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间模块化设计案例

空间模块化设计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间模块化设计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空间模块化设计案例

空间模块化设计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界面设计 模块化教学 数字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产业的急速壮大,市场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数字信息技术不断被应用在了各种和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的终端设备上,例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网络信息设备等。界面设计课程便是要解决用户与终端设备如何实现信息的交互。在界面设计中包含有这三部分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首先是界面的交互设计,即信息架构设计,第二针对界面对使用对象即用户的研究调研,第三界面的美观功能布局设计。在整个课程的内容设置中包含有界面设计定义的讲解,界面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gui图标设计,特定主题下界面概念原型开发,以及与之相应的信息架构设计等。

1《界面设计》课程的学科特点

界面设计课程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①学科跨度大。界面设计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例如智能手机下的众多app应用,以及大家所熟悉的网页设计,智能电视界面等等,针对不同的终端显示,学生除了对设计对用户要系统分析,还要去了解甚至去掌握相对应的一些技术,例如网页设计中的html语言等,以及不同的终端各自的特性。例如可触摸终端与非触摸显示终端设计中的区别。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相对应的一些技术例如flash、ai、dw等相关软件,另外需要学生能很好的做用户调研,通过调研来分析需求,最后来制定可行的、科学的方案出来,然后根据构想来设计信息架构,然后完成原型的开发,最终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整个设计。整个过程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③创新性强。针对同一个主题提出不同的方案,需要学生去积累和收集大量的资料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和正确的评估市场需求,最终所呈现出的能解决问题的一个最佳方案。这个过程是艰巨的,学生要具备很强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及创新能力。

2《界面设计》课程模块化内容与组织形式

为了提高《界面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研究热情,让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实践环节等众多方面对课程做了模块化的创新性调整。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来促进、完善课堂的教学效果,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

所谓模块化教学是指“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其目的在于区分教学模块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应用、掌握教学内容,学以致用。其次通过模块化教学也可以提高教学考核内容的可视度,公开、公平度。模块化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重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我们更多的侧重于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则强调了“教师边讲解变演示,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真正让学生达到手脑结合的“双边教学法”。

根据传媒专业《界面设计》这门课程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课程的教学特点,按教学内容的渐进式和模块内知识体系的相关性原则,我们对整个课程进行了三个模块的划分:基础理论讲解与分析模块,设计思维培养与案例分析模块,综合实践与创意模块。

其中基础理论讲解与分析模块包含了界面设计的含义、界面设计的原则、界面元素gui图标设计的方法与要求、概念原型设计、概念原型信息架构的设计、一个完整界面开发程序总结。在这个模块的讲解过程中,学生除了课堂上注意听取老师的讲解同时也要参与到课堂。例如,在gui图标设计这个小的分支中会让学生去参与设计制作一组具有某种风格的图标,在信息架构设计中会让学生主动去分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界面以树形结构图来绘制架构图,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

设计思维培养与案例分析模块。这个模块实质上是有两个子模块组成。分别为案例分析子模块,和设计思维培养子模块。案例分析子模块部分,主要以剖析案例为主,分析不同终端呈现的案例特性,例如以手机为终端的app应用,与以pc为终端的软件界面,以及以电视频幕为终端的智能电视界面。不同的终端其操作特性是不一样的,在案例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设备的特征与区别,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了解界面设计之初应该考虑的问题。另外除给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案例外,同时在这个模块中会给学生分析大量的概念性界面设计。例如无界面设计等超前理念与创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思考应用。第二个子模块,设计思维培养模块,在这个小模块中并用了小组合作和讨论教学法,通过给定学生主题,学生通过科学的调研手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来提出新的idea,然后分析原型与信息架构,以ppt的形式汇报展示给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教室给予一定的指导,与此同时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讨论来发表不同的看法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第三个模块,综合实践与创意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主要是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个模块中学生需独立完成自选课题的整个设计过程,以课程考核作业的形式提交。包含有选择设计课题,市场调研,用户分析,信息架构设计,概念原型开发,界面设计,演示文件输出(以超链接展示或者视频播放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科学的调研方式来获取有效信息,来搭建信息架构,并以初级纸原型的方式展现整个界面的交互关系。教室起辅助与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着力于创新性人才与复合型数字化人才的培养。

《界面设计》课程除这三大模块以外还有一个技术支撑需要学生掌握,例如在界面设计概念展示的后期制作中所需要用到的各种软件ps、flash、dw、ai、ae等,这些技术性的课程我们主要设置在了大二之前的教学课程中,在界面设计课程中如出现技术问题学生可通过两种方式解决,求教于老师,或者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为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荐学生自行解决技术问题,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相信学生的潜力。

3课程模块化最终要达到的效果与意义

《界面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案的实施,对整个课程计划,课程目标,与内容设置都进行了重组,以模块化的方式分段呈现给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整个教学中,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去理解理论知识,并阶段式的让学生去应用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逐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很好的实时的把实践和理论结合一起,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通过模块划分一环一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创意的空间,促进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课程内容的知识点通过学生各个模块阶段性实践练习更好地得到理解、掌握和分解。同时给学生创造了足够的探讨,研究,创意的自由发挥空间。一改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从课程课题创意结果上看学生潜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该课程有些内容仍需改进,例如在不同的模块中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为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视野,该课程每学期针对内容都会做出部分调整,以适应时代对复合型信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姜忠良.浅析课程模块教学的能力产出-以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科技信息,2011(17).

[2] 朱诗生,张惠珍.人机交互软件界面设计[j].信息技术,2009(5).

空间模块化设计案例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复杂产品系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本文以复杂产品系统的概念和特性、复杂产品系统与模块化的关系以及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创新模式的研究现状为理论基础,基于复杂产品与企业间关系的视角,构建了三种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创新模式,即单一复杂产品内部形成的模块化创新模式、产品内企业间形成的面向协作和配套的模块化创新模式及基于资源互补的产品间模块化创新模式,并详细阐述了每种模式及其适用性。最后,指出了上述三种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创新模式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情况。

关键词:复杂产品系统 模块化 模块化创新 模块化创新模式

复杂产品系统(Complex of Product System,简称COPS)是由大型技术系统(Large technical systems)概念演化而来,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由Hobday,Rush等著名教授较为系统地提出。他们认为复杂产品系统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产品和系统,虽然生产产量小,但由于其规模大、单价高,所以整个复杂产品系统产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例比较高,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但在我国,复杂产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概念引进阶段,尤其是对于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创新模式的研究更少,有待于学者进行更多的专门研究。

复杂产品系统理论概述

国外学者Mike Hobday (1996,1998),Hansen和Rush(1998),Andrea Prencipe(2000),Gershenson,Prasad和Zhang Y.(2003)及国内学者张炜(2001),杨志刚和吴贵生(2003),陈劲、周永庆等(2004)对复杂产品系统概念进行了研究。综合国内外研究,本文将复杂产品系统界定为:研发成本较高、子系统(或模块)较多、界面复杂、涉及多种知识和技能、产品架构具有层级性特征、用户定制化需求的大型产品或系统。

复杂产品系统一般可以为特定用户以单件/小批量进行定制生产,其研发与生产往往融合在一起,生产与制造的重点在于研究、开发和模块系统的集成。一个复杂产品系统要实现具有模块化的功能基本上要涉及到两个过程:模块分解化和模块集中化。模块化能降低系统开发的复杂性,进而可以降低系统的开发费用(Clark,1989;Clark & Fujimoto,1991)。模块化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复杂性问题,通过产品的模块化分解,降低了整体研发和制造的复杂程度,提高了创新的效率。模块化能实现系统的并行开发,使模块生产的各方从事自己所擅长的工作,缩短开发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Rothel & Gardliner,1990;Sanderson & Uzumeri,1997)。复杂产品系统特性决定了其模块化特征,从模块化与复杂产品系统的关系可以看出,需要用模块化创新理论分析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

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创新模式研究现状

Tim Brady和Andrew Davies(2004)等从价值链增值角度提出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过程模式,将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过程分为早期阶段、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提供服务、最终消费者,注重整个开发的价值传递过程,更为注重开发过程中需要经历的若干阶段。陈劲(2004)提出了一个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三阶段漏斗模型,该模型认为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分为涌现式创新、设计式创新和指导下创新三个阶段,强调复杂产品系统研发过程管理,关注复杂产品系统是如何被开发出来,模块化和外包是复杂产品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上述两模型都强调复杂产品系统的结构复杂,陈劲运用模块开发和任务包侧面反映了COPS的结构复杂性,Tim Brady和Andrew Davies运用设计、建构、系统集成来反映。

从以上分析可知,现有文献对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研发过程、价值传递过程等方面。而对于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创新模式未进行深入探讨,基于复杂产品与企业间关系视角的研究更是很少涉及,因此需要构建新的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创新模式。

基于复杂产品与企业间关系的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创新模式选择

在国内外关于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创新研究基础上,本文基于复杂产品与企业间关系的视角,构建了复杂产品系统的三种模块化创新模式。把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创新模式分为单一复杂产品内部形成的模块化创新模式、产品内企业间形成的面向协作和配套的模块化创新模式,基于资源互补的产品间模块化创新模式。

(一)单一复杂产品企业内部形成的模块化创新模式

单一复杂产品企业内部形成的模块化创新模式是指在企业内部进行模块化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组装,产品生产过程再分解过程中而进行的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模块在设计、制造之前,集成企业的系统设计师负责确定系统的设计规则。此时,集成企业的系统设计往往是企业内部的一个相关部门。

系统集成部门通过企业市场分析部门对整体装备的市场需求,再针对长期客户群的意见和建议分析产品所需具备的新的功能特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个功能分解到各个模块生产部门中实现。而同时,各模块的设计、制造部门在系统的设计规则约束下,确定个别的设计规则并独立开展各自的活动。系统设计师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是自上而下单向流动的,各部门没有信息反馈给系统设计师。各部门的模块设计活动开始后,即使系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只有系统设计师有权决定改变系统的设计规则,各部门在此过程中没有任何决策的权力。

单一复杂产品企业内部形成的模块化创新模式主要适用于纵向整合能力较强、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每个环节均在企业内部完成的企业。

(二)复杂产品内企业间形成的模块化创新模式

复杂产品内企业间形成的面向协作和配套的模块化创新模式可以分为技术联盟模式和核心企业协调下的模块化创新模式。

1.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联盟模块化创新模式。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联盟模块化创新模式是指复杂产品系统的集成制造商在寻求技术产品外包时还寻求在行业内有着重要影响的、同时能够和自己资源和市场互补或相互促进的企业结成同盟,形成更富有影响力的、技术能力更高的复杂产品系统开发联盟。复杂产品系统的集成企业出于实际需要,组建跨企业的技术联盟,建立以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为导向、以合同契约为保证的跨企业的技术联盟。系统集成制造企业与技术联盟企业往往在研发、生产等方面能力相当,二者构成的联盟所起到的作用明显区别于其他企业或模块供应商。 联盟内部企业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往往通过联盟形式来进行合作。在技术联盟中,企业和其他机构应注重企业间的协调机制,不同于传统制造过程中注重边界清晰的各个企业之间的交易,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联盟内部企业间的关系紧密,共同领导着包括外部模块供应商在内的整个复杂产品系统开发组织。在跨企业的技术联盟建立的同时,各成员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联盟管理委员会,负责合作各方的协调工作,主要目的是健全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的监测和应变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减少各成员之间的磨擦,提高合作各方的创新效率,降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风险。

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联盟模块化创新模式主要适用于自身能力强大,但由于资源有限,独自承担某项复杂产品系统的设计制造工程会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需要寻找同盟伙伴共同完成的情况。

2.产品内企业间核心企业协调下的模块化创新模式。核心型企业协调下的模块化创新模式根据核心企业的不同类型而细分为以模块集成商为核心的模块化创新模式、以模块供应商为核心的模块化创新模式及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模块化创新模式。

在以模块集成商为核心的模块化创新模式中,核心企业即模块集成商在该模式组织中发挥着领导作用,体现出很强的网络控制力,模块集成商可以通过并购、合资、合作、技术联盟、战略联盟等各种方式实现对非核心模块的控制。模块集成商负责确定系统的设计规则,从而确定各模块之间的结构、界面和标准。各模块制造商在此规则的指导下,独立地开展本模块的设计、制造活动。

在以模块供应商为核心的模块化创新模式中,模块供应商已经发展成为完全的服务供应商,他们通过供应链管理来整合零部件的生产,以使既定模块能够达到最优的设计。这类供应商会进行先期的市场调研,从不同的模块构建供应商(即通用模块供应商和专用模块供应商)处采购不同性能的模块或零部件,将这些组合装配成为一组部件或一个大的模块,然后将组合好的模块提供给系统集成制造商。他们积极与系统集成制造商进行合作,共同致力于降低供应链成本和产品制造复杂程度。

在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模块化创新模式中,第三方的行业标准协会常常在模块的标准化和通用型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模块化创新模式一般出现于两种情况:一种是产业几乎未发展,同时行业内并未出现任何实力明显的寡头组织,此时,产业内对与产品设计规则均只有较浅的认识,而行业的力量又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对产业的发展趋势把握较准确,从而担当起系统规则的设计者,产业内的组织围绕着行业标准进行生产制造和销售。另一种情况是产业发展较成熟,这是因为只有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业,产业内的企业才能形成对系统规则设置标准的共同认识,使产业内规则趋于同一化。

核心企业协调下的模块化创新模式主要适用于系统集成商一体化整合能力强大、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长期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并且对供应商的控制力强的情况。

3.基于资源互补的复杂产品间模块化创新模式。基于资源互补的复杂产品间模块化创新模式是指大量的系统集成制造商、模块集成供应商和模块构件供应商(通用模块供应商和专业模块供应商)集聚于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共同从事模块化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制造和整合。在集群式模块化创新模式所形成的网络组织中,没有哪个成员处于控制和支配的地位。系统的设计规则是由系统集成制造商、模块构件供应商、模块集成供应商、行业标准协会以及其他一些中介机构通过市场选择或共同协商来决定的,系统设计规则的确立是一个不断演化完善的过程。

基于资源互补的复杂产品间模块化创新模式是模块化发展的最终方向,只有在市场成熟到一定程度、行业发展到完全竞争的时候,才会出现真正的集群态势。

结论

在目前和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复杂产品系统的集中趋势还在加大,单一复杂产品企业内部形成的模块化创新模式、技术联盟模块化创新模式和以模块集成商为核心的模块化创新模式将是我国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创新的主要模式。以模块供应商为核心和行业协会为核心的模块化新模式及基于资源互补的复杂产品间模块化创新模式将成为我国复杂产品系统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劲,桂彬旺,陈任芬.基于模块化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06,27(6).

2.陈劲,周永庆等.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过程模式案例研究[J].经济管理,2004,14

3.桂彬旺.基于模块化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因素与作用路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

4.尹建华,王兆华.复杂产品模块化制造的网络运作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8(6)

空间模块化设计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 实际操作能力 工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21-01

模块化教学的设计思路表现在,首先,通过对用人单位各职业岗位的工作进行分析,归纳出对应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然后,通过教学分析,明确学习领域课程;第三,根据学习领域制定课程目耍坏谒模明确课程内容;第五,设计课程内容;第六,进行课程实施;最后,实施课程评价。建议高职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法。以笔者所在文秘专业为例,模块化教学法是顺应本校文秘专业“职场体验式教学”的特色,以“职场工作技能”为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职场工作技能”。

以笔者所教授文秘专业《公共关系》课程授课为例。以秘书工作技能为导向,将《公共关系》分为五个模块,模块一“组织内部公关”――帮助形成秘书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能力;模块二“秘书接待计划”――帮助形成秘书在接待工作能力、模块三“公关调研”――帮助形成秘书调研能力、模块四“公关活动策划”――帮助形成秘书活动策划能力、模块五“公关活动执行”――帮助形成秘书活动执行能力。以模块结合企业调研为基础,分配典型任务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面向职场”的文秘工作技能。

在课程安排形式上,首先,分配小组。开学初,教师给学生分配小组,以5-6人为一组,要求组员间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有差别,以达到互补而进步的目的。第二,联系校外商家。要求学生自行联系校外商家,并且以校外商家作为该学期的实际操作对象,该学期所有模块化教学的任务都与商家合作完成。第三,模块教学+任务+评估。教师分解知识点于实际操作中,运用案例讲解知识点,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点完成任务,教师评估任务完成情况。

模块化教学法实施后,用笔试测量学生知识掌握,用操作考试测量学生操作力,用学生课堂评估测量学生的参与度及兴趣。学生知识掌握水平提高12个百分点,操作能力提高17个百分点,参与度提升14个百分点,兴趣提升13个百分点。

模块化教学法应用于文秘专业《公共关系》课程在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略见成效,以此例为文秘其他课程及其他专业提供模块化教学法的实施建议。

(1)建议高职教学以“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教学核心。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能力强且职业道德高尚的高技能人才。模块化教学以就业为导向,推动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工作技能。以模块化教学在高职文秘的实践为例,笔者将课程中与文秘工作相关的知识点,按照文秘工作技能形成不同的模块,在不同模块的实战操作过程中,学生形成小组,相互交流合作完成实战项目,改变了传统公共关系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

(2)建议高职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为主”的传统讲授法。同样以模块化教学在高职文秘的实践为例,传统的高职文秘公共关系教学中,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形式为主。笔者试用模块化教学法过程中,以《公共关系》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工作技能”为目标,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改变传统单纯的讲授教学法。

(3)建议做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只有做好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才能按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工作领域,帮助专业形成合理的教学模块。因此,要精心设计访谈式问卷,走访往届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归纳本专业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

(4)建议各个专业提升行业背景。以文秘专业为例,对于该专业来说,行业背景尤为重要。文秘专业的专业性较弱,因此以行业背景作为专业支撑,可以帮助文秘专业向专业化发展。以笔者个人体会而言,笔者在实行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寻找商家对接,并帮助商家完成公关活动,但学生很难找到层次高、经营规范的企业,而多集中于小规模经营店或夫妻店,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升空间较小。因此,高职任何专业均可依据自身特点及所在区域的条件,对接相应行业,以达到提升专业层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卿玲丽.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型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现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空间模块化设计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块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373-01

一、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装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传统教学受教学条件及实践条件的制约,往往与市场需求衔接不上,与零距离就业有很大差距。学生设计理念与社会需要脱轨,缺乏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毕业后还要经过1—2年再教育,才能步人工作正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专业学习中知识点不连贯,有很多课程应相互联系、互为基础。

例如,建筑装饰设计需要用到美术的绘图布局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用到平面构成的黑白平衡能力、节奏韵律感控制方法;用到立体构成的空间关系营造技巧;用到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关于材料色彩、肌理、光泽、价格及构造做法的知识;用到CAD绘图技能;用到建筑物理中节能、环保、声控、光照知识等等。而学生在学习中只关注各门课的考试内容,有些课程之间相距时间较长,等需要用的时候早已忘记,不能将课程体系搭建为自己的工作能力框架。

2、对新技术、新材料的认识与理解跟不上市场变化。

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蓬勃发展不过十几年,然而,这又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与流行时尚紧紧相随。现代人生活求新求异、个性飞扬,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只有去工地现场才能获得这方面知识,课本甚至专业设计杂志都远远跟不上,学生不认识新材料,不了解新技术,作品老套无新意,严重滞后于市场发展。

3、动手能力弱

因教学中缺乏合适的动手条件,以及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将各种典型空间做实践教学,学生常常对自己未见过的空间束手无策。如家装常见户型是100平米左右,突然见到30、40平米的小户型或200、300平米的别墅就感到无从下手。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架构学科课程体系

以案例群的方式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将居室设计所涉及的各功能空间一一展开,认识和掌握各空间的功能、尺度、家具、材料及设计要点,案例图文并茂,资料翔实,结合实例样板房参观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目标是: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居室进行功能划分,达到功能齐全,安全实用。重点突出居住空间装饰设计的实践教学。以住宅户型为载体,从简到难,以一个个装饰工程的工作过程,从接受土建施工图开始,识图一现场量房一CAD绘制原始平面图一资料收集一功能分析一草图设计一风格定位一色调定位一材料选择一细部装饰构造,最后以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施工图、一份设计说明、一张效果图作为课程设计的标准要求。帮助学生将所学模块组合架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是应对学生实习及大面积就业的家装公司设计师一职。

2、教学案例工作化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研究、实践,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在建筑装饰设计课中,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相关性,学习参观样板房的设计、施工,并作为课程设计将样板房同题真题真做,与自己的设计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以动态的方式获得知识,领悟作品的风格意趣,在案例学习过程中了解、熟悉实际工作过程。

3、零散知识整合化

融入环境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接单技巧和工作能力。环境心理学通过研究人与实质环境之问的关系,发掘使用者对环境的需要、欲望、反应,使设计者了解到各项设计决定对使用者的影响,进而能与使用者沟通协调,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手法满足使用者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各种需要,如动静分区、干湿分区、居室风水、安全感的营造、色彩对人生理及情绪的影响等,令设计更科学、更人性化,获得客户认可。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基础、教师为主体、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学做合一的教学新模式。

空间模块化设计案例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从价值工程与物料清单(bom)的概念入手,从满足用户产品功能需求的角度,将产品功能模块化,根据价值工程原理对产品模块的成本和功能进行匹配;在模块化产品结构的bom设计中,通过对零部件的质量-成本的优化选择来确定模块的bom设计,从而在产品形成的源头上实现对产品成本的优化控制。

【关键词】 价值工程; bom设计; 质量-成本优化; 成本控制

通常使用者购买商品,首先考虑的是该商品的特定功能,然后才考虑该商品的价格等问题,而价格是受成本约束的,产品质量也是服务于产品功能的,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从产品自身看,产品功能的实现和成本因素的考虑都取决于“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bom),产品成本也是通过bom来归集的。在很大程度上,产品成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决定了,在以后阶段成本降低的空间相当有限。

一、产品功能的模块化设计

在买方市场的现代社会,产品需求决定产品供给。产品需求总是以服务于客户的特定功能需求为前提的,对产品功能需求的分析是bom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产品成本控制的前提。Www.133229.Com

(一)产品功能需求分析

设计制造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是产品被市场接受的重要前提,前面提到,人们购买产品,并不是要购买产品本身,而是购买产品所能实现的功能。因此,我们除了要关心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以外,更要注重用户对产品功能需求的分析,称之为“产品功能需求分析”。一般产品往往能提供系列功能,需要企业做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通常,人们比较重视产品的主要功能,次要功能容易被忽视,但细节上的问题也对产品影响很大,这就要求企业充分重视人们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并关注其变化。

1.调查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

可以通过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掌握用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了解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功能满足方面的问题,作为今后产品改进的方向。调查方法包括:对重点客户的访问、问卷调查以及德尔菲法等,调查内容包括功能具体内容及功能重要性评价等,充分把握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保证产品所提供的功能是市场所需要的。

2.识别产品功能需求

分析人员要对调研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整理和明确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确认哪些功能是可以满足的,哪些功能是产品无法满足的,进一步对产品不同功能的需求程度进行系统分类,排列出产品功能的优先级,以便在设计制造等环节企业的重要资源向其倾斜。在识别产品功能需求中,还要注意分析用户对产品潜在的功能需求,分析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要跟上并引领产品发展的社会进步潮流。

(二)确定产品功能模块

1.产品功能模块化

产品设计模块化是客户功能需求多样化的必然结果。在产品功能的设计中,应该将产品功能结构模块化,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对功能模块进行组合,进一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设计、制造和维护的成本。为了能更好地生产出满足用户功能需求的产品,将用户视角的产品功能需求转化为设计制造者视角的功能需求模块是非常必要的。

2.产品功能模块的划分

通过功能整理,明确产品功能模块。在功能模块划分中,要确保以下几个问题:(1)基本功能模块的通用性,以利于规模生产;(2)各功能产品模块独立制造,利于维修和单独销售;(3)模块间接口简单,便于装配和分离;(4)各模块的内外部关系要满足高内聚低耦合的要求,提高模块独立性;(5)模块分解大小适中,为模块的功能组合提供便利。

二、产品模块成本与功能的匹配

为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对相应功能模块的成本保障就成了产品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产品各功能模块的成本与功能的匹配

产品结构是为实现产品功能服务的,所以产品成本的控制必须在实现产品功能的前提下考虑。

首先,计算各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前述的产品功能需求及评价进行量化处理,计算得到各功能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

然后,确定各模块的成本参数。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希望成本c很低而功能f很高。在实际应用中,则强调成本c与功能f的匹配,用fi表示第i个功能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用ci表示第i个功能模块的成本评价系数,则第i个功能模块的价值vi=fi/ci。其中∑fi=1,∑ci=1。一般而言,vi越接近1越好;若vi大于1,说明该模块功能重要,但产品模块成本可能不足;若vi小于1,说明该模块成本过高,是成本降低的重点;若vi接近于零,就应考虑该功能有无存在的必要,其功能能否被替代。总之,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对模块功能/模块成本进行平衡,使功能模块的成本评价系数等于功能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即fi=ci。

(二)产品目标成本在各模块间的分配

企业在制定目标成本时,既要充分考虑本企业的内部条件,又要考虑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制定出一个低于现行成本经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成本,进而计算各模块的目标成本,即:

某模块的目标成本=该产品目标成本×该模块的成本评价系数

根据产品结构模块与产品功能模块的对应关系,各功能模块的目标成本即为各产品模块的目标成本。

三、产品bom设计中质量-成本的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从不同思路出发可能会出现同一功能可以由完全不同原理的产品结构来实现,根据用户需求和成本优先的原则,确定产品bom结构。

在产品结构模块的bom设计过程中,满足要求的某零部件往往不止一个,设计者应该根据质量-成本优化的要求对其进行选择。为形象地描述选择过程,笔者用方框表示与节点,圆圈表示或节点,得到一个产品模块结构的与或树。

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bom设计中质量-成本优化控制的过程。

背景资料:某公司的齿轮减速箱产品的输出轴系模块pi由输出轴p1、大齿轮p2、轴承p3和定距环p4组成,p1、p2、p3和p4为底层零件,p1有备选零件x11和x12,p2有备选零件x21、x22和x23,p3有备选零件x31和x32,p4有备选零件x41和x42,输出轴系模块pi的目标成本为ci为240元,如图1所示:

为表达方便起见,将备选零件的质量参数和成本参数列成表1

0-1规划法求得最优解:x11=x22=x32=x42=1,质量最优值qi为1.92,设计成本234元<目标成本240元,满足解的要求。这样确定了零件选项,确定了输出轴系模块的bom结构,进而确定各产品结构模块及齿轮减速箱产品的bom结构树。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产品成本进行源头控制有其独特优势。这个优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满足用户产品功能需求的角度,将用户对产品功能需求进行模块化处理,对功能模块进行组合,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功能需求,从而降低产品整体的设计、制造和维护的成本。这样不会出现产品功能剩余或功能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克服了单纯追求降低产品成本而牺牲产品功能的弊端。

第二,从产品bom设计的角度,按照产品功能模块设计相应的产品结构模块,依据价值工程原理将产品目标成本在各产品结构模块间进行分配,使产品各功能有与之匹配的成本保证。在模块化产品结构的bom设计中,通过零部件的质量-成本优化选择和控制来最终确定产品的bom,保证了在目标成本控制的条件下实现产品的质量最优,从而实现产品成本的源头控制及优化控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夫云,等.产品模块化程度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8,(4).