我们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由于棉花价格暴涨,棉纺产品单价提高,而数量方面,一些棉纺产品如棉制床上用品出口的数量甚至出现下降,其他产品的出口数量增长基本正常。据美国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的数量同比下降了2%,而进口纺织服装产品的金额却上涨8%。由此判断,全球各国的纺织品都在涨价。分析我国的情况来看,由于国内棉价比外棉高,受原料价格上涨和用工成本增加双重作用影响,导致我国纺织品服装成本增长更快,所以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上,我们稍有减少。
由于2011年价格已经上涨到很高的水平,我们议价空间也受到消费终端市场传导的抑制,2012年出口价格再大幅上涨的可能不大。预计2012年整个国际市场需求会继续表现疲软,纺织服装出口压力很可能更大,尤其是上半年在国际市场上的形势会更严峻。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装业中小企业
0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贸易也深受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拉动内需、实行降息,为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的起暖回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今后服装业的发展局势仍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行业环境、政策环境、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如何在关键时刻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调整状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内外平衡。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服装行业
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疲软、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这实质上反映出金融危机下服装行业需求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2009年1~5月服装行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经济效益略有提高。
投资是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生产企业投资信心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009年3月以来,服装行业投资逐月回升,反映了服装企业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2008年以来中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由于金融危机下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一度受阻,甚至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58.6亿美元,下降8.2%,负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以上产销情况、经济效益、投资情况、出口概况等主要行业数据指标判断,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服装行业也经历了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市场稳步回升的双重考验。2009年上半年,由于稳定的国内市场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呈现了积极的变化,3月份以来呈逐月回升之势,这将为我国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环境。调查也发现,50%的企业预期苏南服装行业整体经济将平稳发展。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中小服装企业应不断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改革进程,在困境中实现平稳发展。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
位于苏南地区的常熟,是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和集散基地,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称号。常熟市目前共有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产服装达6亿多件(套),年服装销售额达500多亿元,规模型企业达到819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服装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常熟有40个省级以上品牌,总数量在江苏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其服装产业在苏南地区乃至江苏省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走访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11家,其中包括内销型和外销型企业,配合调查的这20家企业的平均成立时间为11年,这与江苏服装产业11年的成长历程相吻合。本调研把具有代表性的常熟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足以折射出这个有着相似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苏南服装行业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展状况。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影响按程度大小,主要表现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资金回笼困难。中小型服装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开拓新市场能力弱,以及资金和人才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具备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资金基础。
调查发现,2009年一季度常熟大批中小服装企业产值和销售额明显大幅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在2009年初短暂开工后,又陆续以减员减产或放假停产的策略静待复苏。二季度企业产值已有明显回升,产值增幅大于销售额增幅。但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产值增幅同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销售额增幅同比下降约8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冲击,苏南服装行业总体生存艰难,但也有少数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进入了难得的机遇期。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逆势上扬,主要是在金融风暴来临之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加叠影响,常熟中小服装企业效益明显缩水,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配合调研的一些中小企业自2008年上半年起,利润一直处于下滑阶段,在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平均减少约8.76%,二季度有所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下苏南部分服装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一时造成农民工失业人数骤增。调研发现,常熟中小服装企业2008年用工人数相对稳定,2009年上半年用工人数明显减少,裁员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工。就员工工资来看,2009年一季度员工工资明显下降,二季度员工工资明显增加,但较2008年同期只略有增加0.03%。工资的下调或上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淡旺季的转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明显。调查反映,由于服装行业的自身特点,行业工资已是最低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上下浮动的幅度是微乎其微的。访谈发现,员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约9小时,但旺季时达10-12小时,而月工作天数总体稳定在28天,具体则视淡旺季工作量而定。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因国外采购商日益谨慎,订单明显呈现出量小、期短、大单少、下单少的特点。在对江苏省常熟市方浜工业园区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初大批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以及小作坊面临倒闭,或通过裁员来降低日常损耗。而有着自主品牌的中型企业,在订单大批量减少的情况下,不得已也做起了贴牌加工。
外销型服装企业则因人民币升值加速、成本压力加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雪上加霜。面对日渐疲软的外需市场,2008年下半年苏南服装企业普遍呈现出口放缓的局面。2008年下半年常熟出口型服装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但2009年二季度却逆势上扬,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这也得益于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内销市场而言,据企业反映尽管内销市场获利空间大,利润高,但市场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加上部分外销企业由出口转为内销,业界竞争空前激烈。内销市场关键在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使多数内销企业措手不及,不少企业没有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从而导致产品积压。总体来看,2008年下半年常熟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态势较好,2009年前两季度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但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普遍高于出口型服装企业。
3政策环境分析
3.1服装行业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解读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进一步深化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从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4月1日四次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6%。
据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1~3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328.8亿美元,同比下降9.7%,低于全国出口19.7%的平均跌幅,其中3月服装出口开始从负增长迅速扭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9.9%。可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逐步发挥了作用。
出口商品退税是政府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之一。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利润空间,提高了企业接单能力。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调整到位,必然对促进出口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出口退税政策有其局限性和短期性。就企业来讲,外贸生意大多是订单形式,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手中有订单的企业,能提高利润,但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直接导致海外需求不足,手中没有订单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出口退税对于企业的利好是短期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将给中小企业更多生存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国外市场的低购买力以及外币的连续贬值,大大限制了政策的影响力。另外,退税虽然加大了企业的谈判空间,提高了企业的接单能力,但由于客户压价,最后还是让利给国外客商。
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给企业信心,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能力。中小企业不能过于依赖政府政策,而应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2服装行业相关利好政策解读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国家不仅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并且及时推行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比如:将纺织服装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对服装业的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调查发现,危机当前,多数服装企业仍希望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措施帮忙应对,其中呼声最高的政策是帮助开辟国内市场和进行行业扶持,其次是减税和帮助融资。
3.2.1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内需。政府可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扶持,引导国内市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苏南服装产业可以以安徽江西等周围内陆地区作为落脚地,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转移行为演变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3.2.2加强行业扶持,培育自主品牌。随着危机的缓解,为了能在危机过后抢占有利市场,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投资热情已经越来越明显。此时政府应加强合理引导,防止中小企业盲目投资。
3.2.3加快落实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贷款担保融资难是服装行业遇到的重要困难。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资本规模小,融资难,生产发展受到资金制约。“国六条”提出政府专项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同时“放量”,并辅以“绿色通道”,这不仅为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中小服装企业加快升级步伐。另外推动融资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企业担保范围,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有益。
3.2.4坚决打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企业利益。2009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特别是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举措。发达国家频繁利用反补贴、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制造事端,使得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欧盟的召回通报,奥巴马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例都表明贸易磨擦不断。政府应坚决回击,打破贸易壁垒,适时调整目标出口国,转移目标市场。
4自身应对策略分析
调查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小服装企业,仍然将希望寄托于出口退税率上升、内需拉动和四万亿投资拉动等政府救市政策上面,对政策的依赖心理有加深趋势。但中小服装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驱寒回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关键还是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中小服装企业已采取了调整市场结构、减薪和裁员等措施,但90%的企业认为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大。面对金融危机,多数企业对今后的生产前景比较乐观,预计2010年将会采取调整市场结构、增加投资力度、招收新员工等措施。
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建立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服装业的一大特点是贴牌加工,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只能面临停产。所以,必须整合行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如果能结合品牌收购、服务外包、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策略,也能在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
4.2调整市场结构,拓展新的地域市场,实现市场多样化。虽然2009年下半年服装行业出口额为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相对稳固。全球的服装市场是潜力无穷的,面对欧美市场需求量锐减的形势,中小服装企业不仅可以拓展俄罗斯、中东等国外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寻求突破点,例如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调整服装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不断丰富成多品种,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3控制内部成本。针对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的现象,中小服装企业可以引入成本控制程序,寻找替代原料、提高人员技术,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提高效益。大企业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方面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
4.4稳定资金链。在现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更应重视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选取信誉高、资金稳的客户,尽可能确保资金回笼,维持资金链的畅通。由于贷款门槛高、额度少、贷款成本高,中小服装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应尽可能及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持久良好的关系型贷款。
金融危机爆发后,服装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小服装企业要想在危机中生存下去,首先必须顺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环境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要敢于面对危机,积极寻求出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面对危机,政府的挺身而出也为服装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把服装行业推向了新的机遇点。中小服装企业如果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突破,就能逆势而上,转弱为强。
参考文献:
[1]蒋珠燕,卢中进.常熟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分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7(1):62-63.
[2]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3-35
[3]蒋恒蔚,陈桦.江苏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寒冬[J].商场现代化,2008(10):103.
[4]周妍.中国纺织服装业——蓄势待发[J].山东纺织经济,2009(1):9-11.
[5]高天宇.多管齐下助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国际商报,2008-9-23
[6]刘丹.出口退税连续上调服装企业得救[N].每日经济新闻,2009-4-2
[7]陆健.一季度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有利因素正在累积[N].纺织服装周刊,2009-4-21.
[8]李溯婉.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17%”悬念[N].第一财经日报,2009-4-25.
[9]沈锡权,章苒,张道生.金融危机下浙江纺织业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9-5-15
[10]AndrewRees,JonWeber,陈玮.企业需要大胆战略度过衰退[N].当代经理人,2009-9-9.
[11]刘欣.1-6月纺织行业运行:行业正在企稳回升时[EB/OL].中国纺织信息网,2009-8-13.
艰难运行 逆境中求生存
20xx年8月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纺织服装成为危机中国内受影响最大的实体经济行业之一。一贯表现强势的中国纺织服装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衰退现象,20xx年11月份纺织服装出口增幅降至10年来最低点。一方面主要进口国市场需求萎缩,另一方面一些海外主要客户将定单转向价格更低廉的东南亚国家,纺织服装行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解我市毛织、服装来料加工型企业目前运行情况,我们对这类企业相对集中的宜章、桂阳、嘉禾、临武等县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材料上报。
一、**市毛织服装来料加工型企业基本情况
我市纺织服装及相关产业,是伴随着近几年珠三角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从事毛织、服装加工生产的企业有近60家,生产员工逾万人,年产值超过3.5亿元。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嘉禾、临武、宜章三县,桂阳、北湖区、苏仙区、资兴等地也零星存在。规模较大的纺织、服装来料加工型企业有宜章俊丰印染、临武有君婚纱、桂阳顺发内衣、苏仙区嘉码服饰、资兴天洋制衣等,年进出口额达到3000多万美元。这些企业都是近几年从沿海转移到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具有自营进出口、自主经营,并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其中俊丰印染是我省十大加工贸易重点企业之一,20xx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200万美元。除此之外,我市绝大部分毛织服装加工企业,是由在外打工人员返乡创办的小厂,或以内资企业注册,或以个体营业执照登记注册,企业主要从广东东莞等地上游企业接订单、加工成半成口后,返回广东进行后整加工才销往国际市场,这类企业大多规模小、档次低,不能自营出口和自主研发。我市包括玩具、电子、箱包、鞋帽等来料加工型企业主要也是以这种方式运作,我市的毛织、服装企业产品主要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其出口市场80%在欧美国家。
二、金融危机对我市毛织服装行业的影响
如果说20xx年上半年,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幅缩小是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所至,那么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渗透,到20xx年9月份,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减少,我市纺织服装行业才真正感受到寒意逼人,演绎了一幕幕优胜劣汰的悲喜剧:一是小型毛织服装来料加工型企业无法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纷纷停产。这些加工厂对沿海服装企业依赖性强、客户单一,而金融危机后,沿海很多针织、服装企业难以维持,纷纷关闭、停产,受“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这些与之相关联的内地小厂也难逃覆辙。嘉禾县26家针织服装厂,目前已有20家停产,2家处于半停产状态,4家正常运转,近700多人失业。二是规模较大的加工贸易企业虽在运转,但是订单数量逐渐减少,企业发展不容乐观。如我市俊丰印染、顺发内衣、嘉玛服饰等企业20xx年11月份开始,订单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近3成,出口也大幅下滑。12月份我市服装、印染产品出口比11月份减少了近一半。三是有竞争实力的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市场占有额不减反增。临武有君婚纱时装有限公司在10月份企业出现利润压缩,订单急骤减少的形势下,立即采取了拓宽出口渠道,提高产品质量、节约开支等措施提高企业竞争力,目前企业订单数量激增、生产线满负荷运转。
据我们调查发现,目前困扰我市毛织服装相关企业的主要困难有:①国外需求持续减弱,从国外或从沿海订单逐渐减少;②欠款周期延长、工缴费难以及时到位,上游企业跑单时有发生;③由于来料加工型企业实力不强,融资难度大,企业转型,开发新产品、追加投资都存在着现实困难;④“三率两价”(出口退税率、汇率、利率、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频繁变动,增加了企业出口成本和不可预见性,不确定因素也影响了对外报价,不敢承接长单、大单。
三、对策及建议
我市的毛织服装产业虽然整体实力不强,对经济贡献有限,但是它的发展状况,也折射出我市包括玩具、电子、鞋帽等来料加工型企业在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发展现状。这些企业是我市近几年招商引资的成果,同时由于其产品外向度较高,未来几年可能将成为我市外贸出口的一股强势力量。金融危机严峻形势下,国家为了扶持身陷困境的出口企业,先后动用了提高出口退税率(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减税、降息等调控手段,对于逆境中的纺织服装企业,这无疑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如何在危机蔓延与机遇中求得持续发展,保证企业的生存。现从企业、国家、当地政府层面浅谈几点对策及建议。
(一)企业层面。
坚定信心,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危机:①主动追踪相关信息,增加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了解,提高企业决策预测性。及时了解国家层面的相关扶持政策,使政策与企业决策行为进行对接。②提高应用金融产品、保险产品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运用现代成熟的金融 衍生工具、出口信用保险等,合理规避汇率、风险和出口估算风险。③规范交易条件,按照正常程序获取信用较好的银行开具的信用状况以及进口商预付款等降低交易风险。④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巩固和发展传统调拨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特别是非洲大陆、南美大陆、中东、东盟等新兴市场。同时,企业可以利用国家目前鼓励内需的政策,积极拓展国内市场。⑤优化出口商品,以高质量、低价格取胜,适时进口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⑥强化内部挖潜增效,努力开源节流,节能减耗,降低成本。
(二)国家层面。
继续给予扶持,保持政策稳定性:①继续加大对出口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适当提高纺织等行业出口退税率。②保持政策稳定性,进一步放松贷款的投放政策。③出台对加工贸易企业出口转内销的优惠政策,如降低征税率、减化内销申报程序。④国家在预期、短期内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灵活管理人民币升值速度。
一、传统纺织服装出口行业面临的形势
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一直以来是“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条产业链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可以说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兴衰关乎国计民生。但最近几年来,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外贸寒流汹涌袭来,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陷入重重困境。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信息,仅2008年上半年中国就有6.7万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不少是传统纺织服装出口加工企业。一时间,传统纺织服装行业的天空乌云密布,充满阴霾。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纺织服装出口连续六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各年增幅都超过20%,但自2005年汇改以来,纺织服装出口开始经历着一波又一波风浪。2007年下半年,形势开始发生逆转,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大幅上涨,纺织服装出口面临来自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压力,出口增速急剧回落。2008年,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世界主要经济体进口需求锐减,以欧美为主要市场的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冲击,外需下降加上收汇风险加剧导致企业订单减少或不敢接单。与此同时,以技术标准、环保法规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加上国内出口企业之间的低价竞争愈演愈烈,使得以OEM为贸易特征的中国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雪上加霜,如履薄冰。来自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全年累计出口1852亿美元,同比增长8.2%,增幅远低于往年。2009年伊始,欧美经济仍在继续恶化,消费低迷,发达国家面临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即便一些知名的大型零售企业也经不住冲击而轰然倒塌,例如具有100年历史拥有800家门店的英国著名连锁企业WOOLWORTHS宣布破产,更多的零售企业每况愈下,日落西山,使得中国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针对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遇到的空前困难,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中央曾密集派高层深入相关省份和企业调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提高出口退税率、调整加工贸易限制类和禁止类目录、放宽信贷等,并于2009年初推出了纺织业调整振兴计划,政策面的这一系列利好消息,对稳定纺织服装产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纵观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不仅许多经济体陷入衰退,中国经济运行困难明显增加,纺织服装产业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产业,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大,是历次经济调整中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的行业,外部市场恶化会进一步加剧国内的产能过剩。如何从战略上做出应对举措则是所有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对的难题和焦点。转型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纺织服装企业迫在眉睫的重要命题。
二、行业调研与结果分析
笔者带着这个课题,围绕转型发展这一主题,对苏美达轻纺公司所属的投资控股企业以及同行企业从内外两个层面分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1 行业调研。笔者首先进行了样本和信息的收集工作,通过实证调研,了解下属企业以及同行的生存发展之道,并进一步通过分析、总结和提炼这些企业的成功因素,为本文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第一,调研方式。本次调研成立了专门的调研小组,采用多种途径并举的方式,力求有效,不仅包括座谈会、研讨会、电话交流、参观考察,还包括设计了专门的调研问卷。
第二,样本选取。在苏美达轻纺公司所属的十家企业当中,选择了四家控股贸易型公司,在外部同行的选择中,重点选择那些在业内或地域内具备一定知名度,并形成一定规模(我们以5000万美元的出口为基准)的八家企业作为样本(详见表1),所选样本既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也包括民营企业。
第三、核心竞争因素。本调研着眼于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战略选择和策略实施,关注主要经营管理环节和关键业务流程控制,选择了最能代表传统纺织服装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核心竞争因素,包括市场开拓与客户建设、产品定位、设计研发、供应商建设、业务流程管理、自有实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供应链延伸及自主品牌发展共九个方面。
2 结果分析。由于本调研区别于通常的数据分析式调研,本调研立足于对现实做法的理论思考,通过对以上各家企业的调研,依据我们对基本战略理论的理解,并结合行业实践经验,将提炼出来的共性/竞争优势作为结果输出。经过调研小组的整理、分类和总结,我们得出以下调研结果(详见表2)。
以上的九个核心竞争因素涵盖了目前中国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主要经营管理环节,透过以上的提炼、归纳和汇总,可以看出十二家样本企业在九个核心竞争因素上存在的共性特征/竞争优势。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以上每一个样本企业都至少在九个核心竞争因素中的某一个以上方面具备行业内优势竞争能力,这个能力我们称之为专业化的能力,正是因为样本企业在某一个以上的核心竞争因素上具备的专业化的领先能力或资源优势,使得其在如今外贸形势急转而下的恶劣环境中依然能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专业化的启示
专业化最初源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专业化与分工理论。按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的定义,专业化是指公司将其力量集中于诸如产品链的宽度、目标客户群及所服务的地区市场。综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行业在经历了贪大求全的传统经营理念的大浪淘沙以后,专业化帮助许多企业在转型中走向成功。马云从经营阿里巴巴开始就一直专注于为中国所有的中小企业进行网上电子商务,其间从未动摇过,即便在网络泡沫破灭的2000年前后。类似的还有华为、万科、百度、戴尔等等,无不因为专业专注才发展成为行业的翘楚。正如营销专家路长全所说的,一束光线是否具有力量,关键在于它们是否聚焦。激光之所以能击穿钢板,其力量来源于聚焦。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在明确的局部,就能够产生强大的击穿力量,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所说的意思就是专业化。也就是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一个点上。对此,经济学家樊纲则提醒中国企业:“改革开放30年,随着经济进入转型时期,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已成
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专业化管理需要提升。”一个终端产品的推出往往是由无数个环节链上的专业化的价值所构成。而违背专业化所付出的沉痛代价的企业比比皆是。南德和德隆就是其中的典型,它们都落入了多元化运作的泥潭,都最终沦为多元化实践的失败者。南德的项目从火锅城到发射卫星,跨度之大让人眩目。类似的还有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红极一时的三九集团,第一个将广告牌竖在美国曼哈顿时代广场的中国企业,冲锋式的多元化扩张是其衰败的重要原因。
各国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性通过贸易而实现的要素流动,依然是全球化时代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间贸易的理论基石,每个国家按照其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其产业和产品的专业分工是提高其经济在全球化时代竞争力的重要依据。而在传统纺织服装出口行业,因为进入门槛低,可替代性强,中国赖于成为世界加工厂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散失,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或拥有专业的优势资源,比如打样、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人才队伍、供应链管理及延伸建设等等,那么,就很难在一片“红海”的纺织服装出口行业立足。也只有具备了专业化的能力,才能开拓多元化市场、进军国际市场,也才能够发展自主品牌,这些都以专业化的能力为根基。《礼记》中有一句话叫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对于当今的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当务之急是要磨砺专业化这把“器”,聚焦产业链上的某一个或几个点或环节,做精、做深、做透,而不是一味寻求诸如产业多元化、盲目向海外扩张的国际化、斥巨资打造品牌,因为,只有做到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上述调研的样本企业之所以发展良好,也正是因为在一个或几个变量上做得精、做得深。对于目前的中国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大多想要解决的是生存和发展问题,是成长的问题。而对于成长期的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想有所成就,专业化是必然的选择。
四、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专业化转型思路
无论是上述调研的结果,知名企业成败的启示,还是苏美达轻纺公司这些年的发展经验,苏美达轻纺公司目前实施的我们称之为“3+2”战略,概括讲,即:3个结构(业务结构、人员结构、组织结构)加2个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其中走专业化道路是我们盈利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笔者均认为专注于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才是中国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当下之道。中国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转型之路就是要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要聚焦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聚焦产品,聚焦能力体系,聚焦人才队伍。具体讲:
第一,聚焦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首先要定位好目标市场,无论是欧美日传统市场,还是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在此基础上,着眼当前生存和长远发展来定位目标客户,将大型连锁店超市客户和中高端品牌客户作为主流客户,做到两手抓,两手都不放松。并从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流程优化、人员配置以及责权利设置上,做到以精兵强将服务主流客户,进而做强做大主流客户。
第二,聚焦产品。结合自身传统、挖掘优势,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深耕某一类拳头产品,努力形成主题化、系列化的产品,不论是参加各类展览会、交易会,还是拜访客户,都要以专业化的产品服务主流客户,以专业的产品稳定并扩大传统市场,以专业的产品进军新兴市场,让专业的产品成为占领市场和吸引客户的砝码,成为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第三,聚焦能力体系。要立足将贸易主业做优,将实业做强,将自主品牌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加强贸易板块、实业板块、设计研发板块的协同作战能力。以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为主线,加大设计。研发、打样的投入力度,着力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有利于资源整合的实施机制,加快自有实业工厂的专业化制造能力,提升自有实业工厂的运营效率,选择专业化程度高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并努力与之进行深层次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借助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提升,大力探索自主品牌的发展和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的贸易。如此,任凭金融风暴强烈冲击,方能岿然不动。
■产品体系齐全,订单保持增长
■管理团队稳定,营销网络遍布全国
■当前股价:11.56元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欧美等消费大国的居民消费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国内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市场将继续萎缩,为扶持纺织行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纺织品服装的扶持政策,下半年已2次提高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了14%。但是由于全球经济,经济基本面恶化,需求下降,使得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并没有感觉到压力的减轻,需求决定纺织服装行业命运,在国际需求日益萎缩的形势下,国内市场将是所有纺织服装企业角逐的战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纺织服装企业要想在这样的激烈竞争环境中获得超额利润,产品的差别化将是核心竞争力,这种差别化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品牌渠道和产品的功能性方面。品牌要具有文化价值,渠道要具有较强的产品流动性,产品的功能要不断为消费者而创新。伟星股份作为服装辅料类生产的品牌企业,纽扣产销量全球第一,龙头地位显著。公司通过新品开发,差异化定价保持了30%以上的高毛利率水平。此外,公司也拥有自己的核心工厂和研发中心,建立了一整套生产、服务的标准化流程。与其他同类公司相比,伟星股份的优势不仅体现在齐全的产品体系和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更体现在稳定的管理团队。公司旗下产品主要是钮扣、拉链、水晶钻。2007年三种产品收入分别是6.7亿、2.8亿、0.6亿,产量约65亿粒、1亿米、11亿粒。
钮扣一核心产品突出价值
自2001年至2007年,伟星钮扣业务销售收入由1.1亿增长至6.7亿,年复合增长率39.5%,远高于同期纺织服装收入增长率23%。1004年6月,公司发行上市,扩大钮扣产能,2005、2006年因产能的扩大致使业绩增长60%以上。国内钮扣生产企业多分布在浙江、广东地区。以中小型企业居多。长三角的亚星公司年销售额也仅几千万,无法与公司相竞争。珠三角的香港明生钮扣公司、三本立钮扣公司具有较强的实力,怛规模也均只有公司的1/5左右,明生公司产能10亿粒,三本立公司销售额1亿多元。与伟星能80亿粒、钮扣销售额6亿多元相去甚远。
伟星股份的下游客户包括美邦、七匹狼、报喜鸟、雅戈尔等国内知名服装公司。随着客户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伟星市场占有率相应的水涨船高。下游企业改变钮扣供应商的转换成本高,且钮扣在其总成本构成中比例不高,伟星对下游的议价能力较强,成本压力可向下游传导。
拉链一承上启下的利润增长点
拉链收入是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近年来拉链收入增速大干钮扣增速,目前公司拉链收入占钮扣收入的1/3多。今年增发项目,预计2009年底达产,届时拉链收入所占比例约为钮扣的1/2。
拉链与钮扣不同之处在于,拉链是一种标准化产品,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竞争重点是产品质量;可用于服装、箱包、帐蓬,应用广泛,市场容量大于钮扣。2007年,全国拉链产量约350亿米,销售收入300多亿元。国内拉链行业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的约3-4家,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中小型企业占到98%以上。行业毛利率低于钮扣。与竞争对手相比,伟星拉链的优势在于其广大的客户群体与产品质量。
“伟星”钮扣已成为中国钮扣的第一品牌,中高端市场占有率高达17%。公司的定位是打造一站式服饰辅料品牌,服装公司在此可以采购到钮扣、拉链、水钻等多种辅料,节省了服装公司的市场寻找成本。在钮扣已经取得行业领导者地位以后,拉链成为公司下一个重点发展对象。拉链业务可以与钮扣共享用户与营销渠道,这是其对手所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钮扣在中高端市场占有率已达17%,而拉链尚不足1%,仅原有客户就给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拉链业务能否复制钮扣业务的业绩,取决于二点产品质量与产能。据YKK公司市场调研,服装质量纠纷的70%缘于拉链。
水晶钻石――锦上添花
水晶钻石是用玻璃珠打磨抛光成型的仿钻石产品,用于中档服饰品。我国水钻的市场容量在100亿元左右,但是由于钻石工艺复杂,国内只有少数企业可以生产,奥地利的施华洛世奇在我国中高档市场占有率在90%左右。公司于2005年进行水钻的试生产,2006年水钻收入0.34亿,2007年0.61亿。当前年产能在20亿粒左右。今年1月扩大产能后,2009年产能可达40亿粒。水晶钻石并非公司核心业务,但有助于公司打造“一站式服饰辅料品牌”战略的实施。
盈利预测与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