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产养殖风险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太湖流域上游区域包括无锡、常州、湖州三市,水系包括洮滆水系、苕溪水系、南河水系、沿江水系,面积14820km2.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区域内工农业发达,产业密集,城镇化程度高,人口密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水体污染较为严重,22条入湖河流中水质劣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的河流有7条,水质为Ⅱ~Ⅲ类的河流只占15%,尤其以北部、西北部地区河流污染较为严重.结合河流水系、行政区划将研究区分为5个区域(见图1).
1.2模型构建
基于生态系统层面的湖泊流域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压力源分析、生态系统刻画、评估终点选择及其关联分析.压力源直接作用于生态系统,并通过生态系统状态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各指标产生间接影响,最终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产出.模型构建主要包括评估终点、压力源及生态系统等风险组分指标体系的构建,风险组分量化,风险组分间关系的量化及风险表征三部分内容.1.2.1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压力源指标、风险受体和评估终点三部分.系统压力源包括风险源和胁迫因子,结合相关研究和流域特征[21-23],共选取自然源和社会源指标共计11项,污染物类和生境改变类胁迫因子10项,具体如表1所示.将整个生态系统作为风险受体,从生态学理论出发可从结构、过程、功能和服务四方面描述生态系统的本质属性,生态系统状态从结构和过程两方面进行刻画[24],其中,结构指生物组分、生境组成要素及其间相互作用方式,过程即以生态结构为基础的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现象,共选取20项指标(见表1);以生态系统服务作为评估终点[25],针对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特征,结合Costanza等[26]以及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ecosystemassessment,MEA)的分类标准,选取供给服务、文化服务、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这4类9项指标表征生态系统评估终点,具体如表1所示.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以生态系统功能作为桥梁进行关联[27],生态系统功能即生态系统为人类直接或间接提供服务的能力,生态系统通过其不断输出生态系统服务.根据Groot等[28]的研究,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可分为调节功能、生产功能、生境功能和信息功能,具体包括流量调节、水储存、污染物降解、水灾调节、种群调节、营养元素储存和循环、初级原料生产、生物资源生产、生境调节和娱乐美学等.1.2.2矩阵的构建及量化依据生态风险评估模型(见图2)和表2所示指标体系,建立风险组分矩阵及传递关系矩阵,将不同风险评估子流域内的风险源进行等级排序,对风险源强度和生态系统状态进行量化处理,进而构建风险源强度矩阵(A)和生态系统状态矩阵(B)〔见式(1)(2)〕.依据生态系统弹性与其状态的关系,构建生态系统弹性矩阵(C)和中间矩阵(M)(与生态系统状态矩阵同行同列)〔见式(3)〕,系统状态越好,弹性就越强,抗干扰能力也就越强.风险强度分为强、中、弱3个状态,按照相对风险模型赋值方法[7]分别赋值为6、4、2;生态系统状态分为好、中、差3个状态,分别赋值6、4、2;A和B分别根据各风险源实际统计数据和生态系统状态监测数据进行赋值,其中风险源统计数据通过min-max标准化进行处理,生态系统监测数据结合GB3838—2002进行判断,同理,构建风险源与胁迫因子之间的关联矩阵(S)、胁迫因子与生态系统状态指标的关联矩阵(E)、生态系统状态指标之间的关联矩阵(I)以及生态系统状态指标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联矩阵(D),D通过生态系统状态指标-生态系统功能关联矩阵(F)和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关联矩阵(H)计算得出〔见式(4)〕.传递关系矩阵的量化过程采用层次分析法,赋值方法如图3所示,分析所得数值(0、1、2、3)即为相应矩阵元素值.1.2.3风险表征在对风险组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量化后,风险源对子流域i内生态服务的影响可用相对应矩阵运算得到.子流域i内所有压力源对生态服务的影响计算过程如式(5)~(7)所示.1.3数据来源以太湖流域上游区域为例,2012年为基准年,收集所需数据(见图2).风险源数据主要来自2012年江苏省、浙江省统计年鉴,无锡市、常州市、湖州市统计年鉴及水利普查公报;生态系统状态数据主要来自《2012年太湖健康状况报告》《太湖流域概况》《中国水资源公报2012》等,风险组分间关系分析数据主要来自文献[29-32].太湖流域上游各区域风险源统计数据和生态系统状态数据如表2、3所示.
2结果与讨论
2.1区域风险分析
根据流域水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太湖流域上游各区域内风险源带来的总体生态影响如图4所示.由图4可见,无锡-江阴区域相对风险值最高,长兴-安吉区域最低,常州-金坛、湖州-德清、溧阳-宜兴和长兴-安吉区域相对风险值分别占无锡-江阴区域的73.2%、78.8%、74.4%和59.9%.工业、种植业、水产养殖、生活和水利设施等风险源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较严重,由图5可见,不同区域内主要风险来源差异较大,其中,无锡-江阴区域内各生态系统服务主要受到工业、种植业、水产养殖、生活和畜禽养殖的综合影响,其风险贡献率分别为18%~19%、16%~20%、14%~15%、12%~13%和9%~11%;湖州-德清区域主要受到水利设施和工业的影响,其风险贡献率分别为16%~21%和13%~15%;长兴-安吉区域则各风险源贡献率较为均衡,除畜禽养殖和旅游影响较低外,其他风险源贡献率均为7%~12%.从另一角度分析,洪涝、干旱、水土流失、旅游和航运在整个区域内形成的风险均较低,而工业、种植业、水产养殖和生活产生的风险普遍较高,可见,人类活动引起的社会源是区域生态系统的主要风险源,而自然源影响不大.
2.2生态系统服务风险分析
各区域内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相对风险值如图6所示.由图6可见,水产品、水调节、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系统服务面临的风险较大,所受风险分别占该区域总风险的17.63%、20.04%、22.88%和24.21%,水供给、航运、气候调节服务面临的风险均处于较低水平.由图7可见,同一区域内各生态系统服务所受影响大体相同,但又各有差别,其中,航运和水供给服务主要受到水利设施的影响,水质净化和水产品服务主要受到工农业及生活源的影响,各风险源对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影响都相对较大,工业、种植业的影响尤为显著.评估结果表明,太湖流域上游北部—西北部—西部—西南部的生态风险水平逐次降低,南部略高于西南部.在太湖流域北部—西北部,应注意工业发展及生活污水排放对流域生态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合理减排、循环利用以控制污水排放的量和质;太湖流域西部主要受农业发展的影响,围湖养殖、种植业化肥农药的流失等是引起生态风险的主要原因,应在种植及养殖方式、施肥方式方面进行改进,提高利用效率,减少流失;太湖流域南部面临的风险则主要由水利设施的建设及生活源引起,应注重生态的补偿和修复.与其他生态风险评估研究相较,基于系统水平的生态风险评估模型更适用于大范围的湖泊流域,究其原因:①它综合分析了多种风险源与生态系统的复杂作用关系,而并非单一风险源或单一受体的风险水平[8,33],能够反映流域内多风险源综合作用下的整体风险水平[12-13,34];②该模型将经济-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进行了有机结合,能够识别出区域内生态风险的核心问题,进而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为流域管理决策的制订提供支持.
3结论
关键词:水库养鱼;现状;经济收入;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S96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产养殖业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菜篮子工程的举措之一,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着这一行业的迅猛发展,污染、水塘老化、灾难性鱼病接踵而至,使人们对水产业养殖模式提出质疑。本文对水库养鱼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水库综合效益,合理规划振兴水利经济进行逐一分析。
一、当前我国渔业发展现状
1、水库渔业产量迅猛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水产品需求,扩大了水产品出口,而且为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渔民的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水库渔业养殖技术不断创新,品种趋于多样化。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
3、水产品贸易持续增长,远洋渔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得到迅速的发展,优势水产品的出口市场已基本形成,除日本、韩国、香港等传统出口市场外,对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也有较大的增长;形成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的国际市场格局。远洋渔业特别是大洋性公海渔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入渔船数和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管理更加规范。
4、水库渔业发展出现危机。如:我国水库中天然饵料有60-80%未被利用,水库有近30万公顷的可养水面未进行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不断加大。政府将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对捕捞渔船进行大规模压减。这对渔业资源的养殖养护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各地加大了对电、炸、鱼等非法作业万式的查处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在此基础上,各地还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对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发展水库养鱼的意义
(一)水库养鱼是节地、节能、低成本、高效益的生态渔业。无需耗费水资源和其它能源,高综合利用,减少了挖地养鱼,并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水库渔业成为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水库养鱼高产带动灌区农作物高产。大量投饵、施肥增加了水库营养盐和有机物质的积累,远远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可使灌溉型水库营养增加,提高营养类型,改善水稻的质量,获得了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水库渔业还保证了我国粮食的安全,减少了挖地养鱼,节省了用于鱼饲料的粮食,同时保证了人口食物的质量安全。
(三)对鱼类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危害天然鱼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一方面网箱养殖增加了鱼病发生的几率,尤其是爆发性鱼病有可能使养殖水域内天然鱼类资源遭受危害甚至灭绝,另一方面,通过基因工程培育的鱼类逃出后与天然鱼类进行繁殖将引起天然种群的种质退化,而外来物种逃出后可能对水域中土著鱼类种群的生存构成威胁。
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如过度的网箱、拦网养殖等渔业活动影响水库供水、航运等主体功能的有效发挥,防止水环境的污染。
三、水库养鱼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分析我国的资源现状,进一步发展水产养殖业生产仍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无论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从资源的潜力来讲都具有较好的条件。但仍然有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规划水产养殖,既要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又要实现水库渔业可持续发展,还要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水库库形、生物组成、营养化程度决定生产模式和生产规模,争取利用发展水库渔业经济减轻、改善单位亏损。
(二)在协调水库主体功能的前提下,按水库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敏感性、代表性对水库进行分级开发与管理。并建立水库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库渔业活动进行实时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估,及时提出防范措施。
(三)积极开发设施养殖技术,发展高效养殖业。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加强优良品种开发。我国的工厂化养鱼始于工厂化育苗,大多数海、淡水的鱼、虾、贝、藻的苗种基本上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淡水工厂化养殖成鱼也有一定发展,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一般单产在50kg/m2以上。海水网箱养鱼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但主要是抗风浪能力较差的小型网箱,集中在风浪小、水流缓的水域进行养殖,导致养殖密度过高,水质环境恶化,病害频发。
今后要积极开发可控制程度高的集约化、高密度养鱼技术,重点研究海、淡水工厂化养殖技术,解决相关的养殖工艺、水质控制和净化处理、增温、自动控制等工艺及设备;开发10m等深线以外离岸海水养殖技术以及高密度养殖海区环境改造和水质改善技术,开发相关的养殖工程设施和自动控制技术,增加对养殖条件的人工控制能力。
(四)实施水库渔业资源保护,划定禁渔期、渔具渔法及捕捞强度,保持经济鱼类及非经济鱼类资源的永续利用;根据不同渔业类型取得不同渔业许可,以养殖为主的水面办理养殖许可证,作为合法权益的保证,以捕捞自然鱼为主的水面办理捕捞许可证,作为生产许可,捕捞限额由水利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水域的资源状况逐年下达。
(五)在水库生态环境可持续前提下,针对各类型水库的生态特点制定科学的渔业规划,规范渔业增养殖方式与规模,合理开发渔业资源,强化对水产养殖的管理、技术服务与指导,促进水库渔业健康稳定与持续发展。
(六)完善承包经营体制。养殖水面承包经营实行招标投标。最好实行风险抵押承包、买断经营权,这都是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创新和完善,经营风险由牵头人和职工承担,既可以增强经营者的责任心,又能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实行招标投标制度,操作上透明、客观,水库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杜绝腐败和。
(七)实施科学管理,明确水利渔业的管理主体,明确划分水库水面的渔业类型。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水库渔业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到位并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水库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体,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体系,水库渔业仍然是一门新的科学,从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
结语
水库渔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只要坚持持续发展的方式开发利用水域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依靠科学技术,尊重客观规律,保护生态平衡,有效而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域和渔业资源,走无公害、绿色、有机鱼产品生产之路,水产养殖业必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谷雪芬;张欣;万紫锦;王文福.发展水库渔业,促进生态养殖[J].河北渔业,2008,10.
[2]鲍广栋;王文阁;刘战军;林治宝.水库渔业必须坚持生态养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水利渔业,2004,1.
一、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健全地方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有关部门按照分工各负其责的监管体系。坚持治理整顿与振兴产业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依法整顿,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二、总体目标
通过集中整顿,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实现食品安全标准逐步完善并得到有效实施,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行业诚信经营意识和自律机制得到显著加强,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和使用得到有效规范,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基本建立,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加强高危领域、高危环节、高危企业和品种的风险控制,确保全市不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顿。
严格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加强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管理,实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报告制度。开展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专项抽检和监测,整治超过标准限量和使用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查处和打击生产、销售、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行为,严格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研制管理。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
深入开展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中农兽药和禁用药物残留监测。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强化生鲜乳收购站日常监管与标准化管理,坚决取缔未经许可的非法收购站(点)。加大农药生产经营监管力度,加强农药质量监督抽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单位,重点打击无证照生产“黑窝点”。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测,打击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养殖过程中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行为。加强兽药GMP(良好生产规范)后续监管,积极推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制度,实施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打击制售假劣兽药违法行为。深入开展水产苗种专项整治,打击水产养殖环节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行为。组织开展粮食收购、储存环节质量安全监测。
(三)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顿。
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查验制度和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加强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查处企业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的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大力整顿食品安全风险较高、投诉举报多的食品行业,建立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加强监管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食品进出口环节整顿。
严格办理进出口食品海关相关手续,打击食品、食用农产品特别是疫区产品非法进出口行为。对已经备案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和出口食品原料种养殖场进行全面清查。加强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的检验检疫监管,重点加强对出口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检验检疫监管,严厉打击逃避检验检疫行为,完善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企业不良记录制度,将逃避检验检疫的企业一律列为不良记录企业。建立和完善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完善风险预警和控制措施。
(五)加强食品流通环节整顿。
严格食品流通许可制度,完善食品市场主体准入机制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和退市制度,建立销售者主动退市和工商部门责令退市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监督食品经营者依法落实食品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督促食品经营者加强自律。完善食品市场监管和巡查制度,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品种,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大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和食品市场日常巡查力度,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
(六)加强餐饮消费环节整顿。
严格餐饮服务许可制度,查处餐饮单位无证经营行为。清理、修订餐饮消费环节相关食品监督管理规范办法,规范餐饮服务许可行为,提高餐饮服务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餐饮消费环节重点监督检查及抽检工作计划,以学校食堂、幼儿园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为重点,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餐饮消费环节专项整治和专项检查。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对其采购的重点品种开展专项抽查,查处采购和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等行为。
(七)加强畜禽屠宰整顿。
严把市场准入关,清理整顿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加大对私屠滥宰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生猪(牛、羊)定点屠宰厂(场)的日常监管,查处违法屠宰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猪(牛、羊)、出厂未经品质检验或经品质检验不合格的猪(牛、羊)肉产品等行为。强化活禽和生猪(牛、羊)产地和屠宰检疫,查处出售和屠宰病死畜禽的行为。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肉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打击加工、销售病死病害畜禽肉和注水肉等行为,严防病死、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肉品进入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环节。加大生猪屠宰长效监管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相关应急处置机制。
(八)加强保健食品整顿。
依法对获批注册但未标明有效期的保健食品进行全面清理换证。开展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专项检查,查处制售假劣保健食品行为。开展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内容专项检查。查处通过公益讲座、健康诊疗、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方式变相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整治普通食品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和保健食品夸大宣传功能的行为。(责任部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工商局)
(九)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制定并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加强地区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建立快速、方便的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机制和网络平台。年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价报告,建立食源性疾病报告机制,构建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报告信息采集网络,建立食品安全有害因素与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实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相关食品安全风险和隐患进行风险评估。加大对食品特别是乳品等高风险食品检验检测频次,定期公布检验检测结果。加强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改革,严格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检验人员管理,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
(十)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制定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诚信体系评价标准,选择若干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在企业中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制度,鼓励支持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在食品行业全面推广。督促行业协会组织对食品企业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较高业务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食品安全岗位专职人员。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加强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者质量信用建设和信用分类监管。
四、主要措施
(一)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原料查验、索证索票和全程追溯制度;提高检验检测能力,落实食品检验合格出厂制度和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
(二)加强检验检测。
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特别是高风险食品的检验检测,加大检验检测频次,定期公布检验检测结果。完善检验检测手段,重点提高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鉴定排查、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技术仲裁的能力。严格资质审查,加强检验检测人员管理,提高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水平。合理配置检验检测资源,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
(三)强化行政执法。
保障基层执法单位执法装备、检测设备和经费,提高执法能力。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评议考核,落实食品安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纠正执法监管中的不作为、不到位和乱作为等问题。加强执法队伍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对涉嫌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一经发现要及时移交公安机关,从严处理。
(四)加强食品行业自律。
加快建立以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安全诚信管理体系。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
五、有关要求
(一)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责任。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有力措施,依法加强治理整顿。要根据年整顿工作部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解整顿工作任务,明确各环节、各阶段的整顿目标和完成时限,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要将集中整顿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及时总结整顿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形成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指导,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二)切实加大食品安全案件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
要重视投诉举报受理工作,注意发现食品安全事故和案件线索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妥善处理食品安全事故。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规范和完善涉及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鉴定程序,加大力度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强化行政监察和行政问责,严肃查处监管部门失职、渎职行为。严格实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举报、通报制度,对行政机关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食品安全事故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三)认真做好信息报告和新闻宣传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重要信息向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报告,并向相关部门通报。要统筹和规范食品安全整顿信息工作,对影响仅限于本行政区域的信息,由市政府授权有关职能部门。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主动做好信息和政策解读;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积极宣传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进展、成效和典型事例,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引导新闻媒体客观准确报道,为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 经营风险 内部控制 獐子岛
一、引言
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经营环境以及管理水平等影响,企业经营状况与预期目标可能产生的偏差。企业为了达到其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总结来看,企业发生经营风险的背后往往暗藏着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所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对于防范经营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就是以风险识别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核心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通过建立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可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管理和控制,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二、獐子岛巨亏案例回顾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7日,并于2006年9月28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獐子岛自2006年上市以来,稳定发展其海产品养殖业务,净利润呈增长趋势,其市场和经营规模不断壮大,被人们称为“海底银行”、“黄海明珠”。
然而今年10月底獐子岛摇身一变成为了股市“黑天鹅”。2014年10月31日该公司披露的第三季报显示,公司每股收益为-1.14元,净资产收益率为-41.44%,净利润为-81,335.90万元。对于此次巨大的亏损公司的解释是由于北黄海冷气团的异常致使公司在2011年和2012年播撒的100多万亩虾夷扇贝几近绝产,公司决定对成本为73,461.93万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进行核销处理,并且对成本为30,060.15万元的底播虾夷扇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8,305万元。受此影响,公司前三季业绩“大变脸”,净利润由2014年二季度盈利4,757.66万元变为亏损约8.12亿元,引起市场一片哗然。
三、獐子岛经营风险分析
下面通过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方面来分析獐子岛存在的经营风险。
1、自然风险
海水养殖业对环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而自然因素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拒性都会让企业面临不可估量的风险。
獐子岛在2014年11月1日公告中表示这次受灾的直接原因是天灾,也就是北黄海冷水团。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家发现在2014年1―8月期间黄海水温波动幅度确实高于历年平均水平,水温日变幅加大,但是虾夷扇贝应对温度剧烈变化的能力弱,因此水温剧烈变化则会导致贝类生长存活的适温期大大缩短。獐子岛在涉事海域底播养殖的虾夷扇贝也因此生长趋慢,甚至大量死亡,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同样的事故也曾在辽宁长山岛发生过,而这一次受灾的还有王家岛。我们既然不能改变自然现象,就只能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监控和防范。
2、决策风险
(1)扩张风险
2006年上市时,獐子岛确权养殖海域面积为65.63万亩。截至2013年,獐子岛确权海域总面积在7年间增长了4.5倍高达360多万亩。可是就是这样的急速扩张埋下了隐患。确权海域扩大后公司急于向50米等深线扩张,但是在对深水区的水深和水质条件没有进行充分的勘探论证,公司只是通过短时间试播发现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就进入50米以上深水区。结果当灾情发生在獐子岛并不真正熟悉的50米以上的深水区的时候公司就束手无策了。
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扩张是必然,但盲目扩张则会带来恶果。从獐子岛的财务状况来看,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在2009年―2011年明显上涨,但是在2011年之后就开始回落了,存货在2011年后也只是微涨。面临对陌生海域的未知和业绩的下滑,獐子岛扩张这条路确实走得太急。
(2)品种单一
截至2013年12月31日獐子岛各类产品占主营务收入中虾夷扇贝所占比重远高于其他产品,也就是说虾夷扇贝是獐子岛经营的主要利润增长点。结果此次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底播虾夷扇贝亩产大量下降,致使公司2012年度业绩同比大幅下降。
公司虽也有注意到品种单一的风险,但是对其它产品的投入依旧不多。结果这次北黄海冷水团恰恰影响了扇贝的存活,由于生产集中,就算是虾夷扇贝产量小幅度变化对獐子岛的影响也是相当敏感的。虽然獐子岛是想利用虾夷扇贝打出品牌作为优势产品,但是绝大部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对风险的规避是不利的。
3、财务风险
獐子岛的资产负债率在2013年之前一直低于50%,而2014年三季报则高达到71.43%,这也是公司自2006年上市以来的最高水平。流动比率在2011年至2013年则下降将近38%。资产负债率近乎逐年增长,流动比率大幅下降表明獐子岛的偿债能力在逐渐减弱,经营的稳定性日趋薄弱。而公司短期借款一路上涨,甚至在2014年前三个季度,獐子岛的长期借款增速达到112.61%。
而公司毛利率多年都是维持在30%以上,截至2014年9月30日獐子岛的毛利率仅为16.85%,创下上市以来的最低记录。净资产收益率相比2010年更是直接暴跌3倍,2014年第三季报净资产收益率仅为-54.42%。从2010年开始獐子岛盈利状况一直在走下坡路,而企业的偿债能力却在同时降低,这也让獐子岛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
四、结论与启示
一夜之间一只农业绩优股由盈利转为巨亏,因此,针对“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水产养殖业,企业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完善内部控制。下面从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视角对獐子岛存在的经营风险提出防范建议。
1、优化企业控制环境是关键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土壤”,因此,优化企业控制环境,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氛围是执行有效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关键。獐子岛应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提炼核心价值,提升风险意识,强调内部控制重要性,尤其加强企业的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且要求他们按照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赋予的职责,把握和控制风险。
而人力资源对企业也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对市场的敏感性以及组织、掌控运营的能力,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
2、重视并科学进行风险评估是核心
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首先,企业应该建立并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獐子岛对底层水温变化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但是每3个月拿一次结果,并不利于跟踪反映情况。对此,獐子岛应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定量以及不可定量的指标提升海洋监测能力,遇到异变及时分析反应。
其次,加强风险应对能力。这次巨亏獐子岛应该意识到了将利润增长点放在单一品种所面临的风险,对此獐子岛应寻求多元化发展道路,分散风险的同时积极参与市场竞,但此前也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不可盲目的扩充产业链。獐子岛应该从源头抓起,着力控制其经营成本,对其成本实施精细化管理,减小风险,保持稳健经营。
3、完善企业控制活动是重心
由于所有风险或危机的不可逆转均是由于常规的控制活动被人们忽略或形式主义而致,因此落实常规的控制活动对企业是十分重要的。
实物控制的效果直接影响资产的安全,獐子岛这次巨亏主要问题出在存货上,由于獐子岛存货多是生物资产且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一直偏高,其核算和控制难度较大,因此存货一直是企业主要风险所在。对此,獐子岛应加强对存货的关键控制,建立健全监管存货相关制度和流程,做到定期清查、盘点,对存货管理人明确分工、制定考核指标等,同时逐步减少存货占总资产比重,降低存货的储存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同时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4、信息与沟通及时有效是基础
信息与沟通要求企业对内各部门的人员必须取得足够他们控制、应对风险的各方面的信息,对外与信息需要者传递信息并交换信息,提高公司运营效率。
对于獐子岛2014年第三季度经营的惨淡,公司应该通过公开的渠道及时报道经营情况,并提供相关资料回应投资者的质疑和投资者赔偿问题,做好良好的沟通。在2014年11月1日,虽然有投资者在深交所互动平台上要求獐子岛公开公司今年春季和秋季的核查报告以便投资者自己审查,不过,獐子岛目前尚没有公开公司今年春季和秋季的核查报告。这样不流畅、不及时、不对称的信息传递是不利于企业良好发展的,反而会使獐子岛陷入舆论的“漩涡”,失去投资者信任。
5、加强对控制的监督是保障
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有利于对内部控制及时作出评价,一旦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及时进行纠正,保障内部控制有效进行。
獐子岛应建立健全具有充分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监督体系,实行全面监督管理,加强企业部门间、员工间横向与纵向的相互监督制约。同时,不定期或定期对内部监督系统的有效性及独立性进行评估监督,及时纠正控制运行中的偏差。此外,还应加大社会媒体、证监会对企业违规经营行为进行及时、全面曝光和相应的处罚来发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力度。通过内外两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监督,使内控建设真正落实到位,才能更加有效防范风险。
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经营环境中,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时刻都存在的,因此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经营状况和外部环境,建立健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可能面对的风险提前识别、预警,并且积极防范应对,促使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獐子岛应该吸取这次教训,总结对风险防范的薄弱环节,从根本上对经营风险进行防治,使獐子岛成为“海上蓝筹股”而不是股市“黑天鹅”,确保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刘正超:构建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初探[J].企业文化,2012(5).
关键词:农村;气象科普;现状;问题;对策;广东湛江
气象与农业关系密切,合理地利用气象知识,可以做到趋利避害,实现农业丰收、农民增收[1]。近几年来,由于农村对气象科学知识相对缺乏,以至在经济活动中不考虑天气气候与气象灾害而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2]。因此,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和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帮助和支持农民了解和掌握各类气象灾害常识和防御措施,是新形势下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课题。
1气象科普工作现状
目前,全国各省气象部门的科普工作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形式大同小异。以湛江市气象局为例,气象科普工作主要由市气象学会承担,针对农村开展科普活动。
1.1大力宣传气象知识
在每年的“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国际减灾日”组织气象科技下乡活动,通过气象科普讲座、现场咨询服务、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气象科技知识;组织农村中小学师生参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播放气象科普片、介绍气象业务流程、演示天气预报方法、体验天气预报节目制作、观看图片展板等形式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质量;向农民赠送相关气象科普知识的书籍和VCD,如《湛江气象实用手册》《如何应对气象灾害》《气象与生活》《气象知识》等。
1.2开展探索气象科普在农村的宣传新模式
我国农村气象科普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农民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模式由于主导者和接受者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农民缺乏积极性,科普效果差。为摆脱这种困境,湛江市组建了气象“娘子军”,这是一支由各镇(乡)、村具有一定文化素质、责任心强、本人自愿和乐于服务的基层妇女干部组成的农村女气象信息员队伍。主要职责是负责向农民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气象部门搜集上报因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情况,以促进气象部门更好地开展针对,提供更加有效的灾害预警信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同时,农村女气信息员还可以做好农村气象知识和农业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农民防灾减灾和自救能力,有效防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2存在的问题
2.1未能形成系统工程
当前,气象科普队伍主要集中在气象部门,气象科技人员本职工作繁重,难以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加上气象科普经费来源不稳定,制订的一些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具体措施,往往因经费不到位而难以组织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气象科普活动往往都是间歇式的,且活动时间短,没有连续而深入到农户进行科普教育。气象科技的宣传教育没有形成定期化、制度化,缺乏长效机制,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2.2模式不够合理
目前开展的农村气象科普活动模式是单向的传播过程,科普工作者传播什么内容,农民就听什么或接受什么内容,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方式,由于双方没有互动,农民缺少真正参与的过程,往往会因为无法掌握农民心理特点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提供的科普内容就不一定符合农民的“胃口”,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3未能满足农民新需求
当前农村气象科普效果差,主要原因在于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未能满足农民新需求。这表现在:一是缺乏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当前我国农村生产经营多样化,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呈现个性化特点。而当前气象部门主要提供的仍然是大众化气象服务产品,难以满足农业生产个性化特点所要求的精细服务产品。二是内容单一化。单纯的晴雨、空气温度、湿度和风要素气象信息已难以适应农业生产管理要求,如果将普通天气预报与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服务信息综合加工,将气象与农情信息紧密结合,取长补短,比一般天气预报更加明确、具体、针对性强,便于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会更受农民欢迎。例如湛江全国首创的“农情气象”正式开通以来,许多农民尝到了甜头。吴川市吴阳镇部分虾农按“农情气象”提示的“3月阴雨天气连绵、虾塘水温低、虾苗容易得病”等信息而推迟虾苗放养时间,虾苗成活率达90%以上。
3 对策
3.1建立农村气象科普宣传新格局
农村气象科普工作具有社会性和长期性特点,需要动员广泛的力量长期坚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长期稳定的运作工作机制,才能确保取得实效。这就要充分发挥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和气象部门的科技优势,建立“政府主导支持、气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单位和媒体有效联动、镇村共同参与”的农村气象科普工作新机制,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气象部门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和项目带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科技、农业、林业、水产业等相关学会、协会的合作,与县、乡、村、学校等各级各单位共同筹划,加强基层气象科普软、硬件建设,增强科普力量,以确保取得实效[3]。
3.2加强农村气象科普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新时代农民迫切了解气象知识、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需要,完善气象科普网络基础设施建议。一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农村各种资源,加强农村现有宣传渠道的开发,如在农村公共活动室投放气象科普读物,利用村务公开栏、党员活动室等各类基础设施,开办气象科普活动站和科普宣传栏,扩大气象科普宣传覆盖面。二是推进气象科普网络化,利用气象部门独特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可以通过“湛江农业信息港”、“村务e路通”等网络资源搭载农业气象科普知识,惠及更多人群,使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到农村千家万户。三是加强对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培训,组织每年不少于1次的集中学习和不定期的分片、分批培训,培养其成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递员、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员、气象服务需求的反馈员、气象基础设施的协管员、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员。
3.3丰富气象科技下乡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加强与地方科技等部门的联系,在开展科技下乡、为“三农”服务活动方面积极合作,探索农村科普工作的新模式[4]。如与移动公司合作,开拓气象手机短信传递科普知识服务;与科协合作,开展气象科普“大篷车”、科普夜校等活动;与农业、水产部门合作,推广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气象灾害防治、特色水产养殖等技术。双方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双向介入,共同营造科普的良好氛围,既节约资源,又扩大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一举两得。二是根据湛江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更多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充分利用气象科技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区域气候资源特点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农业气候适应性风险评估服务,为确定适宜发展的优势气候区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土壤墒情观测网络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实现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针对市场对反季节蔬菜、花卉等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开展温室、大棚蔬菜和花卉生产为核心的设施农业气象条件预报,为其提供气象服务保障;结合雷州半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开发对虾、蚝、珍珠、江瑶柱、鲍鱼等养殖规模较大的海产品气象预报服务产品,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5-7]。
4结语
农村气象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气象科普工作,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要求,树立公共服务理念,提高对气象科普工作的认识,进一步丰富气象科普内容,努力创新气象科普形式,拓展气象科普领域,力争气象科普能力与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充分发挥好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
5参考文献
[1] 杜尧东,陈新光,王广伦.广东“三农”气象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东气象,2006,28(4):1-4,29.
[2] 孙传范,王喆.我国农村科普工作的发展状况和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5):76-79.
[3] 高金辉,袁长焕.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方法与途径探讨[J].理论观察,2006(5):155-156.
[4] 王辉,郑细华,李增勇,等.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与改进建议[J].广东气象,2008,30(6):45-46.
[5] 周榕贞,钮亚,陈青娇.关于强化网络气象科普功能的思考[J].福建气象,2009(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