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壤基本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土壤与植物营养 素质教育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0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急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投身其中,高等院校作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为不断提供高科技人才提供保障,因此,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任务。为了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保障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果,教学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则是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也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1、2]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使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优质教育,其实质在于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使学生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开发与提高,因此,要求教学所涉及的各个因素都作出新的调整。高等学校必须在教学体制和运作上不断改革,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展开教学活动,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要求。因此,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校的培养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就成为每个教育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是农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目前是我校农学、园艺、植保、草业、植科、设施等专业的必选基础课程,每年修读该课程的人数高达400余人,学生受益面广、影响大。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生长基础及水、肥、气、热等生长条件,植物营养则掌控了植物的生活习性及植物高产、优质、高效的具体途径。土壤部分理论性强,为植物营养部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植物营养部分实践性强,进一步巩固了土壤部分理论知识。为了适应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建立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
1.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根据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其教学目标必须面对农业生产的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培养学生解决农业科技问题的求实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需要教师用渊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染、熏陶学生。②培养科技型、创造型及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时,要适当联系相近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善于思考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对土壤和植物营养研究和技术应用领域作广度和深度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灵活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①基本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的发生、分布、分类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概述和陕西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特性及改良利用方向,了解土壤的培肥、土壤的污染和治理、土壤生态及保护。②了解植物营养的发展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固体废弃物的性质与合理施用,施肥对环境及农产品品质的影响。③通过实验和实习使学生掌握并熟练土壤、植物及肥料的基本分析技术和土壤类型的调查及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传授的同时,还应加大本学科研究的热点和最新进展的介绍,此外,还应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此课程主要是面向本校植保、农学、植科、园艺、草业、设施等专业而设,由于专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个较大的难题。因此,在深入分析上述几个专业对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每个专业不同的特点强化专业特色教学。如对植保专业讲解叶面施肥的影响因素时,应让学生联想喷施农药的影响因素;对园艺专业可介绍肥料调控花期、花色;草业专业可介绍草坪施肥等,使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执行严密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来进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突出理论和实践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增强实践环节,并可将应用能力的培训结合教师的科研任务来进行。
二、运用加强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1.改革土壤与植物营养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与更新,现代化、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势在必行。
首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为什么”、“怎么理解”、“表现在哪里”等语言,同时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适当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中应随时补充一些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国内外研究动态,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问题情境主要是指与问题有关的事实、现象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由讨论,敢于质疑、争辩。
再次,可采取讨论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因此,在讨论中应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一方面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锻炼,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2.强化土壤与植物营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除实验和实习外,学校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三下乡”等活动,都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更能增强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作物营养失调症状时,鼓励同学到田间采集典型样品或拍摄图片,或把宿舍养花时出现的典型症状直接搬到课堂,让学生充当“医生”给植物看病,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而且还提高了发现问题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3]
三、设立面向素质教育的考核标准
成绩考核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考核结果作为信息反馈给学校和教务部门,作为评估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因此,课程成绩的考核不仅要注重理论考试,还应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及评价。在教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课程考核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首先,通过闭卷考试来考核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每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都是必须要掌握的,否则根本谈不上应用。试题内容的覆盖面要广,一般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80%以上。通过闭卷考试可了解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其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次,通过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来考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映在班级的出勤率,迟到、早退等现象以及课堂答问情况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教育和教导学生良好的集体观念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部分考核占总成绩的10%。再次,通过学生的实验技能来考核动手实践能力。由于该门课程强调实践应用,其实验课课时占总课时的33%,故必须将实验技能作为总考核的一部分,才能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实验课的考核方法是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操作技能综合考试相结合,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四、强化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将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一方面是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有效、科学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围绕生产实践选取科研课题,把专业知识、实用科技和推广项目等灵活应用到具体生产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也锻炼提高了自己组织教学、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的能力和水平。另外,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可以吸收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不仅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而且带领他们参与企业生产项目的研发和宣传,这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但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瑞东、杨彦从、杨从娟.素质教育下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5):81~83
2 胡智峰、韩平和、丁守玉.课堂教学如何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提高素质结合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09(6):77~78
3 董廷旭.《地理信息系统》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85~88
4 张亚丽、陈巍、沈其荣等.土壤肥料学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70~72
5 李永夫、徐秋芳、姜培坤等.通识教育背景下土壤肥料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7(12):100~103
6 刘世亮、刘芳、化党领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土壤肥料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07(11):187~190
目前,盘县正值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从2011年7月开始,这场旱情到现在仍然一直在持续。这对我们灌溉设施极其薄弱的盘县地区来说,无疑给小麦生产带来很大困难。搞好小麦抗旱栽培,对稳定小麦产量,提高我区农业生产水平都有重要意义。抗旱栽培是因地制宜、各项措施相互配合的一整套综合耕作栽培制度。小麦抗旱栽培是通过各种农艺措施,纳雨保墒,增加土壤湿度,以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对水分的要求。农艺措施包括选用抗旱稳产品种、深耕蓄水、细耙保墒、适时早播、酌情调整播量、培育壮苗和加强田间管理等。下面就小麦抗旱栽培的技术措施进行归纳,供大家参考。
一、合理早耕、以土蓄水、春季少耕
小麦栽培有“麦收隔年墒”的说法,也就是说秋冬季节的降水情况和土壤中的蓄水情况对小麦产量关系重大。根据我区降雨特点,前茬作物玉米收获后至小麦播种前雨水较充裕,一般在50mm左右,因此我区旱地小麦的抗旱栽培技术要以“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墒”为中心,采用合理早翻耕、深耕蓄墒、苗期管理以浅耕保墒,达到伏雨秋用,秋雨春用的目的。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早耕,深度20~25厘米,土层厚的地块可深耕到30厘米以上,以利接纳较多雨水。做到随耕随耙,减少失墒,等待播种。土壤经过翻耙之后,把土壤耕层变成了良好的土壤“水库”,以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春季尽可能采用免耕法或浅耕法,尽量不耕作土壤,防止跑墒。
二、选用抗旱品种
抗旱品种之所以抗旱,一是具有较强的根系,根量大,能充份利用土壤深层的水份和养份;二是有较大的胚和长、粗、硬的芽鞘,耐深播,顶土能力强;三是对光照反应迟钝,在干旱、光照不足时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四是对体内水分的蒸腾率低,在干旱缺水的条件下,能获得较好的收成。不同的小麦品种有不同的生态环境要求,它们对水分的需求及反应与其特征特性一样,有明显的差异。一般分蘖力强,根系发达,植株较高,穗下节间较长,叶片较窄,小穗排列较松散的冬性、弱冬性品种,耐旱性较强,单株生产消耗水分相应较少。因此要依据品种特性、底墒水的多少和地力肥瘦选配品种。选好抗旱品种,可以种省水。目前适宜我区种植的抗旱品种有毕麦16号和毕麦18号。另外,药剂处理也有一定的抗旱效果,如用0.5~0.8%的阿斯匹林拌种,可以提高小麦抗旱能力。
三、适时播种,调整播量,培育壮苗
1.适时播种
根据盘县地区近25年来的气象资料分析,冬季温度有升高趋势,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呈现播种前增多,播种后至整个冬季有所减少的趋势。因此,根据旱地栽培的生育特点及冬前壮苗对积温的要求,应适当早播,一般在10月15日至25日,冬性品种,适宜上述播期范围的上限,弱冬性品种宜在下限播种。
2.调整播量
我区小麦基本上都实行分带种植,小麦基本苗可控制在每亩8~10万之间,肥力较好的地块基本苗宜少,反之基本苗宜多。
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简易开沟播种器,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各项工序同时进行并一次性完成,可以减少土壤底墒损失,出苗效果更好。播种深度一般2~4厘米。
关键词:污染土壤;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1]。随着石油、城市垃圾、工业废物、农药、化肥的不断渗入,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后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污染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受各种污染物污染的耕地有1 200多万hm2,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0%,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
加强土壤肥力的培育,防治土壤污染,实施污染土壤的清洁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土壤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在国内外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热点。与传统的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相比,生态修复具有高效、无二次污染与操作简便等特点,逐渐被大家所认识[2]。本文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作一综合介绍,以期为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基本原理
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mediation)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广义的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酶学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技术再造,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也就是说,生态修复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利用特异生物(如修复植物或专性降解微生物等)对环境污染物的代谢过程,并借助物理修复与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的某些措施加以强化或条件优化,使污染环境得以修复的综合性环境污染治理技术[3]。
2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内容
2.1 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
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多以植物为核心。主要包括修复植物筛选与合理搭配、修复机理和根际圈效应以及修复强化措施与应用。有关超积累植物筛选的研究经历了从对Ni、Cu、Zn 和Mn的超积累植物的筛选[4],到近年来对Cd、Pb和As等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的筛选[5]的过程。
近年来,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研究已由对单一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研究转移到对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的修复研究,包括对一些已经发现的单一重金属超积累植物,检验其是否具有对多种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作用。为了解决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问题,许多学者还就多种单一重金属污染超积累植物的合理搭配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随着植物生理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各种微观技术的发展,植物超积累机理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有研究发现,植物根系分泌物特别是有机酸能通过螯合作用或酸化根际环境促进土壤重金属的溶解和根系的吸收,这可能与植物体内某些专一性运输蛋白的特殊作用有关。也有研究表明,超积累植物对重金属有较强的耐性,它对重金属的富集可能与一些转运蛋白有关,如转运蛋白基因ZnT-1对Zn转运。目前已有成功从植物体内分离出与超积累及耐性相关的一些转运蛋白基因的报道[6]。
近年来,利用转基因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进展。Banuelos[7]等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转基因植物印度芥菜对Se富集的能力,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印度芥菜相比,转基因型印度芥菜的富集能力几乎提高了近1倍。
除以上外,一些学者还开展了通过施加各种添加剂来提高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研究。如施加EDTA、EDDS、有机酸等[8-9]后能明显提高植物的修复效果,但这些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易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利用微生物促进植物对某一或某几种重金属富集的研究报道也较多,如丛枝菌根真菌促进植物对Zn、Cd、Pb或As的富集作用。
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较多但研究得不够深入,目前仍有一些机理不完全清楚,生态修复的方法操作和应用还不成熟。因此,加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机理、实用技术及多学科交叉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2 有机物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
有机物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主要是围绕微生物修复作用展开的,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高效降解微生物筛选和合理搭配、生物修复的化学强化和生物化学强化、生物修复的物理强化和物理化学强化、生物修复的电化学强化、生物修复的酶学强化以及植物与微生物的联合修复等。目前,有关有机物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效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分离、鉴定等方面[10]。
3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特点
目前,尽管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修复技术已取得一定进展并出现了一些实用技术,但往往会破坏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甚至会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对于污染面积巨大且污染程度较轻的土壤基本上难以应用。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的植物修复和有机污染的生物修复虽克服了这些缺点,但由于这些技术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应用条件的限制,在修复实践中也难以推广,大多只是处于试验阶段或是基础研究阶段。
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相比,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基本保持不变,一般不破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环境;(2)实现有机污染物的矿化;(3)处理形式多样,可根据条件分别采用原位和异位修复方式;(4)处理成本低;(5)应用范围广泛,可处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
4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前景
综上所述,生态修复研究虽然有较多的报道,但目前仍处于基础性研究阶段,仍有一些修复机理不完全清楚,修复的实践应用和操作方法还不够成熟。因此,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机理研究将是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的一个重点。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的核心内容仍然是超积累植物和高效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合理搭配、修复机理的探索和基于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的根际圈效应、以广义生物修复为核心的联合修复以及修复强化措施的研究。其应用不可避免地要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农业高新技术,因此环境科学与生物学、农学的交叉融合必将成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生态修复将成为解决污染土壤的根本手段。如何综合运用环境科学、生物学和农学等多学科原理,研究既实用又造价低廉的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实用技术,将是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 周启星,宋玉芳.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熊明彪.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综述[J].中国水土保持,2009(6):41-42.
[3] 周启星,魏树和,张倩茹,等.生态修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4] Brown S L, Chaney R L, Angle J S, et al. Phytoremediation potential of Thlaspi caerulescens and bladder campion for zinc and cadmium-contaminated soil[J]. Jour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94 (23):1151-1157.
[5] Ma L Q, Komar K M, Tu C, et al. A fem that hyperaccumulates arsenic[J]. Nature, 2001, 409 :579.
[6] 郎明林,张玉秀,柴团耀.基因工程改良植物重金属抗性与富集能力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 2004,20(2):157-164.
[7] Banuelos G, Leduc D L, Pilon-Smits E A H, et al. Transgenic Indian mustard overexpressing selenocysteine lyase or selen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 exhibit enhanced potential for selenium phytoremediation under field condition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41(2):599-605.
[8] Liphadzi M S, Kirkham M B, Snyman H G. Heavy metal displacement in EDTA assisted phytoremediation of biosolids soil[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4 (5):147-153.
康青9号青稞属于春性品种,耐寒性不是很强,海拔在2000m以下地区可以冬播,时间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海拔在2000m以上地区需要春播,其中海拔2000~3000m热量条件较好地区,3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均可播种;而海拔3100~3800m的温凉地区,播种期不宜太早,以4月上中旬为宜。
2播种量与种子处理
根据“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的原则,结合甘孜州青稞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即土壤石砾含量高,速效养分含量不足,保水保肥能力差。春播应保证基本苗270万株/hm2,冬播保证基本苗150万~225万株/hm2。康青9号青稞品种,分蘖能力中等,春播播种量应控制在150~160kg/hm2,冬播播种量为100~130kg/hm2。甘孜州青稞种植区黑穗病流行,为了预防,播种前最好对种子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先晒种2~3d,再进行种子消毒,可以用1%的石灰水浸泡3~4d,也可以用5%的硫酸亚铁溶液浸种6h,或用15%粉锈灵拌种。
3播种深度与播种方式
适宜的播种深度出苗快且整齐,播种过深,幼苗出土难,使正常情况下不伸长的第一节间至第二节间伸长,消耗过多养分,使幼苗细弱,有效分蘖少。播种过浅,种子吸水不足,抗旱、抗冻能力差。结合甘孜州土壤和气候的具体情况,播种深度以5~8cm为宜。根据甘孜州的实际情况,以条播覆膜为最佳播种方式。
4合理轮作
青稞为须根系植物,根系入土浅,合理轮作能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海拔2000m以下的冬播区,一般1年2熟,前作一般为玉米、马铃薯,交通好的地方主要为蔬菜。海拔2000m以上的,一般1年1熟,一般采取蔬菜与青稞轮作,或者马铃薯与青稞轮作。
5精细整地
青稞虽然适应性广,一般土壤都可以种植,但要达到高产、稳产,必须要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以满足青稞生长发育对水、气、温、肥的要求。整地的基本要求是:深耕、地平、土碎。深耕是为了加厚土层,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能。地平才能防止土、肥、水的流失,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土碎能保证种子顺利出苗,达到苗齐、苗全。甘孜州土壤普遍土层偏薄,质地偏砂,容易达到地平、土碎的要求,深耕比较关键。对于前茬作物是玉米的,收获后结合深耕及时除草灭茬。前茬作物是蔬菜的,如果时间紧,可以随收、随耕、随耙、随种。
6合理施肥
甘孜州的农业土壤普遍存在着速效钾含量中等,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低等问题。青稞具有生育期短、苗期吸肥快、幼穗分化起步早等特点,所以早期对养分的需求量大,合理施肥对于高产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青稞茎秆软弱,容易倒伏,施肥时应特别注意适量且要注意底肥的施用。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因为有机肥不但养分全面肥效长,而且能改善土壤结构,保水、保肥、通气增温,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根据当地土壤养分特点,一般有机肥宜施1.50万~2.25万kg/hm2,再配上75kg/hm2尿素、120kg/hm2磷肥、75kg/hm2钾肥作底肥。后期视长势情况及早追施尿素,一般来说,抽穗以后不再追肥,否则容易造成贪青倒伏。确实需要的,可以采取叶面施肥的方法。叶面施肥时可以视病虫害发生情况,加入需要的农药。
7保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
根据甘孜州的气候特点,青稞适宜在播种前7d左右小水浸灌,播种后用地膜覆盖,这样能保证生育前期对水分的要求。对于冬播区,由于抽穗至灌浆期还没有到雨季,所以需要进行一次浸灌,而对于春播区,抽穗灌浆期适逢雨季,一般不需要灌水。
8及时除草
青稞冬播区主要杂草为繁缕[Stellariamedia(L.)Cyr.]、小藜(ChenopodiumserotinumL.)、牛膝菊(GalinsogaparvifloraCav.)、田旋花(ConvolvulusarvensisL.)、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Hand.-Mazz.)、荠菜(Capsel-labursa-pastoris)等,春播区主要杂草有野燕麦(AvenafatuaL.)、小藜、荠菜、小巢菜[Viciahirsuta(L.)S.F.Gray]、黄花蒿(Artemisiaannua)、牛膝菊、大车前(PlantagomajorL.)、蒲公英等。主要采取人工除草的方法。具体时间在3叶期至分蘖前期,中耕除草相结合,中耕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保持土壤水分。
9适时收割
现阶段,地基施工技术种类繁多,相关的评价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从时间标准来看,可将地基施工划分为临时处理与永久性处理;若从处理深度来看,可将地基施工划分为浅层处理与深层处理;若从处理地基的土壤类型来看,也可分为砂性土处理、粘性土处理等。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技术要求向,地基施工的相关标准存在差异,必须根据施工要求进一步优化施工办法,以保证施工过程的科学性、有效性。
二、建筑施工中地基施工技术分析
本文重点分析现阶段工程施工中几种常见的建筑地基施工技术,再结合相关标准,对如何开展地基施工质量控制进行简单分析。
1.建筑地基基本施工技术
(1)优化地基基础
地基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的作用明显,是整个建筑重量的主要世家对象。因此,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地基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能够满足建筑承重的要求。对施工人员而言,在未来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尝试选择独立基础。例如,若项目规模较大,且重量高,但地基相对脆弱时,可选择筏形基础等。目前,常见的软土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富含水分、土壤中存在空间等。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分析土壤成分,并根据土壤特点选择正确处理地基的方式。
(2)预压法施工
在建筑施工前,要根据施工要求与地质特点,计算地质可承受的重量并施加压力。在施工中,要有效排除在地质中可能影响承载能力的相关要素,以进一步提高工程施工效果。在预压法施工中,本文推荐真空预压法与推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通过在地面下施工,并设置竖井,通过竖井充分排出土壤水分,可获得较好的余压效果;推载预压法是一种常见于软土施工中的施工技巧,先大量挖掘施工地区的软土,再对挖掘区域填充砂石,最后对填充地区进行预压,最终达到夯实地基、提高地基承载能力的目的。通过预压法施工,能够有效控制地基沉降现象,提升地基承载能力。
(3)强夯法
在地基施工中应用强夯法的关键,就是要在施工之前做好数据调查工作,并根据调查的数据确定基本施工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对地基场地进行预压、平整处理,根据已调查好的数据确定夯点。若此时发现地基场地中土壤的水分相对较多,可采用竖井排除法充分排除土壤水分你,并对排水地区进行填充;②从四周向中间的方式逐步开展夯实,可有效避免二次平整的工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③夯实结束后,可根据施工要求,进行二次夯实。在强夯法中,其基本施工顺序为:牢固深层土壤牢固中层土壤牢固表层土壤。根据上述流程进行夯实之后,可启动夯锤进行二次夯实。某施工单位在为山西一企业进行施工中,充分认识到该企业的特点(该企业临山而建,且企业中的相关装置在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土方平衡施工),提出强夯法的地基处理方法。夯实结束后,经检查发现,该企业各个生产区的夯实区域满足基本施工要求。后经统计发现,该企业从建成之后到现在,未出现严重的不均与沉降现象。
(4)注浆法
在应用注浆法之前,要准确定位钻孔点,并结合钻孔深度确定注浆调配比例。在注浆时,必须根据预先选定好的钻点与孔的深度确定注浆量,避免漏浆等现象发生。在钻孔之前,要考虑土壤承载能力,保证注浆量在土地的可承受范围内。若施工中发现周围土壤存在较强的渗透性,要对周围土地进行加固。注浆中,为避免浆液大量溢出,可对涂层进行硅化加固,并在上方添加(0.9±0.1)m的自然土。要注意的是,若在注浆中发现邻近建筑物变形、错位等现象时,要立即提供,分析诱发变形的原因。必要时,可二次确认注浆参数,以进一步提高注浆质量。
2.地基施工中质量控制方法
(1)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在使用强夯法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数据测量工作,为地基加固提供数据支撑,若施工单位难以确定夯实度,可通过试夯的方式,测试相关数据;其次,在应用夯实法之前,应使用推土机对目标地区进行2-3次的预压,在平整地基场地之后,测量夯实点与测量放线点是否一致。若发现地下水位偏高,可在表层铺设一层砂石垫层,以避免夯实设备在施工中出现下陷现象。最后,可实施分段施工策略,从边缘向中央依次施工,并在每阶段施工之后检查夯实效果,若发现夯实不满意处,可用白石灰标记,并在二次夯实中做重点处理。
(2)注浆法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