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63
早产儿属于高危儿童,由于其胎龄早、出生体质量低,患儿机体的生长发育较正常分娩儿童较弱,往往需要行补液、肠内营养、机械通气等治疗与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科出生的早产儿100例,其中男6例,女40例;孕周30~36周,平均(34.8±3.2)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2000~3000g,平均(2245.3±538.5)g.早产儿父母均为初中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8.6±4.1)岁。根据患儿分娩时间分为观察组(2012~07/12)和对照组(2012~01/06)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及父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早产儿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1)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无窒息史;(3)家属知情同意且配合治疗者。
1.4排除标准(1)患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畸形及需氧气支持患儿;(2)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3)原发性呼吸暂停;(4)失访患儿。
1.5方法两组患儿采用相同的院内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不采用延续护理;观察组患儿进行延续护理,内容包含院内家长培训、早产儿建档和出院后家庭随访。
1.5.1院内护理早产儿出生后,送人暖箱进行护理,暖箱温度模拟子宫环境,使患儿腋温36.5℃、肛温37℃。暖箱内湿度根据早产儿日龄进行调节,自80%缓慢调至6O%.做好隔离。暖箱定期清洁和消毒,患儿每日行1次擦浴和脐部护理,3次抚触护理,每次抚触时间10~15min,可同时播放轻柔音乐,抚摸过程中同时以温柔的声音跟患儿说话,以目光与患儿交流。抚触自头面部、经胸部、脐部、背部、上肢、直到下肢[1]。
1.5.2院内家长培训了解主要照看早产儿的家长(一般为早产儿母亲),通过问卷调查其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对早产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程度等,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出院前给予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内容、护理方法、护理目标、常规护理记录、护理操的动作、怀抱及抚触动作、异常情况观察等。
1.5.3早产儿建档建立早产儿档案本,院内护理由护士记录,院外护理由责任护士与患儿家长共同制定家庭护理的项目、方法、频次和要求等,并要求家长对相关护理内容及时的登记到档案本中。包括:(1)日常护理,如皮肤、脐部、臀部等护理,体温、皮肤颜色、脐部情况、大小便等的观察方法和异常表现特点,体温测量和保暖措施,呼吸的观察,保护性隔离方法等;(2)明确免疫、体检、复诊时间;(3)喂养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并指导母乳不足情况下如何喂养,及如何应用鱼肝油等辅食给患儿补充营养;(4)感观刺激,包括抚触、音乐播放、对患儿说话、眼神交流等。[2]
1.5.4家庭随访患儿出院后,隔日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家庭护理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疑问,督促家长对患儿进行按时、按需的各项护理。每周上门随访,仔细观察患儿皮肤、呼吸、发育等情况,测量体质量、头围、身长,检查有无黄疸,根据患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家庭护理计划。于两组早产儿纠正胎龄达4O周时进行生长发育情况比较,记录护理期间疾病情况[3]。
1.6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两周后体重增长情况对照组
结果说明,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身长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早产儿护理期间发病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腹泻、贫血、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早产儿护理以往常常局限于院内,当早产儿出院后,家庭护理不受控制,由于家长对于早产儿基本特点、护理手段等了解不足,家庭护理可能存在不科学、不细致、无针对性等问题,不仅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存在影响,还可能引发各类疾病,给患儿带来痛苦和不安全因素。
3.2目前延续护理尚未具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延续护理是指在不同的医疗服务机构间实现无缝隙衔接,为患儿提供连贯的健康照顾,形成患儿与专业医疗机构的持续联系。延续护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模式转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方式,将住院护理延伸到患儿出院后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帮助患儿完善自我管理。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延续护理干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方式,可以提高缓患儿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改善护患关系,降低患儿的再住院率[3]。
3.3本研究比较了延续护理干预和普通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头围和身长的增长均显着优于对照组,表明延续护理可以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增强患儿体质;早产儿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腹泻、贫血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患病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延续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早产儿的患病率。
3.4综上所述,延续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降低早产儿常见疾病的患病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家俊;早产儿护理新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04期
【关键词】 早产儿;呼吸暂停;护理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7年12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要求:胎龄34~36周,5 min Apgar评分8~10分,体重1800~2200 g,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各例均在心电监护仪下行心电、呼吸监护。将符合条件的60例患儿按一个对照组,两个干预组的规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20例,干预组40例。
12 呼吸暂停的诊断标准 心电监护下呼吸停止20s以上,伴有紫绀和心率<100次/rain者 [2]。
13 方法 两组病例均按早产儿护理常规给予暖箱保暖、合理喂养、预防感染等护理,干预组增加以下护理干预。观察5 d内,两组早产儿是否发生呼吸暂停。
131 头部抬高15°~30°,俯卧位与仰卧位每2 h交替1次。
132 吸氧 喂奶前5 min常规箱式给氧至餐后30 min。
133 观察患儿排便情况每天给予腹部按摩,日间每4 h1次,夜间每6小时1次,且每次按摩均在喂奶后半小时内进行。方法为:以脐为中心,四指并拢,顺时针运动,同时给予腹部一定压力,速度适中,每次按摩时间5 min,如患儿腹胀,按摩时间可延长至10 min。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经整理后,以χ2检验进行结果统计分析,以P
2 结果
对两组早产儿5 d内呼吸暂停发生次数应用χ2检验,经数据统计,干预组呼吸暂停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所得数据经χ2检验,P
3 讨论
31 早产儿呼吸中枢不成熟,易发生呼吸暂停及青紫。动脉导管闭合较迟,肺循环压力高时可发生右向左分流使青紫加重。运动中枢不成熟,故咽喉肌肉运动不协调,易呛奶;加之咳嗽反射弱,故气管、支气管内粘液不易咳出,易引起呼吸道梗阻。肺泡数量相对少,毛细血管与肺泡之间距离较大。故气体交换率低。呼吸肌发育不全,肋骨活动度差,吸气无力 [3]。本研究通过对对照组的20名早产儿观察,发现在不采取指定护理干预的情况下,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为75%,是相当高的。
32 呼吸暂停可分为原发型和继发型,原发型多发生在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1750 g的早产儿,此种呼吸暂停可随着日龄的增长,呼吸功能逐步完善而逐渐减少 [4]。继发性呼吸暂停常继发于早产儿的异常情况,喂养不当、胃食管返流、肠梗阻、颈部过度屈曲或延伸等都可引起早产儿的呼吸暂停。本研究主要针对以上常见的异常情况,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
33 早产儿由于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呈水平位,贲门及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胃内容物易反流入食管而引发呼吸暂停等合并症[5]。同时由于早产儿吞咽功能差,一旦出现胃食管返流又不能及时将返流物咽下或吐出而使其滞留在气道内,造成气道梗阻也是一个诱因。通过头部抬高倾斜15°~30°卧位可有效防止胃食管返流,从而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同时,每2小时翻身1次可防止胸廓一侧受压时问过久,改善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通气,有利于纠正患儿缺氧状态 [6]。
34 早产儿呼吸中枢、呼吸肌发育不完善,易发生缺氧,吸氧可明显改善患儿缺氧状况。预防临界性缺氧诱发的呼吸暂停 [7],但持续吸氧,易引起早产儿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本研究在早产儿进食前后给予短时间氧气吸人。既避免了上述危害,又大大减轻了由于吸吮、吞咽引起的耗氧增加,从而减少了呼吸暂停的发生。
35 患儿排便用力、腹胀、增加腹压等均可造成呼吸暂停。本研究每天给予腹部按摩,日间每4小时1次,夜间每6小时1次,且每次按摩均在喂奶后半小时内进行,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呕吐和返流的发生,从而提高喂养耐受性及有效防止呼吸暂停的发生 [8]。
4 小结
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发生呼吸暂停。反复的呼吸暂停不仅仅影响早产儿的呼吸功能,严重者可直接危及早产儿的生命。在早产儿呼吸哲停的诊治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医疗,轻护理;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本研究证实:在呼吸暂停发生前,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其发生率,最大限度减轻对患儿的损害。方法简便,成本低廉,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在早产儿呼吸暂停预防中的重要性。
参 考 文 献
[1] 邓红丽,吴潇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处理和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5):5455.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78180.
[3] 陈玉秋,吴晓英,程玉娥早产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职业与健康,2004:2.
[4] 姜红英,屈华芳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天津护理,2005,13(1):25.
[5] 邵肖梅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及喂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2):716.
[6] 陈超早产儿呼吸暂停的防治小儿急救医学杂志,2003,10(4):204.
【关键词】 早产儿;颅内出血;诊断
随着NICU抢救技术的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小胎龄、低体重早产儿增多,早产儿后遗症的发生率并未相应下降,尤其是早产儿颅内出血后遗症,已成为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可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后遗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科收治早产儿颅内出血78例,均经头颅CT确诊。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1例(65%),脑室内出血7例(9%),脑实质出血4例(5%),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实质出血16例(21%)。78例中男46例,女32例,胎龄≤32周31例,33周22例,34周14例,35周11例;出生体重≤1 500 g 48例,1 501~2 200 g 30例;顺产31例,剖宫产16例,产钳及胎头吸引助产11例,臀位产9例,急产7例,滞产4例;出生24 h内入院40例,24~48 h入院25例,48~72 h入院8例,72 h以上入院5例。本组早产儿中15例有围产期窒息,12例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例肺炎,2例肺透明膜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硬肿症,46例高胆红素血症,3例败血症,其中有两种以上合并症58例。
1.2 临床表现 50%发生于第1天,90%发生于出生后1周内,少数更晚。临床分为急剧恶化型、断续进展型和无症状型[1]。(1)急剧恶化型较为少见,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急剧恶化,昏迷、呼吸衰竭,去脑强直,强直性或肌阵挛样惊厥,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四肢瘫痪。可伴有前囟膨隆,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异常,及难以纠正的酸中毒,短期内可死亡。(2)断续进展型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在数小时或数日逐渐表现出来,病情起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异常,肌张力低下,典型或不典型抽搐,亦可仅表现为轻微的抽动,伴眼球斜视或凝视。少数运动减少,呼吸异常,可存活或进一步恶化死亡。(3)临床无症状型,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在出生后行头颅CT检查中发现。
本组病例中:发绀54例(69%),嗜睡、反应低下39例(50%),19例(24%),肌张力低下16例(21%),惊厥13例(17%),呼吸不规则11例(14%),呼吸暂停9例(12%),烦躁易激惹8例(10%),肌张力增强8例(10%),前囟膨隆5例(6%),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8例(10%)。
1.3 治疗方法
1.3.1 护理措施 加强护理的措施有:(1)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给氧;(2)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头中位或右侧卧位;(3)保暖,维持体温恒定。
1.3.2 支持、对症治疗 治疗措施有:(1)抗惊厥治疗:首先确定引起惊厥的原因。由低血糖、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钠血症等引起的立即纠正代谢紊乱。一旦确定惊厥不是代谢紊乱引起,用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安定静注,10%水合氯醛灌肠等。原则上选择苯巴比妥,剂量要足,如惊厥未缓解可用安定或10%水合氯醛,用药期间经常监测药物浓度,用药后密切观察,以惊厥停止、安静入睡、呼吸及心律平稳、掌指弯曲有一定张力为度。(2)脑水肿的治疗:合理应用速尿、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药物,控制液体量每日60~80 ml/kg,并根据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及尿量、体重变化进行调整。(3)恢复脑血管灌流量:静滴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开始时用小剂量,渐增大用量。(4)改进脑细胞代谢:选用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5)控制出血:肌肉注射维生素K,输新鲜血浆或全血,选用维生素C、止血敏及血凝酶静滴等。(6)合并感染时,抗感染治疗。(7)支持治疗:白蛋白等。
1.4 治疗结果 经上述吸氧、止血、止惊、降低颅内压、神经营养等治疗,治愈63例(81%),自动出院7例(9%),死亡8例(10%)。31例患儿出院后复查,其中24例发育良好,智力正常,无近期后遗症,7例合并神经系统后遗症,癫痫3例。
2 讨论
早产儿颅内出血常见的原因是缺氧或产伤引起的脑损伤,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其病死率越高,预后较差[2]。发病率高的原因:早产儿室管膜下生发层组织血管丰富脆弱,肝功能不成熟致凝血因子不足[3]。早产儿合并症较多,极易使颅内出血被误诊或漏诊,本组资料75%有两种以上合并症,而临床以合并症的症状和体征为主,且有一部分为无症状和体征。因此,提倡早产儿出生2天后行头颅CT检查,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黄绍良,陈述牧,何政贤.小儿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
【关键词】:早产儿并发症;治疗;干预
【中图分类号】R72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92-02
随着医学的发展,新生儿医学也在不断更新,早产儿的存活率也逐渐提高;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合理的治疗是降低其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1]。探讨早产儿疾病相关因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是我们儿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2006年1月~2007年12月两年间,我科共收治有常见并发症的早产儿92例,现做回顾性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出生情况 本组92例,出生30min到2h;其中男60例,女32例;胎龄29~31周26例,32~34周31例,35~36周35例;体重1000~1499g10例,1500~1999g 34例,2000~2499g 31例,≥2500g17例。
1.1.2 早产诱因 胎膜早破44例,妊高征22例,双胎3例,宫内窘迫11例,前置胎盘9例,其他10例。
1.1.3 并发症 按照《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分类[2],新生儿窒息44例,低体重28例,低血糖22例,高血糖9例,肺透明膜病12例,肺炎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35例,颅内出血3例,高胆红素血症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保温 一般对低体温或早产儿均放入预热的温箱保暖,根据患儿体重和日龄,选择不同箱温,温度一般在33℃~35℃,相对湿度为60%~70%。
1.2.2 加强监护 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外,对重症患儿需心电监护,并监测血糖和胆红素。
1.2.3 呼吸管理 选择舒适的,颈部可垫软毛巾,保持气道通畅。当血氧饱和度低于90%者,应给予吸氧,并严格控制氧浓度,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即可,不宜高于95%。视病情选择氧疗模式,对诊断或疑似肺透明膜病者应及早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1.2.4 保持血糖稳定 在治疗过程中,出生数天要监测血糖,应用输液泵,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葡萄糖的输注速度。1.2.5 早期喂养 提倡早开奶,应小量,低浓度开始,胃肠能耐受渐加量,液量及热卡不足用静脉营养。
1.2.6 黄疸的防治[3] 早产儿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应监测胆红素的值,决定治疗方法。
1.2.7 脑损伤的防治[4] 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常规肌注维生素K11mg/d和止血敏25mg/d,共3天,预防颅内出血。对体重
1.2.8 感染的防治[5]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对发生感染者需要根据病原特点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2 结果
治愈78例,好转10例,放弃2例,死亡2例(1例死于肺出血,另1例死于感染)。
3 讨论
随着围产医学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出生率也逐年提高,如何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及生存质量是当前关注的问题。加强监护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和减少并发症。早产儿常出现呼吸暂停,这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当呼吸暂停发生时可立即轻弹足底,托背等刺激呼吸。对于氧疗者,加强心电监护观察其血氧饱和度,当经皮氧饱和度高于95%时,一定要降低氧浓度,减少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6]。注意监测胆红素,因早产儿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当血总胆红素高于10mg/dl时,给予蓝光照射,本组92例早产儿,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所以对早产儿黄疸应重视。对诊断或疑似肺透明膜病者,应及早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本组中2例确诊和3例疑似者均早期给药,无一例死亡。所以,推广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降低肺透明膜病死亡的关键措施。有学者认为,对胎龄小于28周,出生体重小于1000g的早产儿,出生时给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预防,在复苏后经气管插管给药,给一次,剂量为100mg/kg[7]。气管插管、吸痰、各种穿刺等操作,均增加发生院内感染的机会,所以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尽可能减少接触患儿,在检查、护理、治疗前必须认真洗手,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操作。对早产儿尽早做头颅影像学检查,对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缺氧缺血性脑病者早期药物护脑治疗和康复训练,减少后遗症。4周后做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筛查和听力筛查。
总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干预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改善早产儿的预后,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药宇云,杨庆峰.96例早产儿并发症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3,17(3):204-205.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2-200.
[3]杨慧湘.306例住院早产儿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诊治体会[J].医学创新研究,2007,4(21):1-2.
[4]李玉华.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CT与磁共振诊断[J].小儿急救医学,2004,8(11):214-215.
[5]胡娅莉.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2):78.
[6]陈超.早产儿的临床问题与处理[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4):253-256.
关键词:早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严重威胁着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命,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腹胀、呕吐、便血。本文分析了针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13年1月~2015年9月经我院确诊的51例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选病例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NEC诊断标准。其中男患儿29例,女患儿22例;胎龄
1.2护理方法
1.2.1早产儿基础护理 本组均为早产患儿,病情变化快,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死亡率高。早产儿层流监护病房维持室温25℃~27℃,湿度55%~65%,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确保患儿皮肤黏膜的清洁和完整性,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儿皮肤,尤其是颈部、腋窝、会阴等皮肤褶皱处,大便后及时清洁臀部,预防臀红的发生。加强口腔清洁护理,口腔护理2~3次/d,可用生理盐水或5%碳酸氢钠清洁口腔,口唇干燥的患儿给予涂石蜡油。呕吐的患儿取侧卧位,上身抬高30°~40°,以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加强室内空气、地面消毒,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暖箱、辐射台的清洁、消毒。
1.2.2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以及外周循环的变化,如出现皮肤花纹、肢端冰冷、体温不升、呼吸暂停、反应差、心率减慢等情况随时准备心肺复苏,必要时机械通气。同时应密切观察皮肤弹性、前囟凹陷的程度以及尿量的改变等脱水表现。每日定时测量腹围,观察腹胀的动态变化,注意有无腹肌紧张、腹壁红斑、板状腹、腹壁菲薄等腹膜炎、肠穿孔的早期表现。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量、性质,排泄物的颜色、粘稠度并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1.2.3早产儿喂养 研究表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的差异,使早产儿易患NEC。目前认为,肠黏膜损伤、肠道内细菌作用、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3]。选择早产儿配方奶和母乳、严格遵从医嘱标准计量喂哺婴儿是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预防NEC的关键一步。多数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不能耐受经口喂养而需要鼻饲,鼻饲的推注过程应缓慢。喂养期间密切观察患儿喂养耐受情况:有无腹胀、呕吐、潴留。早产儿喂养前后的护理观察与医生的及时沟通、灵活处理对NEC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1.2.4胃肠减压 绝对禁食、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胃肠减压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患儿预后。根据腹胀情况,放置胃管行间断胃肠减压,注意控制压力,一般用5 ml注射器抽吸胃内容物。每班更换注射器,隔天更换胃管。严重者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要特别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每班认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准确记录出入量。勤观察、勤巡视患儿腹胀情况。如胃肠减压效果不理想,须及时通知医生并寻找原因。禁食时间根据病情变化而定,一般禁食8~12 d,轻症者禁食5~6 d,重症者禁食10~15 d。应根据临床体征,结合腹部X线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慎重判断。通常是待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大便潜血转阴性,出现觅食反射,全身情况明显好转,开始恢复喂养。本组NEC痊愈者平均禁食、胃肠减压时间(11.51±3.65)d。先试喂开水,再试喂5%糖水,根据体重1~5 ml/次,无异常时改喂母乳或1∶1稀释的牛奶。增加奶量需谨慎,如进食后出现呕吐、腹胀或潴留应再行禁食至症状消失,再重新开始。开奶时间过早或增奶过快容易使病情恶化、反复。
1.2.5静脉营养 由于NEC患儿禁食时间较长,因而需通过静脉输送必要的营养物质,而输入的营养液成分需根据患儿病情以及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行配制。根据患儿的体重计算液体量,对于补液的速度和顺序需根据补液总量进行合理安排,另外可在补液中加入抗生素。在输液过程中要定时巡视以保持通畅。患儿输液尽量24 h维持,输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输液管道应1次/d更换,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液体外渗,以便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在此期间需要注意观察患患儿四肢肌张力是否降低,是否有腹胀、抽搐等低血镁、低血钙、低血钾的临床症状。
1.2.6感染因素 感染是发生NEC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全身状况差,病程进展快,易发生败血症、休克、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预后差。因此应密切监测和预防早产儿肠道内外的感染,及时有效的选用敏感抗生素,做好日常消毒隔离措施。控制人员流动,病房层流消毒,暖箱消毒擦拭1次/d,更换1次/w,严格手卫生,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要严格洗手,杜绝早产儿NEC肠道内外的外源性感染。
2 结果
在医护人员的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下,51例患儿除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外,43例患儿治愈,6例好转,临床治愈率高达84.31%。
3 讨论
临床上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属于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急危重症,加强基础护理质量对本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高患儿存活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67-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