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泥塑非遗传承的意义

泥塑非遗传承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泥塑非遗传承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泥塑非遗传承的意义

泥塑非遗传承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问题;对策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通过,并于同年6月1日正式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保护途径中,校园传承因为其特有的优势,逐渐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继中央美术学院之后,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南昌大学等多所高校用不同的方式对非物质方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不同层面的尝试,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优势

首先,高校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各层次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高的技术性,需要培养大量专门人才。高校可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和学科,承担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这些专业人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可以大有作为。其次,高校可以提供专门的研究机构,产生一大批研究成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平台。最后,高校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设施,可以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档案、展览等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一定的场所、文献资料作为保证。高校一般都有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相对宽敞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二、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的现状

目前,多数高校的非遗工作尚未起步,部分高校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上有所尝试,个别院校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粗略统计,2004年以来,我国高校,相关“非遗”保护和研究学科建设的单位超过30余家,其中,有9家提出明确的学科建设规划和相关教学要求。这些“非遗”研究机构几乎都担负着一定的人才培养任务。其中许多高校只是开设一下相关课程,初步形成了专门人才培养的多种层次结构。

三、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的校园传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阶段,已涉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高校在全国范围的比重是很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没有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高校缺乏参与意识,已经参与非的高校缺乏有效经验。目前真正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高校屈指可数,很多高校完全没有这种意识,就算已经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中,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缺乏有效的经验。

2.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课程特点,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的要求很高。由于学科建设时间短,多数教师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专业学习,学生很难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并从根本上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3.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很多高校都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相关课程纳入正式的教学课程体系当中,没有相应的学分,这样导致其开课呈现一种不稳定状态,同时,这也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问题的对策

导游的服务质量与导游薪酬制度直接相关,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势在必行,《旅游法》使导游人员的薪酬制度改革有了法律支持,但在其已实施一年的情况下效果仍未明显体现出来,因此,重要的在于如何去执行和完善当前的薪酬制度:

1.政府部门进行引导,高校自身增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高校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当认识到高校的使命、职责与非遗传承工作的一个契和。政府应当加强宣传引导,以及在政策上的给予一定的支持。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要从教师的教学能力抓起,对在岗的教师加强培训,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开讲座、进行学术交流或兼职任课等,也可以聘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兼职教师,以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性认识。

3.开展相关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可以开设与非遗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非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并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态度。其次,在高校部分专业学科中合理融入与非遗相关的课程。例如,美术专业中开设版画、剪纸、泥塑、木雕等课程,服装设计专业可与民间染织、民族服饰研究相结合,舞蹈专业可在课程中穿插对民间舞蹈种类的学习。此外,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甚至可以聘请民间艺人和非物质方化遗产继承人担任客座教授,将项目的学习纳入日常教学中,通过民间艺人手把手的指导,让大学生转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者和传承者。

参考文献:

[1]丁永祥.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论略[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2]沈燕红. 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J]. 学理论. 2012(07).

[3]刘宁,地方高校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研究,大众文艺2013.

泥塑非遗传承的意义范文第2篇

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朝向现代化行进的步伐表现出一种超常的快节奏,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变化超过了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2003年后,骤然升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热遍及大江南北,非物质文化作为品牌资源一夜之间成为地方政府无本操作的文化资本,人们看到了那些长久被忽视和搁置的民间文化资源成为提升地方形象和开发旅游事业的现成“土特产”。正是这样一种夹杂着短视功利主义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热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普及。同样,我们也应当看到世界全球化趋势背景下,一个正在悄然开始的文化竞争时代也在深刻影响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中国树立中华文明新世纪鲜活形象,维护民族文化和文化自尊,以及向民族文明内部寻找发展精神智慧和生命活力的一个契机。国家理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确立,以及2003年后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保护相关的操作机制和立法程序的开始,中国加入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国家规范并启动了中国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选机制,公布了首批五百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切都标志着我们几千年古老农耕文明发展中,一直处于下层和边缘身份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主流文化舞台,并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文化资本,成为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迈开的有深远意义的精神脚步。2005年国家许多非文化因素的重大举措,如减免农业税、免除农村地区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学费,2006年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发展方向。这些同步发生的国家乡村建设理念都在深刻影响着非物质文化保护事业的开展。社会现实的发展正在激发着一个赋有社会学想象力和人本价值观时代的到来。

我们粗略的梳理出新世纪初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中国快迅发展的轨迹,并把其放在中华文明悠久历史背景和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去思考,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意义,以及传媒在这一具有公共性和诸多社会关联因素的文化传承保护事业中的角色及其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的开展,首先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改变,其不仅打破了以往人为的上下层不平等的文化分野,把非物质文化放到了各民族社区发展的生命源泉和文化象征的高度,同时也是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人本要素。这些是非物质文化应有的但长久被人为失落的文化尊重。非物质文化传统从历史的纬度来看,其深层的文化意义在于其以活态文化方式为中华文明持久性作出的巨大贡献,尤其在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无论是文化记忆、还是文化传承、以及文化生态独特文化品性的保持,都是各民族乡村的民众以口传身授和文化凝聚认同的生存信仰价值观,代代相传维系着。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文明的活态文化传统是由各民族人民在守护着最后的文化底线,维护着最本源的文化信仰和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系统。可以说在中国辽阔的乡村大地上遗存着中华文明古老的文化记忆和文明活态的基因,这是一部无字的生命文化的基因库,是一部民间常识和社会生活构筑起的文化经典,也是一条人本生存延绵下去的人间大道。任何时代的发展对于一个民族的整体,只能从脚下生存的土地开始。由此可见,新世纪之初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揭开了中华文明活态认知的序幕,文化的人民性开始浮出边缘底层的水面,登上历史焦点关注的舞台。或许,一个中华民族文化新一轮的整合复兴时代业已开始,时代的精神思想正在人民的土地上滋生发芽。

因此,传媒的意义首当其冲的是文明活态认知最强有力的现实实践信息的传播载体,是倡导思想价值观快捷、强覆盖率的理想手段方式。在当今信息社会,传媒的社会影响力超越了常规教育和法规政策,尤其面对青少年群体,娱乐休闲式的传媒价值观导向,正在引领着年轻一代的生存消费观和生活价值观。同样,传媒也可以成为伪思想的传播者,成为庸俗价值观和错误导向的引领者。传媒的社会角色身份应当是面对社会公共空间,关注社会公共性问题的新闻工作者。面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和文明活态文化基因的认知,传媒尤其应当避免官方、精英化单一价值观的选择,警惕对文化话语权威及权力者的盲目认同和趋从,传媒应当树立起独立人性的文化判断价值观。文化判断不是发掘出什么“真理”,而是让社会应当透明的地方清晰起来,让被淹没的声音洪亮起来,维护社会空间公共性的平等、健康和透明,这应当是乡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最需要的社会关注和支持。人民传承群体的身影和声音应当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社会舞台上的主角,他们不能成为传媒图文中“跑龙套”的群体,更不是视觉样式化的点缀。人本的意义不是自上而下的关怀,而是平等的对话和理解。

事实上,乡村大地上活态文化传统包含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记忆的丰厚深刻性远远超过了大学教科书的界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们知道的(钟敬文语)。乡村里的非物质文化传统表面看封闭,而深层文化基因的开放性和遗传性又紧密的关联着中国当代城市化的社会生活,如节日文化、人生礼仪习俗、居住习俗、饮食娱乐习俗、社会伦理以及文化信仰等等。面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强势文化的侵入,只有民间文化之根,才是我们增强文化抗体和包容化解外来文化的本源之心。

我们不能期望一本《文明》杂志去肩负起超越自身能力的诸多责任。但我们由衷的希望《文明》杂志成为中华文明活态文化认知的一扇清新、真实、视野开放、人性鲜明、有自己独立价值判断的文化窗口。无数个传媒都构筑起如此的文化之窗,不正是中华文明复兴所需的人文大厦吗?传媒不能仅仅满足于让世界知道中华文明活态文化传统的存在,更重要的意义是这种存在背后无形精神的发现和挖掘,这正是中华民族绵延、传承、创造发展下去的精神理由所在。

乔晓光,1957年7月生于河北。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教学,从事油画、现代水墨、现代剪纸多媒材艺术创作及教学。

近20年来长期考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关注民族民俗文化和民间社区文化传承现状。2002年5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建国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3年1月联合北京高校创立国内首个“青年文化遗产日”。主持中国民间剪纸教科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教育传承项目,在国内外多次举办画展并获奖。代表著作《活态文化》、《沿着河走》等,代表作品油画《玉米地》系列及现代剪纸、水墨系列等。2006年获“民间守望者”提名奖,入选“四个一批人才”。

插口钎的男子跳着激昂的舞蹈,这象征着勇敢和虔诚。是否插口钎,全凭自愿。

《人与神的交会与狂欢―热贡“六月会”》

撰文/周斌 张严 摄影/郑云峰

2006.1

专题介绍:

在黄南,那些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和神话与当地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早已成为他们的信仰。每当隆务河畔的麦子到了收获时节,虔诚的藏族人和土族人都要把激情的歌舞献给他们心中的神灵,感谢神灵四时的佑护,这就是盛大的“六月会”。

甘拔塔是察坦部落里的艺术家,在自己猎获的战利品前他自豪地摆好姿势。作为部落里的成年男子,甘拔塔要参与一年数次的狩猎活动。

《驯鹿背上的蒙古游牧人》

撰文、摄影/Diego Azubei(阿根廷)

2003.7

专题介绍:

西伯利亚以南约30公里处生息着蒙古国最独特的民族察坦人。以前他们也被称为住在树林里的人,现在通常叫做驯鹿人。

文面是独龙族的一种古老的民风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现如今整个独龙江沿岸尚有40多位文面女健在。

《独龙文面女》

撰文/吴世平

摄影/吴世平 吴寅 刘建明 杨发顺 毛迪

2006.6

专题介绍:

独龙江峡谷地处云南省怒江大峡谷的最北端,由于一年中有半年大雪封山,故而形成了独特而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也孕育了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独龙族和奇异的文面女。

十多年来,融水斗马因其骁勇凶悍而名声在外。

《苗家斗马》

撰文、摄影/蒋建雄

2005.9

专题介绍:

500多年前,在广西融水这片土地上,有两位年轻人同时爱上了一位漂亮姑娘,苗王就让他们斗马来决出胜负。而斗马的习俗也世代延续下来,成为苗寨的一道独特风景。

“构横”头饰上的小干鱼越多表示地位越高,权威越大。

《贵州苗寨牯藏节》

撰文、摄影/高冰

2002.3

专题介绍:

一个阴雨绵绵的冬日,我们赶到榕江县城目的是到那里参加当地苗族同胞的牯藏节―杀牛祭祖活动。

用白桦树皮建成的“撮罗子”是赫哲人一种临时性的房屋,穿鱼皮衣服的赫哲小姑娘在“撮罗子”前休息。

《赫哲人的幸福生活》

撰文、摄影/庄艳平

2002.10

专题介绍:

在朝霞的映照下,尤金玉老人挥动着手中的鱼叉,姿势优美而有力。我从1995年开始,走访了所有的赫哲人居住地,聆听过赫哲人讲述的那些美丽动人的传说,拍摄下赫哲人生活中即将消失的镜头。

玛利亚・索是孟贵猎民点上态度最坚决的一位老人,她至死都不会离开这片养育她和她所有亲人的森林。她说这里有她全部的记忆。

《永别森林的鄂温克》

撰文、摄影/王福春

2004.2

专题介绍:

中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鄂温克已经放下猎枪,告别大山,牵着驯鹿走出森林,到城市定居,融入了现代文明。

会首们怀抱龙轿牌位和卦签,奔走各个庙宇之中,向神灵们打探着今年的雨情。

《黄土地上闹赛赛》

撰文、摄影/黄新力

2005.7

专题介绍:

在陕北的黄土地上,一种最原始的祈雨祭祀活动―闹赛赛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并经年累月地撩拨着世代在此劳作的人们的神经。他们举行最为隆重的仪式,将最好的祭品奉献给神灵,只是为了得到甘霖普降……

巧妇们熟练地运用心中的图谱、纹样和色彩,毫不拘谨地在泥坯上用点线组合、布局。

《凤翔彩塑:泥土里“耍”出的绝活》

撰文/吴若峰 摄影/吴若峰 沈宇

2005.2

专题介绍:

近年来,陕西凤翔彩绘泥塑跃上国家邮政生肖邮票,名气越来越大―以艳丽的色彩、夸张的造型、悠久的历史独占鳌头,其产生的年代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大年初一,关索戏的成员要到阳宗镇踩村、踩街、踩家,因为传说中跳关索能够驱邪压魔,所以所到之处,家家都要焚香迎接。

《关索戏,傩戏的活化石》

撰文/普艺 摄影/欧燕生

2003.1

泥塑非遗传承的意义范文第3篇

当今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的时代,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班级,文化的魅力日益显现,文化的作用日益重要,文化的前途日益明朗。作为学前教育的幼儿园班级来说,文化建设又是具体的,文化是以一定的具体形式和载体展现出来并发挥其育人功能的,离开了应有的形式和内容,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本文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首先点明了班级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接着阐明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进而论述了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班级文化建设 思维方式 习惯养成 幼儿

幼儿园教师实际工作做的比较多,班级管理和建设的理论性知识较少,而班级文化是幼儿园文化发展的基础,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法宝,通过幼儿园班级文化的建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幼儿健康愉快的学习和成长。

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文化环境是影响人们欲望和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不同家庭,不同孩子,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人生信仰和不同的做人风范。因此,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而且都在传承着一定的文化。实践表明,在同一个幼儿园文化建设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加强园所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幼儿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和内容

班级文化是指一个班级内部形成独特的物质文化、保教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幼儿行为文化的总和。也就是一个班级在学习、生活以及日常活动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一种大家共有的行为,包括价值观、道德、精神追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

在幼儿园里,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幼儿。

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对生活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幼儿的一日行为习惯和对待幼儿园的态度、文明礼仪和社会实践行为的养成。幼儿园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1)精神层面,如班级发展目标、教师和幼儿个人成长目标、幼儿道德习惯、班级舆论氛围、师生和幼儿家长的人际关系等。(2)制度层面,如幼儿一日常规、活动课常规、游戏规则等。(3)物质层面,如区角创设、主题墙饰、班内物品摆放、玩具利用、作业栏的展示、家园联系栏等教室内外环境的布置。(4)活动课程设置,如英语活动课程、蒙氏数学、古诗教学、泥塑、特色游戏等。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

1.教育功能。

班级文化有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日生活和幼儿各种活动之中。在一个窗明几净,温馨祥和、富有极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幼儿会自发地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勇于探索和创新,热爱劳动,热爱科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真诚地与同伴和老师相处,友好地进行游戏与合作。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具体的活动课教育、游戏故事等,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它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陶冶着幼儿的情操,塑造着幼儿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例如我所带的班级,每天下午离园前都对孩子做一个离园前总结,对当日孩子们的表现提出表扬和鼓励,这样长期坚持,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有章可循”,让孩子知道明天要怎么做,以后该做什么,时间长了,孩子的良好习惯就养成了。

2.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内教师成员的个人利益、幼儿成长、家长利益等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内三位教师、幼儿以及幼儿家长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这些都能激发班级每个成员对班内教育目标、教师行为准则、幼儿习惯养成的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老师会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幼儿会很自豪地想:“我是这个班级的一员”。实践表明,在幼儿园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越容易得到体现。

一个班级是否有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位教师和保育员、幼儿家长的人际环境,这种人文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交往,家长舆论的监督来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良好的人际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愉快工作。如果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与带班教师、保育员、幼儿、幼儿家长之间能相互理解、团结互助,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气氛,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对幼儿形成优秀思想品德是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因此,班主任要发挥好协调功能,积极处理好各种关系。

3.制约功能。

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规范着幼儿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全班幼儿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要求。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制度制约;观念制约。

预防“手足口”病的春秋两季,我们采取了各种有效的途径,最大限度地控制了传染病。在大门口接送幼儿入园、离园。多个班级都集中在一起,那么,每个班级的管理水平,就像一个平面镜呈现在家长的面前。都是平行班级,幼儿表现出来的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差别。离园时刻,幼儿不慌不忙、面带笑容,和老师说声“再见!”孩子表现出来的是在园的幸福和快乐。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度也会提高,教师平时的点滴要求,这些都制约着幼儿的言行和心理趋向。

4.激励功能。

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教师和幼儿提供文化享受和游戏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环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班级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动手操作和生活体验中去。

早晨入园,播放一首钢琴曲;孩子吃完早餐把桌面擦干净,送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孩子绘画不敢下笔,你说:“试一试,不用怕!”孩子在区角里游戏,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孩子表现好了,把小红花悄悄放在孩子的口袋里;将孩子的手工作品及时展示在作业栏里。这些无不激励着孩子天天向上。所以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幼儿园班级文化在教师个人成长和学习工作中、在幼儿的健康成长和习惯养成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班级文化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对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以及幼儿团结向上、健康活泼的班级风气,有助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和凸显活动效果。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使幼儿置身于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和一种和谐的人际环境之中,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得以快乐成长和充分发挥个性,不断地在一日活动中取得进步。在幼儿园里,通过比赛、活动、常规便能看出一个班级里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

2.班级文化规范制约着教师和幼儿的行为。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性规范,不仅对幼儿,也对教师的行为起着规范、约束的作用。如:新年伊始,班内收集旧挂历,某一个幼儿没有带,教师奖励小红花时,不能得到,下次,他会改变自己的判断和做法,在行为上与其他幼儿保持一致。这种从众行为受到的是群体影响,不是规章制度,也不是行政命令,而是班级的文化氛围。

一天做完早操,我组织幼儿上教育活动,洋洋又离开活动室跑到寝室里自己玩去了,我走过去问她:“洋洋,你是不是很喜欢吃糖果?”她高兴的说:“是的。”我就说:“你过来,老师问你!”这次她不像以前那样理都不理我,而是让我牵着她的手,走出寝室,我抱着她坐在小椅子上,问:“你喜欢吃什么样的糖果啊?”“巧克力糖。”“这样吧,等下次上活动课的时候你不离开座位,我就送你巧克力糖好不好?”“好的。”结果,活动课上到中途,她就把我的话都忘到脑后去了,活动课后她来找我要糖果,“老师,你说过要给我巧克力糖的,”我说:“下次你表现好了,我一定给你”。

下午的活动课内容是《小鸡黄黄》,故事孩子本来就喜欢,并且在关键的地方我让他们猜猜会发生什么,这个方法很有效果,孩子们都睁大眼睛仔细听老师提问的问题,洋洋也不例外,所以即使没有我的提醒,那节活动课她也仅仅在快下活动课的时候离开座位去了厕所一趟,我当场表扬了她,同时,也兑现了我的诺言,给了她一颗巧克力糖。于是我想: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专心听讲是由于对内容不感兴趣、老师讲活动课比较枯燥或者是活动时间拖得太长引起的。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都应注意趣味性、儿童化和游戏化,同时,给予孩子适当的表扬也是让孩子专心学习的很有效的方法。所以我们说,班级文化制约着幼儿的同时也制约着教师。

3.班级文化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

班级凝聚力的强弱一般是由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好坏决定的。在班级活动中,幼儿经过互动,彼此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能够相互满足心理上的某种需要,就会产生亲密感和依赖感,增进幼儿之间的吸引力和班级对个人的吸引力。在这样的班级中,幼儿心情愉快、精神活泼,认识、情感、行为相一致,其凝聚力就强,团队意识就强,就会显示出一个班级旺盛的活力。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可能人人做出丰功伟业,那么我们就静下心来带好自己的班级,服务好每一个孩子,做好自己的实验活动课题。班里没有多么难做的事情,只要我们稍加用心,那么,就会在平凡的小事中寻找到快乐。就能把知识、情感、行为、习惯统一起来,带动我们身边的孩子团结而积极地生活、游戏。

三、幼儿园班级文化具体形式及其实施策略

(一)物质环境建设

在班级物质环境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幼儿,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打扮布置教室,使幼儿在班级环境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幼儿觉得“我是班级的主人,班级就是我的家”。这样的环境,可称之为“芝兰之室”,让人赏心悦目,更容易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情操。

在班级环境建设中,建议分三步实施:

(1)班级环境的规划。首先,要明确规划班级环境的主导是教师,幼儿可以适度参与,因为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与环境的高质量互动。其次,班级环境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幼儿参与的可能性、幼儿的接受性和幼儿操作的现实性。班级环境规划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构想:一是时间规划,教师应根据当前活动课程实施内容的周期来考虑环境布置的长期性、短期性和暂时性,使长期的环境创设与阶段性的环境创设相辅相成,以构成幼儿完整的学习过程和生成学习经验。二是内容规划,班级环境的内容一般由主题与非主题两部分构成,属于主题的内容要兼顾上一个主题与下一个主题的传递关系,而属于非主题的那部分内容则应考虑主题以外有关幼儿学习、生活、游戏、评价多方面内容。三是空间规划,班级环境建设的空间规划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显性与隐性的关系、立体与平面的关系、整体与个别的关系、固定与变化的关系,教师要努力地增强不同形式的班级环境联系,不断提高环境对幼儿多维度施加的整体影响。

(2)班级环境的呈现形式。幼儿园班级环境呈现的一般原则是安全、自然、美观、有利于互动。具体的呈现方式主要归纳为以下五种:①墙面环境;②幼儿成果作品展示;③反映幼儿操作性学习过程展示;④呈现幼儿学习成果;⑤呈现幼儿游戏操作材料。

家园联系栏:月重点、周计划,普通话小标兵、全勤宝宝、温馨提示、临时通知等。

作业栏:每周更换幼儿作品。

主题墙:根据幼儿学习内容定期更换。

星语心愿:孩子的心愿卡。

图书角:幼儿图书画册、挂图等。

表演区:头饰、服装、道具等。

娃娃家:幼儿服装、小餐具、生活用品等。

(一些区角的内容会不定期的更换,让更多的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3)班级环境的有效值。幼儿的参与态度、程度;环境的安全性、真实性、自然性、结构性,活动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活动课程实施的开放性。通过这些比较,教师才能发现班级环境建设的优劣,有利于教师对班级环境建设发展做出更理想的设计和决策。

(二)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常规管理制度。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必须以幼儿为本,必须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制度本身一定要较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应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充满活力。

建议:带班教师一定要对班级常规制度进行交流,统一思想;对幼儿的行为规范要求要一致。应避免出现一天紧,一天松,你教这样做,我教那样做的情况。其结果是孩子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为标准,无所适从。

其次,抓好制度的实施。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幼儿和家长加强宣传,使幼儿能理解各项班级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使制度得到家长和幼儿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

为了使班级规章制度能顺利有效的实施,我在班级中建立了“责任到人”制,实行班级管理小组化。如:一级班长管理:中大班都可以实施,班内培养一名班长,把带操、班内纪律、午睡纪律等几项工作分别由一到两名班长担任。二级小组管理:我把全部幼儿分成六个小组,每小组一个组长,吃完午饭,孩子们看电视的时间里,可以放给小组长管理纪律和卫生;三级管理:把班内一些细小琐碎却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分解到幼儿个人,从而使班级的每个人都是班内小主人,都有着为他人服务的岗位,每个人都承担一份责任,从而收到了很好的平等培养、民主激励的效果。如自己的小桌子和小椅子自己管理,并相互检查,保持干净;吃饭、喝水、喝牛奶同桌互查,互相监督。

(三)精神文化建设

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灵和教育成效。

(1)师幼建立对话关系,共同成长。

师幼关系是班级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对幼儿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师幼信息的互相传递,对实现预期的保教过程和保教效果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新活动课程新理念,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情感交融、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师幼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人格平等”,核心是“和谐发展”。

(2)幼幼建立分享关系,体验快乐。

首先,在幼儿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倡导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让幼儿在培养良好习惯、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其次,在生活交流和日常行为中鼓励合作。今天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在幼儿园,他们必须学会交流,学会理解,学会忍让,学会和同龄人和平相处。美国教育家和政治家拉尔夫・约翰逊认为:“事实上,与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因此,要引导幼儿加强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养成自觉合作学习、实践和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习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形成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取长补短,取得共同进步和提高。从长远来看,学会合作最终应该成为幼儿的一种生存方式。

(3)教师与家长建立起合作关系,互相支持。

首先,要理解、尊重家长。

作为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家长的苦衷,尊重他们,这样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合作的关系。尊重家长还意味着平等对待家长。尊重家长还应注重保护家长的隐私,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家长考虑到教育孩子的需要而把家庭隐私告诉教师,是对教师的信任,教师应当注意保护这些隐私。

其次,做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做家长的好参谋。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成才,但是仅有良好的愿望而忽视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态度和方法,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班主任老师应该及时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给家长出主意、提建议、当参谋。

第三,对待家长热情有礼,善于处理与家长的意见分歧甚至矛盾。

教师对待每一位家长都应做到热情有礼,坦诚相待,其中包括礼貌的语言、礼貌的态度和礼貌的行为举止,这是与家长良好合作的基础,同时也体现出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醒:不要和家长作兄弟姐妹,你们不是,它的后果是你良好的班级制度不能得到顺利实施;不要和家长做交易,贪图小恩小惠,它的后果是你被家长看不起,你的工作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

(4)班主任与任活动课教师的协作和谐。

第一,尊重团结关心配班教师和保育人员。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性格特点,在保教水平、组织活动能力及带班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班主任老师应该充分信任班级里的另一位教师和保育员。班里三个人应该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这一点很重要,作为班主任老师要以诚相待,一切以班级建设、幼儿发展为重,一切以搞好工作为原则,顾全大局,晓以大义,成功的班级一定是三个人的团队,不会只靠一个人。

第二,及时向配班教师和保育人员了解班内幼儿情况,一起抓好幼儿养成教育和思想工作。

幼儿的一些思想问题,往往会反映在日常行为之中。因此,及时与带班教师沟通,能够随时掌握幼儿的思想动态。配班教师也不仅仅是配角,而应当抓住教育契机,寓教育于保教之中。班主任老师要善于发现教师与保育人员的工作成绩,发挥集体的巨大力量,这样一定会收到良好的保育效果。

建议:不要说你是个有效率的人,而要做一个追求效果的人。

2.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

首先,要培养幼儿和家长正确的认识。幼儿和家长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有健康舆论的。其次,要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3.培育优良的班风。

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幼儿起着熏陶、感染、浸泡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优良班风体现在:大家都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努力营造一种温馨、和谐、快乐、积极的气氛,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师生的关系更密了,孩子的表现更棒了,一个个都朝着“快乐小宝贝、礼仪小天使、环保小卫士、家庭小帮手、合作小伙伴、学习小能手、班级小标兵、普通话小明星、健康小天使”的标准进步!

(四)班本活动课程的建设

班级活动课程是班级文化的崭新平台,我国新活动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这意味着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活动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之一。

1.彰显幼儿的个性――班级活动课程的本质追求。

幼儿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个人成长经历等不同,幼儿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心理世界和个性鲜明的发展轨迹。地方活动课程、园本活动课程针对的是本地区、本园大多数幼儿的发展特点,更多的体现为共性的要求,而幼儿园里不同的班级,都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集体,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人、财、物、环境等特点,因此,共性的要求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具体的班级。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推动下,老师们开始研究、探索,建构属于自己班级的活动课程。只有班级活动课程才能真正满足本班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发展需求,才能更好的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如我们园张桂敏、邵丽雯、米娟老师等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认识到孩子们有的是“古诗”博士、有的是故事大王、有的是小小画家、有的是小小泥塑家、有的是制作能手、有的是小舞蹈家等等,因势利导,让不同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2.关注幼儿的生命――班级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

相关期刊更多

旅游时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太原市系统工程开发研究所

文物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文物局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