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安全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36
1新生儿室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1.1人员因素:医生和护士等工作人员的流动,新的工作人员对新生儿科工作流程不熟悉而造成安全隐患。
1.2静脉输液引发的皮下渗漏: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管细小,血管壁较薄,容易破裂。当留置针进入血管内与血管壁长时间接触或短时间内输注刺激性药物如钙剂、甘露醇等。引发血管内膜受损而发生药液外渗到皮下;当针头固定不牢时,新生儿活动碰撞及抓扯到针头以至损伤到血管,或针头脱出致使药液渗漏。
1.3各种原因引发的新生儿窒息: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新生儿的胃容量较小呈水平位,胃贲门括约肌松弛,新生儿容易出现溢奶导致呕吐,呕吐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消化功能紊乱或梗阻的表现。如喂奶后的变动,喂奶前较长时间哭闹或喂奶时吞人大量空气及胃食管返流等均可以呕吐。如果呕吐未能及时发现处理,极易导致呕吐物误吸人气管而引发窒息。
1.4身份安全:因护理操作引发的错放床位,新生儿病房大多实施无人陪伴,患儿手脚均带识别带,在沐浴或检查后若识别带脱落或核查不仔细易将患儿放错床位。
1.5皮肤完整性的受损:洗澡时水温过高致烫伤,手抓伤,蓝光治疗时擦破皮肤,头皮静脉注射时剃刀剃伤头皮,约束带和监护仪探头系紧致手足缺血性坏死,烤灯使用不当引起烫伤,粪便,尿液未能及时更换发生臀红,尿布疹等。
1.6保护措施不当:新生儿没有自制力,易将导管抓出,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发生坠床,各种引流管及静脉输液管脱出等.
1.7消毒隔离措施不够严格: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加上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医疗用具如暖箱,吸引器等未定时消毒,医护人员双手在护理过程中与患儿频繁接触,而且涉及饮食、注射、沐浴以及二便护理和各种污染操作,如果洗手或手消毒不彻底,都将成为交叉感染的媒介,会埋下感染隐患。
1.8仪器设施的故障:新生儿室各种医疗设备较多,如输液泵、暖箱、心电监护仪、蓝光箱等,使用中出现故障或使用不当均可能对患儿造成损害。如暖箱温度设定,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应定期检测患儿体温.发现异常及时检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检查注射泵输注速度是否与设定相符,有无定期校验其准确性等。
2防范措施
2.1护理人员的管理:对新进人员进行入科培训,加强安全质量意识和安全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操作规程的学习。强化护理人员安全质量意识,新生儿室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慎独精神外,还应有丰富的专业技术水平及护理安全质量意识,在护理管理中应培养护士对潜在不安全冈素的预见性。
2.2护理制度的落实
2.2.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交接患儿时注意查看输液渗漏情况,特殊药物如多巴胺、甘露醇等尽量选择粗、直、易同定的血管,确保在血管里才实施药物的输注;科内制订出特殊用药使用指引和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指引,护士严格依照指引执行。
2.2.2严格落实查对制度:规定患儿手腕带实施手脚各佩戴一个,在沐浴及实施其他检查时,严格按科内操作流程指引操作进行;如发生手腕带脱落或字迹不清,应及时补带或更换!,必须在二人情况下核实身份后再次佩戴。
2.2.3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制度:定时巡视观察患儿,培养护士慎独精神及识别风险能力.对不安全隐患要及时解决。例如患儿身体有多条管道时,如吸氧管、胃管、输液管,各管道上要有明确标识;有烦躁不安哭闹的患时,应判断放置是否安全。有无碰撞或坠床的可能,对呕吐的患儿防止引发窒息的可能,发现呕吐及时清理,保持呼吸通畅。对病情较重、抵抗力低下的患儿尤应加强基础护理。在做眼、口腔、脐部及臀部护理动作轻柔,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对已经发生尿布皮炎、臀红的患儿,应保持臀部干燥.勤换尿布,局部涂擦护臀霜。各种仪器探头应定时更换部位,避免局部受压而引起破损。
2.2.4严格遵守操作流程:沐浴时按规定调试水温;暖箱、蓝光治疗时为避免擦伤皮肤给患儿戴手套和穿袜子,并系上带子,松紧适宜,箱内用棉质布条围绕隔挡暖箱内壁!避免擦伤;为新生儿剃头发时,应注意力集中,动作轻柔,严防剃伤头部皮肤;使用中的约束带和监护仪探头应松紧适宜,严格交接班,仔细检查,定时更换约束带和绑监护仪探头的部位,避免局部皮肤的损伤和手足坏死;使用烤灯时必须有专人守护,防止烫伤。
2.2.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医护人员院感知识学习,时刻警惕手消毒的5个时刻,提高洗手依从性。新生儿物品一婴一用,如听诊器、沐浴盆;每床设快速消毒洗手液;床单包被毛巾消毒后才能使用,奶瓶、奶嘴及配奶用具高压灭菌,各种仪器使用后均彻底消毒。使用中仪器每天用消毒液擦洗,暖箱每周更换,水箱每天清洁并更换蒸馏水;医护人员执行查房及治疗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每接触一个患儿及操作前后应洗手,侵人性操作时严格消毒皮肤,避免反复穿刺损伤组织,或针头暴露时间较长。护理管理者不定期取样抽查井将结果公布。
2.2.6落实仪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制定仪器使用流程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人人能熟练使用并能排除一般故障,严格执行交接班,班班清点,班班检查。对有故障仪器暂时不能使用的应有醒目标识,避免急救中错拿使用,造成不良后果。
3小结
新生儿护理专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在日常工作中高度认识存在的安全隐患,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减低护理安全风险,保障医疗护理工作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吴静娟,邹成英,宋静,等.浅谈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7.
[2]唐金红,钟冬秀.孕产妇及家属学习新生儿护理模式研究.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6.
关键词: 新生儿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ion on the safety analysis in newborn baby guardianship room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Methods: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1002 cases with disease babys in newborn baby guardianship room from 2008 January to 2009 December and 1026 cases with disease babys in newborn baby guardianship room from 2010 January to 2011 December, It i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afety management and the suspension safety warning labels predictive risk management.
Results: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y falling out of bed, aspiration, scald, tube, switches, premature apnea and infected data analysis, In addition to being "stuff"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the rest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KConclusions:Probability of safety accidents by the suspension safety warning labels predictive risk management is far below Prob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safety management.The new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afety coefficient and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新生儿监护室无家属陪护,由护理人员提供24小时连续性护理,收治新生儿的年龄范围是出从生后至28天以内的新生儿,新生儿病情变化快,需要随时进行抢救,并且新生儿监护室的病婴不会主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病情观察、治疗、生活护理及预后基本上完全取决于护理水平的高低和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尤其是新生儿的安全问题如洗澡时护理人员的失手造成新生儿的坠床;新生儿吐奶后的误吸;沐浴时水温控制不好或冬季在辐射抢救台保暖时皮肤保护不利造成的烫伤;新生儿烦躁、哭闹时四肢躁动造成的静脉留置针脱管;护理人员责任心较差,早产儿手腕、脚腕细,腕带松,集中洗澡时腕带脱落被调包;早产儿肺功能发育不成熟造成的呼吸暂停和早产儿抵抗力低,长时间卧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造成的肺感染等,一旦出现上述安全问题,将给新生儿及家长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而安全问题能否预防,主要因素在于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在于护士长管理水平,如果管理到位、制度到位,将极大地降低新生儿出现意外的风险。通过培训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措施,消灭安全管理缺陷,为新生儿及家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在无患儿家属监督的情况下工作,有时难免会产生懈怠心理;监护室抢救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应急情况多,技术操作标准要求高,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早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为保质保量的完成新生儿的治疗、护理工作,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我科成立以护理骨干为成员的质控小组,按安全管理、基础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等分工,定期质量控制与随时质量控制相结合,每周讲评并每月分析工作弱点,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实施。我科从2010年实施安全管理以来,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并在醒目位置放上安全警示标识,采取风险管理对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生儿监护室的病婴1002例为对照组,对新生儿室病婴的安全问题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其中坠床1例、误吸9例、烫伤5例、脱管10例、被调包1例、早产儿护理暂停9例、院内感染5例。从2013年1月,我科采取了前瞻性的安全管理,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生儿监护室的病婴1026例为观察组,两年中我们课题组成员每天深入在监护室中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的质量控制与指导,并每周晨会讲评,每月进行汇总分析。统计结果:坠床0例、误吸2例、烫伤0例、脱管3例、被调包0例、早产儿呼吸暂停2例、院内感染0例。对两组病婴从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早产儿的呼吸暂停和被感染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除了“被掉包”项无统计学差别外,其余各项(坠床、误吸、烫伤、脱管、早产儿呼吸暂停、院内感染)差别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管理方法,观察组实施以护理骨干为质量控制成员的前瞻性风险管理,统计发生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以及早产儿呼吸暂停及时抢救的发生率。我们的管理方法如下:
1.风险因素分析:①新生儿监护室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新生儿的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以及早产儿的呼吸暂停等。②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新生儿由于生理解剖和免疫特点,本身对病原体普遍易感,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1].
2.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①科室根据新生儿的特点设计出预防新生儿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呼吸暂停、院内感染等的护理评估表,表中设计出低、中、高度危险的分数值。②科室设计出爱心形状的安全警示标识牌,上面刻有“预防坠床、预防误吸、预防烫伤、注意箱内温度、预防脱管、预防被调包、注意呼吸暂停、预防院内感染”等。③接诊护士接到新生儿时,根据新生儿情况用安全评估表进行评估,达到低、中、高度危险时,分别用蓝、粉、红色曲别针e在分级护理卡上,用于课题组成员和护士交接班时确认有危险的新生儿。④评估出了新生儿有哪项安全危险,就挂哪项安全警示标识牌于床尾、暖箱或辐射抢救台等醒目的位置,用于护士在工作中起到随时提醒的作用,让护士随时都能看到安全警示标识牌,心中时刻想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⑥建立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2],成立以护理骨干兼课题组成员为核心的质量控制小组,及时发现风险苗头,成员4人,分别负责安全管理、基础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等工作质量,根据科室实际工作特点,制定详细考核内容、工作流程、疾病护理常规以及贵重仪器使用程序等,质量控制人员每周四、周五为质控日,把自己所管项目全部检查一遍,发现问题除通知本人外,还要登记在兜装的质量控制小本上,并定期质量控制和随时质量控制相结合,每个质量控制成员都是护士长抓好管理工作的一双眼。护士长每天检查护士和质量控制成员的工作,一个错误如果护士长查到了而质量控制成员没有查到,那么责任人和质量控制成员都要列入考核,但以责任人为重,护士长每周一例会上要对质量控制成员的质量控制内容进行分析,全员护士一起讨论分析出现差错的原因及改进措施,最后护士长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在日后工作中做质量追踪;对连续出现错误的项目或个人进行管理分析,从中找出改进措施。
本研究显示,通过对新生儿监护室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明显降低了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对新生儿监护室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加强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把经过评估后有某项风险的安全警示标识牌用细松紧带悬挂在新生儿床尾、暖箱或辐射抢救台的明显位置,让护士随时都能看见可能发生的危险提示,能及时杜绝和预防不安全因素,明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新生儿的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优质护理;无陪护;新生儿病房
新生儿是指脐带结扎到出生28d的婴儿,在母亲的子宫内胎儿受到了羊水的抚触、温度与湿度的保护,但是一旦离开了母体对新生儿的生存能力则是一种考验,需要适应由子宫内环境到自然环境的变化[1]。无陪护病房则是指没有家属陪伴的新生儿病房,不会受到家属的干扰,但是没有家属的陪伴病房的不安全隐患几率大大提升[2-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无陪护新生儿140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新生儿42例,女性新生儿28例,年龄1~28d,平均年龄(14.53±2.66)岁;对照组男性新生儿43例,女性新生儿27例,年龄1~28d,平均年龄(14.49±2.58)岁。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模式,包括根据医嘱进行输液护理,加强病房消毒隔离,强化基础护理措施,开展人工喂养,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观察组:对新生儿进行优质化护理服务,具体包括以下方法:①成立优质护理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高年资护师任副组长,全体护士为组员,定期对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学习、培训,让新生儿接受有效的基础护理、辅助治疗以及系统治疗,组长对反馈的护理问题进行汇总并研究,加快对新生儿护理的落实;②开展严格的新生儿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完善家属探视制度,保证探视2次/w,同时做好奶嘴、奶瓶清洗与消毒,及时处理潜在的隐患;③落实优质化护理服务措施,由于环境变化要缓解新生儿不良情绪,通过握手、轻柔说话、抚摸等方式传到信任与依赖;无陪护病房的护理中尽可能保证动作轻柔,喂奶结束要将新生儿竖抱,让其以治理姿势靠在护士的肩膀;换尿布动作要轻柔,沐浴时要保证动作轻柔,适当安抚新生儿,防止出现抵触或者反抗[3]。
1.3疗效判定 记录两组新生儿干预前后头围、身长、体重变化情况。记录干预后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记录护理过程中出现护理差错发生情况,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形式对新生儿及家属开展护理满意度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两组新生儿护理情况比较 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新生儿指标对比 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由于刚刚脱离母体因此对外界环境会表现出恐惧与不安全感觉,因此一旦感受到疼痛、冷热刺激以及饥饿等不适应时均会出现哭闹、烦躁等表现。由于无陪护新生儿病房不允许家属陪护与监督,因此其安全隐患较有陪护的病房高出很多,也是医疗差错与医疗事故的高发生场所,而护理工作满意情况高低反映出了护理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优质化护理服务不仅会影响到患儿家属满意程度,同样直接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决定了疾病进一步的发展和转归[4]。
我院通过成立优质化护理服务小组,加强了无陪护病房护理培训、解决存在的隐患,有效的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消除了客观影响因素;同时加强了无陪护病房的消毒隔离措施,强化消毒隔离管理,有效的避免了医院感染的发生;此外优质护理更加注重和新生儿在言语、身体的交流,传达情绪信息,让新生儿获得母亲般的呵护与依赖,促进了新生儿心理与生理上的健康发展,满足了新生儿对于爱和安全的需求。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应用在无陪护新生儿中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基础情况,减少护理差错发生,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素青,陈立群.PDCA法减少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1):1615-1617.
[2]孙庆芬,张亚军,顾彩霞,等.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5):343-345.
【关键词】 新生儿 隐患 防范措施
产科是医院高风险科室之一。产科护理工作面对产妇和新生儿两个群体。工作繁杂凌乱,护理隐患多。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维权观念的增强,产科护理安全越来越引起重视。高度的安全意识能使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是防范护理安全隐患的关键。笔者从事产科护理工作近十年,总结出以下新生儿护理中常见的隐患,并提出预防对策,与同道共同讨论。
1 隐患
1.1宣教不及时不细致
孕妇孕期未经孕妇学校的系统教育,产后病房护士宣教不及时、细致,使产妇家属缺乏正确的育儿知识,导致在育儿过程中发生一系列意外。例如:喂奶姿势、方法、观念不正确,导致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
1.2观察不细心、交接班记录不认真
新生儿出生后,在进行护理过程中,由于护士未进行细心的观察,各班未做好详细的护理记录,很容易导致一些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腭裂、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闭锁、先天性尿道口狭窄、先天性心脏病等,未被及时发现,以致于贻误甚至危及新生儿生命。
1.3经验不足
因护士经验不足,在临床工作中,很容易将某些病理现象当成生理现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于耽误治疗,引起纠纷。例如:病理性黄疸、维生素K1缺乏症、下咽综合症、先天性贲门松弛等。
1.4工作疏忽大意,缺乏责任心,违反规章制度
新生儿身体娇弱,如果护士工作马虎,对待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掉以轻心,重视程度不够,很容易造成巨大伤害。如新生儿沐浴前,未调节好水温,易导致新生儿烫伤;护士不拘小节,手带戒指,容易导致新生儿擦伤;沐浴时不遵守规章制度,导致新生儿掉包、摔伤、交叉感染等;沐浴后,脐带护理部彻底,皮肤护理不清洁,导致脐带和皮肤感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等。
1.5违反操作程序,工作疏漏
新生儿护理工作繁杂、凌乱,与成人不同,医疗参与很少。例如:预防接种、新生儿筛查、沐浴、抚触、游泳,全部有护士完成。如果违反操作规程,如疫苗漏种、误种、重复接种;筛查漏筛,采血不符合要求等。很容易给新生儿造成终身伤害,引发护理纠纷。 转贴于
1.6安全管理不到位
产科护理工作面对产妇和新生儿两个群体,新生儿无自我意识,自主能力。如果病房安全管理不善,或存在某些潜在因素,很容易导致新生儿被盗,引发纠纷。
1.7院内感染意识不强
新生儿抵抗能力差,母婴同室,探陪人员多,再加上医护人员院感意识差,操作过程中不注意手的消毒,很容易导致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
2 防范措施
2.1保证孕期及产后指导的有效性
门诊孕检时,孕妇学校应认真建档,详细登记学习内容,使孕妇全面系统地掌握育儿知识。产后,病房护士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及时、细致地进行宣教,确保做到早吸吮,按需哺乳。注意哺乳姿势,教会异常情况的快速处理。
2.2观察要细心,记录要真实
新生儿出生后,要仔细观察外观有无异常,如有异常及时告知产妇及家属,并在文书中做好记录。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吃奶、睡眠、大小便等, 认真做好护理记录,班班进行床边、书面交接,及早发现潜在的先天性疾病,并及时通知临床医生。
2.3梯队合理,人员固定
产科护士专业性很强,人员应相对固定。入科的新护士应抓紧学习专业知识,日常工作中合理搭配人员梯队,能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免漏诊漏治。
2.4工作中严格自律、慎独
产科护士要求极富爱心、责任心。工作中严格自律、慎独,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科室的有关规定,不得敷衍了事,蒙混过关,否则会酿成大祸。
2.5严格岗位责任,严格操作规程
科室应妥善安排各项工作,按规定设置好工作程序,环环相扣,层层把关。严格岗位责任制,各班次认真衔接,以防疏漏。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各种意外的发生,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班护理质量,堵漏差错事故。
2.6加强安全管理
产科病房应特别加强安全管理,做到院科两级共同协助,走廊内安装监控系统,配备专人守护病区出入口,严禁外来人员随便进出。制定完备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同时告知家长履行好看护义务,新生儿床前不许空岗。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护理对策
1母婴同室常见的新生儿安全问题
1.1呛奶窒息:呛奶是新生儿喂养时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主要的不安全问题。为此应特别嘱咐产妇根据需要及时给新生儿喂奶,不可定时定量,避免新生儿由于过度饥饿吸吮过急而发生呛奶窒息。
1.2中暑:我们地区气温较高,一般夏季均于35℃左右,多数病人家属受旧观念的影响,认为新生儿怕冷、怕风,常给新生儿铺盖过厚、过严。致其中暑或全省出现皮疹。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在外界气温高,身体散热不好的情况下极易引起高烧颜面潮红,多汗,若不及时纠正,易导致婴儿嗜睡,脱水,黄疸等。
1.3脐部渗血:新生儿24小时内,一般不需保暖,特别是低体重儿。因包布过多、过严,脐部渗血不易发现。严重者导致新生儿贫血或失血性休克。
1.4烫伤:气温转低时,家属设用暖水袋或瓶子给新生儿保暖,因为婴儿皮肤较嫩,而且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易导致烫伤。
1.5新生儿被盗:产妇与家属因劳累过度,而呼呼大睡。部分护士思想麻痹,认为有父母照看而忽略新生儿的安全。
1.6低血糖:因产妇与家属对母乳喂养特别缺乏,而且受旧观念影响,认为婴儿出生24小时后方能进食,导致新生儿面部发绀,手足发抖,大小便次数减少。
2保障母婴同室中新生儿安全的措施
2.1加强规章制度教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科内重视安全教育,使医护人员能够认识到母婴同室中新生儿的监护不仅是家属的任务,护理人员亦有责任与义务。牢记安全隐患,对潜在隐患进行妥善处理
2.2提高家属护理水平:产妇与家属普遍缺乏卫生保健与科学育儿知识,加上陈旧观念影响,不免出现一些新生儿安全隐患,为此医护人员应不定时给产妇与家属详细讲解并示范如何护理新生儿,强调注意事项,教会产妇如何正确哺乳及出现紧急情况时如何处理
2.3在病房与走道处张贴宣传画,摆放科普读物,以书面形式告知监护人新生儿护理的相关内容于注意事项,并将告知书随病历归档。告知新生儿监护人午间与晚间睡眠时必须关好门窗。婴儿离开母亲时必有家属跟随,定时探视,对陌生人要加以警惕,加强巡视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