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游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行性分析

在当前社会中,很多成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是从幼儿时期就形成的。相比于过去,现代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家庭结构和居住环境相较从前更加封闭。再加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现代儿童的心理问题明显比以前更多。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性格情绪问题、神经功能障碍、不良习惯、学习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在幼儿时期,其实是可以利用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加以解决的。

1游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

在幼儿时期,各个方面都没有发展成熟,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情感体验。在丰富的现实情境当中,逐渐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幼儿的年龄、性格特点,利用游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十分良好的方式,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让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一个重要的天性[1]。让幼儿充分的进行游戏,能够帮助其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而如果过分的剥夺幼儿的游戏时间,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管制和约束,会对幼儿的天性造成压抑,幼儿会逐渐丧失欢乐的情绪,对于心理健康发展十分不利。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不同的幼儿认知发展阶段,对游戏进行了划分,主要包括有规则游戏、象征性游戏、模仿性游戏等。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模仿性游戏开始,逐渐演变为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最后发展到有规则游戏。幼儿最初进行游戏并不会进行角色分配,逐渐发展到能够自行进行角色的分配,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带领他人共同玩耍,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利用游戏,幼儿能够对环境、物质等特性进行认识,同时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想象力和感知力,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有促进作用[2]。在游戏当中,幼儿能够学会坚持和自信,通过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在游戏当中,通过相互协作和帮助他人,使幼儿逐渐培养良好的品质,进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因此,利用游戏能够实现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

2利用游戏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当中,将人的基本需求划分为五类,分别为生理需求、爱和归属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安全需求等。而对于幼儿来说,其心理需求基本上也是如此。利用游戏能够很好的满足幼儿的这些心理需求,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形成和维持有着很大的帮助。游戏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幼儿往往能够在游戏当中找到很多的乐趣,不但能够满足生理上的本我需求,也能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3]。从本质上来说,幼儿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与社会中无异,幼儿需要对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进行选择和参与,并且完成必要的交往活动。幼儿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形成谦让、克制等精神,逐渐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的情感。在游戏中,幼儿往往愿意担任主要的角色,对自己爱的情感也愿意进行主动的表达。幼儿内心期望能够将爱给予更多人,因此在更多的集体活动中,也能够同样得到别人的爱,从而满足自己爱和归属的心理需求。幼儿在游戏中的安全、轻松的环境下,能够发现自己喜欢的游戏项目并参与其中,在游戏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探索力,不断获得新的成长[4]。幼儿对于自己在游戏中的成功表现,常常会感到开心和快乐,并且能够得到其它伙伴的赞赏和认可,满足了自我实现、尊重等心理需求。此外,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安全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利。

3利用游戏宣泄幼儿的负面情绪

幼儿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包含了一定的潜意识在其中的。幼儿通过游戏,对现实当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愿望,或是遭受的伤害进行补偿,对于现实中无法接受的危险冲动进行发泄,以此来缓解和抒发内心的不安和紧张。通过对自身力量的发展,以应付现实世界的各种环境。利用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一种良好、健康的思想情感发泄方式[5]。幼儿通过游戏能够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从而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很多客观条件都会对幼儿造成约束和限制,因而幼儿容易产生压抑、紧张等不良的心理情绪。利用游戏,能够有效的排解和舒缓幼儿的不健康心理。例如,在玩粘土游戏的时候,幼儿通过捏、压、扭、挤等动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发泄作用。有些幼儿将积木堆起,然后一把推到,也体现了发泄的作用。一些幼儿在玩布娃娃的时候,会模仿成人将娃娃的裤子拉下来,狠狠地打娃娃的屁股,而且口中往往还念念有词。一些幼儿喜欢玩打针的游戏,将自己在打针时受到的痛苦在游戏中进行发泄[6]。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幼儿在这些游戏中发泄了自己的情绪之后,脸上会出现痛快、满足的表情。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为幼儿创造一些游戏机会,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进行合理的发泄。有时候幼儿难免自然的出现一些具有发泄意义的活动,如果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家长和教师不应打骂幼儿,而是积极对其进行引导,排解和舒缓幼儿的不安情绪。找出幼儿不良心理情绪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进行适当的发泄,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践能够看出,幼儿在游戏当中能够不自觉的反映出其对待周围现实环境的态度和情感,这些反映包括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情感。因此,利用游戏来观察幼儿,能够发现幼儿的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例如,幼儿用积木搭房子,搭出的房子四周都有很高的围墙,房子上还没有窗子,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具有一定的抑郁性格和较高的防卫意识。如果一个女孩在搭积木房子的时候,特别重视在房子外搭一圈栅栏,幼儿可能具有容易害羞的心理,期望能够在栅栏当中获得安全感[7]。又如,某个女孩始终不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主要是由于这个女孩的父母早已离异。某个女孩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总是想要扮演爸爸的角色,在一些其它的角色扮演游戏中,也总是要扮演男性的角色。这主要是由于女孩的父母始终希望她是一个男孩。由此可见,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只要细致的进行观察,就能够发现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更有着对性的为幼儿安排适当的游戏,更加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是一些专业的心理健康人士,在对待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也会对游戏加以利用。游戏疗法是治疗幼儿心理问题的一种重要疗法,通过游戏的方式,逐渐矫正和解决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对于害怕黑暗的幼儿,可以在一个房间中放置很多球,然后将房间中的灯关掉,和幼儿进行摸黑抢球的比赛。经过多次在黑暗环境中进行游戏,幼儿就会逐渐不怕黑了。又如,一些幼儿对狗特别害怕和恐惧。对此,可以由成人和幼儿一起进行捉狗的游戏,成人和幼儿分别扮演猎人和狗的角色。在经过数次游戏之后,可以进行角色转换,这样,幼儿就会逐渐对狗产生兴趣,从而克服对狗的害怕和恐惧。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当中利用游戏发现和矫正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游戏的针对性。例如,对于稳定性较差、过于好动的幼儿,可以让其在游戏当中扮演医生、木头人、门卫、交警等比较安静的角色。对于内心比较孤僻的幼儿,可以让其多参与集体性质的幼儿游戏,使其能够在游戏中逐渐放开自己。利用这些游戏,能够让幼儿在愉快、欢乐的环境当中,不知不觉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习惯进行克服和改正,并且逐渐形成健康、正确的心理行为习惯。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循序渐进,否则将无法取得预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师在进行游戏角色安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明确不同幼儿的心理特点和个人能力,给予幼儿最恰当的角色,从而发挥出游戏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4结论

幼儿是人类成长阶段当中的一个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还远远不够成熟,因而很容易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幼儿的性格特点,可以利用游戏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实践发现,这一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帮助。

作者:廖雪芬 单位:广州市文化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江晖.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131-133.

[2]明玉君.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S1:181-183.

[3]米瑞芬,蔡淑兰.论蒙古族传统体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功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70-72.

[4]罗丽萍.幼儿心理偏差的成因及矫治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2:42-44.

[5]王秀,黄兰平,李冰.体育游戏对幼儿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123-125+128.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范文第2篇

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帕金森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厂,直接影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有必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二、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在了解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之一。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早期家庭教育尤其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在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判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较多,如充沛的精力、性格开朗、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等,家长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情况,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脉络,对症下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早期家庭教育对家长而言,过分溺爱将会阻碍幼儿的正常的心理发展,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指导幼儿教养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方面来看,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在心理特征上往往表现为自信心差、成就感低、自卑怯弱,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养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对此,家长应发挥家庭教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3.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对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幼儿往往好模仿、易受感染和暗示,早期家庭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很容易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父母乐观、自信,孩子则会变得活泼、开朗;父母暴躁紧张,孩子可能急躁焦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都应对孩子起着示范和指导作用。

4.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早期家庭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压力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首先需要家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如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可以使幼儿情绪饱满、愉快。与此同时,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面对遭受挫折处在良情绪中的幼儿,家长可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让幼儿忘掉不愉快,以减轻幼儿心理的压力,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5.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幼儿期是个体性角色形成的关键期。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还应注重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幼儿而言,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即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生活技能作基础,如会自己穿衣、吃饭,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会独自入睡,知道危险并能躲避危险等。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应加强对幼儿的指导,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在儿童世界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结语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 学校、家庭、社会

一、 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因此,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健全状态受多种交叉、渗透、影响的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可以笼统分为环境、生物学、保健措施的易得性以及生活方式这4种类型。我们应从这4个方面的心理加以教育渗透。

二、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其身心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义,对于幼儿来说,心理是否健康可参考以下标准:1)乐于学习,发展智力;2)适应生活,学习自理;3)悦纳自我,具有自信;4)乐于交往融入群体;5)调节情绪,初学自控。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永恒不变的,成人在具体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时,不但要从以上五个标准出发,还要考虑幼儿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经常性和一贯性,因人、因事、因时作具体分析。

三、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和根本教育方法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我认为应该对幼儿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做好幼儿健康心态的表率

儿童最初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的,也就是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幼儿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如果幼儿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会指责;如果幼儿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会打架;如果幼儿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陈鹤琴)这句话也反映出同样的道理。所以,父母应精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以身作则,尤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是要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

五、及时增加幼儿心理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素"

本质上说,幼儿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准确来说,是父母和亲人所给予的爱。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支持、信任等等。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或者很少父母和亲人的爱,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不健全,,人格扭曲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自信是一种对幼儿来说终生有用的极为重要的营养素,它是通往成功迈向胜利彼岸的良好工具之一,自信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幼儿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坏事除外),让孩子在做事中培养兴趣,并从成功中体验出自己的力量、能力,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希望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对未来充满希望、会是人奋斗不息,不甘失败。让幼儿充满希望,关键是环境的潜移默化,家长在幼儿面前始终要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险阻,都要抱乐观的态度,长期以往,孩子将会是充满希望踌躇满志。

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幼儿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留心关注幼儿,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则及时对幼儿加以指导改正。

六、幼儿教师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力为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作出应有努力。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力图把握当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ArthurS.Reber在其编著的心理学词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或称心理保健),一般用来指明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是在良好的调节和适应中起作用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没有疾病就行。”〔2〕ArthurS.Reber主要强调了行为和情绪的调节和适应性在心理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郑日昌、陈永胜等总结了心理健康的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学派大多持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把这种对心理健康的消极理解称为“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另一种是指心理状态稳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战、适应环境的良好人格素质,使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持这种观点。这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理解,也可简要地概括为“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3〕

关于心理健康还有其他几种理解。〔4〕心理学家卡兹那切夫等人主张从身心功能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们提出,心理健康既是个体保持和发展生理和心理功能的过程,也是个体持久地保持劳动和社会积极性的条件。

社会学家波姆(W.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临床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范畴内的一对概念,而心理正常又与心理不正常相对,所谓不正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有鉴于此,并根据以上几种对心理健康的描述,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没有临床精神病症状,身心都符合正常发展标准,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与适应性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5〕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3.意志健康。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4.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5.人际关系的适应。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6.反应适度。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笔者试图通过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相比较来归纳出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特点。北京友谊医院宣教科提出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为:(1)智力发育正常(IQ大于70)。(2)情绪稳定而愉快。(3)意志力强。(4)行动协调,反应适度。(5)有良好的人际关系。(6)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6〕从幼儿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来看,两者的衡量标准基本一致,但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1.适度性。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发展性。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三、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及其原因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指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应行为,是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有的问题和障碍。〔7〕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些问题会自行消失,有些问题却会日益严重,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杜代章(1995)总结出目前我国幼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儿童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厌学等。这些问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们严重地阻碍着幼儿潜能的发挥,阻碍着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DavidGilliland等人认为心理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影响(包括气质)、家庭因素(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婚姻不和、教养态度不一致)和环境因素(住房和经济不利)等。〔8〕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生理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脑损伤、母亲怀孕时抽烟酗酒等。如儿童多动症、神经功能障碍等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大。

2.心理因素,包括气质和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等。如自卑和过分敏感等性格和情绪问题通常主要受心理因素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等。大多数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以及学习上的问题都是由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心理品质以及家庭的气氛、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对幼儿心理问题的干预更多的是对父母家庭教育的指导,是一种家庭干预。可见,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四、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

研究(Garmezy,1985;Rutter,1989,1990)显示,有三个关键因素可以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社会性和自主性;其次,家庭成员要温和,教养态度要一致;最后,要有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9〕幼儿的社会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差,因此要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以及社会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其自信心。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很大,教养态度粗暴或不一致都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成员的教养态度不仅要温和,更要一致。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和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此外,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还应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园要建设良好的幼儿园班集体,促进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重视对幼儿问题行为的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与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几个方面),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治有行为矫正、游戏矫治、家庭治疗、动物辅助治疗等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1.行为矫正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学习原理,运用奖罚方法去改变或消除幼儿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幼儿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这一方法在幼儿的补偿性教育中已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对儿童自闭症的治疗,相关研究均表明行为矫正法有良好的效果。〔10〕

2.游戏矫治法。游戏矫治法是指为幼儿创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其中,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则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问题较为有效。高峻岭总结出游戏治疗对幼儿的各种环境适应不良、攻击和反抗行为、焦虑或恐惧、情感调整障碍、自我意识异常、智力低下、残疾或学习困难以及精神障碍疗效显著。〔11〕

3.家庭治疗法。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治疗性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性技术来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方法。家庭心理治疗首先对幼儿进行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再对问题幼儿进行家庭干预,对幼儿心理—行为障碍的治疗有良好效果。〔12〕

4.动物辅助治疗。动物辅助治疗是以动物为媒介,通过人与动物的接触,使病弱或残疾个体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或者使个体通过有动物参与的活动,加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进而能适应社会的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干预方法。动物辅助治疗有助于缓解幼儿的焦虑,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尤其是可减少智力落后、注意缺陷、脑瘫等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促进他们的发展。〔13〕

五、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虽然目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起步较晚,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比较薄弱,能够参考借鉴的文献比较少,相关的理论积淀不够深厚,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另外,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少应用于实践。有资料显示,美国有11%的儿童存在心理健康损伤,然而他们却只能依靠并不有效的健康护理系统进行治疗。〔14〕不仅美国有这种情况,其他国家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实践的研究与应用。与此同时,受弗洛伊德学派“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的影响,国内外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长期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转变,形成了只重“治病”不重“发展”的消极研究思路。

综合国内外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当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

1.研究对象全面化

心理健康研究最初关注的只是问题儿童,后来才对普通儿童进行研究,现在又加强了对天才儿童的研究。美国在1978年通过了《天才儿童法案》,各州开始关注天才儿童的需要,并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那时指导的范围较为狭窄和集中,仅仅涉及优生的学业跳级或者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学业成绩不良等方面。现在学者开始从认识—学业需要、个人—社会需要和经验需要三方面来关注天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天才儿童提供心理指导和咨询。〔15〕

2.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相结合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最重要的是应用于实践,真正为恢复或维护幼儿心理健康提供服务。随着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入,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心理障碍会对幼儿的未来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于是,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英国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机构(CAMHS)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服务。〔16〕

3.研究本土化

目前学术界普遍注重本土化的研究,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美国和英国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比较显著,我国以及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也都通过修订量表等方式,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对本国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本土化研究。

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幼儿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与应用研究以及相关研究的本土化方面,需要研究人员作进一步的尝试与拓展。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ARTHURSREBER.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93.

〔3〕〔4〕郑日昌,陈永胜.儿童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38.

〔5〕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中国健康教育,2001,(3):154-155.

〔6〕蒋月容,孟庆玲.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J〕.小读者,2005,(2):57.

〔7〕邓萍.浅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EB/OL〕.〔2007-01-20〕..

〔8〕〔9〕DAVIDGILLILAND,PETERGALLAGHER,JOHNGROWCOTT.Developmentsi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services〔J〕.ChildCareinPractice,2005,(1):51-61.

〔10〕黄伟合.关于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几个理论问题〔J〕.心理科学,2003,(3):475-478.

〔11〕高峻岭.游戏治疗儿童心理障碍〔J〕.中华儿科杂志,2002,(5):271-273.

〔12〕JOELLENPATTERSON,LEEWILLIAMS,CLAUDIAGRAUF-GROUNDS,等.家庭治疗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13〕宋玲,王雁.动物辅助治疗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9-93.

〔14〕GLIED,SHERRY,CUELLAR,etal.Trendsandissuesi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J〕.HealthAffairs,2003,(9-10):39-50.

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范文第5篇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更为亲密与长久。因此,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如果儿童生活环境的气氛不融洽往往会导致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增进和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策略

1.丰富有关遗传方面的知识,少生、优生,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在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中,遗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使幼儿健康成长,首先要把好遗传这一关。提倡婚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选择最佳生育年龄和受孕时机;注意产前检查和诊断将对新生儿是否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幼儿生理成熟健康发展,要建立和健全幼儿医疗保障制度,家园共建及时处理幼儿所患各种疾病,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创造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减轻幼儿心理压力 对幼儿来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家庭应成为良好的育儿环境,以向幼儿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和谐的生活气氛。理想的家庭生活气氛是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带来轻松的、欢乐的、积极向上的感受,将有助于不断巩固家庭关系,从而消除幼儿紧张等心理压力。父母对幼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幼儿在爱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2)整洁优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现代家庭已将家庭环境提到了首位。家庭中有了孩子,环境布置的要求应向儿童倾斜,就是说要考虑环境布置对儿童的影响,家庭中物质环境是无声的教师。

(3)文化生活渗透。必须提倡高尚的文化生活,因为它对儿童将产生精神影响,选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书籍、歌曲、影片、家庭娱乐活动、家庭游戏等,将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心理健康成长,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活。试想:如果家庭中以赌博为娱乐内容,将会给幼儿带来多么恶劣的影响。为此,家庭应慎重的选择安排家庭中的文化生活。

3.社区、家庭、托幼机构相互融合,是幼儿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

(1)托幼机构必须把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的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打破班级界限,由大、中、小班各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幼儿交往的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性和合群性。

(2)托幼机构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托幼机构环境创设必须给幼儿轻松、愉快的感受。教师应尽可能的关爱幼儿,特别是刚入园的幼儿。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为:学习积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个性健全,品行端正,适应性强等。教师应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将儿童成长过程显现出来的幼稚心态和偏移行为误归为心理不健康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